土族情人节
1. 关于56民族资料.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中,100万人口以上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18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800万人;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畲、僳僳、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15个民族;不足1万至10万人口的有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不含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2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不足3000人。
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东北平原。55个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3%,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云南省居住着20多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份。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以及朝代更迭等原因,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形成了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这种局面,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以及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有在这样的传统节日给市民以假期,大家才有心思和精力去过节,去体会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享受亲情的快乐;也只有规定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才能体现政府对自己民俗文化的重视,为民众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引,且有利于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政府应该考虑立法为中国传统节日正名!给她们贴一个"法定"的标签是绝对必要的!政府的高姿态,必然换来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觉悟和兴趣,否则,一切休提。
不知什么时候圣诞节包括圣诞消费已在祖国大地悄然盛行,还真为中国的GNP保持稳定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GDP----国内生产总值也得跟着涨吧?计算公式中都有消费这一项嘛。
可是圣诞消费能增加中国的GNH值(国民幸福总值,由不丹国王首次提出)吗?NO WAY,不可能!起码我没有为圣诞消费而感到幸福,钱花的心疼是次要的啦,关键是这节过的窝囊!放着那么多中国人自己的节日不过,圣诞节在那儿消费个什么劲儿嘛!---这根本就是文化入侵!为什么美国人不过春节!!为什么不让中国的春节增加美国的GDP---------(破折号表示声调的提高和声音的延续以及咬牙切齿)!!!
牢骚归牢骚,其实一句话,人家西方重视自己的文化,才能搞的全球都过圣诞,中国的基督徒不多吧,可就是要跟着人家过,我们自己愿意当然不关人家的事啦。
当然过圣诞也不证明自己就崇洋,可心里就是觉得不舒服,为什么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很有意义,可中国人自己就是不重视?为什么我们知道人家有个圣诞节还跟着过,人家就不知道我们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毫不夸张的说:甚至好多中国人都不能把这些节日的含义正确无误的说出来!
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其实不能怪伟大的中国人民,而是政府本身不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在先------除了春节和元宵节外,你们单位清明节和端午节什么时候放过假的?中秋和重阳呢?
我清楚的记得清明节跟同事换课回乡下扫墓,返校后将两天的课放在一天上的痛苦经历。还有更痛苦的,唉,往事不堪回首------
让时间的车轮返回到两年前的农历八月十五,话说那年中秋节上午恰逢俺上最后一节课,下课已是北京时间11点50分整,下课晚倒不打紧,可那天恰逢我讲授新课程;讲授新课程也不打紧,可那天的新课程恰巧又很难懂;课程难懂也不打紧,可我的学生恰巧还很好学;学生好学也不打紧,奈何我的轻功还没练到家,于是我那可爱的学生们不顾一切义无返顾的于教室门口擒获了我,不假思索的从嘴里蹦出了十万个为什么!
求知的过程是快乐的,而快乐的时光又总是显得短暂的,于是半个时辰的光景象一柱香的工夫般匆匆溜走,等我回到家已是北京时间13点整!老妈跟老婆眼睛盯着月饼估计有一个时辰了吧,我没回家又不好意思吃,反正看到我时两人四只眼齐齐发出残忍的红光,象要把我给吃了。还好亲情是可贵的,她们最终口下留情,没有真的吃了我,只是连手臭骂了我一通------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古人又云好男不跟女斗,所以我当然不是对手了被海扁一顿。
幸亏我拜读过金镛先生的射雕三步曲,从降龙十八掌到九阴真经,从黯然消魂掌到乾坤大挪移还都练过,否则肯定要被骂的神经质,从此以后非象欧阳峰一样倒着走路不可!神经质倒是没至于,可最终我还是功力大损,落的下场跟倒着走路也差不多------由于被骂傻了,吃月饼时我是把花纹拿倒了吃的,这真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大错误,这月饼吃的思路不清晰,吃的没有逻辑性,不符合一个优秀理科生的一贯进食习性。
试想如果政府在清明和中秋给全国人民提供哪怕一天的假期,我也就不用这样惨了我!搞的功力大打折扣,下次你让我使降龙十八掌我是使不出来了啦,你要是嘲笑我本来就不会,我就不能使一招亢龙有悔用事实来反驳你了。
哈!玩笑归玩笑,可道理是很明显的:不是大家不想过自己的节,只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按农历计算的,未必就恰巧赶上公历周末,所以由于工作的原因大多数人想过也是有心无力,即使有重视的,也大都因为跟工作冲突而留下过不美好的回忆,久而久之也就将这些东东给遗忘或在心里淡化。
那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很简单:只有在这样的传统节日给市民以假期,大家才有心思和精力去过节,去体会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享受亲情的快乐;也只有规定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才能体现政府对自己民俗文化的重视,为民众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引,且有利于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政府应该考虑立法为中国传统节日正名!给她们贴一个"法定"的标签是绝对必要的!政府的高姿态,必然换来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觉悟和兴趣,否则,一切休提。
我意已决:至函文化部,向懂得尊重传统文化的人倾诉一个普通百姓的心声------至于唤起大多数人的觉醒就不是我这小人物力所能及的了。
今天是12月24日,学生见面就跟我说:老班节日快乐呀!!我心里既欣慰又不是滋味:他们显然对圣诞比对传统节日感兴趣。我该怎么办?难道我跟学生说:你们丫的不要给老子过圣诞了,违令者斩!------这样显然不行,只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他们会想:大叔,为什么不让我们过圣诞嘛,你老了没心情HAPPY也不能不让我们年轻人HAPPY呀!
我该怎么改变他们呢?不是不想让他们过圣诞啦,只是想让他们也能多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个要求不过分吧?唤醒大多数我是不能的,但是身边的这些未成年人我还是有可能搞定的啦------如何达到我的目的?恩,让我想想,哈哈
------灵机一动俺是计上心来,哼,学生就是学生,我要是搞不定他们又怎么当他们的老师嘛!想当年我跟老师抖机灵的时候,他们还在吃奶呢!所以我决定来招阴的,利用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上一个恶当还觉得自己沾了便宜偷着乐,在自然而然中了解到中国文化。------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润物细无声,教育的最高境界?写到这里,我要是否认自己境界高就是虚伪了。
于是在化学课上我一脸严肃的跟学生说:同学们,正象往常一样,为了你们的前途,今天我要布置超多的作业给你们!话音未落,教室里已是哀鸿遍野,科代表在我的暗示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掏出了自己的单放机,教室里适时响起了一曲悲壮的咏叹调------就是《无间道》梁朝伟在电梯里死翘翘时的那段配乐,尸体还挡着电梯,弄的门一开一合的。
在背景音乐的悲惨气氛烘托下,我假装布置了巨多的作业,当音乐声和我浑厚的男中音一起落下帷幕时,气氛悲壮到了极点,学生的情绪也低落到了极点,一片肃杀之气在空气中弥漫。
这时我突然将声调提高八度,宛如晴天响了一个霹雳,说:"啊,明天不是圣诞节吗?"
"是啊,怎么?"
我装做恍然大悟兼义愤填膺,脸上表情是绝对的演技派水准(当然长相是偶像派):"吆,我都忘记了------那今天怎么能布置这么多作业嘛?"
"是啊是啊,谁说不是呢?老师你超可爱耶!我们真的一直都好好喜欢你!"
少来,想少做作业就给我灌点迷汤是吧?这招迷踪拳我十年前就能在老师面前从头耍到尾了,小样儿。不过我还是装作受表扬后的兴奋异常:"是吗?我也就一般般,跟刘德华比还是有差距的啦。既然你们这么懂事,我决定:为了迎接圣诞的到来,我要减少作业量,且改变以往只懂布置化学作业的老套路----今天就给你们布置一个有关节日的课外作业吧!
"有关节日"四字真言果然非同凡响掷地有声,刹那间,学生就象中了神奇的魔咒般由极度哀伤变得欢声一片!
一个眼色递给课代表,背景音乐重新响起,不过改成了《友谊地久天长》,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格调不能反差太大,要循序渐进,于是音乐声不断变幻,历经《梁祝》、《二泉映月》、《生日快乐歌》、《婚礼进行曲》直到《男儿当自强》,最后,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我庄严宣布我的作业内容:
请每位同学回家询问爸爸妈妈,并查阅相关资料,找出下面几个问题的答案:
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意义各是什么?各节日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请尽量找出古往今来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句赋,并提供鉴赏心得。你们家每年都过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你觉得有意义吗?
在圣诞节当天已书面形式交给你们最喜欢的我,我不仅会给每位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说声圣诞快乐,还会利用当天的班会时间认真评讲作业。并且这份作业我也会跟你们一同完成,参加评比。如果哪位同学的作业能够比我的更优秀,他将受到可观的奖励,并可获与我共进当天晚餐的殊荣,至于谁买单,可在餐桌上猜拳论英雄。
学生一丝不苟的听完并记录我说的每一句话,高呼万岁歌功颂德的声音此起彼伏,听到居然有跟我共进晚餐的机会时,不由露出了感动和向往的神色。我不失时机的煽情:"能认真完成这项充满乐趣的作业吗,就当给老师的圣诞礼物吧。"所有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恨不得现在就放学回家给我准备这份厚礼。
搞定!哈哈,要是我直接跟他们说让大家查阅资料找出中国所有传统节日的农历日期及节日风俗,他们才不会这么乐意呢,少不了推三阻四阳奉阴违。所以说老师布置作业要讲究方法,做好前期的铺垫工作,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这次作业布置过程中,我顺序使用了以下多种伎俩:故弄玄虚,将计就计,先抑后扬,偷梁换柱,动之以情,诱之以利,以身试法,身先士卒。愿各位同仁多多提点,不吝赐教。
不过光是这样还不够,兴趣的激发要更彻底才能保证学生对作业的热情不随着老师在眼前的消失而减退。于是我给学生介绍了有关传统节日的以下几点(衷心感谢中国传统节日_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ch-jieri/),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一. 春节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有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守岁、爆竹、拜年、压岁钱、蒸年糕、包饺子。
其实这些习俗有的还得到了拓展,演变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事物:
比如贺年片: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又如挂历: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早就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春节的诗歌(精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二.元宵节
元宵节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其实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一个,因为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而不是有人肤浅臆想的七夕。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此为例证。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网络,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描述元宵夜的情感经历。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其中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体现了中国诗词的高境界,中国传统诗词不讲究华丽的辞藻,而注重意境,作为唐宋八大家中最有成就的著者,欧阳修这首词文字浅显但感情丰富,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
以下是痞子的品评,与我心有戚戚焉: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街道上会张悬着花灯,因此灯火辉煌,把夜晚照亮如同白昼,既繁华又热闹。因为这天是农历十五月圆时刻,月亮特别明媚照人。趁着月亮刚升上柳梢头,街道上正要开始热闹时,两人相约到街上瞎逛。
柳在中国诗词中,常常是爱情的象征,因此"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两句很含蓄的写出了两人的情意,以及相约时的愉悦。这是作者追忆去年元宵夜温馨甜蜜的景象。
谁知道过了一年,两人大概因为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各分西东。当作者又在元宵夜来到热闹的街市,看到月亮依旧明媚照人,灯火仍然满街辉煌,但是穿梭拥挤的人群中,却没有去年相聚的人。作者在街道上看着灿烂夺目的七彩花灯,在热闹的气氛中更觉得孤单和伤感。于是在不知不觉中,眼泪已沾满并弄湿了衣袖,这个"满"字把作者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而且整首词并没有说明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难道是网友见面?或是两情相阅的恋人约会?)也没交代女主角为何离开(难道是网友的见光死?还是两人性格不合吵嘴后女方负气出走?)更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和无奈。
本词借着两年元宵夜的景物相同,但人事已有很大的改变,在今与昔、悲与欢的对比之下,抒发心中的情意和感叹。意境让人深受触动。
就到这里吧,学生的表情已经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我他们对中国节日的兴趣正在不断积蓄和膨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的美就留给他们自己去寻找和体会吧,追寻的过程,不就是中国文化在他们心底沉淀的过程吗?至于留在心底的烙印有多深刻和久远,和这些对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我想要等他们长大了才能真正体会到。
现在我心里舒坦多了。并不是因为阴谋得逞,而是觉得终于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点点微薄的贡献。我这个并不具备叱吒风云改变世界能力的小人物,,终于从身边做起,将祖国的花朵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忽悠起来了!
于是这个圣诞节心情变的美丽。在大家准备过圣诞的前一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比跟美国队踢球,在决定胜负的最后时刻晃过对方门将直接带球入门的感觉还痛快淋漓!
......然而,我其实只是在自己的国土向自己的同胞推崇自己的文化;就象比赛时球还在自己的半场,根本没能给对手造成威胁,而对方却早已将球踢进我们的门里了,我又何乐之有呢?原来刚才那决定胜负的时刻只是我的幻觉,比赛,真的还没有结束;而我们正处于绝对的劣势。
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是弱势文化吗?中华民族真的是弱势民族吗?
渴望我中华上国早日崛起,渴望做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回答者: _不抛弃不放弃_ - 一派掌门 十二级 3-16 12:21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官方的统计资料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按照人口数量的降序排列,依次为:
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兹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
以上 56 个民族中新疆就占有 47 个民族。
其中毛南族,原称毛难族。
德昂族,1985 年前称为崩龙族。
基诺族,为 1979 年 6 月正式确认。
另外,据说尚有一个未定民族的族群——克木人。
这是生活在西双版纳,除了世居的傣、拉祜、布朗、基诺等 12 个民族以外一个未识别的族群。他们自古居住在西双版纳至老挝北部边境地区,属古高棉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勐腊县南腊河、南亮河、南满河、南俄河两岸,以及景洪市嘎洒乡曼迈村公所的老、中、新寨,总人口现仅 2000 余人。
“克木”意为“人”、“人民”,克木人有克木、克比之分。克木内部又分为“克木泐”(西双版纳土著)、克木老(老挝迁入)、克木交(越南迁入)三个群体。相传历史上也曾建立过王国,但最终被傣族征服而沦为奴隶。
2. 互助县位于哪个省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另外,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这个古老的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01年,互助土族故土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区。
互助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这里世居着一个勤劳纯朴、能歌善舞的民族——土族,所以这里又称土乡,土族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风情习俗、民族语言和生活方式。土族妇女的花袖衫由红、黄、黑、绿、白色彩条拼成,恰似天上裁下的一段彩虹,故土乡被誉为“彩虹的故乡”。
土族原是叱咤风云于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先民曾在甘青牧区建立过一个长达300年的吐谷浑王国。 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谷浑亡国后,留居于河湟一带,与蒙、汉、藏等民族融合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土族。一千多年来,土族与其它民族一道,在与自然、社会的严酷斗争中,共同开发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土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1979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土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土族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土族青年妇女着花袖衫,衣袖上的红色象征太阳和吉祥;黄色象征麦浪和丰收;黑色象征土地和诚实;绿色象征庄稼和希望;白色象征牛羊和纯洁。土族男子戴毡帽,腰系绣花腰带。
土族妇女善于制作精美的刺绣品。土族刺绣分堆绣和盘绣两种,堆绣艳丽,盘绣华贵。每一件刺绣作品都是一件艺术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土族由游牧转向农耕后饮食和住宿发生了很大变化。土族人的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平房。面食中有“狗浇尿”油饼、馄锅馍馍、荨麻饼等具有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食品。另外,土族人用高原盛产的青稞酿造的青稞酒,芬芳甘冽,回味绵长。如今,这里已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青稞酒酿造基地。
土族人视“三”为吉祥数,客人到来,要敬“下马三杯酒”,客人上炕,要敬“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启程,要敬“上马三杯酒”。
土族人能歌善舞,其传统文体项目有舒展的“安召舞”、飞旋的“轮子秋”,而“花儿”会(民歌)是土乡最具有浪漫色彩的情人节。
土族婚礼仪式繁缛却又极具情趣,婚礼自始至终都在歌舞中进行,泼水、戏骂、改发、哭嫁等一系列仪式使婚礼既热烈欢快,又幽默有趣。
三、互助土族自治县金色旅游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另外,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这个古老的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其中2001年,互助土族故土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区。
土族信仰喇嘛教,能歌善舞,服装富有民族特色。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等民间节日,互助旅游区内多举行“花儿演唱会”。土族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土族妇女的袖子用红、黄、黑、绿、白等不同颜色拼成,恰似天上彩虹,因此,这里被誉为“彩虹的故乡”。
这里还有风景如画的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奇松怪石、林海云涛、流泉飞瀑、珍禽异兽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总面积达11.3万公顷,公园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就有400多种。整个公园风景秀丽、奇景迭出,有药水泉瀑布、达坂红叶、胡勒天池、擎天一柱、十二盘坡、孔雀崖、妖魔洞、小三峡(卡索峡、 青岗峡、下河峡)等王牌景点。 公园的旅游设施也十分健全,有森林宾馆、帐房宾馆、石龙山寨。游客还可骑马、登山、射箭、狩猎、野炊等,体验山林野趣,回归自然。
3. 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4. 关于月亮的民风民俗
在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的苗族男女青年中,流传着一种传统的恋爱方式——踩月亮。这里的踩月亮与黔东南的“游方”大同小异。
踩月亮就是每当清风明月时,小伙子们拿着芦笙或木叶便走出家门,三三两两地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趁着皎洁的月光,吹起动听的芦笙、木叶。优美动听的乐曲呼唤着寨内的姑娘出来赏月,颇有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味道。小伙子的芦笙或木叶吹 过三遍之后,仍不见姑娘的面,就说明姑娘已有对象或不喜欢这位小伙子,小伙子也不必再吹,若在吹则被认为不礼貌。
乐曲如呼唤来的姑娘,二人可通过对歌交谈。次数多了,就产生了感情。感情通过对歌来诉说,爱慕之情通过歌来倾吐。等到二人情意相通时,也就是有了感情基础,可互赠礼物表示定情。一般地说,小伙子送给姑娘的礼物是木梳、口弦或银器之类,姑娘回赠的是自己亲手织绣的花布带等。
这种恋爱方式是在月光下进行的饿,故叫踩月亮。
民风民俗: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也是中华民族很重要的一个节日,象征着合家团圆.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相会的日子,在古时,这一天是女性的节日,她们可以在一起聚会,乞求自己心灵手巧,故曰"乞巧节",也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关月亮的谜语
1、 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字)
答案:明
2、 三四五,象把弓, 十五十六正威风, 人人说我三十寿, 二十八、九便送终。(打一天体)
答案:月亮
3、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象面圆镜,有时象把镰刀。 (打一天体)
答案:月亮
4、 一个蓝蓝盘,两个圆圆饼, 一个火火热,一个冰冰冷。(打两种天体)
答案:太阳、月亮
5、 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 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 (打一天体)
答案:月亮
6、 同走同走同向前,相随相伴紧相连, 面对太阳随身后,背朝月亮站身前, 坏┳呓诎荡ΓШ敉蚝舨宦睹妗?nbsp;(打一自然现象)
答案:影子
7、 打开半个月亮,收到兜里可装, 来时荷花初放,去时菊花天黄。
答案:折扇
8、 走了太阳,来了月亮(四字影院用语)
答案:轮流上映
9、 半个月亮
答案:胖
10、 百年前的月亮
答案:胡
11、 十字对十字,太阳对月亮
答案:朝
名胜古迹:台湾的日月潭
诗歌:
1 武则天---赠胡天师---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
2 李衍---辉辉赫赫浮玉云,宣华池上月华新。
3 李衍---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
4 李白---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上之回---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5 徐彦伯---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晓月怜筝柱,春风忆镜台。
6 王勃---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狭路尘间黯将暮,云间月色明如素。
7 王维---横吹曲辞*陇头吟---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8 翁绶---横吹曲辞*陇头吟---残月出林明剑戟(注:念法同“挤”),平沙隔水见牛羊。
9 陈子昂---横吹曲辞*出塞---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10 王昌龄---横吹曲辞*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1 杜甫---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12 杜甫---横吹曲辞*后出塞五首---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13 余延寿---横吹曲辞*折杨柳---馀花怨春尽,微月起秋阴。
14 卢照邻---横吹曲辞*关山月---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15 李白---横吹曲辞*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16 戴叔伦---横吹曲辞*关山月二首---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
17 崔融---横吹曲辞*关山月---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
18 李端---横吹曲辞*关山月---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19 张籍---横吹曲辞*关山月---秋月朗朗关山上,山中行人马蹄响。
20 李白---横吹曲辞*幽州胡马客歌---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21 刘希夷---相和歌辞*江南曲八首---月明芳树群鸟飞,风过长林杂花起。
22 崔国辅---相和歌辞*王昭君---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23 上官仪---相和歌辞*王昭君---雾掩临妆台,风惊入鬓蝉。
24 李贺---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
25 李暇---相和歌辞*怨诗三首---相忆不可见,且复乘月还。
26 李白---相和歌辞*长门怨两首----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27 王翰---相和歌辞*蛾眉怨---珠帘北卷待凉风,绣户南开向明月。
28 李益---相和歌辞*宫怨---露湿晴花宫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29 李白---相和歌辞*乌栖曲---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30 李贺---相和歌辞*莫愁曲---罗床倚瑶瑟,残月倾帘钩。
31 杨巨源---相和歌辞*大堤曲---月落星微五鼓声,春风摇荡窗前柳。
32 刘长卿---琴曲歌辞*湘妃---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33 李白---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月出碧云断,蝉声秋色来。
34 王涯---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
35 卢照邻---琴曲歌辞*明月引---浮云卷霭,明月流光。
36 李白---杂曲歌辞*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37 张炽---杂曲歌辞*归去来引---相见故明月,浮云共我归。
38 姚系---杂曲歌辞*古离别---轻寒入洞户,明月满秋池。
39 王涯---杂曲歌辞*春江曲---归时不觉夜,出浦月随人。
40 李白---杂曲歌辞*宫中行乐词---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
41 令狐楚---杂曲歌辞*宫中乐---明月秋风起,珠帘上玉钩。
42 李白---杂歌谣辞*司马将军歌---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
43 上官仪---春日---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
44 卢照邻---赠益府裴录事---浮云映丹壑,明月满青山。
45 卢照邻---赠益府群官---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46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7 张九龄---秋夕望月---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48 张九龄---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夜雨尘初灭,秋空月正悬。
49 宋之问---下山歌---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
50 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神话传说:当然是嫦娥奔月啦~~
对联:
1、画眉生新月
靓妆似婵娟
2、水清鱼读月
山翠林沐光
3、水中有月原无月
云后无日本有日
4、楼高窗小可储月
峰平径长难藏景
5、箫声遥呼关山月
笛韵震破水底天
6、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
长笺写短诗, 无方无圆
7、橹梢拨破江心月,水定还圆
浣纱激起湖面波, 浪平仍无
8、月缺月圆,缺似梳子圆似镜
潮起潮伏, 起如花朵伏如町
9、半月如船,撑入银河渡织女
七星似斗, 悬于北极照天狼
10、嫦娥妆容,霞抹胭脂月掠梳
天蓬现形, 雾当被子石作床
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5. 中国传统节日时间表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
中秋节
17、九月九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
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
冬至
21、十二月八
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苍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六月十三(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
黄帝诞辰:二月初二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附1: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迎婿日,闺女回娘家。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
迎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附2:其它节日:
“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
6. 中国的节日,从1月1号的到12月31号的名称, 比如3月8日-妇女节. 外国的重大节日也包括,比如圣诞节
1月1日-元旦、农历12月30日-除夕、农历正月初一春节、2月14日-情人节、内农历正容月十五日-元宵节、3月8日-妇女节、3月12日-植树节、4月4日-清明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5月1日-劳动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5月12日-国际护士节、6月1日-儿童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7月1日-建党节、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8月1日-建军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11月11日-光棍节、12月25日-圣诞节。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中国的节日,指中国民间相传的纪念日、欢庆日和被中国承认的国际通用节日等。
7. ~~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怎么样~如:风土、人情、经济、婚嫁等各方面简单的说说,各种复制的、xx的拜托
这网上的不是对的,要问乡村里的老人家会很清楚的。
8. 土族的婚礼和习俗
土族的婚礼和习俗
结婚前一天,男方在下午请两名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纳什金"(即娶亲者)带上娶亲的礼品和新娘穿戴的服装、首饰,拉着一只白母羊(土族婚礼象征着纯洁和财富)到女方家娶亲。此时,女方家故意不给纳什金开门,并由阿姑(年轻女子)唱起悦耳的"花儿",让纳什金对歌,还从门顶上向纳什金身上泼水,以示吉祥。直到阿姑们被唱得无歌以对或者是娶亲人词穷时,女方才肯开启大门将纳什金邀至家中。
随后由新郎向岳父母敬献哈达,拜神佛,礼毕上炕喝茶、吃饭。此时阿姑们拥挤在窗口唱起婚礼曲,气氛热烈欢快,紧接着阿姑们冲进屋里拉起娶亲人到庭院或麦场上去跳"安昭"舞。整个婚礼一直进行到深夜才结束,其间所涉及歌舞的种类近二十种,一场土族人的婚礼就是一次优美的歌舞盛典。
第二天天亮前,新娘经过梳妆打扮,头上罩上一层层五颜六色的漂亮纱巾,上马起程。新娘的亲属将一把红筷子撒在院子里,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出墙外,表示姑娘已经出嫁。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进土族婚礼",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所谓"大出大进 "即在娘家改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这种方式比较简便、省事。"小出小进"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规定的时辰,须坐"经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摆着"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筷子、茯茶、粮食、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纳什金在堂屋门前唱《依姐》歌,并使劲摆动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毡或红毡抬着沿院里的圆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大出大进"的出嫁方式,纳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亲或姐姐陪着绕圆槽三圈后,出门上马。新娘由其姐姐作伴娘、小妹作伴女同到婆家。伴娘当天随送亲队伍回去,伴女则要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门时带回。
新娘在娶亲人、送亲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门口,首先由新郎捧着美酒和哈达,迎上前去接新娘下马。在他身后,每一步站一个姑娘,一个捧着酒盅、酒壶,为送亲的宾客致酒。新郎土族婚礼新娘进门时,进大门时,有两个年轻妇女在前面拉着红毡或白毡,新郎新娘跟着毡,男左女右,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缓缓迈入庭院。
如果是"小出小进",则新娘到伙房灶神爷前,由事选定的妇女动手为她梳头改发式,穿新婚服装,开口。开口仪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选定的妇女,手拿用红线缠着的擀面杖,在新娘面前绕几下,说:"新娘新娘你开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话不要到外面去讲,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守口如瓶,免惹是非……"
穿戴后,即举行拜天地。新郎新娘要连续拜四次,进入洞房。
接着谢媒人,土族称"瓦日哇西买拉"。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谢媒歌,一边给媒人敬酒,并向他嘴里喂炒面,额头上贴酥油。红仁切和媒人都被请到上房,设宴款待。过去一般土族婚礼不炒菜,主要是酒肉。现在有摆八盘的,还有土、汉宴席并上,十分丰盛。
9. 我国有多少个节日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315.htm
中国的节日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中秋阖家团员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重阳登高敬老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四是食重阳糕。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现在尽管没有再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
http://www.255266.net.cn/Class/zhongguojieri/zhongguojieri03.html
中国传统节日
·春 节12/11
·元宵节12/11
·清明节12/11
·端午节12/11
·七夕节12/11
·中秋节12/11
·重阳节12/11
·中元节12/11
·冬至节12/11
·妇女节12/11
·劳动节12/11
·青年节12/11
·母亲节12/11
·儿童节12/11
·父亲节12/11
·建军节12/11
·教师节12/11
·国庆节12/11
·腊八节12/11
·小 年12/11
·火把节12/11
·寒食节12/11
·奇异元旦风俗12/11
·意大利人过元旦12/11
·澳大利亚人过元旦12/11
·腊八节与佛教的传说12/11
·腊八节与朱元璋的传说12/11
·腊八节与腊祭的传说12/11
·腊八枣树“吃”米饭12/11
·腊八节与腊八的传说12/11
·腊八粥各地食俗12/11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12/11
·冬至节的风俗12/11
·与冬至有关的诗词12/11
·小年的简介12/11
·“小年祭灶”的民间传说12/11
·小年的习俗及美食12/11
·[春节溯源]"年"兽的传说12/11
·小年后的春节前准备工作12/11
·[春节溯源]熬年的传说12/11
·[春节溯源]万年创建历法说12/11
·[春节习俗]贴春联12/11
·[春节习俗]贴门神12/11
·[春节习俗]倒贴福字的传说12/11
·[春节习俗]扫尘12/11
·[春节习俗]除夕12/11
·[春节习俗]年夜饭(团年饭)12/11
·[春节习俗]守岁12/11
·[春节习俗] 迎 春12/11
·[春节习俗]红包(压岁钱)12/11
·[春节习俗]新年赠橘12/11
·[春节习俗]香港年俗12/11
·[春节习俗]澳门年俗12/11
·[春节习俗]新年放爆竹12/11
·[春节习俗]拜年12/11
·[春节习俗]接财神12/11
·[春节习俗]回娘家12/11
·[春节习俗]正月初六"送穷"12/11
·[春节习俗]香港年俗12/11
·[春节习俗]澳门年俗12/11
·[春节习俗]台湾年俗12/11
·[春节习俗]新加坡华人年俗12/11
·[春节习俗]少数民族年俗12/11
·[春节食俗]春节食俗12/11
·[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来源12/11
·[十二生肖]何以十二生肖中无猫呢?12/11
·[十二生肖]大笨牛行大运12/11
·[十二生肖]十二生肖何以鼠为先12/11
·[十二生肖]猛虎上当记12/11
·[十二生肖]飞毛腿白兔12/11
·[十二生肖]忠狗送信记12/11
·[十二生肖]懒猪大逃亡12/11
·[十二生肖]为何猴子屁股红12/11
·[十二生肖]神奇魔术龙12/11
·[十二生肖]大自然的闹钟12/11
·[十二生肖]聪明的蛇医生12/11
·[十二生肖]骏逸的千里马12/11
·[十二生肖]脾气乖巧的羊12/11
·[春联年画]年画12/11
·[春联年画]年画琐谈12/11
·[元宵游艺]耍狮子12/11
·[元宵游艺]舞龙灯12/11
·植树节拾趣12/11
·各国植树节的日期12/11
·藏族节日112/11
·蒙古“那达慕大会”12/11
·藏族节日212/11
·壮族“歌婆节”12/11
·傣族“泼水节”12/11
·"火把节"12/11
·回族“开斋节”12/11
·阿昌族“会街节”12/11
·瑶族“盘王节”12/11
·僳僳族“刀杆节”12/11
·白族“三月街”12/11
·彝族“插花节”12/11
·回族“古尔邦”12/11
·纳西族“当美空普”12/11
·壮族“花朝节”12/11
·帑族“鲜花节”12/11
·侗族“斗牛节”12/11
·鄂温克族“敖包会”12/11
·藏族“晒佛节”12/11
·哈尼族“街心酒”12/11
·土族的主要传统节日112/11
·土族的主要传统节日212/11
·广西苗族的古龙坡会12/11
·穆斯林的古尔邦节12/11
·踩山节12/11
·“干巴”节12/11
·土家族调年会12/11
·回族的开斋节12/11
·哈尼族的十月年12/11
·水族端节12/11
·黔东南州主要民族民间节日12/11
·花样“十五”:“竖”中秋 盼“月破”12/11
·土族纳顿12/11
·中秋节的兔爷儿12/11
·吃新节12/11
·火把节:不是狂欢节的狂欢节12/11
·苗族赶歌会12/11
·鄂温克族“米阔鲁”节12/11
·三月街12/11
·纳吾鲁孜节12/11
·哈尼族“里玛主”节12/11
·土家族的“三过年”12/11
·白族“青姑娘节”12/11
·景颇族“木脑”会的传说12/11
·锡伯族抹黑节的传说12/11
·景颇族目脑纵歌12/11
·苗族过苗年12/11
·彝族年12/11
·楚地节日巫术形态12/11
·寒 衣 节12/11
·古老纳顿狂欢节12/11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拾趣12/11
·天时与人时——民众时间意识探源12/11
·难忘布朗山康节12/11
·哈尼族苦扎扎节12/11
·哈尼族苗爱拿节12/11
·甘南舟曲藏族的朝水节12/11
·苗族龙船节12/11
·侗族大雾梁歌会12/11
·壮族娅拜节12/11
·苗家三月情12/11
·织女传说与中国情人节考释(上)12/11
·中国传统历书12/11
·春播节12/11
·藏北牧区新年习俗12/11
·北方人过大年12/11
·小年祭灶12/11
·二十四节气12/11
·姊妹节12/11
·彝族年12/11
·苗年12/11
·团圆饼与月亮节12/11
·雪顿节上的展佛仪式12/11
·白族石宝山歌会12/11
·雪顿节12/11
·老人节12/11
·花儿会12/11
·雨节12/11
·关帝诞12/11
·药王诞辰12/11
·四月八12/11
·锡伯族的西迁节12/11
·谷雨12/11
·天后诞辰12/11
·三月三12/11
·三月街12/11
·刀竿节12/11
·春分12/11
·花朝节12/11
·惊蛰12/11
·填仓节12/11
·少数民族年-希恩吉乐12/11
·藏历年12/11
·赫哲年12/11
·扩塔节12/11
·嫩西节12/11
·由奔吉锃12/11
·崩南尼12/11
·阿聂节12/11
·打铁节12/11
·人日12/11
·布依族的过大年12/11
·普米族的大过年12/11
·普米族的大过年12/11
·黎族的年月12/11
·白年12/11
·彝族老年节12/11
·侗年12/11
·太阳会12/11
·查白歌节12/11
·蚂拐节12/11
·二月二龙抬头12/11
·重阳诗篇12/11
·重阳节的习俗12/11
·重阳节的起源12/11
·重阳节简介12/11
·中秋节诗词选12/11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12/11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12/11
·中秋节简介12/11
·元宵节诗词选12/11
·元宵节习俗12/11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12/11
·元宵节简介12/11
·清明诗句12/11
·清明节习俗12/11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12/11
·清明节简介12/11
·七夕节的诗词12/11
·乞巧七夕的习俗12/11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12/11
·七夕节的简介12/11
·端午节诗选12/11
·端午节的习俗12/11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12/11
·端午节简介12/11
·与冬至有关的诗词12/11
·冬至节的风俗12/11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12/11
·冬至节简介12/11
·春节的诗歌12/11
·春节的习俗12/11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12/11
·春节简介12/11
--------------------------------------------------------------------------------------------------
http://www.supfree.com/cha/inquiry.asp?id=6072
中国世界节日查询
一月
新年元旦[01/01]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二月
世界湿地日[02/02]
国际气象节[02/10]
情人节[02/14]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三月
全国爱耳日[03/03]
妇女节[03/08]
植树节[03/12]
国际警察日[03/14]
国际消费日[03/15]
世界森林日[03/21]
世界水日[03/22]
世界气象日[03/23]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03/24]
四月
愚人节[04/01]
清明[04/05]
世界卫生日[04/07]
世界地球日[04/22]
五月
国际劳动节[05/01]
中国青年节[05/04]
全国碘缺乏病日[05/05]
世界红十字日[05/08]
国际护士节[05/12]
国际家庭日[05/15]
世界电信日[05/17]
国际博物馆日[05/18]
全国助残日[05/19]
全国学生营养日[05/20]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05/22]
国际牛奶日[05/23]
世界无烟日[05/31]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母亲节[第二个星期日]
六月
国际儿童节[06/01]
世界环境日[06/05]
全国爱眼日[06/06]
端午节[06/15]
父亲节[第三个星期日]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06/17]
国际奥林匹克日[06/23]
全国土地日[06/25]
国际反毒品日[06/26]
七月
香港回归日[07/01]
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
建党日[07/01]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日[07/07]
世界人口日[07/11]
八月
八一建军节[08/01]
九月
劳动节[09/02]
国际扫盲日[09/08]
教师节[09/10]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09/16]
国际和平日[09/17]
国际爱牙日[09/20]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国际聋人节[09/22]
世界旅游日[09/27]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十月
国庆节[10/01]
国际音乐节[10/01]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0/02]
世界动物日[10/04]
国际住房日[10/07]
全国高血压日[10/08]
世界视觉日[10/08]
世界邮政日[10/09]
世界精神卫生日[10/10]
国际盲人节[10/15]
世界粮食节[10/16]
世界消除贫困日[10/17]
世界传统医药日[10/22]
联合国日[10/24]
万圣节[10/31]
十一月
中国记者日[11/08]
消防宣传日[11/09]
世界糖尿病日[11/14]
国际大学生节[11/17]
感恩节[11/28]
十二月
冬至节[农历12月22日]
世界艾滋病日[12/01]
世界残疾人日[12/03]
世界足球日[12/09]
圣诞节[12/25]
世界主要节日、纪念日、活动日
元旦(1月1日)-----NEW YEAR'S DAY
成人节(日本,1月15日)-----ADULTS DAY
情人节(2月14日)-----ST.VALENTINE'S DAY (VALENTINE'S DAY)
元宵节(阴历1月15日)-----LANTERN FESTIVAL
狂欢节(巴西,二月中、下旬)-----CARNIVAL
桃花节(日本女孩节,3月3日)-----PEACH FLOWER FESTIVAL (DOLL'S FESTIVAL)
国际妇女节(3月8日)-----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圣帕特里克节(爱尔兰,3月17日)-----ST. PATRICK'S DAY
枫糖节(加拿大,3-4月)-----MAPLE SUGAR FESTIVAL
愚人节(4月1日)-----FOOL'S DAY
复活节(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EASTER
宋干节(泰国新年4月13日)-----SONGKRAN FESTIVAL DAY
食品节(新加坡,4月17日)-----FOOD FESTIVAL
国际劳动节(5月1日)-----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男孩节(日本,5月5日)-----BOY'S DAY
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MOTHER'S DAY
把斋节-----BAMADAN
开斋节(4月或5月,回历十月一日)-----LESSER BAIRAM
银行休假日(英国, 5月31日)-----BANK HOLIDAY
国际儿童节(6月1日)-----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FATHER'S DAY
端午节(阴历5月5日)-----DRAGON BOAT FESTIVAL
仲夏节(北欧6月)-----MID-SUMMER DAY
古尔邦节(伊斯兰节,7月下旬)-----CORBAN
筷子节(日本,8月4日)-----CHOPSTICS DAY
中秋节(阴历8月15日)-----MOON FESTIVAL
教师节(中国,9月10日)-----TEACHER'S DAY
敬老节(日本,9月15日)-----OLD PEOPLE'S DAY
啤酒节(德国十月节,10月10日)-----OKTOBERFEST
南瓜节(北美10月31日)-----PUMPKIN DAY
鬼节(万圣节除夕,10月31日夜)-----HALLOWEEN
万圣节(11月1日)-----HALLOWMAS
感恩节(美国,11月最后一个星期4)-----THANKSGIVING
护士节(12月12日)-----NRUSE DAY
圣诞除夕(12月24日)-----CHRISTMAS EVE
圣诞节(12月25日)-----CHRISTMAS DAD
节礼日(12月26日)-----BOXING DAY
新年除夕(12月31日)-----NEW YEAR'S EVE(a bank holiday in many countries)
春节(阴历一月一日)-----SPRING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其它活动节日
世界消费者权益日(3月15日)-----WORLD CONSUMER RIGHT DAY
世界水日(3月22日)-----WORLD WATER DAY
世界卫生日(4月7日)-----WORLD HEALTH DAY
世界地球日(4月22日)-----WORLD EARTH DAY
世界住房日(十月第一个星期一)-----WORLD HOUSING DAY
国际秘书节(4月25日)-----INTERNATIONAL SECRETARY DAY
国际红十字日(5月8日)-----INTERNATIONAL RED-CROSS DAY
国际护士节(5月12日)-----INTERNATIONAL NURSE DAY
世界电信日(5月17日)-----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DAY
世界无烟日(5月31日)-----WORLD NO-SMOKING DAY
世界环境日(6月5日)-----WORLD ENVIRONMENT DAY
世界人口日(7月11日)-----WORLD POPULATION DAY
世界旅游日(9月27日)-----WORLD TOURISM DAY
世界邮政日(10月9日)-----WORLD POST DAY
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WORLD GRAIN DAY
世界爱滋病日(12月1日)-----WORLD AIDS DAY
世界残疾日(12月3日)-----WORLD DISABLED DAY
---------------------------------------------------------------------------------------------------
http://www.china.org.cn/ch-ji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