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来咪花卉
❶ 搜集莆田籍艺术家的有关资料。
根雕艺术家郑硕希
郑硕希先生1956年生长在闽中仙游,少年时期他就怀抱着艺术家的梦想,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围在当美术教师的母舅邵世霖先生身旁学习绘画。青年时代他响应党的号召,献身闽北支援山区建设,受聘在闽北山区一家工艺美术厂担任木雕技术员兼传统图案设计员。闽北山多树多,工作之遐他经常肩上扛着一把小山锄,一头扎进山里,从泥土里刨出几截树根,雕琢一些小工艺品当摆设,偶尔也送几个与朋友一起赏玩。1980年他的根雕作品首次在建阳地区工艺品展销会上一展风采。1986年他从闽北调回仙游县工艺厂担任木雕工艺师,从此与木雕、根雕、泥塑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硕希制作的根雕,充溢着浓重的自然美,他注重从根雕的形、神、意、趣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精心揣摩,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认为根雕是一门奇巧结合、天人合一的造型艺术,主张植根自然,因材施艺,尽量保持树根的自然形态与天然神韵,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近年来,他创作的许多根雕作品为美、日、新、港、台根艺爱好者所收藏,作品多次在莆田、泉州、福州、厦门及省外展出。1994年盆景《醉八仙》、《达摩面壁》、《苏武牧羊》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发表, 1996年根雕《腾飞》荣获福建省首届根雕精品展金奖,紧接着他的另一个根雕作品《钟馗》又在1996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根雕艺术节优秀作品展上获得了“佳作奖”, 1997年9月在江苏省常州市举办的97中国根雕艺术博览会上他又获得了优秀作品奖。东南电视台、莆田电视台相继拍摄并播出了介绍郑硕希根雕艺术的专题报道,1996年新编《仙游县志》也刊登了郑硕希的根雕作品照片和艺术成就简介。
1997年,郑硕希先生当选为仙游县花卉盆景协会副会长,并加入了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根雕委员会会员、福建省花卉协会根雕委员会理事。近年来,郑硕希先生被聘为仙游龙威工艺品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师,专心从事雕塑和泥塑创作,相继为台湾、日本、马来西亚制作了一批仿古代青铜器时期的宝鼎、香炉等工艺品,受到海外同行的赞扬。
2 风采依旧 痴心不改——记莆仙戏表演艺术家阿妹丕
说起黄宝珍,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可要说唱莆仙戏的“阿妹丕”
,老一辈的人那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因为她那绝无仅有的“金嗓子”曾
伴随他们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三四十年代莆田的戏班有几十个,城乡居民最大的娱乐就是赴庙会
看戏。小时候的阿妹丕又矮又瘦,为了吃饱饭,家里人送她去戏班,可
许多戏班都不愿收留她。后来有一天母亲带阿妹丕到阔口去看戏,戏班
名叫“新移风”戏班,班里有一乐师鼓手雷澄清,见阿妹丕喜欢莆仙戏
,问她会不会唱戏,阿妹丕说会唱《望故乡》、《万牌令》,一曲未唱
完,吸引了许多人围过来听,大家都鼓起掌来。雷澄清听后说人小嗓门
倒不错,就去跟戏班班主讲收阿妹丕进戏班。班主一试后当场同意,马
上挑了三担大米到阿妹丕家,这样阿妹丕就进了“新移风”戏班,当时
叫做“落棚”。恰巧,戏班中有一旦角生了急病无法上台演出,班主叫
阿妹丕顶上了,那年她才12岁。
阿妹丕的启蒙教师是当时著名的男旦吴金松(莆田人叫“乌松”)
,后来又拜雷澄清、陈金标、肖祖植、车盛春、黄文栋等这些戏剧前辈
为师,加上自己又勤学苦练,原本学戏天份就高的阿妹丕学会了各种演
艺,精于闺门、青衣,兼通武旦、小旦等。真正使她成名的是唱腔。过
去唱戏都在乡下露天舞台上,没有扩音器,没有话筒,但是阿妹丕一唱
,全场都可以听到,别人唱戏往往出台二三场声音就会沙哑下来,但妹
丕的声音比较有耐久性,浑圆悠扬,余音绕梁,三日不散。戏迷们都说
:看戏、听戏,还是听妹丕唱戏。“金嗓子”阿妹丕渐渐地在同行当中
小有名气了。回想过去,阿妹丕谦虚地说:“过去我不懂什么哆来咪,
真正会演戏是在解放后,跟许多有文化的老师学习得来的。”1957年3
月,才念了四年小学的黄宝珍被文化部授予高级知识分子称号时,她说
作梦也没有想到有这一荣誉,通知开会都不敢去参加。从1953年至196
3年十年间,阿妹丕不断获得华东、省、地、县级演出的优秀奖。这是
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她的表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革中年仅32岁的阿妹丕被迫告别了她心爱的舞台,直到1979年她
复出时已经47岁了。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间消亡了,当得知中央文化部
研究所来莆田拍戏曲资料时,年近知命之龄的阿妹丕心情十分激动,重
着戏装,粉墨登场,拍了《百花亭》和《千里送》。行家们评价说阿妹
丕的曲牌唱腔还是那么经久耐听,悠扬绵长,科介动作依然娴熟到位,
婉转有味,一致公认音色滋润,吐字清晰,音域宽广,韵味醇厚,堪称
莆仙戏剧界一大代表。
1980年,阿妹丕应邀到莆仙戏一团演出《米米兰思妻》,这是莆仙
戏搁了十五年后首次排演古装戏,人们知道消息后,天天有满屋子的人
观看排练。首次出棚那一天,地点是在人民影剧院,本来是只演一场给
人大代表观看的,结果观众要求再看的愿望太强烈了,一场接着一场,
场场爆满,一直演了十七场。戏迷们都说:还是妹丕唱的戏原汁原味。
那时正逢冬季,天气寒冷,唱到最后,已47岁的阿妹丕渐感体力不支,
嗓子也因过度劳累而喑哑才作罢。忆起当年盛况,如今已六十七岁的阿
妹丕还会象小孩子那样拍手称快:“我这人事业心重,对观众太有感情
了。观众们那么想看,我也就一场接一场演下去了。记得当时梧塘有一
老人家,胡子白白的,拄了根拐杖,赶来跟我说,阿妹丕你要再演戏的
话,他要再活几年。结果他没有票,怎么办呢,我就搬了张凳子在过道
边让他看。还有几位老太太特意找到我说,她们本来牙齿都掉光了,现
在我再唱戏了,她们要多活几年看我的戏。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当时《
米米兰思妻》演了多场后,剧本翻得都烂了,有一张掉了找不到,结果
接不下去了,由于年纪渐大我忘了其中四句台词,心里很着急。后来市
场上有一个炸豆腐的跟我说,那四句词她记得,她就背给我听。她说她
天天都会放下生意来听我唱《米 米兰思妻》,都会背了。我听了呀眼
泪都快掉下来。”
如今这位“文革”前就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的老艺术家领的仍是
四百多元的工人工资,对此,阿妹丕毫无怨言。她所忧心的是她师辈的
一代老艺术家大都仙逝,而跟她同辈的也已屈指可数了,如果再不采取
一些有力的措施,把我们莆仙戏的传统艺术精华保留和传承下去,正如
她的声乐老师黄文栋先生所说的:“有愧于祖宗、我们的师傅,有愧于
培养我们的党,有愧于热爱我们的观众”。为此,她也记不清多少次来
到黄文栋老师家,商量出一套老艺术家们的VCD专辑。虽说资金来源尚
无着落,但他们坚信凭着自己的一股热情,一份执着,能出多少出多少
,一定要把这件事做成功,这样给子孙留下的是不可估量的财富。
莆田市艺术学校的发展也时刻牵挂在阿妹丕的心上。时不时地她都
会到艺校去看看,指导指导学生。经常地她会约黄文栋老师一起去,而
在艺校也总会碰到自己以前的老搭档或老朋友,加上校长陈星火是自己
的弟子,阿妹丕在艺校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和温馨。特别是看着那些
小演员压腿,走场,她总会陷入沉思之中。1981年,莆田县艺校张榜招
生时,50个招生名额,报名的却有三千多人,盛况空前绝后。现在全国
各地许多剧种都在不断改革发展中,莆仙戏这个曾被誉为南戏的“活化
石”更应该不断发扬光大。趁自己和其他老艺人还在,要把自己的表演
艺术传承下去,后继有人。她十分高兴地听校长陈星火介绍说今年已经
向省里争取扩招,要招60名,她愿意把自己所学的全部教给小学员们,
她更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来关心和支持莆仙戏的发展事业,让莆
仙戏这株艺苑奇葩在百花园中永焕异彩!
❷ 北京哪里有卖宠物狗的狗狗不要能长的太大,小型狗!还有不要太贵的!
通州狗市啊,这个很有名的!
但是要去专门的店铺里去买,不要买散户手里的,因为最近一直在曝光的就是狗贩们给狗狗染色的问题哦。所以你要买狗狗一定要到正规的养殖场家买。另外最好有熟人跟着,防止被骗。
❸ 奇怪的菜名有哪些
1.苍蝇头
其实就是豆角、皮蛋和肉丁组成的小炒。关于这“苍蝇头”的来历,据说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豆角炒皮蛋本是台北餐厅很常见的一道小炒,但有一天老板听客人讲怎么菜里好像有很多苍蝇头,就被启发说干脆给菜起名叫“苍蝇头”好了。一个小误会成就了一道怪菜,而当时让客人混淆成苍蝇头的“罪魁祸首”,就是这道菜里的豆豉了。
黯然销魂饭
2.黯然销魂饭
还原十年前周星驰的电影《食神》的“黯然销魂饭”,第一步就是碗筷要完全一样!和上海人用搪瓷碗的情结一样,公鸡碗在香港人心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次,因为电影里说,加了洋葱让人感动到流泪。老板经过多次试验,特意在饭里加上炸过的秘制洋葱碎,没想到,配上酱油和叉烧一起吃,特别能提升香味,不知不觉就干掉一大碗。
油炸奥利奥
3.油炸奥利奥
虽然听上去有点奇怪,但炸饼干和炸榴莲在食客中的口碑都相当不错。老板是个“80后”,认为美食要有创意。其实,油炸奥利奥在台湾是很受欢迎的小吃,在上海还比较新鲜。炸奥利奥外层酥脆,里面糯糯的,有点松糕的感觉。
哆来咪
4.哆来咪
招牌菜“哆来咪”原本有个很普通的名字,就叫蟹粉虾仁。有一次,明星张曼玉来店里吃饭,问这道菜是怎么组合的,大厨介绍说一两蟹黄、二两蟹粉加三两虾仁。张曼玉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音符,建议改名叫“哆来咪”,于是菜名就一直保留到现在。
侏罗纪鸡
5.侏罗纪鸡
“侏罗纪鸡”一上桌,视觉非常震撼,雄赳赳站立的造型,浇上酒点着火,霸气十足,的确有点恐龙的影子。据说,这道菜是大厨十年前研制出来的,灵感正是从电影《侏罗纪公园》获取。为保证入味,鸡要放进秘制卤水里腌制18个小时,然后把腌好的鸡放入烤炉里吊烤风干12个小时,层层工序才能达到皮脆肉嫩、鲜香无比的口感。最后上桌时,点火助燃,让食客们在吃之前先享受一顿视觉盛宴。
一锤定音
6.一锤定音
小木槌在这家餐厅里随处可见。木槌加砧板,吃的就是这一大盆的海鲜。这里上菜的规矩是把刚出炉的海鲜一股脑地倒在桌子上,称为台宴,然后大家直接上手,用木槌征服蟹腿,用筷子搞定贝壳,敲敲打打乐在其中。
大力丸
7.大力丸
店里的布置好像电视剧中的客栈,每一道菜都关联一个武侠风的菜名,让食客们仿佛化身为武林高手。店里点击率最高的怪菜“大力丸”,其实里面是蛋黄馅肉圆,外面包裹着糯米,外糯里嫩不腻口,非常好吃。
白羊座
8.白羊座
店里每个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而每个甜品都有一个故事。老板娘是双鱼座,店里为她特别订制的玫瑰味鲜奶油蛋糕,一年四季都有售,其它星座的蛋糕则是季节限定。甜品原料都会选当季的食材和花卉,比如白羊座蛋糕,白羊座生日是在樱花季,所以选用樱花来制作蛋糕,并加入樱叶、特调酒等原料,把蛋糕做成樱花口味。
施瓦辛格
9.施瓦辛格
这款叫做“阿诺·施瓦辛格”的鸡尾酒,被店家装进奶瓶里,端上来之前你怎么也想象不到肌肉动作明星会和奶瓶有关系,不得不佩服老板取名的高段。
八仙过海
10.八鲜过海
这“八仙过海”里有八种海鲜,分别是黄鱼、澳洲带子、蛏子、文蛤、梭子蟹、基围虾、乌鱼蛋和九肚鱼,再加上秘制的海鲜高汤蒸煮,把节瓜打成蓉放入汤中,用特有的清香味为海鲜汤提鲜。焯过水的海鲜和节瓜汤在一起蒸煮20分钟左右,这道八仙过海就能上桌了。
❹ 关于中国根雕协会
根雕艺术家郑硕希
郑硕希先生1956年生长在闽中仙游,少年时期他就怀抱着艺术家的梦想,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围在当美术教师的母舅邵世霖先生身旁学习绘画。青年时代他响应党的号召,献身闽北支援山区建设,受聘在闽北山区一家工艺美术厂担任木雕技术员兼传统图案设计员。闽北山多树多,工作之遐他经常肩上扛着一把小山锄,一头扎进山里,从泥土里刨出几截树根,雕琢一些小工艺品当摆设,偶尔也送几个与朋友一起赏玩。1980年他的根雕作品首次在建阳地区工艺品展销会上一展风采。1986年他从闽北调回仙游县工艺厂担任木雕工艺师,从此与木雕、根雕、泥塑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硕希制作的根雕,充溢着浓重的自然美,他注重从根雕的形、神、意、趣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精心揣摩,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认为根雕是一门奇巧结合、天人合一的造型艺术,主张植根自然,因材施艺,尽量保持树根的自然形态与天然神韵,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近年来,他创作的许多根雕作品为美、日、新、港、台根艺爱好者所收藏,作品多次在莆田、泉州、福州、厦门及省外展出。1994年盆景《醉八仙》、《达摩面壁》、《苏武牧羊》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发表, 1996年根雕《腾飞》荣获福建省首届根雕精品展金奖,紧接着他的另一个根雕作品《钟馗》又在1996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根雕艺术节优秀作品展上获得了“佳作奖”, 1997年9月在江苏省常州市举办的97中国根雕艺术博览会上他又获得了优秀作品奖。东南电视台、莆田电视台相继拍摄并播出了介绍郑硕希根雕艺术的专题报道,1996年新编《仙游县志》也刊登了郑硕希的根雕作品照片和艺术成就简介。
1997年,郑硕希先生当选为仙游县花卉盆景协会副会长,并加入了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根雕委员会会员、福建省花卉协会根雕委员会理事。近年来,郑硕希先生被聘为仙游龙威工艺品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师,专心从事雕塑和泥塑创作,相继为台湾、日本、马来西亚制作了一批仿古代青铜器时期的宝鼎、香炉等工艺品,受到海外同行的赞扬。
2 风采依旧 痴心不改——记莆仙戏表演艺术家阿妹丕
说起黄宝珍,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可要说唱莆仙戏的“阿妹丕”
,老一辈的人那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因为她那绝无仅有的“金嗓子”曾
伴随他们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三四十年代莆田的戏班有几十个,城乡居民最大的娱乐就是赴庙会
看戏。小时候的阿妹丕又矮又瘦,为了吃饱饭,家里人送她去戏班,可
许多戏班都不愿收留她。后来有一天母亲带阿妹丕到阔口去看戏,戏班
名叫“新移风”戏班,班里有一乐师鼓手雷澄清,见阿妹丕喜欢莆仙戏
,问她会不会唱戏,阿妹丕说会唱《望故乡》、《万牌令》,一曲未唱
完,吸引了许多人围过来听,大家都鼓起掌来。雷澄清听后说人小嗓门
倒不错,就去跟戏班班主讲收阿妹丕进戏班。班主一试后当场同意,马
上挑了三担大米到阿妹丕家,这样阿妹丕就进了“新移风”戏班,当时
叫做“落棚”。恰巧,戏班中有一旦角生了急病无法上台演出,班主叫
阿妹丕顶上了,那年她才12岁。
阿妹丕的启蒙教师是当时著名的男旦吴金松(莆田人叫“乌松”)
,后来又拜雷澄清、陈金标、肖祖植、车盛春、黄文栋等这些戏剧前辈
为师,加上自己又勤学苦练,原本学戏天份就高的阿妹丕学会了各种演
艺,精于闺门、青衣,兼通武旦、小旦等。真正使她成名的是唱腔。过
去唱戏都在乡下露天舞台上,没有扩音器,没有话筒,但是阿妹丕一唱
,全场都可以听到,别人唱戏往往出台二三场声音就会沙哑下来,但妹
丕的声音比较有耐久性,浑圆悠扬,余音绕梁,三日不散。戏迷们都说
:看戏、听戏,还是听妹丕唱戏。“金嗓子”阿妹丕渐渐地在同行当中
小有名气了。回想过去,阿妹丕谦虚地说:“过去我不懂什么哆来咪,
真正会演戏是在解放后,跟许多有文化的老师学习得来的。”1957年3
月,才念了四年小学的黄宝珍被文化部授予高级知识分子称号时,她说
作梦也没有想到有这一荣誉,通知开会都不敢去参加。从1953年至196
3年十年间,阿妹丕不断获得华东、省、地、县级演出的优秀奖。这是
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她的表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革中年仅32岁的阿妹丕被迫告别了她心爱的舞台,直到1979年她
复出时已经47岁了。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间消亡了,当得知中央文化部
研究所来莆田拍戏曲资料时,年近知命之龄的阿妹丕心情十分激动,重
着戏装,粉墨登场,拍了《百花亭》和《千里送》。行家们评价说阿妹
丕的曲牌唱腔还是那么经久耐听,悠扬绵长,科介动作依然娴熟到位,
婉转有味,一致公认音色滋润,吐字清晰,音域宽广,韵味醇厚,堪称
莆仙戏剧界一大代表。
1980年,阿妹丕应邀到莆仙戏一团演出《米米兰思妻》,这是莆仙
戏搁了十五年后首次排演古装戏,人们知道消息后,天天有满屋子的人
观看排练。首次出棚那一天,地点是在人民影剧院,本来是只演一场给
人大代表观看的,结果观众要求再看的愿望太强烈了,一场接着一场,
场场爆满,一直演了十七场。戏迷们都说:还是妹丕唱的戏原汁原味。
那时正逢冬季,天气寒冷,唱到最后,已47岁的阿妹丕渐感体力不支,
嗓子也因过度劳累而喑哑才作罢。忆起当年盛况,如今已六十七岁的阿
妹丕还会象小孩子那样拍手称快:“我这人事业心重,对观众太有感情
了。观众们那么想看,我也就一场接一场演下去了。记得当时梧塘有一
老人家,胡子白白的,拄了根拐杖,赶来跟我说,阿妹丕你要再演戏的
话,他要再活几年。结果他没有票,怎么办呢,我就搬了张凳子在过道
边让他看。还有几位老太太特意找到我说,她们本来牙齿都掉光了,现
在我再唱戏了,她们要多活几年看我的戏。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当时《
米米兰思妻》演了多场后,剧本翻得都烂了,有一张掉了找不到,结果
接不下去了,由于年纪渐大我忘了其中四句台词,心里很着急。后来市
场上有一个炸豆腐的跟我说,那四句词她记得,她就背给我听。她说她
天天都会放下生意来听我唱《米 米兰思妻》,都会背了。我听了呀眼
泪都快掉下来。”
如今这位“文革”前就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的老艺术家领的仍是
四百多元的工人工资,对此,阿妹丕毫无怨言。她所忧心的是她师辈的
一代老艺术家大都仙逝,而跟她同辈的也已屈指可数了,如果再不采取
一些有力的措施,把我们莆仙戏的传统艺术精华保留和传承下去,正如
她的声乐老师黄文栋先生所说的:“有愧于祖宗、我们的师傅,有愧于
培养我们的党,有愧于热爱我们的观众”。为此,她也记不清多少次来
到黄文栋老师家,商量出一套老艺术家们的VCD专辑。虽说资金来源尚
无着落,但他们坚信凭着自己的一股热情,一份执着,能出多少出多少
,一定要把这件事做成功,这样给子孙留下的是不可估量的财富。
莆田市艺术学校的发展也时刻牵挂在阿妹丕的心上。时不时地她都
会到艺校去看看,指导指导学生。经常地她会约黄文栋老师一起去,而
在艺校也总会碰到自己以前的老搭档或老朋友,加上校长陈星火是自己
的弟子,阿妹丕在艺校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和温馨。特别是看着那些
小演员压腿,走场,她总会陷入沉思之中。1981年,莆田县艺校张榜招
生时,50个招生名额,报名的却有三千多人,盛况空前绝后。现在全国
各地许多剧种都在不断改革发展中,莆仙戏这个曾被誉为南戏的“活化
石”更应该不断发扬光大。趁自己和其他老艺人还在,要把自己的表演
艺术传承下去,后继有人。她十分高兴地听校长陈星火介绍说今年已经
向省里争取扩招,要招60名,她愿意把自己所学的全部教给小学员们,
她更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来关心和支持莆仙戏的发展事业,让莆
仙戏这株艺苑奇葩在百花园中永焕异彩!
❺ 电影中有哪些经典的秋游圣地值得去打卡
奥地利 维也纳 《爱在日落黄昏后》
在维也纳,仿佛每一个骑车的人都会背着一把吉他,街边的艺人各类乐器手到擒来,也许这个地方注定了人们的音乐灵魂DNA。从神圣罗马帝国,到奥地利帝国,再到奥匈帝国,几个世纪历史的沉积和凝聚,使得维也纳承载着欧洲大地的荣耀篇章。
英格兰 贝克维尔镇 《傲慢与偏见》
贝克维尔是英格兰中部和北部高地“峰区”的一块瑰宝,也是德比郡的财富。光是那些美丽古老的建筑和个性鲜明的乡村小屋,就值得细细观赏。在这个遍地草坪的小村庄里,你会看见各种野生的鸟禽在自由漫步。
意大利 里维埃拉 《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里维埃拉位于地中海沿岸区域,受地中海式气候影响,区内植物种类很多,花卉四季均可栽种,岸边景象嵯峨壮丽,海上风光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此度假避寒。你可以去波托菲诺和时尚的拉帕洛感受浓厚的贵族气息,也可以从热那亚以北到法国边境里维埃拉之间观赏夕阳。
九份——《悲情城市》
九份是台北边上的一个观光景点,原本只是一片逐渐被遗忘的金矿区,却因为《悲情城市》,而成为了现在台北周边最为热门的观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