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沙花卉
① 请教“眼镜”这个词的多语言翻译(藏、蒙、维、苗、壮等)
中国少数民族网有详细介绍:
http://www.china.com.cn/ch-shaoshu/
例如:
hui zu
Hu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9816802人。
民族概况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回族人口数为9816802。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分布也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由中国国内及国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时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约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大批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由海路来华,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及长安等城市定居。他们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并辟建了穆斯林的墓地。当时,他们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至元代才被称为回回蕃客或南蕃回回,成为回回人的一部分。
“回回”一词最早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和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中出现,主要指葱岭东、西处于喀喇(哈拉)汗朝统治下的回纥(回鹘)人。回回和回纥、回鹘音近,应是后者的音转或俗写。其时,伊斯兰教已由喀什噶尔向东南传播到和田、叶尔羌、英吉沙尔等地。因此,回回原应包括有信仰伊斯兰教回纥(回鹘)人在内的含义。12世纪30年代,喀喇(哈拉)汗朝亡于西辽,其居民大部分仍是穆斯林。13世纪初叶蒙古西征,西辽破灭。葱岭东喀什噶尔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纥(回鹘)人的后裔,同葱岭西的中亚及波斯;阿拉伯广大地区不同民族的穆斯林,大批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东方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和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中国的西北、中原及江南、云南等地区,被称为回回人,成为元代色目人中的重要部分。后来,他们也以回回自称,是形成回回民族的主要部分。
元代到明代前期,回回人中包含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纥(回鹘)人的后裔,他们同当时高昌及河西一带仍信仰佛教的畏兀儿人相区别,明中叶以后,维吾尔族普遍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而当维吾尔人迁到内地之后,自然地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元、明以来,不少蒙古贵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而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明代哈密地区的哈剌灰人,原是蒙古人,正德(1 506~1521)以后由哈密迁到肃州,到万历年间已经“不食猪肉,与回回同俗”。另外,由于通婚的和政治的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原因,回回中不断吸收了相当多的汉族成分。由于同样原因也有不少回回逐渐同化于汉族之中。回族与维吾尔、蒙古、汉等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亲缘关系。另外,回回族中还吸收有中国犹太人成份。犹太人迁居我国开封等地的时间,一般认为在北宋徽宗年间(1101一1125)。元代称他们为“术忽回回”。由于他们信仰犹太教,不食猪肉,行割礼和每日礼拜等宗教习俗与回回有相似之处,加上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缠头巾为青蓝色,因而也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回回”。在长期发展中,有的逐渐融合于回回当中,有的自称回回。
从元代到明代,各种不同的来源的回回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回回文化扎根于华夏大地,成为华夏文化中的一个新类型。
社会经济
元代有“四等人”制,回回的地位一般高于汉族。回回中的贵族、官宦、学者及商人的活跃,对于元朝的开国和中西交通的开拓,以及军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为回回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和在各项事业中的长期发展打下了根基。然而元朝回回人又是被征服者,在蒙古贵族劫持下辗转流徙,生活上不稳定,风俗习惯有时也不被尊重,为回回人形成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性以及抗争性的共同习理提供了主要条件。明代曾把回回称作“回夷”,说明回回已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而存在。回回人与蒙古人的地位相似,“善加抚恤,密切防闲”,反映了明朝统治者对于各地陆续内附和归化的蒙古人和回回人的政治待遇。清代,在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刺激下,回族人的民族意识愈趋强烈,为了民族自尊和民族生存而进行着顽强的搏斗。
回族是在中国形成的民族,但它又不同于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那些土著民族。元代回回人活动之初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地域,因此,一开始无地少地的现象在回回人中就很突出。明、清以来各地城乡回族中无业游民和流民之多,已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历史上,在地多人少的边疆地区的垦牧活动中和在西北、云南等地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回族、汉族人民一起都曾作出过贡献。在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当政时期(1274—1289)就有屯田户16277户,屯田49658双。他们和汉族人民一起兴建了鄯阐(今昆明)地区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宁夏回、汉人民开凿了大清渠、惠农渠、七星渠、昌润渠等,并多次修整古老的秦渠、汉渠、唐保渠。使宁夏平原生产发展,为宁夏赢得“塞上江南”的美称。各地回族农户,多附带经营牧业或者运输业、手工业、小商业。回族工匠在制香、制药、制革、制药以及矿产的采冶上都较为著名。回族尤擅经商,元代回回商人遍布全国各地。从珠宝玉石业、运输业到牛羊屠宰和加工业,都是他们的传统行业。回回商人在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以及在中国对外国的贸易往来等方面,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明、清时期的闭关自守政策,使蓬勃开展的中西交通事业受阻,对中国本身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对于回族特别是从事海上陆上对外贸易的回族商人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解放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回族人民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国民党政府歧视少数民族,不仅无视回回的风俗习惯,而且根本不承认回族的存在。回回族只能称回教徙,蒋介石操纵下的“国民大会”把回民称作“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回族内部的军阀、官僚和有宗教特权的教主,也加重对回民的剥削和奴役。
1949年前,回族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但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农村回民大多无地、少地,或只占有山地、沙地、盐碱地、词滩地,农民破产和逃亡现象比较普遍。以河南省辉县为例,1948年在430户回族农民中就有赤贫、贫农和下中农414户,占总户数的93 9/5。广大回族贫苦农民缺吃少穿,生活极苦。云南省寻甸县一个自然村,70户回民竟有60多户每年缺3~6个月的粮食,不得不以土豆及野菜充饥。以农为主兼营商业、畜牧业或兼营运输、屠宰及制革、榨油等副业,是农村回族人民较为突出的特点。西北回族聚居地区封建占有关系更加严重,良田沃壤多为官僚、地主和教主所占有。国民党回族军阀马鸿逵、马步芳等统治下的宁夏、青海地区,沉重的军政费用都压在当地回、汉等农牧民头上。在西北众多的门宦、教派巧立名目盘剥役使回民,给回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种种不幸。
当时,回族经营的工商业多半同特有的生活习俗相联系,局限在饮食、鲜货及制革、皮货、香料、膏药、珠宝玉石等行业中。在北平、天津、上海、济南、开封等城市有回族工商业资本经营的面粉、纺织、制革、肥皂等公司和工厂。在西北、云南等地,回族商业资本有同印度、缅甸、蒙古等国的贸易交换活动,以及在中国边疆与内地之间用马帮、骆驼队进行商品运输的活动。工人阶级在回族中出现较早,以码头搬运工人、矿山采掘工人及黄河上的“筏工'人数较多。回族中更多的则是推车摆摊、提篮叫卖的小商贩,本小利微,受季节和行业的限制,生活很不稳定。
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中国内地及云南的散居回民,接受新的思想较快,文化教育较西北的回族地区发达,在学术、文化和科学技术界有一批回族的教授、科学家、作家、工程师、画家、医生、戏剧家等等,并出现了一批由回族人士创办的中小学校和刊物。由于农村破产,工商凋敝,广大回族农民和城镇贫民的子女根本无力入学读书,加之一般学校里不设回民伙食,更加限制了回族青少年求学的机会。西北地区的回族军阀,只知搜刮民财,根本不管文化教育。原宁夏全省到1949年只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没有高等学校。在甘肃临夏等地,回民文化娱乐活动也受教主干涉,对回族妇女的束缚更为严重。回族聚居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现象严重,有的阿訇甚至用“吹赌哇”(即用墨汁把经文写在碗里让患者冲服)等迷信方式给回民治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回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根据回族聚居程度的不同,于1958年10月25日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在甘肃省成立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及几个回族自治县和一些民族乡。在各级自治机关回族干部占了相应的比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对回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回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给予了照顾和优惠。散居回民同样获得当家做主的平等权利。在历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回族代表。到1980年全国回族干部已有12万6千多人。回民的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回民较多的城镇都设有回民饭馆和回民食品供应网点。在回族职工、学生较多的单位,一般都设立回民食堂,未设回民食堂的则发给回民伙食补贴。每逢回民三大节日(圣纪、开斋节、古尔邦节),各地在物资供应上和庆祝活动都给予照顾。回民的土葬习俗受到尊重,各地多设有回民殡葬服务处,并拨出荒地、山地作为回民公墓。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回族中得到了全面贯彻。
经过民族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废除伊斯兰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回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各回族自治地方的工业建设发展很快。宁夏回族自治区已建立煤炭、电力、机械、冶金、化工、轻工、石油、电子等现代工业,工业总产值已由1949年的1200多万元增加到1978年10亿多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农业生产又有新的发展。1983年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2%。其中原料加工业增长18.9%。199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工农业总产值达89.44亿元。是1952年的19倍多。农村回民的生产不断发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随着青铜峡、刘家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和一批水库、渠道的兴建,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很多。为改善回民聚居的六盘山地区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状况,国家引黄河水逐级提升,浇灌千里旱塬。使六盘山回汉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
语言和文化艺术
多种来源的回族人最初使用的语言也很复杂。中国境内的回鹘语、蒙古语、汉语,以及中亚一些民族的语言,还有波斯语、阿拉伯语,他们曾经同时使用过。随着回回愈来愈分散杂居在汉族之中,特别是回汉通婚而使汉人成分在回回中增多和回回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明代后期汉语已成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同时在回族人民的日常交往中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很大,对祖国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元代,回回不仅带来了西亚的天文学、医学、建筑学、音乐等方面的科学文化成就,而且在学习和传播汉族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也十分突出。中国的重大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都是经回回商人的介绍传播到欧洲大陆的。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于至元四年(1267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撰进《万年历》,颁行全国,并在北京建立观象台,制造浑天仪、叙纬仪、平伟仪、地球仪、方位仪、天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在钦天监里仍设有“回回历”专科。回回人亦黑迭儿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他是元大都(北京)宫殿和宫城的设计者和工程组织者,为以后北京故宫以及整个北京的城市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回医学也相当著名。回回医术在外科和药物使用上都有显著疗效。其医药也有自己的体系,回回医学家收集改订名医药方,著有《瑞竹堂经验方》5卷,“以惠斯世”,流传至今。
明代回族航海家郑和,7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先后到过亚非37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世纪。航行中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是早期海洋地理学的珍贵地图。
在文学、哲学、音乐、书画方面,回族也有许多创造。元代著名回回诗人、词人,著有《雁门集》、《萨文锡逸诗》、《西湖十景词》等诗、词集,在当时十分有名。元代学者赡思不仅通经学、文史,还钻研天文、地理、水利、算学等,被当时称为网络式的学者。李贽是明代著名的回族大哲学家、思想家。他在哲学上认为世间都是实在的,宇宙以物质性的阴阳二气为基础·经过无数变化,生出万物来,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社会伦理道德上,他公开向封建伦理挑战,批评男尊女卑思想,反对道家宣扬的“伪道统”。在文学上还提出“童心说”理论,主张创作抒发己见,反对复古摹拟。李贽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代大家。
回回的音乐,在元代十分流行。回回乐与西夏乐、中国乐一起,构成了元代宫廷音乐。在发展中,回回音乐成为中国音乐的一部分。元代著名曲作家马九皋,是当时著名散曲家八人之一,与关汉卿齐名。回族画家也不少,著名的有元代高克恭,清代改琦。他们的存世作品被视为稀世珍宝。
解放后,回族的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文学家、艺术家不断涌现。回族中群众性文艺、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大批艺术工作者、优秀运动员茁壮成长。从事象牙雕刻,生产景泰兰、苏绣、灯彩,刻砖,制作地毯等传统的回族特种工艺老艺人的技艺得到继承和发展。
“花儿”是甘肃、青海等地流传的民歌,过去当地回民常用“花儿”控诉黑暗、憧憬未来倾诉爱情,现在“花儿”增加了新内容,更为回民所喜闻乐唱。
宗教信仰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阿拉伯、波斯等传统的伊斯兰文化的强烈影响。唐、宋时期,中国人对于“蕃客”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还很陌生,只说他们拜天、叫佛、敬事鬼神。元代遍布各地的回回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开始被广泛注意,伊斯兰教被当作回回所信仰的宗教来对待,称作回回法或回回户体例,礼拜寺和掌教被称作回回寺和回回掌教、回回大师。夺等。明代习惯地沿袭这种称呼,伊斯兰教被称作回回教门、回回教,后又简称回教。清代以后又把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东乡族和撒拉族等加上“回”字,称为“缠回”、“东乡回”、“撒拉回”,以致人们从称谓上误把回族同回教混淆甚至等同起来。
中国伊斯兰教随着回族的发展也在发展变化。其变化主要在明末清初,主要标志是伊斯兰教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原来各地的礼拜寺多以清净、清修、净觉、真教等命名,这时渐渐统称为清真寺。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始被称作清真教。清真是伊斯兰在中国的汉文意译。清真一般解释为清洁真实。有的宗教学者则把清真释为“克己复礼”。
风俗习惯
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这原是《古兰经》的规定,千百年来已经逐渐变成了回族的风俗习惯。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反动的民族同化政策,对回民风俗习惯横加干涉,甚至借以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纠纷,而广大回族人民则愈加维护这些风俗习惯,同反动的民族同化政策相对抗。在这种斗争中,伊斯兰教曾起到回族人民加强团结、反对民族压迫的作用。
回族除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外,由于回汉杂居和使用汉语,还日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明代回族人的衣着已逐渐与汉人相同,使用了汉族的姓和名。明代晚期,回族人已经“士农工商通与汉人相同”,但是,在共同心理状态、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回族仍表现出自己的特点,被认为“同类则相遇亲厚”、“自守其国俗,终不肯变”。
随着回族军士的到处镇戍屯牧,工商业者的贸易往来,官吏学者的宦游,宗教人士的传教活动以及反压迫斗争后的流动迁徙,回族人逐渐形成了小集中、大分散,愈来愈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全国,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与当地民族杂居;在内地,回民多分布在沿水路和陆路交通线上;在农村,回民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镇,则多聚居关厢或若干条街巷。在室内正屋中,喜贴山水花卉画。但因为伊斯兰教反对任何偶像崇拜,故不挂人物像和动物图片,凡有眼睛的图像不能张贴。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禁忌不那么严格了。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
② 新疆有什么特色饰品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情等。在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推进下,新疆引起世人瞩目,来这里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 不少人总带着一些遗憾回去,因为仅有维吾尔族小花帽、英吉沙小刀和一些民族乐器这样的旅游纪念品,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新疆民族民俗文化、风情等各方面的了解,人们盼望着有更多有创意的习俗、民情、传承、演绎、体现新疆民俗民情民族文化的特色旅游纪念品被开发出来,通过这些纪念品直观地了解新疆。
新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塔吉克、柯尔克孜等众多民族的人物,或弹或敲亦歌亦舞、梳着小辫的姑娘裙裾飞扬,戴着花帽的小伙子旋转如飞;骑着毛驴乐呵呵的智慧幽默大师阿凡提,极具民族风情表达爱情的哈萨克族“姑娘追”,卖烤馕挂毯西瓜甜瓜的小巴郎和维吾尔老大爷,美丽的毡房和怀抱雪白羊羔的蒙古姑娘,驯鹰飞翔的塔吉克汉子,胖乎乎头顶于阗小毡帽的大妈,十八般乐器弹奏十二木卡姆演奏家们……;还有新疆的葡萄沟、苏公塔、坎尔井、古龟兹城、艾提尕尔清真寺、八卦名城“特克斯县城”等等,均表现得那样传神、美妙、栩栩如生。
多彩斑澜的民族服饰 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种类繁多。维吾尔、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坎肩。维吾尔、乌孜别克族连衣裙宽大,胸前多褶,而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连衣裙下端多皱裥,塔吉克族妇女喜欢在裙子上系上围裙。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男子多穿过膝、无领、无袋的“裕袢”(外衣),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蒙古族、达斡尔族喜欢穿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还非常喜欢在衣服的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处用各种彩线绣上各种精美的花卉花纹图案,有时缀上彩珠和各色亮片等装饰品。
民 族 花 帽: 戴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共同爱好,尤喜欢戴花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绣花帽“花帕”是维吾尔族最具特色的头饰。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这种做绣工精细的四棱小花帽。维吾尔族花样繁多,多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花纹图案,花纹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哈萨克族的帽子也很有特色,帽顶绣花,帽檐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图案的圆斗形绣花帽“塔合亚”是姑娘们最喜欢戴的帽子,帽顶插一撮猫头鹰羽毛,戴上不仅美丽动人,而且也象征勇敢、坚定。柯尔克孜族男女则喜戴各色丝绒圆顶花帽。塔吉克族妇女喜戴刺绣精美、带耳围的绣花棉帽,这种帽子戴上不仅美观,而且还能御寒。塔塔尔族妇女尤喜欢戴镶有彩珠的平顶花帽,帽子上喜披一块彩色头巾。
腰 巾: 维吾尔男子的传统长袷袢,一般没有扣子,特别是寒冷的冬季一般总要扎腰巾。除当腰带巾外,腰巾还有多种用途,如携小物体、食品等;又是男子服装的重要装饰品。做工一般都比较精细,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卑劣的审美情趣。它可分为两种式样: 方形腰巾。使用时折成三角形系在腰间,图案花纹向外。它多是用各色布、绸缎、织锦料绣制而成。有些青年人的腰巾色彩艳丽,而中老年的较雅淡。 长形腰巾。是一种线织长腰巾,多是黑色或黑绿色,。用艳丽跳跃的色彩在两端织上数层几何形纹样,别具特色。
③ 乌鲁木齐有什么特产
巴旦木、头屯河葡萄、米泉大米、新疆野西瓜、馕。
1、巴旦木
我国种植巴旦杏的栽培历史已在1300年以上,分布在我国的巴旦木共有7个种和10个变种。我国巴旦木规模生产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喀什和田地区,有3个种,5个变种,40多个品种(系)。其总产量多年来一直位于新疆4大干果之首,品质超过国外品种。
2、头屯河葡萄
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夏热冬寒,春暖多变,春秋两季多风,秋温下降迅速,昼夜温差变化大,日照长,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年降水量178-228毫米,适宜种植葡萄。
3、米泉大米
三道坝地处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位于米东区以北17公里,距离首府乌鲁木齐34公里,是新疆著名的“渔米之乡”,有着“塞外江南”之美称。
其北部与农六师五家渠相连,吐乌大高等级公路斜穿东南部,市镇公路两条,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善,有线电视,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镇。经济发展平稳,百姓安居乐业。
4、新疆野西瓜
野西瓜是山柑科的一种, 主要成分为挥发油、生物碱、萜类、黄酮类、甾体类、脂肪酸类、糖和苷类等, 在我国及许多国家被广泛用作的驱虫药、利尿剂、通便剂、止痛剂和滋补剂, 具有清热去湿、抗炎止痛、止咳利尿、免疫调节、抗病毒、清除自由基、降血糖、驱虫等药理作用。
分布于江苏、安徽、河北、贵州、新疆、东北等地。
5、馕
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外皮为金黄色,古代称为“胡饼”、“炉饼”。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这种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
④ 古代中国的刀主要在哪里生产(地点)
中国四大名刀:
云南的阿昌刀,又称“户撒刀”,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这种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原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
西藏的藏刀分长剑和腰刀两种。长剑,藏语称“巴当末”,长约1米;腰刀,藏语叫“结刺”,长度在10厘米一40厘米之间。藏刀的刀鞘,有木质、铜质的,也有铁质或银皮镶包的。刀鞘上常刻有龙、凤、虎、狮和花卉等图案。有的图案上还点缀着宝石、玛瑙等贵重物品。
甘肃的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新疆的英吉沙小刀以其精美的造型、秀丽的纹饰和锋利的刃口而显露头角。英吉沙小刀是以原产地英吉沙县而命名的。英吉沙县位于新疆 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传统手工业相当发达,一向以生产铁器、土陶、制靴、织花、织布而著称。生产这种工艺佩刀的历史约有400年左右。它既实用又美观,是很受欢迎的民族特需工艺品。
现代
刀具最佳生产地
艺术刀剑——浙江的龙泉宝剑,古代传统工艺;
日常用的厨房等刀具——永康(全国著名五金集散地)专业生产的五金刀具,近代传统五金工艺锻造;
剪刀类——浙江杭州的张小泉,百年老字号。
⑤ 乌鲁木齐都有什么特产
一、啤酒花
啤酒花又名蛇麻花,系制造啤酒的重要原料,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全株有倒钩刺,茎长约10厘米,中空。叶对生、卵形、有长柄。花序腋生,雄花穗状,具有多数叶状苞片,雌黄10余对,无花被子,果期产生大量黄粉状物。所制啤酒酒液透明度好,有光泽,泡沫细腻洁白,有花香气,味纯柔和,二氧化碳含量丰富。啤酒花药用价值亦较大,有利尿健胃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其松果制剂具有抗癌活性;挥发油对治疗心脏病有较好功效;富有多酚化合物对治疗各类炎症及瓦特金氏病肝感染性损伤有一定作用。并进而发现酒花中的苦味物质,挥发油、果胶、鞣质、黄酮等化合物,本身即有明显的药理活性。此外尚可作为制作面包、点心等食品的原料。产品除供应本地,并销于北京青岛等到地啤酒厂。
二、玉石
新疆素有“金玉之邦”的美称,是我国著名的玉石产地,所产和田白玉(羊脂玉)为中国的国玉,新疆玉石质地坚实缜密,外表晶莹光洁,性质温润浑厚。与缅甸的翠玉并称世界两大名玉。其中又以新疆和田玉最负盛名,按颜色分白玉、青玉、黄玉、红玉、墨玉5种;以白、黄、红玉为佳;尤以白色于玉的水分足,质纯洁,色浑白,滋润如脂,被称为羊脂玉,为和田玉的最佳品。该玉的经济价值极高,一为块型大,每块可达数百斤,北京故宫珍宝馆中,著名的大禹治水玉山作品,即为一重达10700斤玉材雕琢而成‘被攒为国宝。1980年在和田4400米高山上采得1180公斤大玉块,为世界发现最大的玉石:二为品质高,晶莹美丽,可供雕琢成各种玉器。早在春秋战国时,和田玉好输往内地尤其是和田白玉又是和田玉中之最上品。白玉质地细腻,纯洁混白,色如羊脂。故又名羊脂玉,用羊脂玉镌刻的玉雕,是出口的珍品。此外,还有青玉、碧玉、昆仑玉、紫晶、白晶、玛瑙、芙蓉石等多种品种。用玉石雕刻的包括人物、鸟兽、鱼虫、花卉等多种工艺品及许多装饰佩件、陈饰小品,甚受国内外旅游者赏识,各种高档玉雕工艺品更是供不应求。
三、花帽
佩带花帽是新疆少数民族几百年来的传统习惯。新疆花帽有适用于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回等各民族的多种式样,均采用民族传统的绣花、挑花、绊金、绊银、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缀成各种图案绣织而成。各种花帽均具有质地鲜艳、光泽四溢、绚丽多彩的特色,使人看后爱不释手。维吾尔族绣花帽:是一种四楞的小花帽,它可按缝折叠而便于携带和保存。一般用黑白两色或彩色的丝线绣出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按制作方法和工艺特点可分为丝线平绣、丝线结绣、串珠片绣、格子架绣、盘金银绣、十字花绣、扎绒刺绣等。图案纹样大都是以新疆花卉果实等自然形象为素材,加以艺术的提炼而成,有单独适合纹样(曼甫花帽),满地散花纹样(奇依曼花帽),巴旦木花纹样(巴旦木花帽)等等。天山南北各地花帽都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四、玉雕
乌鲁木齐特产玉雕,新疆玉雕刻厂是新疆第一家玉石雕刻专业厂家。主要采用驰名中外的和田白玉、玛纳斯碧石、哈密黄玉料,生产花瓶、乌鲁、花卉、人物等仿古器皿及各种首饰佩件等。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及港澳地区。
五、哈密瓜
哈密瓜为新疆所产厚皮甜瓜的统称,古称甘瓜、玉瓜;哈密瓜个大肉厚,质细汁多,甘甜可口,品质优良。其品种达100多个,形状有椭圆、卵圆、编锤、长棒形等到多种;大小不一,果皮有网纹、光皮两种;色泽有绿、黄白等到,果肉有白、绿、桔红,肉质分脆、酥、软,风味有醇香、清香和果香等。目前种植范围东从哈密盆地,西到伊犁、喀什,北起塔城、阿勒泰,南至且末、民丰、和田等地。其主要产区为;吐鲁番-哈密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塔里木盆地、伊犁河谷和喀什、英吉沙等地。以鄯善东湖瓜和喀什英吉沙瓜最优。哈密瓜销于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港澳地区。
六、地毯
新疆是世界地毯的发祥地,新疆地毯素以历史悠久、技艺高超而驰名于世,是新疆传统的民族工艺美术品,是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和田是新疆地毯的故乡,新疆地毯亦称东方地毯,无论式样、图案和色彩均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向以原料上乘、质地细密、绒头密集、毯面薄平、工艺考究,图案别致,织工精良,配色美观,经久耐用,图案繁谨而著称。新疆地毯或悬挂于厅堂之壁,或展铺于室内走廊,毯面光泽平滑,毯板挺实柔和,美观大方,色调鲜丽,是理想的家庭、宾馆陈设的高级用品。
七、雪莲
雪莲是新疆的著名特产。雪莲别名雪荷花。主要生长于天山南北坡。阿尔泰山及昆仑山雪线附近的高旱冰碛地带的悬崖峭壁之上。雪莲种类繁多,如水母雪莲、毛头雪莲、绵头雪莲、西藏雪莲等。雪莲,在医药上应用以有数百年的历史。汉族人民多视为治疗风湿关节炎之珍品;维吾尔。哈萨克族则当作妇科良药。
八、英吉沙小刀
英吉沙小刀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艺品,造型别致,制作精巧,既可作刀具,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是颇具特色的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英吉沙小刀多数为弯刀,刀把有木质的、角质的、铜质的、银质的,非常讲究。因产地在英吉沙县而得名,约有400多年的历史。它选料精良,做工考究,造型美观,纹饰秀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小刀主要有维吾尔族喜爱的凤尾式、百灵鸟式、黄鹂式、喜鹊式,哈萨克族喜爱的红嘴山鸦式、汉族喜爱的龙泉剑式、蒙古族喜爱的兽角式等。
九、枸杞
新疆枸杞也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两种。野生枸杞粒小.肉少.色差,目前收购.出口的全为人工栽培的产品。南疆.北疆都有栽培,以博尔塔拉自治州所产为最多,质量也比较好。
十、贝母
新疆贝母,是一种与川贝、浙贝齐名的贵重中药材。其中包括:伊犁贝母、费尔干贝母、滩贝母等几个品种,统称为新疆贝母。除滩贝喜生于沙滩涯地外,其它三种贝母多生于山地草原及灌木丛下。伊贝主产于伊宁、霍城;费尔干贝母新疆许多地方都有分布;轮叶贝母主产于塔城地区;滩贝母生产于霍城、察布查尔。早在清代,新疆贝母便已开发利用。当时以北疆地区的昌吉、齐台县为集散市场,通过古丝绸之路的北线,用骆驼运、马驮,远销天津等口岸,通称“古贝”。由于数量极少,价格昂贵。
⑥ 维吾尔族姑娘的服装 详细介绍
维吾尔族服饰概况人类“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衣”放在首位,可其重要性。衣服又称“服饰”,因为人们穿衣,不仅是为了遮体的保暖,而且还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维吾尔族的服饰当然也不例外。 维吾尔族的服饰不仅花样较多,而且非常优美,富有特色。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堪,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文化的历史沉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接受范式,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与地域性的习俗。
解放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吾尔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服和新潮服装已越来越受到维吾尔族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喜爱。 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编辑本段维吾尔族帽类及头饰种类很多,在维吾尔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均需佩带。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两大类。
皮帽主要用于御寒,大多用羊皮制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獭皮、海獭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吐马克(喀什白皮帽)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
2、阿图什吐马克
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喀什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为旱獭或貂皮制成。
3、赛尔皮切吐玛克
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欧热吐玛克
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
5、开木切特吐玛克
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现在多为老年人佩戴。
6、库拉克恰
是维吾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特色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灰色,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喀力帕克(毡帽),内毡外布,等等。
皮帽本来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御寒作用。但是维吾尔族群众中有夏天戴皮帽的习俗,是因为它还具有保持头部皮肤湿润和防暑的作用。 维吾尔族的花帽编辑本段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堪,制作小花帽的维吾尔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域环境的有关,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那种以黑底白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的,凌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却把黑白色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面料,又配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纹样透溢出独特韵味。有的花帽镶饰串珠、金银饰片,珠饰圆润光泽,巧妙地运用图案本身结构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锦。还有的花帽顶部纹饰凸起,彩线编织细腻,彩球串缀闪亮夺目,是新娘的喜爱之物。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那大红的花纹配上翠绿的花纹,宛如朵朵绚丽的奇葩。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优点,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炼概括。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维吾尔族男性老幼都喜欢戴这种花帽。
2、塔什干花帽
原是塔什干流行的一种花帽,现在是对格刺绣几何形纹花帽的通称,深受广大男女青年所喜爱,一般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
3、格来木花帽
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绣法费工,比较少,但广为男女青年喜爱。
4、曼波尔花帽
顶绣四组圆开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见的花帽,帽以米字为骨架,花枝叶交错,花纹以枝杆连结或线条分隔,成多个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图案似地毯排列,也称奇曼塔什干朵帕,以知识分子戴的最多。
6、再尔花帽
即金银线盘绣花帽,是姑娘、妇女最喜爱一种花帽,所绣的花多是立体的,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给人以华贵端庄之感。
7、玛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金片花帽
是用压、镂花纹金片缀在帽上加以装饰,是旧时富家妇女戴的一种很贵重的花帽,现在已见不到戴这种花帽的人了。
9、吐鲁番花帽
是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地区流行的一种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点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颜色特别火红鲜艳,只有这一地区的老年人还戴这种艳丽夺目的花帽。
10、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区的一种大方、雅致,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纹纤细、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维吾尔语称“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缝成的,而这种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种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较小,纹样比较简单。
11、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区男性老幼夏季戴的一种便帽,有时冬季作为衬帽,多为素面,有些在帽口有水纹边。
12、赛里甫西吐玛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称赛兰多帕,多为宗教神职人员戴,上缠赛兰。
13、阿克多帕
即白色帽,帽上有白色线扎花纹,是做礼拜时戴的一种帽子。 维吾尔族的鞋靴编辑本段维吾尔人穿著鞋靴是传统的习惯,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千年以上。他们的先祖曾经是游牧于高山雪领,纵横驰骋在广阔的西陲边塞富饶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穿靴便于骑射,也称其为保暖耐寒的“足衣”。《逸雅》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之。”
维吾尔人的鞋多为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他们掌握了从制作木楦头到选皮、鞣革到制皮鞋、靴成品的一整套传统绝技,技术熟练、手艺精湛,不比制鞋厂工人逊色。由于经济生活的稳定,交通的便利,鞋、靴价格的合理,现代的维吾尔人也去商店买鞋穿。
居住城镇的维吾尔人,喜在鞋、靴外面套上胶鞋,这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无论走亲访友,或是在自己居室内,都在屋前把套鞋脱放门外,以防泥土、脏物带进屋内。套鞋一般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圆头的套鞋,另一种是软底皮靴套鞋。
“靴”是长腰皮鞋,《隋书·礼仪志七》曰:“靴,胡履也”。西域各族穿靴的历史悠久,沿袭至今,适应新疆寒冷的气候,也是为骑马放牧便利而创制的一种鞋履。
维吾尔族先民由于经历过长期的狩猎、游牧生活,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养成了穿“玉吐克”(皮靴)的习俗,这种装束至今仍为维吾尔人所喜爱。维吾尔族的鞋类主要有“玉吐克”(皮靴),“去如克”(皮窝子),“买赛”(软靴),“开西”(皮鞋,类似套鞋,多在夏季穿),“喀拉西”(套鞋)。维吾尔族群众的鞋、靴多用牛羊皮革做成。过去维吾尔族群众女式靴子上绣有各种花纹,非常漂亮。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玉吐克”(皮靴),中老年人多穿“买赛”,外面加穿“ 喀拉西”(套鞋)。过去维吾尔族多穿用皮子做的“喀拉西”,现在则普遍用橡胶制作的“喀拉西”,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保护靴鞋,入室或清真寺大殿要脱套鞋,以保持室内清洁。寒冷的地方,冬天穿毡筒。 维吾尔男装编辑本段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维吾尔族将外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等制作。
过去的维吾尔族男子一般多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的长外衣,穿时腰间系一长腰巾,腰巾可以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携带食品和其他一些零星物件,随用随取。腰巾长短不等,长的可达2米多,也有方形腰巾,系时在腰间露出一个角。腰巾多为黑、棕、蓝等深色,平常腰巾不怎么讲究,节日系的腰巾一般十分鲜艳,有的印花、有的绣花。维吾尔族男子穿上裕袢系上腰巾,显得别有一番风度。过去富有的人还在裕袢外再穿长袍。
维吾尔族男子的衬衣多不开胸,长及膝部、臀部。年青人及小孩的衬衣多缀花边。宗教职业者多用长的白布缠头,维吾尔语称为“赛兰”,外衣外边不系腰带,多穿长袍,与一般人有明显的区别。
袷袢是现代的维吾尔族民族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与古代形式虽然相似,但现代的民族服饰讲究面料的质地,式样宽松合体,典雅大方。式样多以长外衣过膝,对襟、长袖过手指、无领、无钮扣,一拢腰巾束系既紧身连体,又舒畅保暖。
“袷袢”,喜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袷袢”的好面料。年老的则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制,显得古朴大方。下身多著青色长裤,盖及脚面。讲究的男裤,则在裤角边继饰花卉纹样,多以植物的茎、蔓、枝藤组成连续性纹饰,显得雅致美观。
青年男装显得朝气勃勃,复季为白色布面料缝制成合领式衣,其领口、前胸、袖口皆续饰花边,腰部束续花“波塔”(腰巾),其名“托尼”、或“叶克台克”,此衣装不仅淡雅、凉爽,穿著也极便利,再配上青色长裤,著皮靴,全身穿著融汇成浓郁的民族服饰特色,更显青春活力与健美。
维吾尔族的裤子过去通常为大裆裤,样式比较简单,分单裤、夹裤、棉裤三种,主要用各种布料做,也用羊皮、狗皮等做。男裤通常比女裤短,裤角窄一点。大多数维吾尔人男性都穿西裤。 维吾尔女装编辑本段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常见的有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质料,内穿淡色对裙。更偏爱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丝绸”缝制连衣裙。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穿不同花色、纹样的艾得来丝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郁华丽,透出创造者内含灵性的天赋。维吾尔人誉称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即给人们带来春天气息之意,美好的祝福。女裤裤角肥大,裤长及裸骨。
维吾尔族妇女衣服式样很多,主要有长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衬衣、长裤、裙子等。过去维吾尔族妇女普遍都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和裤子。裙子大都是筒裙,上身短至胸部,下宽大,长及腿肚子。维吾尔族妇女除用各种花色的布料作连衣裙外,最喜欢用艾德来斯绸,这是一种专门用来做衣裙的绸子,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维吾尔族妇女多在连衣裙外面穿外衣或坎肩。裙子里面穿长裤,裤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彩绸缝制,讲究的用单色布料做裤料,然后在裤角绣上一些花。妇女的长外衣主要有合领、直领两种,年青妇女喜欢穿红、绿、紫等鲜艳的颜色,老年妇女喜欢穿黑、蓝、墨绿等团花、散花绸缎或布料,衣服上缀有铜、银、金质圆球形、圆片形、橄榄形扣袢,讲究的在衣领、袖口等处绣花。女式短外衣有对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开右衽短上衣三种。
维吾尔族不仅喜欢养花种花,而且喜欢将各种花卉图案绣在服装上。维吾尔族妇女喜欢在衣服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处绣花。就男子穿的服装上也绣有花纹,主要在合领衬衣的领口、胸前、袖口等绣花,表现了维吾尔族浓郁的装饰美感。
维吾尔族妇女非常喜欢戴耳环、戒指、项链、胸针、手镯等。女孩子从五、六岁开始,甚至更早就开始扎耳眼,佩带耳环。喜欢用“奥斯曼”的液汁描眉,在没有奥斯曼的冬季,用“苏尔麦”(石墨)或菖蒲来描眉,使本来就浓密的眉毛显得更黑,用“海乃古丽”(风仙花)染指甲,用“依里木”(沙枣树胶)抹头发,用红花的花瓣作胭脂和口红,有用樱桃和玫瑰花汁相混合,用于涂脸和嘴唇,这些都是维吾尔族妇女普遍使用的最理想的天然化妆品。
每逢节日盛会、走亲访友,维吾尔族妇女就把绚丽多彩、斑斓夺目的首饰带齐全,穿上鲜艳的衣裙,精心装饰打扮,更增无限风韵。这些风俗表达了维吾尔族妇女对美的追求。维吾尔族以长发为美,妇女多喜欢留长辫。过去未婚少女多喜欢梳很多小辫,婚后改梳两条长辫子,但仍留刘海和在两腮处对称向前弯曲的鬓发。辫梢散开,头上喜欢别一新月形的梳子,作为装饰,也有把双辫盘结成发结的。现在由于现代生活节秦的加快、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原因,在城市里留有长辫的维吾尔族年轻妇女已不多见了。但在维吾人对女性美的文化传统里,以妇女浓密的黑发和粗长的辫子为美的观点,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在维吾尔族的服饰中,和田地区的于田、民丰、且末一带妇女服饰与其他地方的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不同,有其独特的特点。她们多头披白纱巾,头右侧戴顶“塔里帕克”(小帽),这种帽子口大顶小(直径约8厘米左右),形如扣碗,远看如一朵花,别有一番情趣。她们的长裕袢(外衣)有依次排列、七条尖头对称的蓝色绸补条形图案,袖领、底部有同样颜色绸单边缘。此外内着一件配套合领半开口套头衬衣,衬衣右侧依次排列九条呈扇面形,绣成宽条形图案,圆领口处有一条宽边,底口绣有羊角纹和碎花纹,领中部有两条相同颜色的绳带。据传这种服装是古代打仗和狩猎男女穿的一种箭服,两侧的七条图案,原是箭袋,后来演变成装饰
⑦ 保安族的民族概况是什么
[编辑本段]【民族概况】
保安族聚居区位于甘肃、青海交界的积石山下,北临黄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为16505。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保安”系本族自称。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而被称为“保安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东乡族、撒拉族以及保安;在元明清三季700年中;一直是回回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裕固族则属回纥后裔;归突厥语族;属突厥人.因信原始宗教和喇嘛教;被划为蒙古人.但由于近代的语言的发展;形成了以语言划分民族的范例。而这种理论就其本身;是帝国主义为分裂民族主权国家;而设立的。虽然这本是语言学的,一个成功突破;但却被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卑鄙的利用了。这种卑鄙政治的权术;后来被广泛的运用于;脱离殖民半殖民统治的第三世界;由于时代的错误第三世界各国政府也运用了这一带有政治性的语言学理论。这种阴谋是不难识破的;举例说明:英国人对印度的分裂就是一例。英国人把印度穆斯林;解释为一个新民族而独立;形成一个新的国家-巴基斯坦。后来美国人师法英国;支持台湾,中华民国;也有同样的动机。由于蒋介石政府的同化分裂政策把回族说成汉民族的一部分-有异信仰的特殊国民。即信仰回教--伊斯兰教的汉人。解放战争后;共产党为团结各少数民族建设;对回族做了确认。这是一件令回族同胞和汉民族友好人士高兴的事情。对中国来说;是民族政策的落实,对回族来说是中央政府;对回族自己本身的友好的身份确认。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据文献记载,明洪武四年(1400年),在今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保安”是由地名演变为族名的。一般认为该族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渐形成。也有人认为保安族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回”人为主发展而来。他们原以驻军垦牧形式住在同仁境内隆务河两岸。长期与当地东乡、撒拉、藏等族交往、通婚,而逐步形成发展为保安族。
明末清初,保安族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当时保安城内“番回”达百余家,城外有四屯,一干余户,由土干户统治。雍正七年(1729)土千户王喇夫违抗清朝,川陕总督岳钟琪派兵进剿,将保安堡原募“番兵”遣散,改设“把总”,改属西宁镇统辖。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隶属循化营,由兰州府管辖。同治初年,保安族因受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主欺压,被迫东迁。先在循化居住数年,后又转徙今甘肃积石山下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庄,仍被习惯地称为“保安三庄”。从清末至中华民国时期一直处在地方军阀马安良、马步芳等统治下。1930年起,国民党政府推行保甲制,将该地划为“两保”。
⑧ 新疆玉雕的艺术特点、英吉沙小刀的种类、用途
新疆玉雕
新疆玉石是我国玉石群中的佼佼者,其中又以新疆和田玉最负盛名,尤其和田白玉又是和田玉中之最上品。白玉质地细腻,纯洁混白,色如羊脂,故又名羊脂玉,用羊脂玉镌刻的玉雕是出口的珍品。除此之外,还有青玉、碧玉、昆仑玉、紫晶、白晶、玛瑙、芙蓉石等多种。用玉石雕刻的包括人物、鸟兽、鱼虫、花卉等多种工艺品及许多装饰佩件,深受国内外旅游者的赏识,各种高档玉雕工艺品更是供不应求,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及港澳地区。
当今世界最大的玉雕精品,是一尊用新疆和田玉雕刻,重达数千公斤的“大禹治水图”,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馆。
英吉沙小刀和杭州的“王麻子剪刀”一样,在新疆颇有名气。这种小刀以精美的造型秀丽的纹饰和锋利的刃口而为人们所喜爱,同时它还是一件叫人喜爱的工艺品。
英吉沙小刀
英吉沙小刀是以原产地英吉沙县命名的。英吉沙县位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传统的手工艺品比较发达。那里生产的英吉沙小刀达20余种,1987年在全国旅游工艺品评比中,英吉沙小刀获得第一名。
英吉沙生产这种佩刀的历史大约有300多年。据传,以前在英吉沙县城南的卡尔西村,有个名叫买买提·库拉洪的铁匠,他心灵手巧,肯钻研,他制作的一种雕有直、方、圆、齿、三角形图案,涂有红、绿等颜色的木柄小刀,特别锋利,并十分美观,叫人爱不释手。后来人们纷纷前来学艺,使这工艺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