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园花卉
① 安徽亳州有哪些景点
古井酒文化博物馆、花戏楼、曹操运兵道、亳州博物馆、华祖庵、还有很多啊
② 亳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啊
亳州明清一条街:
亳州的明清一条街与花戏楼相连,设计上注重三处景观的和谐统一。花戏楼和明清一条街的主要色调为青灰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广场建成后,预计景色将更加美丽,人气旺盛,从而带动明清一条街的商业发展。花戏楼庙会广场的地面将使用青石铺设,与花戏楼之间的墙壁也将使用防明清时期的青砖,建成仿古墙,使广场、花戏楼、明清一条街三个景观形成风格相近的建筑群。
华祖庵:
华祖庵是为纪念东汉末年杰出的医药学家华佗而建的庙祠,始建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华祖庵由庙祠、故居、古药园三个院落组成,占地1.3万平方米。庙祠内外装饰以青砖灰瓦,古木虬枝盘空,典雅肃穆,充满古色古香。正殿内华佗塑像神采奕奕,慈祥飘逸,仿佛当年走街串巷,医疗疾病,寻找药方之态。穿过庙祠,是华佗的故居,东厢益寿轩、西厢存珍斋是当年的药房和看病的地方,内挂有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题词和绘画。古药园内,药池晶莹泛绿,至善水榭与曲桥之间,碧影波光,恍如水晶宫。药园内种植了芍药、牡丹、曼陀罗、玫瑰等各种中药及花卉,药圃流香,令人忧思千古,缅怀无涯。
蒙城文庙:
蒙城文庙,又名孔庙、黉学、学宫、圣宫,位于亳州市蒙城县新城路中段路北。1998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始建年代不详,据《蒙城县志》载,元初期在旧庙东侧空地重建新的文庙,经明、清两代多次维修、更新,规模不断扩大。文庙建筑群沿南北中轴线而建,自前而后依次为棂星门、泮桥、大成门、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内原供奉孔子牌位,两旁有颜、曾、思、孟及十哲牌位。殿上方悬有康熙、乾隆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三块匾额。
亳州古地道:
亳州古地道位于亳州市老城区地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亳州古地道就是曹操当年在家乡修筑的地下军事防御战道。古地道在蛰伏在地下的未被发现的岁月里,只与泥土对话,与黑暗相视,谜一样地存在于人们神奇的传说里。1969年“深挖洞,广积粮”的热潮中惊现于世,经过几次保护性的挖掘,今人有幸识其面目,也成为了迄今罕见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
涡阳石弓山崖墓:
涡阳县石弓山崖墓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大批竹简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漆器中的二十八宿圆盘、太乙九宫占盘、六壬拭盘等是中国目前最早的3件天文仪器实物,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战国时期楚国的大批“郢爰”、“陈爰”金货币;西汉金铜座白玉杯和战国至秦汉古玺印;以及新莽时期的铭文规矩铜镜和唐代真子飞霜铜镜、金代汝阴县铜官印等,都是馆藏珍品。
亳州的古陵墓:
汤陵,又称汤王墓,位于亳州古城北门外涡河北岸凤头村,传为商成汤衣冠冢。陵如高丘,四周古木参天,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山献手书碑刻曰“商成汤之墓”。曹操宗族墓群位于亳州市区魏武大道两侧,主要包括董园汉墓群、曹氏孤堆、薛家孤堆、刘园孤堆、观音山孤堆、张园汉墓、元宝坑汉墓等多处,占地约10平方公里。嵇康墓,又称嵇中散墓,位于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的石弓山南麓。范蠡墓,俗称范蠡孤堆,又称范蠡冢,位于涡阳县东南15公里(原属蒙城县)。
亳州道德中宫:
亳州道德中宫,又名“老祖殿”,始建于唐,重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纪念老子的宫观。宫前问礼巷,传说是当年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地。宋时,涡河之滨有三个老子庙:河南鹿邑的上清宫、亳州城内的道德中宫、涡阳城北的下清宫。老子名聃,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创始者,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明万历年间,知州于呈鼎宫中建乐经堂、春登台,并石刻老子《道德经》及序,共64块。现有山门3间,上题“道德中宫”四字,中殿礼人祖,后殿奉老子,有高3.1米的老子像。东院有殿3间,敬鲁班,门题“紫气东来”;西院有殿3间,敬财神,门题“青牛西渡”。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亳州花戏楼:
亳州花戏楼,清代舞台建筑,位于亳州市城北大关帝庙内。原名“戏楼”、“歌台”,因其上面雕刻、彩绘绚丽夺目而得名。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商贾集资兴建,乾隆年间(1736~1795年)雕镂藻彩,后又多次加工粉饰。建国后人民政府曾拨款维修。戏楼座南朝北,面阔三间,舞台前凸,呈“品”字形。全木结构,歇山顶、琉璃屋面。正脊、垂脊和戗脊均饰有琉璃雕塑人物、鱼龙、鸟兽。正脊中央置一高塔,脊之前后五彩琉璃龙凤,垂脊和戗脊两面均饰浮雕童子戏莲和缠枝花卉图案。4个戗脊翅角,上置彩塑“四值功曹”(年、月、日、时)。翅角下皆悬挂风铃。舞台用6根抱柱顶立,檐角下立方柱6根、青石柱础,皆饰雕镂。舞台正中屏风透雕“二龙戏珠”,上悬“演古风今”之巨匾。左右为上下场门,门楣上分书“想当然”、“莫须有”。台前檐柱悬挂木对联一副:“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柱上头周围雕立体“八仙”人物立于莲花荷叶座上。舞台两侧有“阳春”、“白雪”二小门,舞台上方装饰垂莲藻井。其四周为券棚结构。垂莲柱头饰悬狮、垂鱼。井枋之面外者,皆镶大木立体透雕,笔粗刀健,内容有“长坂坡”、“空城计”、“舌战群儒”、“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司马懿”、“夜战马超”、“刺董卓”等18出三国戏文,间有掌故、花鸟、走兽、楼阁及花纹图案。其藻井与梁枋之间,皆饰彩绘、丰富多彩。有“蟠桃会”、“文王访贤”、“甘露寺”、“力斩五将”、“苦肉计”、“碎琴谢知音”等戏文;舞台周围亦饰小型木雕,如“三英战吕布”、“连环计”、“凤仪亭”、“华容道”、“赵延求寿”等和其它花纹图案。花戏楼是一座集戏曲、雕刻、彩绘等艺术于一身的古代建筑,秀丽玲珑,别具一格,对研究中国古代舞台形式及戏剧雕刻、绘画艺术的风格流派,均具有重要价值。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