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通草插花

通草插花

发布时间: 2025-05-03 17:45:28

① 古代发饰首饰的名称

古代妇女头饰,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可分类为:笄,簪,钗,华胜,花钿,步摇,梳篦。

1、笄

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

2、簪

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3、钗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4、华胜

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5、步摇

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6、篦

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

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7、花钿

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②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有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为什么古代要卖杏花。

一、杏花之用

(一)插花
中国的插花艺术非常发达,很早就有折花、插花的习俗。古人几乎是无花不插,杏花这种在今天看来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花也不例外。从庾信的《杏花》诗就可知南北朝时杏花已经用于插花欣赏了,诗中写道:“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最后两句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杏花被折下来插于“金盘”中供宾客欣赏。应该说,插花是杏花的一个很重要的用途,明代王磐的散曲[中吕]《朝天子·瓶杏为鼠所啮》云:“斜插,杏花,当一幅横披画。”将杏花斜插于瓶当画赏玩,没想到被老鼠咬了,以致“水流向床头,春拖在墙下”,气得他无处论理,只好骂那无用的猫儿。明代陈继儒在《岩幽栖事》中提出:“瓶花置案头,亦各有相宜者:梅芬傲雪,偏绕吟魂;杏蕊娇春,最怜妆镜;梨花带雨,青闺断肠;荷气临风,红颜露齿;海棠桃李,争艳绮席;牡丹芍药,乍迎歌扇;芳桂一枝,足开笑语;幽兰盈把,堪赠仳离;以此引类连情,境趣多合。”他认为不同的插花适合于不同的人物情境,其中瓶杏最适宜放在镜子旁,增加闺室的温馨美丽。诗文中直接提到插杏花的不多,可能是因为杏花的开放时间短、品级不太高,明代人张谦德的插花著作《瓶花谱·品花》将花分为九品九命,杏花被列为四品六命。

(二)簪戴
杏花被戴在头上作为装饰,而且男子也戴,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以为杏花虽小而繁,作为装饰非常美观,但其枝条很硬,不便簪戴。其实不然。宋人王禹偁《杏花》云:“登龙曾入少年场,锡宴琼林醉御觞。争戴满头红烂漫,至今犹杂桂枝香。”写的是作者回忆当年考中进士后,皇帝设宴琼林,赐酒与众进士,进士争戴杏花的情景。杏花还有被做成假花戴的,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南宋初年,杭州妇女用绢帛、通草、金玉等做成各种假花,有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等,簪戴在头上,这些花是四季的代表,叫做“一年景”,杏花是春花的代表之一。女子簪花可直接插戴于发髻上,元代张翥《江城梅花引·九日杏梅同开》写道:“艳绝韵绝香更绝,特地风流。宜与云鬟双插倚妆楼。”清代朱彝尊《东风第一枝·杏花》:“倩个侬晓日新妆,插向鬓云斜吐。”男子则常常簪戴在帽子上,如清代姚念曾《探春慢·杏花下作》:“戏捻低枝,帽檐簪处轻檀。”杨夔生《绮罗香·郊圃红杏一株,春尽始蕾》写一农夫将杏花簪戴在箬笠上:“笑田父箬笠强簪,比村女胭脂微薄。”也可以簪在头发上,如元代邵亨贞的《虞美人·谢张芳远惠杏花》云:“花枝犹可慰愁人,只是鬅鬙短鬓不禁春。”清中后期男子不再戴花,赵翼《陔余丛考》云:“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

(三)馈赠
很多人都知道陆凯的《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实许多花都可以赠送给他人,杏花也不例外。唐代司空图的《故乡杏花》诗云:“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杏花似乎一直没有太多的象征意义,折赠主要是传递故园信息,表达思念之情。这首诗即如此。当然,最简单的意味便是送“美”与人,宋代管鉴有一首《虞美人·送杏花与陆仲虚》,赞美杏花的妖娆之美,还叮嘱友人不要心偏,要爱怜自己送去的每一朵花。

二、杏花之卖

花的买卖不知始于何时,但唐代已较常见。街市上有各种花卖,来鹄《卖花谣》诗云:“紫艳红苞价不同,匝街罗列起香风。无言无语呈颜色,知落谁家池馆中。”牡丹尤受唐人青睐,白居易《买花》写暮春市人买牡丹的情景中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之句,可见价格不菲。有很多农户以卖花为职业,唐朝廷每月还给后妃宫女们发买花钱。宋代卖花更加繁荣,有了专门的“花市”,这在宋人的笔记、诗词中都有反映。也有人挑着花担走街串巷卖花,李清照就从“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减字木兰花》),仇远《小秦王》云:“佯凭阑干唤卖花。”蒋捷的《昭君怨·卖花人》生动地描写了卖花人挑着花担走街串巷吆喝,深闺之人听到后买花的情景:“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杏花之买卖至迟在晚唐已有,司空图的《酒泉子》“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可证。宋代诗词中写到卖杏花的稍多,除了陆游的“深巷明朝卖杏花”之外,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词云:“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张炎《杏花天·赋疏杏》云:“深巷明朝休起早,空等买花人到。”足见卖杏花在南宋的城市里是比较常见的。这一习俗后代仍有保留,如元代王元鼎的小令[正宫]《醉太平·寒食》写道:“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清代陈维崧《探春令·咏窗外杏花》云:“到如今和了,满城微雨,频上街头卖。”
宋代不论花市还是街巷的卖花,都盛行吆喝。据吴自牧《梦粱录》载:“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卖花的吆喝形成了独特的卖花声,这在宋词中多有反映,如:“芳草如云,飞红似雨,卖花声过。”(刘辰翁《大圣乐》)“红杏香中,绿杨影里,画桥春水泠泠。深沉院满,风送卖花声。”(赵良玉《满庭芳》)“午梦醒来,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王嵎《夜行船》)
卖花声是一年四季都可听到的,但春季百花盛开,卖花声也最多。在卖花声中,卖杏花声往往被单独提出。如:“最是关心深巷晓,卖花声绝俏。”(叶申芗《谒金门·杏花》)“深巷卖花将客唤,候逼清明,记取韶光半。”(曹溶《蝶恋花·杏花》)“听雨歌残,禁烟眠早。楼外杏花声彻。”(王章《探春慢·文杏》)“卖花声远,料深巷明朝何处。”(朱彝尊《东风第一枝·杏花》)“记深巷前番,卖花声唤。”(许钟璐《探芳信·飞翠轩春集观杏花》)
为何独独卖杏花声每每被诗人词客单独列出来呢?我们以为这主要是因为杏花虽迟开于梅花,但它是真正的春天之花,正如欧阳修所说:“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和梅圣俞杏花》)因而常常是融融春日里最先单独叫卖的花,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春风吹拂,春雨降临,人们自然想到杏花的开放,想到杏花的第一声叫卖,因此,也就有了“信风暖,把万点轻红,枝头吹满”(许钟璐《探芳信·飞翠轩春集观杏花》),有了“东风一夜飞红雨”(徐瑶《杏花天·本意》),有了“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欧阳修《田家》),也有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当人们在城市里听到大街上杏花的叫卖声时,也就真正感受到浓浓的春意了。
所以当陆游住在临安客舍中听到一夜春雨,便自然而然地猜想到杏花会在春雨的滋润下一夜开放,明日的街巷中准会有人折来杏花卖了。

③ 清朝格格嫔妃头上戴的花有什么讲究

格格们头上戴的头花呀,其实是从簪发展而来的,由花和针梃两部分组成。满族妇女一开始的发型大部分是软翅头,这个时候插些簪子什么的就足够装饰了。但是随着发型的变化,发式就越来越宽,变成两把头,最后再上架子,变成大拉翅!这样头发面积空前扩大,小小的簪子插上面就显得太寒碜,头花就应运而生了,因为头花覆盖面积大。
妇女们不仅喜欢插花,而且喜欢插巨大个的花,就像《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那头中间的花,大的跟洗脸盆似的。人人喜欢插花,不仅年轻的,年老的也喜欢插。据《热河日记》中记载,满族妇女“野花满鬓,老少无分”,“五旬以上”犹“满髻插花,金钏宝趟”。就是到了70来岁,头发都快秃鲁没了,还是喜欢把头上插满花。更让人侧目的是,有些满族妇女甚至在发髻上插一个装着清水的小瓶,瓶内再插上几枝鲜花,那看着真的是生机盎然啊!当然也能“招蜂引蝶”。
后来随着清朝的建立,满族妇女插的头花也不再流行瓶里装鲜花了,而是选用一些极精致的珠翠来做头花,用金银打底,显得很是富华奢侈。这个时候女人们头上戴着这些美饰,虽然也有装扮的成分,但更多了一些炫耀在里面。
到了清朝晚期,国力日衰,格格们再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打造奢华的头花了。为了节约开支,她们把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

④ 藤本月季好看又好养,但是它适合做插花吗

绿植盆栽是家居生活的必备点缀物,家里养些花花草草,好处多多,既能美化居室,又能愉悦心情。《花·声盆栽日记·第3049期》今天来介绍一款很适合制作花墙的藤本月季花。

对于家里没有院子,只要阳台的朋友而言,养大游行有点困难,毕竟是大型木本植物,只能通过不断的修剪来控制株型,当灌木月季养。建议阳台族考虑别的品种,比如粉达,花色差不多,植株更小。有露台的朋友,大游行是没问题的,花盆尽可能选择大的,能像水缸那样的更好,放在楼顶,它能从上往下长成一片“花瀑布”,做成垂月,也是很壮观的。

⑤ 清朝格格嫔妃头上戴的花有什么讲究

头上戴的头花,其实是从簪发展而来的,由花和针梃两部分组成。没有针梃那花用胶水粘头发上啊!满族妇女一开始的发型大部分是软翅头,这个时候插些簪子什么的就足够装饰了。

但是随着发型的变化,发式就越来越宽,变成两把头,最后再上架子,变成大拉翅!这样头发面积空前扩大,小小的簪子插上面就显得太寒碜,头花就应运而生了,因为头花覆盖面积大。

后来随着清朝的建立,满族妇女插的头花也不再流行鲜花了,而是选用一些极精致的珠翠来做头花,用金银打底,显得很是富华奢侈。这个时候女人们头上戴着这些美饰,虽然也有装扮的成分,但更多了一些炫耀在里面。

到了清朝晚期,国力日衰,格格们再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打造奢华的头花了。为了节约开支,她们把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

(5)通草插花扩展阅读: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

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

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于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

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参考资料:头花-网络

热点内容
一朵午荷摘抄及赏析 发布:2025-05-04 07:19:02 浏览:223
余华鲜血梅花 发布:2025-05-04 07:18:26 浏览:209
绿钻的样植 发布:2025-05-04 07:07:32 浏览:364
雨后樱花飘落 发布:2025-05-04 06:51:22 浏览:974
蒙牛和七夕 发布:2025-05-04 06:37:32 浏览:402
安阳海棠电话 发布:2025-05-04 06:23:16 浏览:38
樱花普教唱 发布:2025-05-04 06:13:45 浏览:301
卡盟刷厘米秀鲜花 发布:2025-05-04 05:57:17 浏览:781
紫法师花卉 发布:2025-05-04 05:51:26 浏览:252
另一朵玫瑰简介 发布:2025-05-04 05:48:26 浏览: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