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插花艺术
㈠ 日本插花的花道流派
日本插花的流派众多,号称有三干流之多。草月流插花是日本近代新兴的插花流派,注重造型艺术,把无生命的东西赋予新的生命力,具有独创精神,是日本新潮流的代表。
代表流派
池坊流:华道创始;
小原流,以色彩与写景的表现为重心;
草月流:近世新流派,不限于花卉与植物等素材都古流雅流山村御流光风流伊势草木藤野流。
A、池坊流插花池坊流是日本最为古老的插花流派,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它恪守日本插花艺术传统,以“立花”(“立华”)为主,枝条数目取奇不取偶,一般以九条枝条最为常见,这九条枝条各安排在上、中、下段,形成特异的格调,插时各枝有一定的顺序和位置,不能前后倒置,总体成垂直并稍成圆柱型。它的插花构图着眼点在于线条的构成,讲究线条美。池坊流昔日只作为一种供花的式样,现今已成为插花艺术的一个大流派,并在形式上有了不少的改进。
B、小原流插花小原流插花是以色彩插花和写景插花为主。在色彩插花当中,又分为写实与非写实两种。写实手法注重插花材料的季节性,形式上有较严密的约束,而非写实手法则不同,它并不受花材季节的限制,除了植物本身外,一些非植物的东西也可以配合使用,这也是一种自由式的插法。以色彩插花为主的作品,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强调色彩美。写景插花则表现了插花者在描写风景方面的主观愿望,常常以石头、花、青苔来表现。一个插花作品有远、中、近景,在浅盘中,创造了“集自然与艺术于一体,缩崇山峻岭于咫尺之间”的境界。小原流的表现手法是以“盛花”为主,即是把花“盛”于浅水盘中,表现出面的扩展。“盛花”的出现,打破了以立花于瓶中及投花于瓶中的传统插法。
C、草月流插花草月流插花,着意于使插花艺术和当前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反应新生活为主,崇尚自然,各类花材与表现手法兼收并蓄。在花材的使用方面,除了生花外,还配以干燥的、染色的、枯萎的植物,甚至剥了皮的树头等,常以此描写一个变化多端,五彩缤纷的世界,所强调的美,使夸张的,富于想象的,它不是简单的模拟自然,而是追求自然中所难寻的美。所插的花,在多变中保持平衡,在多向中保持统一。一般以三个主枝为构图中心,每一主枝取一个方向,其他的花材作为从枝衬托整个作品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变化,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㈡ 插花是日本的民间艺术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插花原来是中国的宫廷艺术,当时和茶一起传入日本。后来在东亚有了广泛的传播,发展出了内各种不同的插容花风格。
但也不能说这就是中国制造,因为在此之前东亚和印度有着广泛的插花萌芽,但是毫无疑问地,东亚的插花受到了中式插花的很大影响。
和式的插花之所以发展的较为突出是因为当时日本的茶人将茶道和插花这两种形式结合了起来,那些有名望的茶人同时也是插花的大师,再加上他们和日本的艺术家和商人们颇有交往,从而使插花在市町之中广泛传播。而中国和朝鲜的插花则比较局限与宫廷,从而未能发展出应有的生命力。
㈢ 日本插花的介绍
花道(ikebana)又称华道、日式插花,属于插花(floarr)中的一种,日本传统的插花艺术,它是‘活植物花材’ 造型的艺术。
㈣ 日本插花的日本花道
日本的花道以池抄坊流历史较为悠久,具有五百多年的传统,是中日文化的混合体,其发源地据说为圣德太子下命建造的六角堂。圣德太子在飞鸟时代(自公元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担任推古天皇的摄政,指导政治及文化。太子派小野妹子到中国(隋)建立邦交,努力传入大陆文化,而尽力于佛教的兴隆。作为遣隋使节的小野妹子,在潜心研究佛学之时.兼学佛教供花。回到日本后,他自称专务.住在六角堂·池坊,积极传播.很快把中国当时的佛前供花发展起来.形成了池坊流花道,池坊插花的历史就是日本插花的历史。
华道在日文汉字中为「华道」、「花道」或「生け花」。它不单要表达花的美态,也是形神兼备品味造型的插花。日式与西式插花有所不同的是,日式插花:除三个主枝外,花儿往往并不担负重要的角色。要观摩经历数纪元传统臻善的日本插花艺术,每每需要以不同感性去欣赏花及其造型。
日式插花以花材用量少,选材简洁为主流,它或以花的盛开、含苞、待放代表事物过去、现在、将来。日本人强调花与枝叶的自然循环生态美姿是宇宙永恒的缩影。若常以宽宏意境和深邃内涵从事插花艺术的表达,你自然直接体会到园艺家对植物本性认识以至尊重的境界。
㈤ 怎么去欣赏日本的插花作品怎么去看门道
这个和花语是一点关系没有的。对于日本花道我也是知之甚少。仅仅知道日本版花道很多规矩,每权支花的相对角度都是有极严格的要求,差一点都不行。建议还是先找一些介绍日本花道的书看看,自然就了解了。日本插花讲的是境界,不是三天两天能看的明白的。呵呵。。。北京有池坊的专门学校,几个池坊的中国老师我也认识,不过没研究过。日本花道不是太适合商业用途。
㈥ 中国插花和日本插花有什么区别
表现力极强是东方插话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起该艺术形式经过了长时间的锤炼和锻版造,文化底蕴及其深厚,权历史悠久,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丰富的插花艺术生活,而且,日本的插花在世界上也是远近闻名的,而且,日本花艺流派极多,更是以花道命名。
东方式插花分为中国式和日本式插花两种,其发源为中国佛教的供花,后流传于日本,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东方插花中两种分支的艺术形式。中国式插花自清末期战乱开始,艺术形式进入停滞、倒退的阶段,直至新中国成立,社会经济复苏后,随着人民物质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才使得中国式插花再次焕发生机。
日本式式插花讲究“师法自然”,虽插花技艺为人所用,但造型多追求构图完美、线条流畅、抽象概括、底蕴深厚、不含匠气,突出其万法自然的意味。故而欣赏东方式插花,多能感悟生命与自然的美好,激发人们对“生”的思考,意境千变万化,韵味无穷。
㈦ 中日插花艺术起源,你知多少
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各朝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 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很多。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展和普及。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是由于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间,进行艺术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经过作者精心创作,具有独特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艺术插花的作者,须善于观察自然,敏锐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间,积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丰富语汇,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基础知识,熟悉绘画音乐,这样才能不断地创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中国文人插花对日本插花影响很大。特别是明朝的《瓶史》一书传到日本。许多人揣摩研究,形成和发展了很多插花流派,小原流也是其个的一个。同时,日本插花对艺术的内在思想采用中国儒家思想。例如,把三个主体花枝看成是天、地、人之宇宙。又如,创办于明治时代的未生流.崇尚自然,富于写实手法.其中包含了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
㈧ 请日语高手将“插花要旨 日本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插花道具 日式插花的流派 插花的方法”翻译成日语
你也太贪了吧!你想要的全满足的话写几天也完不成,在日本不太说插花,花道和花艺,流派有2000多种,方法呀 你得静下心学几年,国内所说的插花或者花艺的话也许稍快。
㈨ 插花艺术起源于中国还是日本
对此问题的探讨当前有两种看法,即源于佛前供花或民间生活。日本、韩国和我国部分插花界人士认为,插花最早是由佛前的供花发展起来的。其理由是史书、佛经中有明文记载。在佛教传入这些国家之后,插花才随之兴起,并且首先始于寺庙的祭坛插花,而后传入宫廷,继而发展到民间的。我国不少插花学者都引用《南史·晋安王子懋传》为佐证:“有献莲华(古同‘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认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插花的记载。又引证北周观音像(现存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中的观音手持瓶花的形象,谓之我国最早的插花标本。故而由此得出结论,我国插花源于佛前的供花,始于南北朝。韩国善良插花艺术研究会会长、国际文化协会国际插花事业委员会委员长朴善良女士在《台湾花艺》(152期)著文《韩国的插花艺术》中明确写道:“插花起源于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再传入韩国,由韩国传入日本的……”文中没有引证,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来看,这条插花源流的传播路线恰巧与佛教由印度兴起后,向国外发展的北传路线十分吻合,那么随着佛教连同佛教艺术、佛教礼仪一起传播,也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因为佛前供花是佛教主要供奉法式这一。又据史书记载:佛教于公元6世纪由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当时为日本飞鸟时代,推古天皇的太子圣德摄政,指导政治和文化。他对佛教狂热崇拜,多次向中国隋、唐王朝派遣使者朝贡学习,致力于引进佛教和中国文化。使者小野妹子曾先后三次到中国,将唐代的礼仪、佛教艺术(包括佛前供花以及供花的花瓶、祭坛器皿等)不断引入日本。当时中国的僧人、工匠也成群地东渡日本。圣德太子网罗大批中、朝工匠带领日本匠人大兴土木,修建许多寺庙,聚集数百名僧人、女尼宣传佛教,从而奠定了日本早期佛教艺术的发展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祭坛插花的兴起,并开始发展为早期的仅在僧侣中流行的祭坛插花。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兴起并盛行1000多年,传遍了亚洲各国,并成为世界性的一大宗教或某些国家的国教,对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的国家几乎使社会上的一切无不带有宗教的色彩,打上宗教的印记。由此看来,插花艺术直接源于佛前供花或在供花催生下发展而来,都是不言而喻的;插花源于佛前供花之说在某些国家确是如此。
但是,并非所有国家的插花都是源于佛前供花,因此还有插花源于民间生活的第二种观点,比如我国部分插花学者即是该观点的支持者。其理由是,西汉年间(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在民间已经有广义的原始的插花意念,并流行有多种形式的插花。据史料与考古发现,我国上古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的以花传情、装饰仪容的歌谣。《郑风·溱洧》记:“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 (即兰香草)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即芍药)。”这是描写溱河洧水解冻之时男女青年到岸边采集兰花去祭祀、嬉戏、双方相爱,海誓山盟,别离之时互赠一束芍药花的爱情歌谣。《陈风·东门之扮》曰:“东门之扮,宛丘之栩。子促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 ,贻我握椒。”扮即白榆树的古名; 即锦葵之古名;椒即香草或花椒。这首歌谣是记述陈国的一种风俗,男女青年聚集在树荫下,跳舞唱歌、谈情说爱的情景,男青年夸赞女青年的美丽像是一朵锦葵花,而女青年则以一束香草赠送给男青年表示爱慕。又如我国战国时期屈原的经典之作《楚辞》中也有许多类似之记载,《九歌·东皇太一》记:“瑶席兮玉 ,盍将把兮琼芳……” 即镇;盍即合。此诗意是指铺着瑶席,上面压着玉镇,合手捧着成束的美丽鲜花。《九歌·山鬼》载:“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杜衡即一种野生药用草本植物。这是记载山鬼出行,车上披挂着红绿相映的美丽花草,并拿着折下的香花赠其所思者。再如《九歌·少司命》记:“ (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这是一首祭迎神巫的歌谣,描述神主男女相爱之情以及用淡雅芳香的兰花枝供奉的盛况。由上述种种充分说明,远在公元前11世纪我们的祖先们对花卉就有了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将鲜切花(古称折枝花)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并以头饰花、腰花、胸花、花束和花车等形式出现,这不正是今日礼仪插花中的某些花饰雏形吗!另据考古发现,在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绘有一方几上放一陶制卷沿圆盆,盆内均匀立放着6支几乎等形等长的红花枝,酷似人为插做而成(见图1),由此也说明在1900多年前,在祖先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进而在切花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将花枝插贮水养用以祭神、供佛或馈赠亲友、美化生活、装点仪容。这些审美创作活动的出现也是合情合理的。当佛教传入后,这些审美创作活动与佛前供花相结合,广为传播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从史籍中同样证明,远在4000-5000年前另一个人类文明发源地的古埃及,已开始了同样的审美创作活动,将齿叶睡莲插入花瓶、花钵中作为墓室壁画,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与哀悼,也常将插花器皿作为随葬器。还有古希腊人远在3000-4000年前就有了大型的瓶花和花环,作为婚礼中的装饰物,至今这些古典的传统的装饰形式还保留在西方各国的插花之中。这充分证实插花源自民间生活之说也是历史的事实。
关于世界插花的源头问题,目前尚无大的争论,都认定二源论的观点。即西方插花艺术发源地是古埃及,东方插花艺术发源地是中国。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2500年埃及法老(国王)贝尼哈桑墓壁上的瓶插睡莲图案以及公元前2400-公元前1800年随葬品五口插花容器、工艺美术作坊以及1922年发现的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王的浮雕(公元前1358-公元前1348年),这些发现都是人类生活中最早的有关插花的最可靠的文物佐证。古埃及人视睡莲花(实为印度蓝睡莲)为祭祀司育女神的圣花,是神圣幸福的象征,因此,常把它作为宫廷中的雅卉,插入器皿中,装饰餐桌或作为馈赠礼品,也常用作丧葬品。古埃及人信仰人死后还会过着另一种与人间类似的生活,应当把人间的一切尽量提供给死者,所以随葬品很多,并且在墓室壁画和浮雕中充满了人间生活气息与时代感,这些随葬品就像一部形象的历史,成为考证研究古埃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重要依据。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建起了完善的奴隶制国家,在文字、历法、艺术、科学知识等方面,对西亚和欧洲都曾有相当影响,乃至对整个人类的文明都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对希腊半岛的文化艺术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及用花的习俗缘由都与古埃及相似,插花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很快由古埃及传至希腊、罗马,主要用来敬神、崇拜英雄、美化环境。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荷兰、英国和法国,插花也得以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完整的西方插花艺术。从人们对其风格的研究中发现,那对称的几何造型,丰满充实的构图以及巨大的体量,都与古埃及的美术和插花的定型格式、对称均匀的图形、巨大永恒的风格十分相似,如出一辙。所以,古埃及是西方插花艺术发源地了结论是无可非议的。
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在中国,但也有人认为是印度,究竟属谁目前尚无最后定论。从现有史料以及前述的许多佐证来看,中国为发源地是可信的,理由是充分的。
㈩ 插花艺术起源于中国还是日本
插花艺术起源有点争议:一,一种看法是插花艺术是由佛前的供花发展起来的。回因此答最早的插花源于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再传入韩国,由韩国传入日本。插花的传播与佛教的传播是一致的。日本、韩国和我国部分插花界人士执这种看法。确实某些国家的插花源于佛前供花。二,还有一种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并非所有国家的插花都是源于佛前供花,还有来源于民间生活的。源于民间生活的插花,西方插花艺术发源地是古埃及,东方插花艺术发源地是中国。这点尚无大的争论。
至于后来插花艺术在各国不平衡的发展,则是另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