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产业的发展
❶ 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花卉产业的发展状况 花卉学的范畴和特点 快啊!!!
我国目前花卉产业正向规模化,包括实施花卉品牌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加版速品种创新、大权力推行专业化规模经营、建立大流通市场。
国外花卉产业发达国家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正向发展中国家推进,建立生产基地。
从世界花卉发展讲花卉产业由原来的观赏花卉逐渐向食用花卉、香料花卉、医药保健花卉、室内保健花卉、环境监测花卉等方向发展。
花卉学主要是介绍园林绿化中常见花卉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园林绿化功能等内容。
❷ 花卉种植业在中国的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花卉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发展花卉业的优势表现在种质资源、气候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优势、花文化优势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花卉产业中心:以云南、广东为主的鲜切花生产中心,两省的鲜切花供给量占全国鲜切花供给量的一半以上;以广东、江苏、四川、上海为主的盆花生产中心;以上海、江苏、浙江、四川、云南为主的花卉种苗生产中心。
根据国外权威机构测算,人均GDP达到500美元时,花卉消费需求就会明显增加;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花卉消费就会呈现上升趋势。在欧美国家,家庭花卉消费一般占工资收入的千分之三左右,我国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花卉苗木的需求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从公园到马路,从小区到商场,对绿对美的追求给花木产业赋予了更多新意。
与此同时,城市园林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人们对花卉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花卉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国内花卉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这些都为花卉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前瞻产业研究院花卉行业研究小组表示,虽然我国是世界花卉生产面积最大的国家,但从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效益看,都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全行业仍徘徊在低端产业链上,亟须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预计,未来花卉行业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今年年底将突破千亿。
❸ 花卉业在古时有着什么样的发展
自从有了园圃和苑囿,便从农业生产中分化出专门从事栽植观赏植物的劳动者。这些人世代经营,经验日益丰富,并逐渐形成了专业的花卉种植户“花农”和供应花卉的“花市”。
隋唐时期,花卉业大兴。唐王室宫苑赏花之风盛行。长安城郊已有专业的花农,花市上出售花木有牡丹、芍药、樱桃、杜鹃、紫藤等。
长安城春季有“移春槛”活动。即将名花异卉植于槛内,以木板做底,在木板下安装木轮,使人牵之行进,所到之处,鲜花就在眼前,赏心悦目。
还有“斗花”之举。富家豪商不惜千金购名花植于庭院中,以备春来斗花取胜。这些赏花游乐活动,推动了花卉种植,长安几乎成了四季花发的都城。
宋元时期,花卉的观赏从上层人士向民间普及。据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并张幄峦,笙歌之声相闻……至花落乃罢。
南宋临安以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有赏芙蓉、开菊会等赏花活动。钱塘门外形成花卉种植基地,种艺怪松异桧,四时奇花,每日市于都城。民间纷纷栽种盆花,相互馈赠。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更促进了花卉业的繁荣。清代京师丰台的花卉种植连畦接畛,挑担入市卖花者,日有万余。华南气候比较温暖,更适宜花卉的发展,其花卉品类亦不同于北方,花卉专业和花市盛况绝不亚于北地。除了专业花农,还出来中间商“花客”。
❹ 中国的花卉行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满意答案小泉的叔14级2009-09-26 当前花卉的发展,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机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花卉业将保持旺盛的需求。二是城市居民消费增长带来的机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消费主体已由集团消费转向个人消费;同时,全国花卉消费额以年均16%的速度在递增,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三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四是我国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劳动密集型花卉生产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欠发达国家转移成为大势所趋。 当然,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目前全国性的花卉发展热潮方兴未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花卉面积最大的国家,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今后花卉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花卉产品的竞争将面临着更多的品牌与技术的较量。加上我国花卉外向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面对两个市场,花卉产品在规模、质量、价格、服务等多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行业风险正在不断加大。 追问: 那么你认为食虫植物花卉这个行业怎么样啊?我的老板现在是做这个行业的,就我感觉现在还行,不知道我们以后该怎么走,才能将食虫植物的文化普及,也推动中国花卉业的发展,想问下有什么高的见解谢谢! 回答: 我有很多朋友都是这方面的高手,我认为种植的没有花卉物流的赚钱多。食虫植物买回家是观赏的,就是“新、奇、特”,还有“红花石蒜”,“四叶草”都在网络上很有市场。
❺ 目前世界花卉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是什么
一、国外花卉及绿化园艺产业科技发展概况及趋势 1、世界花卉产业的市场格局及发展趋势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花卉的贸易额不足30亿美元,1985年发展为150亿美元,1990年为305亿美元,1992年上升到1000亿美元,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到20世纪末,世界花卉消费总额已近2000亿美元。目前国际花卉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各国花卉生产有起有落,生产格局出现新的调整。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花卉栽培面积已达22.3万公顷。其中亚太地区花卉栽培面积最大,达13.4万公顷;其次是欧洲,栽培面积达4.5万公顷;美洲地区的栽培有4万公顷。花卉栽培面积比较大的10个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日本、美国、荷兰、意大利、泰国、英国、德国和墨西哥。由于各地区花卉科研、生产、流通和消费水平不同,花卉业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发达国家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的鲜切花、切叶及盆花的世界贸易总额达42.3亿美元。其中欧洲地区出口量最大,占世界贸易总量的67%,美洲地区占19%,亚太地区占5%。花卉出口创汇额比较高的十个国家依次是:荷兰、哥伦比亚、丹麦、以色列、意大利、哥斯达黎加、比利时、美国、泰国和肯尼亚。花卉的消费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三个地区:欧共体、美国、日本形成了三个花卉消费中心。这三个花卉消费中心进口的花卉占世界花卉贸易的99%,其中欧共体占主导地位,达80%,美国占13%,日本占6%。世界的花卉生产和花卉消费已形成区域化布局。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交通运输方便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生产区域。经济发达、有着良好花卉消费习惯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消费区域。目前,荷兰的花卉93%出口到欧共体国家,哥伦比亚的花卉75%出口到美国,泰国生产的盆栽热带兰花则有78%销往日本。近年来伴随着世界花卉自由贸易的发展,世界花卉业的发展又有了明显的变化。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花卉生产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不发达国家转移;第二,随着国际贸易日趋自由化,花卉贸易将真正实现国际化、自由化;第三,世界花卉生产和经营企业由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发展;第四,国际花卉生产布局基本形成,世界各国纷纷走上特色道路,力争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五,亚洲市场潜力巨大,中国花卉消费市场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2、国外花卉科研进展概况——育种成果显著,品种不断更新随着现代花卉及园艺科技的发展,世界每年推出数以千计的花卉优良品种,种类繁多,花色丰富,花形美观,抗逆性强,使世界花卉五彩缤纷、生机勃勃。如荷兰每年培育出数百个室内观叶植物和球根花卉新品种。法国的梅昂月季中心,每年人工授粉10万朵花,培育出的月季新品种几乎占世界的1/3。——花卉基因工程发展较快,生物技术应用广泛在抗病毒植物基因工程方面,特别是对无性繁殖的花卉仙客来、康乃馨、郁金香、百合等研究明确了病毒的种类、症状,病毒的分离、检测等手段完备,配套脱毒技术先进;在花色育种方面,美国科学家将从矮牵牛中分离获得的蓝色基因导入玫瑰,获得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蓝玫瑰”;日本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一种微型的土耳其风铃草,流行于花卉市场。他们还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繁殖蝴蝶兰,用一节带花芽的茎培育出2—3万株兰花苗,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3、栽培设施技术先进,花卉产量高质量优花卉生产强国荷兰是世界上拥有现代化温室最多的国家,温室都根据各种花卉所需温、光、水、气、肥等要素装置设施,由电脑操作管理,达到了管理的高度自动化和现代化,植株生长一致、健壮,产量高质量好,极大地提高了花卉商品竞争力。二、国内花卉及绿化园艺产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花卉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栽培面积稳步增长。1992年全国花卉总产值为12亿元,1994翻了一番,达到38亿人民币,花卉的出口创汇为2000万美元;1996年达到48亿人民币,创汇1.3亿美元;1999年面积达9.1万公顷,产值11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鲜切花消费和生产形成三大消费区和三大生产区。鲜切花三大消费区是以北京为主的华北地区、以上海为主的华东地区和以广州为主的华南地区,约占全国的80%。鲜切花三大生产区是云南、广东和上海,约占全国的80%。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花卉产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季节性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花卉业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一个稳步调整阶段,其特征是行业发展逐步实现了以下转变:第一,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我国花卉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花卉市场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到花卉企业到处寻找买主推销产品的“买方市场”以后,目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第二,由“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转变。随着花卉业的不断发展,花卉生产方式由过去的“小而全”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三,由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的流通方式转变。最近几年,网上交易、拍卖、鲜花速递等现代化的花卉交易方式已经开始逐步进入花卉流通领域。
❻ 近十年中国花卉发展现状及趋势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花卉产业经过高速发展,并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回态,花卉产业也随之答步入调整转型周期,面临着不少挑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花卉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中国花卉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在规模化生产后,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增长了120多倍,从最初不足1万hm2增至2014年的127.02万hm2,成为全球花卉生产面积最大的国家。
不过当前花卉产业正面临着三大挑战。首先,园林绿化苗木总量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其次,商品花卉良种匮乏,生产效率低。最后,花卉科研积累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未来我国花卉苗木产业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加强特色花卉研发非常必要。花卉苗木产业要注重并加大新花卉和苗木种类开发力度,不断发掘行业新增长点。
❼ 国内花卉业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我国花卉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几年的努力,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种植业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初步具备了产业的雏形,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虽然我国花卉生产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产业化、商品化和规模上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经过20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80—1990年)、快速发展阶段(1991—1995年)和巩固提高阶段(1996年至今)。
80年代的前5年,花卉生产在种植业中所占比重很小。1980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不足1万公顷。但人们开始认识,政府意识到花卉业的前景。1986年开始初步具备了产业的雏形,全国花卉生产面积接近2万公顷,1989年发展到了4万公顷,由于缺乏宏观调控,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了个别品种严重供大于求,1990年下降到了3.3万公顷,其中主要是减少了绿化苗木的种植。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人们的花卉商品意识大大提高,出现了各地争先上基地的局面,但缺乏宏观调控、行业指导,个别品种出现了暴利。基本以传统品种和传统技术为主。90年代,花卉业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特别是1992年国务院召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经验交流会后,各地开始把花卉业作为发展农业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大大加快了花卉业发展的步伐。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先后建起了一批花卉交易市场。如北京的亮马河花卉市场、莱太花卉市场、上海的曹安花卉市场、广州的芳村花卉市场和昆明的斗南花卉市场。此外,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都建起了规模不等的花卉交易市场。这些市场的建立对花卉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90年代的前5年(即发展的第二阶段),突出表现为2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加快。1995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发展到了7.5万公顷,比1990年增长2.5倍,出现了多种体制、多种形式的花卉生产基地。在各类花卉产品中,鲜切花和观叶植物发展得最快,1995年,全国鲜切花产量达到了7亿枝,比1991年增长3倍多。二是产品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各地注重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各种观赏植物比较均衡地发展,产品短缺现象得到根本改善。1996年以后,花卉业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经过10几年的锻炼,花卉业的发展日益成熟,各地对花卉业的特点、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注重产品质量,适度控制规模,稳步发展生产。不但花卉的品质提高很大,品种稳步增加,而且许多基地做到了周年稳定供应鲜切花。市场发展进一步完善,大流通逐步形成。科研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全国有200家科研单位成立了花卉科研机构,有100多家教学单位开设了花卉园林专业。花店数量大量增加,花卉消费从单一的集团消费走进了寻常百姓家。1990年全国有花店1100多家,1995年增加到6600多家,1998年达到了1.6万多家。1998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发展到了9万公顷。2000年末,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已达到14.75万公顷。鲜切花销售量达到了38亿枝,盆花8.1亿盆。花卉企业2万多个,花卉批发市场2000多个,从业人员145万人。
虽然我国的花卉业在短短的2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现代花卉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距离世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世界花卉市场所占份额还很低。在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花卉育种、栽培技术、生产设备、生产规模、专业化程度、包装保鲜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都需要认真研究、发展和完善。
❽ 一年生花卉的花卉产业的发展
中国复种植花卉的优势制表现在种质资源、气候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优势、花文化优势等几个方面。“十五”期间,中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64万公顷,比“九五”期末的15万公顷增长326.7%。其中,种植面积5万公顷以上的省有河南、江苏、浙江、广东四省,2万公顷以上的有河北、山东、湖南、甘肃等省。中国花卉面积已占世界花卉生产总面积的三分之一。2005年全国有花卉市场2586个,企业64908个,其中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8334家,花农1251313户,从业人员4401095人,专业技术人员132318人。“十五”期末全国重点花卉产区初步形成,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化产业形成了以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海南为重点的南方热带、亚热带花卉产区;以广东、福建为重点的南方热带观叶植物产区;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为重点的观赏苗木产区;以北京、山东、河北为主的北方花卉产区;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花卉产区。
❾ 花卉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花卉产业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发展潜力巨大。但在新时期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内,园林绿化苗木总量过容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其次,商品花卉良种匮乏,生产效率低。最后,花卉科研积累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这三点成为当前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相比发达国家,目前我国花卉市场物流交易体系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我国花卉市场物流存在种种问题,但在有关规划中对现代花卉物流配送网络做出了明确的发展规划,提出今后将鼓励花卉生产和物流企业加强保鲜、冷库、运输、查验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花卉冷藏、配送、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
加快花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积极培育大型花卉物流企业,支持中小物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