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笔洗
㈠ 大清乾隆年制笔洗怎样鉴定真假
1、窑瓷胎土肥润,釉面光泽,旧如新,不是很光。
2、这幅画很规则,深入釉回面。它具有明显的清代特答色,如庭院生活和历史典故。
3、有色材料是矿物材料和非现代化学材料。例如,蓝色和白色的花大多是进口苏门答腊。
4、底层的钱很整洁,有明显的笔迹。开始和写作有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对于非现代印刷货币,印刷货币的细节是相同的。
5、古代瓷器是一种空白轮胎,而不是现代灌浆轮胎。官窑瓷器通常在修整和刮擦底部后上釉。
6、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或岁月痕迹(在放大镜规则下,或摩擦痕迹的不规则使用)。
7、清代瓷器具有明显的特点,可以与(中国陶瓷史)或主要博物馆的文物相提并论。
8、专业体检:瓷土成分检查(需要专业设备)仅适用于市级考古研究所。
(1)花卉笔洗扩展阅读:
笔洗是一种传统工艺品,属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有很多是艺术珍品。笔洗有很多种质地,包括瓷、玉、玛瑙、珐琅、象牙和犀角等,基本都属于名贵材质。各种笔洗中,最常见的是瓷笔洗。
㈡ 玉石艺术品
(一)玉件人物
玉件人物的特点:玉件人物以古装人物为主,但不限于古装人物一种,现代人物亦常有制作。古装人物有神仙、佛、老人、小孩、仕女及有故事情节的人物等。
玉件人物的用料比较干净,也就是地子匀、色匀。不使用纹路特别明显的料,如缠丝玛瑙、花地翡翠、花纹明暗太显著的孔雀石、有黑线的松石、轮纹的珊瑚等,尤其人脸部位的料质、料色更要明快干净。
多色玉石常被利用制作俏色产品,如玛瑙、翡翠、独山玉、岫玉等。
1)仕女通常仕女拿花持扇,装束为古装小姐打扮,发髻卷于顶上,发丝下垂至背部,长裙拖地,宽袖下垂,腰围二道裙,系带束腰打结,汗巾下垂,脚下衣纹做出碎步姿态。复杂一点的加入各种首饰等。仕女的造型要用料恰当,身段秀丽,脸美、喜相,手拿物俏气、真实(见图5-2-5)。
图5-2-5 白玉仕女
2)小孩古装小孩根据古画中百子图中的形象造型,也有光身顽童的作品。童子以稚气、顽皮、生动为好。
3)老人老人的形象比较多见,题材有东方朔偷桃、太白醉酒、天官赐福、寿星等。老人刻画要求脸部特征鲜明、宽衣大袖、造型喜庆。
4)佛佛像有如来佛、番佛、大肚佛、观音、多臂佛等。
如来佛如来佛的形象如庙中正中殿堂的塑像,是正宗佛的形象。肩宽、胸部丰满、盘膝做手势、慈眉善目、鼻直口方、二目下视、方圆脸、大耳垂肩,显得端庄肃穆。中级料经常做的是三尊佛,称为“三大士”。
番佛番佛是印度佛塑像造型,袒胸、披裟、身着璎珞,造型比较活泼,身段比较优美,多出现在高级料作品中。
弥勒佛这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佛的形象,以大肚翩翩、开怀大笑为特点。低、中、高档料都可制作。
观音观音是人们喜爱的佛像(见图5-2-6)。中国对观音形象的艺术创造已很完美,玉器观音造像有童子拜观音、观音渡海、水月观音等。
图5-2-6 珊瑚“童子拜观音”
多臂佛玉器多臂佛有四臂佛、六臂佛、八臂佛,造型比较活泼,经常用高级料制作。
除以上各种佛外,还有各种造型的菩萨,如骑吼的文殊菩萨、骑象的普贤菩萨等。
5)仙人仙人的制作较为随便,形象和姿态随料的条件而选定。由于仙人形象有一定的特征和表情,技术难度大一些,做不像反而不美。经常出现的有八仙、和合二仙、刘海等。十八罗汉本是佛,在玉器中也以做仙人的手法制作,形象较为怪异,如伏虎、降龙罗汉等。有一些女性仙人以仕女手法制作,如花仙、麻姑、青蛇、白蛇等,其形象和仕女没有太大区别。
佛和仙人中的高质量作品多出现在玉器精品中,是玉器人物很重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玉器中的俏色作品也多出于此题材。
6)历史名人和有情节的作品选用历史名人和情节故事片断作为人物创作的题材,难度较大。有的作品起的名称很好,但造型很一般,反映不出名称所含的内容。高质量的作品应该名称和内容一致,做到名副其实。有的作品的主题虽然并不是著名的历史题材,但细观作品仍能给人们以情节般的感受,这些作品都属于艺术创作范畴,它给玉器艺术增加了无限的光彩。
(二)玉件花卉和花鸟
1.玉件花卉
玉件花卉是一个以雕琢技巧表现写实花卉为主的品种。花卉要做得飘洒玲珑、穿枝过梗,衬托的草虫也要做得栩栩如生。
玉石料很脆,单独表现花卉容易折断损坏,所以花卉常傍以瓶、花插和山石静物,傍以瓶的最多,又称为花卉瓶。
花卉做工玲珑,不宜体现玉的润美,不宜使用色暗的、纹裂多的料。因此花卉选料较整齐,料色多明快,质地也较坚韧。
傍以瓶和其他静物的花卉作品,花卉四周写实雕琢,有主次面,主面花叶茂盛,次面点缀。瓶身和瓶盖上的花卉相互衔接,形成一体。也有瓶盖上是折枝花的,与瓶身花不衔接。
中、低级料以制作花卉瓶为主,是常规产品。瓶盖上的折枝花、瓶身上的主花多是牡丹、月季,也有以萱草、君子兰的叶为主的,一般是正面花为主,背面点缀,草虫也只选用蝴蝶、蛾等简单造型。
玛瑙和高级料的花卉造型变化比较大,工艺也细。由于花卉的穿枝过梗和花形的变化,在用料上很讲究。用花卉把质地优、颜色好的料全部占上,把瑕疵用镂空去掉,所以花卉产品做成以后,料质料色要优于原材料的原形。如翡翠小块的绿、分散的绿全部澄清出来,使料的成色提高,这是花卉用料最大的优点。
一般用草虫、动物作为花卉的陪衬,以增加花卉作品的情趣。草虫有螳螂、蝈蝈、蟋蟀、甲虫、蝴蝶等,做得栩栩如生、生机盎然。多种花卉相搭配,花卉与草虫为主题是常见的产品,取用中国传统的吉祥名称,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松鹤延年、喜上眉(梅)梢等。
由于花卉作品用料比较活,有一个章法布局问题,这常常是花卉作品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布局顺生态自然规律,又巧其变化,使花卉聚散、线、面、体完整,如枝干的苍劲,花头的挠折,花叶的穿枝过梗、翻卷折叠,草虫、动物的呼应,眼地的镂空,瓶身的秀丽,山石、野花的点缀都要恰到好处。在做工上要叠挖自然,枝、梗、叶、蒂、花瓣、花蕊,草虫的头、须、翅、腿都要做得干净利落。
花卉在玉件中是立体的细腻作品,如同国画中的工笔画,细腻得连叶筋都要做出,只求写意效果是不行的。但这并不是说,花卉作品越繁越好,细腻和繁不同,细腻是烘托造型,繁是破坏造型。因此,我们看一件花卉作品的好坏,要从造型和细腻入手,不是从繁入手(见图5-2-7)。
图5-2-7 碧玉“无悔的青春”
2.玉件花鸟
玉件花鸟是近几十年来兴盛的产品,鸟有仙鹤、凤凰、锦鸡、鸡、鸭、鹰等造型。花鸟正在发展时期,有的以鸟为主,以花为辅,有的花和鸟并重,好的花鸟作品要求注意鸟的形象和动态,鸟和花的呼应关系。
花鸟产品多用中低档料制作,常有俏色鸟作品出现。成对的鸟要求两只颜色、透明度、质地、造型、高矮一致(见图5-2-8)。
图5-2-8 翡翠“风起云来”
(三)玉件动物
玉件动物是以动物为题材的玉器。古代玉件动物已很有水平,有造型生动、变化自由、写实与装饰手法熟练的特点。
动物用料很杂,高、中、低档料,大、中、小件都有,小料头也可做个小动物。
按动物的造型变化可分为写实动物、传统动物和动物形器皿几种。
写实动物多为马、牛、羊、猪等十二生肖,象、骆驼、鹿等其他动物也有制作。
传统动物有狮、辟邪、龙、角瑞等。
动物形器皿有牛罐、羊罐、牺尊、鸡尊等。
常规马、牛、羊、象等有常规作法,多成对,也有成套的,如十二辰、八马等。
马马有立、卧、扑、仰、踢、跳、跑、嚎等不同姿势。掌握马身的矫健、头型的机警是做马的关键,注意马头的筋骨、前胸的丰满、后小肚的上提和腿关节蹄寸的安排。汉马、唐马都是我国传统马的优秀造型,常有仿制。
牛牛主要作立式和卧式,重点在头型,尤其要注意牛眼的有神。身体主要是胯骨,在牛身粗大中要突出脊、胯、臀骨骼。
羊羊有山羊和绵羊。山羊跳跃顽皮,绵羊温顺平和。山羊比绵羊头小、嘴尖、身瘦。作羊要注意腿和头部的造型。
象象的体形宽大,四肢粗有力,前身高,后身低,鼻子上卷自然,脑包、眼泡、扇耳、牙根都是象的特点,处理好了能提高象的动态和传神。
狮无论是走狮还是门蹲狮,都是中国传统狮造型,以头型最重要。
传统动物和兽形器皿虽然制作很多,但多仿制古代造型,造型和工艺要求也较高。
动物是喜闻乐见的品种,需求量很大,在质量上除去作什么像什么外,最重要的是动态。作动物要了解动物的习性,掌握住动物的动态规律(见图5-2-9)。
图5-2-9 翡翠“斑点狗”
(四)玉件器皿
制作玉件器皿是玉器中最难的工艺技术,在用料、设计、琢磨、抛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目前大量生产的器皿造型多仿清代玉器和古代青铜器。还有实用器皿如壶、碗、盘,文房用的笔洗、笔筒等。
器皿造型以炉、瓶为主。北方以北京为代表,南方以上海为代表,在造型上出入很大。北京讲求端庄、稳重、规矩、细腻;上海讲求玲珑、挺拔、秀丽,在工艺上各有千秋。
器皿造型最重要的是规矩四称,造型和纹饰协调。它选料严格,脏、绺去净后才能设计,带有脏、绺是大缺点。
炉标准炉是圆腹、缩口盖,盖上有顶纽兽,腹两边有兽头耳衔环,下有兽面纹三腿。质量指标是选料干净,琢工细腻,兽纽、兽头、兽面造型大小合适、紧凑、对称。变形炉有荸荠扁炉、五环炉、高庄炉和亭子炉。以亭子炉造型最复杂,工艺技术要求高,变化也大(见图5-2-10)。
瓶瓶的造型多种多样,有圆肚瓶、观音瓶、齐肩瓶、梅瓶、方瓶、棱瓶、涡角瓶、鸡腿瓶、蒜头瓶、扁瓶、葫芦瓶等。瓶上双耳和盖纽琢以各种造型。瓶身有素的,有周身纹饰的,有开光纹饰的,有浮雕纹饰的,有圆雕纹饰的。瓶膛在光照下可看出和瓶身造型一样。
北京继承和发展了薄胎、压丝技术,做出的器皿压金银丝、掏薄胎,特点突出。这种器皿有壶、碗、盘等(见图5-2-11)。
薰北京薰造型一般由五节组成。从上到下分为顶纽、盖、腹、中柱和底座,用螺丝扣拧接组成,有的有九节。顶纽一股雕琢龙、瑞兽首、花头,下衔小环。盖作镂空花,在镂空花中有的开光作浮雕。身有素的、有浮雕花纹的。身上的两耳作镂空雕,有龙、凤、花造型,两耳垂环。中柱随造型变化,可长可短,也可不要,有中柱的一般有四小环。底足以浮雕花饰为主,丝扣在各节中部做出三、四扣,拧紧后,五节薰周正(见图5-2-12)。有的薰足是腿足。
南方薰多链,顶盖之间加节,使顶高竖起来。腹和足之间也加节,纹饰也多,显得玲珑、工大。
图5-2-10 亭子白玉炉
图5-2-11 白玉香草镂空薄胎瓶
图5-2-12 翡翠含香聚瑞花熏
仿青铜器和由青铜器变化来的器皿造型有尊、垒、卣、觥、觚、鼎、匜、爵等,有的造型纹饰很美,常是玉器中的佳作。
其他器皿造型有碗、杯、壶、盘、碟、盒、洗等,常规和精品都有生产。
器皿上的纹饰有镂空花、顶撞花、阴勾花、浮雕花、光子花,这些花纹的质量要求以搭配协调、线条准确、形象生动、干净利落为准。
器皿中的子母口在质量要求中也很重要,以深浅适度、规矩严谨为好。
(五)玉石盆景
玉石盆景 即用宝石、玉石做的盆景艺术品,目前以花卉盆景为主。有单种花卉、多种花卉、金本果树盆景50多种。这种盆景用珐琅作盆,金属丝加纸浆料做树干(树干可贴金箔),铁丝裹绒栓花瓣制成。花用艳色玉石,叶用绿色碧玉、岫玉、黑绿蛇纹石玉等制作。如牡丹盆景有五色牡丹、三色牡丹、绿牡丹等盆景。这些盆景用玛瑙、芙蓉石、岫玉、白石英岩玉作瓣,黑绿蛇纹石玉作叶,每盆有花五朵、三朵,在绿色叶中十分醒目,显得十分鲜艳。又如花篮盆景采用珐琅花篮作盆,多种花卉栽入篮内,花卉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果实累累、富丽堂皇。
花卉盆景有大有小,有造型变化盆的样式,做工的粗细都不同。检验盆景的质量以使用原材料的品种、制作的造型、做工的粗细为准,包括瓣、叶、果的磨制形状、颜色、搭配是否协调,树木与花卉、盆与花卉的造型是否协调。好质量的花卉盆景应该是花形艳丽、叶形活泼、树本质感强烈、盆栽大小合适,以艳丽、精工、丰满为主(见图5-2-13)。
图5-2-13 玉石花篮盆景
除玉石花卉盆景外,还有玉石果品、蜡台、盘花等品种。
玉石果品经常生产的有葡萄、香蕉、佛手、桃、黄瓜、柿子等。
玉石蜡台是用攒制花瓣的方法,将花的心部装上蜡碗,作盘状花形,放于桌上,用于点蜡,是实用装饰物。
还有一些是新设计的人物盆景、山水盆景和景物、动物盆景,这些盆景在用料、造型、做工上出入很大,规格不一。
玉石盆景用料范围广、工序多,是既简单又复杂的玉器,加工题材每一道工序都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每一道工序都要检验,这样才能组成好的玉石盆景造型。
(六)玉石镶嵌
玉石镶嵌组成的艺术品可以包括很多类,范围很广。它既可组成画面,也可组成图案,既可平嵌,也可浮雕嵌,也有立体包镶嵌。如屏风、插屏、挂屏、静物、人物、器物等都有玉石镶嵌品生产(见图5-2-14)。
图5-2-14和田玉插屏
(七)玉山子
玉山子利用玉石自然之形态,因形赋形,雕琢山水人物,称为玉山子。这种造型有的小巧,可几案陈设,有的重千斤,置于室内堂馆,气势宏伟(见图5-2-15)。
图5-2-15 青山玉“会昌九老图”
玉山子按玉料的形状、颜色、绺裂进行设计,去除瑕疵,掩其绺裂,顺其色泽,使料质、料色、造型浑然一体。
玉山子在设计中随料立意,可简单,可复杂,可浮雕,可深雕,可山水人物,可楼台殿阁、草屋石洞,可牛马动物、翎毛花卉,在远近景散点透视中,布局描绘,以取得材料、立意、加工方面的统一。因此,玉山子造型自由性较大,可以尽情发挥设计者用料的天才,使作品更富有诗情画意的立体境界。
玉器准确的分类还没有形成,以上只是大概的情况。作为玉器艺术来说,它不受品种的限制,人物中有动物,动物中有人物,这是司空见惯的。还有一些产品不好归类,暂且称为杂件,如金玉结合艺术品等。
玉件是玉器中的主要类别。在原材料使用和工艺上难度很大,是我国玉器艺术的代表,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㈢ 历史上各个朝代笔洗的典型特征和样式
笔洗为洗涤毛笔的器皿,多为敞口、浅腹.有圆形、葵花形、桃形、荷叶形、莲花形、蔗段形等.多以陶瓷、玉、铜等制成.洗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从传世品来看不会晚于唐代,宋元之时逐渐增多,明清时达到顶峰,各种质地、各种样式的洗不胜枚举.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15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笔洗(图)
以玉制作笔洗始于唐代,传世品甚为罕见.朵云纹单柄玉洗,为唐代器物.器为椭圆形,平底.一侧有朵云环形柄,外壁凸雕双排朵云纹,内壁光素.玉呈青绿色,局部有浸斑.其云纹极具流动感,飘逸感,特别是三歧骨内心凹进的朵云,为唐代玉雕的断代依据之一.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20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笔洗(图)
宋代以瓷质笔洗常见,玉质笔洗传世品不多.元代已有玉质仿生形笔洗,镂雕桃实形玉笔洗,形如剖开的桃实,外壁一侧以镂雕和阴文饰桃叶,并达口沿处成为洗柄.玉呈湖绿色,局部浸有褐色.此种形式的笔洗在明清瓷笔洗中较为常见,元代则极为罕见.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21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笔洗(图)
明代玉笔洗较为常见,且形状各异,有桃形洗、方洗、圆洗、荷莲洗、螭龙把洗等.其典型特征是器型古朴,特别是纹饰给人以大刀阔斧的粗犷之感,较少有清代的精工细作.如青玉螭纹笔洗,洗为海棠式,平底,外口沿一侧雕有两条螭龙,另一侧雕一螭龙为柄,雕工细腻,但纹饰简洁粗犷,器物十分高雅古朴,玉质细腻.又如玉螭龙把洗,其洗式与朵云纹单柄玉洗十分接近,但纹饰简洁明快,较少有人工雕琢之痕.明代雕玉器物的特征十分明显.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32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笔洗(图)
清代玉笔洗较明代明显增多,除明代所见器型外,更有叶形洗、瓜形洗等.其雕工极为精湛细腻,尽显华贵富丽,与明代粗犷简洁的风格明显不同,而且洗身所雕纹饰更加繁缛,有人物、植物、动物、山水等.如碧玉雕花卉纹圆洗,洗式较为普通,为圆形,敞口,平底,外口沿有双板沿柄,但所雕纹饰极为细腻,洗心为花卉纹饰,线条细密而流畅,板沿柄及外壁亦雕有花卉纹饰,纹饰的层次清晰丰富,为明代所无.清代玉洗的另一特征是观赏性远远超过实用性,与其说是文房用具倒不如说是文房摆件更为贴切.如青玉叶形洗,洗身为一狭长的叶片状,洗柄为对生的小叶片.其色泽青绿颇有树叶的颜色,而所雕的筋脉极为清晰细腻.如用来洗笔,岂不暴殄天物!又如青白玉荷叶洗,洗形为荷叶状,本无稀奇之处,但洗内却凸雕五婴戏莲图,雕工精湛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其观赏性颇强,但无实用性,如用来洗笔,水中颜色附着在纹饰之间如何擦拭?诸如此类的玉洗在清代极为常见,这也是明清笔洗的不同之一.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35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笔洗(图)
以铜为洗虽然文献上有记载,如宋王君玉《国老谈苑》载:“太宗一日写书,笔滞,思欲涤砚中宿墨,顾左右,咸不在,因自俯铜池涤之”.此铜池即铜笔洗.但明代以前的实物甚罕,就目前所见清代器物来看,多为圆形,鼓腹,洗身光素,较少有纹饰,器身打磨极为精细,如铜洗为清代器物.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36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笔洗(图)
以瓷制作笔洗始于唐宋,明清之际极为盛行,传世品丰富,并成为笔洗的主流,在文房用具中最具有观赏性.明屠隆《考盘佘事·笔洗》载:“今用作洗,最佳者有官哥元洗、葵花洗”.陶洗最早见于唐代的三彩印花纹洗,而宋代瓷洗则风行一时,哥窑、汝窑、龙泉窑、官窑、钧窑等均有传世品.其形制有圆洗、方洗、六棱花口洗、三足洗、鼓钉洗、板沿洗、蔗段洗、匜式洗等.或洗面光素以釉色取胜,或有暗刻纹饰,典雅大方.不仅为当时的宫廷重宝,亦为后世楷模,千金难求.玫瑰紫釉海棠洗,为宋代钧窑烧造,洗呈六花瓣口海棠式折沿,底承以三云头足.洗内为月白色,外为玫瑰紫色,为宋宫廷用瓷,此造型的洗与鼓钉式洗在宋代较为常见.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40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笔洗(图)
洗在宋代出现后,迅速取代了其他材质,历朝历代烧造不衰,时代特征极为明显.金代瓷洗传世品极少,就目前所见胎体较为粗厚,纹饰古朴豪放.印花菊瓣洗为金代耀州窑生产,洗壁为菊瓣形,浅腹,平底.洗心印有葡萄藤叶纹饰,线条洗练,纹饰清晰.虽不甚精湛,却也有简洁豪放的艺术效果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54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笔洗(图)
代瓷器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文房用具也有烧造,但洗的数量极少,故具体面目不甚清晰.
明代瓷制文房用具迎来了自宋代以来的第二个高峰,凡宋代洗式皆有生产仿制,并首创了十棱洗,造型新颖别致.青花云龙纹十棱洗为永乐年间烧造,洗呈十棱形,侈口,浅腹,平底,外壁及洗心饰有纹饰.胎白质细,青花色泽浓郁,此器型后代多有生产.明代三足洗的造型也别有新意,如素三彩海蟾洗,收口,丰肩,上腹外凸,下腹内收,下承以三云头足.明代的瓷洗与玉洗一样,多注重其实用价值,虽然洗身饰有华丽的纹饰,烧造颇为精致,但丝毫也不会降低它的使用功能.清代瓷笔洗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造型更加丰富,除承袭前朝外,新创烧了竹节洗、八棱洗、腰圆洗、扇式洗等.除圆洗外,以桃式洗、叶式洗较为常见,其造型优美别致,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如仿龙泉釉荷叶洗、仿汝釉桃式洗,分别为雍正、乾隆时烧造,造型新颖,构思巧妙.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7:00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笔洗(图)
清代瓷洗的另一典型特征是观赏性强于实用性,这在一些特殊的洗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仿哥釉三足洗,洗呈八方形,如切开的半个桃子,洗底承以模拟树干的三足,树干盘附向上成双柄,造型极为别致,不仅实用而且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又如三彩笔洗,洗身为树桩形,口沿塑有松枝和松鼠,洗底平卧一水牛,其色彩艳丽,纹饰栩栩如生,作为文房用具实难让人忍心注水涤笔.
由于明清瓷质笔洗生产量大,传世品颇多,故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每一朝代的特征,方能准确断代.笔洗除上述介绍的材质品种之外,还有玛瑙,水晶等.由于传世品甚少,加之市场价格甚高,远非一般收藏者所能承受,故不在此介绍.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7:00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笔洗(图)
1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7:02 回复此发言
13 回复:笔洗(图)
1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7:03 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笔洗(图)
1
㈣ 这个笔洗是什么朝代的
以玉制作笔洗始于唐代,传世品甚为罕见.朵云纹单柄玉洗,为唐代器物.器为椭圆形,平底.一侧有朵云环形柄,外壁凸雕双排朵云纹,内壁光素.玉呈青绿色,局部有浸斑.其云纹极具流动感,飘逸感,特别是三歧骨内心凹进的朵云,为唐代玉雕的断代依据之一.
宋代以瓷质笔洗常见,玉质笔洗传世品不多.元代已有玉质仿生形笔洗,镂雕桃实形玉笔洗,形如剖开的桃实,外壁一侧以镂雕和阴文饰桃叶,并达口沿处成为洗柄.玉呈湖绿色,局部浸有褐色.此种形式的笔洗在明清瓷笔洗中较为常见,元代则极为罕见.
明代玉笔洗较为常见,且形状各异,有桃形洗、方洗、圆洗、荷莲洗、螭龙把洗等.其典型特征是器型古朴,特别是纹饰给人以大刀阔斧的粗犷之感,较少有清代的精工细作.如青玉螭纹笔洗,洗为海棠式,平底,外口沿一侧雕有两条螭龙,另一侧雕一螭龙为柄,雕工细腻,但纹饰简洁粗犷,器物十分高雅古朴,玉质细腻.又如玉螭龙把洗,其洗式与朵云纹单柄玉洗十分接近,但纹饰简洁明快,较少有人工雕琢之痕.明代雕玉器物的特征十分明显.
清代玉笔洗较明代明显增多,除明代所见器型外,更有叶形洗、瓜形洗等.其雕工极为精湛细腻,尽显华贵富丽,与明代粗犷简洁的风格明显不同,而且洗身所雕纹饰更加繁缛,有人物、植物、动物、山水等.如碧玉雕花卉纹圆洗,洗式较为普通,为圆形,敞口,平底,外口沿有双板沿柄,但所雕纹饰极为细腻,洗心为花卉纹饰,线条细密而流畅,板沿柄及外壁亦雕有花卉纹饰,纹饰的层次清晰丰富,为明代所无.清代玉洗的另一特征是观赏性远远超过实用性,与其说是文房用具倒不如说是文房摆件更为贴切.如青玉叶形洗,洗身为一狭长的叶片状,洗柄为对生的小叶片.其色泽青绿颇有树叶的颜色,而所雕的筋脉极为清晰细腻.如用来洗笔,岂不暴殄天物!又如青白玉荷叶洗,洗形为荷叶状,本无稀奇之处,但洗内却凸雕五婴戏莲图,雕工精湛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其观赏性颇强,但无实用性,如用来洗笔,水中颜色附着在纹饰之间如何擦拭?诸如此类的玉洗在清代极为常见,这也是明清笔洗的不同之一.
底部无款式,首先排除现代仿品。
清代多彩瓷,最少排除中晚期。
因为没有见到实物,清风倾向于宋代。
㈤ 白玉浮雕花卉蝠耳洗在古代做什么用
是做笔洗。
㈥ 什么是中国画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明 张宏 《击缶图》
“意在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它主要使用中国式的毛笔、烟墨、宣纸、绢素、砚瓦和颜料等工具、材料,通过一整套以线条为主的独特的传统表现手法,描绘物象的形体、气韵、质感;并与诗文、书法、篆刻结合起来,以中国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画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强烈的民族风格。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国心源”,“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以气韵生动见长。近现代中国画在继承笔墨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方法,表现能力又有新的提高和发展。中国画按作者分,有院体画、文人画、工匠画等;按技法分,有工笔、写意、半工写、重彩、淡彩、白描、水墨等;按题材分,主要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等(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6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10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8类,元明之后还有分为13科)。中国画的画面形式有壁画、屏障、手卷、立轴、横披、册页、扇面等。
明 沈周 《庐山高图》
色中有墨,墨中有色
很多中国画不用颜色,依靠墨的深浅浓淡的变化,使人产生有色彩的感觉。用颜色的,叫“设色”。中国画设色,一般“随类赋彩”,即以对象固有色为主,近浓远淡,凸浅凹深,做到“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设色的主要方法有:(1)渲染:按原来笔墨运行的笔路着色,从淡色始,或一次着色,或逐次加深。(2)晕染(又称“平染”):先用大笔蘸上清水将画的局部或全幅湿润,再用吸水纸铺其上,吸取多余水分,然后用淡色轻轻涂上,因而无浓淡、深浅变化。(3)承染:先用一支蘸色的笔上色,再用另一支蘸水的笔用水化开,或由浅至深,或由深至浅,层层罩染。此法多用于工笔画的局部着色。(4)高染:将画面形象的高光处(突前部位)染重色,凹陷、阴影处染淡色。(5)托染(又称“边染”):在画面上白花、雪梅、冰山、淡月等等白色之物旁边染以花青、淡墨或他色,“烘云托月”,使白色更明显。(6)破墨:在墨色未干时涂色,使色、墨浸润,相互沟通。多用于写意画,生动活泼,富于效果。(7)和墨:用墨调色,一下笔便墨中有色,色中有墨。
“六法”与“六要”
“六法”即品评中国画的六项标准,“六要”即对绘画创作的六项要求,你知道吗?
南朝齐肖像画家谢赫在他的画论名著《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品评人物画的六项标准,后也应用于山水、花鸟等其他画科,并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其内容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一作“传模移写”)。
古代画论中提出了对绘画创作的六项要求。有两说。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北宋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则说:“所谓六要者:气韵兼一力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来去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
“工笔”与“写意”
宋 李公麟 《五马图》
元 赵孟坚 《岁寒三友图》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五代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工笔又称“细笔”,与“写意”对称。指中国画中工整、细致、缜密地描绘物象的技法。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精细地描绘对象,不敷设其他颜色。如宋代李公麟的《五马图》、元代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等。工笔重彩,不仅线描工整细密,而且敷设重色,绚丽多彩。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在中国绘画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要地位。壁画、民间年画,亦大多是工笔重彩。这种作画技法至今仍受到广大画作者和观赏者的喜爱。
㈦ 请问我的大明万历年五彩笔洗价值多少
近日国玄艺术网段先生“大明万历年制款洗五彩瓷洗”来自收藏家陈先生(古董精品阁),店铺内展示精品!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第11任皇帝,在位48年,年号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帝王,也是典型的荒淫怠惰的君主。由于平定北方虏患的侵扰,东南倭寇的入侵,西南部播州的叛乱,加上自正德朝开始,宫廷大肆挥霍,皇帝昏庸无能,到万历朝情况也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至此明朝开始出现了颓败之势。万历皇帝有一个不择手段亲自敛聚钱财的恶习,提倡官吏向他进奉,把进奉财物的多少作为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标准,这使得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榨愈甚。加之连年的天灾,地震、干旱、水涝,民生困苦。此时景德镇瓷器生产低落,日渐衰败。万历朝瓷器风格与嘉靖、隆庆朝瓷器大致相同,给人感觉古朴凝重。瓷器上多见道教色彩的纹饰,如八卦、云鹤、鹿鹤、三星等;该朝的五彩瓷器色调以红绿取胜,风格古朴艳丽,为我国五彩瓷发展的最/高峰。
万历时期,青花五彩瓷烧造盛行。五彩器多以红、绿、黄三色为主,以紫、赭色为辅,以釉下青花代替蓝彩,色彩艳丽,图案花纹布满器身,纹饰繁茂,画笔灵活随意,色彩以浓红艳绿取胜。其造型丰富,有瓶、觚、罐、壶、葫芦瓶、壁瓶、鱼缸、钵、酒器、盖盒、插屏、香炉、绣墩、灯台、棋盘、棋罐、花盆、脸盆、碗、盘、碟、杯以及笔架、印盒、砚台、笔管、砚滴、笔洗、笔盒等文具。
万历五彩素负盛名,色调以红绿取胜,整体给人感觉古朴艳丽,它为我国彩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白釉地上直接绘以五彩,其中红彩艳丽如枣皮红色,有时以黄彩衬托,使红黄色重叠,呈现凝厚的橙红色调;黄彩似同蜜蜡;绿彩为大绿;蓝色则以青花代替,色调蓝中泛紫;由于当时烧造红釉器原料缺少和技术退步等原因,多用矾红彩的特点是多数颜色较深而亮,颜色似枣皮的红色,可见用笔涂抹的痕迹;除青花、五彩、矾红彩外,嘉靖时期烧造的品种还有,白釉、黄釉、蓝釉、斗彩、三彩、金彩、孔雀蓝釉、白釉绿彩、白釉黄彩、黄釉绿彩、黄釉红彩、红釉绿彩、黄釉青花、青花红彩、蓝釉白花等,品种十分丰富。
万历五彩瓷器纹饰多样,绘画多是正面花卉,画面无阴阳、反侧、凹凸之分。人物面部多用青花勾画轮廓线,其他轮廓线多用红、黑、赭或青花勾画。用笔老练刚劲,构图饱满,纹饰之间相互呼应,充满动感。常见纹饰包括龙凤、瑞兽、人物、八宝、八仙、舞狮、鸾凤、飞龙、三星、鱼藻、团龙、团凤、灵芝、楼台、石榴、虫草、经文、楼台、百寿、八卦、云雀和山水人物、仙人渡海、仙鹤凤凰、龙凤穿花、八方进宝、八仙过海、折枝花卉、岁寒三友、五鬼闹判等主题纹饰。
万历时期青花五彩器的制作达到高峰,烧造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空前绝后。
恭喜段先生(大明万历年制款洗五彩瓷洗 )成功加入国玄艺术网第九期保障计划!
㈧ 请问龙泉青瓷笔洗有花和鸟的图案,落款是龙泉青瓷是真的吗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别是莲瓣纹)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没有收藏的价值。
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
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直到北宋晚期,才开始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开始显现出“龙泉制造”的独特烙印。碗、盘类刻花纹饰以莲瓣、牡丹、菊花为主要题材,多为蓖纹、折扇纹。纹饰之间以楞线分隔,楞线分单线、双线。花叶一般用蓖纹作叶脉。
北宋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盆、罐等少见。这一时期的新产品有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其中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中晚期窑址有30余处,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垟,丽水市的石牛等地。中期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黄现象,釉层薄,釉面有光泽。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制作工艺上,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
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
宋廷南迁,临安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人口大增,外销活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这时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窑工们根据南宋官窑制瓷工艺,将胎釉作了调整,创造性地生产了白胎厚釉青瓷,犹如翡翠碧玉,同时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深得宫廷和官僚的喜爱。这种白胎厚釉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南宋六陵墓地均有大量出土。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前期,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到定都临安前后10多年时间,政局动乱期。龙泉窑主要生产日用器皿及冥器。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如五管瓶,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南宋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突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八卦炉、奁式炉、渣斗、盆、塑像、胆式瓶,龙虎纹瓶、五管瓶,等等。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突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瓣中脉线突起。
南宋早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
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纹饰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3.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南宋晚期龙泉青瓷产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型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
1.器型丰富多样,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2.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3.改进了胎土,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4.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别有韵味。
5.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改进了釉料的,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成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6.一种用模子成型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元代器物特点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
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造型特点为粗壮高大,胎体变厚,釉色减薄,观赏价值降低。为获得元统治者喜爱和促进销售,匠师们采用刻、划、印、贴、雕和点褐彩等工艺来美化器物。莲花瓣是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主要装饰之一。元代初年莲瓣宽矮,系用刀或钳子划出莲瓣边线,制作方便,这种纹饰是元代特有的。随后多数瓣面演变成为狭长,形似菊瓣。因为它是从南宋时瓣面丰满、瓣脊突起的莲瓣发展而来的,所以人们仍称它为莲瓣纹。元代莲瓣纹有以下几种形式:瓣面平,莲瓣的边线用刀或钳子划成;两面用刀斜刻成瓣面,中间有瓣脊,多数瓣脊粗细不一,上下不直,刻工粗糙;在一部分盏、洗或盘的内壁用刀自上而下挖成,瓣面上端较宽,没有瓣尖;龙泉溪口窑生产的用模子制成的瓶、罐的莲瓣纹,莲瓣的边线是细凸线的。这是鉴定宋元龙泉青瓷的主要依据。
在元代青瓷器中,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突起。
明代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
宋、元盛极一时的浙江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的。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福、寿、金玉满堂等字。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每况愈下。
从装烧方法认识各时期器底特点
1.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4.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㈨ 藕粉种的加工
俗话说的好,玉不琢不成器。翡翠玉由于其高硬度高比重和以翠色翡色紫色为主的丰富颜色,以及其原料(特别是高档料)非常稀少而珍贵,被称为玉中之王。因此,其加工程序、加工材料、加工工具和加工设备有别于其他玉石。现将翡翠玉加工流程和工序介绍如下:
一、选料: 这是重要的开端,翡翠玉料多般带皮壳,是世界上唯一带皮壳的玉石,故也称为赌石或赌货,也是其他玉石所没有的。 因此,选料的关键是加工用途,做摆件?器件?手镯?挂件?戒指还是戒面等。原料的特征与加工用途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选择不好,不仅浪费原料,加工出来也会亏本。
二、开料: 也是关键一环节,有些人赌石心切,往往一刀而下,不仅可能把翠切掉(因为好翠往往是较薄的),也有可能做不了整体雕刻艺术品,失去其本来的价值。一般正常程序是先擦皮看玉石表面特征,比如翠色的走向,裂隙的发育与走向,翡色和紫色等颜色,黑色的分布状况,种水里外变化分析与估计,原石的外形等特征。其次,根据原石整体状况与可能做加工的用途来确定。然后,再决定是整个原料做雕件,还是切开来做。
三、用途定位与设计:
1、做小件:考虑用途与出成率。如圆雕件和手镯等。
2、做小雕件:如做玉佩和腰牌等,要考虑做什么图案,既用上原料的优势特征,又符合雕件图案的要求。否则,容易出废品。
3、 做摆件:主题图案的选择确定与原料的特征的关系密切,是非常关键首要的环节。如设计做人物类,关键是看原石是否有无杂质,或干净一点的部位做人物的脸,还要考虑原石是否够人物的比例使用等因素。完美的翡翠玉器,都是经过创意设计精工而成的翡翠玉艺术品。雕件设计上根据原石色、种、水、形、裂、黑、玉质等特征,将原石提高到最大价值为原则。 一般雕件图案:人物、山子、吉祥类、动物类、花卉类对原料的要求是不同的。雕件主题图案与相配衬托图案是有原则和有比例的,而不是图案的简单堆积。
四、加工工艺流程:
一、切割:
1、小件:分步切割成不同用途规格的大小,把不能用或不符合规格的片料,改变其加工用途,达到物以尽用。
2、摆件:根据设计图案要求,切割成大致毛坯。
二、铡:用金刚石砂轮(粗号砂)进一步打去无用部分成粗毛坯。
三、錾:用金刚石(中号砂)砂轮进一步打去凸凹部分和整个表面无用部分。
四、冲:用金刚石砂轮或圆砣,将上一工序的粗毛坯,进一步冲成粗坯。
五;、磨:用各种规格磨砣磨出图案圆雕部分样坯,如水果、山石和树根等。
六、雕:
1、轧:用轧砣过细,开出人物、动物、山水和花卉等图案的外形。如开脸、动物身体和树木花卉根茎叶等。
2、勾:用勾砣或各形钉勾出细纹饰,象人的鬓发、胡子、凤毛、动物毛、鳞和植物的叶纹等。
3、收光:一般大型有实力的工厂都有这一道工序,采用专用工具和材料,把前面雕刻工序多余刻痕和砂眼磨平整,为下一道打磨抛光工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雕刻方法:
中国是有七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那么玉石加工也有了七千年的历史。在玉石雕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非常先进的雕玉工具和玉雕方法,我们将许许多多的玉雕方法当中常用的一部份,简单介绍如下:
1、浮雕:指凸雕,有浅浮雕,深浮雕;俏色雕。如:福禄寿禧等。
2、透雕:是指透空雕,有十字透空雕,有圆形透空雕,有纹饰透空雕等。如:动物的下肢和树枝等。
3、镂雕:是指将玉石镂空,而不透空,有深镂空(如:花瓶、笔筒等)和浅镂空(如:笔洗、烟缸等)。
4、线雕:是指线刻、丝雕,如:人物的头发,动物的毛发和水浪等。
5、阴雕:是指凹下部份的一种雕刻方法,如:阴阳八卦等。
6、圆雕:是指圆弧形雕刻,如:茶壶、茶杯和球形玉件等。
六、打磨抛光工艺
一、打磨:
1、人工打磨:属半机械化,人工通过磨机,用各形金刚砂轮工具,从粗磨至细磨,精磨到亚光。
2、机器打磨:属全机械化,通过振机用金刚砂完成从粗磨到细磨、精磨各工序。一般圆雕小玉件打磨时间,正常需3至4天。
二、抛光:
1、人工抛光:人工通过抛光机,用各类抛光工具和抛光材料抛出亮光。
2、机器抛光:振机加抛光材料,一般圆雕小玉件正常需2至3天完工。 人工打磨抛光比机器自动打磨抛光,一般打磨抛光时间长,成本较高,但效果也较好,保留雕刻纹饰的立体与雕峰风格。
七、装潢
1、摆件的装潢:配底座是摆件最重要的装潢,摆件配座的材料和款式很多,配得好可达到艺术与价值的提升。
2、包装:是最后一个环节,一件美丽的翡翠玉商品,有好的包装包括内包装和外包装,配套包装,既有装饰美化上档次效果,还有保护与运输之功能。
㈩ 我有一个祖传下来的亚州犀牛角雕件,花卉图案,重约200克。想出手请问违法吗
清代宫廷大约自雍正朝起开始制作犀角器,至乾隆朝达到鼎盛。现今流存于世的犀内角雕器大多为我容国明清两代所制,欧美及我国各大博物馆都有珍藏。
明早期犀角杯常常以花卉和山水人物为题材,花卉采用镂雕加浮雕,常见玉兰、牡丹、梅花、茶花等图案,在盛开的大朵花旁边,小花蕾含苞欲放,枝叶茁壮,简练流畅。山水人物作品,深浮雕较多,层林叠嶂,山重水复,庭院楼阁,高古人物谈笑其间,幽静高逸意境深远。这一时期刀法圆润流畅,不留雕刻痕迹。
明清犀角雕件,尤其是清宫廷犀角雕,艺术品位很高。清宫廷犀角料大都来源于越南、南掌(在今老挝境内)、暹罗(今泰国)等国进献的礼物和各地督抚的贡品。犀角雕件因受形状的限制,以整角制成犀角杯为多,还有盅、碗、钵、盒、鼎、炉、瓶、笔山、笔架、笔洗、花篮、盆景、嵌件以及供欣赏陈设用的人物、动物等雕刻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