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报花卉
1. 中国著名文学期刊有哪些
文学类核心期刊如下
1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 文艺争鸣 吉林省文学专艺术联合会
3 中国比较文学 上海外属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4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5 当代作家评论 辽宁省作家协会
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京现代文学馆
7 新文学史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
8 红楼梦学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
9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
10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11 明清小说研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2 鲁迅研究月刊 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
13 文学自由谈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3. 急!!请提供相关吴友如的资料(除百度百科外的)!!越多越好!
(1840-1897?)清末时事、风俗画家,桃花坞木版年画画师.名嘉猷,字友如.光绪十九年(1893)八月出版《飞影阁画册》吴友如自撰“小启”:“余幼承先人余荫,……弱冠后遭‘赭寇’之乱,避难来沪,始习丹青,每观名家真迹,辄为目热心存,至废寝忘食,探索久之,似有会悟,于是出而问世,藉以资生.“光绪十年(184)吴友如在上海绘《点石斋画报》,后自创《飞影阁画报》,内容多为时事新闻和市民社会生活.曾为桃花坞木版年画绘制画稿(一说按石印稿翻刻),有《法人求和》、《刘军门大败法军》。
吴友如幼贫,早年在苏州阊门云蓝阁裱画店当学徒,性喜绘画,私淑清代诸名家。他继承了明清版画风致,同时融会西洋透视法,写真社会世相,尤擅人物肖像及界画,构图精巧,风味独特,喜其画的士人称他为当世仇十洲。
光绪十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由吴友如主绘。该画报连史纸石印,随《申报》附送。所绘风俗时事人物,笔姿细腻,名噪一时。1890年,他独资创办 《飞影阁画报》,与《点石斋画报》类似,但更着意于仕女人物,新闻则偏于闾巷传闻。又另创《飞影阁画册》,每逢朔望出版,多画历史人物、翎毛花卉。随着他年事愈高,笔法愈洗练冲淡。
吴友如的作品好像是用画笔写新闻,市井风俗、大厦轮船火车及声光电气等无奇不有。大到中法战争、中日战事,小到邻里斗殴、水火灾劫,荒诞到神鬼怪异、僧道乱行。每幅画旁配一段妙趣横生的文字,交代来龙去脉。既以营利为目的,故常以搜罗刺激、惊悚为乐事,还真吸引了市民阶层的眼球。
有些内容来自道听途说,多有不合事实、过于夸张处。如“美国芝加哥地方有名匠造飞舟一艘,多其帆,如鸟革状。能载二百人凌空使驭,将往穷北极,以广眼界。演试之日,有在山顶寓目者,犹须仰首以观,则其飞之高可知矣。”大概是指飞机吧。又如“牙山大胜”中称“我军以少胜多伤亡无几,而倭兵已死伤过半矣。”而当时情况却是清朝损失惨重。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也说:“对于外国事情,他很不明白,例如画战舰罢,是一只商船,而舱面上摆着野战炮;画决斗则两个穿礼服的军人在客厅里拔长刀相击,至于将花瓶也打落跌碎。”他比较拿手的是 “老鸨虐妓”、“流氓拆梢”之类,可能是他看得太多的缘故。无论如何,他为了解近代上海乃至中国风俗民情留下了宝贵资料。
吴友如的作品无论是技法还是题材,都大大超越了传统绘画的旧框框,他那富有创造力与感染力的画幅充满了时代气息。1946年出版的张爱玲《传奇》的封面,就借用了吴的一幅《以咏今夕》时装仕女图,而画外探着身子的女郎,又赋予了一种相当现代感的意味。当代名家范曾在一篇序文中道:“吴友如与单纯的国画家不是一片水域……(他)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惟一人。”徐悲鸿也多次称他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伟人。
吴友如去世后,清宣统间,上海璧园斥巨资从其哲嗣处购得粉本千余幅,编成 《吴友如画宝》传世。数年前,我曾经于文庙一冷摊购得《画宝》三五册,就是这个本子,虽是残编,亦弥足珍重。
4. 黄般若的简介
黄般若(1901~1968),名鉴波,字般若,号万千,别号“四无恙斋主”,广东东莞茶山园头乡人。他3岁丧父,随母入广州,寄住叔父黄少梅家。黄少梅(1886~1940)早年从何作干习画,画风颖秀淡雅,尤擅人物,精鉴赏,旁及版本篆刻。黄少梅当时在广州已具画名,他还与潘达微等人共同创办《时事画报》。黄
般若自小便受到艺术熏陶,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但叔父开始并不支持,告诉他:画画是不能当饭吃的。 10岁那年,他把叔父的一张八大山人的藏画拿出来临摹,又用番薯做图章盖在画上,然后拿到街上摆卖,居然有人出10个大洋买了一张。叔父及其朋友潘达微、潘致中这才开始注意黄般若的习作,从中看出他的执着和悟性,于是开始引领其步入艺术殿堂。
1912年,潘达微邀黄少梅打扮成乞丐到佛山等地行乞,以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众生相,黄般若也要求同行。他们三人换上一身破烂衣服,以炉灰涂脸,加入行乞队伍,与流民谈天厮混,幕天席地,残羹冷炙,如此三日而归。归来后,潘达微与黄少梅以途中见闻作《流民图》,轰动整个广东美术界。
黄般若与潘达微从此成为忘年交。潘达微早年参加革命,以收葬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于红花岗,并以“碧血黄花”之意改红花岗为黄花岗而闻名。辛亥革命后潘被党人举为广东省都督,但他痛恨昔日“同志”在官场中争权夺利,毅然归隐,专心画事。1929年潘达微在香港逝世,黄般若作挽联哀悼,其联曰:“似铁之苍,有如此江山无如此笔;其妙在化,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潘达微号铁苍,皈依后法号妙化,黄般若此联寓大雅于大俗,准确概括了潘在艺术及革命活动中的地位,也可见黄的功力深厚。
美术广告显功夫
黄大德编《黄般若美术文集》,第一篇即是《实用广告法》。这篇文字写于上世纪20年代初,黄般若不仅是中国美术广告的先驱者,还是个理论家。
潘达微1905年创办《时事画报》时,便开始大量使用广告画,其实早于1910年李叔同所办《太平洋报》。1913年,潘达微从上海回到香港,南洋烟草公司老板简照南聘请他为该公司广告部主任。当时,外国资本的英美烟草公司与民族资本的南洋烟草公司竞争十分激烈,南洋烟草公司在竞争中几乎濒于倒闭。潘达微主持其广告部,很快利用广告打开局面,使南洋烟草公司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巨大成功。潘达微是广告天才,绝招很多,对于美术广告贡献尤大。
随着业务不断发展,潘达微邀请当年办《时事画报》的朋友一起共同参与,而黄般若早就应邀为南洋烟草公司绘制广告了。当时,为了促销,每包香烟都附有一张“公仔纸”,集齐一套可以换烟,也可收藏。这些“公仔纸”不少出自黄般若笔下,他为绘制成套的“公仔纸”,大量临摹绣像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打下了仕女人物画特别是线描功夫的基础。
稍后,南洋烟草公司出版月份牌《名画日历》,均选用国画,其作者包括潘达微、黄少梅、潘致中和黄般若等,题材有山水、花卉、人物和鸟兽。这套《名画日历》出版后很受欢迎,甚至被当成学习国画的教材。黄苗子后来回忆:“记得在潘达微先生主持的南洋烟草公司广告日历本上,每日有一幅线描国画,每掀开几页,便有一幅黄般若画的梅花、翠鸟或佛像人物。那时佩服和羡慕,充塞了我这个毛头小子的心灵。”
“方黄之争”影响大
黄般若二十多岁时已成广州画坛活跃分子。1923年,他与赵浩公、卢观海、黄少梅、潘致中等八人成立癸亥合作画社。1925年,因为加入的画家增多,画社遂改名广东国画研究会。国画研究会致力于弘扬传统画学、维护国粹艺术,会址设在六榕寺的人月堂。潘达微晚年加入这个群体,发动并领导了一场与折衷派(后称岭南派)的激烈论争,黄般若即是国画研究会的论战先锋。
清末民初以来,广东画风萎靡不振,正统国画受到东、西洋绘画以及当时“新国画”的冲击。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及陈树人从日本归来后,以居廉花鸟画为根底,接受日本画风影响,创立折衷派。针对“二高”频频在不同展览会上推出“新国画”,年轻气盛的黄般若撰写《剽窃新派与创作之区别》一文,正面提出“二高一陈”作品有“剽窃”、“抄袭”的问题。1926年,高剑父在广州组织“新派画大展”,他同时授意自己的学生方人定回应黄般若的挑战。方人定这时还没有去过日本,出于对老师的景仰,便匆促上阵,以《新国画与旧国画》一文回应黄般若,指责国画研究会守旧。
3月1日,黄般若在潘达微授意下,在《国民新闻·新时代》发表《新派画是中国的衣冠吗》一文,给予还击。后来双方就传统文人画的认识、绘画的写生、借鉴与抄袭、中西绘画与日本画等诸方面展开激烈争论。论战持续半年之久,这便是著名的“方黄之争”,又称新旧画派之争。后来经叶恭绰居间调解,论战双方暂时结束纷争。此次论战已经超出其所讨论的具体论题,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公而忘私美名传
1939年“九·一八”事变8周年前夕,中国文化协进会在香港成立,并决定举办广东文物展览会。叶恭绰出任展览会筹委会主任,他聘请黄般若为执行委员。
在整个筹备过程中,黄般若的责任最大,工作最繁重,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筹备,1940年2月26日,广东文物展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开幕,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在9天的展览时间里,共有20多万中外观众前来参观,留下了珍贵而又难忘的记忆。由于黄般若组织得力,150多位藏家借出的2000多件展品竟无一件损坏与遗失。展览会后,黄般若又与叶恭绰、简又文、许地山等编辑出版了三巨册、共300万字的《广东文物》,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1947年1月29日,香港中国文化协进会与中英学会联合举办“中国古代文物展览会”,该会实际上是由黄般若与郑德芬等几位藏家发起组织的。筹备工作仍由黄般若主持,展览会在香港般含道罗富国师资学院举行,会期5天,当时共向省港澳三地藏家征集展品一千多件。
2月3日,展会结束,各藏家带着展品各自回家。2月4日凌晨,黄般若与一干朋友带着参展文物乘西安轮回广州。启航前一小时,西安轮船尾突然起火,同船其他藏家几乎都是只身逃出,黄般若临危不惧,尽弃所携私人藏品,仅携征集参展之最有价值的数张古画,包括文同的《墨竹》和罗两峰的《鬼趣图》。西安轮火灾,共有127人遇难、30多人失踪及受伤,黄般若公而忘私的义举当时传为艺坛佳话。
师法自然成大器
黄般若早期画作师法古人,临摹真迹;后期师法自然,以山水为主。在水墨运用上敢于探索,大胆创新。他曾对他的学生吕寿琨说:“如果把自己画的画,一定要归入南宗、北宗、工笔、意笔、院体画或文人画,我认为都是一件愚蠢的事。在今天世界性的眼光看来,如果艺术属于全世界,而艺术家又希望把艺术贡献给人类,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指明这是什么画派呢?”
黄般若斋名有“小黄山馆”、“四无恙斋”,前者因1933年游太湖时得一小黄蜡石,形似黄山,后者则缘于牛石慧《花卉图》。牛石慧为明末清初画家,其《花卉图》题跋云:“平生愿四无恙者四,一曰青山,二曰故人,三曰藏书,四曰花卉。”黄般若购得此画,喜不自禁,遂以“四无恙”为自己的书斋命名。
从1956年起,黄般若每年均应邀回内地观光写生,多次参加国务院举办的五一、国庆庆典活动,其国内写生作品也不乏佳作。1956年,周恩来总理曾邀请他回故宫博物院工作,后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未果。1968年,黄般若在香港病逝。1997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美术馆联合主办“黄般若的艺术世界”展览,取得巨大成功,美术界及艺术评论界给予黄般若作品以高度评价。
5. 点石斋画报主编是谁
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由上海《申报》附送,每期画页八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共发表了四千余幅作品,反映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英勇斗争,揭露了清廷的腐败丑恶现象,也有大量时事和社会新闻内容。当时参与创作的画家除吴友如和王钊外,还有金蟾香、张志瀛、周慕桥等17人。这些画家多参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优美。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文明与科学技术涌进中国的沿海城市。1876年,上海徐家汇天主堂附设土山湾印书馆开设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平板石印机构,用照相版技术翻印中国古籍。西洋绘画技法也使惯用毛笔、宣纸的国画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把西洋画法中的透视、解剖、注重形象写实等西画技法吸收融合到自己的绘画中去,形成了别开生面的“海派”人物画风。 先进的石印技术和准确刻画形象的绘画技巧是出版画报的基础。1884年5月8日,以《点石斋画报》命名的时事画报在上海诞生了。发行者是《申报》馆,每十日出版一本,每期八页,内容是“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随《申报》附送订户。因画报印刷精美,画法中西合璧,人物背景生动真实,内容贴近生活,及时报道社会热点,朝廷腐败,列强侵略,民俗奇闻……可看性强,时效性足,发行渠道畅通,风靡海上。 值得一提的是画报绘画者吴友如。他是晚清画史上很有影响的画家。吴出身寒门,经人介绍去苏州阊门城内西街云蓝阁裱画店做学徒。在这书画氛围中,他瞧得多了,天资聪颖,自学成才。后来,附近有位热心的画家张志瀛,观看吴友如习作,笔墨不俗,可以造就,便竭心指导,吴友如画技大进,花卉人物尤为出众,名声大噪,甚至清廷王室也招他进京作画。他因不习惯约束,借故南归,路经上海,受聘《点石斋画报》。从前指导他作画的张志瀛正潦倒上海,吴便邀请张到画报社共事。 光绪期间的《申报》由洋人掌管,吴友如不乐受制于洋人,最终离开《点石斋画报》。光绪十六年1896年9月,由吴友如主持的《飞影阁画报》面世了,亦为旬刊,也用连史纸石印,其内容与《点石斋画报》相异处是前者看重时事记载,《飞影阁画报》则注意刻画仕女人物而已。 《点石斋画报》刊行数年后即停刊。至光绪末年,曾由《申报》馆出过合集,售价昂贵,每部二十大洋,现成稀世珍本,在民间很难觅它踪影。
6. 中国史上,姓丁的名人有哪些
1、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河北。北宋初年宰相、奸臣。与王钦若等人并称为五鬼。先后任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封晋国公。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祖父丁守节,与范仲淹曾祖范梦龄同是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钱镠之孙)的幕僚,任节度推官,遂为长洲人。
通籍后官运亨通,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工部员外郎、三司盐铁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加枢密直学士。后历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书。
2、丁士美(1521-1577年),字邦彦,号后溪,淮安府清河县(今属淮安市)人,幼而聪敏好学,长而淹贯经史。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谕德、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兼教习庶吉士、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历事三朝,辅导二帝。
3、丁度(990年—1053年),字公雅,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祖籍恩州清河(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北宋大臣、训诂学家。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丁度登“服勤词学科”进士(榜眼),授大理寺评事,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庆历六年(1046年),升任枢密副使。庆历七年(1047年),官拜参知政事(副相)。
皇祐五年(1053年),丁度去世,赠吏部尚书,谥号“文简”。
4、丁云鹏 (1547~1628)明代画家。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天启五年(1625)尚在作《白马驭经图》,瓒子,詹景凤门人。书法学钟、王。画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无不精妙。白描酷似李公麟,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非笔端有神通者不能也。供奉内廷十余年。
5、丁魁楚(?—1647年5月8日),字中翘,号光三,河南永城马牧乡丁老家人,明末大臣。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明亡后,丁魁楚与瞿式耜、吕大器等拥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清兵南下后。
丁魁楚以三百余艘载黄金二十万两、白金二百四十余万两入岑溪,投降清将李成栋,许以两广总督的职位。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1647年)四月初四日,被开肠破肚,至夜断气。
7. 关于科普杂志推荐(《科学之谜》和《NEWTON科学世界》)
二选一的话,建议《科学世界》,是科普和知识性的。
《科学之谜》的话,看名字似乎内容里都是没有答案的,还是学点东西选择《科学世界》的好。
另外还有《发现》(DISCOVERY),《自然》,《科学》。
8. 爱护花草树木的儿歌谁知道
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 二只小耗子呀,跑到粮仓里呀,吃呀,吃呀。 三只小花猫呀,去抓小耗子呀,追呀,追呀。 四只小花狗呀,去找小花猫呀,玩呀,玩呀。 五只小山羊呀,爬到山坡上呀,爬呀,爬呀。 六只小鸭子呀,跳到水里面呀,游呀,游呀。 七只小百灵呀,站在树枝上呀,唱呀,唱呀。 八只小孔雀呀,穿上花衣裳呀,美呀,美呀。 九只小白兔呀,竖起长耳朵呀,蹦呀,蹦呀。 十个小朋友呀,一起手拉手呀,笑呀,乐呀。 1什么 1,棍子1。2什么 2,鸭子2。 3什么 3,耳朵3。4什么 4,帆船4。 5什么 5,钩钩5。6什么 6,大肚6。 7什么 7,拐杖7。8什么 8,眼镜8。 9什么 9,汽球9。10什么10,棍子打棒球。 一根棍子轻轻打,二双筷子里外扒, 三人小组爱说话,四个小兵不害怕, 五个朋友力气大。 起床歌-小宝宝,起得早,睁开眼,眯眯笑,咿呀呀,学说话,伸伸手,要人抱 穿衣歌-小胳膊,穿袖子,穿上衣,扣扣子,小脚丫,穿裤子,穿上袜子穿鞋子。 小镜子-小镜子,圆又圆,看宝宝,露笑脸。闭上眼,做个梦,变月亮,挂上天。 小铃铛-叮铃铃,叮铃铃,一会远,一会近。小宝宝,耳朵灵,听铃声,找到铃。 学画画-小宝宝,学画画,大蜡笔,手中拿,画小鸭,叫嘎嘎,画小马,骑回家。 大鞋子-大鞋子,象只船,爸爸穿,我也穿,一二一,象前走,走呀走,翻了船。 逛公园-逛公园,宝宝笑,东看看,西瞧瞧,花儿香,鸟儿叫,小草绿,小树摇。 看画报-小娃娃,看画报,睁大眼,仔细瞧,布娃娃,哈哈笑,伸伸手,要你抱。 搭积木-大积木,红黄兰,小宝宝,最爱玩,搭火车,钻山洞,盖高楼,连着天。 小汽车-小汽车,嘀嘀嘀,开过来,开过去,小宝宝,当司机,送妈妈,上班去。 斗虫飞 斗虫飞'斗虫飞'飞到南山吃露水' 露水吃不到'回来吃青草。 妈妈抱宝宝坐在膝上'用手拉起宝宝的两手'将他的两个食指对拢再分开'边唱这个歌谣.慢慢地一说 “斗虫飞” 宝宝就会自己对拢食指. 摇煤球 摇啊摇'摇煤球'煤球大啊装不下' 煤球小啊装不了。 让宝宝躺在毯子上'爸爸妈妈对站'各拎着毯子的两个角'一边摇一边唱。 找朋友 (边唱边做动作) 找啊找啊找朋友 (摇晃头高兴的样子) 找到一个好朋友 (点头) 敬个礼呀 (把手伸到眼睛旁边) 握握手 (同人握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 (先指别人再指自己) 再见! (向人挥手) 动物叫 先让宝宝根据图片学认各种动物'如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小羊等'等宝宝认识了各种动物后可以唱以下儿歌: 小猫怎么叫,喵喵喵 小狗怎么叫,汪汪汪 小鸡怎么叫,叽叽叽 小鸭怎么叫,嘎嘎嘎 小羊怎么叫,咩咩咩 老牛怎么叫,哞哞哞 老虎怎么叫,噢噢噢 青蛙怎么叫,呱呱呱 学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下雨了'哗哗哗;打雷了'轰隆隆; 刮风了'呼呼呼;小河流水哗啦啦; 汽车响'嘀嘀嘀;飞机飞'嗡嗡嗡; 宝宝笑'哈哈哈;拍拍手'叭叭叭。 我有一个金娃娃。 金鼻子金眼睛金头发。 第一天,我到河边去玩耍,丢了我的金娃娃。我哭我哭,我伤心地哭。 第二天,我到河边去洗衣,看见了我的金娃娃。我笑我笑,我哈哈地笑。 第三天,日本鬼子进了我的家,偷了我的鸡,抢了我的鸭,最后给我了三嘴巴。 第四天,红军叔叔来到我的家,还了我的鸡,还了我的鸭,最后给我了大红花。 第五天,阿姨叫我买苹果,我买了一箱烂苹果。阿姨打我,阿姨骂我,阿姨告诉爸爸, 爸爸告诉妈妈,妈妈告诉奶奶,奶奶告诉爷爷,爷爷告诉同学,同学告诉老师,老师告诉校长,校长打电话,说:“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你的小白牙。本来要打你三百六十五下,马马虎虎打三下。一二三,剁猪肝;四五六,揪肥肉;七八九,按电钮 = =!
9. 小班语言教案看图识字 木叶花草
目标:
1、会运用图配文线索图的形式,表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认读文学作品中相关的汉字。
2、能用指读文字的方法进行阅读活动,对阅读活动有兴趣。
3、能积极参加活动,大胆表述自己的认识。
准备:大字卡若干,标记图《婴儿画报》30本,小字卡若干,白纸,浆糊,抹布,水彩笔。
过程:
●出示故事名称的字条"萝卜青菜都爱吃",幼儿认读。
●教师清讲故事。
●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学认汉字。
--故事里有谁?(出示相应字卡、认读)--小猪到哪儿去?干什么?小白兔请小猪吃什么?小猪吃的怎么样,发出什么声音?(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字卡)--依次提问"小白兔、小山羊"到哪儿去,干什么?(出示相应的字卡)--熊奶奶请了谁?招待大家吃什么?(出示字卡认读)●教师按线索图再次讲述故事。
●幼儿按线索图和教师共同讲述故事的内容。
●幼儿阅读图书。
--集体认读故事名字。
--请幼儿阅读图书的第一页,指出不认识的汉字,幼儿之间相互学认。
--集体阅读第一页内容。
--幼儿自由完整阅读。
●幼儿操作,发散阅读。
--请幼儿选择动物字卡,自制图书"谁到谁家做客,请谁吃什么?"--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图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