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仁瑞花卉

仁瑞花卉

发布时间: 2023-05-13 13:10:55

1. 求描写"春、夏、秋、冬、花、树、山、草、水、日、月、星、风、雨、雪”的诗句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11.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长歌行》)
12.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1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1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 食>>)
1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17.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18.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1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贺知章:《咏柳》)
2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2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11.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
(元稹<菊花>)
10.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1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1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
(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王冕《墨梅》)
13.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1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15.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6.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唐)李峤(qiáo)
1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1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19.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20.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21.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高鼎:<画>)
2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24.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 食>>)
2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27.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佚名<一去二三里>)
28.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2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30.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温庭筠<商山早行>)
31.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32.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3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4.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郑思肖《寒菊》)
35.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李白《别房太尉墓》)
36.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陈亮《梅花》)
3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1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1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1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2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2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2.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
1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1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1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16.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诗中水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渓.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1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1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17.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18.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9.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忆江南》)
20.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1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汉乐府:《长歌行》)
1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13.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曾几《三衢道中》)
1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
15.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
1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 食>>)
1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 《一剪梅》)
17.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18.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念奴娇大江东去>)
19.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2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2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2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2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2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2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2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
2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词《江城子》)
28.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王安石《春夜》)
29.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

*诗中星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夜宿山寺》)
4.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5.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7.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
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9.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古诗十九首》)
10.蚕娘吟弄满星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李贺《湘妃》)
11.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李贺《神弦》)
12.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赵嘏《长安秋望》)
13.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戴复古《月夜舟中》)
1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辛弃疾《青玉案》)
15.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隋炀帝《春江花月夜》之一)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1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12.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3.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4.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1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1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9.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杜甫:《赠花卿》)
2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2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 食>>)
2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1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1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1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仃洋》)
1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诗中雪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14.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
1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锁具的锁文化

中国锁具诞生已绵延数千年,韶文化遗址发现了木锁,西周出现了青铜锁,到了东汉已普遍生产、使用金属锁,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古锁退出历史舞台。
中华古锁至今不但仍有实用价值,更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证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木工工艺和五金工艺的历史发展轨迹。锁具从它的材质、造型设计、机械构造、机关结构、雕刻书画诸方面来看,它涉及多门学科,木工工艺、冶炼铸造、锻打冷作、美术书画、铜木雕刻以及动力、物理、几何、心理等学科,都能在锁具中找到痕迹,它反映了历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状况。 锁的材质,基本上有两大类,一为木锁,一为金属锁。木锁的生产须经锯割裁料,斧劈成形,凿眼打洞,刨光钻孔等工艺流程。金属锁则要冶炼,金银铜铁,制坯浇铸,切割裁料,焊铆镶拼,钻孔打眼,锉平抛光等五金工艺流程。一把锁具从原料到制成,不知要耗费锁匠们多少精心劳作!
经历数代能工巧匠们的发明创造和改进,所生产的锁具可以说成亿上兆,很难统计出精确数字。从传世的锁具看其中不乏精品,这些都是古代工匠们智慧的结晶。可能是因为锁本身就是一种体现保密性的物品,锁匠艺匠们内部代代相传,著书立传的文人墨客也极少涉足,导致历史典籍、正史和野史都少有记载,所以至今对锁艺术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其实锁具文化的内涵还是丰富多彩的。历代锁匠抽制作的奇品锁,精美者众多,真乃华夏巧匠制奇锁。现从举不胜举中挑选几把作些介绍。 诸如精工雕刻双喜锁。陈邦仁古铜器收藏馆中就藏有一对,均为白铜质地,外形与普通广锁一样,正面呈凹状,端面则为三角形与长方形组合状,长5.2厘米,高2.9厘米,钥匙孔一为艹状,一为山状,锁头内均有王大有钤记。王大有乃上海百年老店,旧时开设在中华路小东门附近,是颇负盛名的铜锡作坊。这两把锁的正面都雕刻成双线喜字。一把两侧配有和合二仙图,右侧为和仙,手执荷花,高过头顶,身着花袍,朝右微倾,面左嬉笑;左侧合仙手捧仙盒,从盒盖与盒底连接的隙缝中升腾出一缕云烟烘托着一轮太阳,两仙相向,面对喜。
麒麟送子图,右侧一仙女,手执宫扇在前引路,并回眸盼顾后者;左侧为一书生打扮仙人,骑着麒麟前行,右手执一如意,身前坐一童子。
喜字、和合二仙、麒麟送子,都有故事传说。
相传,这喜字与王安石有关哩。
喜字为王安石所创。一次,王安石进京赶考,见一富贵大族人家们前张灯结彩,灯上悬挂一副上联传谕众人,说是有谁能对上下联者,就将小姐嫁给谁,但始终无人对得上来。王安石见此觉得有趣,但因应考在即未加理会,科考结束,那家忽派人到他府上,请他做客对对子。王安石凝神一想便对上来了。那家主人见其才思敏捷,一表人才,因得乘龙快婿而心下大喜,洞房花烛之时,又知金榜题名,王安石情不自禁,铺纸濡墨,挥毫连写两个大喜字相边的喜,表示喜上加喜的心境。从那以后喜就流传开了。
喜,习惯称之为双喜,其实是个图符。在民间它是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吉祥图符。聪明的锁匠在人家订制结婚用锁时,巧妙地将此图符移到锁具纹饰,使用者无不喜欢。
在传统的中国,民间以喜为五福之一,由此可知对喜的重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一般都是很现实的,热爱生活,追求美满、幸福。因而,人们把许多事物都视为喜。诸如婚娶、中举、路遇故旧、亲朋来访等等。由此,人们也创造了许多表示欢乐喜庆的吉祥物、如喜鹊、喜蛛、鹳獾等。双喜临门之时,除用两只喜鹊表示外,又创造了使用更加便捷而又直观的喜来代替,恰切地表达情感意趣。
喜在日常生活中,礼仪生活中应用很广,尤以结婚为多。当今的婚嫁,也在大门上贴喜、轿车上贴喜,新房之中,家具、墙壁、门窗亦多贴喜字,贴于屋顶,喜倒置,俗称喜到,以倒谐到。新婚中被褥、脸盆、梳妆镜箱、保暖瓶等物品上,或贴或绣上喜字。由于喜庆欢悦是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故而喜也见于日常,举凡画稿、衣料、建筑、家具、什器或其他日用品上均可见到喜的图案,喜的变形有长喜、圆形喜等。
和合二仙又称和合二圣,是传统所供奉的和合之神、欢喜之神。 相传,唐代有个神人叫万回,俗姓张氏。其兄戍边安西,离家万里之遥,且音讯全无,父母思念心切,常涕泣不止。万回见状要父母备好粮食衣物前往探之。他当日起程,当晚返回,并告之父母其兄平安无恙。父母和邻人都惊讶不已。故称其万回。《西湖游览志余·卷二三》裁:宋时,杭城以腊月祀万架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万里外亦能回来,故鱼曰万回。后来,人们以为和合当为二神,以万回一人当不妥。故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唐天台僧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寒山、拾得皆为贫僧。前者文殊,后者普贤,他们都有智慧、德性。同时,二僧颇能自得其乐。或长廊徐行,叫嗓凌人。或望空独笑,时僧逐捉骂打,乃驻立托掌,呵呵大笑,良久而去。或长廊唱咏,唯音咄哉,三界轮回。或于村野与牛子而歌笑,或逆或顺,自乐其性。又传,二人异而亲如兄弟。寒山年稍长,与拾得同爱一女子未成,临婚始悉情由,乃出家为僧,拾得因此舍女往寻寒山,探知寒山住地,乃折一枝盛开荷花前往见礼,寒山见拾得前来,急捧饭盒出迎,二人极喜。遂同为僧。
无论是万回还是寒山拾得,他们本身都是有一定的德性、道行,或万里致归,或能和睦谐乐,故被民众奉为欢喜和合的神人。旧时,人们以和合为掌管婚姻的喜神,并有欢天喜地的别称。人们绘图、模塑其形象,用以祝吉。和合二仙常见的形象均作蓬头笑面亦足,一持盛开的荷花,一捧盖盒(或一如意、一珠宝),取和(荷)谐合(盒)好之意。和合之形象多于婚礼时陈列悬挂,或常年悬挂手中堂,取谐好吉利之意瓷塑、泥塑、木雕亦有和合二仙像,置于几案、厨柜,以装饰和祝吉。 麒麟送子者,麒麟为仁瑞之兽,一副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旧时麒麟送子主题,既见于图画,祝颂之语,也见于岁时活动,表现方法十分广泛。其意在于祈求、祝颂早生贵子,子孙贤德,这个文化现象源于孔子。在孔子的故乡曲阜,有一条阙里街,孔子的帮居就在这街上。在孔子出世前,他的父母已生了十个孩子,其中只有孔孟波是个男孩,但患足疾,不能担当祀事。父母觉得太遗憾了,就一起在尼山祈祷盼望再生一个儿子。
一天夜里,忽有一头麒麟踱进阙里。街坊四邻闻之都赶来观看。麒麟这时从嘴里吐出一方帛,上书: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征在贤明。第二天麒麟不见了,而孔子诞生。这就是麟吐玉书的由来。
麒麟送子,就图案而方,可分繁筒两种。繁者,以童子为中心,戴长命锁,持莲抱笙;或为童子骑麒麟,角或挂一书;或为童子背后有一群仕女护送,仕女张伞持扇。简者,为童子骑麒麟,手持莲花。这种图案多见于结婚、寝室用品,也用于祝贺出生的饰物,建筑应用亦多。 再如,一花旗锁中的旋转锁,白铜质地,长8.4厘米,高3.1厘米,锁正面镌刻双猩滚绣球图案,雕工精美,狮身和狮尾的毛发丝丝可辨,两狮前扑,相对盘球,两尾翘得高高,球被盘得飞速旋转,球的上下有晕纹。两狮昂首曲颈,扭腰抬臀,形象逼真,生动传神。
狮和虎同为百兽之王,双狮滚绣球民间称之为狮子滚绣球,表示喜庆吉祥欢乐之意。俗传,雌雄二狮相戏时,它们的毛纤缠在一起,滚而成球小狮子便从中产出。此处绣球乃吉祥之物,它的变形图称绣球绵、绣球纹,广泛用于衣料、建筑、家具、什器等方面。民间有狮子舞,是逢年夺冠节的重要节目之一。一般为缀结或彩饰狮外套,人居其中,仿狮子各种姿势,行走起坐,俯仰跳跃。又有人执绣球引逗、戏弄。这种民间舞技,后被搬上舞台传以迄今。
相传,狮子允绣球的起源故事是这样的: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将叫宗悫,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与南方林邑国发生一场战争。宗悫为先锋,接连受挫后想出了一条妙计,命部下雕刻木块,制成狮子头套和面具戴上,复披黄衣,敌方以?quot;狮子冲过来了均败阵而逃,宗悫获得全胜。这种作战方法,逐渐流传民间,并慢慢增加舐毛、搔痒、打滚等动作,变凶猛为可爱的形象,以为演绎为狮子送祥瑞的习俗,双狮戏绣球又成为人类生殖仪式的象征。 又如一把双兔造型锁,白铜质地,长8.5厘米,3.1厘米。雕镂精工细作,在一座山坡上,右有宫殿一角,远处有梅花怒放,右侧坡顶为芝兰吐香,在这仙境中,从高坡向低坡,有两只行进的玉兔,前行者回眸顾盼后行者,后者也正在躬身下行。两只机灵的玉兔,玲珑柔顺,令人怜爱。
兔,为地支十二生肖之一。兔性柔和、温顺、善良。相传,有个叫秋华的孝子,幼年丧父,非常孝敬母亲,远近闻名。家贫穷,租地耕种,侍奉老母。母亲归天后,秋华头发全部脱落,在墓侧守孝。有人要帮助他,他婉谢了。一天,有一有兔子被猎人追逐,兔子逃到秋华茅舍中。自此,兔子被秋华保护了下来。兔子就在屋中住下了,侍候秋华左右。这时的兔子已成为瑞兽了,会给人们带来平安、吉祥、幸福。关于兔子的传说也不少。 锁匠把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搬到锁具纹饰上来,不但使锁具平添几许吉祥色彩,又祈盼人们善良、幸福。
又如,挡钥锁,它似四开锁模样,但又不同于四开锁。因它的功能是挡住钥匙,因而唤之为挡钥锁。锁为黄铜质地,长8.5厘米,3厘米。两端有个镝子,一个装死的不能动,一个活络的可以动。只要将活动的镝子往下扳,锁梁即移出一部分,另一端暗门可打开,显露出钥匙孔,但此时锁芯上的簧征被挡板盖住,钥匙被挡住无法开启。原来连着活络镝子上的簧片上方有一扁铜条贴牢,并设有靠山当轨道,这扁铜条顶端铆有一块锁芯簧片顶部面积相等的挡销,将簧片头部挡住使锁无法开启。这时,必须将活络镝子外拔,使平扁铜条将连着的挡销板拉直,使挡板脱开锁芯上的簧片丧失了挡盖作用,钥匙方可将簧片套住,才能开启自如。这种惟妙惟肖的构思设计,真可谓匠心独运。
再如,这是一把奇特而又古怪的铁锁,名为四钥升降锁。说它奇特古怪,在于它的造形像个方形漏斗,又像一座倒置的方塔。统高15.5厘米,宽4.5厘米,梁高4.5厘米,塔尖高6厘米。
整个设计奥妙,锁身可升降,有四个钥匙孔,一个外露三个隐蔽暗藏。要打开这把锁,须分五程序开启,缺一不可,乱了次序也不行。锁自重550克。
它的开启顺序为:一把为大号钥匙,齿为方孔形,柄为方孔古钱状。第一步先用大号钥匙柄上的方孔钱的方孔套住塔尖,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卸下塔尖露出钥匙孔;第二步,用大号钥匙方框齿插入钥匙孔,顺时针旋转锁壳内层随着钥匙旋转,缓缓上升到二厘米处,在内层锁壳上显出两个钥匙孔,一个在正面左侧,呈现棒槌状钥匙孔,一个在右侧端面出现圆日形钥匙孔;第三步,用二号钥匙(小于大号),齿为圆孔状,柄为圆环中嵌入三个相连小圆环,成品字状,将钥匙插入,逆时针旋转套住锁壳中之螺杆,用力旋至拧不动为止,螺杆原来卡住锁梁的缺口,此刻松开了,锁梁可以上升一部分,锁仍未全部打开,还有两道机关锁住;第四步,要用三号钥匙(小于二号),形状与二号近似,只是圆齿一侧多一块拨片,连着圆管外侧。当钥匙插入钥匙孔,顺时针旋转,打开第三道机关,将支入锁梁叉形虎口的闩销退出,锁梁又可上升一部分;第五步,也就是最后一道关口,即用四号钥匙(比三号稍小结构相同)插入钥匙孔将另一片闩销退出。因为这一片闩销和第三号钥匙开的闩销是平行的,两片闩销共同卡住锁梁上的叉形虎口,至此,锁才算全部被打开。
这把珍奇的锁,在几年前我曾看到过,那是一位老外同好,他在古玩市场遇到我,马上从包里掏出一把四钥升降铁锁给我看,他的神情得意洋洋。我欣赏了一阵觉得是把奇妙之锁不可多得,心中好生妒意,这么好的中华奇锁,怎私落入外人之手,真是惋惜。他很快从我手中讨了回去,我问他哪里买来的?他神秘兮兮小声轻语地说:在山东古玩市场,花一千元买来的。
一晃几年过去了,我始终没有机会觅到这种奇怪之锁。
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日前,同好藏友小潘告诉我,东台路古玩市场有一店铺博古架上有把铁质四开锁,小潘陪我前去一看。一看此锁不由得十分惊讶,这与我几年前见到的那把四钥升降铁锁何其相似。一问价格不菲,我又问店主道:这货从何进的这是一位老外寄卖的,还价不卖。我咬咬牙就拿了下来。我揣度这位寄卖的老外,很可能就是几年前给我看的那把四钥升降铁锁的那位老外哩!我非常庆幸自己,从老外手里争回了本属于我华夏的古锁。
这把奇锁,就是一位制锁高手完全是用手工打制的,连接处用焊铆工艺,内部结构系用螺杆和闩销交叉组合而成,连圆形、方形管钥匙都是有接缝经敲打而成的,钥匙柄上的圆环也是手工打制的,无机械加工痕迹诚为可贵。这把锁断为民国时期之物。 中华古锁堪称奇锁众多,仅从以上数例便窥见中华古锁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锁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内容丰富,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锁是与人类私有制同时诞生的。它的历史十分悠久。那是在我国的母系社会晚期(相当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当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始有了私有财产(少量)积累。为了保护个人财产,人类开始了对锁具的探索。最初是用兽皮包紧自己的财物。外边用绳索反复牢牢打结。要开启时,必得用一根用兽牙或兽骨制成的“错”,把绳结一层层挑开。这是我国最原始的锁与钥的雏型。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先民就创造了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锁具,可称得上是“世界第一锁”。以后随看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又创造了铜锁、铁锁、银锁、玉锁等不同质材、不同形状的锁,工艺技巧越来越高。我国锁的蕴藏量也是居世界首位的。作为中国人,特别是制锁行业的同仁们,都应该感到光荣和自豪的。 中国玉雕至少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玉雕品种、风格、雕工等历代都有其特点。各式各样的玉锁在其中不是大器,但是作为一种吉祥护身辟邪用品,得到民间广泛的使用和欢迎。在此向大家介绍一部分明清玉锁。玉锁有素面的,有单面或者双面纹饰的。有浮雕也有透雕。形状有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桃形。为了便于携带,一般长不超过10厘米,厚不超过1厘米。
纹饰有文字,镌刻的吉祥语一般是“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福寿绵长”、“和合如意”、“寿同日月”、“永保长寿”、“福寿双全”、 “既寿永昌”、“如月之恒”、“三保九如”、“万代荣封”、“金玉富贵”、“玉堂富贵”等字。
图案花纹一般是龙、凤、孩童、花卉、灵芝、蝙蝠、寿桃、荷花、如意等。山水人物写意纹饰玉锁,属于明清以来苏作工匠喜用的装饰作品。元明清三代受文人画的影响,在玉器纹饰中出现了大量的山水、人物、松、竹、梅等受文人推荐的画面。 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前,公私文书是用竹简和木牍来写录的,这些简牍为了防止在传递过程中被人私启窃看,便在卷好的竹简木札外面放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用绳子把它捆札起来后,札绳结放在方槽内,再扣上一团泥,用印在泥上压出印文,借以起到“以检奸萌”的作用。这块打上印章的泥团,就是封泥,亦称“泥封”,其使用方法,类似过去邮局的火漆封信。
封泥多用青泥。青泥质块坚韧,故能传千年,封泥的正面是印文,背面有绳迹。其形状不定,大多是不规则圆形,少数呈方形。秦汉之印大都是阴文,在泥上钤印后即成阳文。魏晋之后,竹简木札逐渐被纸帛所取代,封泥之制亦渐废。
封泥出土较晚,清道光年间,川陕等地出土了封泥,因人们对其用途尚不了解,误以为是古代用以铸印的范母,至光绪年间,刘铁云始纠其廖,定名为封泥。清末民初,罗振玉搜集了大量封泥,委托王国维进行整理。王国维结合西陲出土的简牍,参稽古代文献,将封泥的型制和使用方法搞清之后,人们才对封泥有了明确的认识。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带有封泥匣(即斗捡封)的封泥,1996年,西汉北郊相家巷村出土的封泥,证实了王国维的考证是正确的。
封泥保留了大量秦汉官印的钤痕。现存的秦汉官印,多数是供殉葬用的冥器,属于当时真正使用的很少。而封泥上所钤之官印,都是当时实际使用的官印,因而上面留下了不少古代官名、人名和地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制、人物、历史、地理等都是难得的宝贵资料。
从现存封泥的文字形体来分析,少数封泥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相合,属古鉨类,而大量封泥文字,则属于秦定六国统一的小篆体。秦代的官印多为“田字格”。西汉初期的官印仍然留有秦代遗风。据此推知,带有“田字格”的封泥,大致属于秦或汉初的产物。。此后,为数甚多的汉印,不再带有边栏,这和封泥大都不带栏框恰巧相和会。封泥脱胎于秦汉官印,它不仅保持了秦汉印玺方平平的缘故,线条别具一格,有一种圆浑、苍劲、古拙的趣味。封泥的边栏也另具一格,其边栏是钤印时天然形成的,并非有意的艺术创作,加上年代久远,泥质干燥变形,边栏形状各异,用墨拓之,显得千姿百态,古意盎然。
由于封泥不像铜、玉印那样,可以反复钤盖,所以封泥印蜕,通常如拓碑一样来制取。因此,封泥如果是阳文其印蜕仍为阳文。以白文为主的汉代,与以朱文为主的封泥,情趣已完全不同,汉印总的风格显得雍容朴素,而封泥总的风格则有苍润之古雅之感。
清乾嘉之际的篆刻家,以秦汉印为宗,创造了众多的篆刻流派。由于封泥出土较晚,直至清末,才开始被篆刻家借鉴。近代艺术大师大吴昌硕,就是擅学封泥的高手,他在边款中谈他摹拟封泥的体会时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 18世纪初,由英国人 D·波特 发明凸轮转片锁,其钥匙编号由三簧 锁的20多种发展到80多种;19世纪中叶,欧洲制造商在凸轮转片锁和三 簧锁的基础上改制成滑动转片锁,其 钥匙编号可达1600种。
1848年,美国人L·耶尔发明采 用圆柱形销栓的弹子锁,该锁已成为 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锁。如今现代弹子锁的结构又有新的发展,出现双 向、三向、四向弹子结构,以及平 面、双面、多面、双排双面、多排多 面弹子结构和组合弹子结构,从而大 大提高锁的保密性能,使锁的编号由原有的2500种通过“向”、“面” 的变化达到百万种。
20世纪7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 术的应用,出现了磁控锁、声控锁、 超声波锁、红外线锁、电磁波锁、电 子卡片锁、八佰指纹锁、眼球锁、遥控锁等,这些锁具有机械结构所无法 比拟的高保密性能。此外,现代锁还 可在特定的系统中,按设定的逻辑关 系实现系统的程序控制。
密码锁是通过密码来开锁,主 要用于保险柜这类安全性较高的锁。感应锁最常见的有IC 卡锁,可分为 接触式和与非接触式两种,接触式IC 卡锁要将卡插入锁缝,与芯片锁的内部读卡器接触;非接触式IC卡锁不需 要这一过程,只需要将卡与锁的读卡 器靠在一起就可以,如停车场、地铁 等公共场所使用的卡锁就是这类非接触式IC卡锁。生物锁是利用生物特征 识别技术进行开启的锁具,包括指纹 锁、掌纹锁、视网膜锁等。

热点内容
花卉俯拍视角 发布:2025-09-13 20:23:29 浏览:876
越剧兰花红 发布:2025-09-13 20:06:18 浏览:77
芙蓉花卉 发布:2025-09-13 19:57:29 浏览:166
2018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发布:2025-09-13 19:54:18 浏览:190
晶晶百合棉衣 发布:2025-09-13 19:17:55 浏览:332
七夕伤感的话 发布:2025-09-13 19:15:12 浏览:484
黄精老庄盆景 发布:2025-09-13 19:07:40 浏览:83
怎样种植茶花 发布:2025-09-13 19:07:28 浏览:47
兰花宝欣产量 发布:2025-09-13 18:58:29 浏览:435
七夕比心g 发布:2025-09-13 18:53:38 浏览: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