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监利花卉

监利花卉

发布时间: 2023-03-19 03:20:56

⑴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屈原
一、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 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三、 迎涛神,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四、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五、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六、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七、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佩饰』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的卫生习俗

①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④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是古人往野外游艺之遗俗。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五毒图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
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挂艾草、菖蒲、榕枝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 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 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广东湛江第三届海上国际龙舟(赛况).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又有夜龙舟。在浙江武进,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四川五通桥从1982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
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如《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义县,过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认为可除邪祟。另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旱地划龙舟之俗,实际上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时的旱地龙舟最为壮观。又如《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另有把小型旱龙船给小儿做玩具的。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般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流传于广西北部桂林、临桂等地的龙船歌,在竞渡时由众桡手合唱,有人领呼,表现内容也多与龙舟、端午节俗有关,歌声宏远动人。《广西民间音乐选集》中收有临桂县(4龙船歌》组曲,如号子般的节奏鲜明、热烈,唱起来必定十分动人。清 金廷标 群婴斗草图轴
『端午节斗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⑵ 潮州各乡镇过元宵节的特色习俗急需!!!

各地元宵习俗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日,俗称灯节,可是许多地方不仅十五那一天张灯,也有早在十二日那天开始,闹到十六日那天才落灯而兴尽的。

上灯和开灯

十三日,江苏通州称“上灯”;浙江定海,也是这天开始上灯,直到十八日落灯;福建罗源也从十三起,家家门前设灯,以艳丽互相竞赛;河北、天津更从这一天起,家家门墙之上,必挂一盏方牌玻璃灯,灯上画着三国,水浒小说中的人物;江苏宜兴也在这天前二天,架木棚、悬灯彩,先来试灯。

广东海丰在十三日那天,神庙和宗词里,都挂着很多的花灯笼,小孩们在那里打锣敲鼓,非常热闹,这叫“开灯”。普通人家也要备好很多的茶,请亲戚邻居来喝。大家来喝灯茶,即使主人没有请,如果你高兴,也可以随便进去,主人是不会不欢迎的。

广东东莞有“灯头生日,回家接子”的俗行,就是正月十三日灯头生日,凡是新娘子,必须回到夫家,说是到娘家“接子”回夫家,去年生了男孩子的人家,今年必须在神明和祖先之前,点一盏纸灯;又在正月初二到十三之内,择一个吉日,在宗词和神堂正中挂一盏很大的八角纸灯,两旁和大门口,都挂莲花灯一对。地主、灶君、井君、床头婆和街头巷尾的土地神前,都安放着一盏凿花纹的小纸灯。专待潮水涨起的时候,就奉祀神明。祭祀完了,由家长拿一柄小刀,在灯上刮下一瓣灯瓣。称为“开灯”。

广东翁源要举行“庆灯”,日子是预先择定的,也有在十三或十四。这一天,凡是去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必须先备花灯。这灯是用竹片做骨架,彩色纸张糊制的,缀有宫殿人物。纸灯的中间置油灯一盏,把它用红绳吊到宗词的梁上。同时敲着锣鼓,放着鞭炮,意思是“灯”愈闹而“丁”愈旺。另外,还得买许多灯,一种叫“鼓子灯”的,必须送给神庙;一种叫“莲花灯”的,得送给观音。这一天大家要大吃大喝,油席由生子的人家或宗族来备办。开始举杯的时候,大家该说吉利的颂词:“恭喜,多生贵丁!添丁!添丁!”

广东阳江的“开灯”日期,更提前到正月初十寻一天的早晨。凡是去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就要购备纸灯,悬挂在宗祠或庙堂里,有的人家怕他们出生的婴儿难养大,就得同时把纸灯挂在大树上或路口。家里设宴请客,叫做“请灯酒”,客人应邀入席,要送银制的饰物给新生的孩子,也有送白糖、柿饼道贺的。

龙灯和狮灯

上面说的是从十三日起门前设灯,墙上悬灯,大树上或路口旁挂灯。还有从十三日开始,龙灯和狮灯的活动也同时普遍的展开。

湖北武昌的“弄龙”,从十三到十五,一连要三天。龙灯的长度,从十多节到几十节,每节长度有三四尺到五六尺。过去,两村的龙要互相宴请,就是甲村的龙到乙村去赴宴,那甲村的男女老少都要跟着去,往往一天连吃十几桌,这叫“龙换酒”。

湖南长沙的“灯会”和“玩龙”,更玩得起劲。灯会的举行,从十一到十五,有五天之久;玩龙要一连十一天,从初五到十五。灯会是几百个人各执各式花灯在乡村或城市游行。玩龙是先由拿“珠”的人引龙到空地,大舞特舞,把龙结成“兆”字形等吉祥字样。

四川成都的龙灯、狮灯出灯之期,早在正月初九日。龙灯有摆龙、双龙、火龙等三种,摆龙、双龙大都在白天玩,前面用一只红绸扎的元宝来领。火龙在夜里出迎,前面有流星火球来开道,狮灯也是晚上出迎,白天却也出来,有笑头和尚、孙猴子等一起跳。

四川万县也从初六起直到十六止,举行“元宵灯会”,富商们大家比赛各种灯彩。

十四试灯

也有很多地方的灯节、是从正月十四日开始的,比如:山西的若干地区张灯是自十四“试灯”起至十六日止。

绥远归绥,自十四至十六,便要笼旺火、张灯彩。

甘肃临洮,山东淄川、惠民和察哈尔怀来,上元前后,张灯三夜。

河南,限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称为灯节。

河南汲县,这三日,各处搭起牌坊、鳌山,灯棚,或放烟火,或扮演秧歌戏。

河北新河,从十四起,结彩张灯,萧鼓喧腾,路上还点火树。

河北保定,街道上也张满了灯,玩狮的人更多、大家互相争强斗胜。

河北良乡和吴桥的文人,十四要游文庙,走洋桥,放花炮。

安徽省的寿春把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叫作“灯夕”,门前燃灯结彩,庭中敲锣打鼓,大闹”灯夕”,说是没有这一闹,便可能遭到火灾的祸害。

十五正灯

“正灯”,就是灯节的正日。北京昌平称十五日为“正灯”日。河北永平,也说望日上元,通衢张灯,谓之“正灯”。

江苏金坛,元宵大张灯彩,燃放花炮,又打“元宵鼓”。

福建金门,上元祀神。小孩子剪竹纸制灯,上贴人物花鸟,夜深把灯烧去,看火色是红是黑,来卜一年的晴雨。

浙江常山,各乡村都挂出各种灯彩,或出迎龙灯。

湖北黄陂,各村都出灯会,灯牌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风十雨”和“万紫千红”等句,随后有高跷、锣鼓、龙灯等。

江苏睢宁,上元灯会,各村鸣锣打鼓,剪彩作狮,一人擎首,一人摆尾,到处舞跃。更有糊纱为龙,中燃红烛,十数人持竿迎龙,游行城乡,灯火照耀得像是白天。

上海玩的更精彩,单说一条龙灯,就有18节长,36名英俊男青年,彩裤锦衣,打扮华贵,每人棒着灯脚,在锣鼓声中,舞出很多花样。

贵阳的长龙,眼睛比碗还大,须长三尺,吐出龙舌。龙前有人擎着“宝”,上下舞动,叫“龙抢宝”,龙灯经过,燃放“泥台花”,这叫“接龙”。

浙江绍兴,除了闹灯以外,黄昏燃放花炮。有“连升三级”、“金盆闹月”、“穿天老鼠”等。

台湾各地过元宵,也相当热闹,除了“弄龙”、“弄狮”,还有“贯灯脚”的俗行。这天夜里妇女们多去参拜“接生娘娘”,祝生磷儿。有谚文“贯脚灯,生生抛;过脚灯,生生抛。”所以她们多悬灯彩于自家的屋檐下,自己又提了灯在悬着的灯下走过,说如此行动。这年就可生男孩。

姑娘门看中如意郎君,元宵夜间要去愉他家的葱或野菜。男人们要在元宵夜里睡得很迟,说越迟则寿命越长。老翁老妇也有“听香”的俗信,他们先在神前烧香礼拜,然后掷珓,依其方向持杯珓以行,窃听路人言语,或站立人家墙外。听得第一句话,带回神前掷珓,以卜一年凶吉。文人们集合在灯下,大家射文虎,这称“灯猜”。

台湾北部,元宵之夜,大家都要出迎火神,他们把火神像放在没顶的轿子里,由两个赤身露腿的青年抬着跑,途经之处,家家放纸炮相迎。

金龙银斗闹元宵

每逢春节或元宵佳节,在广东著名侨乡和台湾籍祖地丰顺县的西南边陲的埔寨区,素有“金龙”、“银斗”闹新春的民间活动。

丰顺县埔寨区烧“金龙”、”银斗”的活动始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相传远古的时候,东海龙王的第21个孙子叫浊龙,被祖父派到南粤莲花山脉管辖赤岭(据说就是现在的埔寨区)。这条龙上任后,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把这块地方搞得乌烟瘴气。群众忍无可忍,上告老龙王。龙王命其小女儿清风,佩斩龙宝剑赶卦南粤。一日,趁浊龙烂醉如泥时杀了它,将其斩成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四段。清风把斩下的龙头带回龙宫向父王禀报,留下其余三段,变成现今丰顺县埔寨区的龙身。揭阳、揭西、丰顺三县交界的龙颈(即现在的龙颈水库),揭阳县的龙尾。后来,埔寨区人把这一动人的民间传说,巧妙地通过烧“金龙”、“银斗”的形式流传下来了。

先说烧“银斗”。平展的广场上,溶溶夜晚,只听震耳欲聋的铣炮响了,在锣鼓声中,数百名小伙子挥舞火炬,冒着严寒,上身赤膊沿场飞转。由当地长辈,名人或侨领、侨贤点火之后,只见无数的小火箭射向“银斗”首级。“银斗”倏地一变,展现出“孔雀开屏”的新姿,但见在烟火中显现出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银斗”中悠悠飘降夺目四射的“对联”,上面写着“欢度新春(元宵)佳气,祝君万事如意”等词句。“银斗”烧至最高一层,便显示出高挂的花篮,其中各层的火箭这时也万箭齐发,火蛇、银花、金珠铺天盖地而来,真是令人如置身于殊花异卉之中,目不暇接。

烧“银斗”节目告一段落时,在漆黑的夜幕下,“金龙”登场了。在绣球引路下,20多位体格魁梧的青年擎龙火,举着高5米,身长30余米的火龙,恰似从绛雾迷蒙中出来。在一片喜炮声中,后面跟着的五六十位青年,手擎“小龙”、“金鲤”、“龙虾”、“鳌鱼”等,组成一支气势磅礴的队伍。突然,金龙从口中吐出五光十色的金珠,顿时龙身四周发射出五彩缤纷、光芒万丈的变幻珍珠,霎然间,金龙又转吐争妍争奇,仪态姿容递变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异形同的菊花楼空。这人间奇丽的盛景,仿佛把观众都带进蓬莱仙境去了。

潮汕元宵习俗

潮汕一带如当年有产男孩的人家,自农历十一日起,陆续到乡中大宗词堂挂灯。有钱人家的灯屏四至五层,普通人家一至二层。灯屏内容,多是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仙姬送子》、《郭子仪庆寿》、《皤桃会》、〉《凤仪亭》等等。灯屏上各种人物,均用泥塑及各色布料制成,造型殊异,栩栩如生。每座灯屏下面贴着的红纸上写明该户姓名,以让人们观赏比较。从十一日挂灯这一天起,称为“起灯”,实则“起丁”。意即新出生男孩(男丁〕入族的仪式,也是含祝前程光明远大之意,所有起灯的人家,自起灯之日起,每晚都要到大宗祠堂去点灯,直至十八日为止。

元宵节,家家户户门前挂上红灯,表示迎祥。乡中组织游灯赛会,参加赛会各式花灯,造型不一,精制美观。如莲花灯、梅花灯、鲤鱼灯,走马灯、山水书画灯以及款式多样的宫灯,汇成一条火龙,辉煌如同白昼。正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描绘当时元宵盛会“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佳句一样。加上化装“扮景”踩高跷,潮州锣鼓闹元宵,热闹异常。

正月十五元宵夜、潮汕各地还有所谓“新娘落祠堂”的习俗;凡是乡中当年新婚的新娘,是晚要到宗祠里观灯。新娘事前抹粉打扮,身穿红色大衣,下围长裙,头戴凤冠,珠廉垂面。普通人家则戴“文明帽”(用染色羽毛及色绒扎成半月形),再用二丈多长,中间扎一团大花的红绸,缚戴于“文明帽”,红绸带从两鬓下垂至脚,身穿红色花长衫,窈窈多姿,宛若仙姬。然后由伴娘(一至二人〕护陪到祠堂观灯。

宗祠内面,灯烛辉煌,人们熙熙攘攘,争挤观灯看新娘,新娘来到祠堂,先由伴娘点燃三烛香,让新娘顶香跪拜祖宗,祈求明年得子。拜完祖宗,伴娘偕新娘绕堂一周,逐屏观灯。其后,新娘步出祠堂,婷立祠阶看戏(潮剧),让人们观赏。这时人们蜂拥围观,男性青年尤甚,你推我挤,巴不得挤到新娘面前一饱眼福。新娘看戏只是一种形式,为时不长,旋即由伴娘护送新娘回家。这一习俗,谓之“新娘落桐堂”。

翌日,挂灯的人家,大摆筵席,广清亲朋赴宴庆喜,俗称“吃丁酒”。

十八日挂灯仪式结束,起灯人家把灯从祠里携回家中,以求明年再得子,谓之“谢灯”。

砍石灯会

元宵之夜,古镇殃石历来有灯会之举,届晚街头巷民鼓乐喧天,橹下窗前,张灯结彩,一支支色彩绚丽的迎灯队伍拥上街头。在锣鼓丝竹声中载歌载舞缓缓行进,观灯的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把个殃石镇围得水泄不通,实在是当地最有影响的民俗活动之一。

砍石灯会据传始于唐而盛于宋,距个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特点是静态(张灯结彩)与动态(迎灯、游灯)相结合,与历代都城的灯会既相似而又不同。据《陕川图志》等地方书籍记载自夏历正月十三日采竹结棚于通灯中至十八日方息。灯期始为三天后添两天俗以五夜晴明为五谷丰登之兆。迎灯队伍先以火流星开底继而是弹柱火把,彩旗、硬牌、管弦,然后是山水花卉灯、飞禽走兽灯、虫鱼蜂蝶灯、亭台楼阁灯、珠帘伞灯等到最后以火流星殿。真是“人树银花满街舞、萧鼓暄闻到天明”。砍石灯会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展出灯彩的同晚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有的放焰火,叫作“赛月明”;又作金化坠地,称为“滴滴金”借此娱乐宾客。有的以焰硝铁屑杂制作兰惠、梅、菊,木兰、水仙之状,闪烁如生,形成奇观,相对角称作“赛花”。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朱淑贞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去年元夜花市灯如昼。日上柳梢儿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言衫袖。”写一个女子追求爱情自由不能得的心情。极其凄楚动人。由此可见灯会历史的悠久。砍石灯会的第三个也是主要的特点,展出的灯彩以针刺花纹著称于世。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用针在灯上精心刺出各种图案,或是山水花卉,或是鸟兽虫鱼和人物,或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红楼梦》、《三国志》和《水浒传》等故事,然后在灯中点燃蜡烛,或装上电灯,光线透过针点显出优美逼真的立体画,瑰丽异常。难怪前人要用“火幅神功传妙态,若比丹青觉更妍”的诗句来赞美它了。

其中以扎骨架和针工最主要,尤其是腕儿功夫极深,只要有一计不合规则就会前功尽弃。一件较复杂的灯彩工艺品往往要花上一年半载,甚至几年才能完成。

殃石灯彩的品种繁多,题材丰富。人物灯有钟馗捉鬼、刘海戏蜡等等。亭台楼阁灯有西湖台、玲玫培等名目;还有以18幅大型画面组成的珠帘伞灯等,如千花万卉争艳,不仅誉满全国。而驰名世界。

双狮戏球

泉州花灯

福建泉州的花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色彩。据《泉州府志》记载,古代泉州花灯已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有的周围灯火缘以练,缀以流苏,鼓鸣于内,钟应以外;有的灯火三层,香闻数里;真可谓音、形,色、香俱备,奇妙无比。

在泉州花灯中最为奇特的是香灯。这种灯呈八角宫灯。不但它的垂练、棱线、流苏等全部用香珠八面,镶有香土塑成的八仙,上下置有两个大香盘,点燃之后,幽香阵阵,真是古色古香。据传这种香灯原是闽南寺庙中供奉用的,后来传到民间发展成为泉州别具一格的花灯。纸招莲花灯则是泉州古老的传统灯品,花瓣用色纸招成。泉州习俗元宵节娘家必须送给新婚的女儿、女婿一封莲花灯,其中一红一白,拌在新人床上。如今闽南人虽不信这种卜示,但元宵送莲花灯的习俗依然保存下来,而且花灯做得更为别致精巧。料丝宫灯也是泉州传统的灯艺后来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由著名刻纸老艺人李尧宝发掘出来。料丝灯用透明玻璃丝作吮上,盖以各种古朴的刻纸图案。灯光透过玻璃丝的折礼形成一道道霓虹灯似的光线,把一幅幅刻纸图案衬托出来宛如浮雕,令人赞叹不已。富有地方喜庆色彩的八结灯也是泉州人民喜爱的花灯。闽南民间喜庆风俗用一根红绳打成回形八结,象征吉祥,八结灯仿此造型。在传统八结灯的基础上,现在泉州人民又创作了大红八结灯。它构思十分新颖,在八结之中各嵌有一种精巧的小圆灯称为团结灯。

灯谜和吃元宵

所谓“灯猜”,就是”灯谜”。

山西洪洞,文人们出游看灯粘诗藏谜,叫做“打灯”。江苏嘉定把藏头诗句和赠送什物,挂在壁上,待人猜中取去。这”灯谜”,又称“弹壁”。江苏高邮,结灯社出各种灯谜,大家猜测,称为“打虎”。江苏仪征,有藏头诗句,任人揣测,中者赠以笔墨笺扇等,称为“灯社”。浙江杭州也是将藏头诗句任人揣测,称谓“猜灯”。广东各地,做成谜语悬赏猜中称“灯信”。山东登州作灯于大街,文人们聚集猜中,称“打独脚虎”。一样是灯谜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元宵民间有特定的食物:江苏武进照例吃“糖圆”。浙江湖州渴宁一带,吃粉圆,称为“灯圆”。江西永丰,以米粉做成丸,称“上元圆”。江苏淮安叫“汤圆”。江苏无锡和靖江叫“团圆”。江苏华亭,当晚欢宴,大家吃油锤珍珠圆子。河北定州则吃油锤粉圆。陕西咸宁称”吃元宵圆”。辽宁沈阳、河北曲周等地那天吃的汤圆,都称“元肖”。四川华阳,把碎米做成圆子。也称”糖圆”。正月十五。这一天吃“元宵圆”,可以说是我国各地的传统食俗。

据说,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周勃、陈乎勘平“诸吕之乱”,汉文帝登基这天正是正月十五。以后,每年这一天的晚上,他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祝。因“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便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每逢这天晚上。举国上下都要张灯结彩欢度元宵节。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食品,用各种果饵作馅,外面裹以懦米粉滚成丸子,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味。女诗人朱淑贞在《米圆子》诗中赞曰:“轻回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这种糯米丸子在勺中时浮时沉,正如周必大在《平园续稿》中描绘的“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人又改称“元宵圆”。泉州和晋江一帝,“元宵圆”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将馅捏成圆粒,然后沾湿,放置在于糯米粉中不断翻滚,反复数次,直到滚成适当的大小为止,其馅的调配以炒熟捣烂的花生为主,加上糖、芝麻,拌以冬爪糖和少量的鲜桔皮丝,甜而不腻,尤为脍炙人口。民国初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总是提心吊胆的。因为“元”和“袁”,“宵”与“消”同音,“元宵”有“袁世凯被消失”之嫌。他作赋心虚,便在1913年的元宵节下令将“元宵圆”改称“汤圆”。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圆”的名称。

丰年之庆

农家在元宵,都希望一年能获得好收成。因此,在浙江吴兴菱湖一带就曾流行“烧田蚕”的风俗。当晚,大家拿着精巧灵巧的纸灯,到上元桥去集中,有的放花炮,有的念赞词,祈求今年五谷丰登和养蚕得利。江苏嘉定农家当晚举高高的火炬,遍照田间四隅,称“照田蚕”。江苏武进的田家,用秃帚、老麻黠、竹枝和芦韦做成一丈来长的火炬,在田里燃烧,这称“照田财”。贵州赤水的农家,这天夜里,要举行撵除蝗虫和耗子的俗行,方式是由孩子们点着灯和香枝,插在田间嘴里又歌又唱以后,回到家中,从柴门里面丢出去,关好门。浙江宁波人家拿着竹竿从厨房赶到寝室,又从寝室赶到门外,称“赶蛇曳”,说这样一来,可以使蛇、虫、鼠等不再出现。

四川成都要举行上元要用木头搭起高高的架子,上面交叉的挂上许多纸糊的白果灯。据说,这灯会避除一切瘟疫。

迎紫姑

元宵之天,姑娘们有迎紫姑的俗行。湖北监利,湖南桂阳也都称“迎紫姑”,是欲卜来年的蚕事或别的事情。河北永定称“邀厕姑”。江苏苏州说“接坑姑娘”,不许男人参加。江苏无锡叫“祭扛日娘娘”。福建厦门称“祭娘娘”,这由5岁到16岁的姑娘们,备了花生、柏桔、菜饭和鸡肉到厕所去祭她,各人要做一只很小的布鞋夭祭完了把鞋子焚化,将鞋灰用菜时包好,然后抛到厕儿以供娘娘应用。云南石屏称“七姑娘”,请她的时候要念念有辞。河南桃源请6姑娘是在粪堆的前面。浙江绍兴说请“灰吉姑娘”,这是由小姑娘到灶突的灰间去民用淘箩上覆女人用的包帽代表她,把她请到堂前。淘箩正前方插一只筷子,由两个女孩在旁各用手指临空钩住淘箩,另一个小姑娘跪地问卜。

落灯和走百病

北京昌平称十六是“残灯”日。这天各地都有“走百病”的俗行。安徽寿春,陕西临渔,山西大同,河北水平、江苏江宁,四川成都,察哈尔蔚州,男女都离家出游,叫“走百病”。云南征凰老少相谐出底还得插香在路旁。吉林民间妇女群步平沙、或相继打滚,说能”脱晦气”。江苏武进,妇女夜里出游,在街上要走过三座桥。江苏通州要到正月十六才算“落灯”。江苏仪征,泰县“落灯”吃面,有谚民“上灯圆子落灯面”。湖北武昌,这天会合全乡的龙灯于伺庙里,将首尾烧掉,龙身保留到明年再用。广东阳江把纸灯焚化。又把所有新年点缀的东西收藏起来。于是这个元宵灯节就完全渡过了。

北京上元花灯今昔

上元节俗称灯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灯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观花灯。北京的上元花灯,源远流长。自清康熙年间至“六七事变”前的二百七十余年,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脯灯期”;二为嘉庆至光绪的“自由放灯期”;三为“以电代烛时期”。

大脯灯期,侣称“故宫灯”。“大踊”,按《史记》云:“天下欢乐大饮酒也”,即皇帝特旨命令天下百姓共同欢聚饮酒。庆贺佳节。大脯灯可分内灯、外灯两种。据《药乡赘笔》记载: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正月,朝廷发瘠主一千两。在后宰门(即今地安门)架高台,命梨园演《目连传奇》剧目,先是江宁苏浙三处织仓各制献蟒袍玉带,珠凤冠、鱼鳞甲,俱以黄金、白银为之。彩灯花爆,昼夜不绝,这就是古代所称的“大脯”。按上述放灯、演剧的地方就是现在景山寿皇殿北墙外、景山后街。当时街左右有雁翅楼(早已拆除调由内务府在这里设立”官看台”,皇帝亲自登台向穷苦百姓抛钱施花灯。鞭炮昼夜不停、可见当时盛况。这是内灯也就是在内城放灯。另据《清稗类钞》所载:“康熙乙丑元久圣袒命于南海子大放灯火。使臣民纵观,仿大醉之意。”南海子即今南苑。当时,先在南苑行官外约里许方圆,周植拭木(斜埋在地上的木桩调络以红虬,然后在其中建起四个大棚内悬火箱,又在平地树起八杆,上悬旗蠢,官民老少男妇,都允许进去观看。待行宫内撤仗张灯底有宫眷五个人:从里面出来,皆红裳甩衣,被以杂彩,人担两灯,各踞方位,高低盘爵,若垦芒彻无珠光灯趴形成奇观。

自由放灯期,自乾隆末以来,升平日便由放官灯转入商民自由放灯。清宫上元花灯多在圆明园山上举行,有时在宫内或北淳公园内举行,将康熙朝故宫灯与民同乐,改变为皇家在宫廷内独自观灯,一般商民也由于生活富裕,自己随意放灯。自由放灯可分四种,衙灯、场火、庙灯、铺灯。衙凡是清廷所属各衙门口放灯。这种灯本来在康熙时就有,而且清政府拨有专款。自从嘉庆初年以民由拨专款改为捐款,再由各衙门略为补助。每逢节日,便有衙门拿着捐款簿子向各商号、富户捐款。

场火,俗称“捐烟火会”,是各街道有势力而又好出风头的商户,勾结一些地痞流氓,挨家挨户要钱,美其名曰“放盒子钱”,用这笔钱购买大批花炮。在附近广场燃放。自正月十二夜到正月十六,在这五天里通宵烟花自由施放。此时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有的丢孩子,有的失绣鞋,甚至有挤倒踩死的,也有地痞流氓趁机调戏妇女的。当时西城太平湖、二廊庙、花园宫、后坑和东北城的空场地,均有此种场火会。庙灯,是当时各寺庙所悬的灯,如西城的都城隍庙、都土地庙。东城的吕公堂、二郎庙;大兴县的城隍庙、北城的火神庙、关帝庙等处均甚著名。光绪庚干事变以前由于物价上涨,生活费用日高,人民负担过重,各庙收入甚微,乃先后停办。

铺凡是各商店在节日悬挂花灯和放焰火花盒。这种灯儿在清末民国初年最盛,是北京著名的灯火。如各姜店以冰灯及麦芽龙灯著名;灯扇铺和专卖纱灯的商店,各式官灯、桂灯、人物灯等式样齐全。各大铺虽然也以纱灯著称,但门前所挂红色牛角泡子排灯,为这一行业独有;绸缎庄的纱灯,在绘画方面十分细,有整套的《三国志》、《西游记》、《红楼梦》图画,颇似现在的“小人书”。以电代烛时期是从清宣统时期至“七七事变”以前。这一时期,每年只有“庙灯”和”铺灯”。庙灯还是宛平城隍庙、白云观和东华门三处。这三处的灯还是老样子。铺灯则多改用电灯代替蜡烛,尤其是民国初年的“新世界”和“城南游艺园”以及前门大栅栏、二条带完全用电灯加配主体灯架绘制各种花卉、人物制成。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又增加花盒,曾轰动一时。“七七事变”后由于民不聊生,花灯逐渐衰落。

现在,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元宵灯会不但恢复了,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

塔尔寺灯节

塔尔寺亦称“塔儿寺”,藏语叫“拱本”,意思是十万佛像。它是青藏高原喇嘛教格鲁派著名的六大寺庙之一,座落在青海省惶中县鲁沙尔镇境内,离古城西宁仅二、三十公里。据藏汉历史文献记载。这里是喇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宗喀巴生于公元1357年,本名叫罗桑扎巴。宗喀巴是他弟子和信徒给他起的尊称,意思是惶水之滨人,据西藏佛教(即喇嘛教)史料记载和当地传说,宗喀巴生下来地方后来在上面长起一棵菩提树,他的生母就在树旁建了一座小塔。1424年又有人修建了一个较大的塔。1419年宗喀巴在拉萨圆寂后,他的弟子和信徒为了纪念他,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1年)在这里开始建寺,经过上百年的经营,才发展为今日拥有殿宇、佛塔、僧舍等多余处建筑的古代建筑群,占地面积达六百余顷。整个寺院建筑在林木苍翠的山坡上,依山高低错落,具有高超的藏汉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特点。进入大殿,迎面矗立着高达12.5米的大银塔,上面裹着洁白的哈达,殿内供奉着宗喀巴神座,高约一丈,系纯金铸造,是件稀有珍品。1961年国务院颁布塔尔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塔尔寺素以“酥油花灯”著称。有的称这种酥油灯为“塔尔寺灯”,有的叫称为“乍酥拙花”。塔尔寺灯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此日也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这天晚上,从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内蒙古以及青海各地来的成千上万的农牧民在万盏灯火下饱览享有盛名的酥油花。酥油花又叫“扒”,也是塔尔寺的“三绝”(绘画堆绣、木刻和油塑)之一。酥油使用晶莹洁白。松软细腻的酥油配上各种颜料,塑成各种珍奇的花朵。人物或其他形象用木架支撑,陈列于讲经殿之前。油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持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彩。有奇花异草,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有生动逼真的山川图案,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有取材于佛经故事的历史人物等。这些五彩缤纷的酥油花塑雕,在灯火的映衬下与金碧辉煌的四周殿堂相映成辉。前人诗云:“元宵盛法会,冷月正

热点内容
天天百家盆栽蔬菜 发布:2025-09-16 05:30:34 浏览:592
枪里插花 发布:2025-09-16 05:24:10 浏览:193
多鼻奇兰花 发布:2025-09-16 05:18:53 浏览:857
牡丹江景观石 发布:2025-09-16 05:17:39 浏览:416
口袋巾的叠法一朵花 发布:2025-09-16 05:16:28 浏览:26
七夕刷红包 发布:2025-09-16 05:02:39 浏览:546
凤仙花七夕 发布:2025-09-16 05:01:25 浏览:806
耐寒木本花卉 发布:2025-09-16 04:52:57 浏览:312
玫瑰金拉箱 发布:2025-09-16 04:43:45 浏览:671
夜夏茶花 发布:2025-09-16 04:34:26 浏览: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