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插花品茗

插花品茗

发布时间: 2023-03-15 15:46:40

① 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喜爱什么这四件事

古代君子有四雅:焚香重在“香”之美,品茗重在“味”之美,插花重在“色”之美,挂画则重在“境”之美。
四雅之一:焚香|香事
焚香是指人们将从动物和植物中获取的天然香料进行加工,使其成为各种不同的香型,并在不同的场合焚熏,以获得嗅觉上的美好享受。焚香一开始就从人们的生理需求迅速与精神需求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盛唐时期,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及富裕人家就经常在聚会时,争奇斗香,使熏香成为一种艺术,与茶文化一起发展起来。至宋,我国的焚香艺术,与点茶、插花、挂画一起,被作为文人“四艺”。古人对焚香的要求是无烟却香味低回悠长,书斋庭院里,千古文人佳客梦,红袖添香夜读书。香气悠然里,或抱膝观书,或对坐清谈,都是古典中国隽永的意象。
四雅之二:品茗|茶事
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茶被发现及饮用以来,都被历代文人雅士所追捧。三五好友,聚于高山流水之间,品茗谈志,尽显中国文人之风。古人煮茶讲究火候。水煮得嫩、老与适中,加茶的时间与方法,煮茶的方式与“汤花”的好坏多少,其关键都看会不会掌握汤候。《茶经》中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五三煮”)。
四雅之三:插花|花事
中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
四雅之四:挂画|画事
焚香重嗅觉之美,品茶重味觉之美,插花重触觉之美,而挂画则重视觉之美,四艺合一展现宋代文人雅士风雅,韵味的生活美学。“挂画”最早挂于茶会座位旁,内容是关于茶的知识,演变至宋代,挂画改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当时文人雅士讲究挂画的内容和展示的形式,作为平时家居鉴赏或雅集活动共赏的重要活动。

② 古代文人的四雅生活——焚香、品茗、插花、挂画

古代君子有四雅:焚香重在“香”之美、品茗重在“味”之美、插花重在“色”之美、挂画则重在“境”之美。

古代文人雅士喜欢追求慢生活,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

焚香是指人们将动物和植物中获取得天然香料进行加工,使其成为各种不同的香型,并在不同的场合焚熏,以获得嗅觉上的美好享受。

焚香一开始就从人们的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盛唐时期,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及富裕人家就经常在聚会时,斗香品香,慢慢的熏香成为了一种艺术,与茶文化一起发展起来。至宋,我国的焚香艺术,与点茶、插花、挂画一起,被作为文人“四艺”。

陆放翁有诗曰:“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古人对焚香的要求是无烟却香味低回悠长,书斋庭院里,千古文人佳客梦,红袖添香夜读书。宁静的深夜,一缕暗香流淌浮动,令人沉醉其中。迷离之中,阅尽多少繁华沧桑,又化作缕缕青烟。香气悠然里,或抱膝观书、或对坐清谈、都是古典中国隽永的意象。

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茶被发现及饮用以来,都被历代文人雅士所追捧。三五好友,聚于高山流水之间,品茗谈志,尽显中国文人之风。

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因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为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茶心佛心,何共何殊?一盏清茶。

古人煮茶讲究火候。水煮得嫩,老与适中,加茶的时间与方法,煮茶的方式与“汤花”的好坏多少,其关键都看会不会掌握汤候。许明然在《茶疏》中这样叙述道:“水一入铫,便须急煮。

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呈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茶经》中也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五三煮”)。

中国花艺,除了重视与节气四时呼应,更重视花木的寓意,例如明初花鸟大师边文进曾经绘制了一幅大型厅堂瓶花,选用了梅、松、柏、山茶、水仙、灵芝、朱柿等十种寓意丰富的花材,象征着十全十美,诸事如意。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插花的意义更多是接近自然以及发现生活之美的两层意义。从到市场或大自然选择花材、挑选适合的瓶器、设计花艺到动手执行,完成了发现、鉴赏与创造的艺术过程。

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展和普及。

“山家岁暮无多事,插了梅花便过年”。』中国人对于插花的情感要求可见一般。

焚香重嗅觉之美,品茶重味觉之美,插花重触觉之美,而挂画则重视觉之美,是四艺合一展现宋代文人雅士风雅、韵味的生活美学。

“挂画”最早挂于茶会座位旁,内容是关于茶的知识,演变至宋代,挂画改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当时文人雅士讲究挂画的内容和展示的形式,作为平时家居鉴赏或雅集活动共赏的重要活动。

③ 文人四美是指什么

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美景’又作‘媚景’,《小尔雅·广诂》:“媚,美也。”

④ 古代文人四大雅,你有几雅

古代文人四大雅:焚香、品茗、插花、挂画。

调查一下:您有几雅呢?

焚香重在“香”之美;

品茗重在“味”之美;

插花重在“色”之美;

挂画重在“境”之美。

但这四雅之美,如今却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此雅,除了少数佛道宗门及写经墨客,多数人都不会。会者,也是多数不精。

香有香道。古人焚香净手,方可读书写字,以为恭敬。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健身更是美好的习俗。

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

清香微熏,沁人心脾,贵在一个清字,清则静,清则逸,清则雅,清则脱俗。反之则乱,则燥,则浊,则俗。

喝茶人如今还算不少,但是称得上品茗的不多,能追求禅茶一味境界的绝少,以茶代酒求健康者居多,牛饮者居多。

浮生若梦,茶亦醉人何必酒。茶能通禅,品茗实为四雅中之大雅。

茶有茶道,“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讲究的是心境相通,禅茶不二。

茶有三次生命,生根,发芽,抽枝,长叶,沐浴山水。

然后,采摘、揉捻、炒……,终成正品。

最后,投身甘泉,绽放、灿烂,涅槃重生。

对这得天独厚的味道,抱一颗感恩的心。闻香、啜饮,再三咂味,直至喉底回甘、神清气爽。偷得浮生半日闲,体会这样的生活,一生能有几回?

品茶之苦性,悟佛家“苦谛”,人生有八苦,苦海无边。修心养性,则苦后回甘。品茗可以产生与禅内在真谛相通的联想,帮助修习佛法,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茶性“静”,“和静怡真”,洁净身心,涤除尘凡。茶性“凡”,透过平凡,感识真奥,小中见大,透悟大道。

茶性“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半日光阴,闲饮一杯清茶,也就放松一下囚禁困锁的自然心性。“放得下”,无牵挂,四大皆空,茶禅一如。

“佛法存于茶汤”。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不知茶味。

须知饮茶也如同坐禅一样,冷暖自知,禅道自悟。饮酒多为酩酊大醉,饮茶却能似醉非醉,化天地入茶道。

诚愿诸君皆能习此大雅。

此雅几乎要断绝了吧,而这项是最能体现文人的审美情趣的。

插花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讲究花与瓶和谐搭配,大瓶插花,忌讳过度修饰,追求率性随意,自然流畅;小瓶则宜瘦巧,不宜繁杂,插一枝必得一枝独秀,插两枝则两相唱和。这里面其实蕴含中国古人独特的审美趣味。

插花有花道。花道的基本精神就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通过插花感受自然以及生命的变化,在创作和欣赏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这种以插花为手段,以提高精神世界修养为目的的学习生活方式,称作花道。

然而,此雅却为一般肤浅的养花爱好所取代。

养花也好,问题是一困搜般追求实用的人又都以为“栽花养鸟一场空”,这样说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殊不知生活情趣的丢失,导致生活的质量也一落千丈。我们爱生活,丢了雅,就只剩了俗,只能使生活变得越来越俗不可耐,越来越粗鄙燥陋。

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惜现代最求的书画书香气书卷气淡了,丢失了古朴厚敬虚重和典雅静逸,所谓的雅已经变味得很离谱了。看看现在书坛的乌烟瘴气就知道。试想家里如果挂上一幅张牙舞爪胡抹乱画的丑书,不知你每天看着它能作何想?雅呢?雅又在哪里?

古代文人挂画之道讲究图文并茂、珠联璧合,笔情墨趣、情景交融,起到明理悟道、陶冶身心、警醒邪思、亮尺燃砥砺志趣等妙用。

古人挂画、赏画、写画,以墨为宝,以画为宝,以字为宝,对文化的敬畏无以复加,不唯形成了一整套书道、画道,且形成了对联、中堂、条屏、斗方、册页、小品、手卷、扇面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因为欣赏距离很近,所以纸质、墨韵、笔触都成了欣赏的对象。

文人们不仅独辟自己的书斋画室练字习画,且喜欢在合适的地方悬挂合适的字画,或陶冶情操、缓解疲劳;或美化空间、激发思路;或渲染书香、展示技艺;或怀古追思、抒怀散抱,在赏字品画之中,失意淡然,得意泰然,自然获得一种高雅的享受。

人雅在心,雅可重来。好在,我们仍旧可以探寻那“四雅”之物,体验和感受学习古人的雅趣,根据个人的品味和条件,学几个古人,添几样雅好,拾得一分是一分,捡得一样算一样,努力给生活添几分雅趣,也是不虚此生的一桩美事。

虽如此说,我却不并不是提倡矫揉造作,装文雅摆阔气就不必了!

⑤ 插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其他分类

插花艺术,即指把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插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其他分类,希望能帮到你。

(一)插花艺术的表现手法

1、造型谐音式插花

以作品的装饰性为目的,追求花材造型装饰效果的一种插花表现手法。表现形式以花材为素材,纯作艺术装饰美的造型,只注重花材形、色的组合与运用,起源唐、宋,盛行于清。如“前程万里”、“百年好合”、“万事如意”等作品选用具有特别象征意义的植物和非植物性材料进行造型,表示祝福、祝贺等某些有特殊意义的感情寄托。

2、写意式插花

注重神态的表现和作者情趣的抒发,表达作者的意境,采用借物寓意,寄情于花材的神采、风韵及象征意义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侧重内涵表达,构思严谨,同时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感倾诉或冥想,选择花材比较自由,如两岸一家亲等。

3、写景式插花

借用花材,真实地表现大自然景观美的一种插花表现形式,即所谓写景式插花(如火把节),也叫盆景式插花,其萌芽于汉代,初现于唐代,盛行于清代。主要特点是以盘花式样,通过盆景手法

石、湖水以及原野的自然美景、层次,来展现自然界的万物景观。如荷塘情趣,着力表现花草树木、作物自然生长的姿态、神韵,讲求它们的形、色之美。

(二)插花艺术的分类

1、自由插花

按艺术手法不同可以采用礼仪插花的技巧和优点,不拘形式地进行插花。用写景式、盆景式、写意式、抽象式等装饰性强的插花手法均可。

2、艺术插花

艺术插花是用于美化环境,供艺术欣赏,活跃文化生活而采用的插花。这类插花的选材、构思、造型、布局等方面要有较高的创意,花材选用广泛,无论干花、鲜花都可以,但要强调各种花材的色调和姿态,要有神韵之美,主张以精取胜,主题突出,充满诗情画意,还要符合构图法则,造型可以不拘形式,自由活泼,多姿多态,并能充分表现作者的感情与意图,这是艺术插花的特点,也最能引起品赏者与创作者的思想共鸣,是一种最有魅力的插花。

3、礼仪插花

礼仪插花是用于各种庆典、会议、迎来送往、婚丧、嫁娶、探亲、访友等社交礼仪活动的插花。其目的是增进友谊,表达敬意,烘托气氛或增添喜气等。这类插花整齐、简洁,花色鲜艳、明快,花材较多,给人以热烈、轻松之感,一般采用鲜花作花材,花插得紧密,花朵不宜过小。

(三)插花艺术的风格

1、西方式插花(欧美)

西方式插花起源于古埃及,原是用自然的、简单的花束来均匀地插满容器成密集的大花束,初步形成了造型简单、规整,花朵匀称丰满,色彩艳丽,形态直立的西方大堆头式风格的插花。到18—19世纪,兴起花卉装饰作品,也具有体量大、容器大的特点,后也吸取了东方式的插花艺术手法,在插花时,不仅用材种类丰富,用量大,各种几何图形既匀称、丰满又对称,充分体现了形态美、色彩美和线条美(直立、斜出、下垂、弯曲的线条),且线条流畅、活泼、丰满的造型。花材主从分明,显得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2、东方式插花

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东方式插花有三大特点:①讲究排列及整体的协调;②追求多层次的美感;①注重插花作品的神韵及意境美。在各个朝代有其不同的审美情趣,隋唐时代讲究在容器下置一精美的几座,几座的作品后靠有名人字画,形成绘画、插花合为一体的风格,显得高雅、脱俗或富丽华贵。古人欣赏时,边饮美酒,边听音乐,即兴赋诗、作对,融插花艺术、生活与娱乐为一体,达到多层次、多趣味的美的享受。到五代时,则由酒赏发展成香赏,把插花作品欣赏与焚香结合在一起。明代时是把插花与品茗结合,高雅独特。

东方式插花用花不多,但注重个性的充分发挥和“空白”的想象效应,同时对花材的大小、开度、花姿处理得当,能使作品活泼有致,别有风韵。

(四)插花艺术的造型形式

1、对称式

要求花多,形状整齐,结构紧凑,丰满。可插成各种几何图形,如球状、椭圆形、倒T形、塔形、三角形。插这种类型的花,要求大小适中,花形整齐,结构紧凑,造型丰满,表现雍容华贵、端庄典雅风格,具有热烈奔放和喜悦、欢庆的气氛。

2、水平式

主要花枝在容器中,向两侧横向平伸或横向微倾插入,两侧花枝可等长对称,也可不等长对称。

3、下垂式

主要花枝向下悬垂插入容器中,犹如悬崖、峭壁或瀑布一泻千里之势,更具生命和动态之美,也似轻纱飘柔、柳丝摇曳,具有柔美、优雅之态,许多具有细柔枝条及蔓生、半蔓生植物都宜用这种形式,如柳条、连翘、迎春、绣线菊、长春藤等。

4、倾斜式

主要将花枝向外倾斜插入容器中,表现一种动态美感,比较活泼生动,宜多选用线状花材并具自然弯曲或倾斜生长的枝条,如杜鹃、山茶、梅花等许多木本花枝都适合插成此类型。

5、不对称式

该组合图形(如L形等),用花相对少些,选用花材面广,疏密有致,以表现植物自然生长的线条美、姿态美、颜色美,搭配艳丽、别致、生动、活泼。

⑥ 鉴赏插花艺术

中国古代对插花艺术的鉴赏独具特色,别有风趣。概括起来有三大特点:其一是讲究排场及整体环境的协调统一;其二是追求多层次的美。上面概括的是历代插花作品鉴赏共有的特点,但各朝代又有其独自的审美情趣。隋唐时期的插花,讲究在容器下置以精美的几座、几架,并在作品背后悬挂名人字画,形成花画合一的“图花”特色,其风格或清新高雅,或富丽华贵。欣赏时边饮美酒,边听音乐,还不是即兴咏诗、鼓曲,融插花、生活与娱乐于一体,达到多层次、多趣味的美的享受。这种鉴赏方式称为“酒赏”。唐代诗人、插花艺术家罗虬所著的《花九锡》中记载:“重顶帷(障风)、金剪刀(剪折)、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书画、翻曲、美醑(赏)、新诗(咏)”,简要地描述了当时插作牡丹的程序过程、陈设摆放及鉴赏情况。到五代时期,则由“酒赏”发展成“香赏”,即把对插花作品的欣赏与焚香结合在一起。南唐进士韩熙载在《五宜说》中写道:“对花焚香,有风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樨宜龙脑,酴糜宜沉水,兰宜四绝,含笑宜麝,纲葡宜檀。”要求插作不同花材时选用不同香料焚燃,形成花香相和的“香花”风格。这种鉴赏方式称为“香赏”,注重追求嗅觉之美。到明朝时,对插花的审美要求更高一层,将插花与品茗相结合,谓之“茗赏”。这与前代大异其趣,它注重品味,赏花花品兼得两者清香幽美之情趣和韵味;认为“酒赏”、“香赏”均不如“茗赏”高雅。正如袁宏道在《瓶吏》中所言:“昔韩熙载谓木樨宜龙脑、酴糜宜沉水……此无异笋中夹肉,官庖排当所为,非雅士事也。”又云“茗赏者上也,香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综上所述,无论是“酒赏”、“香赏”还是“茗赏”,都说明了中国古代对插花艺术鉴赏独具特色,也十分文明、高雅。

热点内容
插花如何种植 发布:2025-09-16 10:38:52 浏览:813
插花阶梯 发布:2025-09-16 10:33:56 浏览:676
陆游的梅花绝句 发布:2025-09-16 10:33:54 浏览:8
桂花微型盆景 发布:2025-09-16 10:26:26 浏览:161
黑龙滩玫瑰 发布:2025-09-16 10:26:18 浏览:480
茶花女完本 发布:2025-09-16 10:12:17 浏览:731
丁香马骨 发布:2025-09-16 10:11:39 浏览:616
我生活中的一朵花800 发布:2025-09-16 10:03:40 浏览:483
一朵白色箱子的纸尿片 发布:2025-09-16 09:59:28 浏览:222
游春词梅花 发布:2025-09-16 09:49:17 浏览: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