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缂丝花卉册

缂丝花卉册

发布时间: 2023-03-02 14:39:07

Ⅰ 白水仙杨素素(古画、盆景、服饰中的水仙)

作为一年一度的“岁朝清供”中断不可少的水仙,以其蹈水凌仙之姿成为各朝文人、画师表现的对象,发展至明清时期,水仙已成为各类器物、服饰中重要的纹饰之一,如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的赵孟坚《水仙卷》、明代陈洪绶的《水仙灵石图》、仇英的《水仙腊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玉海棠式水仙盆景”等等。

史籍中关于“水仙”之名的记载常取其三个方面的意涵,起初是指传说中的水中神仙。司马承祯《天隐子》解释:“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越绝书》记载伍子胥为水仙,因为伍子胥自杀后,吴王以其尸沉之江中;《拾遗记》中称自沉汨罗江的屈原为水仙。

文献中第一次以“水仙”指称水仙花,出自唐代段公路所著《北户录》,其卷三“睡莲”条下注:“孙光宪续注曰,从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尝遗水仙花数本如橘,置之水器中,经年不萎。”故而水仙花是在晚唐由国外传入,到了宋代开始大量栽培,诗人们也多有吟诵,如刘兼《郡斋寓兴》:“秋庭碧藓铺云锦,晚阁红蕖簇水仙。”辛弃疾《贺新郎·赋水仙》:“云卧衣裳冷。看萧然、风前月下,水边幽影。罗袜尘生凌波去,汤沐烟江万顷。爱一点、娇黄成晕。”也是从宋代开始,贯穿到明清,水仙成为诗词和绘画中的重要题材。

宋元时期的水仙画:雅致秀丽

宋代流传至今的名家所绘的水仙不多。五代西蜀宫廷画师黄筌的儿子黄居寀在其《花卉写生图册》中绘有水仙,黄居寀秉承家学,擅绘花竹禽鸟,精于勾勒,用笔劲挺工稳,填彩浓厚华丽。与父黄筌早期同仕后蜀,进入北宋时期仍任翰林待诏,尤得宋太宗赵光义看重,授光禄丞,负责搜藏名画及鉴定品目。北宋《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有《春山图》《春岸飞花图》《桃花山鹧图》等332件。

《花卉写生图册》该图册绘及各种花卉几十种,勾勒精细,设色浓丽。他笔下丛生的水仙勾勒细致,形态逼真,“金盏银台”色彩对比鲜明。

《花卉写生图册》局部

《花卉写生图册》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的宋人写生水仙图页中的《赵子园写生水仙》册页,绘制一株水仙上,叶片修长疏朗,水仙花朵形态各异,清明雅致。是宋代院体画的代表。

《赵子园写生水仙》册页

南宋院体风格到后期已经愈发僵化,宋末元初的钱选所绘的《八花图卷》就是钱选从南宋院体风格向文人审美意趣过渡的见证。钱选这卷画的后面,有赵孟頫的题跋,“右吴兴钱选舜举所画八花真迹,虽风格似近体,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尔来此公日酣于酒,手指颤抖难复作此。而乡里后生多仿效之,有东家捧心之弊,则此卷诚可珍也。至元廿六年九月四日同郡赵孟頫。”

《八花图卷》中的水仙

宋代画水仙最出名的则是赵孟頫的哥哥赵孟坚,赵孟坚一生都在南宋,是宋太祖十一世孙,精于白描水仙,他的画多用水墨,用笔劲利流畅,淡墨微染。

赵孟坚的一幅由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的《水仙卷》,是文人画中水仙形象的典型代表。此卷长丈余,共绘水仙四十株,花苞花朵一百八十余,水仙由卷首单株的疏朗到卷尾密集,花叶高下相互穿插,俯仰照应,水仙气韵灵动。细节方面,水仙叶用粗笔双钩法画成,墨色淡雅,花朵花蕊用工笔描摹。

赵孟坚《水仙卷》

赵孟坚《水仙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赵孟坚的《水仙图卷》,此类画水仙长卷存世有数本,学界尚存歧见,然多可见其运笔细致、构图繁复之共通特色,在叶片周围皆以细线勾勒轮廓,再于叶脉两侧烘染墨色。水仙花的画法也能见到延续墨梅技法,藉晕染表现花朵的多样姿态。此类水墨花卉技法,可视为南宋墨戏的新成就。以视觉效果而言,赵孟坚更强调画面上水墨的运用表现,展现丰富的变化型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孟坚的《水仙图卷》局部

明代水仙画:淋漓洒脱的写意

明代是中国花鸟画的变革期,笔墨开始趋向于简洁清润,墨色也开始淋漓洒脱,更加写意,带有一种即兴写生创作的韵味。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的陈淳被誉为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派的创始人,在花鸟画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年时的陈淳画风由之前的工整秀丽逐渐转变为疏简奔放。《水仙图》就是这种转变的代表,陈淳笔下淡墨双勾的水仙有着清雅之态,花蕊以重墨点染,叶片直直地上扬,一改之前水仙的柔媚,很有气势。并有五言诗“环佩飘然至,群推洛浦仙,微尘真不染,幽韵自生怜”。此外,《水仙图》也综合运用了诗书画的结合和水墨写意的技法。

陈淳《水仙图》

陈淳《梅花水仙图》

明代陈洪绶虽少时师承蓝瑛,在水仙这一题材风格上则推崇赵孟坚,但在其三十岁左右所绘的《水仙灵石图》中,已有鲜明的陈氏风格。图中一立石崛起,其后有水仙一株,石边野草数丛。水仙与立石高度相近,挺立高大,不似别家水仙低矮丛生的姿态。水仙造型忠实于自然,花朵盛开者饱满,未开者浑圆,枯叶部分色彩过渡自然。此幅《水仙灵石图》题诗曰:“此华韵清冷,开与梅花俱。却如孤性客,喜与高人居”,上款“十八叔”,署名“洪绶”。

陈洪绶《水仙灵石图》

陈洪绶差不多同时期创作的《水仙湖石图》,水仙和山石的变形更为抽象,用笔转折流畅,水仙清刚婀娜,寓妩媚於古拙。

陈洪绶《水仙湖石图》

水仙也是“明四家”的绘画题材之一。以工细著称的仇英著名的《水仙腊梅图》中,顶端一枝腊梅折斜而下,十数朵花,姿态各异,水仙叶子以勾勒填色法绘制,墨色润泽。该画右下角有题识:明嘉靖丁未仲冬仇英实父为墨林制。这里提到的墨林为项子京,即项墨林,他是明代唯一收藏家,且擅绘事,与仇英关系密切。

仇英《水仙腊梅图》

唐寅现存扇面作品较多,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要创作题材。此水仙图扇面将三丛水仙置于画面中央,长叶用线顿错有节,气贯始终,水仙花姿态多样,形象逼真。画面兼工带写,设色淡雅。

唐寅水仙扇面

清代水仙画:天然玉质逞风流

有清一代,水仙的种植更加普遍,甚至作为出口花卉远销海外,因而在画家们笔下,水仙的出镜率更高。

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八大山人笔下的水仙,与其他写意花鸟一样受到沈周、陈淳、徐渭的影响,用笔较方硬,题材、布局也未脱离前人窠臼,但八大山人最突出的特点“廉”——即用最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画中风物的精神意趣的手法也贯穿于他绘画的始终。水仙也和一尾鱼、一只鸡、一棵树一样,都可以成为一幅完整的画,并处处凸显画家的兀傲之气。

八大山人的水仙图

八大山人的水仙图

石涛也多次以水仙为题材进行创作,关于水墨双钩水仙画法石涛也在一首题画诗中进行了论述,他写:“冰姿雪色奈双钩,淡淡丰神隔水羞。一啸凝脂低粉面,天然玉质逞风流……”石涛的水仙也从早年的工细拘谨到中年的格法兼备,再到晚年挥洒如意地写意。

石涛的水仙图

学石涛、而又自成一派的“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笔下的花鸟画既有明代浙派花鸟画的传统,又受到清代宫廷工笔花鸟和民间豪放花鸟画风的影响。李鱓作品既讲求造形构图,又讲求色墨的有机融合,这种绘画风格被后来的海派画家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继承,李鱓是中国绘画史上起着承先启后作用的画家。

李鱓的水仙图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布衣终身。好游历,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金农花卉册》中金农绘有水仙,以淡墨勾染,不着颜色,清雅可人。题画诗写作:“水仙是世外人,须以奇石作供,薄冰残雪之中乃见精神。口脂眉黛,画时不敢着半点尘土也。”

金农的水仙图

“岁朝清供”题材中的水仙:热闹的点缀

明清时期,水仙作为“岁朝清供”中的重要组成,在文物遗存中有诸多表现。

汪曾祺在曾谈及,“‘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腊梅花、水仙。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橼谐音圆,取其吉利。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明代张宏的《岁朝图》为张宏六十八岁在友人家除旧迎新之际所作。他以对角线式的构图,绘制了水仙、柏枝、天竹以及友人所藏的哥窑瓷器、青铜花觚等器皿。尤以与“福”谐音的佛手和燃烧的炭盆最引人注目。运笔工致,色彩丰富。鉴藏印有清内府“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乐寿堂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古希天子”“嘉庆御览之宝”等。

张宏《岁朝图》

岁朝清供是吴昌硕比较喜欢表现的一种题材,下面这幅作品中,绘梅花、牡丹、兰草、荔枝、灵芝,所蕴含的美好含义,如缶翁所题:神仙贵寿,多子团员。全画洋溢着岁朝时节的喜庆气氛。吴昌硕在绘画的用色时喜欢用浓淡对比明显的颜色,尤其擅长用洋红色。它常常把红、黄、绿等颜色调入到赭石色中,在冲突中取得协调。它在传统的用色基础上,汲取了民间绘画用色上的特点,成为历代写意画家中比较擅长用色的一位。

吴昌硕《岁朝清供》

吴昌硕《岁朝清供》

任伯年 《岁朝图》

清代,无款,《乾隆缂丝岁朝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在绘画中,水仙也有多种形态的表现,如清代制作的盆景中,水仙就是重要的题材。史书记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曾盆栽花卉。唐代章怀太子墓的墓道壁画中可以看到侍女捧着一盆结缀果实的小树,表明唐代已有盆景。宋元时期,称盆景为“些子景”,即小景致之意。而盆景这一名称始见于明代。自清初起,盆景栽植盛极一时,许多诗人曾题咏盆景,还有一些著作中述及盆景艺术。而在清代宫廷生活中衍生出一种新的像生盆景,系用各种珍贵材料仿自然景观以人工制作而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这盆“玉海棠式水仙盆景”,金叶玉卉,青玉盆,作海棠花形,四如意云形足,盆内种水仙二丛。以蓝色珐琅为地,镶嵌赭、白、蓝等各色圈纹。水仙金叶,三枝花茎自叶丛中抽出,每枝开三或四朵白水仙。整体像生、洁净清雅,为清早中期内务府造办处作品的特色。

玉海棠式水仙盆景

故宫博物院藏“染牙水仙湖石盆景”,以竹根雕刻拼接成矮足长方体盆,盆壁四面阴刻几何形夔龙纹饰并染色,以深色线条勾勒纹饰边缘。盆内为水仙湖石小景,黄杨木雕水仙球根,绿色染牙制叶片,花朵、花心、花蕾均为象牙雕刻,花托以黄杨木制,湖石为紫檀木雕刻,整株盆景形态雅致。

染牙水仙湖石盆景

清代中期的这盆“象牙嵌玉石水仙盆景”,青玉菊瓣洗式盆,四角雕成双叶菊花形,菊花上嵌红宝石、绿料,盆下腹又雕叶纹,上嵌绿料并错金线为脉络。盆中有青金石制湖石,并植五株染牙叶水仙,雕象牙为根,白玉为花,黄玉为心。水仙主题的盆景取“芝仙祝寿”之意,宫廷庆帝后寿诞之时, 地方官多有呈进。据《宫中进单》载:“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福康安来京呈进碧玉水仙盆景成对。” 此件很可能即为其一。此盆景风格清雅,玉盆为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盆中景致牙叶挺拔,玉花明秀,反映出清代乾隆年间雕刻业盛期的工艺水平。

象牙嵌玉石水仙盆景

清乾隆 碧玉雕佛莲纹嵌玛瑙水仙盆景一对

后妃服饰中的水仙纹样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时期的绣品中,常以水仙图案为饰,还常配以其它纹样,组成各种“吉祥纹样”,吉祥纹样通过象征、借喻、双关、谐音、比拟等曲折的手法,表现一定的吉祥寓意。我国吉祥纹样之始上溯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清代,包括服饰在内的宫廷器物装饰的吉祥纹样题材十分广泛,花草树石、蜂鸟虫鱼、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神话传说、佛教法器、吉祥文字等,类别复杂,形象生动,涵义广博, 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清代宫廷后妃日常闲居时穿用的服装,包括便袍、氅衣、衬衣、马褂、坎肩、袄、斗篷、裙、裤、套裤等。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多件后妃的氅衣中都以水仙作为装饰纹样。氅衣是清宫后妃们的重要便服之一,与中原氅衣相比,传统的对襟变成了具有满族特色的样式——捻襟右祍,圆领,左右开裾至腋下,并在腋下饰如意云头;直身,身长至足面,穿着时露出旗鞋的高底;袖端阔平,穿用时呈折叠状,袖长及肘,可做挽袖和舒袖两用。清代后妃的氅衣是不能贴身穿用的,必须着于衬衣、便袍的外面以显雍容端庄,并且若非冬日外出,氅衣的外面不再穿用其他服饰。

氅衣的四季穿用可以以棉、夹、缎、纱等为质地,水仙,在清代后妃氅衣纹饰中,常与寿字纹、灵芝等一起共同表达“灵仙祝寿”的主题。水仙纹样以簇水仙花为主,花型端庄,晕色自然,枝叶繁茂。因为水仙是冬季及早春的花种,所以常用做夹棉及皮质为内里的冬季服饰。

黄色缂丝水墨水仙纹上羊皮下灰鼠皮氅衣

品月色缎平金银绣水仙团寿字纹单氅衣

后妃的衬衣形制也沿袭了满族传统服饰的一些基本要素,为圆领,大襟右衽,直身式袍服。与氅衣的主要区别是:衬衣左右无开裾,腋下无对称的如意云头。因衬衣两侧不开裾,身长掩足,行走时可遮挡

腿部,所以既可单独穿用,也可在其外套穿氅衣、马褂、坎肩、褂襕等短款或开裾较大的便服。氅衣和衬衣穿用场合比较多,是清宫后妃日常穿用最频繁的便服。

雪青色缎绣水仙花蝶纹棉衬衣

酱色缂丝金银水仙花纹夹衬衣

蓝色缂丝水仙花纹上羊皮下灰鼠皮衬衣

Ⅱ 我们国家流落到国外的国宝有多少啊

从圆明园铜兽头到《研山铭》 国宝回流有了里程碑
让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家,是中国人长久以来难以释怀的情结。随着国力日益强盛,一些有实力的收藏机构、公司和个人主动出击,通过国际文物市场购买流失的祖国文物,直接促进了海外文物及艺术品的回流,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保利集团和北京市文物公司通过竞拍以高价购得圆明园大水法前十二铜兽头中的虎头、牛头和猴头,结束了国宝飘零异国他乡一百四十年的历史。
2002年 11月,流落在海外达三百年之久的宋代书法家米芾仅有的三幅大字作品之一——《研山铭》,在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秋拍中,被国内买家以 2990万元的天价购得,最终由故宫博物院收藏,被文物收藏界认为是我国文物回流的里程碑。
《研山铭》是第一件启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抢救回归的文物。 2002年,国家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启动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研山铭》为该经费的第一次试水。而此前有多个文博单位多次在拍卖会上出手,显示出政府对艺术品回流的支持: 2002年中贸圣佳春拍上,北京首都图书馆以 800万元购入《孔子弟子像》 (手绘善本 ); 2002年 11月嘉德秋拍中,上海博物馆以 990万元购得《钱竟塘藏历代名人书札》,创历年古籍拍卖价格最高记录。
显而易见,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海外艺术品回流的一大重要因素。

回流文物艺术品在国内成交高价迭出
在十年前的中国,有人拿 3000万元买一件文物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但是今天成为了事实。经济的发展让很多人不但满足了温饱还满足了收藏爱好,而且如今不少人已经将文物收藏作为显示品位和经济实力的标志。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国内文物回流市场日益升温,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 2002年,以中国各大拍卖公司在海外征集拍品为主的拍卖会,以创纪录的成交金额获得成功;第二次浪潮是在 2003年,以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为特征的海外文物商家直接到国内进行文物回流商品的销售;第三次浪潮就是在今年,开始出现海外收藏家团体在国外组织拍品,委托中国拍卖公司在国内进行专场拍卖。
以中国嘉德为例,在 2004年的拍卖品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海外征集来的,比例占到了总量的 40%,近两年拍出的艺术品包括: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 (2002年春拍, 2530万元 )、徐悲鸿的《春山十骏图》 (2003年秋拍, 627万元 )、清乾隆《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和吴昌硕的《花卉十二屏》 (2004年春拍, 3575万元和 1650万元 )。

海外藏品数量惊人
原本“出身”就在中国的艺术品,正逐渐回流到中国,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现象。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多年间,我国有数以百万计的珍贵文物流失到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有一百余万件,精品达几十万件。而 1992年之后,一些海外收藏家开始陆续将文物艺术品拿到内地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出售。 1994年到 1998年,全国各大拍卖公司的成交拍品中,从海外征集的文物达到一万余件,截止到 2003年 10月,共计拍卖回流文物三万三千余件。而这十年来,从海外征集的文物一改过去价位偏低的状况,中、高档次拍品的比例逐年上升,刷新纪录的高价位成交拍品基本上都是回流文物,有些回流文物的成交价位已接近和达到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
据有关专家分析,旧中国文物流失国外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抢走的;二是当时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走的;三是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偷运出境的。新中国建立以后主要是两种途径流到国外:一是 20世纪 80年代以后盗掘走私出境的文物;二是前几年一些国外买家通过拍卖会、古玩摊子、文物商店等内地艺术品市场公开购得。与此同时,港澳台人士从内地和国外,通过购买等多种方式收藏了大量的中国艺术品。这些方式都是在中国艺术品没有得到国内的重视,普遍价格低廉的时期出现的。
而据了解,目前国内十余家著名文物拍卖企业中,海外回流文物已占全部拍品的 50%以上,回流文物成交额超过全部拍品成交额的 60%,其中,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为中国书画和明清瓷器,海外回流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成交率保持在 90%以上。文物价格的“回归”,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海外文物的“回流”,从根本上彻底改写了一百多年来中国文物外流的历史。
从某种程度上说,海外回流艺术品不仅对国家馆藏文物是个极大补充,也使许多珍贵艺术品由此进入民间,培育出一个巨大市场,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而国际市场对中国的关注也就顺理成章了。

经济力量推动回流速度
2004年 6月,南京一家公司以 6930万元的天价竞拍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成功,开创了中国书画交易新的世界纪录,可以看成中国民间收藏力量潜力巨大的象征。富裕的江浙一带在掀起购房热潮之后,又开始将目光转向升值潜力更大的艺术品市场。这些民间投资力量的加入,极大地加快了中国艺术品的回流。
另外有个现象值得注意,一些文物通过竞拍的形式回到国内,但不久又立即转到海外,例如,曾被广泛关注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成交价高达 2530万元,刷新了当时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纪录,然而,最后的“赢家”其实是美国一家美术馆。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国内的企业或投资者往往缺乏独立的鉴定和判断力,对瞬息万变的拍卖市场尚不太适应,片面追求保值、增值或带有“捡漏”的侥幸心理,导致难以成交。上海博物馆在得知美国收藏家安思远有意出让宋拓本《淳化阁帖》,立即抢先出手,最终以 450万美元购得此本,让启功先生感叹“不见此帖,我死不瞑目”的“我们的国宝”回到国内。
国家的支持自然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推动力量,恐怕还是中国这些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消费力。“盛世兴收藏”,这是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年代都可能出现的现象,中国这些年来国力的极大增强,为艺术品回流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例如美国在“二战”过后,国力空前强大,所以他们在国内兴建了许多博物馆,这一时期在欧洲大举购买名画。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海外文物回流改写了一百多年来中国文物外流的历史。随着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踏上回国之路,全球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已经开始重新整合,中国文物价位正在迅速接近或达到国际市场水平。而中国文物高价位的诞生,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藏家的关注,这也就促使流失的中国文物加快了朝国内移动的速度。

Ⅲ 相城十绝的元和缂丝

缂丝( kesi ),又名“刻丝”、“尅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缂丝是苏州传统工艺一绝,发端于汉代,从唐人的日用包到明代的皇帝龙袍,缂丝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缂丝的制作技艺十分特殊,缂丝工艺与用途缂丝与宋锦一样属于织锦工艺品,它的强度要比任何刺绣强。它的成品没有底料和图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浑然天成。它织法独特,以生丝做经线,各色熟丝作纬线,用“通经断纬”的技法织成。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
由于苏州人聪慧,心灵手巧,再加上吴门画派的影响,所以到明清时期,苏州缂丝达到辉煌时期,其间元和的缂丝工艺水平独步全国。而苏州缂丝又以元和街道西的张花村最为突出。张花村时称“缂丝村”,家家有织机,技艺代代相传,元和地区自宋代起至晚清,缂丝传人代代不断,名匠辈出。 陆墓蟋蟀盆制作精良,种类多。 盆、多角盆、马蹄盆、腰鼓盆等;
以图案分有龙凤、鸟兽、花卉、山水和人物等,
以盖式分有笠帽顶盖、平盖、坐盖、天落盖和飞边盖等; (3)外部特征南盆特征是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据《吴门表隐》一书载,唐宋时因风行斗蟋蟀,陆墓御窑村也有了烧蟋蟀盆的小窑。其制作精选河底泥料,精心制坯,烧出的蟋蟀盆有乌、黄、白、青等色。

Ⅳ 圆明园有哪些珍贵文物

1、景泰蓝麒麟

景泰蓝麒麟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或是青铜胎上,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品。“景泰蓝”这个名字是一般俗称的名字,学术上的正式名称是铜胎掐丝珐琅。

景泰蓝麒麟是清朝时期的珐琅器,收藏于法国枫丹白露宫。2015年3月1日清晨6点遭窃,下落未明。

2、龙首,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原本是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铸造于清朝乾隆年间。资料显示,该系列兽首均由宫廷西洋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监修,宫廷匠师制作。

19世纪中叶,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并火烧圆明园,自此,十二兽首铜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海外流落历史。

3、猪首铜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流失海外143年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之一的猪首铜像,2004年03月17日下午乘专机由北京顺利抵达广州白云机场。21日起它将免费供羊城市民参观。

4、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 。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 。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5、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其中,第一卷收录汉章帝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

Ⅳ 缂丝的缂丝名家

王金山(1939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苏州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入苏州刺绣研究所,拜著名缂丝艺人沈金水为师,学习缂丝艺术。他酷爱工艺美术、对宋、元、明、清历代缂丝艺术颇有研究。1963年曾派到北京故宫博物就研究、复制宋代缂丝名家的作品,先后复制了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雀》《青碧山水轴》和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缂丝作品,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境地。他擅长缂丝花卉、山水、人物、书法等作品,艺术造诣深厚,风格独特。先后研制、创新的缂丝艺术精品有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和双面异色异样《蝴蝶.牡丹.山茶》、《寿星图》及《紫芝仙寿图》等等。作品先后获得轻工业部、江苏省创新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部分缂丝精品分别陈列和收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
他撰写《苏州缂丝》、《缂丝技艺发展》、《论宋缂丝技艺表现手法》等论文并获奖。历任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筹)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苏州缂丝研究会会长。1992年国务院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建立王金山大师工作室。 马惠娟(1953年~)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吴中区(原吴县)胥口。从小便随母学习刺绣,掌握了民间刺绣针法,为以后从事缂丝事业奠定了基础。1972年马惠娟进入吴县机绣厂。后成立缂丝总厂,马惠娟有幸成为第一批艺徒,师承沈根娣、陈阿多、徐祥山。精通了明清技法,使之得到了继承延续,并进行了不断创新,并担任吴县缂丝总厂缂丝研究所技术总监。退休后居住在苏州吴中区光福,继续从事缂丝制作、传承与研究。2011年3月至4月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缂丝、核雕艺术展》。
在30年的时间里,马惠娟的作品多次获得大奖:《虎啸图》是缂丝行业中第一副披毛类动物题材的作品,并在北京亚太地区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古寒山寺》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白花奖“金杯奖”;《寒山夕照》在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而《云龙图》则获得了该次博览会的金奖,开创了缂丝以泼墨写意画稿为题材的先河;《寒月孤雁》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其主要理论著作有:论文《略谈缂丝戗法》、《缂丝基本技法浅谈》、《合花线技法在写意画题材作品中的运用》等,并于2008年与吴中区文联合作完成《中国缂丝》一书。 曹美姐,1957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凭着对织绣艺术的喜爱,经过30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不断拼搏,曹美姐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女儿,变成一位拥有自己事业的成功女性。她对缂丝艺术的贡献,不只是在于她为保留缂丝这一中国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而作出的不懈努力,更在于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扬了缂丝艺术。她不断打开局面开拓市场,让国人重新认识缂丝,并让缂丝走向国际,使外国友人为中国艺术惊叹。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她承古创新,锲而不舍,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奖。为了更好的将缂丝发扬光大,她成立了中国仁和缂丝研究所。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曹美姐改制了缂丝织机,改进了缂丝技术,她开发的一系列的缂丝礼品系列受到各地政府、外办、侨办以及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同时,为了缂丝事业后继有人她还积极投身于缂丝教育事业,与多所院校合作,为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缂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1985年-1995年创办苏州迎春工艺品厂,担任厂长一职;
1995年-至今 担任“苏州工业园区仁和织绣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
1995年 将迎春工艺品厂更名为“苏州仁和织绣工艺品有限公司”
1997年3月 赴日现场表演刺绣
2000年 将旗下三家工厂合并,设在梅花新村
2002年6月 绣制“耶酥像”赠送上海申博办公室,代表苏州人民支持上海申办2008年世博会
2003年 园区新厂房落成,迁厂成功
2003年5月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合作成功,正式挂牌为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实训基地
2003年11月 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缂丝“长城”获金奖;缂丝“金鸡牡丹”获铜奖;缂丝“孔雀开屏”获优秀奖
2004年7月 与北京清华大学合作成功,北京清华大学实训基地正式挂牌
2004年8月 再次赴日现场表演刺绣
2005年6月18日仁和缂丝研究所成立,担任所长一职
2004年9月16日参加第11届全球女企业家会议,与顾秀莲,彭佩云亲切交谈并合影。
2005年,鉴于曹美姐对中国缂丝事业的不懈努力和对缂丝艺术的突出贡献,以及对苏州地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支持,曹美姐被苏州工艺美术协会推荐为理事。
2005年7月5日 参加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文化部举办),成为特约赞助商
2005年9月底 与上海中小企业商会,一起赴奥地利参加欧洲6国商务考察,得到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及夫人的热烈欢迎。
2005年10月 正式评为苏州工艺美术师
2005年10月 拟绣制航天英雄费俊龙画像,表达家乡人民的喜悦之情
2005年 申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2005年11月 参加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
2005年11月8日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圆满成功,苏绣中华腾飞新闻发布会召开,中共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向群同志,国家商务部有关领导到场,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江南时报等多家媒体前来报道。
2005年12月9日“仁和织绣”正式挂牌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实习基地 王玉祥 ,1937年出生。江苏省级工艺美术师,原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科科长。他对传统美术尤为喜爱。南通工艺
美术研究所在70年代末,由王玉祥创立专门针对缂丝的研究小组,并成功的实现了国内第一条引箔缂丝腰带(就是将宽不到2mm的纸箔按照次序穿引在缂丝织物的中间,属于缂丝中的极品)。随后由学习了日本本缂丝的技艺,成功的将本缂丝的技艺引渡回国。日本友人还赠送了他一台具有190年的缂丝机。80年代末由于中国经济体制问题而逐渐萎缩,王玉祥不愿看到刚刚归国的千年技艺淹没在经济浪潮下,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决定用现实的经济市场来滋养这千年的中华绝技。在他的商业伙伴和国际友人——户田昌伸先生的帮助下在港闸区城闸路123号成立了南通三和经贸有限公司,同时他也在公司内成立了宣和缂丝研制所。在日本手工业内对南通缂丝很看重,把南通缂丝传承人王玉祥和苏州的王金山尊称为中国当代缂丝界“二王”。南通博物苑百年庆典时,缂丝传承人王玉祥的“仿汉瓦当纹饰工艺品”被博物苑收藏。
1998年为日本民主党制作党主席管直人(现任日本副首相)办公室里的党旗.
2009年为日本第93代首相鸠山由纪夫及妻子制作缂丝腰带.

热点内容
世界上没有一朵花不美丽为题材 发布:2025-09-17 11:58:07 浏览:738
花艺水泥风 发布:2025-09-17 11:46:35 浏览:774
做一朵美丽的雪莲阅读答案 发布:2025-09-17 11:45:48 浏览:486
苏州樱花日语官网 发布:2025-09-17 11:40:12 浏览:798
潍坊君泰花卉 发布:2025-09-17 11:33:21 浏览:37
牡丹花抛光砖 发布:2025-09-17 11:31:59 浏览:960
笔花卉牡丹 发布:2025-09-17 11:22:18 浏览:685
花卉公司介绍 发布:2025-09-17 11:18:00 浏览:215
百合网那个 发布:2025-09-17 11:06:05 浏览:661
鬓红不是海棠红全集 发布:2025-09-17 11:04:03 浏览: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