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山花卉
1. 竹、菊、兰、石、梅、月、荷、松、花、柳、草、舟、水、山、云的诗句
竹: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唐)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杜甫(唐)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钱起(唐)
竹映风窗数阵斜, 一人愁坐思无涯。《竹风》唐彦谦(唐)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听张立本女吟》高适(唐)
菊: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云安九日》杜甫(唐)
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咏菊》文征明(明)
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赏菊》沈钧儒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菊》沈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元稹
兰: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兰花诗》李白(唐)
丛兰生幽谷,莓莓遍林薄。《建兰》朱载霞
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咏怀》程樊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兰溪》杜牧(唐)
珍重幽兰开一枝,清香耿耿听犹疑。《答琳长老寄幽兰》苏辙(宋)
石:晓耕翻需草,夜榜响溪石。《溪居》柳宗元(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唐)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王维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唐)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夏日登车盖亭》蔡确
梅:来日倚寒前,寒梅著花未。《杂诗》王维(唐)
眼前谁识岁寒友,只有梅花伴寂寞。《梅》贡性之
梦里寒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秋霜。《墨梅》朱熹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早梅》张谓(唐)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二首》卢梅坡(宋)
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吹笛》杜甫(唐)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去飞来。《归雁》钱起(唐)
清风明月无人管,南来并作一味凉。《鄂州南楼书事》黄庭坚(宋)
荷: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荷花》白玉蟾(宋)
雨馀无事倚阑干,媚水荷花粉未乾。《荷花》王月浦(宋)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夜泛西湖五绝》苏轼(宋)
烟生杨柳一痕月,雨弄荷花几点秋。《西湖》林洪
松: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栽松二首》白居易(唐)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拟嵇中散咏松诗》谢道韫(晋)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铜官山醉后绝句》李白(唐)
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唐)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北斋雨后》文同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雨晴》王驾(唐)
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辩花丛暗辩香。《杂忆五首 之三》元稹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秦观(宋)
柳:渭城朝雨亦雨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王维(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贺知章(唐)
野竹含笑竹离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新城道中》苏轼(宋)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绝句》僧志南
草: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李白(唐)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长干行》李白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早夏游平泉回》白居易(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答钟弱翁》牧童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初夏即事》王安石(宋)
舟: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唐)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楚江怀古》马戴(唐)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江南曲四首 之三》储光羲(唐)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春湖游》徐俯
菱叶索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采莲曲》白居易(唐)
水: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扬州三首 之一》杜牧
水浸碧天风皱浪,菱花荇蔓随双浆。《蝶恋花》欧阳修(宋)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夏景》朱基瞻(明)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重送裴郞中贬吉州》刘长卿(唐)
山: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李白(唐)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登山》李涉
人间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里始今发。《寒食还陆浑山》宋之问(唐)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雨里如烟。《村居即事》范成大(宋)
云: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唐)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汾上惊秋》苏题(唐)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清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溪云初起日沉间,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唐)
2. 诗仙,诗圣,诗鬼的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他的诗今存900多首,如《梁甫吟》、、《侠客行》、《行路难》、《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他还擅长运用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诗句。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杜甫诗歌的风格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却极见功力。
李贺(790-816),字长吉。晚唐诗人。福昌(今河南宜阳)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今存诗242首。他的诗作有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的,如《秦王饮酒》、《猛虎行》、《金铜仙人辞汉歌》;有发愤抒情的,如《开愁歌》、《致酒行》、《浩歌》等;有写神仙鬼魅的,如《梦天》、《天上谣》、《古悠悠行》等;有咏物等其他题材的,如《李凭箜篌引》、《马诗二十三首》等。李贺诗的艺术特色是想象力非常丰富奇特,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如“羲和敲日玻璃声”、“酒酣喝月使倒行”、“银浦流云学水声”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据统计,他的作品中出现“死”字20多个,“老”字50多个。尤其是写神仙鬼魅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到幽灵出没,阴森可怖。因此,后人称李贺为“诗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