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彩画花卉
⑴ 关于国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的寓意,你知道多少(花卉篇)
中国画的题材主要分为这三大类:山水、花鸟、人物。
而这画里,不论是一树一石,还是一花一草,在创作时,画家都会赋予其意义。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者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
而这种“感物喻志”,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它使一幅作品不仅仅具备着美观价值,更通过物体背后的“寓意”,讲述了画面以外画家想要表达的观念、情绪、思想,使得画面可以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
今天,艺小空就带你了解国画中,各种植物背后的寓意。
一、梅兰竹菊
梅、兰、竹、菊,对应的是:梅花、兰花、竹、菊花,也被人称为"四君子"。
作为中国画里最常见的题材,梅、兰、竹、菊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是因为人们对于其对应的傲、幽、坚、淡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王冕的题画诗写的很好,该画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就被奉为后世画墨梅的铭言了。
郑思肖(1241-1318),连江(今属福建)人,宋亡后隐居平江。擅画墨兰,画兰根不着土,以寄故国之思。
李衎曾遍游东南山川林薮,出使过交趾(今越南),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况,是一位既具深厚传统功力,又注师法自然的画家。此图题材还是修竹与树石,修竹清秀流畅,层石形制奇异,树枝则枯涩古掘,杂以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此画幽雅明快的意境。
吕纪花鸟画代表作。图画桂树一株,花叶繁茂,充满生意。桂树前后各有太湖石一块,太湖石周围栽各色菊花,属于典型的工笔重彩画法。
二、各色花卉
牡丹、荷花、紫藤、杏花……
牡丹雍容大度,是花中之富贵者,贵而不傲,艳而不俗,娇而不媚,属于吉祥画。此图中牡丹两枝,上下呼应,中间立一奇石。牡丹以淡墨双勾,施以淡彩渲染,线条活泼,笔致工整。
荷,寓意一团和气、和和美美,又寓意品性高洁,闲时欣赏,可使人心情沉静、明朗。谢荪,擅花卉、山水,是“金陵八家”之一。此图是一帧工笔设色花卉小品,勾勒晕染,功力深厚,画面气闲神静,使观者心情沉静、明朗。
紫藤,寓意紫气东来。此图绘一株高大挺拔的苍松,上有紫藤缠绕。松下湖石旁,各色牡丹竞相盛开,明艳动人。
杏花在我国传统中,是十二花神之二月花。王安石在《北坡杏花》诗中,也给了杏花极高的评价,将飘落的杏花比作纷飞的白雪,感慨的咏道:“一波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赵昌则用一种及其写实的手法,将杏花勾勒的栩栩如生,富有层次,使杏花尽显晶莹剔透、冰姿雪清之雅韵。
注:大家如果还还有什么想了解“国画背后的小知识点”,欢迎在下方评论区里告诉我,我会整理给大家看的。
⑵ 国画重彩用什么颜料
重彩在中国绘画的早期阶段占有重要位置。“丹青”是古人对绘画的代称,“丹”即朱砂,“青”即石青、石绿,两者均是重彩的常用颜料。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重彩在我国绘画史上的历史分量。
中国现代重彩画的岩彩派是从日本学习中国已经失传的矿物质颜料与技法,回国形成的中国现代重彩画的新流派,注重把材料与技法的认识和对传统艺术中文化内涵的认识结合起来,贴近传统绘画的内奥,在宽阔的文化视野中关照隐藏在古代艺术经典深处的材料与技法;把对古代绘画现状的分析和对材料与技法的研究结合起来,在技法中找到贴切而不浮躁的形式语言。
所以说,中国现代重彩画派是在全面的研究和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为前提的,也是借鉴西方当代艺术为前提的。并形成了强有力的视觉美感与冲击力、创造性和独特的审美形象。
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它一般分成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从使用历史上讲,应先有矿物、后有植物,就像用墨先有松烟、后有油烟。
远古时的岩画上留下的鲜艳色泽,据化验后,发现是用了矿物颜料(如朱砂),矿物颜料的显著特点是不易退色、色彩鲜艳,看过张大千晚年泼彩画的大多有此印象,大面积的石青、石绿、朱砂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植物颜料主要是从树木花卉中提炼出来的。
⑶ 工笔花卉最基础的追求是什么
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称。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
⑷ 国画怎么调色
一、调色如下:
灰绿色:三绿+少许墨
墨青色:花青+墨
绛红色:胭脂+朱膘+少许墨
墨绿色:草绿+少许墨
老绿色:草绿+少许胭脂
褐色:赭石+墨
檀香色:藤黄+朱膘+少许三绿
蓝灰色:花青+白粉+少许三青
土红色:朱膘+少许胭脂
青绿色:草绿+少许酞青蓝
胭脂水:胭脂+大量水
朱红色:朱膘+曙红
粉黄色:藤黄+白色
绿色:草绿+翡翠绿
青蓝色:石青+酞青蓝
淡橘红色:朱磦+少许曙红
二、彩色国画颜料分配:
草绿: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汁绿:80%藤黄+15%花青+5%朱膘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
老绿: 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
三绿: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老赭:朱膘+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来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
(4)重彩画花卉扩展阅读:
各类单色涂料(又称原色漆)的品种虽然相当多,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要求油漆工在实际工作中,利用已有的原色漆调配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色彩,以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要。
国外工业发达国家,配色是利用测色和配色仪器和计算机程序,通过光电分光色差仪或光谱光度计,分析来样色板的颜色及成分,以数字的形式记录测量颜色,将其输入调色、配色软件程序,计算出各种颜色的比例,及需要加入何种颜色来达到数值指标,再进行配色,既准确又快速。
在汽车修补行业,电脑测色、调色系统已开始广泛应用。另一种人工配制复色漆,主要凭实际经验,按需要的色漆样板来识别出存在几种单色组成,各单色的大致比例是多少,做小样调配实验,然后进行配制,但也必须按照色彩学的基本原理进行。
⑸ 工笔花鸟画如何上色
色彩具有着神奇的魔力,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方式,就会让画面产生不同的感受南朝谢赫六法论中说,画有六法,一日气韵生动, 二日骨法用笔,三日应物象形,四日随类赋彩,五日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可见在绘画中,赋彩可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工笔花鸟画着色技巧
画面颜色所呈现的感受,最为直观,最能让观者第时间产生印象 。而随类赋彩,就是将感受浓缩,化为极简的块面表达放在画面中。让观者去发现其中的情感。故此随类赋彩看似简明,实不简单。
着色技巧平涂法
工笔花鸟画从色彩的角度主要分为淡彩与重彩两种基本形式,都是在勾线的基础上进行着色,又称其为“双勾晕染法”。
着色技巧渲染法
工笔淡彩画形式上主要以透明的植物颜色(如:花青色、曙红色、藤黄色、胭脂色等)进行渲染。其色彩明快秀丽,自然生动,有时也与一些矿 物质颜色搭配使用,是工笔花卉的主要绘画形式。
分染法
工笔重彩形式上主要以不透明的矿物质颜色(如:石青色、石绿色、朱砂色和白粉等)进行着染,其色彩凝重艳丽,具有装饰特点。有时也配合植物色使用。
罩染法
二、工笔花鸟着色的基本技法
工笔花卉的着色基本技法大致有六种。
平涂:是指按花、叶的生长方向用不透明的颜色铺染。一般用白云笔较好, 笔头的水分不宜过多,涂色时用力要均匀,涂出的色块要求匀净、润泽。
着色技巧 平涂法
分染:是指工笔花卉着色中最重要的一步, 通过分染,将花、叶的结构关系、前后层次及凹凸变化表现出来。分染时,需准备两支笔,一支蘸色,一 支蘸水。 染时,先从花、叶的根部染起,画一笔颜色后,马上用水笔把颜色晕染开。分染时,色笔水分要多些,水笔水分少些。待干后,再染第二遍。如法反复渲染,直到效果满意为止。
着法技巧 分染法
统染:是指把花和叶大的层次关系、明暗变化按组分染出来,是局部分染的整体化。
着色技巧 统染法
罩染:是指在已经分染和统染好的底色上,平涂一层透明色彩。 罩染时毛笔要饱蘸颜色沿着花、叶的轮廓线分块平涂。罩染要求均匀、透润。
着色技巧 罩染法
醒染和提染:指在平涂或罩染好的颜色上,用白粉或其他颜色将物体的受光面提亮为“提染";用较深的水色或石色小面积加染背光的阴面,使之更凸显物体结构,称为“醒染,”此法多是作品即将完成时用。
着色技巧 提染法
技法的操作方式与绘画效果,我们可以从具体的案例中来学习。不同的作品因为表达效果的不同和材料使用的差异,使绘画步骤与技法的叠加顺序会略有不同。大家先通过案例来学习技法,熟悉技法所能体现的效果。以便自己未来在创作中,能够灵活运用。
⑹ 工笔重彩画花卉学完后人物、动物类先学哪个
工笔画和写意画的注重点不同,不存在哪个更好的说法。
工笔,顾名思义就是用工整、严谨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工笔分为白描和重彩两种。白描就是用墨线类似于现代的速写。它和重彩的区别既是无设色。写意是相对于工笔来说的。写意注重用笔,在笔墨中表达作者的情感,意也就是以形写神。
工笔画比写意画更加注重经营位置,工笔画做工精美,用笔工整,工笔画作画步骤清晰。写意画比较注重用笔,在笔法的运用上,较丰富一些。比较注重“写”的痕迹。更注重意境。工笔画多以仕女,花鸟为主。例如周昉的《步撵图》是工笔画的代表。写意画的特点比较大气,注重一气呵成。例如齐白石的《虾》是写意画的代表。工笔画是比较客观的再现物体。
而写意画是作者对事物的一种主观的表达。大写意画以草书入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大写意画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忘我的艺术。有我与忘我看似相矛盾,其实是相统一的。只有有意识地追求大写意画这一独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将这门解衣磅礴的艺术发扬光大。
近代写意画大师齐白石以高度简练的笔墨为百花写精神,为万物表生命,诗、书、画、印齐全。他兼取文人画的放逸及宋画的细致,造就了单纯而丰富的艺术世界,形成写意画的又一座高峰。
⑺ 工笔画画花画鸟如何调色
1、草绿:约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2、汁绿:约80%藤黄+15%花青+5%朱磦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
3、老绿: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
4、檀香色:约70%藤黄+20%朱磦+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后常用来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
5、米黄:约70%藤黄+30%赭石,主要用来刷背景,在重彩画的绘制中打一层米黄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谐。
6、三绿: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7、老赭:朱磦+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来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
8、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调和而成。主要用来复勒线条,曙红水、花青水等说法同理。 doulv=豆绿色(三绿+藤黄+少许酞青蓝)
mohong=墨红色(曙红+稍许墨)
zhelv=赭绿色(赭石+草绿)
gutong=古铜色(朱磦+墨+少许藤黄+少许曙红)
lv=汁绿色(草绿+藤黄+少许朱磦)
huilv=灰绿色(三绿+少许墨)
yallv=芽绿色(汁绿+藤黄)
mihuang=米黄色(藤黄+朱磦+少许墨)
juhuang=桔黄色(藤黄+朱磦)
moqing=墨青色(花青+墨)
zangqing=藏青蓝(酞青蓝+墨+少许石青)
jianghong=绛红色(胭脂+朱磦+少许墨)
zise=紫色(曙红+少许酞青蓝)
molv=墨绿色(草绿+少许墨)
laolv=老绿色(草绿+少许胭脂)
cuilv=翠绿色(酞青蓝+藤黄+少许翡翠绿)
hese=褐色(赭石+墨)
tanxiang=檀香色(藤黄+朱磦+少许三绿)
lanhui=蓝灰色(花青+白粉+少许三青)
dousha=豆沙色(胭脂+朱磦+少许花青)
tuhong=土红色(朱磦+少许胭脂)
qinglv=青绿色(草绿+少许酞青蓝)
silv=四绿色(三绿+白色)
yanshui=胭脂水(胭脂+大量水)
qinghui=青灰色(花青+少许墨+白色)
lanse=蓝色(酞青蓝+三青)
zhuhong=朱红色(朱磦+曙红)
ziqing=紫青色(胭脂+少许酞青蓝)
fenhuang=粉黄色(藤黄+白色)
honghe=红褐色(墨+胭脂+少许朱磦)
⑻ 工笔画花卉绘制步骤有哪些
工笔画花卉绘制步骤有哪些
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与“写意画”对称。下面我为您收集整理了工笔画花卉绘制步骤,希望对您有帮助!
工笔画花卉绘制步骤
1、起稿和勾线
工笔重彩落墨之后很难改动,所以起稿时一定严肃认真,要求精细准确,笔笔肯定。墨线的深浅根据对象本身的色调来决定。譬如:白色或淡色浅色画墨线要浅,重色画与质地坚硬的物象墨色要深。如枝叶还应视远近层次及光暗变化使用墨色(焦 浓 淡 重 清)
勾线除墨色深浅外,重要在用笔。用笔有强 轻 重 疾 徐等变化。线条有粗细,长短,曲直之粉要根据物质质感用笔。一张好的白描也是一张好画。
2、晕染底色
工笔画把墨当色来用,画某些东西须用墨来大第色,如枝干,山石走兽等着色之前先打好墨底,这是工笔重彩画特殊的表现方法。按凹处暗,凸处明与近处真切色重,远处需浑色淡。晕染出物体的转折 起伏 用墨色表现出体感 质感及明暗。
3、敷染表色
一般是先染花头,再染叶子。花先染淡色花再染重色花。染花先从画面最前边的突起部分染起。
有些地方须罩染矿物质颜料,如:石青 石绿 朱砂 石黄等。使用石色需先用草绿打底。如石青花色先用花青打底。着石绿叶先用草绿打底等。上石色如遍数多需罩一层淡矾水,使下面的.颜色固定,再染色不能和下面的颜色搅浑。初学者要稳重,不要心急。
4、深入刻画
经过以上几步,画面大的色彩效果基本完成。但有些细部还要深入刻画,象花蕾,花蕊 花萼 嫩叶 叶芽 叶筋等。使画面完整。最后要调整收拾,中国画讲“大胆落墨,细心收拾”,一幅画的最后效果如何,跟这一不有很大关系。该加强的加强,该减弱的减弱,主题突出统一和谐。经过多次晕染有些墨线被覆盖了,画面显得不精神,就需要用线重勾一下,也叫“勒”可以提墨线,也可以提色线。
;⑼ 画重彩需要什么
颜料要粉末状加水调的那种 或则水粉也行 纸张要高丽纸(比一般的宣纸厚点的回)还要准备一个大刷子 用来答托表和托墨 笔的话 各种笔头的毛笔都准备几只 细的勾线笔也要
在步骤上注意要分还几遍去上色 要一遍遍晕染上去的 还有如果你要做特殊效果的话还有很多讲究 比如揉皱啊 喷水啊 贴金箔银箔什么的 其实最重要就是像画工笔一样要一遍遍把它画细 如果你要在后面托墨的话 前面上色的时候边沿的地方用色要厚些 这样墨托好就不会印上来了
具体的你最好找本书看看就一目了然了
⑽ 黄筌富贵、徐熙野逸——黄筌与徐熙在花鸟画方面艺术风格的迥同
中国花鸟画起源新石器时代。在唐代形成了雏形,于五代时期趋于成熟,而到了两宋呈现出盛极一时的面貌。而在中国花鸟的发展史上,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黄筌,还有一位就是徐熙。黄筌与徐熙以异曲同工之妙的创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光彩夺目,对后代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由于这两位画家的画风不同,以致称其“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一、黄筌与《写生珍禽图》
黄筌,字要叔,四川成都人。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唐天复(901-903)年间,花卉画家刁光胤入蜀,黄筌13岁师从之,当时就显露出他卓越的绘画才能。17岁入宫,任待诏职。他一边向师傅学习,另一边又博取诸家之长,花卉并取法滕昌佑,山水松石学李升,鹤师薛稷,人物龙水学孙位等,博取众长,自成一家。故而黄筌的造诣,六法俱备,他一生出入宫廷,鞍前马后,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宫廷的御用画家。
关于黄筌的创作有不少生动的传说。相传淮南地方向后蜀国朝廷进贡了几只仙鹤,皇帝命黄筌将仙鹤依样画在后宫偏殿的墙壁上,黄筌便在写生的基础上描绘了6只仙鹤或警觉、或啄苔、或理毛、或翘足、或仰天长唳的不同姿态,犹如真鹤附壁,以至几只活的仙鹤经常跃到墙旁起舞,久久不愿离去。皇帝惊叹于黄筌的画艺,于是将这座偏殿命名为“六鹤殿”。黄筌还曾在蜀国皇宫八卦殿的墙壁上画四时花鸟,由于画得极为逼真,飞在空中的苍鹰从远处看到了墙上画的雉鸡,竟然从天而降,连连扑击。
以黄筌为代表的工笔重彩的花鸟画,其表现风格一直为宫廷的主流,黄筌的画法是“勾勒填彩,旨趣浓艳”,就是先以线条勾勒轮廓,然后填以浓重的色彩。画鸟羽毛丰满,画花浓丽工致,他其风格特点是用笔工稳精细,重在赋色。另外美术史家认为,黄派在唐以来凹凸花的基础上,完成了“没骨花”的画法。《洞天清录》集中说黄筌的画“真以粉堆,而不作圈线”。这就是典型“没骨法”技法。沈括《梦溪笔谈》谓:“诸黄(黄筌及二子居寀、居宝)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轻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勾廓填彩,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方法,但与早于此图的唐代人物画与山水画相比较,此图勾轮廓的墨线大都非常轻细,似无痕迹,所赋色彩,也明显区别于唐画的浓烈艳丽,而是以淡墨轻色,层层敷染,更重质感。这种绘画风格,注重表达物象的精微、逼真。而这种表现手法,格调正适合当时皇家院体画,故人也称为是院体画派,这种风格到了两宋得到发扬光大,特别是微宗皇帝更是热哀于此道,所以这种流派也被两宋定为当时的正统派,故而当时称黄家富贵,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宋人画册的工笔花鸟花正此种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到现在,也是工笔花鸟画家的真正取法源流,是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真正纳入独立画科、种流派的开始,因为黄筌的影响及后世对其的追慕及画面的效果,故而,后人冠于黄鉴之名,称其为“富贵”的特色,其实应理解为中国工笔画的源流而定格的。
《写生珍禽图》绢本,设色画,纵:41.5cm,横:70.8cm,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画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仅似豆粒,却刻划得十分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
画面中24只小动物均匀地分布,它们之间并无关联,亦无一个统一的主题。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仅从这幅稿本上即可了解黄筌的作品之精妙,可以想象到黄氏其它作品的巨大魅力。
黄筌作画强调真实写生,重视形似与质感,其绘画多用淡墨细勾,重彩渲染,用笔极为精细,而后以色晕染,几乎不见墨迹,《写生珍禽图》正是运用此种“双勾填色”法绘制而成。
每一件动物都刻画得十分精确、细微,甚至从透视角度观之也无懈可击。此画标志着中国画中的花鸟画从早期的粗拙臻于精美,中国的花鸟画家已经具备完善的写实能力。勾廓填彩,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方法,但与早于此图的唐代人物画与山水画相比较,此图勾轮廓的墨线大都非常轻细,似无痕迹,所赋色彩,也明显区别于唐画的浓烈艳丽,而是以淡墨轻色,层层敷染,更重质感。这种绘画风格,注重表达物象的精微、逼真,似乎有些接近于现代的照相再现。
局部(放大到170%)
局部(放大到170%)
二、徐熙与《雪竹图》
徐熙,钟陵人(今江西进贤西北)。他出身“江南名族”,先人历代做官,虽未出仕,却以高雅自许,自称“江南布衣”。徐熙绘画的主要特点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画面以墨为主,用笔墨画出物体的形态,然后略施色彩。故而显得笔意贯注,一气呵成,使画境既呈古旷悠远之意,色彩与墨迹不相掩映,又蕴藉勃勃生机。而此技法,前无古人,后有来者,开辟了水墨写意画的先河,打破了唐以来花鸟画细笔填色的表现程式。宋米蒂就曾评曰:“黄筌画布足收,易摹;徐熙画布可摹。”而此种画派是相对与当时黄筌院体派而言的,也就是说这种流派的画风有别于当时流行的正统派,而就称其为“野逸派”。而这种流派实际上正是我国写意花鸟画的先河。一直沿袭至今,说其“野”。因为与正统的院体有区别,说其“逸”,是因为这种风格与文人雅士的心性相符,是为“逸妙”的载体,故而称之为“野逸”。“逸”者,飘渺,“妙”者,不可言也。
宋代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云:“士大夫议为花果者,往往崇尚黄筌、赵昌之笔,盖其写生设色,迥出人意。以熙视之,彼有惭德。筌神而不妙,昌妙而不神,神妙俱完,舍熙无矣。”又有论者以司马迁之文、杜甫之诗类之,谓“意不在似”。徐熙在花果方面的成就因无可靠作品流存,只有从文献和后世拟仿之作上一睹风采。除此之外,还有他在花鸟画技法方面开创的“落墨”之法。
对于徐熙“落墨”法,刘道醇评曰:“精于画者,不过薄其彩绘,以取形似,于气骨能全之乎?熙独不然。必先以其墨定其枝叶蕊萼等,而后傅之以色。故其气格前就,能度弥茂,与造化之工不甚远,宜乎为天下冠也。”五代徐铉谓“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宋代《德隅斋画品》中著录徐熙《鹤竹图》,谓其画竹“根干节叶皆用浓墨粗笔,其间栉比,略以青绿点拂,而其梢萧然有拂云之气”。《鹤竹图》今已不传,幸运的是上海博物馆所藏《雪竹图》,被认为最为接近徐熙“落墨花”的作品,也是直观了解“落墨”法的绝佳途径。
《雪竹图》——图卷,绢本,墨笔画,纵:151.1cm,横:99.2cm,藏于上海博物馆。
该幅作品,描绘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构图新颖,层次丰富。下方是大小数方秀石,不重勾勒而用水墨晕染出结构,留白以示积雪。石后中间是三竿粗竹,挺拔茁壮,细枝遒劲,残叶纷披。旁有数竿被雪压弯或折断的竹子,或粗或细,或断或弯,又有数竿细竹穿插其间,显得姿态多变,情趣盎然。左旁则现一段枯树,枝杈被折,或勾叶,或晕染留白,映衬雪景的萧瑟。而在刻画上,勾皴与晕染,粗笔与细笔,浓墨与淡墨,墨染与留白,兼施并用,同样是谨严的写实作品,与北宋盛行的“细勾填彩”、务求逼真的画风相比较,显得率意而出格,然而却也更多变化,更富情趣。
这件作品不见与任何著录,画法奇特,这种画法在传世10余万件中国古代绘画中,仅此一例。对于此图,谢稚柳先生作了较为深入与开拓性研究,认为“从它的艺术时代性而论,不会晚于北宋初期的制作”,“完全符合徐熙‘落墨’的规律,看来也正是他仅存的画笔”。《雪竹图》的画法和画风也与《圣朝名画评》的评述非常接近,与北宋盛行的“细勾填彩”、务求逼真的画风不同,显得率意而出格,富于变化和情趣,只是因为是水墨的缘故,少了道“傅之以色”的工序。画幅石旁竹竿上有倒书“此竹可值黄金百两”两行八个篆字,近五代、北宋时期书风。这些,使得无款的《雪竹图》与徐熙及其“落墨”之法相关联,成为现存研究徐熙的最重要作品。
徐熙画花卉,多用“澄心堂纸”(纸质近于生宣,有吸水性)。所有的绢,绢纹稍粗。这非常适合他的画风。南唐后主李昪很重视徐熙的作品,当时“集英殿”中收藏了不少他的作品,并常把徐熙的花鸟画挂于宫中,称其为“铺殿花”或者“装堂花”。即以装饰强的花果铺满画面。名门出身对于徐熙的性格有潜在的影响,高贵的地位及其他的“鬼斧神工”足以与黄筌相媲美的画史地位。
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概括了他们两人所处地位、接触的环境的不同,用时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及审美观点,表现手法的不同。黄筌父子画珍禽瑞兽,奇花怪石。他们所画的花鸟都是培养在“绣闼雕栏,金笼翠绿”之中的丰满肥硕的生物,适合帝王、显贵的欣赏情趣,所以在画院得到发展和重视,以至被北宋画院奉为规范,风靡百年之久。与黄家的富丽一格相比较,徐熙的画被评为“野逸”。徐熙过着游山玩水的悠闲生活,他所看到的是田野自然情景,他画的花卉禽鱼,都是生活在大自然中、毫无粉饰、不失本来面目的生物,所以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据说入宋后,黄筌在皇家画院占优势,硬将徐熙的画排斥在画院之外。但是宋太宗赵炅看到徐的《石榴图》后,曾叹赏曰:“花果之妙,吾独知有熙矣!”并将此画遍示画院里的画家,说是“俾以标准”。
所谓“黄徐异体”,也就是指以黄筌父子和徐熙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的花鸟画体裁。黄徐异体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绘画流派,各有千秋,具有相互不能替代的艺术特色,对后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曾专门加以分析评论说,黄筌与徐熙犹如“春兰秋菊,各擅重名,下笔成珍,挥毫可范”。
转自 美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