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花卉生产现象

花卉生产现象

发布时间: 2023-02-05 14:42:13

花卉业发展现状是什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怎么解决问题

花卉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一个分支,花卉作为商品在市场中有研究、开发、生产、储存、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花卉的栽培、养护、管理、服务、生产和流通密切相关。目前的销售渠道包括传统的批发、拍卖、直销和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

⑵ 当前中国园林观赏花卉业发展现状及面临哪些机遇的挑战

当前,我国花卉业正处在“百年之交”的跨世纪重要时期,面临着机遇与困难并存的关键时刻。客观、准确地分析前景与机遇、现状与问题,用新思维研究其发展方向,用新举措探讨相应的发展对策,不仅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又是当前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现就此谈些看法与意见。 一、前景与机遇有史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经历了恐惧、崇拜自然和征服、掠夺自然两个阶段之后,如今进入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阶段。由此造成的生态失调、环境污染等等严重恶果,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除天灾外,它与建国以来人为破坏植被,水土流失的面积增加40-45%,从而抬高河床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重建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已成为当今的一大热点。为加快绿化、美化中华大地的步伐,国务院早在1994年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提出了“加快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行动方案;1998年4月,全国绿委会议强调:“努力提高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水平,把铁路、公路、江河沿线以及两侧的荒山、平原、城镇绿化起来”;日前,国务院颁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则》,要求“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把它列为我国的重大战略来抓。据此,福建省绿委部署了我省2000年前实施“交通绿色通道”和“百千绿化工程”(建设100个园林式乡镇和1000个园林式村庄)。不难预测,从环境保护对花木的需求来看,这些都为花卉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向落后的花卉业亦伴随着迅猛崛起,成为农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项新兴产业。近些年来,面对亚洲金融风波的冲击和影响,据国家信息中心报告,1999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增幅与去年基本持平。按照经济规律,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花卉业,仍将有一个适度快速发展的前景。眼下的花卉业,在“回归自然”成为人们共同呼声与迫切愿望的今天,建造生态城镇,发展消闲农业,把绿移入居室以及开发绿色旅游业,休闲度假业等方兴未艾。可想而知,同样会有一个良好的机遇。事实亦是如此。近几年福建花卉业,虽受亚洲金融风波影响,出口明显锐减,减幅近40%。而全省观赏花卉的销售额依然逐年稳步上升,1996年至1998年,分别为2.67亿元,3.38亿元和4.44亿元。当今世界,花卉是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据国际权威机构和专家预测,世界花卉消费额1991是1000亿美元,到2000年达2000亿美元,十年将翻一番,年增长速度为10%。特别是世界花卉生产布局的调整,给我国创造了吸收外资兴办花卉企业的机遇。目前,世界花卉生产与消费逐步分离,生产正由高成本发达国家向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每单位花卉生产平均成本是日本的1/5、台湾的1/3,也明显低于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而且具有多种自然气候型,市场消费潜力大。因此,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看好中国,纷纷来华投资兴办花卉企业。1998年,我省已有外资、三资花卉企业39家,足以说明这一点。二、现状与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花卉的生产持续大幅度增长。据中国花协不完全统计,1997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达8.6万公顷,占全世界花卉栽培面积22.3万公顷的38.57%。居全球首位,成为生产大国。1997年全国花卉生产总值达96亿元,折消费额为84亿元,若按1995年花卉行家预测,今后5年花卉消费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以16%计,至2000年为73亿元,如今5年的消费预测指标,不仅两年就实现了,而且超过了11亿元。同时,流通环节的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1997年,全国已有花店1万4千家,比1991年的1110家增加了12倍;各类批发市场有700家,比1991年的200家增加了3.5倍,有效缓解了买难卖难、产销脱节的矛盾,而且为全国性的南北调剂发挥了重要作用。福建花卉业与全国一样,进入九十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与1991年比,全省花卉生产面积和产值分别增长了59.66%和5.78倍。同期,花店增加3.5倍,批发市场增加2.25倍。从而为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快速发展的我国花卉业,由于起步晚,基础差,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存在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主要表现为:1、盲目性。当前某些地方的基地投资热、市场建设热和温室引进热,存在相当严重的从众倾向,造成花卉某些品类供过于求,效益下降。其原因是政府缺乏宏观指导或是宏观指导与企业自主行为的矛盾,尚未找到连接与衔接的有效途径。2、自发性。花卉市场仍处无序状态,市场竞争中互相残杀现象相当严重。关键在于千家万户各自为战与千变万化市场不相适应,独立、分散的营销方式难以抵御大市场的激烈竞争。3、滞后性。指科技被冷落,严重滞后,我省尤为突出,这就难于推出创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是分散、落后生产方式与科技兴花的矛盾,尚未很好解决。讲花卉业的现状与问题,这里拟注重分析的难点是:当前的经济趋势与市场环境不容乐观,从外部的大环境而言,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环境难以有大的改善。在这情势下,毕竟还不是国计民生必需品的花卉,又是以集团消费为主,个体消费为辅的花卉市场,面对集团消费紧缩,花卉首当其冲摆在减缓之位;而个体消费,在较为普遍的“减员增效”及居民消费仅能保持低水平增长面前,亦难以有大的增长。同时,亚洲金融危机仍将继续给花卉出口带来影响。再则,在花卉业内部,由于近几年花卉生产增长速度高于花卉消费增长速度,已出现产品供过于求,导致竞争日趋激烈,价格一再下滑的不利局面。综上所述不利因素,势必给花卉消费的增长,市场空间的开拓,带来延续的困难与问题。三、方向与对策花卉业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加速花卉产业化的进程,向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变,最终实现现代化。花卉产业化要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前提,以花卉企业为基础。它的形成与发展,必须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和城与乡、农工商、产加销、产学研等紧密联结进行,最终达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目的。从当前挑战与机遇、困难与希望并存的现实出发,发展花卉产业的对策,总的来讲,要从过去偏重抓生产,忽视市场与科技(橄榄型)向注重市场与科技、带动生产(哑铃型)转变。(一)增强规划意识,坚持花卉产业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原则。必须认识,只有国民经济增长,花卉业方得以扩展消费与市场。所以,制订花卉业发展规划,应当依据经济的增长速度而相应增长,切不可以人为意想、逻辑推理替代科学分析。我省在确定“九五”期末花卉种植面积和产值的指标时,即以此为准,计划花卉生产面积从7.2万亩增至10万亩,产值从7.4亿元提高到6亿元,现在看来,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是能够如期实现的。(二)增强市场意识,坚持市场导向,总量平衡原则。针对当前花卉产品存在的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的现状,应坚持以现实市场为主,把握市场趋势,预测市场需求,选准市场定位,下大力气开拓花卉市场。近些年来,我省立足本省,瞄准市场缺口,调整产品结构,增大原靠省外调进的观赏苗木、鲜切花及小盆花的生产比重,由于产品适销对路,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扩大了销路。同时,以福建独具特色的水仙、剑兰、苏铁、榕树盆景等产品,改变个体分散式占有市场为联合体共同占有市场,向全国各地延伸,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从而实现了全省花卉销售额的稳步逐年上升,收到了稳中求进的良好效果。(三)增强区域意识,坚持适地适种,发展特色产品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特色产品就难以占有市场。要重视区划布局,发挥各自的自然资源与物种资源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品牌产品,提高比较效益。如我省的漳州花卉产区,虽然近些年来生产面积扩大了近万亩,由于具有水仙、国兰、榕树和榕树盆景、棕榈科植物等四大特色,产品远销海内外,销势仍然看好。(四)增强科技意识,坚持面向生产、科技兴花原则。我国我省长期来花卉科研被冷落,科研滞后已成为推进花卉产业化的主要障碍,为切实办好科技兴花这项大事,应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市场—科研—生产—市场的良性循环运作机制,在推行现代实用技术上下功夫。力求从单纯引进国外品种向引育结合转化;从传统栽培向规范栽培转化;从单项技术向配套技术转化;从照搬洋设施向设施本土化转化。同时重视高新技术在花卉产业中应用。

⑶ 基于我国花卉产业的实际状况,如何与国际市场接轨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产业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已达14.75万公顷 (包括花卉及苗木等所有相关行业),销售额160亿元。然而,我国花卉生产力水平仍十分低下,单位面积产值仅仅是荷兰的10.36%。花卉种植中普遍存在品种单一化,档次、质量低,各地生产基地低水平重复建设,设施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市场上往往出现生产旺季产品滞销,冬、春节日消费旺季缺货的现象。以下结合国内鲜切花生产和市场现状,分析总结出我国花卉产业的五种发展趋势:
1.品种结构向高档化发展,价格日趋合理
近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并生产优、新品种,鲜切花如非洲菊、鹤望兰、百合郁金香、鸢尾、热带兰、高档切叶等,盆花如凤梨类、一品红、安祖花、蝴蝶兰、大花蕙兰等,品种逐渐高档化,花色则多样、淡雅。花卉市场的价格稳中有降,尤其以香石竹、月季等大宗鲜切花产品的降幅较大(应视为合理性的降价),分别达30%和50%。
2.产业化区域性分工,花卉流通形成大市场
从国内花卉的生产格局和中远期发展趋势来看,鲜切花生产将以云南、广东、上海、北京、四川、河北为主;浙江、江苏等地的绿化苗木在国内占有重要份额;盆花则遍地开花,并涌现一批地方优势名品,如江苏华盛的杜鹃、天津的仙客来、广东的兰花、福建的多肉植物等。随着采后低温流通和远距离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这些地区的优势更加明显,必然出现大生产、大市场的格局。
3.重视优质种苗、种球基地的建设
上海市花卉良种试验场投资1200万元建起80亩种苗繁殖基地,年生产香石竹种苗500万株;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中心生产的花卉种苗包括香石竹、满天星、非洲菊和彩色马蹄莲等10余个种类100多个品种,年销售种苗1200万株;辽宁、浙江、甘肃等省利用冷凉地气候或山地气候资源,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发动农民繁育种球及育苗等。一批新兴的国家级花卉产业化基地,起点高、规模大,集科研、生产、开发于一体,提高了优质种苗、种球生产的国产化供应能力。
4.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种花深入人心
从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看,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而我国低于50%。“九五”期间,我国的花卉科技人员在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传统名花的商品化研究、推广,保护地、现代化温室的应用和改进,观赏植物的无土栽培、化学控制、生物技术、无毒种苗繁育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十五”计划中又将加强育种和新品种的引进、建立低温流通的综合保鲜体系、工厂化育苗及设施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等列为重要内容。
5.建立起全国性网络流通体系
国内的鲜花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全国花卉市场1200多个,昆明、广州、北京、上海、福州、成都等主要花卉消费城市,均建立了大型的花卉批发市场,地方性的花卉市场也不断出现。各大、中城市和县镇的花店大量涌现,目前国内花店发展到14000多个。
再者,在流通促销上,加强销售信息网络化建设,实施名牌战略,以促使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经营。再者,还要迎合国外消费者的喜好品种,引进外国先进生产技术,拓展国际花卉市场。

⑷ 中国各地的花卉生产分布分析


卉业一直被看做朝阳产业和新的
经济增长点。伴随着改革开放后
经济的飞速发展,
近三十年来,
一直呈现
出持续、
稳定、
高速的发展态势。尤其是
近几年,
更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008

11

14







2007
年全国花卉统计数据显示,
2007

我国花卉生产总面积为
75
万公顷,

2006
年的
72.2
万公顷略有增加;
花卉销
售总额
613.7
亿元,

2006
年的
556.2
亿
元增加了
10.3%,
增幅明显。从数据中我
们可以看到中国花卉行业的飞速发展。
我国花卉业与世界发达国家,
甚至
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
距。我国素有
“园林之母”
的美称,
是一
个花卉资源大国。虽然这些年我们的花
卉业在稳步发展,
但与此美称相比还有
很大的发展空间,
与国内外巨大的市场
需求也相去甚远。目前在全球花卉业竞
争十分激烈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
的花卉业产业化程度低、
产品质量参差
不齐的现象尤为突出。可以说,
我国的
花卉产业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又拥有机会。然而,
花卉业要进一步健
康发展,
真正成为
“三高”
产业,
目前还
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国花卉业的发展现状
花卉行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
1.
规模化生产程度低
近些年,
花卉的产销情况一直处于
稳步上升阶段,
但数量上的增加只是发
展的一个方面。和其他行业相比,
花卉
行业的经营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和个体
花农中,
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链。大多
数的小规模企业和花农只是凭借着多年
的栽培经验进行花卉生产,
同时由于设
施不齐备,
受气候的影响较大,
高投入低
产出的情况较多。分散的小规模生产造
成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难以形成
规模效益。
近年来,
花卉种植、
销售的稳步发展
使我们看到了花卉产业光明的未来,

花卉产业不单包括这两方面,
花卉行业

中的其它组成部分其实更是大有可为。
企业对于新品种、
盆器、
生产设备、
销售
包装、
养护产品所需的材料、
工具等的开
发,
在企业获利的同时,
可以完善从研
发、
生产、
销售到售后服务一系列的花卉
相关产业的发展,
摆脱我国花卉业发展
对国外的依赖,
促进中国花卉业的整体
提升。
2.
缺乏行业标准
我国还没有启动花卉质量管理体
系,
多数花卉种植者还没有达标的意识,
管理部门没有贯标的措施。在生产中,
缺乏技术规程;
流通中,
对储存、
包装、

输等没有严格的技术要求;
交易中,
没有
市场准入制度。企业不掌握、
不熟悉质
量等级情况、
检测技术和测试指标,
在对
外贸易时只能听从进口国
(商)
的操纵,
经常遭到无理退货或压级压价,
造成重
大的经济损失。
3.
科技水平较低、
科技力量薄弱
花卉的种植曾经被认为是一个靠天
吃饭的行业,
和其他作物的种植没有区
别。虽然它属于农业范畴,
但要实现利
益最大化,
绝不是一块肥沃的土地、
简陋
的温室和一群有经验的花农就可以实现
的,
这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如
果能够实现流水线生产,
就可以节省人
力物力,
在产量大增的情况下实现标准
化生产。2009
年春天,
国内的八个省市
遭遇了重度干旱,
种植花卉所需的水资
源极度缺乏。如果在生产中应用潮汐式
灌溉或滴灌技术,
就可以使耗水量大大
减少,
这也方便了湿度的调控,
将病虫害
侵袭的危险降到了最低。
“科技兴花”
是花卉产业发展的必由
之路。
世界花卉生产与贸易之间的竞争,
实质上是科技水平与人才的较量。大多
数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对新品
种、
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较差。而
在花卉业发达国家,
不仅从业者普遍受
过中等专业教育,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
所占的比例也较高。花卉人才匮乏的问
题直接影响到花卉产业的发展。
另外,
现阶段我国花卉研究转化率
低。新品种、
新技术是花卉产业发展的
基础,
新的科研成果能否迅速转化为生
产力直接影响着花卉产业的发展。一些
新产品、
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多集中于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与实际生产应用
还有一定的距离。缺乏对新产品开发的
投入,
长此以往中国花卉产业就会没有
自己的产品,
没有自己的特色,
成为无根
产业,
更谈不上今后的繁荣发展,
也不符
合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花卉资源的利用方式不佳
我国是世界花卉种质资源宝库之
一,
但每逢节假日装点城市的国产花卉
品种屈指可数,
一串红、
三色堇、
矮牵牛、
万寿菊等几种花卉用遍大江南北,
淡化
了城市的个性。
而一些国外城市如伦敦、
华盛顿、
巴黎、
东京等地,
则分别配置应
用着
1500
󰊙
3000
种观赏植物。
相比之下,
我国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就逊色了许多。开发量少不仅影响了城
市景观,
更或多或少地挫败了科研工作者
培育新品种的信心。许多珍贵的花卉种
质资源很容易就被外人通过各种方式
“盗
走”

成为他人的育种材料,
育出的新品种
再返销回来。玫瑰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玫瑰花由欧洲植物学家在
18
世纪
育种成功。而培育这些品种所用的
15
个原种中,

10
个原产中国。由于现代
月季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好,
如今我国产
销所需的玫瑰切花、
种苗等均须进口,
使
“玫瑰之乡”
的美名拱手让人,
令人遗憾。
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
30
年来,
我国花卉业区域
布局明显优化。
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广东、
云南、
辽宁、
四川和江苏为主的切花生产
区域;
以江苏、
河南、
浙江、
山东、
湖南为
主的观赏苗木生产区域;
以四川、
广东、
福建、
浙江、
湖南为主的盆景生产区域。
一些我国特有的传统花卉产区和产品,
如洛阳、
菏泽的牡丹
大理、
金华的茶花
漳州的水仙花,
鄢陵的蜡梅等,
得到了进
一步巩固和发展。
各地找到自己在花卉产业中的产品
定位固然重要,
但再次审视这些产销情况
排名前列的省市,
我们发现南方城市明显
多于北方,
东部发展明显好于西部,
特色
花卉产区数目屈指可数并且长年没有增
加。国内花卉产业发展主要受气候资源、
地理位置以及能源与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在激烈竞争中,
有的地区花卉业已经成为
支柱产业,
但有的地区发展较慢,
出现了
地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但每个
地区都有适宜本地区生长的乡土植物,

其开发为不同规格不同花色的系列商品,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提高本土花卉
的市场竞争力,
扩大生产规模销往其他地
区,
不仅可以降低管理和维护成本,
还可
以让更多的人通过植物认识一个企业、

至一个城市,
建立又一张
“城市名片”

⑸ 中国花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花卉行业产值及种植面积

近年来,花卉行业产值保持持续增长趋势。2015-2018年,产值从2106亿元增长至261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7.47%。据此,初步估算2019年我国花卉行业产值约为2809亿元。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花卉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⑹ 什么是光周期现象,在园林花卉生产中有什么意义

你好
光周期,美国学者加奈(W.W.Garner)和阿拉德(H.A.Allard)于1920年提出,是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光周期现象是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大多数一年生植物的开花决定于每日日照时间的长短。除开花外,块根、块茎的形成,叶的脱落和芽的休眠等也受到光周期(指一天中白昼与黑夜的相对长度)的控制。植物对周期性的、特别是昼夜间的光暗变化及光暗时间长短的生理响应特点。尤指某些植物要求经历一定的光周期才能形成花芽的现象。但其他生理活动也受光周期影响。
应用:
1、引种:纬度相近地区引种易成功。短日照植物北移因生长季日照延长,长日照植物南移因生长季日照缩短,都有延迟发育的作用;反之,短日照植物南移,或长日照植物北移有促进发育的作用。短日照植物引种时,温度和光照长度的效应是相互叠加的,对发育期提早或推迟

的影响较为突出,南北距离较远时,则不易成功。长日照植物南北引种,光温影响是补偿的,一般较易成功。但在热量条件较差地区,从高纬度引种短日照植物,往往有利于避霜早熟。但对收获营养体为主的作物,则要防止过早向生殖生长转化。
2、育种工作中利用光周期调节花期实现品种间杂交。利用光周期效应使作物提早发育,还可以实现加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
3、调节播栽期。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移栽期,使自然日照、温度与作物的要求相一致,是提高产量的主要条件。
4、花卉栽培。利用光周期现象进行人工调节花期,能使短日照植物的菊类在任何季节开花。

⑺ 分析当今中国花卉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培育新品种和保持引进品种纯度方面的技术力量薄弱。国内近年来很少有优秀的花卉新品种出现,而引进品种有价格高、适应性差的缺点,并且在管理上(尤其繁育环节)的技术水准有待完善。另外,花卉业出现“重插花、轻盆栽”“重观叶盆栽,轻传统造型盆景”的发展不均衡现象。

⑻ 当前世界主要花卉生产国的花卉生产状况及特点

最大的花卉生产出口国是荷兰
目前,荷兰生产的花卉至少有70%用于出口,其花卉插条和种苗遍及世界所有花卉生产国家,并且成为世界花卉交易中心和花卉生产原始材料中心。纵观荷兰花卉产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专业化 荷兰的花卉和观赏植物多由家庭农场生产,农场主起主导作用。一般说来,种植者自己并不直接销售他们的产品,他们都参加这家或那家花卉拍卖市场,并成为成员。这就使种植者完全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从事生产。这种专业化的生产,细化到专业种植某一种作物或是某一种作物的一个品种。这种专业化生产使生产达到最大优化,个性品种、技术也得到不断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专业的原始材料及育种公司、玻璃温室公司、运输公司、栽培用土公司,为这些农场主提供非常个性化的服务。

现代化 尽管荷兰的花卉和观赏植物多由家庭农场生产,但生产规模很大,特别是生产花卉的玻璃温室,用以保证作物不受外界天气影响,并有可能对气候进行控制。这些玻璃温室的现代化程度,不仅使气候和光照因素达到最合理的组合,还可实现供热和冷却系统、灌溉系统和气候控制系统自动工作。花卉生产的广泛专业化使生产过程中的很多方面实行机械化。温室内部运输和切花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计算机控制实行机械操作。荷兰的温室系统和设备的开发及生产,领导着世界潮流,如园艺计算机系统、上盆系统、栽种机器人、移动式培育苗床、冷库和分级捆束机等。

市场化 每天都有成吨的鲜花和观赏植物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运往荷兰的拍卖市场,而由荷兰本地出产的花卉和各种观赏植物也是通过拍卖市场,由荷兰发往世界各地。也就是说世界园艺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经荷兰的花卉拍卖市场才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良好的市场机制和销售体系,垫定了荷兰作为世界园艺交易、中转枢纽的地位,并使荷兰花卉业在国际花卉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拍卖市场是种植者的合作社,种植者是拍卖市场的所有人。参加某一拍卖市场意味着种植者必须将其全部产品经拍实市场销售。

⑼ 花卉行业的现状和机会

一、花卉行业竞争格局

从国际竞争格局看,一是花卉行业历经多年发展,行业格局基本定型,荷兰、日本、德国等花卉产业发达国家不断向种子、种苗、种球和新品种研发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上游集中。二是花卉生产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发达国家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花卉生产正在由欧美等发达国家向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国。三是发达国家依然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花卉消费潜力巨大。

从国内布局看,我国花卉行业中地区、规模和技术水平也分化严重。江苏、浙江、广东、云南等地整体行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发展较好,东北、西北相对滞后。从花卉品种看,形成了以云南、辽宁、广东等省为主的鲜切花产区,以广东、福建、云南等省为主的盆栽植物产区,以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安徽等省为主的观赏苗木产区,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等省为主的盆景产区,以上海、云南、广东等省(市)为主的花卉种苗产区,以辽宁、云南、福建等省为主的花卉种球产区,以内蒙古、甘肃、山西等省(区)为主的花卉种子产区,以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山东、重庆、广西、安徽等省(区、市)为主的食用药用花卉产区,以黑龙江、云南、新疆等省(区)为主的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产区,以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为主的设施花卉产区。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花卉行业现状调查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二、花卉园艺行业发展前景

我国发展花卉园艺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主要体现在资源、消费、就业、生产力和花文化等方面。

1、花卉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我国花卉种质资源丰富,是很多名贵花卉的起源中心和野生花卉资源宝库,拥有高等植物近3万种,居世界第三位,仅兰科植物就有180余属1,200余种,其中特有种达500种左右。在两千多年的花卉栽培过程中,我国培育出了数千个花卉品种。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培育出具有特殊性状与竞争力的花卉新品种。

2、国内花卉消费潜力巨大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群的兴起,城市园林建设对花卉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花卉需求日趋多样化,为花卉消费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据统计,世界人均盆花和鲜切花年消费额约20美元,而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仅0.5美元,市场潜力很大。

3、生产力提升空间很大

据统计,2010年丹麦、加拿大、荷兰、瑞士、芬兰等国的切花和盆栽植物每公顷平均产值超过50万欧元,而我国切花和盆栽植物每公顷产值不到3万欧元,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非设施栽培产品产值提升空间更大。

4、解决社会就业优势明显

花卉产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部门多、领域广、链条长,需要大量劳动力参与。花卉种植可以有效吸纳大量劳动力,花卉加工、营销服务等可以有效提供就业机会。

5、中国花文化基础深厚花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不断地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中国花文化,在人们生活、工作和节庆中得到广泛普及。中国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⑽ 国内花卉业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我国花卉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几年的努力,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种植业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初步具备了产业的雏形,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虽然我国花卉生产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产业化、商品化和规模上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经过20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80—1990年)、快速发展阶段(1991—1995年)和巩固提高阶段(1996年至今)。

80年代的前5年,花卉生产在种植业中所占比重很小。1980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不足1万公顷。但人们开始认识,政府意识到花卉业的前景。1986年开始初步具备了产业的雏形,全国花卉生产面积接近2万公顷,1989年发展到了4万公顷,由于缺乏宏观调控,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了个别品种严重供大于求,1990年下降到了3.3万公顷,其中主要是减少了绿化苗木的种植。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人们的花卉商品意识大大提高,出现了各地争先上基地的局面,但缺乏宏观调控、行业指导,个别品种出现了暴利。基本以传统品种和传统技术为主。90年代,花卉业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特别是1992年国务院召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经验交流会后,各地开始把花卉业作为发展农业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大大加快了花卉业发展的步伐。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先后建起了一批花卉交易市场。如北京的亮马河花卉市场、莱太花卉市场、上海的曹安花卉市场、广州的芳村花卉市场和昆明的斗南花卉市场。此外,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都建起了规模不等的花卉交易市场。这些市场的建立对花卉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90年代的前5年(即发展的第二阶段),突出表现为2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加快。1995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发展到了7.5万公顷,比1990年增长2.5倍,出现了多种体制、多种形式的花卉生产基地。在各类花卉产品中,鲜切花和观叶植物发展得最快,1995年,全国鲜切花产量达到了7亿枝,比1991年增长3倍多。二是产品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各地注重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各种观赏植物比较均衡地发展,产品短缺现象得到根本改善。1996年以后,花卉业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经过10几年的锻炼,花卉业的发展日益成熟,各地对花卉业的特点、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注重产品质量,适度控制规模,稳步发展生产。不但花卉的品质提高很大,品种稳步增加,而且许多基地做到了周年稳定供应鲜切花。市场发展进一步完善,大流通逐步形成。科研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全国有200家科研单位成立了花卉科研机构,有100多家教学单位开设了花卉园林专业。花店数量大量增加,花卉消费从单一的集团消费走进了寻常百姓家。1990年全国有花店1100多家,1995年增加到6600多家,1998年达到了1.6万多家。1998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发展到了9万公顷。2000年末,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已达到14.75万公顷。鲜切花销售量达到了38亿枝,盆花8.1亿盆。花卉企业2万多个,花卉批发市场2000多个,从业人员145万人。

虽然我国的花卉业在短短的2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现代花卉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距离世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世界花卉市场所占份额还很低。在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花卉育种、栽培技术、生产设备、生产规模、专业化程度、包装保鲜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都需要认真研究、发展和完善。

热点内容
插花的构图原理 发布:2025-09-18 23:43:58 浏览:977
贝儿公主玫瑰 发布:2025-09-18 23:29:51 浏览:449
梦见荷花没看 发布:2025-09-18 23:17:00 浏览:347
蜜汁百合小说 发布:2025-09-18 23:11:44 浏览:559
纸樱花的折法图解视频 发布:2025-09-18 23:07:24 浏览:271
樱花伤心 发布:2025-09-18 22:47:53 浏览:628
海百合化石价格 发布:2025-09-18 22:45:19 浏览:565
七夕节圖片 发布:2025-09-18 22:36:24 浏览:205
清香木的盆栽图片 发布:2025-09-18 22:30:57 浏览:769
梅花易数三藏 发布:2025-09-18 22:12:56 浏览: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