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与茶道课堂感想
① 为什么觉得学习茶道和花道的女孩子优雅
我喜欢喝茶,喜欢各种茶,所以专门去农大报了茶艺班,学习茶艺。老师说我是班里泡茶动作最好看的同学。气质很好,动作优雅。同学们也总是照我的样子去模仿那些泡茶的动作,可是她们怎么都学不像~而我一点都不觉得学茶艺的同学都很优雅,我认为连茶艺老师都谈不上我心目中认为的真正优雅(当然,老师还是很博学很温柔的)大家只是泡茶的时候很安静,除了想泡出一壶好茶之外,还想要努力表演自己的优雅。如果非要说我泡茶很好看有气质的话,其实你们不知道,我曾经学过舞蹈。首先站得直坐得正对我来说毫无压力,而那些做作的茶艺动作,用舞蹈的柔软配上呼吸节奏,看上去自然优美流畅了。然而,在日常生活里,我是走路会摔跤东西总找不着的大马虎,朋友圈里我是表情包最多的段子手,微博里我是总喜欢评论“卧槽好搞笑2333”的女汉子,我一点都不优雅。对了,我最好的闺蜜是花艺师,她插花的时候,只看到忙碌的身影,选花、修剪、插花,最后出来满意的作品时眼里才会冒光,然后兴奋的各种角度拍照。整个过程和优雅挨不上边的。我觉得一个会茶艺和花艺的女士,如果她很优雅的话,一定是因为一些别的原因,比如读书很多,比如教养很好。而不是因为茶或者花。
② 要交花艺与茶道课的作业。。谁能告诉我这些东西都怎么使。。。。要步骤。。
青花瓷的是盖碗,,泡茶用的,, 右边那个是茶漏,过滤用的,下面的玻璃的是公道杯,,那个盆里的是品茗杯 品茶用的,, 那个黄色的小东西是茶宠,玩的,,,竖着的那个是茶道六君子,,有茶捏 茶针 茶匙什么的。。。。用法就是盖碗泡了茶 倒公道杯里,然后再分到品茗杯 品茶,,其他东西只是辅助作用。。
③ 茶道课的心得文章3篇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课的心得文章,一起来看看。
茶道课的心得文章1
古心茶道课后有感
常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言:今夜有书今夜阅。阅读茶艺先生大美推荐的《品茶图鉴》,忽然记起要写课后感想,脑海里浮现善壮和大美在美好生活馆门口送别的身影,现在才觉知原来茶艺课已经结束了。因为不清楚还有哪支古琴曲与茶有关,我听着《酒狂》,写“茶道”课后心得体会。
为什么来学茶艺?
因为朋友丁丁引领我体会陶瓷和香薰的文人闲情逸致,我才略知道这个世界里有一些人以茶会友,召集茶席雅集;有的通过茶参禅悟道,有的坚持做一个传统的茶人。现代工业化的浪潮里,还有许多人炒作茶叶犹如股票。在这样的背景中,我想初步认识茶与人的世界。
从技能方面,我想考个证,或者有一天在有关国际文化交流的工作里用得上。前几年,我在日本大阪附近短期学习交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践,当地民间组织就安排我们欣赏了茶道。那时候,与日本翻译分享有关宋茶和建盏的皮毛认知,我感受到那位翻译对中国文化的敬意。我有回归传统的愿望,在行茶仪式里,与各色人等分享传统的茶道,大有无声胜有声的妙趣。
学到了什么?
听课的时候,我觉得很惬意,听得兴致盎然,感受到一个茶人的心态和气质。对照之下,大美老师每次都讲了3、4小时的内容,包括茶的产地、茶的历史、茶的化学成分、茶的分类、日本茶道、品鉴茶质、4种行茶法。这些知识在四次课里,固然属蜻蜓点水,略泛一圈涟漪。
作为一个学生课后功夫,我主要把握几点:
1)阅读《品茶图鉴》,
2)观想行茶仪式的点点滴滴,
3)锻炼腕力,
4)三五人凑一起喝喝不同的茶,模拟品鉴,从眼耳鼻舌意身去品鉴:
(1)茶叶、茶汤、器皿色、
(2)水沸声、沐霖瓯杯的声音
(3)水之味、茶之味、
(4)茶器特性
(5)茶叶、茶汤、茶底、杯底气味
(6)口腔与喉咙的各种味道、
(7)身体其他部位的反应。
茶道课的心得文章2
关于茶艺培训学习的个人心得
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
茶道课的心得文章3
一节茶艺课的感想
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态,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要用心去体会,便会收获很多。
茶艺并不只是简单的泡茶、品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个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赋予了世间万物生命与灵性,若给予它们尊重和理解,那么它们也会给予你一样的回应。你爱戴生命,生命也会回馈你。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对人或事。这能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觉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
“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例如我们常常在泡茶之后洗壶,就是对茶壶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要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
④ 茶道的感想文章
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对于茶道,我们有何感想?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的感想文章,一起来看看。
茶道的感想文章1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反对人为的规范。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宜。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静
“静”是中国茶道的灵魂,“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怡
“怡”是“静”的怡,“和”的怡,因为“怡”是灵魂的跳动,是脉博,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丝丝感动和一次次颤抖。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们、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的追求也不同。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参禅悟道。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获事活动中获得畅适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它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说“道”,一旦论道,就会执著于“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是真山真水;悬挂名家名人的真迹;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括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的悠闲。茶事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个环节都要求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健康、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茶道的感想文章2
有很多朋友问我,什么是茶道?我常把茶学家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的解释告诉他们: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多数人讲的“茶道”就是品茶论道。品茶指原茶的艺术(种类,加工,形状等),水的艺术(活水,名泉),泡茶艺术(茶艺技法,程序),茶具艺术(茶器的选择)及品茗艺术(看、闻、品、韵)的结合体。论道指茶之道(茶历史、茶文化)和人生之道。
淘宝网津门茶花汇认为茶道是通过饮茶方式(感受茶的形状、色泽、滋味、香气,静心领悟茶具、煮水、点茶、品茶诸过程),感受茶文化(用具、衣着、环境、举止、品味),进而感悟人生的精神。人不同,对人生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茶道之论也不同。茶道可大概分为四种贵族茶道、雅士茶道、宗教茶道、世俗茶道。
贵族茶道讲求“美”与“真”。对于贵族,他们不是追求品味与思想,而是要彰显财富与地位,那么茶艺的表现形式为对名茶,真水,活火,妙器的不断追求。为此不惜动用人脉和金钱。这是权与利之争的表现形式。
雅士茶道讲求“和”与“雅”。不求贵器讲求形式。文人雅士历史上留下大量的茶诗、茶画、茶文对茶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就包括茶圣陆羽的《茶经》。“茶,上茶,上好茶;坐,请坐,请上坐”这幅对联就是对“和”与“雅”最好的例证。其实茶道是以茶文化的形式流传和发展的。
宗教茶道讲求“静”与“悟”。无论佛教,道教,禅宗品茶讲求“静”茶人品茶虚静之极,也反映出万物自复。品茶也成为佛道人士修身养性之路。佛教禅宗“吃茶去”一大公案,就说明“悟”的真谛。
唐代赵州禅师问新来的僧人:“曾到此间么?”僧人答:“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另一僧人:“曾到此间么?”僧人曰:“未曾到。”师曰:“吃茶去。”院主问赵州:“为何曾到吃茶去,未曾到也吃茶去?”赵州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曰:“吃茶去。”赵州三次说“吃茶去”,意在消除僧人的妄想分别,随缘任运,平常自然。
世俗茶道讲求“凡”与“怡”。茶即雅即俗。南方茶楼是世俗茶道,老舍《茶馆》是世俗茶道。百姓纵然茶粗器陋,悟道之心不下于人。周作人说“茶道的意思,可以称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霎那间会永久。”
唐代,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饮,清心养神。日本高僧来到中国,把茶叶种子和饮茶方式带回日本。在日本发展形成日本茶道。但是日本茶道有鲜明的仪式色彩。而中国茶道体现在精神方面。中国茶道更符合儒、释、道的思想“道也,平常心”。
⑤ 中国花艺与茶道的关系是什么
“点茶、焚香、插花、
挂画
”称为“文人
四艺
”。在茶道中有茶席插花。
⑥ 闲情逸致插花的感悟是什么
闲情逸致插花的感悟:
茶艺插花多沿袭了东方插花的风格,并融入了茶道的精神,让我们在茶聚的过程中,品在嘴里,美在眼里,静在心里。顺应自然,是茶室插花的精神内核,因此在选材上,也应以古朴自然为主。
在游玩时,不妨捡拾可供创作的枯木、苔藓与老藤,收集生长着菌类的石头和树皮,用于秋冬插花,增添作品的自然氛围。一般以竹、木、草编、藤编、陶、瓷、紫砂等为主。
竹制、木、草编、藤编采用自然的植物材质,本身便显拙朴,比较适宜自然情趣的造型,基本利用原纹原质的原色。瓷质宜为青色、白色,紫砂最好选深色。
陶器推荐选择素面并不添色的,茶席插花与一般的花艺不同,讲究的是素、雅、简和与茶席的和谐。作品强调其自然美、线条美和意境美的结合,讲究虚实相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左右呼应、上轻下重、上散下聚等审美原则。
中国古今文人追求居境的“清雅”、“脱俗”,和心灵上的“自由”、“性灵”,因而极为崇尚生活的闲情逸致。清代张潮在《幽梦影》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
要点:
1、文人四般闲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是文人生活极致风雅之事。明月临窗,清风入怀,相邀友人于中式古典之境,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便可超然物外,乘物游心。
2、其中的茶艺插花多沿袭了东方插花的风格,并融入了茶道的精神,让我们在茶聚的过程中,品在嘴里,美在眼里,静在心里。
⑦ 大连海事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错过悔终身
本人是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一名学生,为大家解惑来啦,推几位喜欢的老师的课~
1. 张运杰教授的数学建模课
数学建模最重要的比赛有国赛和美赛,是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关心的两个比赛了,而国赛和美赛之前还有校赛和省赛。要想在比赛中轻易拿到好成绩可不容易,不经历一番培训怎么能行?所以就有了张运杰老师的数学建模课。
这门课也是我上大学以来唯一一门在教室站着上完的课,因为选课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等到最后没有位子坐了。
不得不说张运杰教授讲课水平很高,逻辑性很强,前后都有关联,给人的代入感很强。
不过,我用切身经历告诉大家,这门课想拿高分不容易,但是只要上课跟着老师走,下课及时做完作业,绝对不至于挂科!
⑧ 茶道花艺之清风莲子
从寻找花材,到提前来到茶室和朋友们一起做准备,由匆忙变得轻快。手中的花枝跟随感觉化出一道小小的风景,心中一片宁静、喜悦。
茶道花艺中,是茶道课开始之前的一次静心。
有审美,以花艺的清新,陪伴茶道的雅致。
有境界,在主次、高低、疏密的平衡中,观照内心的取舍。
有情感,用心创造,让欣赏的人会心一笑。
盛夏的新鲜莲蓬,莲子青青,有微风拂过。此景有一诗相应。
生查子
洪适
六月到盘洲,水阁盟鸥鹭。
面面纳清风,不受人间暑。
彩舫下垂杨,深入荷花去。
浅笑擘莲蓬,去却中心苦。
生活有苦有乐,让一切经历在心中沉淀,涵养出云淡风轻的从容。
花朵绿叶相依相伴,是人间的岁月静好,愿我们一起心生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