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郎插花
⑴ 苗族人结婚的风俗习惯
苗族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在结婚前一月,女方开始哭嫁,村中未婚姑娘,每晚聚 会陪哭,嫂子们劝解亦哭,统称“哭嫁”,实际是唱出嫁歌。婚前三日男方送肉酒聘礼到女家。女方则宴请宾客,舅爷,姑爷及亲友礼作贺。这时“哭嫁”也达到高潮。
结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宾客齐集,男方必须在插花日派迎亲队伍去女方家。迎亲队伍由年青的7----11人单数组成。领队的男人叫“娶亲大哥”,女子叫“娶亲婆”另外还跟随一班吹鼓手[乐队]。迎亲队到女方家寨外即鸣放鞭炮,女方紧闭大门,必待娶亲大哥送 上开门礼红包,讲一番娶亲客套话,才准进门, 迎亲队坐席饮酒时。女方村中的姑娘们会向迎亲客人们劝酒,必将迎亲客人灌醉,姑娘们还借劝酒、上菜、上茶、盛饭等伺机向迎亲人脸上摸抹锅底黑,摸得娶亲人个个成为大花脸,名曰“打粑”, 或用豆渣和荨麻叶对娶亲人围攻,打得娶亲人遍体都是豆渣;荨麻叶蜇得娶亲火焦辣疼,叫“打亲”“打发”,既越打越亲,越打越发。要女方待老年人出来制止才停。然后,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对唱山歌,通宵达。结婚日叫做“正日”,正日黎明,开始发亲,由女方送亲大哥[兄弟]背新娘从正门出换新鞋送入户门外的花轿中,抬去男家。若途中与别寨娶亲队伍相遇,则各抢先从高处绕过。到了男家门外就由娶亲大哥背新娘从门前火盆上走过,然后新郎新娘行礼拜堂,男方则大摆宴席三天,答谢亲朋好友等不在话下,过完三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亲小住几天。
⑵ 婚礼上有哪些注意事项
另一位答主回答的都挺全面,团子就从婚礼布置方面详细说说吧!
首先要确保在饭桌中间留出足够的空间。要知道,举办一场婚礼,比起吃好喝好来说,终究还是仪式更重要。所以一定要在桌子中间留出一个显眼的通道专供新人登台,如果能搭一个台子就更好了。这样可以让宾客们的目光更多地注意到婚礼仪式,而不是饭菜上。
其次需要请一个靠谱的司仪。司仪的素质会直接地影响婚礼的档次。参加过许多的婚礼,有的司仪喜欢背诵心灵鸡汤,有的司仪喜欢出类似掉进水里先救谁的选择题,有的司仪气场强大掌控能力强,有的司仪擅长煽情打感动牌。所以根据你对婚礼气氛需求,选择一个合适靠谱的司仪,十分重要。
选择伴郎伴娘绝对是一向技术活儿,他们不只是起一个撑场面的作用,还是新人的贴身助手。比如新人的妆容的检查,帮忙拿戒指等。西式婚礼中,新娘长长的婚纱也需要旁边有人帮忙提一下,否则当一对新人手挽手走上台时,新郎还得一心两用地操心身旁新娘会不会被裙子绊倒,就会拉低整场婚礼的下限。
婚礼仪式中,新人及其父母总免不了需要讲几句话。因为大家一般都不是受过专业训练且心理素质良好的演说家,在这样的场合下很容易紧张说错话甚至说不出话,所以一定要提前准备好自己要讲的话,最好能够跟主持人串一遍词。
团子的其他相关回答:
怎样请到最好的婚礼策划师
婚宴用酒买多了,婚礼后可以退吗?
新娘怎样正确的拿手捧花
⑶ 温州结婚插花钱是什么
温州结婚插花钱是:结婚时候的鲜花婚车或者仿真花的婚车装饰,新娘手捧花、胸花,有的比较豪华的婚礼现场的鲜花装饰等一切和花有关的开支。
温州婚嫁还要准备红包:
1. 伴郎红包2个。580~880元不等。(如果伴郎多只要给两个主伴郎红包就可以了)。
2. 伴娘红包9个。200-1000元不等。(这个新娘根据自己的朋友圈状况自己决定)。
3. 开门红包。一般为20元、50、100元。新郎到新娘家,想进新娘闺房,就要给所有伴娘(9个人)准备开门红包。如果一次不成,还得准备第 二、第三套。
4. 皮箱钱。8800-15800元。新娘有亲兄弟姐妹的给他们,没有的给妈妈或指定坐箱子的人。
5. 烧汤圆红包。380-580元。在新房举行仪式时给端汤圆、茶水的阿姨们一人一个。
6. 婚车红包。头车敞篷红色奔驰,1000元、香烟两包;后面婚车红色A4350元,香烟1包。其他类型的车礼仪公司有具体价位表,由伴郎提早直接拿给各位司机。如果超时(2个小时为限),市场行情一般是半小时加收100元。
7. 舞狮红包。6×28元。表演结束后,他们会给新人一幅祝福对联,然后就要给他们啦。
8. 酒桌红包。100元+1包烟。现在男方都会帮女方负担4-6桌酒席,最少是4桌,包括酒水红包。
9. 婚宴当天新郎最好多准备些小红包,如果有亲朋上台表演或互动节目,可以用红包作为奖励。
新娘新郎调整好心态,一步一步的在婚礼进行曲的播放中,步入婚姻的殿堂,小编在这里祝各位结婚的宝宝们,百年好合。
温州结婚要事先准备好:
1、红包。最重要是酒桌红包,然后是车队、烧汤圆、开门、舞狮、化妆师、主持人、摄影摄像灯光师等,都要分类汇总,用夹子一项一项夹好,以免拿错。
给伴郎的红包等他们到家就早点发了,省得到最后忘了。当然,还需要准备一定的备用红包,100元、50元、20元的都备一些,有备无患啊!
2、香烟。除了酒席上和婚车司机、摄影摄像师要分的香烟外,安排一个伴郎替你分红包和烟。
3、汤圆和茶。来新房的时候煮汤圆和泡茶也是很耗时的一件事,茶杯尽量多准备一些,不然洗洗都很麻烦(一般18~20个)。开水事先烧好,热水瓶多备几个,这些都是省时间的好办法。托盘和桂花别忘了。
4、鞭炮、踏红、宝塔、礼花。这些都是当天下午的必备之物,提前准备好交托专人管理。
有三个地方需要用到,一是出新娘家时(鞭炮一对),二是进新房时(鞭炮一对、宝塔4~6对、踏红一对、礼花4~6对),三是进酒店时(鞭炮一对、宝塔4~6对、礼花4~6对),新娘家门口由女方亲戚安排点放,其他两处由男方亲戚安排点放。
5、席签。去酒店提早摆放好。
6、手捧花和胸花。早点去礼仪店里拿,记得双方父母的胸花。如果婚车先到新郎家楼下集合的,一般这些花束会由头车司机带来。
7、小红伞。给新娘打伞也是新郎的一项重要职责。
好了,一切准备就绪,接新娘去吧(别忘了带对戒)。
现在市内婚车租用通常是按两小时计算,超出要另加费用。从新房出发起一直到酒店有可能会超出时间,万全之策,通常是通知婚车直接去新娘家楼下集中。
除此之外,还需要自己准备一辆车专门供摄像队使用,拍摄沿路风景及新人在车上的场面,所以,专派一个司机和一辆车也是省不了的。
⑷ 男生送女生枣的含义我一个老乡给我送枣是啥意思是男生。
宁夏盐池县回族的婚礼程序及习俗
我的家乡在宁夏盐池县,那里的回汉比例各占一半,所以对于家乡回族的婚礼习俗,比较了解。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义,所以他们的一些礼俗都是依据教义来设定的,所以和其他地区婚礼习俗有较大的差别,现就以我们盐池县的回族婚礼的程序和习俗做简要介绍。
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宁夏的回民结婚的大致程序是:请媒人提亲,看人看家道,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一)提亲
在回族的婚俗中,有两种人很重要:一是媒人,一是男女双方的舅舅。回族有句俗语:"媳妇美不美,全凭媒婆一张嘴"。意思是有了一个好媒人,就能娶到一个聪明贤慧、勤劳善良的好媳妇,足可见媒人的重要性。
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提亲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见面后如无反对意见,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带上四色礼,小伙子还要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见面。姑娘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领着当面看女婿,媒人此时问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时给姑娘见面钱,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则不接收。
(二)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说色俩目”或“道喜”。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另外,还给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今后一般不再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的回赠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
(三)插花
回族也叫“定亲”,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也叫纳聘礼,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 插花一般是在女方喝了“定亲茶”以后,媒人根据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回民叫“麦哈尔”,并适当购置一些化妆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四季服装或布匹材料、手表、自行车、录音机等等,以及送相当的装饰品,如手镯、戒指、耳环等,还要准备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等。如果不赠送聘礼,则婚姻无效。这些东西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长辈或同辈妇女去陪同购买。送聘金没有规定,一般是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不强迫。
(四)娶亲
订婚的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一个月,新人不能见面。在结婚的前一天或当天凌晨,新郎才到女方家举行"尼卡罕"仪式。仪式后,男方即可迎娶新娘。回族称新娘为"新姐姐"。新姐姐梳洗打扮完毕,临行前要大哭一场,即使没眼泪也得挤几滴,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不看黄道吉日,一般都是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阴历双日为佳期。在结婚的前一两天,由男方带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馒头、油香若干个,送到女方家去,这叫催装礼,意为请女方家老小放心,保证姑娘过门后,好光阴赛蜜糖。女方家接受催装礼后要尽快做准备。结婚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净,这叫“离娘水”。要绞脸,用交叉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完之后,要穿上红色的棉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这叫“厚道”,主要是讲究吉庆,如果穿得太薄,则认为是“薄情寡意”,头上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将新娘的面孔盖得严严实实。然后从近邻和亲友中请几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儿女双全的人去送亲,回民也叫吃“宴席”。 在迎娶的路上,若遇到水井,要用红布或红纸覆盖,表示新人将来不会遇到坎坷。娶亲途中,还不能与其他的娶亲队伍相遇,若不期而遇,新娘要相互交换裤带,以防"冲喜"。
在娶亲的时候,女方家一般要让新娘的弟弟或是侄儿陪同,在我们当地俗称“压轿”,按老人的说法是因为怕新娘嫁过去受欺负,或者是坐不稳轿子,就要让女方家出一个年轻力壮的未婚男性陪同前往。到了男方家,新郎要给压轿人给一定数量的钱物,以示答谢。
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新郎要由姐夫带上跑步迎上去,围着接亲车转一圈,故意碰一下车,这叫“撞亲”。到大门口时,恭贺新喜的人要自动排成两行,迎接新娘和送亲的宾客,并向来宾道“色俩目”问好。然后将宾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男方家还要从新房门口到大门口,铺上红毡或毛毯子,没有条件的,新娘的哥哥或舅舅要抱着新娘走进洞房。无论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时,将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进院里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给了开箱钱或搭门帘钱后,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头上的“搭妇巾”。
新娘到了新郎家以后,由新郎的妹妹,端一盆水,请新娘洗脸,寓意洗去尘土,以崭新的面貌作为新郎家的一员出现,这时候新娘要将早已准备好的礼物送给端水人,礼物一般是鞋垫、头巾等小物品。
(五)念“尼卡哈”及其他
当新娘子入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匐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匐,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匐的教诲,阿匐宣读《古兰经》有关片断,再用汉语作一番解释,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入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有些地方新人入洞房时,将喜枣、喜糖等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众人皆从地上抢着拣,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
撒喜以后,开始耍新郎,不能让他随便进洞房,新郎一般要请姐夫等人保驾或掩护,准备冲进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挡住了,要将锅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时才放进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当新娘入洞房后,众乡亲把公婆簇拥到院子里,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头上戴上破草帽,脖子里挂一个铜钟,反穿皮袄,倒骑毛驴,在众人的逼迫下,让公婆骑上毛驴转圈圈,逗笑话。回族群众认为,结婚三天没大小,不耍不热闹。
第二天拂晓,新郎的嫂子要将热水和汤瓶放在新郎、新娘的屋门口,新娘、新郎都淋浴。吃罢早饭后,新郎的奶奶和其他人,要领着新娘认婆家大小。认长辈时,新娘要长长叫一声,长辈要响亮地答应一声,然后要略表心意,给新娘见面礼物或钱,以示纪念。
(六)表针线
回民也叫摆针线,一般都在结婚的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举行。现在摆针线,主要是众人看看娘家给新媳妇陪嫁了什么东西,男方家给新婚夫妇购置了什么家具、电器以及生活用品。当摆针线仪式准备好时,男方家选请一位说客,赞扬女方家买的东西又多又好,心实礼厚。
(七)回门
回族的婚姻习俗中有个特点就是一门亲事两家办,就是说头天女儿嫁出去,是在男方家办酒席,而过两天就要回到女方家,由女方家长办酒席,以嫁女儿之名邀请亲友办酒席。婚礼后三天或七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除此以外,新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的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的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来接回家。
由于回族的特殊的婚庆习俗,且随着回汉通婚的增多,宁夏的汉族结婚也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回族的一些习俗,大致程序都与回族相同。一般情况下,汉族的女孩可以嫁给回族的男孩,但是回族的女孩很少有嫁给汉族男孩的,因为回族人认为女孩子嫁出去就由不得自己,所以在汉族家庭中,就得遵从于汉族的习惯,就很难继续信奉回族的教义了,所以回族的家长很少把女儿嫁给汉族人。如果汉族的女孩要嫁给回族的男孩的时候,女孩就要被带去医院或者是清真寺去洗胃,据说是为了把以前吃过的猪肉之类的不干净的东西洗掉,还要信仰伊斯兰教,举行入教仪式等。回族有其独特的服饰,所以回族通婚之间不会穿白色的婚纱,要穿戴他们传统的服饰。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很多回族年轻人都渐渐穿起了婚纱,也慢慢汉化。
由于当地回族这些特殊的婚礼习俗每个环节寓意都很深刻,并且伊斯兰教义主张的真善美很受当地人推崇,所以目前当地人一般办婚事都按照这些程序来,只是汉族通婚免去了阿匐宣读《古兰经》等有关环节。
⑸ 现在结婚仪式上有哪些程序如何当好伴娘伴娘需要做哪些事
伴娘(bridesmaid)是保护新娘的人体盾牌,她与新娘穿着相仿为了混淆视听,以防恶灵掳走新娘。
伴娘可以说是一个婚礼工作组中的重要人物了。通常,新人会请一个女伴做伴娘,也有人请6~12位女友或姐妹,其中有一位是主伴娘,其他称之为“伴嫁”或“女傧相”。
顾名思义,伴郎伴娘就是新人的陪伴和代表。除了在迎亲和闹洞房时,伴郎与伴娘的任务略有差别,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需要完成以下两大使命:
使命一:贴身管家
1、不离新人左右,随时陪伴新人。尤其当新人在舞台上,伴郎伴娘必须在舞台一侧候场。
2、时刻关注新人形象。比如帮新人简单地整理西装下摆、礼服裙摆以及头纱,必要时召唤化妆师支援。
3、密切关注新人的需要。伴郎伴娘最重要是要有“眼色”:开车门是伴郎的工作,接新人手上的东西,帮他们腾出手来保持良好的仪态;新人口渴时,递上水;看到新人热泪盈眶时,及时递上纸巾。婚礼中许多新人因为忙碌或是激动会忘记休息和饥渴,伴郎伴娘就一定记得提醒他们。
4、熟习新人的随身物品和工作人员安排,以便能更好地帮新人协调和分担。伴娘尤其要熟识新娘礼服所需搭配的鞋子、内衣和饰物,换下来的需小心保管。
5、合格的伴娘伴郎还要尽量起到疏导和安抚新人紧张情绪的作用。
使命二:新人代表
1、迎亲时:伴娘要想尽办法整整新郎,不要让他轻易将新娘娶走。即使是新娘的手帕交也要揣摩一下新娘的想法,尽量让新娘享受迎娶的喜悦和荣耀。伴郎则要替新郎与伴娘等姐妹团“交战”,帮助新郎圆场和顺利娶得美人归。
2、迎宾时:伴娘的任务是接应新人和关注新人仪容,伴郎和男傧相们则需担当大部分的接待工作。
3、宴席中:当有人出了难题,而新娘略显为难时,伴娘要挺身而出,两肋插刀,在新娘旁边可不是腼腆的时候。伴郎帮新郎挡酒是责任所在,更不能推搪。
4、仪式中:迎送证婚人,敬父母和长辈发言时,迎送双方家长。
5、闹洞房:伴郎要带领宾客闹开头。(别误会,洞房闹得有趣,新人也会更有面子。)如果闹不起来,伴郎就要带头主持,闹开之后就要把握尺度,最后还要知趣地为新人送客。伴娘闹不闹随自己,只是千万别忘了察言观色,必要时要站出来替新娘挡挡驾或是想办法转移大家视线和注意力。
伴娘伴郎备忘录
1、有时伴娘会担当保管红包的责任,请预先准备精致但够大的手袋,记得在仪式开始前交给新人指定的财务主管或是新人父母,请他们保管好。
2、提醒新人别忘了戒指,或者为新人保管戒指并确保仪式前交给舞台边指定人保管。
3、捧戒枕,不管是由伴郎还是伴娘担当这份工作,都一定要记得注意自己的位置,以免成了照片中的“第三者”,再有就是帮新娘接捧花和脱下来的手套。如果是花童捧戒枕,请伴娘好好照顾他(她)。
4、伴郎和伴娘在婚礼当天传递着新人的声音。不要迟疑,要及时找到相关的工作人员,帮新人把意愿传达给他们,让专业人士来为新人提供服务。切忌擅自做主。
当然,如果您准备请一位专业的婚礼策划人,那么伴郎和伴娘有无经验都不重要。婚礼策划人除了安排婚礼中各项琐碎事务之外,更会在一旁指导和提醒伴郎伴娘在仪式中的工作、位置以及礼仪方面的事项,甚至安排新人秘书执行一部分伴娘伴郎的工作。
伴娘伴郎的着装
伴郎以相对正式的西装或礼服为上,如果众多伴郎采取统一着装(比如中式上衣),则会有特别的戏剧效果。伴娘最好着小礼服,既要靓丽与众不同,也要衬托新娘,当然一定要方便行动,不要让礼服分散了注意力,毕竟主要工作还是照顾新娘。
此外要注意的是,伴娘伴郎的服饰应该和婚礼的主色调相一致。
⑹ 山东阳泉结婚习俗是怎样的
结婚程序大体有四个步骤:议婚、订婚、成婚、回门。
议婚,是男女婚姻的最初阶段。旧时“无媒不成婚”,男女双方不能见面,全凭父母意愿,而能否成婚完全取决于“合婚”的结果。后来,又增加了相亲,方法是由介绍人带上男方到女方家看女方的容貌、身材。女方的父亲,或女方自己与母亲有时也去男方看看房屋、住室,打听其社交人缘。合婚既成,两家则择吉日互换庚帖。双方各备红书庚贴,上面重新写明男女各方出生的年月日,互相交换,表示信守不渝,当地人俗话是女方“有主了”。发展到后来,由于人们破除迷信,去掉了“合婚”这一环节,“换贴”这道手续也同时免除。
订婚。旧时订婚的核心内容是门当户对,对年龄的大小并不在意。一般15岁前订婚,甚至五、六岁就订了亲,有小男孩聘大媳妇,也有大女婿娶小女孩的,但通常是女的比男的大。订婚时,男家要给女家送彩礼、送大钱,旧称“纳聘”。一切礼品由女家指定。如保德、河曲一带彩礼名目有“三盘两对”,即三副项圈、两对手镯;“花红彩礼”,即红布、蓝布各一丈二尺;“生米猪卷”,即一斗白米、一斗绿豆、一斗红枣、白条猪一口,馒头24个,还有用红纸裹封的银洋。而女家给女婿的只是象征性礼物,如帽一顶、靴一双,“硬腰子”一个。解放前一般贫苦人家给不起彩礼,不得不典房卖地,债台高筑,以至一辈子不得翻身。保德城关附近还有一种习俗叫“西瓜月饼吃三年”,就是在订婚后三年内,每逢中秋节,男方用食盒抬着上好大西瓜四个,大小月饼垒成一塔送给女方。河曲一带在婚前要给女家送二斤面炸的油饼24个,油糕 120,羊一只,猪一口,酒两壶,女家回油饼两个,糕一个。
成婚,又叫娶亲。男女双方到了当地认可的婚龄,男女双方就协商结婚的日子。一般是男家先请阴阳先生选择日期,由介绍人拿上礼物通知女家,一般女家都同意男家的日期。但细心的女家还要另请阴阳先生兑日子,看有无“妨忌”。在保德一带,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可以不择日子,任选哪一天都行,谓之“赶乱岁”。
娶亲。婚期确定之后,双方就着手准备,先通知亲戚朋友,一般家户都要订花轿、请乐工。娶亲这天新郎乘花轿,穿礼服,十字披红,由伴郎陪着鼓乐前行,去女家迎亲。贫穷之家雇不起轿子,就用毛驴去接新娘,俗称“明搬”。有的地方因山路遥远,崎岖难行,就用“骡驮花轿”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娶亲,即把一乘长轿绑扎在两根杆中间,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由身着黑衣,头缠白毛巾的“骡夫”赶着牲口,既稳定安全,又节省人力。送亲的人当日不回。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后,代县一带由新娘的弟弟出迎,给新郎头上“插喜花”。新郎进院后要品茶,吃干果点心,叫做“待女婿”。河曲一带待女婿是让吃“小饭”——四碟小菜和挂面、烧酒。食毕,催新娘上轿,新娘头戴凤冠,身着霞帔,腰系玉带,面罩红绸盖头,随新郎出门。这时新娘哭哭啼啼,母亲泪水满腮,母女难分难离,甚至抱头痛哭。女家趁此提点小条件,习惯上叫“养女头一炸”,男家给点钱、面粉或肉,叫做“离娘费”,“离娘面”、“离娘肉”。时过午后,新娘上轿启程。迎娶的队伍回到家附近,先放鞭炮.然后大门前点旺火。娶亲者将送亲者请入室内款待,新娘下轿不能踩泥,由送亲者扛着或倒毡步入院内。新娘进门时,与婆婆同龄的婶姆、大娘要向婆婆脸上抹黑,向新娘脸上抹红。在岚县一带是给公公脸上抹黑,以图吉利。拜堂时按“里三堂,外三堂”的次序排列,先拜天地,再拜祖宗,而后父母,再及同族尊长、亲朋,不能随意颠倒。拜毕,新郎新娘进入洞房,新娘面墙而坐,新郎为其揭去蒙头红纱。有的地方把新娘头上带的一枝花,插在洞房的最高处,民间歌谣有“墙上插花花,当年抱娃娃”,“插得高,养得早,明年生个胖小小”。在河曲一带,新郎挑了头盖之后,要给新娘梳几下头发,然后用婆家新给的簪子将抓髻改梳成网子头,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此以后就是他的媳妇了。接着要用八仙桌斗中的弓箭向洞房四角空射,认为可以赶走凶煞晦气。新娘要在一块红布上用尺子量一下,用剪子剪一下,意寓婚后能缝善织,会过日子。洞房内忌孕妇、寡妇进入。晚间耍新娘,闹洞房,俗称“三日之内没大小”。整个婚礼喜气洋洋,热热闹闹。
回门。婚后第二天,有的地方是第五天或第九天,新郎新娘回到女家,新郎要跪拜岳丈家尊长,俗称“认大小”。保德一带小舅小姨要耍笑姐夫,多是给饭食里特别的多放一些调味,如辣椒、醋、花椒等。还要给新郎吃一顿饺子,叫“捏嘴扁食”,以防止女婿说不好。当天新郎新娘必须返回男家,不得在娘家留宿,称为“打来回”。至此婚礼的全过程才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