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莱尔花卉
A.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片段
1、四处飘泊的波希米亚人
这目光如火、灼灼有神的惯于占卜的部族
昨天上了路,纷纷把婴儿背在背上,
或者,为了让孩子大口大口地吃个舒畅,
干脆敞开下垂的乳房这常备不懈的宝库。
汉子们带着擦得发亮的枪支,
尾随挤满他们亲朋的马车一步步往前走,
怀着因幻想破灭而引起的悔恨与忧愁,
时时用迟钝的眼神朝向云天凝视。
隐蔽而多沙的洞穴深处,蟋蟀
目送着他们走过,越发起劲地唱起歌来;
库柏勒对他们一往情深,让青枝绿叶格外茂盛,
为了迎接这群萍踪浪迹的旅行家,
让悬岩间涌出清泉,让荒漠里开出鲜花,
让未来那显得十分亲切而又渺茫的王国开启大门。
2、 人与海
啊,自由自在的人,你会永将大海依恋!
大海是你的明镜;透过它无穷无尽的滚滚波涛
你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观照,
你的灵魂原也是个深渊,绝不比大海少一点辛酸。
你总喜欢投入到这明镜的深处去;
你用目光与双臂拥抱你镜中的影子,你的灵魂
迎着大海猛烈而不可遏制的怨声
有时不免排遣你心中喧嚣的愁绪。
你们俩无不守口如瓶、讳莫如深:
人啊,你深渊的底究竟在哪里,谁也测不出来;
海啊,谁也不了解你的内心世界究竟多么瑰丽多采,
因为你们都严于保守秘密,唯恐不够谨慎!
然而,无数个世纪过去了,你们竟依然
明争暗斗,既不感到内疚,又无恻隐之心,
你们竟如此热衷于杀戮,醉心于死刑,
啊,死也不相容的兄弟!啊,一辈子好斗的伙伴!
3、 高翔
越过池塘,越过幽谷,越过高山,
越过树林,越过云层,越过大海,
飞向太阳之外,飞向重霄之外,
飞向布满星辰的宇宙边缘,
啊,我的灵魂,你仿佛潜身波浪
如醉如痴的游泳健儿,敏捷地穿云破雾,
你春风满面地往来于广宇深处,
你的欢乐不可抑制、无法名状。
你就飞腾吧,远离致病的疫气;
愿你飞到更高的天空中去荡涤你所沾染的污泥浊水,
愿你尽情享受明朗宇宙中的灿烂光辉,
宛如扑向清醇而神奇的美酒痛饮不已。
啊,摆脱了向弥漫着茫茫迷雾的人生
压上自己重负的种种烦恼与无穷忧伤,
终能展开刚劲的翅膀
向光明而宁静的境界飞奔,你是多么有幸!
啊,超脱地看待生活,无声的万物
与百花的语言也能一听就懂,
让纷至沓来的思绪迎着曙光飞向天空,
像云雀一样自由自在,这是多么幸福!
4、契合
大自然是座神殿,那活的柱石
有时发出朦胧的喃喃话音;
人漫步穿越这片象征的森林,
森林目光亲切,注视着人的举止。
宛如来自远方的一些悠长回声,
融入深邃、不可思议的统一体中,
像白昼之光明般无边无际,又像夜间之黑暗无穷无尽,
芳香、色彩、声响纷纷相互呼应。
有香氛鲜嫩如儿童的肌肤,
甜柔如双簧管吹出音符,新翠如草地,
——有的却变质、多余、眉飞色舞,
流露出无限的天地万物的心迹,
仿佛龙涎香、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荡。
5、声音
我的摇篮背靠着书橱,
在这幽暗的巴别塔里,韵文故事、科学、小说、
古罗马的灰烬、古希腊的尘土,
杂然而陈,应有尽有。我的个头和对开书本差不多。
每每听见两个声音。一个又阴险又纠缠不休:
“世界就是一块香喷喷、甜津津的蛋糕;
我会让你有吃蛋糕一样好的胃口,
到时候你的快乐会没完没了!”
另一个声音响起:“来吧!啊!请到梦中来徜徉,
请越过可能的范围,越过已知世界的边境!”
前一个声音像沙滩上的风一样歌唱,
犹如不知从哪儿来的幽灵
发出动听却又令人惊恐的哭声,
于是我回答后者说:“好吧!悦耳的声音!”
唉!从此就产生了我的伤痕,开始了我的厄运。
从无边无际的生活舞台的背景后面,
从最黑暗的深渊底部,
我分明发现奇奇怪怪的世界,
我这出了神的洞察力害得我受尽痛苦,
我竟拖着蛇走路,蛇偏咬住我的鞋。
从那时起,犹如那些预言家,
我一往情深地爱上沙漠与大海,
我在悲哀中哑然失笑,我在欢乐中黯然泪下,
我从最辛酸的苦酒中品出甜美的滋味来;
我往往把事实当成谎言,
又因举目望天而坠入陷阱。
但这声音却安慰我说:“请留住你的梦幻,
聪明人可没有疯子这么美妙的梦境!”
B. 你知道恶之花是什么吗
《恶之花》一般是指波德莱尔的文学著作,是一部兼具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诗集。作品分为六个部分,刻画出了忧郁和理想冲突对抗的轨迹。
C. 恶之花是什么花
《恶之花》是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的一部诗集,它是一本有逻辑、有结构、有头有尾、浑然一体的书。《恶之花》被誉为法国“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作品兼具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
《恶之花》中的诗不是按照写作年代先后来排列,而是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各有标题:《忧郁和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其中《忧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六个部分的排列顺序,实际上画出了忧郁和理想冲突交战的轨迹。
(3)德莱尔花卉扩展阅读:
由一百多首诗歌组成的《恶之花》,由诗人精心安排为六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序地展开诗人的精神探索。
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写忧郁,也写理想,忧郁是沉重的,理想是渺茫的。穿行在沉重的忧郁中,寻找着难寻的理想。
第二部分“巴黎即景”,写的是诗人眼中的巴黎,或者说是心中的巴黎。这不是美丽的城市,不是繁华的“花都”,而是“熙熙嚷嚷的都市,充满着梦想的都市,幽灵在大白天里拉着行人的衣袖!”
波德莱尔将诗歌的视野从浪漫主义的大自然拉到光怪陆离的现代大都市,让人看到的却是一幅幅畸形、变态的图画。
第三部分以“酒”为题,写诗人的“以酒浇愁”、“以酒为乐”的无奈与悲凉。
第四部分“恶之花”,诗人从醉酒的幻景转向直面罪恶的“花朵”。
第五部分“叛逆”,是针对上帝的。在这里,该隐和撒旦都受到了赞美,因为他们是受害者、叛逆者。世人所希望的,是自己的灵魂能傍着撒旦“休息”。
第六部分“死亡”,在历经苦难之后,在阅尽丑恶之后,死亡,是唯一的归宿、唯一的慰藉。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但也是新的开始。
整首诗集以一首题为《旅行》的长诗作结,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求索。
D.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曾一度使他在法国臭名昭著,是吗
是的
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在19世纪中叶文学史的转折时期,波德莱尔宣称:“大名鼎鼎的诗人早已割据了诗的领域中最华彩的省份。因此我要做些别的事。”
波德莱尔在苦闷中写诗,但发表的不多。1848年革命中参加过武装起义,但起义失败,路易·波拿巴称帝,使他圣西门式的空想社会主义破灭。在此情况下,波德莱尔受美国诗人坡的启发,作《恶之花》于1857年出版。此书一出,舆论大哗,波德莱尔也一举成名,但他因《恶之花》成的名却是“恶之名”,波德莱尔成了“恶魔诗人”。法兰西帝国法庭曾以“有伤风化”和“亵渎宗教”罪起诉,查禁《恶之花》并对波德莱尔判处罚款。
E. 请问各位是如何欣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呢
《恶之花》(1857)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创新之一在于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在他笔下,巴黎风光是阴暗而神秘的,吸引诗人注目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波德莱尔描写丑和丑恶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认为丑中有美。与浪漫派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的观点相反,他主张“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他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波德莱尔在描绘人的精神状态时往往运用丑恶的意象。以《忧郁之四》为例,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锅盖、黑光、潮湿的牢狱、胆怯的蝙蝠、腐烂的天花板、铁窗护条、卑污的蜘蛛、蛛网、游荡的鬼怪、长列柩车、黑旗。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它们显示了“精神的骚动”。总之,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意义。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创新之二在于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在诗歌中表现青年的这种心态,是别开生面的。浪漫派诗歌表现爱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独、政治上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层意识方面仅仅是开始。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像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忱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也反映了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命运不济,寻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悲观绝望的心境,正如诗集初版时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所说的:《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骚动史”,“表现现代青年的激动和忧愁”。
F. 波德莱尔作品《恶之花》有哪些特点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1857年出版的一部诗集,共有100多首诗。
《恶之花》充分表现了波德莱尔的风格,他的风格曾被戈蒂耶归结为“睿智、复杂、博学、充满阴影和探究,总是推开语言的界限,借用一切专门词汇,从所有调色板中调用任何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