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博古图
1. 博古画与清供画有啥区别
孔子家语·观周》曰:“吾闻老聃博古通今”。老聃指老子,言其知识渊博,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又通晓当代文化。人以“博古图”寓意学问博大,不同凡俗,图案多为古器物,如古瓶、古铜器、书画、琴棋,再配加一些吉祥图案,居官及文人雅士多以其装饰庭堂或作送礼之用。属于花鸟画科的写意或工笔画种,期间还夹杂界画的一些笔法。
“博古清供”孔子瑜花卉博古画作品欣赏
孔子瑜
孔子瑜,族名昭宣,又名孔宣,以字行。(1873-1926)山东曲阜人。工花卉,摹古尊彝等物工细逼真。自幼受父影响,爱画成癖,偶得兰花画谱爱不释手,细心临摹、配合写生、画艺日精,惜父亲英年早逝,作为长子应承继父业,而他把经商字号悉数托付其弟管理,顾自潜心绘事,然其弟亦早亡,家业集于一身,由于不善经营,未及中年即家道中落,逐以卖画为生。
孔子瑜 擅长兰花写生,由兰及盆到各类陶瓷、青铜器、秦砖汉瓦拓片,玉石器皿等配以时花鲜果,画风严正,开创 花卉博古画为孔氏专门特色,名声逾越东洋。孔宣好客,家中座上客常满,砌磋谈艺,与城内王一亭过往甚密,时有合作。南汇百十翁苏局仙当年也多交往,并沿续至孔小瑜,及伯容仲起三代。1986年,已属一百零五岁的苏翁曾忘年诗赠浙江美院孔仲起曰‘三代相交结契深’……以颂孔门三代之谊。
博古是杂画的一种,后人将图画在器物上,形成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如“博古图”加上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叫“花博古”。
全称《宣和博古图》,宋代金石学著作。简称《博古图》。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铜器839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大观初年(1107)开始编纂,成于宣和五年(1123)之后。
全书共三十卷。细分为鼎、尊、罍、舟、卣、瓶、壶、爵、斝、觯、敦、簠、簋、鬲、及盘、匜、钟磐錞于、杂器、镜鉴等,凡二十类。每类有总说,每器皆摹绘图像,勾勒铭文,并记录器物的尺寸、容量、重量等,或附有考证。所绘图形较精,图旁器名下注“依元样制”或“减小样制”等以标明图像比例(明代缩刻本,始删去比例)。
书中每能根据实物形制以订正《三礼图》之失,考订精审。其所定器名,如鼎、尊、罍、爵等,多沿用至今。对铭文考释、考证虽多有疏陋之处,但亦有允当者,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评述说:“其书考证虽疏,而形模未失;音释虽谬,而字画俱存。读者尚可因其所绘,以识三代鼎彝之制、款识之文,以重为之核订。当时裒集之功亦不可没。”书中所著录的铜器,靖康之乱时为金人辇载北上,但其中十之一、二,曾流散江南,见于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中。
此书流传版本很多,以明嘉靖七年(1528)蒋旸翻刻元至大重修本为佳,通行较广的则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黄晟的亦政堂重修宝古堂本。
请采纳谢谢您
2. 明晚期的青花瓷器如何鉴定和出手
明晚期是指明嘉靖-明崇祯(1522-1644年)时期,期间青花器物各有特点,景德镇王掌柜简单总结了一下这一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嘉靖(1522—1566年)
(1)典型器。此期器物明显反应出入晚明时,青花瓷发生了又一次显著变化。典型器有景德镇嘉靖元年、嘉靖四十一年墓出土的七件青花器。江西省南城县嘉靖三十六年益庄王墓出土的青花正面龙纹盘。上海博物馆藏“嘉靖辛酉年制”款青花花鸟纹碗。辛酉年为嘉靖四十年(1561年)。窑址有景德镇湖田、观音阁、四图里。
(2)青料。主要用回青料,呈色紫艳,不同于其他朝。常见色晕散,纹饰模糊的,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过的缘故。青花品种多,有白地青花、黄地青花、蓝地白花、外祭蓝内青花、外红釉内青花、青花五彩等。
(3)纹饰。画法多为单线平涂,好的讲究填色,不流向线外,工细,差的流向勾线之外,题材有缠枝花卉、龙凤、花鸟、鱼藻等。纹饰特点:花组字。用花枝、松枝组成福、寿,还有的花枝中空白写字,有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永保长寿、国泰平字等。八仙人物较多,有吕纯阳、老君炼丹、龙纹开始有正面龙、庭园婴戏图,小孩子后脑勺开始变大,着长袍。龙纹开始有正面龙、螭虎龙,到隆庆、万历时大量使用。牡丹花叶似鸡爪,八卦、八吉祥、灵芝纹饰也多用。
(4)胎釉。胎不及宣德以来的细腻,白中闪达,釉虽较细腻,但亮度强,不如中期肥厚、闪青。个别厚釉混浊。多数为青亮釉,釉面不够平整,有隐的波纹。
(5)造型。总的风格是凝重。大件器增多。葫芦形瓶始于正德,此时流行,还有天圆地方瓶、多楞瓶、四方瓶、八方瓶、带盖梅瓶等,瓶始带活环。果盒有方胜形的。壶祯则以钵式炉为多。个别酒杯,玲珑剔透,细薄。有八仙、文昌、寿星、真武等塑像。
(6)款识。式样多,吉祥款有:长命佳器、福寿康宁、万福攸同。颂语款的:富贵佳器、上品佳器、食禄佳器、富贵长春。专用款有“酒”、“汤”、“茶”等。还有东书堂、东萝馆一类堂名款。
(7)工艺。不注意修胎,瓶、罐接口明显,有的二、三、四节相接,盘碗粗糙不工整,盘有塌底现象,碗有种底心凸起,俗称“馒头底”。塑像有三种方尖:手主、压印模子次之,两者结合少见。
2、隆庆(1567—1572年)
(1)典型器。嘉靖开始“官搭民烧”,民窑中精品与官窑不相上下。此期青花产量少,但质量不错。典型器有南京博物院藏“隆庆二年”款青花攀枝娃娃砚。安微省歙隆庆铭青花牌位。
(2)青料。主要用回青,部分发色纯蓝稳定,另一部分灰淡。品种有折地青花、黄地青花、外豆青内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红绿彩、淡描青花等。
(3)纹饰。布局烦琐、疏朗皆有。技法为单线平涂,填色工细的不向外扩散。纹饰题材,攀枝娃娃、马上封侯、封侯爵禄为此期流行图案;较常见的政治家串枝龙凤,团龙,团凤,爬形螭龙、团形螭龙,青花和暗花结合的录芝,莲塘游禽,文字组成的图案等。
(4)胎釉、造型。胎体细腻,精致轻薄。釉面腻润光亮,白中闪青。造型上敦厚的大件不多,除常见造型外,典型造型有多角形、银锭式、四角、六角、八角等。文具用品有笔盒、笔架、砚台等。名贵产品有菱花形洗、带把提梁壶、高把子高壶等。
(5) 款识。多“隆庆年制”、“隆庆年造”四字二行楷书款,“隆”字中的“生”字常写成“正”字,款外用单圈或无框。吉祥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永保长春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上品佳器、长春佳器、大明年造佳器等。
3、万历(1573—1620年)
(1)典型器。此期有明确纪年墓葬和窖藏出土的器物相多。青花瓷以多取胜。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干县万历二十一年墓出土的青花兽纽盖双耳三足炉和青花攀枝娃娃瓶。吉林辉发城遗址出土的万历青花瓷。郑州古荥窖藏出土的万历晚期青花瓷162件。
(2)青料。早期用回青料,呈色好的色泽蓝中泛紫。后期主要用土青、石子青,发色灰暗。绝大多数青花为双勾线分水,达2个色价以上。品种有白地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红彩,后期淡描青花、哥釉青花广泛使用,延续到天启,色泽淡雅有致。
(3)纹饰。布局繁密凌乱,主题不显,画笔无力。题材除常见纹饰外,多见花鸟、云龙、寿山福海、云鹤、天马、螭虎龙、鱼藻纹等。人物故事纹饰多见八仙庆寿、老子讲经、东方朔偷桃、东波夜游亦壁、高士图、婴戏图。婴戏图中常见攀枝娃娃。肩部边饰多用锦地开光花卉纹。外销瓷纹饰有异国风味。
(4)胎釉。胎土较细腻,瓷化程度好,胎薄。釉细腻,白净,白中闪青。
(5) 造型。基本特征是厚薄兼备,大小皆有。大的有鱼缸、绣墩;小的如蟋蟀罐、小方碟。笔、砚、盒等文具多见。各种套盒、镂孔三足、双耳有盖三足炉为此期特殊造型。墓志铭亦常见。
(6)工艺。前期较工细,后期较粗糙。圈足一般不够规正。
(7)款识。多写“大明万历年造”,少数写“大明万历年制”;多六字二行楷书款,少数六字三行;也有“万历年造”四字二行的。见有八字二行款“万历年制、棒日楼用”,“万历九年、李衙置用”。多伪托款,有书宣德、成化、嘉靖的。南京博物院件青花攀枝娃娃纹碗,内底心书“大明靖年制”,外圈足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字体不规正,两款均为假款。多吉祥款、颂语款,如金玉满堂、德化长春、永保长春、富贵佳器、玉堂佳器、沈府佳器、长春佳器、五岳山人佳器等,有的写在纹饰开,有的写在底部圈足内。个别的盘、碗上,沾书“万历年造,德化长春”篆体款,以及“京兆郡寿房记”楷书款。
4、泰昌(1620—1621年)
泰昌朝仅几个月。在江西省博物馆举办的江西陶瓷史展中,有泰昌元年墓出土的青花开光花卉纹盘,应为万历产品。见有青花缠枝莲花纹炉,有“泰昌元年造”款,实为抗日战争时北京生主的鹰品。
5、天启(1621—1627年)
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但小碗还较精细。
(1)典型器。江西天启四年墓出土哥釉青花鹿松纹梅瓶。上海博物馆启元年青花团龙烛台一对。器座铭:“大明国直隶微州府歙县滚绣乡孝行里潭滨礼堂大社管居信士弟黄舜耕,室中孙氏,前妻程式朱式,男黄伯正,媳妇关氏,女时娥时凤,孙女接弟招弟,喜御香案前香炉花瓶烛台一会供奉,祈保早赐男孙,合家清吉,人眷平安,寿命延长,万事如意,福有攸归。皇明天启元年仲夏月谷旦立”。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一批天启纪年题款的器物。
(2)青料。石子青为主,少量回青。石子青呈色好的细腻淡雅,大部分青中闪灰,个别青花呈色开始分深浅浓淡。青花品种多见哥釉青花、淡描青花、青花五彩。
(3)纹饰,布局疏简,改变了嘉靖、隆庆、万历时繁琐杂乱的局面。画风草率飘逸,有生活气息。用笔自然生动,简笔写意,几笔勾勒,非常传神,为民窑青花瓷画佳作。纹塑除常用缠枝花卉外,多图画性。常见荷花鹭鸶、狮子戏球、博古图、糜鹿、卧马、花卉、莱菔菜、鱼、龟、蟹、螺、天官赐禄、罗汉、达摩一苇渡江、吹箫引凤、婴戏等,婴戏图人物为漫画式,极生动。吉祥图案也多见,如连升三级、连中三元、莲生贵子、喜报多子、灵芝托寿、状元及第、“喜”字、“佛”字、赤壁赋等。
(4)胎釉、造型。胎薄,淡灰色胎。多数施薄釉,个别厚釉,光洁度强。造型小件器多,实用器多。碗、盘口沿薄,底心薄而下塌。碗有玉壁形底,线条柔和。盘有折沿式,多角形。琢器中觚较历朝多见,特殊器形有青花盘龙钟,细巧供玩赏。安微歙县博物馆收藏一副天启元年板瓦形墓志,很少见。
(5)工艺。粗糙,不讲究修胎。碗的足根多为尖状。琢器接口明显。器底有粘沙,有放射性跳刀痕。
(6)款识。此朝历7年,款的式样比较多。干支纪年题款流行,特别是供器的香炉、净水碗、花觚上常见,如见“皇明天启丙寅岁吉旦立”碗,“天启五年吴各冬”炉,“天启元年米石隐造”花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只见天启有。吉祥款有天下太平、长命富贵、万福攸同、永保长春。颂语款有玉堂佳器、富贵佳器、长春佳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天上佳器等。堂名款有:于斯堂、白玉堂、竹石居等。插殊款有“宣窑”、“美”、单圈“福“字。图记款有兔子、盘肠、方胜、银锭、窗棂式等。
6、崇祯(1628—1644年)
(1)典型器。此朝既保持明朝味道,也孕育着清初风格。典型器为一批有崇祯纪年款的供器。如广东省博物馆藏大明崇祯年制青花罗汉图钵式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崇十二年青花山石人物净水碗。上海博物馆祯二年青花云龙纹三足炉,吕铭:“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客人冯运喜奉香炉一个,祈保买卖享通,万事大吉。崇祯二年孟夏月吉旦造关圣这君供奉。”
(2)青料。用石子青,颜色鲜艳的少见。一般呈色清淡,发青灰色。明崇祯至清初,有一批花觚、笔筒上的青花,混水浓淡层次分明,色泽向青翠欲滴方向发展。品种有青花五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紫。
(3)纹饰。画法为单线平涂。青花颜色向外流散,画笔无力、草率。题材有花卉、花鸟、龙、凤、鱼藻等。寓意纹饰渐多,如喜鹊登梅、凤穿牡丹、折枝葡萄等。高士图有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竹林七贤、唐僧取经、西汉演义、三国演义故事等。有的碗心以细小的四字语为纹饰,如状元及第、金榜题名、万古长青、三元及第等。青花瓷罐上有写“积善之家、天理存心”的。纹饰特点是:正面龙披头散发,影响清初。纹小孩比例失调,后脑勺大,腿短。小山江边多有简笔小人。人物画中的地皮景、括号云为继代典型纹饰。
(4)胎釉、造型。胎色发灰,粗糙,疏松。釉色白中闪青,有的发灰,个别浆白釉,釉面不平整,胎体厚薄兼有,以厚为多。器型品种较单调,以供器为多。碗,口外撇,深腹,砂底,大圈足,底心厚香炉常见钵式,筒式炉的兽足短,几乎与台面接触,砂底。净水碗,龠口,深腹,小圈足。缸底有:平底、砂底,时间早;凹圈足,釉底,时间迟。
(5)工艺。做工粗糙。器口上饰酱釉开始增多。新出现上下暗花装饰带,中间青料绘花的新工艺。器物露胎部分多见窑红。器底多有小砂现象,多见旋坯痕、跳刀痕。釉义施釉薄,釉不平整。砂底尖底心,足根尖,足深。有壁形底碗。
(6)款识。许多供器于器身题铭,落干支年号款。少数盘、碗、杯底心书“大明崇祯年制”、“崇祯年制”楷款。南京曾多次发现科举考试用瓷,器底书款:“已卯科置”(为崇祯十一年,公元1639年)、“庚午科置”(为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丙子科置”((为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壬午科置”(为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应天癸酉科置”(为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堂名款有“白玉斋”、“雨香斋”、“博古斋”,为景德镇董家坞民窑出品,可能为雅工良匠之自署。书于碗心的款有翔凤堂、喜、贡、春、玉等,书于碗底的有信古斋、丛菊斋、清雅、长春、片玉、松石居、聚贤堂、正、雅等。花押款,大明年制款,伪托宣德、成化年号款,崇祯最多见。
望采纳,谢谢
3. 乔家大院的建筑风格
乔家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显示了中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
三大开间,可同时出入三辆车轿出入,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乔家大院大门坐西向东,为拱形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兽街大铜环,并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付:“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乔在中堂经过连续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大门顶端正中嵌青石—块,上书“古风”。大门对面的掩壁上,刻有砖雕“百寿图”,一字一个样,字字有风采。百寿图为“在中堂”主人乔致庸的孙婿、近代著名学者、篆书家常赞春书写。掩壁两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题赠的一付意味深长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额是“履和”。甬道的西尽头处是雕龙画栋的乔氏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祠堂装点得十分讲究,三级台阶,庙宇结构,以狮子头柱,汉白玉石雕,寿字扶栏,通天棂门木雕夹扇。出檐以四条柱子承顶,柱头有玉树交荣、兰馨桂馥、藤罗绕松的镂空木雕。额头有匾,上书“仁周义溥”四字,李鸿章所题。祠堂里原陈列着木刻精雕的三层祖先牌位。
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北面三个大院均为开间暗棂柱走廊出檐大门,便于车、轿出入。大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一、二院为三进五联环套院,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里外有穿心过厅相连。里院北面为主房,二层楼,和外院门道楼相对应,宏伟壮观。从进正院门到上面正房,需连登三次台阶,它不但寓示着“连升三级”和“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筑层次结构的科学安排。
南面三院为二进双通四合斗院,硬山顶阶进式门楼,西跨为正,东跨为偏。中间和其它两院略有不同,正面为主院,主厅风道处有一旁门和侧院相通。整个一排南院,正院为族人所住,偏院为花庭和佣人宿舍。南院每个主院的房顶上盖有更楼,并配置修建有相应的更道,把整个大院连了起来。
(以上建筑风格综述参考资料来源 ) 大院还有更迷人处,那就是随处可见的精致的板绘工艺和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雕刻品个个都有其民俗寓意。每个院的正门上都雕有各种不同的人物。如一院正门为滚檩门楼,有垂柱麻叶,垂柱上月梁斗子,卡风云子,十三个头的旱斗子,当中有柱斗子,角斗子,混斗子,还有九只乌鸦,可称一等的好工艺。二进门和一门一样,为菊花卡口,窗上有旱纹,中间为草龙旋板。三门的木雕卡口为葡萄百子图。
二院正门木雕有八骏马及福禄寿三星图,又叫三星高照图。二院二进门木雕有:花博古和财神喜神。这花博古是杂画的一种,北宋大观宋徽宗命人编绘宣和殿所藏古物,成定为“博古图”。后人将图画在器物上,形成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如“博古图”加上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叫“花博古”。正房门楼为南极仙骑鹿和百子图。其它木雕还有天官赐福、日升月垣、麒麟送子、招财进宝、福禄寿三星及和合二仙等。和合二仙亦称“和合二圣”,是一种民间神话故事画题。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宋随杭城以腊月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穿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之外亦能回家,故曰万回。”后分为二神,称“和合二仙”。二仙亦蓬头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圆合,取“和谐合好”之意。旧时一般在婚礼时悬挂厅堂,以示吉利。
此外,柱头上的木雕也是多种多样。如八骏、松竹、葡萄,表示蔓长多子、挺拨、健壮;芙蓉、桂花、万年青,表示万年富贵;过厅的木夹扇上刻有大型浮雕“四季花卉”、“八仙献寿”,即传统装饰纹之一。“八仙献寿”,是传说中的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李铁拐、吕洞宾、曹国舅、蓝彩和、何仙姑八仙赴会瑶池,为西王母祝寿,以此组成的画面纹样,造形优美,栩栩如生。全院现存有木雕艺术品三百余件。 砖雕工艺更是到处可见,题材非常广泛。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栏雕。如一院大门上雕有四个狮子,即四狮(时)吐云。马头上雕有“和合二仙”,抬着金银财宝。卡圆上雕有兰花。掩壁上为“龟背翰锦”,是传统的装饰纹样,为六边形骨架组成的连续几何图形。因它像龟的背纹而得名。古时以龟甲作为占卜的工具,视能兆吉凶。古书《述异记》云:“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年谓之神龟,万年为灵龟。”以龟为长寿的一种灵物,用作图案,以示吉祥延年。进了一院大门对面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松树、桐树和蹬于太湖石山上的九鹿,喻示九路通顺。立柱上有四个狮子滚绣球。一院偏院南房墙上有五个扶栏雕,中间为葡萄百子图,表示蔓长多子和富贵不断头,其余四个格子为“博古图”。一院正院马头上雕有四季花卉。二进院马头上为四果及“暗八仙”。因只采用八仙所执器物,不画仙人,故称“暗八仙”,含有吉祥之意,明、清时采用较多。
二院大门的马头正面为犀牛贺喜,侧面四季花卉。二院正房前面走廊的扶栏雕,从东往西数,一是喜鹊登梅,二是奎龙腾空,三是葡萄百子,四是鹭丝戏莲,五是麻雀戏菊。东偏院过门雕有四季花卉、四果,加琴棋书画,亦取吉祥之意。
三院大长廊,马头正面麒麟送子,侧面松竹梅兰,又梅兰竹菊。
四院门楼中为香炉,侧为琴棋书画。院内“梯云筛月”亨有四狮(时)如意、梅根龙头、四季花卉、花开富贵。并有掩壁,赵铁山书写题字。右边为暗八仙,狮子滚绣球,表示平安如意。还有凤凰戏牡、鹿鹤同春。左边为双鱼、戟罄,属吉祥如意图,是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指以古代兵器中的戟,乐器中的罄和鱼纹组成的画面,取戟与吉、罄与庆、鱼和余的同音,表示吉庆有余。西跨院正房门楼有葡萄与菊花百子,上面扶栏为琴棋书画及博古图。四个马头正面为四个狮子,侧面为四季花卉。特别是《省分箴》雕和前面提到过的《百寿图》雕一样,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五院门楼马头为麒麟送子,院内四个马头为鹿鹤桐松。南正房门楼为菊花百子,中为文武七星,回文乞巧,又叫“七夕乞巧图”。
六院东院进门两侧为喜鹊登梅,背面为青竹和“福禄寿”三字。四个马头为暗八仙。正房扶栏中为葡萄,东为莲花,西为牡丹。前院内有“福德祠“,八宝图上有两个活灵活现的狮子和喻为吉庆有余的图案。 乔家大院中的石雕工艺虽比较少见,却是十分精细。现有几对石狮,石狮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有的石狮为踱步前行状,刀纹如新,锋芒犹在,表现得机警、威武、活跃。其顾盼自豪的头部,提起全身的神气,表现狮子的雄壮、英武而不失真,给人以健康、活跃,富有生命力的感觉。
还有阴纹线刻,如五院门蹲石狮底座为“金狮白象”,中为“马上封猴(侯)”、“燕山教子”、“辈辈封侯”。南房柱石底垫为“渔樵耕读”、“麻姑献寿”等。六院门蹲石狮石础上有“出将入相”、“神荼郁垒”(相传古代以神荼、郁垒为门神,可以御凶邪避鬼魅)、“得胜返朝”等线刻,图像清晰,线条流畅,形象逼真。 乔家大院各个门庭所悬的牌匾很多,内有四块最有价值。其中有三块牌匾是乔家的,也是值得乔家自豪和感到荣幸的。那就是光绪四年由李鸿章亲自书写的“仁周义溥”和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太后面谕送的“福种琅环”及民国十六年祁县昌源河东三十六村送给乔映奎的“身备六行”。前两块表明乔家在某个时期对官府的捐助,又经朝廷大员题词推崇,因此倍加荣耀光彩。后一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乔家的一些善举和对人处事的方法。另外一块价值更高,那就是傅山亲笔题写的“丹枫阁”匾(现存展于乔家第四院的东房内)。“丹枫阁”建成后,傅山为其亲笔题了匾,同时,戴廷式写了“丹枫阁记”,傅山又在后面加了跋。
此外,还有各院的门匾,例如“彤云绕”、“慎俭德”、“书田历世”、“读书滋味长”、“百年树人”、“惟怀永图”、“为善最乐”、“居之安”、“治福多”、“建乃家”、“静观轩”、“梯云筛月”等都有其一定的具体寓意。 龟背翰锦:乔家大院甬道北三个府门两侧有六处龟背纹照壁,壁心以几十个六边形连续组成几何图形的龟背纹样的砖雕砌饰,以示延年益寿,外观简洁大方。东南院和新院里偏院门两侧也有小型的龟背锦花墙照壁。
二气生辉:乔家大院新院正院门对面山墙上有“二气生辉”照壁,整个画面由两部分组成,北半边顶部云中挂一轮弯月,其下有莲花、莲子和一对鸳鸯,意为连生贵子,寓“二气交辉”;南半边顶部悬一轮圆日,其下有牡丹和一对凤凰,“牡丹”是花中之王,富贵一品,“凤”为鸟中之王,吉祥之兆,寓“二气生辉”。这组砖雕采用高浮雕技法,莲花、牡丹的花瓣向上层叠突出,细腻逼真,立体感很强。
喜鹊登梅:乔家大院新院偏院门西侧的花墙上有喜鹊登梅壁雕,喜鹊登梅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报喜鸟,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喜鹊登梅寓意吉祥、喜庆、好运的到来。“梅”取谐音“眉”,喜鹊落在梅枝上寓意“喜上眉梢”;图中有一对喜鹊,也有双喜临门之意。
猫蝶戏菊:乔家大院新院偏院门东侧花墙壁上图案由猫、蝴蝶、菊花构成,猫取谐音“耄”,蝶取谐音“耋”,人常讲“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九十岁老人叫耄耋之年”。菊花不畏秋寒开放,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爱,亦有高寿之意,整幅图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梅竹双清:乔家大院东南院偏院二进院门花墙上两侧壁雕图案皆为梅树,叶茂花繁;其相对应的背面两侧花墙砖雕图案皆为修竹,枝挺叶秀。这两处壁雕画面疏密有致,别具一格。
(照壁参考资料来源 )
省分箴照壁文字四周雕有边框,饰以各种传统吉祥图案。顶部雕蝙蝠,下端雕流云,取意“万福流云”;四周雕古代传说中八仙所执器物,也称“暗八仙”。这些神奇的物件也成为民间传统装饰纹样,有吉祥之意,常与仙桃图案结合寓意“八仙祝寿。照壁两侧雕有内插三戟的喜瓶图案,“瓶”与“平”、“戟”与“级”同音,有“平升三级”之寓;戟的下方有磬和鱼,寓“吉庆有余”。此外壁周还雕有麒麟、仙鹤、鹿、凤凰等祥禽瑞兽图案。照壁下方两侧插屏底座立柱外侧各雕饰两只狮子,上下对戏绣球,常言道:“狮子滚绣球,好的在后头。”这四只狮子也称喜狮,表示“喜事临门”、“四时如意”。
整组砖雕集高浮雕、浅浮雕、圆雕手法于一炉,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寓意吉祥,人文气息浓郁,是一座典型的集书法、雕塑、民俗于一体的砖雕艺术精品。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的水乳交融,有很高的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照壁文字《省分箴》出自《全宋文·卷二八一》。
4. 孔小瑜的人物生平
孔小瑜出身文化世家,祖籍山东曲阜,孔子的第72代孙。孔小瑜的祖父孔杏荪,曾经当过清朝的武官,后来弃官从商,先后做过沙船营运生意、卖炒货和开中药铺等,业余时间喜爱书画,有时兴致来了也画上几笔芦草鸿雁,至今还存有他的画作。孔小瑜的父亲孔子瑜本应继家业经商,但他却爱画成癖,尤其喜绘兰花,同时爱屋及乌,由兰而摹花盆、陶瓷、青铜器和秦砖汉瓦拓片,那些玉石器皿配以花果鲜蔬,画风严正,开创了花卉博古画为孔家书画之风。 孔子瑜好客,常常宾客满堂,谈笑风生,多有书友画朋。孔小瑜出生于这样的一个艺术之家,自幼受到熏陶,耽于书画。父亲教他读《尔雅》,他独对《释器》、《金石录》感兴趣,以至于他日后精于博古画,与此不无关系。孔小瑜17岁就开始跑上海的码头,见闻了许多古玩珍奇、社会万象,并心摹神揣,时常代身体不好的父亲应酬画债。20岁时,经他父亲的一位好友,也是海派名家王一亭的推荐,孔小瑜进入上海一家书画店,开始了职业画家的生涯,其画室“思撷馆”的名声也渐渐传开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孔小瑜以卖画为生之际,与活跃于上海一带的书画名家吴昌硕、吴湖帆、、陆俨少、王震、钱瘦铁、唐云等过往甚密,切磋之间,他的画艺日益精进。1932年,在一次画友聚会上,他与熊松泉、张大千合作了《醒狮图》,寄寓忧国之情。孔小瑜跻身于“海上画派”,以博古图闻名于世,亦工于人物、山水、花鸟等。当时有“张虎熊狮沈凤凰孔博古”之称。张虎熊狮沈凤凰,即善于画虎的张善子、画狮子的熊松泉、画凤凰的沈一斋。1945年,孔小瑜初次执教于上海中华文艺书画院,同时被聘为“行余书画社”的国画教师,参与组织“九九消寒会”,致力于新国画研究活动。5年后,他同画家李泠然一道到香港谋生,呆了一年时间,又回到上海。此时画家为新社会新气象所感染,创作活跃,有不少扇面等作品,专门供出口部门需要。1952年,他和钱瘦铁合作的《送公粮图》,是由当时的市长陈毅题的款。另外,他创作的《西方三圣图》,在海内外流传甚广。
1955年冬,安徽省有关部门到上海聘请画家来皖参与文化建设,所聘的有陆俨少、宋文治、孔小瑜、徐子鹤等,陆、宋二人因故未能前来安徽。孔小瑜先行,他的夫人携着尚未成年的四个孩子4年后迁到合肥定居。海上名宿从此成为了安徽画坛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并为安徽的书画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60年代初,孔小瑜与萧龙士、童雪鸿、光元鲲进行了画作联展,一时引起轰动。而孔小瑜的最后一次个人画展则是在20年后了。
孔小瑜不大善于辞令,但记忆力惊人,所画博古器皿如鼎彝尊鬲,庞大繁杂,他不依实
物,仅凭所记,即合乎形制规矩,令人称奇。曾有人索求其春夏秋冬四条屏博古图,并提出将家中四人的属相龙、蛇、羊、鼠融入画中,四条屏中各均有铜器、动物、佛像、果品、小玩意等,孔小瑜应承下来后,凭着自己的博闻强识和绘画功底,一一巧妙构图、着色,后来这四幅精美的作品被收入《孔小瑜画集》中。晚年的孔小瑜囿于精力,很少画博古图勒,即使有兴致画,也只是以大鼎扼要表现。较之于他的父亲孔子瑜,孔小瑜的花卉博古图更为形象逼真,笔意老辣精到。他多以三代青铜器、名窑陶瓷、四时果鲜、风灯古佛、鸟笼鱼缸、蚕桑促织等入画,典雅精致,生动有趣。孔小瑜温和宽厚,为人坦荡,世人多称其善。他的为人艺品也为孔家的后人所继承、延续,其儿孙孔伯容、孔仲起、孔贻奋等各以特色显于画坛。特别是孔仲起,已成为了一位当代国画大家。
七十年代日本出版的‘东洋的美术’丛书有图文介绍云:“早年活动于上海画坛,1945年前于上海中华文艺书画学院和‘行余书画社’任教。与柳滨等人从事新国画运动,对色彩、明暗方面均有研究和吸收。安徽美术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了大型《孔小瑜画集》。1998年安徽省文化厅主办“孔小瑜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画展,出版纪念画集,纪念文集。代表作品有《牡丹》、《四季平安》、《欣欣向荣》、《百花争艳》、《战袍诗》等。
5. 乔家大院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乔家大院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规模较大的民居建筑之一。地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内祁县城东北12公里容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
也叫‘在中堂’,乔家大院是俗称。房主人的名字叫乔致庸,庸是中庸,取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之意,所以定宅名为“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堂名。
占地3724平方米,共有6个大院,313间房屋。四周是十几米高的青砖墙,上有女儿墙式垛口,四角有挺拔的角楼。大院中间是一条巷道,一头是大门,另一头是祠堂。巷道两侧各有三个大门,共六个院落,每个院子又有两三进小院子。
我的言简意骇,没废话,不像上面的那么多。
6. 长征时的薄古是哪年死的
博古(1907.5.14-1946.4.8)
原名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干事。1926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5月回国,先后在全国总工会宣传部、上海工联宣传部工作编辑《劳动报》、《工人小报》。1931年1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宣传部长,4月改任青年团中央书记。9月,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组成,他是主要负责人。1933年初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5月增补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9 月至1935年1月,在担任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职务期间,积极推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在1933年9月国民党军开始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时,他和李德(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在作战指导下实行了一系列错误原则,致使中央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给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损失。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被取消中共中央总负责人职务,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10月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任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到西安,协助周恩来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对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37年1月新华通讯社建立,被任命为第一任社长。不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中共驻南京代表,前往南京、武汉、重庆等地参加国共谈判。1938年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兼组织部长。后来长江局撤销,成立南方局,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兼组织部长。 1940年底返回延安,继续任新华通讯社社长。1941年创办《解放日报》,任社长,为党的新闻事业和解放区新闻机构的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在延安整风期间和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自己过去的错误诚恳地作了自我检查。1945年6月,当选为七大中央委员。1946年2月作为中共代表去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宪章审议小组的工作。同年4月8日,从重庆返回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于山西兴县黑茶山。生前译有《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卡尔·马克思》等等,为在全党范围内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作了重要贡献。【博古】属杂画范围。一种摹写古代器物形状的绘画,或用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都称“博古”。后来有人还在博古画上加花卉等成图画,增添博古画的新颖性。这种摹写传播有助现代人博识古代器物、拓宽知识。北宋大观时,徽宗就曾命人撰《宣和博古图》。古代具有较高艺术的古器物如鼎、瓷器、玉器、石雕等,因其珍贵而见者甚寡,所以绘成博古图、博古屏等,为人们提供一条认识古玩的途径。
7. 清末画家许品衡的情况
许品衡与供花
供花在早年以北京最为讲究,因北京用主全是世家门第,所以特别精致。相传由名画家许品衡画稿,供花专家“百古王”雕花。供花以精粗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绸缎质的供花,一切全用各色绸缎做成,人面用白绸铺面,内衬棉花,上画眉目口鼻。但这种供花都是简单的人物,近来已不多见。第二种是纸质轧凸花的供花,人面系用通草做成。第三种是纸质平面的供花,只用纸雕成人物形,染上颜色,涂抹桐油。近年只存此一种。无论哪种供花,背后都粘安铁丝,以便插在供品上。
http://www.huaxia.com/zt/whbl/2004-04/00166589.html
许品衡 光绪民国时期
程门、汪藩、汪章、余筱秋、许品衡、清虚氏、江湖散人等俱为清末民初浅绛瓷丹青高手。
8. 哪些器物可以用长方形绘画
一般四肢类的动物可以用长方形
中国画的题材类型多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博古图”这样一种绘画名称,它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小众的类型了,是指那些摹写古代器物形状的绘画,比如画青铜鼎、簋、瓶这样的器物。原本博古图是有承担记录当朝文化、普及传统器物知识的作用在的,也算是一种认识古玩的途径。后来有人在器物上添加了花卉蔬果等,就又丰富了博古图的内容和新颖性。博古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时期,即“始于宗教的礼佛供花,多见瓶插莲荷”。而“博古图”这个词语最早出现的,则是在北宋大观时,宋徽宗赵佶命人撰写的《宣和博古图》中,这是一本专门描写商周时期古器物的作品,可以看出原本博古题材主要是用来研究古代青铜器等器物的。目前最早的博古画是北宋董祥的《岁朝图》,话说岁朝图也是宋代兴起的一种绘画题材,主要就是表现一种吉祥喜庆的气氛。而董祥的这幅画里面,则是二者相结合,图上画了三个器物,栽着灵芝的花盆,插着各种花卉植物的花瓶,还有一个被遮住大半的器物。
博古博古,其实也和文人喜欢的“雅好博古”有关,自古以来,就有一批金石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比如宋代的李清照和她丈夫赵明诚就非常喜欢书画金石,两个人在一起搜集了非常多的古物。博古绘画,也有很多是金石学家、收藏家和画家创作完成的,特别是清代和民国时期,金石学、考据学成为热潮,也就带动了博古题材绘画的发展。
博古画的类型,有花博古,就是花卉和器物相结合,像插花艺术一样;有不加装饰,纯展现器物的;还有人物场景化,有人有器物。清代《雍正十二美人图》里面还有一幅是“博古思幽”,美人后面的博古架上摆满了诸多仿古器物;陈枚的组画《月曼清游图册》中也有“围炉博古”的画面。可见鉴赏古物的博古题材已经很盛行了。
9. 请问有谁知道国画中的博古图是什么意思
博古是杂画的一种,后人将图画在器物上,形成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如“博古图”加上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叫“花博古”。 北宋大观宋徽宗命大臣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修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后人因此将绘有瓷、铜、玉、石等古代器物的图画,叫做“博古图”,有时以花卉、果品等装饰点缀。“博古图”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寓意,常用于书香门第或官宦人家的宅第装饰,这也造成了其在艺术品投资领域中不俗的地位。
10. 东方古艺之花,苏州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因曾集在苏州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故而苏州在四五百年前出现了名扬天下的“一人一品”,一人是江南大才子唐寅,一品即是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因其“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特质,而成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它生动地、多层次地再现了吴地民间民俗活动,并以浓郁的民俗风情,展示出了强烈的乡土文化, 充满着勃勃生机。
一、桃花坞年画的历史发展
桃花坞年画历史悠久。按照习俗,每逢农历岁末,要张挂年画,以驱避鬼魅的侵扰,同时祈求来年的好运,后拓展至其他节日以及婚假、寿庆等民俗活动中。桃花坞木版年画从明末清初形成至今,至少历经了 400 年的时间,并伴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与更迭,桃花坞年画也经历了由盛到衰过程。
1.初始期
从明末到清代乾隆、嘉庆之间为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初始期。这一时期,随着苏州一带手工艺的发展,是桃花坞木板年画发展最具市井文化气息的时期。如万历二十五年的《八仙庆寿图》、清初的《二十八宿闹昆阳》《清明佳节图·二十四孝图》《杨贵妃游花图》《清音雅奏》《瑶池献寿图》等。
2.兴盛期
从康熙以后到雍乾时期,是桃花坞年画历史上最为兴盛与辉煌的时期。这期间是史上的康乾盛世,经济繁荣,姑苏有了专门的版画铺子。这时期的桃花坞年画最具市井气息。《姑苏万年桥图》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同时还有《栈道积雪图》《帘下美人图》《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等反应山水、仕女、戏曲、故事等题材的作品。
3.衰退期
从清末到咸丰、同治年间的战乱期,桃花坞年画出现了衰退期。随着战争的频发,国民经济的衰退,桃花坞年画也走向了发展的低迷期。苏州的石印年画和胶版年画生产规模大幅度降低。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年画有《玉堂富贵·莲生贵子》《水浒绣像全图》《法人求和》《红楼梦十二金钗》等,其中以戏曲作品最为繁盛。
二、桃花坞年画的题材
桃花坞的工艺制作精细,独具匠心,其工序复杂,要求环环相扣,年画制作的每一步都有其特定的工具和材料。制作步骤分为画、刻、印三道工序。对于桃花坞木版年画印制也十分讲究,要求构图饱满,题材主要表现戏曲故事、忠孝礼义、岁时节气等内容。
1.岁时节气类
吴中地区历来节令风俗甚多,尤以元宵灯市最盛,固有“ 吴中风俗,尤竟上元”一说。如年画《虎丘灯船胜景图》,即以苏州吴中旧有旧俗,元宵佳节夜游虎丘为题材,展现了人们坐着挂满彩灯的船只,一路游览夜景的热闹场面。《端阳喜庆图》描绘的便是端午节昊中地区划龙船的热闹场面。又如常见的《逼鼠蚕猫》,就是吴地养蚕之家喜闻乐见的一种图案。
2.戏文故事类
表现戏曲内容类题材的作品也叫“戏文”,戏曲指戏剧和曲艺的总称。充满地方风味的苏州评弹、昆曲等戏曲形式,在桃花坞年画师们的描绘下,被绘成年画。如年画《小广寒》描绘了清代上海“小广寒” 书场,台上七位弹词艺人, 或抱琵琶,或拉胡琴,再现了评弹的会唱情景。又如《金枪传杨家将前后本》《西厢记》《三笑姻缘》《珍珠塔前后本》等都是京戏文题材的作品。
3.花卉博古类
虽然在桃花坞年画中经常会出现花卉、草木、禽鸟、走兽、鱼虫之类的形象,但大多只是其他题材作品中的“配角”,并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或寓意。如康熙时丁应宗的花卉册页,内有花鸟、草虫、梅竹、瓜果等不同内容的画面。乾隆年间的《长寿富贵图》《瓶花博古图》《岁朝如意图》等都出现了博古图案。
4.江南生活类
雍正七年 《岭南会馆广业堂碑记 》 记载:
姑苏江左名区也。声名文物,为国朝所推。而阎门外商贾鳞集,货贝辐揍,襟带龄山塘间,一久成都会。
说明了当时的苏州商业资本的活跃。年画仕女婴戏《姑苏闻门图 》《姑苏万年桥图 》,有如《清明上河图》刻画了林立的楼台商肆、 绸缎庄、染坊、药铺、杂货铺、饭馆、酱园 等街头熙来攘往的民众,有卖艺的 、走路的、玩耍的小孩、结伴闲游的、匆匆赶路的、询问货价等,描绘现实风景、刻画了宏伟的场面。
5.女性形象类
仕女是桃花坞年画中出现最多的人物形象,频繁出现于各类题材的作品之中。如有表现女性劳作的年画《渔樵耕读》《孟母断机图》《浮针乞巧》等;表现女性休闲娱乐的年画《美人饶花图》《弄花香满衣》《双美赏花图》《弈棋美人图》等;还有表现情感活动的年画《美人秋千图》《双桂轩弹琴》《妻儿待郎图》《西湖行宫图》等等。
6.福寿喜庆类
福寿喜庆类的年画,是将人们美好的愿景融入到年画中的一种创作。比如具有招财进宝、登科升官、五子登科、喜鹊登梅等美好寓意的内容,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述求。如《招财进宝》《聚宝盆》《平安吉庆》《风调雨顺》等祈求平安顺遂的年画,就是福寿喜庆年画的表达。
三、桃花坞年画的价值
1.审美价值
传统的文化是民间美术发展的基石 ,无论从桃花坞年画的造型特征,还是从画面的构图来说,桃花坞年画都符合传统的对称、和谐性,美观性。这也折射了中国民众的审美哲学,稳定、圆润、通达。
2.承载价值
随着历史的更迭,很多场景我们已经不能再看见,但是通过记录,我们能重见那个时代的辉煌,桃花坞年画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在《 姑苏万年桥》中,我们能够重见“康乾盛世”之境,为后人研究当时苏州的社会状况和人文风貌提供了宝贵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记录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 。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我国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这项非遗,就是去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读懂桃花坞,就是读懂了一段传奇,读懂了一朵盛开在东方的古艺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