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没骨花卉册

没骨花卉册

发布时间: 2022-12-21 11:19:34

⑴ 谁知道扬州八怪之一李禅的生平简介 最重要的是要他的所有的绘画作品 要最最详细的 谢谢啦 很急的 谢谢

李鱓,中国清代著名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扬州八怪之一,江苏省扬州府兴化县(今兴化市)人,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中年始画风变化,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李鱓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的第6代裔孙,后代定居江苏镇江。

中文名:李鱓

别名:宗扬,复堂,懊道人,墨磨人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扬州府兴化县

出生日期:1682年

职业:书画

主要成就:拓展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领域

代表作品:《李鱓花鸟册》;《李鱓花卉册》

李鱓康熙五十年中举,于康熙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但遭忌离职。于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李鱓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又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始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

李鱓的鱓字,有两种读法。一读为tuó(驼),同鼍,即猪婆龙,“神兽”也。据临淄的老先生回忆,昔日李鱓在临淄为县令时,人皆知为李tuó,士人相戒,切勿读错官讳。李鱓《鳜鱼图》

又一种读法,即shàn(善),同鳝鱼之鳝。李鱓落拓江湖,多次题画署名为“鳝”,承认自己不过是江淮间一条普普通通的鳝鱼罢了。从鼍到鳝,从神兽到沦为一条其貌不扬的小鱼,多少影射了主人公“两革功名一贬官”的坎坷命运,反映了主人公仕途失意而不得不以画为业的始终不能求得自我平衡的悲凉心境。

李鱓自由喜爱绘画,16岁已经颇有名气,后入宫廷成为宫廷画师,但是他的人生并不顺坦。李鱓“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同乡人郑燮(郑板桥)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板桥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并说他是“才雄颇为世所忌,口虽赞叹心不然”。曲折的人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绘画艺术风格。李鱓书法作品行书轴

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传世画迹有南京博物院藏《土墙蝶花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松藤图》轴等。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书画名家全集”,有《李鱓画集(上下卷)》。李鱓的绘画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李鱓书法作品行书轴首先,他大大拓展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领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用具,乃至向来不登大雅之堂的农家食用之物如桑、蚕、破芭蕉扇之类,也一一摄入画中,其题材之广泛多样远远超过了前人。第二,在写意花鸟画的表现技巧上,他亦有新的突破,努力学习石涛破笔泼墨的画法,酣畅淋漓,笔墨奔放,富有动感,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激情。同时,他又吸取了没骨花卉的表现方法,工细严谨,色墨淡雅,变化丰富,形体富于立体感,在作画时,他经常能做到二者并用,自然浑融,灵活多变,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在扬州八怪中,李鱓是受到清末批评家猛烈批评的一位,主要指责他脱离传统,笔墨缺乏蕴藉含蓄,有“霸悍之气”、“失之于犷”等。纵观李鱓一生创作,他是一位富有独创才能的画家。

李鱓诗才书法成就也堪称卓然。李鱓书法作品

李鱓书法古朴,具颜、柳筋骨。作画时喜欢在画幅上长题满跋,有时甚至于把参差错落的题字,写满画面,于质实中见空灵,使整幅画面气韵更加淋漓酣畅。为此秦祖咏说他“书法古朴,款题随意布置,另有别致,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

此册乾隆时原装裱,品相绝佳,原藏日本,曾于日本“扬州八怪”展上展出,而且当时“扬州八怪”展的宣传海报所用图片即为此册中“蕉阴兰蕙”一开。藏于日本的《懊道人真迹》

据日本原藏者介绍,此册几十年前在日还出版过挂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册尺寸46.2*31.2cm,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李鱓书画全集》及《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此册似为国内公私所藏李鱓册页中尺寸最大的一本!

编辑本段《李鱓花卉册》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李鱓花卉册》照片

文物出版社出版,1964年11月一版一次,6开本,共计印有600册。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松藤图》

《松藤图》,作者清代李鱓,纸本设色纵126厘米横62.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鱓

《松藤图》是画家中年时的作品。画中一棵老松斜向伸入画面,树皮斑驳,松枝繁茂;松树旁边一棵藤条攀缘而上;墨中略施色泽。右上空处题七绝一首:“吟遍春风十万枝,幽寻何处更题诗。空庭霁后帘高卷,一树藤花夕照时。”此诗也道出了画家当时的心态。画家以画花卉竹石闻名,他起初的画风是较为工整的,后逐渐转为豪放的风格,成熟时期的画风受明代徐渭影响很深,一改过去规矩工整为纵逸潇洒,形成了自己的画风。

⑵ 都有哪些画家画没骨画

“没骨图”是中国画的一种体裁。没骨画法是中国画技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没骨图”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书中记载,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药五本,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画旁题“翰林待诏臣黄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与郭若虚同时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稍后,文学家苏辙也在《栾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画“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由此可见,“没骨图”就是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色点、色线和晕染去塑造画面形象。根据记载,没骨画法在徐崇嗣之前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张僧繇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绿画凹凸花,传其作《观碑图》亦俱用色彩画成,故历来被视为没骨法的开创者。宋人楼观在一幅山水画题识中说:“梁天监中张僧繇每于缣素上不用笔墨独以青绿重色图成峰岚泉石谓之抹(没)骨法,驰誉一时,后唯杨 学之,能得其秘”。唐代画家杨 的作品也已失传,我们可以从明董其昌的《仿唐杨 峒关蒲雪图》想见其面貌。宋代既有像《雪山行骑图》这样的没骨山水,也有以徐崇嗣、赵昌为代表的没骨花卉。徐崇嗣的画,一方面继承了徐熙的用笔方法,一方面吸取了黄氏父子的用色技巧,但他的画也仅见于记载。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是传为模仿徐崇嗣没骨法的北宋花鸟画家赵昌的《杏花图》。到了明代,没骨画技法有了新的发展,从接近双勾填彩的渲染画法发展为放笔点染的画法。花鸟画家孙隆的《花鸟草虫图册》,郭诩的《青蛙草蝶图》十分讲究用色的干湿浓淡,水色交融,色彩有冷暖变化,形象生动,用笔挥洒自如,是没骨画技法臻于成熟的标志。清代画家恽寿平、高其佩、李、罗聘、虚谷、居廉、任伯年、吴昌硕都有没骨花卉作品。齐白石以及现代许多花鸟画家也都用没骨法作画。而没骨山水,自唐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间流传甚少,我们尚能见到的有明董其昌的《仿唐杨 峒关蒲雪图》,蓝瑛的《白云红树图》,清查士标的《张僧繇没骨法》册页,恽寿平的《春山暖翠》,王时敏的《青溪泛艇》,王 的《柳岸晓风》,王原祁的《青山白云》,张赐宁的《清溪放牧》,王宸的《秋山红树》等。现代画家也有以没骨法作山水人物的,但难以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历代关于没骨画的论述及流传的作品可以看出,没骨画最根本的特点是“直以彩色图之”。宋郭若虚在论述没骨画时曾说徐崇嗣的画“无笔墨骨气”,赵昌的画“笔气羸懦”,可见当时的没骨图确有重渲染、尚傅彩、轻用笔的情况,但从明董其昌以来的没骨画看,崇尚用笔与水墨并无二致。许多没骨画上均题“仿张僧繇没骨法”而张僧繇的画被李嗣真评为“骨气奇伟”,可见也是十分讲究用笔的。
没骨画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一股涓涓细流,时至今日,应该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水墨、工笔重彩并列成为中国画的三大表现技法体系之一。
今日的没骨画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高举“讲究笔色”的旗帜,以色代墨,在保持对笔墨的审美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容量,增强表现力。水墨画讲究笔墨的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变化,没骨画在用笔用色保持这些要求的同时还应具有色彩的冷暖和纯度的变化,每幅画具有不同的色调。讲究画面的色调,是中国画迫切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没骨画由于不以墨色为基调,所以它更易于拉开每幅画色调的距离,形成具有鲜明

⑶ 没骨法的没骨山水

张僧繇相传为南朝张僧繇所创,后唐杨升传之,擅没骨山水。
张僧繇,萧梁时期的画家,主要活动于6世纪上半期,生平的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仿杨升山水图轴为主。梁武帝是南朝力倡佛法的统治者,在他的倡导下,修建寺院之风盛极一时。张僧繇最受梁武帝器重,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张家样”,是古代寺庙中影响最大的样式之一。他曾吸取天竺晕染画风在一乘寺画凹凸花,因其强烈的立体感吸引观众,以致时人称一乘寺为凹凸寺。他有较好的写实能力,曾为梁武帝摹写居于各地的诸王像,达到“对之如面”的境地。关于他的画迹还有不少神奇的传说,都说明了他的创作在人们心目中有强烈的印象。尤其应当提出的是,顾恺之、陆探微的风格是“笔迹周密”的“密体”,而张僧繇则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江苏 武进(今常州)人。他幼年随父抗清,失败后隐居卖画。与王翚为好友,二人经 常一同游历、观摩以切磋画艺。他早年主要创作山水画,师法元人,并上溯董源 、巨然,风格空灵清旷,但因画艺不第王翚,不愿居其二,于是中年以后专攻花 鸟,创没骨法,这种画法不采用墨笔勾勒轮廓然后敷色的传统方法,而是以色彩 直接渲染,粉笔带脂,点染并用。同时,讲究以写生为基础,极力摹写,得其活色天香而后已。在创作中,恽寿平追求以宋法运元格,以极似求不似,重在“摄情”,画风清新雅丽、淡冶秀美,于绚烂中求平淡天真,表现了“清如水碧,洁 如霜露”般理想化的美的境界,极好的体现出董其昌所极力推崇的文人画旨趣。 代表作有《灵岩山图》、《锦石秋花图》、《花卉册》等。恽寿平的没骨画法在 清初画坛上“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从学者甚多,如马元驭、范廷镇、恽冰等,蒋廷锡、邹一桂等仕宦花鸟画家亦颇受影响,形成了以恽寿平为代表的“常州派”,并被清人视为花鸟画的“写生正派”,与“四王”的“山水正宗”相 比肩。

⑷ 没骨花鸟画 论文

摘 要:没骨花鸟画是我国传统花鸟画的画法之一。没骨画不同于工笔及写意,没骨中的“没”字,即为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画法独特,直接将颜色画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没骨花鸟画技法很多,有没骨点彩,叠染,接染等。“没骨”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恽寿平,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3909280.htm
关键词:没骨花鸟;发展史;绘画技法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92-01
中国古代绘画被称之为丹青,通常是指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其题材大体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为写意及工笔。其中花鸟画即指以花卉、花鸟、鱼虫、树木、蔬果以及禽兽等为描绘对象的绘画。没骨花鸟画是我国传统花鸟画的画法之一。其直接用颜色画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没骨画弱化线条,强化色彩,以色彩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因此没骨画更能充分发挥色彩的优势。
“没骨”一词在中国绘画史上,最早见于宋代。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曾记载徐熙的后代作花卉:“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没骨图’”。苏辙也曾说过:“徐熙画花落笔纵横,其子崇嗣变格,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由此看来,徐熙之子徐崇嗣发展丰富了徐熙的绘画风格,并从中创出“没骨”花鸟的风格来。到了清代,徐崇嗣的“没骨”花卉作品已实难见到。我们看到恽寿平的作品一再题“拟北宋没骨法(山水花鸟册·出水芙蓉)。“二种牡丹用北宋徐崇嗣法”(设色牡丹)。“拟北宋徐熙赋色”(写生花卉图册)。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以清秀、明丽为特点,代替了浓艳富丽,其画作大为清代统治阶层所欣赏,很快成为清代院体花鸟的正宗,同时也博得了当时众多的贵族和一般市民的爱好。虽然恽寿平一再注明其师法渊源,我们任然可以在其作品和艺术成就来看,恽寿平可谓是创新开派的大家,其在绘画技法上追随徐熙、徐崇嗣,更在创作思想上遵循了文人画的美学意境。
中国水墨画,讲究精、气、神,由此对画的意境必然有很高的要求。在中国众多的传统绘画方法中,没骨画就为一例。没骨画不同于工笔及写意,没骨中的“没”字,即为淹没而含蓄之意,讲究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需打底稿,不以线条勾画轮廓为主要的绘画语言,更不用放底样拓描。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在没骨画中将水,墨,色,笔融于一体,需要画者做到胸有成竹,而一气呵成。“没骨”法在表现客观的花卉时较“勾染”法有更加自由的表现空间。既同工笔一般谨严工致,也似意笔花卉那样点染自如。能工能写,亦写亦工,谨严者犹如工笔,点染自如若写意之笔墨淋漓,收放自如地去表现为之感动的自然。假如写意画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那么可以说没骨画法就是在极似中求不似。恽寿平认为“白阳、包山写生皆以不似为妙,予则不然,惟能极似,乃称与花传神”。他又说:“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所谓“极似”,是指“没骨法”有严格的具体形体;所谓“不似”,是其有点染意象参破墨法之妙趣。其以用笔含蓄俊逸、设色清淡、鲜泽曲雅、清新秀润、生机盎然、文质相兼的艺术感染力闻名于画史。也正因为它的这些特点,造成了许多人对它的表现形式界定得很模糊。
没骨花鸟画技法很多,其中的第一种较工细如双钩填彩法,不同之处是略去双钩的墨线,靠色彩的层层加染而成。第二种画法是先工整色,即在未乾前以其它类似的色彩点染局部,类似色破墨。因为使用熟纸,故产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带斑驳的色彩变化。第三种画法较为疏放稍带写意的笔意,直接以色彩点染,一次完成。这些技法都是辅助技法,目的是增强画面的质感和层次作用。没骨画讲究用笔、用墨、用色。妙在巧用出奇,要求点笔有物。点法用笔要灵动、轻松、洒脱,讲究运笔之挑剔顿挫的变化。一气落笔,气和为主,意求神韵,点必藏锋,含蓄细蕴。也就是说“见笔”。而“见笔”对于本来就无墨线轮廓的没骨画来说就更为珍贵了。如果一味的追求技法,失去用笔,那么就只能说是一种纯粹的制作,画面则缺乏灵动的气息。
在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史中,没骨花鸟画已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花鸟画艺术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关键在于中国历代花鸟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做到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各个时代的绘画都有新内涵,在当代花鸟画坛中也不乏勇于探索、创造,推动发展的画家。由此构成了中国花鸟画艺术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⑸ 钱维城《花卉册》都是什么花 梅花 秋葵 芍药

此册作折枝花十二种,没骨晕染,精工刻意,造形逼真,设色艳丽,颇有灿烂富版贵的庙堂气象。其笔法权不类陈书而与邹一桂相近,盖一桂亦任职京师,极得宸赏,维城得其沾溉自在情理之中。本幅每页有乾隆御题七绝一首,其题寒梅云:几枝斜入碧寥天,洗尽铅华净且娟。那更无端闲布景,月香水影自如然。题芍药云:淡雅风情绰约姿,侍花王必尔为宜。扬州闻说种称赏,惜未曾逢烂漫时。咏画,亦咏物。更因维城之画,忆及南巡至扬州未逢芍药名品开放之盛期而遗憾不止。页页题咏,可见乾隆对钱氏画册欣赏之甚,亦可见其作诗作书之勤。一个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帝王能如此爱好文化艺术,至为难得。

⑹ 落尽繁华多淡静,人间最美是清秋

清秋真的很美!

美就美在一个“清”字。

清新,清澈,清淡,清爽。

可以说,在清秋这个时节,

可以满足你对秋天美好的所有幻想。

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

清秋来时,入目皆为景,俯首皆是美。

清秋的风,清新宜人,吹面不寒,萦身不燥。

清秋的云,洁白飘逸,天蓝云白,澄澈可爱。

清秋的花,淡雅多姿,不妖不娆,清香四溢。

清秋的果,色彩斑斓,褪尽青涩,甘甜可味。

清 恽寿平 《没骨花卉册》

当你走过春天的娇媚,

夏天的热烈,来到初秋的清雅时

再疲惫的脚步,也会觉得轻快了许多,

再沧桑的身影,也会觉得诗意满怀。

清 恽寿平 《没骨花卉册》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这世间的繁华,总是有聚有散,

聚时好好珍惜,散时淡定自若。

当分别来临,不言离殇,只诉美好。

如树之秋叶对归途的向往。

清 恽寿平 《没骨花卉册》

走进清秋,才知道岁月的静好,是多么珍贵。

走进清秋,才知道深情的陪伴,是多么可贵。

只有经历过的岁月,才是有滋味的人生。

清 恽寿平 《没骨花卉册》

人间最美是清秋!

举酒邀明月,品茗观落花。

读一篇 美文 ,赏一副名画,

心也从容,意也安然。

当脚步慢下来,看到的都是风景,

当心静下来,品尝到的都是幸福。

清 恽寿平 《没骨花卉册》

人间最美是清秋!

清秋里有写不完的思念,诉不完的离殇,

化不开的深情,拾不完的清欢。

清秋时,喜欢在一缕清风的萦绕下,

去看碧云天黄花地的旷远和热烈,

喜欢在一声蛙啼蝉鸣声中,

去看荷塘月色的诗意和浪漫,

喜欢在一帘花的袭人中,

去品味清秋的果实和欢喜。

清 恽寿平 《没骨花卉册》

人间最美是清秋。

经历过来来往往,起起落落,

我们的人生于清秋里开始变得从容。

从容地回忆今生过往,从容的面对容颜逝老。

生命总会给我们秋水长天般的清静和美好,

岁月总会给我们花落成诗般的结局和归途。

清 恽寿平 《没骨花卉册》

往事不可追,来日尤可待,

走在清秋的时光里,

欢喜与忧伤,思念与烦恼,

皆可视作人间的一缕禅定与清欢。

清 恽寿平 《没骨花卉册》

花开淡雅,叶落无声,

愿在这个清秋的时节里,

能有爱人相伴,能有友人相念,

能有看不完的风景,能有追不完的梦想。

清 恽寿平 《没骨花卉册》

就让那删繁就简的清淡和美好,

常常萦绕在你我心间,

就让那返璞归真的诗意和智慧,

时时驻守于我们心田。

落尽繁华多淡静,人间最美是清秋。

⑺ 清朝有个画家叫扬寿平吗他有代表作吗

不是扬寿平而是恽寿平。
恽寿平(公元1633-1690年),清画家。初名格,字寿平,後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云溪外史,白云外史,东园客,草衣生,巢枫客,横山樵者。江蘇武进人。不应科举,以卖画为生。擅画山水,花卉。山水秀润清雅,因叹服王辉山水,耻为天下第二手,遂改画花卉,师法徐崇嗣,善没骨花卉,明润清丽,秀雅动人,有“恽派”(亦称“常州派”或“毗陵派”)之称,著有《南田画跋》,主张“洗尽尘滓,独创孤迥”。为“清初六家”之一。书法亦精。著有《瓯香馆集》。山水受黄公望影响,花鸟发展了徐崇嗣的没骨法,常州派创始人。
作品列表:
《晴川揽胜图》
《秋山雨晚图》
《设色花卉册》
《仿古山水册》
《山水图册》
《孤月群鸠图》
《花果图册》
《锦石秋花图》
《花卉册》
《菊花册》
《秋塘冷艳图》

⑻ 没骨花鸟册是弘仁的吗

弘仁(1610-1664),清代著名画家,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等四人并称"新安四大家"。画史上称弘仁、髡残、石涛、八大为画坛"四僧"。未见弘仁有没骨花鸟册于世。

这是无骨花鸟

⑼ ”青藤白阳”指哪两位画家他们对我国花鸟画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明代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代表画家徐渭、陈淳,被后人誉为“青藤白阳专”。
2.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属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鸟画,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其写意画,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笔下的四时花木,画家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刻画的入木三分,分别舒展九尺与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冲画外,不见首尾,与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蟠龙的藤蔓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中的纵横之气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3.陈淳山水的没骨写意花鸟画,深具特色。在写意花卉方面,陈淳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谓“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明万历年间即有人曾评价过陈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诣和声誉都超过了文征明,成为继沈周之后的吴门大家。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
摘自网络,经简单整理,希望能帮到你

⑽ 初一上册美术第六课怎么,人教版

初一上册美术第六课《花的变化》学习思路:

花卉图案设计式样:

1、单独纹样:单独存在和独立使用的纹样,它没有边框的限制,所以也称为“自由纹样”。

2、适合纹样:适合于一定形状空间中的装饰图案,如方、圆、三角、梯形等。

3、连续纹样:通过纹样单元的重复构成的连续性图案,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

4、二方连续纹样。

5、四方连续纹样。

七年级美术学习知识点

1、 《中国花鸟画》: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中国花鸟画是以植物、动物、昆虫等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为题材的一种绘画形式。

2.《芙蓉锦鸡图》:作者:赵佶(独创了“瘦金体”),时代:宋代,画种技法:中国画。

3.《写生珍禽图》:作者:黄筌,时代:五代,画种技法:中国画,绘画特色:精微、逼真。

4.《墨葡萄图》:作者:徐渭,时代:明代,画种技法:中国画,绘画特色:借物抒情,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把葡萄比作明珠,又把明珠比作自己。

5.《花卉册》,作者:恽寿平时代:清代,画种技法:中国画(没骨法)。

热点内容
成梅兰花 发布:2025-09-21 23:05:54 浏览:513
东郭海棠 发布:2025-09-21 22:59:33 浏览:422
七夕抓渣男 发布:2025-09-21 22:54:21 浏览:383
樱花校园模拟器最新孕妇版 发布:2025-09-21 22:48:35 浏览:763
盆栽素描入门 发布:2025-09-21 22:18:51 浏览:79
百合语音包 发布:2025-09-21 22:18:40 浏览:89
屋顶防晒绿植 发布:2025-09-21 22:17:43 浏览:978
花卉万年历 发布:2025-09-21 22:11:24 浏览:488
梅花吹画图片 发布:2025-09-21 21:49:16 浏览:369
怎样盆栽韭菜 发布:2025-09-21 21:48:30 浏览: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