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花卉学历史

花卉学历史

发布时间: 2022-12-16 16:28:10

1. 海棠花的植物学史

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就有记载海棠花在中国古代的栽培历史。在汉代,海棠花就已经与园林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不论是栽培技术还是种植面积,海棠花在唐代有了明显的提高。宋代时期,海棠花在唐朝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终于达到鼎盛时期,在当时就被视为“百花之尊”。元朝战火硝烟不断,很多花卉都受到了牵连,不复唐宋时期的昌盛。但是海棠不同,它仍然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势头。中国人民如此喜爱海棠,其根本是在于它的丰厚文化内涵,人们称赞它是“百花之尊”、“花之贵妃”,甚至有“花中神仙”之说,同时将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丽和万事吉祥的象征。
海棠花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历史长流中史料中,记载的并不是它的观赏性,最早被人们重视的是海棠花的食用价值:《诗经·卫风·木瓜》有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中的“木瓜”、“木桃”、“木李”全都是属于海棠类的植物,它们在古时候常常被作为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
汉代时期,海棠就已经进入皇宫内苑中,《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海棠进入皇宫林苑的事情。原来汉武帝修建了一个林苑,于是群臣敬献珍贵的花卉给汉武帝,在群臣敬献的众多名贵的花卉中有四株海棠。这四株海棠非常得汉武帝的喜爱,于是便种植在汉武帝的林苑之中。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曾经写过《上林赋》,其中有“椁、柰、厚朴”等相关的记载,根据后世的仔细考证,发现“柰”就是指中国绵苹果及小果类苹果属植物,也就是海棠。
晋代,海棠花的美丽妖娆,艳丽动人深得人们喜爱。当时在洛阳有一座花园叫金谷园,是当时的荆州刺史石崇建造的,园中种植了很多海棠。根据史书上的记载,石崇非常喜爱海棠,只是海棠盛开大多没有花香,让他以为憾事,甚至他曾经对盛开的海棠叹道:“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汝”,这说明海棠花的观赏价值已经开始得到汉晋人的喜爱和重视。
唐代,海棠无论是在文化发展还是种植范围,甚至是观赏价值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飞跃。《杨太真外传》中记载唐明皇李隆基曾将海棠比作杨贵妃,说明皇宫里种植海棠较多。“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正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样“海棠春色”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从此海棠也有了美女佳人的意思。唐德宗贞元年间贾耽担任宰相,编著了一本《百花谱》,书中赞美海棠为“花中神仙”,这本书是最早使用海棠这一称谓的作品。书中还提及四川“海棠无香,惟蜀中嘉州者有香,其木合抱”,“独靖南者有香,故昌州号海棠香国”。此后海棠作为观赏植物的地位与声望日益突出。唐代大诗人贾岛《海棠》诗有“昔闻游客话芳菲,濯锦江头几万枝”的佳句,称道成都锦江两岸的海棠花。
五代后蜀孟昶在蜀地封燕王,燕王宫盛植海棠,南宋诗人陆游任成都府安抚使参议官时写下了《驿舍见故屏风画海棠有感》诗,中有“成都二月海棠开,锦绣裹城迷巷陌;燕宫最盛号花海”句,称颂成都海棠花繁茂之极,以燕王宫最盛,有“花海”之誉。唐代有一个人曾担任钱塘令,他叫罗隐,南宋诗人咸淳则称呼他为罗江东。罗隐曾经亲手在县署种植海棠花,北宋诗人王禹偁写过一首诗《题钱塘县罗江东手植海棠》,其有“江东遗迹在钱塘,手植庭花满县香;若使当年居显位,海棠今日是甘棠”的赞美。随着岁月的流逝,唐朝所种植的海棠植株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流,但是所留下的海棠品种、种植技术和对海棠花的喜爱会一直流传下去。
宋代,虽然海棠作为观赏植物的地位、文学成就、栽培技术等方面日益突出是在唐朝,但是海棠花却是在宋代才达到鼎盛时期,在宋代研究海棠的书籍层出不穷,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就是《海棠记》和《海棠谱》。在中国宋朝时期,海棠不但深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宋代的帝王对海棠花更是特别的钟爱,不管是宋太宗、宋真宗、还是宋光宗都留下了许多题颂海棠的诗篇,因此海棠的名声更大了,使得喜欢它的人也随之增多。沈立是一位北宋的文学家,他在《海棠记》中记载:“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和,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而独步于西州矣。”从上述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宋朝时已经显示出了“百花之尊”的风范。《海棠记》书中对海棠的栽培情况也有记载“今京师、江淮尤兢植之,每一本价不下数十金,胜地名园目为佳致”。这就告诉我们在当时,海棠的栽培面积很广,而且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一株海棠居然在当时没有低于十金的价格,由此可见一斑。宋徽宗在宋朝末年的时候,各地官员都向朝廷进贡珍奇异宝,其中不乏各种名贵的花卉。于是宋徽宗下令在京城开封建成皇家园林,名字叫做“艮岳”,在园中栽培的全是海棠,所以当时的胜景被称作“海棠川”。宋代海棠的特征和习性已达到全面的认识。沈立《海棠记》也记载了海棠的形态特征、种植技术。“棠性多类梨,核生者长迟,逮十数年方有花都下,接花工多以嫩枝附梨而赘之,则易茂矣。种宜墟壤、膏沃之地。其根色黄而盘劲,其木坚而多节,其外白而中赤,其枝柔密而修畅;其叶类杜,大者缥绿色,而小者浅紫色;其红花五出,初极红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至落则若宿妆淡粉矣;其蒂长寸余淡紫,于叶间或三萼至五萼,为丛而生;其蕊如金粟蕊,中有须三如紫丝;其香清酷,不兰不麝;其实状如梨,大若樱桃,至秋熟可食,其味甘而微酸。兹棠之大概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对于海棠的特征习性了解很深。
宋末元初战火不断,举国上下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战火的打击可是海棠就像是不食人间烟火一样,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海棠依然长盛不衰,元代海棠仍然深的人们喜爱,栽植的热情丝毫不减。四川的海棠栽培著称于全国,孔迩是明代的文学家,著有《云焦馆纪谈》,其中有一段描写“元末明玉珍据蜀,其子明升用大足县香霏亭前的海棠花焙茶,茶味极香醇。”这说明元代四川大足的香海棠栽植仍盛。以种植海棠著称于世的不只是四川,江西信州也是大面积的种植海棠。元代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高克恭,他不但会画画而且还很会做诗,他在《过信州》诗中有“二千里地佳山水,无数海棠官道旁”的佳句。在诗中写出道信州官道两侧栽种无数海棠的情景。元代诗人牟巘《和刘朔斋海棠》中有“锦里宣华思旧梦,杭州定慧起新愁”诗句,称颂杭州的海棠。元代的文学家陈普《邵武泰宁途间一路海棠》诗称述福建邵武路旁种植海棠。
明代,海棠在明朝遍及全国各地,可谓是无处不在。花园、道路、庭院、寺庙等处都留有海棠的足迹。明万历文坛领袖王世贞在江苏太仓筑“弇山园”,取其名神仙居所。园中大多栽种海棠,并作《弇山园记》称其景:弇山堂“之北,海棠、棠梨各二株,大可两拱余,繁卉妖艳,种种献媚。……每春时,坐二种棠树下,不酒而醉”,娱晖滩是“垂柳、绯梅、蜀棠交荫”。明代栽植海棠非常的兴盛,在北京最出名的主要是以城内的报国寺和韦公祠两个地方,有诗为证“凤城西南报国寺,海棠双树芷幽邃”和“燕京此花驰声价,韦祠为最此为亚”。清初张远在《隩志》中记载:“京师多海棠,初以钟鼓楼东张中贵宅二株为最,嘉(靖)隆(庆)间数右安门外韦公祠,万历中又尚中贵宅所植,高明区中允大相诗‘解家海棠帝苑边,开时车马日喧闹’是也。”
清代海棠的栽培种植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但海棠的种植仍很繁盛。清顺治朝进士、浙江海盐人张惟赤去官归家建私园“涉园”,清叶燮《涉园记》载其园中“退思轩”“前轩庭海棠六七株,扶疏摇曳,皆百余年物”。清乾隆年间,江南文坛领袖袁枚在金陵小仓山构筑私家园林“随园”,园中多处栽植海棠。其孙袁起《随园图说》描写到:“廊外西府海棠二株,花时恍如天孙云锦,挂向窗前”。晚清胡恩燮在南京建私园“愚园”,俗称“胡家花园”。清邓嘉缉《愚园记》称赞园中海棠是:“编竹为藩篱,海棠八、九株,花时嫣红欲滴,为‘春睡轩’。”苏州和扬州的私家园林中都广植海棠。苏州环秀山庄园林辟有“海棠亭”景点。
明朝灭亡后,清朝时期的北京海棠种植仍盛,清光绪《顺天府志》提到慈仁寺海棠已衰败,而西直门外法源寺则大盛,花时游人络绎不绝,上有轩额称“国香堂”。乾隆末至嘉庆时法源寺海棠仍著称,翰林院编修洪亮吉有“法源寺近称海棠,崇效寺员繁丁香”诗句称道。清代北京极乐寺的海棠也很有名,有很多文人骚客对其称赞,具有代表性的是《同润臣仲穆至极乐寺看海棠因游万寿寺》、《甲申浴佛日偕同直出西直门至极乐寺》、《极乐寺海棠初开置酒会客》等优秀的作品。此外,皇家园林颐和园和皇宫御花园及中南海西花厅也植有海棠。
进入近现代以后,作为传统花木的海棠更是得到了广泛种植。在公园、机关、学校、工厂、风景区,都能够看见其芳姿。在中国各地各处,无处不见海棠的身影,常把海棠植于湖畔、溪边、近水旁。“落英缤纷,夹岸数百步”确实诗情画意,心旷神怡。小区住宅,海棠花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建筑前后或于围墙边、院落一隅,有的是对植、有的是丛植。春城昆明圆通公园植有千株西府海棠和百株垂丝海棠,被人们称赞有“花潮”的美誉。每逢春天来临,上千株西府海棠在道路的两旁,花繁叶茂几乎将太阳也给遮住。百余株垂丝海棠种植长达二百多米,就像是建立了一个长长的拱形走廊一般,枝条茂密重叠、花儿竞相开放,花团似锦,莺歌蝶舞,绚丽夺目,似云霞万朵。
海棠花历来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公共绿地都广泛运用海棠进行植物造景。海棠花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够带来经济上的效益,中国很多地方已经广泛的对海棠花进行栽培和研究,为很多花农创造了很大的经济财富。

2. 园艺草类的历史起源

园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据考古发掘材料,石器时代已开始栽培棕枣、无花果、葡萄和洋葱。埃及文明极盛时期,园艺生产也趋发达,如香蕉、柠檬、石榴、黄瓜、扁豆、大蒜、莴苣、蔷薇等都有栽培。古罗马时期的农业著作中已提到果树嫁接和水果贮藏等,当时并已有用云母片盖的原始型温室进行蔬菜促成栽培。贵族庄园除栽有各种果树如苹果、梨、无花果、石榴等外,还栽培各种观赏用花草如百合玫瑰紫罗兰、鸢尾、万寿菊等。中世纪时期园艺一度衰落。
文艺复兴时期,园艺又在意大利再次兴起并传至欧洲各地。新大陆发现后,那里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甘薯、南瓜、菜豆、菠萝、油梨、腰果、长山核桃等园艺作物被广泛引种。以后贸易和交通又进一步刺激了园艺的发展。
中国夏商时期农艺和园艺尚无明显分工。中国周代园圃开始作为独立经营部门出现,当时园圃内种植的作物已有蔬菜、瓜果和经济林木等。战国时期著作中有栽种瓜、桃、枣、李等果树的记述。秦汉园艺业有很大发展。由于东西方交往增多,一些园艺作物如桃、杏等被传至西方;同时也从外国引进了大蒜、黄瓜、葡萄、石榴、核桃等。《汉书》记载太官园冬天在室内种葱、韭等蔬菜,说明温室培养在中国由来已久。南北朝时在果树的繁殖和栽培技术上有不少创造发明。唐、宋以后,园艺,特别是观赏园艺发展迅速,出现了很多牡丹、芍药、梅和菊花等的名贵品种。明、清时期,海运大开,银杏、枇杷、柑橘和白菜、萝卜等先后传向国外,同时也从国外引进了更多的园艺作物。历代在温室培养、果树繁殖和栽培技术、名贵花卉品种的培育以及在园艺事业上与各国进行广泛交流等方面卓有成就。
20世纪以后,园艺生产日益向企业经营发展,包括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在内的园艺产品愈来愈成为人们完善食物营养,美化、净化环境的必需品。果树中的葡萄、柑橘、香蕉、苹果、椰子、菠萝,蔬菜中的豆类、瓜类和花卉中的切花、球根花卉等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由于许多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园艺生产技术进步迅速。如植物激素为园艺作物的繁殖和生长结果的调节提供了新的手段,组织培养技术使快速繁殖园艺作物和进行无病毒育苗有了可能,塑料薄膜的广泛应用大大便利了各种园艺作物的保护地生产,控制光照处理为周年供应蔬菜和鲜花开辟了新的途径,各种果实采收机、采集器的发明使园艺生产有可能很快地结束手工操作,遗传学的进步正使园艺作物育种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现代园艺已成为综合应用各种科学技术成果以促进生产的重要领域;同时,园艺生产技术的研究,也反过来对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的发展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
园艺业历史悠久,分部较少,最初仅作为农业的附属部门,具有自给性生长的性质。19世纪后半期起,随着农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加强,园艺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种植业部门而得到迅速发展。除经济发达国家外,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也纷纷兴建以园艺业为对象的种植园。20世纪中期以来,园艺业成为创汇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请问, 中国花卉的创始人是谁,有那些出名的花艺

我国花卉栽培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前—前)在会稽建梧桐
园,已有栽植观赏花木茶与海棠的记载。至秦汉时期(前—公元),王室富贾营建
宫苑,广集各地奇果佳树、名花异卉植于园内,如汉成帝在长安兴建上林苑,不仅栽培露
地花卉,还建保温设施,种植各种热带、亚热带观赏植物,据《西京杂记》记载达余
种。西晋嵇含(年)著《南方草木状》,记载两广和越南栽培的园林植物如茉莉、菖蒲、
扶桑、刺桐、紫荆、睡莲等种。东晋(—)陶渊明诗集中有“九华菊”品种名,还有
芍药开始栽培的记载。隋代(—)花卉栽培渐盛。据宋代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
载,当时归仁园中“北有牡丹芍药四株,中有竹百亩”。唐代(—)王芳庆著《园林草
木疏》,李德裕著《平泉山居草木记》等。宋代(—)花卉栽培有了长足的发展,有
关花卉的著述盛极一时,有代表性的如陈景沂《全芳备祖》,范成大《桂海花木志》、《范村
梅谱》《、范村菊谱》,欧阳修、周师厚《洛阳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谱》,陈思《海棠谱》,王
观《芍药谱》,刘蒙、史正志《菊谱》,王贵学《兰谱》,赵时庚《金漳兰谱》等。明代(—
)花卉栽培又有新的提高,,专著如高濂《兰谱》,周履靖《菊谱》,陈继儒《种菊法》,黄
省曾《艺菊》,薛风翔《牡丹八木》,曹辑《琼花集》等,同时出版了一批综合性著作如周文
华《汝南圃史》,王世懋《学圃杂疏》,陈诗教《灌园史》,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等。清代
(—)前期花卉园艺亦颇兴盛,有名的专著如杨钟宝《缸荷谱》,赵学敏《凤仙谱》,
计楠《牡丹谱》,陆廷灿《艺菊志》,评花馆主《月季花谱》,朱克柔《第一香笔记》等,有关花
卉的重要的综合性文献如汪颢等《佩文斋广群芳谱》,陈子《花镜》、马大魁《群芳列传》
等。民国时期(—)花卉事业虽有发展,但仅限于少数城市,专业书刊出版亦少,
主要有陈植《观赏树木》,夏诒彬《种兰花法》《、种蔷薇法》,章君瑜《花卉园艺学》,童玉民
《花卉园艺学》,陈俊愉、汪菊渊等《艺园概要》,黄岳渊、黄德邻《花经》等。 有名的花卉师有:曹雪、台湾的王国忠、江苏省的花艺师倪志翔、宋涛等

4. 有关中国传统花卉的概论

略论工艺美术中的花卉纹样,称得上姹紫嫣红,风姿绰约,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与应用价值,受到人们喜爱。而作为文学与艺术的题材,由于它们饱蘸着中国的文化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审美理想标准之一,也常常是人格风范的象征,故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崇仰和追慕。文化精神规范着人们的审美创造;而绚丽多姿,蕴涵丰富的艺术形态,也反过来改造和陶冶人们的心灵。中国的花卉植物装饰艺术,正是在这样一种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和滋润的关系中,从远古的萌芽时代逐渐步向成熟,向世界展现其优美而独特的风华。 中国的农业文化与花卉植物中国人向来喜爱花卉。 从古至今,有关花的佳话和轶事,流传既多而广:屈大夫滋兰九畹、陶渊明采菊东篱。 李白进章解语、杜甫感时溅泪、白居易咏莲吟柳、林和靖梅妻鹤子……。至于中国人从事花卉栽培、并用以观赏的历史,可以远溯几千年以上。近年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发现梅核。这暗示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不仅已经食用梅子,而且已经观赏梅花了。因为人必先见花而后摘其子。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大批彩陶器上,描绘着许多题材不明显的花叶纹样。虽然学术界目前对此解释不全一致,但从审美与实践的一般关系来看,花叶纹最具可信性。因为以采集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民族,必然特别关注植物的特征。随着主体审美意识在生产实践中发展,把与生产活动有关的植物作为审美对象而加以描绘和表现,最自然不过了。从字源学上考察汉族的祖先——华夏民族的

5. 花的植物学史

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有花植物),距今约有1.25亿年的历史。一些已灭绝的裸子植物,尤其是种子蕨类植物,被认作是被子植物的祖先,但尚无连续的化石证据准确地显示花的进化过程。这种相对较为现代的花在化石记录中的突然出现,给进化理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以至于被达尔文称作是“恼人之谜”。不过,发现的古果等被子植物化石,以及裸子植物化石的进一步发现,为被子植物特征的形成过程带来了新的提示。虽然能直接证明花朵已存在了一亿三千万年的证据寥寥无几,但同时却也有旁证显示它们已有两亿五千万年的历史。在大羽羊齿类植物等古老的化石植物上,竟发现了齐墩果烷这种植物用来保护其花朵的化学物质。
至2015年为止已发现的最早的化石为辽宁的1.62亿年前侏罗纪的潘氏真花,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典型花朵。该成果在英国出版的《历史生物学》杂志上在线发表。此前最早的花化石是产自1.25亿年前义县组的迪拉丽花。
一般认为,花的生殖的过程自始就与其他动物有关。花粉传播并不需要鲜艳的颜色和明显的形状,除非另有他用,否则这样只会是个累赘,平白地浪费了植物的养分。一种假说认为,花外观的突然形成是其在岛屿或岛链之类的孤立地域演化的结果。在那里,有花植物可以和某些特定动物(如黄蜂)发展出共生关系,最终导致植物和其共生同伴间高度的特化。
至今,花的进化仍在继续。人类对当今的花造成了影响巨大,甚至使得不少花无法自然传粉。许多观赏花卉曾经不过是些杂草,在地面受干扰时才会发芽。还有些喜与和农作物共生。此外,最漂亮的花往往因其美丽而免于拔采,从而形成了对人工选择的特殊适应。

6. 月季花的物种学史

育种和品种演化:月季育种和品种演化过程分为三个独立的时期,在这三个时期,育种方法相对不同,但以基因的变化为育种的主题,是共同的。三个时期划分如下: 早期(史前-1875年) 近代(1875-1967年) 现代(1967年-至今) 第一个时期持续了约5千年,到1875年,孟德尔发表了他的著名的杂交遗传规律,人们对月季的育种也发展为定向杂交育种。从那时起,大多数月季育种学家从孟德尔遗传规律或者是质量遗传的角度来考虑育种问题,而育种中的数量遗传或是加权遗传行为,在那时还鲜为人知或很少被应用。
第一时期月季育种的轮廓如下: 众多月季种类被收集起来,并且全部种植在一起。 其中只有很少几个种对第二时期月季育种做出了贡献。 种内杂交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 新品种只来源于自然授粉。 月季育种工作集中在西欧和美国。 自然进化趋势是从二倍体到四倍体。 形成原始的巨大的基因库。 驯化减少了基因资源。 1875年以前的月季品种是被推测出来的。 第二个时期开始于定向技术的应用,结束于1967年。从1967年开始,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月季中开始应用。该时期持续了90年。
第三个时期,开始于1967年,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
月季育种的开端:早期从事园艺工作的人们从野生月季里挑选出优良的种类,并把它们种植在一起,在史前的很早时期,就有几个月季种类或其中已驯化的几个品种种植在中国、波斯、两河流域、埃及、希腊和意大利,这个时期要远远早于公元元年。在古代园艺里,对月季是进行种子繁殖还是无性繁殖不清楚,但是,在5000多年的时间里,通过播种由自然授粉得到的种子,一大批新品种出现了。
品种的驯化和种内杂交杂种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一些不理想的原始类型被抛弃掉,无性繁殖技术得到了发展,驯化的进展加快了。通过旅行家的引入和品种更替,使园艺学家得到了新的基因资源(任何驯化种类其基因变化很小)。
早期的育种家知道将某一品种和其它品种种植在一起,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同时他们保留了不少母本和新品种产生的资料,使我们够确认一些品种的演化过程,但是,当时的育种学家,仍不清楚父本特性会通过授粉传给下一代。在那时,也有一些二倍体品种演化出四倍体品种来。现代月季的主要品种几乎都是四倍体。值得注意的是,在连续开花的一些品种内,生活力随着倍性的增加而增加,假如这个知识早被理解,可能会激起期育种学家从二倍体中定向培育四倍体新品种的兴趣。
原产中国的月季花对西欧新型月季品种的培育所起的作用比其它任何种月季都要重要。它给新品种带来了迄今为止还不知道的连续开花和灌丛现象。还有多花蔷薇,也是十分重要的亲本,它给月季带来伞形花序的特。
第二个时期,生物分子方面的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关于月季的科学研究不多,这种情况可以从过去的《植物育种》和《园艺学文摘》两种杂志中看出,在它们当中每年数以千计的文献里,很少有关于月季的文章。关于月季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分类细胞学、生理学、形态学、生长条件、变种和砧木研究上,育种研究的目标在于性状遗传、杂交育种程序的简化及提高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率,关于低耗能与抗病虫害品种的研究则较少,而且远远落后于果树。例如,几乎所有的育种工作是局限在大学或研究所里。
第二个时期,有二个重大发现。首先,连续开花,大花品种的育成,它是由皮内特在1900年育成的。它标志月季种间杂交定向育种的第一次成功。
第二个重大成果,是在1920年,古老矮壮品种的育成,“pompondeparis,在瑞士重新被发现这个新种类现命名为R.roulettiiCorrevon,是现代一些微型月季的起源。
在第二个时期的初期,人们发现了月季的大量基因类型,面对众多的基因资源,第二个时期的育种家抓住了机会,一些亲本被选择保留,另一些被抛弃,杂交育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开始了室内杂交育种。很多不同的原始亲本都可以互相杂交,结果是不同种类之间原本是清楚的界限消失了。
在20世纪30年代,月季被分为温室月季和露地月季。受到对二个种类品种需求的鼓励,育种学家开始选育适合各自特定环境的种类。今天,育种学家主要集中在第一个种类上,因为温室品种的品质是露地品种的3-5倍,使温室品种变得特别引人注目。
由于品种间,一直仍有很丰实的基因资源,育种学家在二个种类的育种工作中,相当成功,渐渐地,一些适合温室生产的种类被繁育成了,它们包括一些小花中花和大花品种。
总体来讲,对温室月季和露地月季的选育,从方法上没有什么区别,谈到方法或是选育程序,育种学家更多的是用消极的方法,选择他们的实生苗。在选择过程中,大约99%的实生苗被淘汰,这种在每年数以万计的实生苗中严格选择的方法,持续了近100年,这势必导致基因的严重流失。更糟糕的是,几乎每个育种学家都选择同样的形状,因而应用了同样的选择标准。 月季原产于中国,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神农时代就有人把野月季挖回家栽植,汉朝时宫廷花园中已大量栽培,唐朝时更为普遍。由于中国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适于蔷薇生长,所以中国古代月季栽培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流域一带。中国的六朝南齐(公元497—501年)诗人谢眺有《咏墙薇》诗句描述蔷薇花为红色。而古代月季的栽培,见之记载的则要比蔷薇晚二、三百年左右。宋代宋祁著《益都方物略记》记载:“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翠蔓红花,属少霜雪,此花得终岁,十二月辄一开。”那时成都已有栽培月季。明代刘侗著《帝京景物略》中也写了“长春花”,当时北京丰台草桥一带也种月季,供宫廷摆设。在李时珍(公元1950年)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药用用途的记载,但中国记载栽培月季的文献最早为王象晋(公元1621年)的二如堂《群芳谱》,他在著作中写到“月季一名‘长春花’,一名‘月月红’,一名斗雪红,一名‘胜红’,一名‘瘦客’。灌生,处处有,人家多栽插之。青茎长蔓,叶小于蔷薇,茎与叶都有刺。花有红、白及淡红三色,逐月开放,四时不绝。花千叶厚瓣,亦蔷薇类也。”由此可见在当时月季早已普遍栽培,成为处处可见的观赏花卉了。这比欧洲人从中国引进月季的记载早了月一百六十多年。
到了明末清初,月季的栽培品种就大大增加了,清代许光照所藏的《月季花谱》收集有64个品种之多,另一本评花馆的《月季画谱》中记载品种月季有109种。清代《花镜》一书(公元1688年)写到:“月季一名‘斗雪红’,一名‘胜春’,俗名‘月月红’。藤本丛生,枝干多刺而不甚长。四季开红花,有深浅白之异,与蔷薇相类,而香尤过之。须植不见日处,见日则白者一二红矣。分栽、扦插俱可。但多虫莠,需以鱼腹腥水浇。人多以盆植为清玩。”这已简单说明了栽培繁殖月季的主要原则。并可看出有白色月季遇日光变红的品种,类似当今栽培的某些现代月季品种。由于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建立,中国大多时间处于战乱年代,民不聊生,中国的本种月季在解放初期仅存数十个品种在江南一带栽种。
据《花卉鉴赏词典》记载,月季于1789年,中国的朱红、中国粉、香水月季、中国黄色月季等四个品种,经印度传入欧洲。当时正在交战的英、法两国,为保证中国月季能安全地从英国运送到法国,竟达成暂时停战协定,由英国海军护送到法国拿破仑妻子约瑟芬手中。自此,这批名贵的中国月季经园艺家之手和欧洲蔷薇杂交、选种、培育,产生了“杂交茶香”月季新体系。其后,法国青年园艺家弗兰西斯经过上千次的杂交试验,培育出了国际园艺界赞赏的新品种“黄金国家”。此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弗兰西斯为保护这批新秀,以“3-35-40”代号的邮包,投机寄到美国。又经过美国园艺家培耶之手,培育出了千姿百态的珍品。1945年4月29日,太平洋月季为欢庆德国法西斯被彻底消灭,就从这批月季新秀中选出一个品种定名为“和平”。1973年,美国友人欣斯德尔夫人和女儿一道,带着欣斯德尔先生生前留下的对中国人民的深情,手捧“和平”月季,送给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此,这个当年月季远离家乡的使者,经历了二百年的发展变化,环球旅行一周后,又回到了它的故乡——中国。
月季被欧洲人与当地的品种广为杂交,精心选育。欧美各国所培育出的现代月季达到一万多个品种,栽培月季的水平远远领先于中国,但都是欧洲蔷薇与中国的月季长期杂交选育而成,因此中国月季被称为世界各种月季之母。

7. 花卉发展历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人工栽培花卉最早的国家。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在这美丽土地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素有“植物王国”之称。我国人民勤劳智慧、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对花卉的栽培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培育了许多优良的花卉品种。其中一些名贵的品种,早就驰名中外。在我国,花卉究竟在何时开始由人工栽培,一时还难于;考证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远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植物的种植。而花卉植物从野生逐渐变为人工培植,最早大概是出于食用和医疗的需要。因此,历史上早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在历代医书中记载的药用植物,有不少就是现在裁培的花卉。


把花卉作为观赏植物,我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殷商时代,就已开始了;“林木之留”的营造。到了以后各朝代,更是大规模地修建王苑、园林,收集奇花异草,扩充自然景色,从而在客观上,把园林建筑及花卉栽培的艺术不断推向新的高潮。在我国古老的《诗经》、《山海经》、《尚书》等名著中,对花卉就已有了生动的描述。据《西京杂记》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梅花品种就有几十种之多。到了唐代,诗文中就有了“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的描写。说明当时就已经有了花市,有了以花谋生的人。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花卉和人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宋朝苏东坡有过这样的名句:“花落花开不间断,春去秋来不相关”;明时郑板桥也写道:“春兰去了夏兰开,几回拔去几回栽”。说明当时人们栽花已很普遍。同时,种花谋生的人也越来越多。据清朝诗人屈大钧《广东新语》中记载,当时仅广东一带,就已有相当数量的花农。即所谓“珠浦之人,以珠为饭;花田之人,以花作衣”。在道光年间,黄子高在一首诗中写道:“悔不庄头村内住,一生衣食素馨花”。说明当时一个花农的收入,竟高于其他的农户。


在唐宋期间,花卉栽培技术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已经有了栽培花的专著,对花卉植物的生态、习性、土壤等,都作了详细的研究。我国宋朝的著作中曾有“近时都下菊花至多,人皆以他草接成”的记载。可见,在近一千年以i前,我国人民就已掌握了植物的生育规律,并用人工嫁接的方法来促进花卉的形态变异。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自豪。自古以来,人们和花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它在人们的精神文化及物质生活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浏览那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宝库,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名画,以花为题者不计其数。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写花、画画、咏花、种花,花成为文人笔下最广泛的题材。人们给花寄以最深刻的寓意,用花来描绘人间的悲欢离合,以花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我国著名女诗人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名句曾赢得了不少后世人的同情泪;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莫开无主。冷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也刻画了穷生潦倒、怀才不遇的形象,发泄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愤滋。


陶潜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不畏权贵、不入俗流的高尚情操。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更是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迈诗句,表现了对腐朽封建王朝的蔑视,并激发广大群众推翻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热情。这种种比喻,生动而贴切、自然而形象、深刻而含蓄,使人既怜惜花,又同情人,而如果用其他任何形式的东西来比喻,恐怕都难以达到如此感人的艺术效果。

历史上不少有骨气的画家,也曾借花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相传宋朝画家郑思肖,擅长画兰,也很有名气。后来南宋灭亡了,元朝统治者慕其名气,要他画兰,被他断然拒绝。后来,他所画的兰花都是露出兰根的。原先别人不解其意,以后才领会到他的用心,这是对亡国的愤慨。国土尚无,兰根岂能着地?!画家用花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受到后人的敬仰。


以鲜花叙情,也常常是现代人们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丙辰年的清明节,人们用鲜花来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那诗海、花山、泪雨、人流的广场,其中有一束鲜花下,曾写着这样的一段诗句:“花儿虽小自家栽,清明时节含泪来;一束鲜花全家心,总理在人民心中活万代。”鲜花一束,廖廖几语,道出了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怀念。可见,长期以来,花卉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其作用远远超越药用和欣赏的范围。它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而且也是祖先留给我们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8. 花卉栽培学的历史起源

在战国就已有栽植花木的习惯。至秦汉,所植名花异草更加丰富,当时收集的果树、花卉已达2000余种。至西晋,从越南输入奇花异木数十种,西晋的《南方草木状》记载了各种奇花异木的产地、形态、花期,如茉莉、睡莲、菖蒲、扶桑、紫荆等。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方花卉园艺书籍。晋代,已开始栽培菊花和芍药。至隋代,花卉栽培渐盛,此时芍药已广泛栽培。唐王芳庆《园林草木疏》、李德裕《手泉山居竹木记》;宋范成大《范村梅谱》、王观《芍药谱》、王贵学《兰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刘蒙《菊谱》等。其中,《兰谱》不仅记载了兰花品种分类,还讲到了兰花的繁殖栽培方法。《菊谱》对加强菊花栽培管理以改进品种均有详细记载。元代为文化低落时起,花卉栽培亦衰。至明代花卉栽培渐盛,达到高潮。在著作方面不仅有大量花卉专类书籍出现,而且综合性的书籍也较多。栽培技术及选种、育种技术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花卉种类及品种有显著的增加,据记载有利用大量播种进行选择以育成新品种的事实。清初,花卉栽培亦盛,专谱专籍颇多。清末,由于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我国丰富的花卉资源被掠夺,大量花卉输出国外,民不聊生,花卉事业渐衰。但在这一时期内,帝国主义在我国沿海各大城市安家落户,为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国外的大批花草和温室花卉输入我国。解放后,我国的花卉失业蓬勃发展,但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9. 中国最早发行的一部花卉园艺学著作

应该是南北朝时的《魏王花木志》了吧,虽然只是残本。

热点内容
touch2016白色情人节 发布:2025-09-22 05:38:35 浏览:394
淘宝韭菜盆栽 发布:2025-09-22 05:37:59 浏览:499
油茶花诗 发布:2025-09-22 05:23:38 浏览:515
彩铅花卉圆形 发布:2025-09-22 05:13:14 浏览:857
荷花和水画 发布:2025-09-22 05:07:31 浏览:22
樱花兔绑 发布:2025-09-22 04:55:47 浏览:771
怎样栽培兰花 发布:2025-09-22 04:54:11 浏览:323
一朵儿花儿 发布:2025-09-22 04:54:11 浏览:317
百合职位表 发布:2025-09-22 04:34:21 浏览:208
沈阳2015七夕情人节 发布:2025-09-22 04:34:20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