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定窑花卉图

定窑花卉图

发布时间: 2022-09-28 15:10:53

⑴ 五代定窑白瓷瓷器花纹有什么特点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⑵ 宋代定窑瓷怎么辨识

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

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

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⑶ 宋代定窑有什么鉴定特点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⑷ 故宫陶瓷新馆“五一”开馆,里面珍藏了哪些珍贵瓷器

五一假期故宫博物院历经两年筹备的陶瓷馆在武英殿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次展览的文物主要从故宫三十六万件珍藏瓷器中筛选出千余种瓷器,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陶瓷藏品都一一呈现给广大的参观者。武英殿位于北京故宫外朝熙和门以西。

这次在武英殿展出的故宫博物院的陶瓷藏品非常珍贵。瓷母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樽是宋代汝窑的代表作品,这件作品是宋代官窑烧制出来的精品,瓷胎质细腻,非常的罕见,全世界范围内只有67件半。三国青釉堆塑谷仓罐是在浙江绍兴三国墓中出土的。谷仓上半部分的堆塑做工非常的精细和逼真,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保存比较完好。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是宋代北方定窑烧制出来的精品,而且定窑在当时是作为北宋的宫廷用瓷,对后代瓷器的影响非常的大,这件作品的工艺水平非常的高,是中国古代瓷器名品。

这次故宫陶瓷新馆真的可以让游客们大饱眼福,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

⑸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东洋馆藏

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藏中国文物
东洋馆共分三层。第一层陈列着包括木乃伊在内的埃及珍贵文物,印度、犍陀罗(今印度、巴基斯坦地区)早期佛教文物,东南亚与西亚的考古出土遗物,等等。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一号展厅名为“中国雕刻”的特别展览,26件南北朝与唐代的文物,大部分是来自中国陕西省西安宝庆寺、中国山西省长子县、山西省云冈石窟、河北省响堂山石窟等地的石佛造像,比如唐代宝庆寺如来三尊佛龛、天龙山石窟第21窟如来像,也有少量隋代金铜造像如势至菩萨立像。其中,6件公元703年至704年间的宝庆寺石佛造像甚至可考人名,比如德感造十一面观音龛、姚元景造如来三尊佛龛、高延贵造阿弥陀三尊佛龛、李承嗣造阿弥陀三尊佛龛、萧元造弥勒三尊佛龛、韦均造如来三尊佛龛等,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此外,东洋馆一层还有一些特别专题用来展示中国文物与东南亚文物之间的文化渊源。比如铜鼓,比如青花瓷。铜鼓陈列从公元前6世纪至汉唐时期,演变到明清时期,从中国南部到东南亚地区(以印度尼西亚为例),讲述了铜鼓的变迁与多样性。而青花瓷陈列,则显示了15至16世纪越南地区“染付瓷”等是受中国景德镇青花瓷影响而产生的陶瓷品种。当然,受影响的不止东南亚,也包括江户时代(1603-1876年)的日本。越南染付瓷虽然没有中国青花瓷白润与明蓝所映衬的美,纹饰描绘也略显技拙,但那种直接在灰白胎土上渲染的灰蓝,却给人一种朴素温暖的印象。至于近邻日本,历史上便一直推崇中国的青花瓷,以至于后来开始模仿与生产。檀香山艺术学院(Honolulu Academy of Arts) 曾经举办过一次名为“贸易、趣味和变革:1620年至1645年日本景德镇瓷器”(Trade, Taste and Transformation:Jingdezhen Porcelain for Japan, 1620-1645)的展览,向外界展示了长期以来中国是如何精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该学院院长史蒂夫·利特尔(Steve Little)表示:“瓷器和宗教(佛教)、绘画一样,是传播中国思想和独创性的三类工具之一,它从中国出口到了日本。”然而,与此并存的事实是,明朝晚期开始,随着当时中国国力的衰退与闭关政策,精明的日本人甚至在海上贸易中渐渐打破中国对欧洲瓷器出口的垄断地位。比如日本的“伊万里烧”青花瓷便题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的底款,以此迷惑西方人。关于青花瓷技术如何传入日本有一种说法,1592年至1598年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的两次侵略朝鲜战争,从朝鲜掠走了大批陶瓷器与中国陶工,这对日本青花瓷的烧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洋馆的第二层可以说就是“中国专馆”,一共五个陈列室,其中四个为“中国考古”,剩下一个是“中国绘画书法”。“中国考古”的第一陈列室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出土的早期文物,一共111件展品,涵盖了骨器、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品种。陶器部分,有中国甘肃省、青海省出土的齐家文化红陶双耳壶、褐陶水差形土器(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也有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商代白陶豆(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西周时代(公元前10世纪-前9世纪)的灰陶鬲,中国河北省易州出土的战国时代(公元前5-前3世纪)黑陶磨光纹小壶、夹砂红陶鬲,中国安徽省寿县出土的战国时代彩釉壶,等等,历史脉络清晰,纵向延伸完整。玉器部分,既有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玉斧、玉璧、玉环、玉饰,二里头文化(公元前2000年)的玉刀,也有商周时期的饕餮纹佩玉、龙纹佩玉、玉龙、玉鱼、玉鸟,战国时代的琉璃象嵌玉、夔龙纹玉等等。东洋馆里的金属文物种类很多,以武器为例,比如商代的铜钺、铜矛,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戈,比如中国云南省、四川省出土的战国前汉时期的铜柄铁剑,中国陕西省兴平县出土的镀金银铜刀,等等。至于典型的礼乐、祭祀用青铜器,不论是工艺精湛的簋、爵、铎,还是带有铭文的大尊、大鼎,东洋馆二层内均有一定数量的陈列。
“中国考古”的瓷器陈列室,一共有33件从三国时期到唐代的加釉彩陶器(烧制火候尚未能达到瓷器要求的1250摄氏度,也被视作早期瓷器)及43件宋代到清代的瓷器。早期瓷器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古越州窑产的青瓷神亭壶、青瓷双耳壶、青瓷狮子、青瓷天鹅壶、青瓷莲纹盘,唐代长沙窑产的黄釉褐彩碗、黄釉绿褐彩鸟纹碗、绿釉枕、绿釉奁,以及大量的唐代三彩随葬器,如三彩骆驼、三彩马、三彩天王俑、三彩镇墓兽,等等。日本人偏好白釉、青釉、黑釉这类色调古拙、意境深远的中国瓷器,而东洋馆的宋代瓷器陈列正好也诠释了这一喜好的渊源:定窑的白瓷盘口瓶、白瓷莲花纹钵、白瓷印花花卉纹轮花钵,耀州窑的青瓷唐草纹水注、青瓷凤凰唐草纹轮花钵,钧窑的靛青釉轮花钵,官窑的青瓷轮花钵。越州窑的青瓷花纹水注,龙泉窑的青瓷唐草纹多嘴壶、褐釉划花牡丹唐草七宝纹瓶,磁州窑的白釉铁绘束莲纹瓶,吉州窑的梅花天目盏。建窑的禾目天目盏。等等。说到天目盏,不得不提及其来历。众所周知,日本的“茶道”仪式规范,其举行茶道仪式的厅、堂布置,泡茶方法,使用的茶具均效仿中国的“茶礼”。其中仪式上必须使用的黑色茶碗,叫“天目盏”。天目盏又名“天目木叶盏”,据传由日本镰仓时代(我国南宋时期)的留学僧人从中国浙江西天目山带回国。天目茶盏其实就是黑釉烧制的瓷器,墨黑的底色上散布着深蓝色的星点,构成美丽的图案,这些星点的四周还有红、蓝、绿等色彩,在阳光照耀下色彩常会变异,又称“曜变”。这种黑色的天目茶盏传入日本后倍受当地人青睐。在日本,凡是黑釉茶碗,统统被称为“天目茶盏”,以至于后来,“天目”成了一切黑釉器皿的代名词。
国人到东洋馆二层观摩瓷器,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元明清时期,这也“得益”于国内这几年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宣传,元青花、明清官窑,似乎都可以直接与天价画上等号。而东洋馆的元、明、清瓷器陈列,几乎就是一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元青花莲池纹大盘,明宣德青花牡丹唐草纹钵,15世纪豆(斗)彩龙纹壶(“天”款),16世纪法花(珐华)楼阁人物纹壶,明隆庆青花人物纹长方合子(“大明隆庆年造”款),明万历五彩龙牡丹纹瓶(“大明万历年制”款,),清康熙五彩仙姑图盘,清雍正粉彩梅树纹盘(“雍正年制”款,),清乾隆青花红彩蝠云纹壶(“大清乾隆年制”款,),清乾隆红釉瓶(“大清乾隆年制”款),18世纪蓝釉粉彩桃树纹瓶,等等。由此可见,“千年瓷都”之美誉并非徒有虚名。
此外,“中国考古”还单独辟出“清代犀角”“中国漆工”等专题展览。以“中国漆工”为例,陈列着16件从南宋至明代的珍贵漆器,如南宋屈轮轮花天目台,南宋黑漆轮花盆,南宋朱漆轮花盆,元代龙涛螺钿菱花盆,元代黑漆菱花盆,元代楼阁人物螺钿十角砚箱,15世纪柳水禽螺钿合子,16世纪人物螺钿印箱,16世纪楼阁山水人物箔绘螺钿八角合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从“中国考古”展区通往“中国绘画书法”陈列室的过道中,依次陈列着17件后汉时代的画像石,分别来自中国山东省的孝堂山下石祠、嘉祥县、鱼台县、晋阳山慈云寺天王殿等地,史料价值亦不容忽视
东京国立博物馆拥有的众多珍贵文物中,首推日本政府所指定的87件国宝和610件重要文化财产,而这些顶级文物中有一批是来自于中国宋元明时代的绘画与书法。在“中国绘画书法”陈列室中,仅南宋李生《潇湘卧游图卷》、南宋李迪《红白芙蓉图》、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图》和元代因陀罗《禅机图断简寒山拾得图》4幅作品就获得了“日本国宝”的桂冠。其余珍贵绘画还包括南宋马远的《洞山渡水图》,明代朱端的《寒江独钓图》,清代赵之谦的《花卉图》等。而书法作品则囊括了黄庭坚、朱熹、赵孟頫、八大山人、郑燮等名家。东洋馆第三层陈列则以朝鲜文物为主,也可间接观察中国传统文化对半岛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⑹ 中国古代四大名窑都是哪些

我国古代四大名窑有:越窑、耀州窑、龙泉窑、定窑。

1、越窑。主要生产青瓷,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4、定窑。主要生产白瓷,是中国北方白瓷的中心,始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

(6)定窑花卉图扩展阅读

八大名窑分别是:越窑、耀州窑、龙泉窑、定窑、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和建窑。

1、越窑

越窑分布于浙江宁绍平原。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

2、耀州窑

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黄堡镇。创烧于唐代,五代宋初受越窑影响专烧青瓷。宋金时期是极盛时期,金末走向衰落。主要特点:北宋早期,胎青灰色,釉青中闪黄。

3、龙泉窑

龙泉窑位于浙江龙泉,始烧于五代,一直到清代才败落。五代时受越窑影响烧青瓷。瓷胎胎土致密、玻璃质感强,胎色灰白釉色水青。

4、定窑

定窑的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经五代、宋金成为庞大的白瓷体系。

5、磁州窑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

6、钧窑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创始于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主要特点:胎质细腻,釉层较厚,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还有红蓝窑变。

7、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始烧于五代,至今仍在烧造。主要特点:不同时期烧造品种不同,但瓷器质量较高。代表为宋代青白瓷,明清青花等。

8、建窑

建窑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

⑺ 谁介绍下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大师

定窑大师陈文增
陈文增 1954年生,大学文化。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定窑研究院院长,首都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大学兼职教授,河北大学工艺设计硕士点特聘硕士导师。曾获“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特殊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1年瓷、诗、书三联艺术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出版有《定窑研究》、《陈文增定瓷作品精选》、《陈文增诗》等。

卅年冰雪妆玉颜 一代人杰倡风流——记“瓷、诗、书”三绝大师陈文增

“曲阳有位大师,叫陈文增,瓷、诗、书三艺俱绝。”这话,早就听人说起。凡说到陈文增的人,无不溢出钦佩、赞叹之辞。于是,结识陈文增先生成了我的一个渴望,很强,只是无缘。
缘来如水,自然而然。去年夏天,与陈文增先生有过多次交往。通过接触、交往,我知道了陈文增在复兴、发展和创新定瓷上的斐然成就,也见识了他在古诗词和书法上的高深造诣,更领略到了陈文增个人那谦和、真诚、执著的人格格魅力。
人说名人都有一些傲气。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专家组成员”等众多头衔于一身的河北定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增,应该是最值得骄傲的一个人,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其中每一项荣誉都可能穷毕生之力而难以获求,但他却如溪流归海般地做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对他的事迹做过专题报道,且推崇备至,难道不值得他骄傲吗?但是,他偏偏没有,没有一丝傲气。
初见陈文增是在报社。他年过半百,中等身材,满脸络腮胡子,一口浓重乡音,眼神里闪烁着睿智,话语中显示出博学。几次到报社,他都像一个和善的长者,说话慢条斯理,温文尔雅,敦厚沉静,谦逊和蔼。成熟的谷子都是垂着头的。
他还是首师大、河北大学、河北师大等五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几年来,数十万学生聆听过他的定瓷讲座。前些日子,得知他要到保定师专讲课,我和作家阿宁专程去听了他的讲课。校方负责人对陈文增作了介绍之后,他走上台,第一句话竟是:“刚才主持人介绍了我的很多虚名,我觉得受之有愧。”态度诚挚真切,显然是肺腹之言。说到身兼大学的教授,他又说:“虽然兼着几所大学的教授头衔,但却没给人家做过多少事,说来惭愧。”当说到在恢复、发展定瓷上取得的成就时,他说:“其实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是我和搭档,和全体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我有天下最好的搭档,有天下最好的工人。”说到这里,教室里掌声雷动。
其实,他哪里应该惭愧!他创作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他的定瓷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他瓷、诗、书三联艺术小口瓶创世界吉尼斯之最;他的一件定瓷作品在拍卖会曾拍出37万元的价格……
不恃才傲物,不居功自傲,可谓大将风度。
陈文增对人对事总是真诚对待,质朴无华。在大学讲课时,常有学生好奇地问他毕业于哪所大学。他总是说:“我并没上过大学,其实小学念了四年,初中只念了一年。”真诚而坦然,不掩饰,不做作。坦诚降低不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相反,他头上的光环可能会因此而更耀眼。
我们应陈文增之邀来到他的定瓷公司。在参观了他的展室,欣赏了他的定瓷和书法作品之后,他欣然为我们表演现场刻花。在前往工作室的路上,他说:“现场刻花,只有两种情况我才会做,一是领导光临,一是朋友到来。前者是不得不为,后者是兴之所至。今天朋友来了,我很高兴。”说这话时,他微笑着,真诚,亲切。只见他左手持器,右手握刀,勾挑点划,挥洒自如,一幅作品瞬间完成,令我们唏嘘不己,叹为观止。早年间,陈文增的一位朋友带着一件定窑产品请他鉴定,曾被他拒绝了。对此,他解释说,为生意而来找我鉴定的,有时是卖主同买主一起来。我不想说假话,更不想参与到他们的生意当中去,这类鉴定坚决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至真,至纯,此乃君子本色。
在瓷之外,陈文增还酷爱诗词书法。他说:“我爱定瓷,亦爱诗词与书法。三者相携,以瓷为中心,诗书为周旋。”二十多年来,他共创作古诗词800多首,其中多首获得国家级大奖。在诗中,他曾记录下自己创业的艰难,并重申自己的壮志雄心。譬如:“十五年来是与非,一凭狼藉记声威。沿街乞讨休怜我,只为传家玉璧归。”为了国之瑰宝,为了传家玉璧,哪怕家图四壁,哪怕沿街乞讨!可谓执着;“业比青云志未休,黄河不到怎回头。此生不必多宽裕,一箸咸菜一碗粥。”为了实现复兴定瓷的宏伟目标,甘愿粗茶淡饭,不怕一生清贫,也要做下去,可谓执著;“漫云当日气凌霄,烟封器毁又一窑。可叹三千回合后,嶙峋瘦马骨能敲。”为了使祖国失传800年的定瓷重现世界,再展辉煌,哪怕自己衣带渐宽,瘦骨嶙峋,也决不后悔,可谓执著!
是的,正是因为陈文增的执著,成就了定瓷今日之辉煌;正是因为执著,成就了他睿智深邃诗史品格的诗词;正是因为执著,成就了他刚英朗练风格别具的书法;正是因为执著,成就了他“瓷、诗、书三联艺术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辉煌荣誉。

磁州窑大师刘立忠 (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 国家“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

■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6年)。

■ 获“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2004年)。

〓1944年出生于邯郸。1968年毕业于邯郸陶瓷工业学校,磁州窑工艺第四代传人,彭城镇惟一的国家级磁州窑大师。作品风格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深受收藏者与陶瓷爱好者的好评。所制作的仿古陶瓷作品,几可乱真,被国家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收藏。作品于1977年赴苏联、日本、澳门展出;1978年赴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展出;1989年赴日本七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1993年赴丹麦展出、2001年赴美国展出。1976年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展”、1980年入选上海《中国磁州窑当代陶瓷艺术展》、同年在北京故宫举办“磁州窑陶瓷展”、1983年北京首都博物馆“磁州窑陶瓷艺术展”、1984年参加中国香港“现代中国陶瓷名人名作展”、1986年“特大件黑釉刻花缠枝牡丹纹瓶”选送石家庄与日本友好城市议会厅礼品、2003年参加北京“全国名窑、名人、名作展”等。监制的四十余幅大型高温花釉陶板壁画,被北京机场、北京地铁站、北京饭店等场所选用。

耀州窑大师孟树锋(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 国家“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唯一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的传承人”(2007年)。

■ 国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研究专家。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研究专家。

■ 获国家“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等诸多荣誉。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津贴。

〓1955年出生于陕西铜川陶瓷世家,198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铜川市陶瓷研究所所长。恢复完善了失传千年的耀州青瓷和铜川民间瓷,开创了铜川陶瓷的一代新风,奠定了耀瓷技艺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作品严谨深邃而清秀飘逸;有雄浑豪放的西部特色和诚善睿智的个性灵韵,在北京、上海、香港、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作品展,荣获众多国内外各种大奖,许多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团体、个人收藏。著述颇丰,亦善鉴古,更长民艺,有《孟树锋耀州青瓷作品集》和《秦人刻木》等专著刊行

⑻ 定窑在哪里可以鉴定出手,价格多少

定窑瓷器的特点:
一、外型
定窑外型种类较为丰厚,盘、碗、灯、炉、盒、瓶、枕、乐器等,简直包罗万象。盘、碗出产量最大。窑址遗存的瓷片中,约有80%均为盘、碗。盘、碗有尺度较大的,如碗有口径近30厘米的,则为别的窑中罕见。瓶的种类亦较多,有直颈瓶、净瓶、梅瓶等多种。枕有白釉孩儿枕、剔花腰形圆枕,前者故宫博物院仅存一件真品,还有十余件,均为明代所仿。乐器有白釉和黑釉画花腰鼓,前者早年出土一件,已流散国外。壶在传世品中对比罕见。
二、胎釉
定窑瓷器多为白胎,尤其宋代商品,简直都是白瓷胎,胎质非常坚固。这是由于原猜中含氧化铝量较高。不但如此,并且定窑的很多窑具也是白瓷胎,运用的质料与制瓷的质料相同。定窑窑址堆积白花花的一片,自胎窑具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这种原材料上的运用过度,也是形成后来定窑陵夷的首要原因之一。 定窑瓷器釉多为白釉,亦有少数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种类。宋代白釉色彩偏黄,这是由于,宋代定窑改用煤作燃料,用氧化焰烧成,釉中所含微量铁元素生成三氧化二铁所造成的。唐代定窑运用木材作燃料,用还原焰烧成,釉中所含微量铁元素生成氧化亚铁,故呈色偏青,在外型曲线转机改变的积釉处,常呈现较显着的青白色。这是差异唐宋定窑白瓷的首要依据。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显着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动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显着的偏黄色。无论是正烧,仍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动。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尤其要细心观察的首要特征。酱釉、褐釉、黑釉、绿釉等种类,在定窑瓷器中占的份额不大,完好的传世品更是稀少,故保藏价值较高。明曹昭《格古要论》日:“有紫定,色紫。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可见明代其保藏价值已高于定窑白瓷。所谓紫定,其实就是酱釉。宋代盛行漆器,酱色釉当为仿酱色漆器商品。所谓黑定,则指黑釉。定窑黑釉与众不同,其呈色均匀,光可鉴人,相同有漆的质感。绿定则不见文献记载,且无完好传世品,但故宫博物院在定窑遗址收集到两块绿定瓷片,其间一片上有龙纹。绿釉当为绿,呈色均匀而翠绿,从而承认定窑曾有绿定商品。定窑还有褐釉商品,呈色近金黄色。笔者1982年调查定窑窑址时曾见人收集到一枚印花褐釉盘残片,色泽金黄,颇为喜人。定窑色彩釉种类均有一个一同的特点,全系白胎,即与白瓷所用胎料彻底相同,仅仅外罩色釉不同。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别的窑口差异的首要象征。
三、装修
定窑瓷器装修办法有印花、刻花、画花、剔花、金彩等。定窑印花装修呈现于北宋中期,一呈现即非常老练,好像没有什么发展阶段。这种艺术现象并非定窑印花特有,在我国陶瓷史上尚有别的实例,如后来元代青花的俄然老练呈现等等,均与其特定的环境有联系。古定州石刻艺术兴旺,缂丝艺术也很有名望。石刻的技术基础,缂丝老练的图画,遂使定窑印花层次分明、线条明晰、规划整齐,变成定窑瓷器中名列前茅的商品,并对南北瓷窑发生较大影响。定窑印花体裁以花卉、飞禽、走兽、游鱼为主,人物纹对比罕见,仅见于少数的婴戏纹。花卉以牡丹、莲花居多,菊花次之。飞禽以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为主,多与花卉组合成规划整齐的图画。如鹭鸶、鸳鸯多与莲花组合,孔雀多与牡丹组合,走兽以龙纹居多,狮子纹较罕见,游鱼多为成对的双鱼,人物纹非常罕见。曲阳出土过印花狮子舞纹盘。婴戏纹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婴戏莲塘赶鸭纹等。宋代婴戏纹较为盛行,各窑均有婴戏纹饰,而婴戏三果纹则为定窑特有。其三果为桃、石榴和枇杷,三果与三婴距离摆放,器上满饰缠枝,三婴姿势各异,双手拽树枝,别离骑、坐、立于枝上,赤身跣足,婴孩单纯调皮的姿势颇有神韵。
印花、刻花、画花中均有很多龙纹,似与为皇宫烧贡瓷有关。宋代诸窑中,饰龙纹最多的当属定窑。盘、碗、瓶等外型上,均有龙纹呈现,其构图多呈圆弧状的环绕姿势,瓶上龙纹则龙体曲折,龙爪狂舞,凌空飞行,颇有腾云驾雾之感。
剔花商品在定窑瓷器中产量不大,首要种类是枕和瓶。在窑址曾收集到剔花枕残片,纹饰为几许菱状斑纹。瓶有传世品一件早年流散国外。金彩在文献中有明文记载,据宋人缜密《志雅堂抄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故宫博物院藏有白釉描金彩云龙盘三件,惋惜金彩已伤脱,仅能依稀辨其云龙痕迹。此外,日本根箱美术馆和文华馆别离藏有黑釉金花卉纹碗各一件。元曾经瓷器上凡是有金彩的,牢记不可用鸡毛掸子打扫,不然金彩一扫即掉落,牢记,牢记。
四、覆烧
定窑瓷器于宋代曾选用覆烧技术,其意图一是增加窑内装烧量,二是避免一些大件器皿首要是碗、盘变形。选用此技术烧造的瓷器,其口缘部位一周均无釉,文献中称其为“茫口”。传世品中有口、银口和金口的,其间镶铜口的最多。
五、铭文
定窑底款有刻文字的,其间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食官局正七字”“易定”等多种。上述款识,均是未烧之前刻于上的,其间“官”和“尚食局”“五王府”均在窑址中出土过瓷片。此外,定窑传世品中还有宫殿玉工刻款的,其铭文均与宫殿修建有关,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等,其用途非常显着,当为皇宫平分配到各殿中运用的符号。因是宫殿玉工所刻,其字体非常整齐。

六、仿品
仿定窑始于元代,山西霍县窑即以仿定窑而颇有名望。据明代万历时文献载,有制陶演员能仿定窑瓷,如周丹泉等,但其传世品如今无法承认。故宫藏有明代仿定窑商品,盘、碗、枕均有,但详细年代难承认。清康熙以后,景德镇有仿定窑商品,釉偏黄,多印花,无竹刷纹和泪痕,极易与真品区别。80年代河北曲阳曾恢复定窑出产,仿定窑商品很有成果,首要是白釉刻花和印花商品。仿品与真品有必定不同,首要是仿品多系现代技术成型,外型如盘、碗、瓶等,与真品对比过于整齐,没有古代手艺制造的那种古朴风格。胎体虽没有什么不同,但釉色则白中闪出的黄色过于轻浮。如今市场上已有将曲阳新仿商品作H后假充古物的,也须细心辨认。近来几年曲阳用制工业瓷的一种质料拷贝定窑商品,色彩为灰白色,单个的也有泪痕,釉面半失透,很像定窑商品,但真品为白瓷中偏黄,仿品则偏灰白色。近来几年还有东北地区个体户仿定窑商品的,也系手艺制造,“泪痕”等首要特征均具备,非常逼真,要细心辨认其作旧痕迹及外型上的细小改变,需与真物放到一同对比,方能看出细小距离。

⑼ 为何定窑瓷器的价位疯狂上涨

在富豪新贵们在收藏钻石、艺术品、豪宅之后,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这种稀有的天外来物正成为他们收藏的新宠。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品位,他们把眼光放在了陨石市场。于是中国的新富阶层正在掀起一股在全球市场花高价购买陨石的热潮。对他们而言,陨石的体积越大越好。在他们眼中,汽车再高档也是由人制造的,但陨石却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是人力无法创造的,是来自外太空的瑰宝,珍稀无比。

从目前全球的收藏市场来看,对于陨石的价格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目前的陨石市场已经全球化,但数量相对有限。在这个市场中,品相好的陨石碎片最高售价可达数十万欧元。最受追捧的是月亮陨石,市场零售价一般在500美元/克左右,最贵是25000美元/克。火星陨石的价通常在200美元/克以上,而铁陨石的价格则处于第三位,市场价格一般为15美元至150美元/克。在沙漠和两极地区发现的陨石售价更高。在国际走私物品的单价排名中,陨石价格已经打败了钻石、貂裘和冰毒,位列第一。

中国人对陨石的兴趣给陨石的高端市场带来的冲击尤其剧烈。对于中国的新富而言,拥有一块陨石比开豪车、穿时装和住豪宅更能显示其财富和特殊身份。定窑瓷器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定窑是中国宋代主要瓷窑之一,后世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烧瓷始于唐,盛于北宋,元以后衰落。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宋邵伯温《闻见录》、元刘祁《归潜志》、明曹昭《格古要论》、清朱琰《陶说》等文献,均对定窑有所记载。古陶瓷专家叶麟趾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率先调查了定窑,确认了曲阳涧磁村窑址。

5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定窑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定窑的烧瓷历史、烧制工艺、装饰特点、产品品种以及与邻近地区的相互关系。受定窑影响并烧制定窑风格产品的窑业,多集中在山西省境内,有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等。四川省的彭县窑也烧造定窑风格的白瓷。定窑瓷器传世品较多,原清宫收藏的也不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湖南长沙,浙江临安,陕西西安,江苏镇江、南京、江浦,河北曲阳、定县,河南安阳,辽宁朝阳和北京通县、丰台等地的唐、宋、辽、金墓葬、塔基、窖藏中均出土了许多定窑瓷器,仅1969年发掘的河北定县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和至道元年(995)的两座塔基,就出土了完整精美的定窑瓷器100余件。

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

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

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辐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

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

定窑为宋代六大窑系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白釉有玉璧底碗、注壶、瓶类;黄釉器有碗、注壶等。),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和黑色釉的称为酱定。另有高窑温烧制的金黄偏红的釉色的,称之为金定,极为稀少。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呈现出精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到20世纪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进入了复苏期。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在仿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制成功了仿古、美术、日常三大系列工艺产品200多种,产品在国内展出屡屡获奖,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定窑品种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经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学术界认可的定窑品种:白釉、黄釉、褐釉、黑釉、紫釉、红釉、绿釉、金花、鹧鸪斑、加彩、白釉刻划印花、黑釉白花、褐釉刻印花、黑釉刻印花、白釉剔绘黄花、内外刻花、内外划花、内外印花、外刻内印花、白釉酱口、黑釉酱口、豆青地剔白花、白地绘黑釉花、唐三彩、咖啡色釉绘花、白釉剔黑花、青釉剔划白花、白釉黑花??

多年来,我在遗址考察发现的遗存还有:仿钧、绞胎、绞釉、素瓷、宋三彩陶器、仿辽三彩陶器等。

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独特技术

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北宋后期起,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装饰纹样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划花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印花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⑽ 宋代定窑瓷怎么辨识

定窑指的什么
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誉鹊起。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这个地方,在唐宋时属定州,定窑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
主要产品

宋代定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所谓黑定、紫定、绿定、红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种。这些彩釉品种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而烧成。
定窑的瓷胎特征
是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书载有红定一说,但至今尚未见到实物,所见残片上也只是在酱釉上有红斑而已。因此如在市场见有红定出现,须特别小心对待。北宋早期采用正烧法,因而盘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为了美观,在一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所谓“金装定器”。这是定窑创烧的一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仿品通常采用硬器将口沿敲毛,再涂以污垢做旧,冒充“芒口”;或者在没有“芒口”的盘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仔细观察,容易鉴别。

如何鉴定

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从胎釉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定窑到金代,胎釉和工艺上有一些变化。虽然胎质仍洁白细腻,但釉色多呈乳白色。工艺上虽承接了“覆烧法”,但在工艺上又有所变化。即在许多盘碗的内心刮去一层釉,露出胎骨,然后叠烧,这露胎处通常称为“涩圈”。

定窑在宋代时就有仿烧。仿烧的窑口,无论北方或南方各窑的产品,与定窑相比,都是大同而小异的。北方定窑系诸窑虽仿制定窑的制瓷风格,但一般都不采用覆烧工艺。特别是宋王朝南迁之后,一部分定窑工匠也跟着南迁。于是在景德镇等窑口也纷纷仿烧定窑瓷,出现了“南定”、“粉定”、“土定”等诸多仿烧的品种。但这些仿烧品种,由于地域和烧造条件的不同,南方诸定还是有自己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景德镇的仿定釉色如粉,所以被称之为“粉定”;“土定”的胎土较粗,胎骨偏厚,釉色偏黄,釉面有纹片;“南定”烧结温度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较强,釉色也在白中闪出青色。所有的仿定瓷品,在胎釉特征上,几乎都不见北定的“象牙白”釉、“蜡泪痕”和“竹丝刷痕”三大基本胎釉特征。根据以上的一些特点,可以把真定和仿定区别开来。

定窑器除黑釉器外多数都有花纹装饰。装饰手法从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后有划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种。早期划花系用竹签类工具在瓷胎上划成。所划线条比较细,坡度很小,图像自然豪放。刻花法比划花法出现稍晚。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还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线较宽,坡度大,图像刚劲有力。有时候划花和刻花也常出现在同一器物上。刻划的花纹早期有莲瓣纹、缠枝菊纹和蕉叶纹、回纹等,稍后又出现花果、莲鸭、鱼水、云龙等纹饰,而且在图案一侧常划一细线,以凸出图像的立体感。印花装饰是用模子在胎上模印而成,始见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定窑所印的图案都是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繁而不乱的。主要题材以花卉为主,以牡丹、莲花为多,次之为菊花。有缠枝也有折枝的。图案讲究对称。此外,鱼水纹、龙凤纹和各种禽鸟纹也不少。花卉纹常见与动物纹相组合。仿品当然也可仿造印刻上述各种图案,但常见进刀迟疑,线条呆滞,图像木讷。印花的则是形象模糊,章法混乱。真品刻划一气呵成,图像有一种流畅之美,仔细审察,不难识破。

定窑之器中,有极少数是有款识的,如“尚食局”、“五王府”等,还有带“官”、“新官”字样的款,这些都是入窑烧制前刻划在胎的底足上的,一般用楷书体,虽写得不大规正美观,但却表现得自然有力。还有一些和宫廷建筑有关的款,是送到宫里后由宫中玉工后刻上去的,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等。

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宋代仿造,其风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时代的一些时代特征。近年按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工艺均难以到位,无论胎质、釉色、分量和工艺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相比拟。了解了定窑的胎釉、工艺和装饰特点,反复对照真品去审察,是不难将赝品剔除出来的。

热点内容
丁香木密度 发布:2025-09-22 12:29:13 浏览:499
玫瑰酱的作用于功效 发布:2025-09-22 12:24:47 浏览:175
情人节舞蹈视频 发布:2025-09-22 12:06:01 浏览:892
兰花盆栽价格 发布:2025-09-22 12:00:25 浏览:444
百合去火 发布:2025-09-22 11:59:33 浏览:321
调教海棠朵朵 发布:2025-09-22 11:59:27 浏览:624
樱花雪饮 发布:2025-09-22 11:47:39 浏览:493
奥西利亚玫瑰花语 发布:2025-09-22 11:47:02 浏览:386
樱花厨电产地 发布:2025-09-22 11:41:05 浏览:230
常见花语大全 发布:2025-09-22 11:26:08 浏览: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