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花卉图案
A. 男子用白菜叶雕刻,人物动物维妙维肖,你身边也有这样的高手吗
在社会上会有非常多的高手都隐藏在民间,他们的优点可能高出人们的想象。有媒体报道一名男子就用白菜叶儿雕刻了很多小动物,他雕刻的人物还有动物都是那样的惟妙惟肖,这位男子是一名厨师,我们通过视频可以看到他用白菜叶子雕刻的模型被瞬间走红,这名男子就用一颗普通的白菜,从他的手中轻轻的就变成了一个惟妙惟肖的人物,还有小动物。这位男子称他的雕刻是属于个人爱好,平时也可以利用这些爱好给自己带来一些额外收入。
在生活中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很多,他们是非常热爱这个行业的,也和自己的基因有很大的关系。平时喜欢雕刻的朋友都可以参考一下他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思路,取得他们的所长,他们都是非常有正能量的人,也是中国进步的一大实践中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
B. 清雕花木锤花柱体现古人什么智慧
楠木最好,但木材名贵难求,工匠活细急切难以完工。杉木也行,但木材易朽蛀,工匠活好做不伤工具,能较快完工。这古代大宅建造用料也靠经济实力,用银子去撑台面
一、根雕
根雕,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二、圆雕
圆雕作品又称立体雕,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
圆雕的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户内与户外的,架上的与大型城雕,着色的与非着色的等;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
三、浮雕
浮雕是雕刻的一种,雕刻者在一块平板上将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来,使它脱离原来材料的平面。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
浮雕为图像造型浮突于表面(与沉雕正好相反),是半立体型雕刻品。根据图像造型木料深浅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是单层次雕像,内容比较单一;高浮雕则是多层次造像,内容较为繁复。浮雕的雕刻技艺和表现体裁与圆雕基本相同。
四、福建龙眼木雕
福建龙眼木雕是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也是中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汉民族传统工艺品,福建优秀民间雕刻艺术。因其使用的雕刻材料是福建盛产的龙眼木而得名。龙眼木(即桂元树)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状,是木雕的好材料。龙眼木雕在清代已有发展。
龙眼木雕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透雕。作品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打坯方式尤为特殊,最著名的术语称:“五头抱一头”即膝盖头、手腕头、两肩膀头和头部都挤于一块的姿态,这是刻小件作品的特征,是放在一个近80厘米木墩上,用脚板挟住加工件,抡杆下刀的。雕刻大件作品时,通常使用斧头砍劈出坯,熟练的技工有“一斧抵九凿”之功,即几斧就能砍出作品的动态轮廓。
龙眼木雕造型生动稳重,布局合理,结构优美,既有准确的解剖原理,又有生动的夸张变形。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产品色泽古朴稳重,具有“古董”之美。
五、乐清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以黄杨木为材料的一种观赏性的圆雕艺术。
乐清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乐清木雕门类齐全,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臻完善。
六、浙江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Dongyang woodcarving)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因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
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的浙江东阳,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又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其工艺类型有无画雕刻与图稿设计雕刻两类,均注重创意和“绘画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东阳木雕的题材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图案装饰丰富而有变化,“满花”中还穿插着内容丰富的雕饰,加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在艺术手法上,东阳木雕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为构图特点,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它可以不受“近大远小”“景清”“远景虚”等西洋雕刻与绘画规律的束缚,充分展示画面内容,可谓“画中有画,景中有景”。
东阳木雕的传统风格主要有“雕花体”“古老体”,以后又产生了戏文化的“微体”、“京体”、画谱化的“画工体”。据认为,“画工体”讲究安排人物位置的疏密关系,人物姿势动态变化多而生动,景物层次丰富,又有来龙去脉、重叠而不含糊。
七、潮州金漆木雕
金漆木雕是一种广东潮州汉族民间艺术。最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流传到南方后又受到某些地方特色的影响,形成一种木雕流派。它历史悠久,早在明清两代就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历史上分潮州和广州两大类,潮州地区最为著名,因而又通称“潮州木雕”。潮州金漆木雕多以樟木或杉木为基本原料,加以生漆和金箔。雕刻形式有浮雕、立体雕和通雕等。表现内容多为“三国”、“水浒”的情节,“二十四孝图”及一些民间故事,体现当地人的忠孝、趋利避害意识,有较强烈的地方文化特点。
金漆木雕是木雕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以木雕为基础,髹之以金,自明代开始逐渐形成定式。明初的木雕多为平面雕饰,至万历年间始向单层镂通发展。清代是这一艺术形式发展的鼎盛时期,不少达官贵人对“金碧辉煌”情有独钟,于是,所营建的祠堂和豪宅,无不以金漆木雕装饰。现存的金漆木雕代表作最早的有开元寺的大殿龛桌和圆雕贴金千佛塔;较完整的建筑有晚清时期的潮州“已略黄公祠”等。
八、福建莆田木雕
福建莆田木雕,滥觞于唐代,明清时期日益兴盛,与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其中,莆田木雕雕刻工艺主要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等为主,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工艺见长,乐清木雕以黄杨木圆雕工艺闻名,潮州木雕则以金漆木雕工艺知名,各有自己的特色。莆田木雕在清末民初时达到了第一个艺术高峰,此时市场也较繁荣,木雕佛像、建筑装饰雕刻等普遍受到民众的欢迎。改革开放后,莆田木雕产业化发展,声名进一步远扬,并带动了古典工艺家具、玉雕、宗教雕像、竹雕、漆器、金银首饰等相关工艺领域的发展。时至今日,莆田木雕产业规模急剧扩大,并在2003年荣获“中国木雕之城”这一全国性的专业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最大的木雕工艺品、佛像和家具的集艺术之乡的集散地。今天莆田木雕的生产品类大致有三类:木雕工艺品、佛像与仿古家具,且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木雕工艺品与佛像生产、销售主要集中于莆田黄石镇的工艺美术城中;家具的制作基地则位于下辖县、具有“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称谓的仙游。
“莆田木雕”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业内人士认为,莆田木雕是历代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其传统工艺有圆雕、透雕、浮雕、根雕,品类有佛像、仕女及花乌山水摆件、家具、把玩杂件等,造型千姿百态,做工精细,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九、大理剑川木雕
剑川县素称“木匠之乡”,木工艺人擅长雕刻各种人物、花鸟、山水以及龙凤吉祥如意等图案,用以装饰门窗、家具等。剑川木雕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民族木雕艺术,产品选用优质的红木、西南桦、缅甸红木,以及天然植物漆和闻名于世的彩花大理石,使产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
剑川木雕做工精细、用料考究,集明、清各式木雕之精华,造型美观大方,高雅别致,坚硬柔韧,抗腐蚀、不变形,再现了优秀的民族木雕艺术。剑川木雕有豪华典雅、富有民族气息的客厅家具类;古朴高雅的嵌石餐厅家具类;栩栩如生的九龙壁画、九狮壁画、花鸟壁画类;各型座屏、挂屏、屏风类;园林古建筑的格扇门、窗、挂帘以及各种民族旅游产品等几百个品种。
十、宁波朱金木雕
宁波朱金木雕是浙江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大约有1000余年历史。汉唐以来,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建筑木雕。公元759年,唐代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建造了招提寺,就采用了很多朱金木雕装饰,其中的讲经殿、舍利殿等朱金镂雕风格与现存国内的宁波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十分接近。据说是因为鉴真和尚在东渡之前曾在宁波阿育王寺居留考察了相当长时间,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风格受到鉴真的欣赏并带至日本。
朱金木雕的人物题材多取自戏曲京剧人物的服饰、姿态、称之谓“京班体”。据传宁波曾出现过众多的朱金木雕的高手,其中有一位徐莜照师傅,大可雕超过1丈,小可造1寸的人物。可见其木雕手艺极为娴熟。朱金木雕的“京班体”构图格局,均采用立视体,将近景、中景和远景处理在同一画面平面上,前景不档后景,充实饱满,井然有序。与传统中国画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比例概念相反,人马大于房屋建筑。石头长树代表山,长草代表石,有鸟有云即为天空,有景为陆地,有船为江河,颇有装饰性。诸如“武士无颈、美女无肩,老爷凸肚,武士挺胸”,这些程式化的民间表现手法,使宁波的传统朱金木雕妙趣无穷。
十一、安徽徽州木雕
徽州木雕是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与具有徽派风格的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木并称徽州三雕。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为多,所以,就有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旧时,徽州木雕多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其分布之广在全国首屈一指,遍及城乡, 民居宅院的屏风、窗棂、拦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民用旦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鱼虫、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以人物为主的有名人软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题材;以山水为素材的,主要是徽州名胜,如黄山、新安江及徽州各县具有代表性的山水风光;以动物、花木、图案为内容的,一般呈连续图样形式,亦能独立成画。
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木雕在徽派吉建筑上,通常用于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拦板、华板、窗后、栏杆等处、雕花撰朵,富丽繁华。木雕的边框一般又都雕有缠枝图案、婉转流动,琳琅满目。木雕既考虑美观,又重视实用,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栏板、檐条,采用浮雕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梁上使用圆雕较多。
C. 古代园林木雕花窗镂空图案及图案的含义.
古代木雕镂空花窗一般采用万字纹或者寿字纹图案,表示万寿无疆长长久久的意思,蝙蝠图案表示有福的意思,红蝙蝠表示洪福齐天的寓意。祝你好运,祝你发财,祝你幸福!
D. 桃木梳上面的花是什么花
木雕花
桃木梳上面除了可以刻花,还可以有很多的图案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可以。
桃木亦名“仙木”,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伐邪制鬼材料,桃木所以具有这等神力,根植于古人认定桃树为百鬼所惧的神秘观念,《庄子》上说,在家门口插上桃枝,儿童进门不害怕,鬼却因此生畏却步,古人还用桃枝洗澡,以为可避邪气,制成梳子理所当然,千恒檀香桃梳的特点:齿体圆滑,手感舒适。无静电,长期使用不但保护发质,还能提神醒脑,延年益寿之功效。
E. 木雕的分类
中国木雕,分布极广,此衰彼兴,潮起潮落。由于各地的民俗、文化和资源条件,取材不一,工艺不同,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的流派。
在我国,木雕流派大多是以地域来区分的。例如: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泉州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北京宫灯,台湾木雕,宁波朱金木雕,云南剑川木雕,湖北木雕船,曲阜楷木雕刻,苏州红木雕刻,上海红木雕,南京仿古木雕,江苏泰州彩绘木雕,山西木雕,山东潍坊红木嵌根雕,上海黄杨、白木小件雕,辽宁永陵桦木雕,贵州苗族龙舟雕、面具雕,江西傩面具雕,湖北通山木雕、咸浦邦木雕,天津木雕,东山海柳雕等等。
这些木雕流派在全国或者当地都极具影响力,而最为著名的是泉州木雕、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这五大流派被称为“中国五大木雕”。 泉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泉州民间传统技艺之一的手工木雕,其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泉州木雕之多、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历史上,泉州木雕的兴起和发展是在唐天宝二年(公元686年),武则天登基后,把年号改为开元,要求全国每州各修一寺,当时的泉州,经济繁荣、香火旺盛,在开元寺周边,同时修建大小寺庙100多座,号称“大开元万寿禅寺”,为木雕艺术的兴起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泉州的木雕艺人开始介入泉州开元寺大规模的修建工程。就连当时的东西两座塔,也完全是用木结构和木雕制作而成,这两座巨大木塔后来毁于战火,烧成一片废墟。在泉州开元寺的藏经阁里,至今保存着两尊当年从废墟里捡回来的木雕罗汉,简直是出神入化、精美绝伦。我们可以想象:两座几十米高的五层木塔,该是何等的雄伟壮观,古代的泉州艺人,不知把多少精美的木雕艺术镌刻在里面,不知倾倒过多少中外游客,描写泉州当时的大唐盛世,有诗为证:“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宋元时期是泉州木雕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以后,泉州木雕精品在海外华侨和商人的呵护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走向东南亚,走向全世界。
明清两代是泉州木雕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明代崇祯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出资重修开元寺。当今的大雄宝殿,号称“百柱殿”,是用100根柱子支撑起来的,柱子上方有24尊带翅膀的木雕飞天,手持文房四宝和南音乐器,仪态万千,这批飞天像妙龄少女一样,她们象征着古印度教的神鸟——妙音鸟,也象征着24个节气。不论白天黑夜,一年24个节气,一天24小时,每年每月,每时每刻,都有这些妙音鸟翩翩起舞供奉在百柱殿内,供奉在释迦摩尼周围。当香火旺盛之时,烟雾缭绕在飞天之间,若隐若现,仿佛仙女下凡,飘飘欲仙,令人叹为观止。 木雕,是泉州民间工艺品种的重头戏。平雕、线雕、根雕、花格雕、神像雕等意彩纷呈,独具一格。泉州的木雕艺术精雕细刻,花团锦簇,是恰如其分。泉州市的惠安县、泉州台商投资区是木雕产业和技艺传承的集中地,也是当地的文创产业支柱。木雕工艺师黄泉福连续荣获第一、二届中国雕刻艺术节一等奖。卢思立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光荣称号,其龙根木雕《悟》获得全国第四届工艺美术百花奖希望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对台开放,作为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的泉州,众多的台湾乡亲到大陆谒祖寻根,进香参拜宗教活动频繁,泉州木雕的生产、销售、加工、定货一度上升为历史最高水平,从而使木雕的技艺提高,人才辈出,名师名企业不断涌现,木雕的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纷纷获奖。为泉州的工艺美术界争光,为侨乡文化作贡献,为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宗教文化交流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
东阳木雕
浙江省东阳市的木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东阳传统民间工艺,素以“雕花之乡”而著称。东阳木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是因为该地盛产适于雕刻的木材,如樟木。东阳木雕作品的外貌特征,在于它保留木质的原有色泽和纹理,由于精细打磨,更显得圆滑细腻、精美光润。其木雕技艺之精湛,产品之典雅、精美,驰名中外,据北宋建隆二年(961)所建东阳南寺塔室内发掘出来的木雕佛像考证,距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东阳木雕工艺大约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盛于明、清两代。东阳木雕在表现的题材方面也已十分广泛,有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卉、鱼虫等,并且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装饰内容也已开始为东阳木雕所表现。
东阳木雕作为一种艺术流派,是根据建筑、家具以及多种陈设品制作的各自造型特点,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而形成的,它有一套独特完备的雕刻技法,其中包括浮雕、圆雕、透空双面雕、阴雕和彩木雕嵌。浮雕是东阳木雕艺术的精华,也是独具东阳木雕特色的工艺形式之一。它是借鉴传统的散点透视或鸟瞰透视法构图,然后镂空双面雕,或者再通过彩木镶嵌来完成的。东阳的浅浮雕,画面深度一般都在2-5毫米之间,以刻线的表现力来体现物体的主体感。这种浅浮雕,最为人称道的是“满地雕刻”,也就是在器物表面,满雕纹饰,既有立体感,又密不露地,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浮雕樟木箱就是这一工艺特色的代表产品,是人们喜爱的传统产品之一。
东阳木雕作品,在圆雕、建筑装饰、器具装饰等领域,也有独到的建树。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木雕屏风、挂屏是东阳木雕行业在传统浮雕工艺形式基础上的一个创新。采用中国画工笔写实的手法进行构图设计,制作的挂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尤其雕刻的花卉、飞禽、仕女等图案最为突出,层次分明、细腻精微,逼真传神,使人耳目一新。 东阳雕刻行业的工人和设计人员还创作雕制了各式纯观赏性的立体艺术台屏(即陈设工艺品)。这些作品在造型设计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长方形、圆形、扇面型等框式结构,出现了多种根据题材内容所设计的散边式造型,使人赞叹不已。这些作品的出现,为木雕工艺品的不断创新、表达更丰富的内容,起到了开拓作用。
福建莆田木雕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唐初,寺庙的建筑装饰、佛像、经书等已有雕刻工艺雏形;宋末元初,莆仙所雕刻的人物、花卉等题材的围屏、栏杆、木雕古玩、乐器、家具等,已经相当精妙生动;明代,莆田擅长圆雕佛像、平雕建筑装饰等。
中国最大的木雕工艺产业所在地。名贵木头雕刻占据了国内大部分的市场额。目前有20W人左右从事木雕行业。以高档名贵红木的古典家私和小件为主。
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兴“丰大豫亨”之说,大兴土木,追求豪华富丽,便召家乡的工匠把京都宫廷器具与书画工艺有机结合,制作出木雕家具,首开“莆田”木雕家具工艺先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名画《听琴图》的琴桌就是蔡京呈献给宋徽宗的兴化木雕家具精品。
宋末泉州港、枫亭港输入菲律宾的紫檀、鸡翅木等成为兴化工匠的木雕原料,红木木雕渐盛。
“莆田木雕”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业内人士认为,莆田木雕是历代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其传统工艺有圆雕、透雕、浮雕、根雕,品类有佛像、仕女及花乌山水摆件、家具、把玩杂件等,造型千姿百态,做工精细,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至今在莆田本土、台湾、日本长崎、鹿耳岛等地天后宫尚存有明代木雕妈祖像以及匾额、围屏、祭器等文物。兴化历代都有著名的木雕工艺代表人物。清末名师廖明山之孙廖熙擅长于人物,兼雕刻花卉,其佳作在1903年巴拿马万国赛会上荣获金奖。“廖氏木雕”遂成为中外古董商竞相觅购的珍品。故宫博物馆尚存多件“廖氏”木座,还有清乾隆年间莆田后洋艺人雕刻的贡品——贴金透雕花蓝。
明代,因倭寇之乱实行海禁,从南洋诸国输入的红木极少。兴化木雕多采用本地盛产的龙眼树木料雕成各种武将、仕女或神像、古玩,辅以老漆涂饰,使作品更加显得色泽深沉,古色古香,龙眼木雕因此而美名远扬。 潮州木雕起源于广东省潮州,但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它还包括明清时期属于“潮州府”辖内的潮安、潮阳、普宁、饶平、汕头、惠来、海丰、陆丰和梅州兴宁、梅州市梅县区以及闽南所出的作品。作品表面贴金,是潮州木雕的一个特征,这与东阳木雕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所以,它又称“金木雕”、“金漆木雕”。说“金漆木雕”,是因为有漆的成分,这种漆是为金箔能黏附于木上而特意配置的,同时又起到了防潮、防腐的作用。潮州木雕的髹漆形式,主要有两种:一为常见的“黑漆漆金”,即以黑色漆料作底子,然后铺上金箔;二是“五彩装金”,此类款式以建筑装饰件为多,以青绿或紫红、粉黄装彩,再以金色烘托,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
潮州木雕的传统技巧,主要可分为阴刻,浮雕、圆雕、镂雕等几种。阴刻的性质近于绘画,多施于围屏,题材为梅、兰、竹、菊。浮雕,圆雕所选题材除佛祖、菩萨、神仙、传统人物之外,神奇异兽和鱼、虾造型也是常被采用的。镂雕,又称通雕,是潮州木雕经常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且多用于建筑装饰上,建筑雕刻一般采用杉木,大件的居多。雕刻时,艺匠们不仅以多层次取胜,而且力求结构巧妙和造型生动。所以,潮州木雕所表现的人物形神兼备,景物错落有致,线条流畅,节奏感强,体现出“多层镂通,剔透玲珑”的南方雕刻风格。
潮州木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朝以前。清代是潮州木雕艺术发展的鼎盛期。 技法上,它由单层镂空发展为多层镂空;构图上,由“实实相映”发展为“虚实相生”,画面由此体现远近、大小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一时期,潮州木雕人物的脸部,一般都采用深浮雕,远视时更加传神,人物身段比例则以5:1为标准,因此,仰视,形象更丰盈、饱满。
金漆木雕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流传到南方后,又受到某些地方艺术特色的影响形成为一种木雕流派。它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用金漆木雕来装饰房屋和庙宇的栋梁、物椽、门楣以及家具等,显得金碧辉煌,给人以富丽庄严之感。
作为建筑物的装饰,必须具备年代久而不朽废,这就决定了木雕在选材料的雕刻制作技法上的特点。这种木雕选用樟木制作,樟木质硬,且含樟脑,蝼蚁不能蛀蚀,雕成后需先涂油漆多层,最后贴上金箔。这样就使木雕成品虽经多年风雨亦不易腐朽,且能保持金色,灿灿发光。建国后,由于政府对金漆木雕行业的重视,广大的金漆木雕行业的工人,不断从牙、玉、石雕等姊妹艺术品中吸取适于木雕的某些技法,来丰富自己的创作,使木雕在题材、表现手法和技巧方面都不断有所创新。
福州木雕(龙眼木雕)
福建省的福州木雕,也是在建筑装饰、家具装饰和寺庙神像的雕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木雕艺术,它成熟于明末清初。福州木雕以龙眼木为材料,所以,又称“龙眼木雕”。龙眼木主要产于闽南一带。质地略脆,纹理细密,色赭红。老龙眼木的树干,特别是根部,奇形怪状,为雕塑之良材。木雕艺人利用它的根部及其折痕疤节,因势度形,雕成各类人物、鸟兽形象,造型生动稳重,结构优美,既符合解剖原理,又动人、夸张。刀法或斧劈刀凿,或细腻刻画,圆浑娴熟。
清代,福州木雕曾出现三个主要的流派:以大坂村艺人陈天赐为代表的大坂村派,约有30多人,他们早先主要雕刻弥勒佛、十八罗汉、八仙、观音等神仙佛像,后来有增加了仙女、仕女、动物形象;以象园村柯庆元为代表的象园村派,他们擅长表现虫草花卉、果盘等,还喜欢雕刻活动的作品,如踏水车、划龙舟等;以雁塔乡王清清为代表的雁塔派,也称漆器派,他们主要擅长雕刻图案花纹,还有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鸟作品。
徽州木雕
徽州的木雕艺术题材广泛,技艺成熟,线刻、浮雕、圆雕、透雕综合应用,选材却大多为松、杉、樟、楠、白果等亚硬或软木材料。所以,徽州木雕的作品往往就不看重材质,它所追求和刻意表现的是画面的题材内容、雕刻工艺和构图线条的完美,体现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对周边地区影响很大。
徽州木雕以建筑、家具装饰为主,以美轮美奂的大面积雕画著称于世。雕画的内容,除了真实地反映男耕女织、渔樵耕读的田园生活之外,更多地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典小说等内容。这些艺术图饰都寄托着物主的美好理想与追求,体现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身份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可以说件件皆为佳作。
今天,人们去徽州参观、旅游、以木雕为饰的明清居民,仍到处可见,仅宏村就有158幢。2000年11月,徽州西递、宏村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宁波“朱金木雕”
浙江宁波的朱金木雕,在海内外颇有影响。它的造型古朴生动,刀法浑厚,金彩相间,热烈红火,是一种在木雕上贴金漆朱的木雕艺术。这种艺术效果主要来自漆工的修磨、刮填、彩绘和贴金,所以才有“三分雕,七分漆”的称誉。
宁波朱金木雕主要应用于民间日用陈设以及佛像、人物雕像和家具装饰。它的人物题材多取之于京剧人物,称之为“京班体”。这种宁波“京班体”的构图、格局,都采用立体透视法,并善于作艺术的夸张,人物头部的比例都比较大,以至于形成“武士无颈,美女无肩,老爷凸肚,英雄挺胸”的独特的表现程式,引人入胜而妙趣无穷。
朱金木雕尤以神佛像雕刻最负盛名。它着重刻画神佛的面相,既突出佛神仪表的庄严,又善于表现其和蔼可亲的神态。朱金木雕中,家具装饰特别是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轿,更具地方特色,表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气派,故有“万工轿”“千工床”之誉。宁波人常说:“一生做人,半世在床”,所以,对木床的雕刻装饰,特别讲究。宁波金漆木雕床,犹如一座亭台楼阁,床身、床架、梳妆台、马桶箱、点心盒、文具箱等等,一应俱全。床外有层层的楼阁挂面,床身、床架四周雕镂图案与纹饰,再贴金朱漆,非常富丽;说“千工床”,名不虚传。
剑川木雕
剑川木雕是云南剑川县白族人民创立的一种木雕艺术。剑川县自唐宋以来,木工人材济济,木雕技艺字自古有名。昆明的三牌坊、建水的石照壁、保山的飞来寺、中甸的归化寺等等,许多中外闻名的建筑装饰,都有剑川木雕艺人的功劳。
剑川木雕早在唐宋时期,就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作品之精美,令人惊叹。从大理国时代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是剑川木雕繁荣时期。清末政治腐败,有千年盛誉的木雕艺术一度衰落。
20世纪50年代以后,剑川木雕重新得到生机。老艺人把祖师爷传给他们精镂细刻的妙手绝技,如极为复杂的“一起一落,三起三落,五起五落”、“十八学士闹梅花”、“凤穿牡丹” 、“松鹤遐伞”、“喜上眉(梅)梢”等艺术手段献出来古为今用,创作出许多精美的木雕作品,造型高雅华贵,雕工雄厚饱满,一直行销港澳、日本、扎伊尔、马德里、德国、英国等地。
武汉木雕船
武汉木雕船是我国木雕工艺中的非常独特的一个艺术品种。作品雕刻艺术,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武汉木雕船的工艺之所以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与武汉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湖北造船业的发达,是密切相关的。 湖北木雕船的种类繁多,木帆船、古代漕船、战船、画舫、龙舟、凤舟、彩船等等,应有尽有。武汉木雕船以柏木、黄杨木、红木等为原材料。在雕刻艺术上,除了圆雕、浮雕、镂雕,还有一些独特的工艺,如浅浮雕去表皮又不伤面;深浮雕深而不伤底,并且注重花纹装饰、镂空锼花和精工制模。它的花纹清晰、匀称、纤细。船上的楼阁门窗、栏杆等等也精细入微。它的制模则根据每件产品的不同造型、设计出各种不同结构的零部件。技术上要求方圆规矩,衔接无缝,拆卸自如。
武汉木雕船的技艺世代相传。宜昌老艺人龙云华为当今著名艺人,后人龙从发、程楚春、潘正斌等,也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各种精美的武汉木雕船,已远涉重洋,出口到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鄂南木雕
鄂南木雕主要出自鄂南的鄂湘蜀三省交界处,那里山多林密,长期以来造就了一大批木雕艺术家,才形成独特的木雕艺术流派——旧时称之为“咸浦帮”。木雕内容多体现喜庆、吉祥、长寿,如“全家福”的雕花床,借鉴秦汉时期“鸟虫书”的表现手法,刻镂由28个雀子组成的“全家福”三个字,象征喜鹊临门,福满全家。历史上,鄂南木雕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基本上都出自于戏曲任务、神话传说,当然,动物形象、花鸟亭廊也不少。这些作品大多以镂雕和浮雕结合,深浮雕与浅浮雕相穿连,表现有情有景、妙趣横生而又品位无穷的画面,因此颇具地方特色,艺术个性也非常突出。
清代,楷木雕刻流派的代表人物是颜锡忠。颜的技艺纯熟,十分精湛。后人孔宪斌、颜景新技艺较高。颜景新利用楷木自然形状和纹理,雕刻的一尊近1米的孔子像,受到各方的好评。
通山看橱
通山看橱作为一种木雕艺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湖北通山。“看橱”实际上是一种装饰橱,最初为富裕人家装饰客厅而设置,并不讲究实用,所有就有了“看橱”之称。
看橱以杨木、樟木为材料,先用多块木版分别进行雕刻,然后总装而成。通高近2米,宽约1米,厚度为46厘米。它有上下两大部分。下面部分为柜状,五屉并列横排于上,屉下为长柜。内容为园林花鸟和人物故事。通山看橱主要是镂雕和浮雕的结合,而表现手法又变幻莫测,所以块块画面中的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栩栩如生,让人百看不厌。
夏特日木雕
夏特日木雕是蒙古族流行的一种木雕艺术。“夏特日”,蒙古语是象棋的意思。夏特日始于何时,无从考证。据说清初已遍布草原的各个角落。所能看到的夏特日是木雕艺术品,也有极少数骨雕蒙古象棋。夏特日棋子的造型分别为骆驼、马、狮子和诺颜(“诺颜”,蒙语,指象棋中的将帅,是蒙古族象棋中唯一的人物雕)。这些形象生动的木质圆雕艺术品,都富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夏特日木雕多采用圆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动物形象丰满而雄健有力,鬃毛、尾部由于线条的流畅,也增强了整个艺术形象的飞动态势。在整体造型上,夏特日木雕还往往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作品的个性特征,取得了理想的表现效果。
泉州木偶雕刻
泉州木偶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因产自福建泉州而得名。系用樟木刻制头坯,经裱背,盖上胶土,磨光,再施以彩绘,配以服饰。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典型的花园派木偶头雕制过程是:选材,粗坯(刻划出五官等),精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上粉,开脸(绘脸谱),盖腊等十几道工序。男的木偶角色或是采用真发或是直接用樟木刻成发髻,有的还要植须(就是加上胡子),胡子的颜色有四种,黑色、红色、灰色、白色,胡子的式样有长的、短的、八字等,根据不同的角色搭配。女旦头都是采用真发做为发髻。
泉州木偶分为提线木偶(头像较大,叫做“傀儡戏”)和掌中木偶(头像较小,叫“布袋戏”)两种;表现者以提线的方法或以手指拨弄,使木偶活动如生。
早期的木偶是佛像雕刻铺制作的,难脱神佛的面貌。到了近代,著名的民间艺人江加走,继承父业,潜心钻研木偶技艺,极大地推动了木偶雕刻艺术。所以,泉州木偶也称江加走木偶。江加走木偶多次出国展览,受到外国艺术家的盛赞。一些外国博物馆珍藏着他的作品。 漆线雕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据当前考证,在泉州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泉州及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自唐代彩塑兴盛以来,漆线雕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俗称“装佛”,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广泛流传。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
曲阜楷木雕刻
楷木雕刻是以曲阜独有的楷木为材料,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木雕艺术,肇始于汉代,据说由孔子九世孙孔腾所开创。最早的作品为楷木手杖,纹样比较简单。从宋代开始,品种日渐增多,最负盛名的则是楷木如意。清代光绪朝之后,楷木雕刻才真正成为一们艺术,所刻纹样如龙凤、花卉、人物,内容生动活泼。
苏州红木雕刻
苏州红木雕刻技艺在明清两代已名闻远近,并出现了不少木雕名家。明代艺人鲍天成,擅长于雕刻各种器物,其造型制作,别具匠心,与众不同。清代艺人杜士元雕刻技术超群,他雕刻出了许多堪称精细绝伦的珍品。由此可见古代苏州木雕技艺之高超。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苏州红木雕的产品除保持传统的产品外,在继承和提高传统的雕刻技艺和制作方法的同时,扩大发展了适应现代社会条件,具有苏州红木雕特色的新产品。如红木啤酒柜、电视柜、套几、大菜台、盆架等。一些既可供观赏又具实用价值的实用木雕工艺品一直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除了以上提及的14种地方木雕艺术流派,贵州苗族的龙舟雕、面具雕,南京仿古木雕,湖北大冶木雕,潍坊的红木嵌银雕,泰州彩绘木雕等,也同样享誉海内外。 明清木雕指的是明代和清代两代的著名木雕,主要已福建和浙江的雕刻为主!
明清花板、窗花等木雕挂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也是建筑中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在简单中求丰富,统一中求变化,与现代的装饰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虽然现代家居空间比以前小了许多,并不适合完全的传统中式家居布置,但如点缀以木雕挂件、屏风隔断和几件雕花案几,就使家居显得现代中蕴含着传统,明快活泼中透着沉静含蓄,简练中显露出渊博,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意境盎然。 装饰木雕在题材内容上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共性,一般有三类内容:一类是吉祥图案,如喜上眉梢,松鹤延年等象征、寓意的图案,二类是戏曲人物、传说故事等寓教于乐的故事画,三类是民俗民风题材作品,如纺织、放牧、娱乐等现实生活描写。木雕在表现手法上一般采用具象的方法,造型上大胆的夸张。如人物头大身小,人大景小,显得活跃、质朴,犹如扬州八怪中金农的画,夸张而幽默,充满生气。
和西方的建筑雕刻艺术一样,传统的装饰木雕十分注意虚实主次、线条分割、层次节奏的处理,追求画面的严谨与变化,构图的饱满与均衡,另外柔和了国画的抽象精髓,使得木雕作品在写实中又有变化,实用性与装饰性达到高度的结合,非常耐看。
木雕花板形式多样,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都有,其中大都为浮雕。有不少镂空的深浮雕与圆雕结合在一起,加强了深度空间感,构成了近似圆雕的深浮雕。因为是木制品,其不溶性和不可焊接性使现代工艺尚无法大量复制,尚靠手工制作。
雕刻用木材一般以不过硬为好,像黄杨、梨木、香樟、苏木、核桃木、荔枝木、柚木、花梨以及进口的酸枝等。它们结构均匀、材色纹理美丽,在传统建筑上用于垂花门、外檐、门窗、额枋、隔扇、屏风。
花板雕刻用木材质地需要细密、结实有一定硬度,纤维顺畅,特别对于浮雕挂件,选材尤为重要。当前用的较多的是新酸枝、鸡翅木、新花梨木、香樟、椴木、楠木、色木和银杏木等。
在电视剧场和餐厅中常见的木雕工艺摆件,如今已走进越来越多的京城百姓家。记者从潘家园旧货市场了解到,消费者购买木雕摆件装饰居室的情况已占到整体销量的50%以上,而以前这个比例仅为25%。 工艺木雕
工艺木雕通常是指流传在民间,有悠久的历史和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讲究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的木雕工艺品。
工艺木雕又分纯观赏性和实用性二类。观赏性木雕是陈列、摆设于橱、窗、台、几、案、架之上,供人观赏的小型的、单独的艺术品。实用性木雕是指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
艺术木雕
艺术木雕通常是指构思精巧内涵深刻,有独创性,能反映作者审美观、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的作品。艺术木雕一般都是由作者一手设计制作完成的,所以他能始终贯穿并把握创作的意念与追求。艺术木雕的创作方法除了与其它雕塑材料一样是用形体来表现客观世界的人和物,或写实、或夸张、或抽象,还要结合利用木材的特性,从原始材料的形态属性中挖掘美的要素,以充分体现木 雕艺术的趣味和材质美。
艺术木雕的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一方面取决于作者的艺术素养及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取决于木材的天然造型和自然纹理,也就是“因材施艺”。艺术木雕的表现手法丰富且不拘一格,有大刀阔斧、粗犷有力;有精雕细刻、线条流畅;有简洁概括,巧用自然美。好的艺术木雕不仅是雕刻家心灵手巧的产物,而且也是装饰、美化环境、陶冶性情、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故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F. 湘西土家族的木雕家具装饰图案有哪些类别
湘西土家族的家居木雕图案主要应用在家具装饰的很多方面,特别是在土家族独有的家居设计—吊脚楼,在吊脚楼中它的装饰内容一般可分为四类:
1.第一类:动植物主题类装饰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走廊栏杆多以几何纹样构图,比较典型的图案为方胜图案、卧蚕步步锦、百经格(万字流水纹)等。双凤村最古老的吊脚楼花窗中出现典型的拐子纹(拐子龙),其基础纹样是缠枝纹和龙纹。百经格(卍字纹),卍字常作为太阳或火的象征,古时常用做护身符。卍字连续不断,也表达出土家族人们希望富贵延绵的思想。几何类的图案方与圆的交错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圆代表着土家人包容的、和谐的准则,方蕴含着土家人正直的人文精神,圆与方的交替体现出土家人刚柔并济的思想。
G. 木雕图案寓意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木雕,木雕是雕塑中的一种,是我们所说的民间工艺,木雕的种类主要有圆雕、根雕以及浮雕这三种,木雕一般都是选用质地比较细密而且比较坚韧,而且还不容易变形的楠木或者柏木以及沉香等等来进行雕塑。有的木雕还会涂色施彩用,这样可以起到保护木质的作用,更有美化的作用。那木雕的图案有哪些呢,有什么寓意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般来讲木雕的图案可以说是我们人间所能看到的,以及只是想象到了几乎都会通过木雕的图案表现出来,而且都是十分形象的,木雕的图案一般来讲主要有人物。动物以及几何纹还有字符纹、风景等等,而且每一副木雕图案的造型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而且一般都会有比较好的寓意。
人物类木雕图案
人物类的木雕图案是木雕中表现最多的一种,一般会有神话人物,像鲁智深、吕洞宾以及关羽、张飞、周瑜、曹盖等等,历史人物还会有戏曲人物,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像农民、渔夫以及童子等等,我们能见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出现在木雕的图案中,但是比较常见的还是戏曲中的人物。这是对神话的记载,对神话人物性格外形的体现。也是对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体现,反应日常的生活作息。
植物类木雕图案
植物本身的种类就比较多,一般主要有数木、花卉以及瓜果。数木一般用作意境的点缀,而且造型都是比较奇特各异的,像梧桐、松树以及白杨等等。花卉的图案像牡丹、月季以及梅花还有竹子、菊花、水仙等等。水果有桃子、佛手以及葡萄等等。植物类的还会有灵芝、艾草等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花,不仅有丰富的寓意而且比较美观。像竹子的寓意及时长寿、平安。梅的耐寒以及美好的品质等等。
动物类木雕图案
木雕中动物类的图案也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有禽鸟、鱼虫以及家禽等等,禽鸟又包括仙鹤、孔雀还有鸳鸯以及喜鹊等等。瑞兽有狮子、老虎以及象、马还有鬼等等,有的还有鲫鱼以及蝙蝠等等。家禽主要就是猪、牛、羊以及够等等,在动物类的图案中龙凤是人们比较喜爱的。动物类一般都是预示这平安、健康类的。
纹样装饰类木雕图案
中国的装饰纹样历史悠久,木雕图案中少不了纹样的图案,不仅是中国民族风格的体现,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上就是为您介绍的木雕图案寓意的全部内容,木雕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们的的各个角落都会有,我们也可以看出木雕图案样式还是非常多的。以上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H. 文史南宫——镇水楼
张范津
镇水楼即座落于南宫旧城十字街东北角的图书馆楼,相当年是南宫的地标式建筑,六集电视连续剧《平原枪声》曾专程在这里拍摄外景。 1984年南宫县人民政府以“清代阁楼”之名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8年11月河北省则以“镇水楼”之名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据统计,南宫现存建筑历史80年以上的古楼有四栋,即镇水楼、北大街“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旧址”西楼(1919年建)、仓后街天主教堂南楼(1924年建)和北楼(1926年建),而尤以镇水楼最早。此楼具体建筑年代虽已无籍可考,但据房产所有者李瑶、李登洲父子生卒年代推算,最晚也要建于李瑶卒没之前──同治十三年(公元1862年),据此判断,镇水楼至少有150年的历史了。称其为南宫楼祖实不为过。
镇水楼解放前曾为同生堂药店,与东街杏春堂、南街东和堂、西街鸿庆堂并称四大药店。解放后由县文化馆使用,1966年大地震略有损毁,1968年由文化馆主持进行过一次修缮,据东关居委会董毓明老先生和曾参与此楼修缮的城内玉带街崔孟燕老师傅介绍,这次只修缮了楼顶,其余仍保持了原貌。1978年由图书馆接管使用,2006年在市财政局有关领导积极运作下,省财政拨款10万元维修,馆长李景春同志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主持了此项工程。
以上是对镇水楼近代史的粗述,而要真正弄清此楼的身世,则不得不提及一段顺口溜。
“转遭洼,当不间儿高,十字街里盖了个大棺罩,先死李登洲,后死李瑶,李四宅子脱不了”。对这段顺口溜,南宫城里土生土长的七八十岁老人几乎无人不知,虽然不长,但却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镇水楼建筑样式从外观看像个“大棺罩”;二是这座楼原是李瑶、李登洲的家产。
先说这座楼的建筑样式。此楼四间两层,长12米,宽5.17米,设通柱五根。一楼望板镶嵌八组木雕花卉图案,二层前面设阳台式观景走廊,廊后为室,门口在走廊中间,两边为格窗。四角挑梁出翘,中间三个梁头出拱并雕有云头。楼顶单檐庑殿式,中脊两头镶有砖雕倒栽鱼。由于建筑体积不大,加上当时两侧没有配楼相衬托,因此,从正面看确与棺罩相类。
棺罩是一种殡葬用具,出殡时为了不让棺木直接暴露在外,人们在棺材外罩盖的一种特殊棚罩,名曰棺罩。先用木线(现多用钢材)搭一个长方体支架,然后在外罩上绣有龙凤花纹等吉祥图样的布幔,单檐庑殿式罩顶上再安插上脊檐吻兽,粗略一看即为一座微缩宫殿,似有预示死者灵魂已登堂入殿步入极乐之意。棺罩与棺椁不同,虽然都套在棺材之外,但棺椁与棺材是有机整体,一同葬埋,而棺罩则罩盖棺材运往墓地后即拆卸下来,可多次使用。说李瑶所建之楼是棺罩,显然是对他的戏侮、遭贬和嘲讽。
李瑶、李登洲何许人也?南宫岳悦村(十里铺)人氏,为父子。光绪、民国版《南宫县志》有专传,李瑶之父李培宗事迹在李瑶传中有记,李登洲之子李寿朋在民国版《南宫县志》中有传。
李瑶之父“培宗,慷慨好施,尝出千金修试院”,并免除入籍百姓的租税负担。广东王九经是李瑶的好朋友,在赤城为官时欠官银八千余两,“培宗质田代之偿,人称厚德”(民国版《南宫县志·德行列传·李瑶》卷十六)。可见李瑶之父的口碑甚好,家境也是非常富有的。因此,在道光年间,李瑶“捐纳”为户部员外郎,尽管不是通过科举、学校、门荫、荐举“正途”为官的,但由于其“精于核算,比岁出纳籍,无毫厘差谬。部务虽至烦剧,无不咄嗟立办,同官咸倚之为重”。以亲老乞养归家后,他“一承父志,凡诸义举,皆倡为之”(出处同上)。灾荒年,他出粮赈灾,土匪为祸,他解囊劳军,书院费用匮乏,他出钱资助,县城城墙颓环,他捐资修葺,足见其品德。卒年八十二岁。
李瑶之子登洲,在十九岁即“捐纳”安徽祁门知县,政绩卓著,迁亳州知州(正五品),他为官严厉,但对士卒百姓却友善体贴异常,并有较高的军事才能,咸丰初年,赴粤西平贼,屡建战功,因此“加知府衔(从四品),并赏戴花翎”,之后“谢病归家居,奉亲不复出”,尽管这样,“值贼扰邑境”,他又积极协助知县抗贼,并身先士卒,“手炮击之”,卒年五十五岁(民国版《南宫县志·名绩列传·李登洲》卷十七)。由此推断,极有可能卒年早于其父。
李登洲之子寿朋,“豪爽仗义”,光绪庚子义和团“焚毁教堂,法教士要求赔偿甚巨,民众抗拒祸且不测,寿朋慨将自己仓胡同房百余间捐于教堂,价值约百万元,祸乃寝”。(民国版《南宫县志·德行列传·李寿朋》卷十六)。
从李氏四代的作为看,他们都是慷慨仗义,乐善好施之人。因此,面对家乡往复不断的水患,自然要有所作为。
南宫城是一个被水毁而后重生的县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的那场大水已成为南宫人永远磨消不去的阴影,并且每过五六年便强化一次。据统计,自明城化十四年至李瑶生年——清嘉庆五年(1780年)的302年间,南宫境内有记载的水灾整整50次,平均6年一次,水患之重可想而知。面对无情的水灾,生产力低下、治水方式简陋,特别是对产生原因又不明了的古人想到的只能是祈求神异、上苍,因此治水镇水定为民心所向。由李氏家族出资建镇水楼镇水,既符合家族性格,又不超越其实际能力,便成为一种必然结果。
镇水楼非正位座落而呈西北东南走向,而且十字街四角的其它三处建筑受其影响也与街角作斜边走向,这样的设计当然是为了留足十字街的活动空间,但有无其它用意呢?我试着画出了十字街街道建筑平面图后,惊奇的发现这岂不是一幅绝妙的太极图?四角四座楼为四卦,四街为四卦,从西北角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乾(西北角)、坎(北大街)、艮(东北角)、震(东大街)、巽(东南角)、离(南大街)、坤(西南角)、兑(西大街),所对应的卦象代表的自然事物分别为西北角为天、北大街为水、东北角为山、东大街为雷、东南角为风、南大街为火、西南角为地、西大街为泽,对应的五行则是西北角、西大街属金,西南角、东北角属土,东大街、东南角属木,北大街属水,南大街属火。这样按照太极五行相克相生的原则,镇水楼所对应的是艮卦位,卦象为山,五行属土,山挡水,土克水,正应“镇水”之意。这也许就是此楼称为镇水楼的真正奥秘,若果真如此,则足见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了。
(《邢台日报》2009年10月24日)
I. 有谁知道怎么样在木头上刻字我想学习一下木雕就是在木头上刻字,或者雕刻一些简单的花卉图案,
选材木板颜色等就不多说·····,首先要打底稿,如果在纸上画稿就要用胶回水覆到木板答上,另一个方法就是直接在木板上作稿。下一步就是雕刻,可以用木雕刻刀,网上有卖的,很多种类的有平刀、三角刀、斜刀、深圆刀、浅圆刀 等等每一种都分大小号,每一把刻出的效果不一,各有各的用途。然后就用刮刀清理,抛光打磨,上蜡。本人不是专业人士,仅供参考,专业人员勿喷。
J. 木雕的寓意
(1)“吉祥如意”,图案上通作一童子手持如意,骑在大象背上戏耍;或在大象背上戏耍;或在大象背上驮一宝瓶,瓶中插“戟”及“如意”③,借“戟”与“吉”,“象”与“祥”音相谐,意为“吉祥如意”;亦有以汉字“吉祥”配如意构成纹样者。
(2)“平安吉庆”。图案为花瓶之中插三支利戟,戟上悬挂一磬(一种古代乐器)。“瓶”与“平”,“戟”与“吉”,“磬”与“庆”谐音。瓶中安插“戟”、“磬”,即寓意“平安吉庆”。
(3)“八宝吉祥”以“法螺”、“**”、“莲花”(亦称“吉祥花”)“天盖”(亦称“白盖”)、“金鱼”、“宝瓶”(亦称“宝壶”、“舍利壶”)、“宝伞”、“盘长”(“长”一作“肠”,又称“八结”、“百结”)等八种吉祥物构成图案,每件物体上均缠有风带。寓意为吉祥如意、富贵长命。文献资料载:“供物以盖、鱼、罐、花、轮、螺、伞、肠为一分,名‘八宝吉祥’。④另,“(蟒袍)花样则名目繁多,以二则团花为敬,有二龙团光者,有拱璧形者,有八吉祥者。”⑤
(4)“万事如意”,图案中通常以“万年青”、“”字和“柿子”、“如意”等物象组成。以“”与“万”,“柿”与“事”谐音以代“万事”。亦有不用柿子,仅以“”字为底纹,而上绘如意纹者。
(5)“年年如意”,图案由两条鲶鱼和如意构成图案。因“鲶”和“年”谐音,另此图案在物象的表现上将“如意”变形为“水纹”与“浪花”,如鱼在水,颇具新意。由莲花和鲤鱼组成的图案即谓“年年有余(鱼)”。
(6)“事事如意”,“事事”亦即“万事”或曰“一切之事”。通常以两个柿子或柿蒂的纹样来表现。相传柿树有七德:一为长寿;二为树荫大;三无鸟巢秽物;四无虫蚀;五叶彤而美艳,可供赏玩;六硕果累累;七落叶肥大可供书写(参见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故以“柿”谐“事”音之中加融入诸多吉庆美善内涵;再和“如意”之物象绘绣在一起,组成“事事如意”的吉祥图案。
(7)“如意连云”,亦称“如意云”,以浮动相连之流云构成图纹,或曰以“如意”之首端,或灵芝,或祥云纹饰,与“如意”之柄相互连结,构成祥云流动连结的图案、故名。清卫杰撰《蚕桑萃编》卷十“贡货花样式”目下即列有“如意连云”之名。
(8)“四合如意”,即以如意头为基本纹样,作四向对称连续即“四方连续”图案。1975年福建福州浮仓山宋墓出土的物品中,有褐色四合如意纹。磁州窑即产有白釉划花四合如意纹如意头形枕。
(9)“必定如意”,亦称“一定如意”。以“毛笔”、“墨锭”或“银锭”和“如意”等构成图纹,“笔”与“必”,“锭”和“定”均为谐音,合为一体,寓意为“必定如意”。
(10)“和合如意”,“和合”传说为两位仙人,即“寒山”、“拾得”,两人姓虽相异,但亲逾兄弟。两人同爱一姣好女子而彼此不知,及至寒山临婚,始知拾得亦爱恋其女,于是断然弃家出走,至苏州枫桥削发为僧,结庐修行。拾得知悉此情后,亦舍女往觅寒山,探得寒山茅庐之所,乃折一盛开花荷前往礼见,寒山见拾得远道寻来,喜出望外,恐其饥馁,急捧一食盒出迎,二人喜甚,俱为僧侣,开山立庙,称“寒山寺”。“寒山”、“拾得”二仙形象,常出现于画幅及工艺品中,两人蓬首笑面,著绿衣,一持“荷花”,一捧“圆盒”,借“荷”、“盒”谐“和”、“合”,取其“和谐合好”之寓意。此题材及纹饰多出现于民间图案之中,有大量实物传世。
(11)“四季如意”,画面以柿子、枇杷、葡萄、西瓜、石榴、荔枝、白藕等四季瓜果或梅、兰、竹、菊等四季花卉配合“如意”构成纹样。
(12)“路路顺利”,以两只或数只奔鹿构成图案。“鹿”在古代被目为祥瑞之兽,“鹿”不仅与“禄”谐音,而且与“路”谐音,数鹿并驰、畅行无阻,寓意为一帆风顺,四通八达。此外,还有“岁岁平安”、“百岁平安”、“平安多吉”、“九安同居”、“年年大吉”、“室上大吉”、“安居乐业”。
“吉祥图案”中的“福、禄、寿”及“富贵寿考”之类的题材,是民间最为广泛、最为普遍和最为喜尚的题材之一,也是磁州窑审美文化装饰题材中最富特色的题材之一。
(1)“五福捧寿”等,均流行于明清时期。所谓“五福”即指的五种福运。语出《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汉桓谭《新论》另有新解:“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通常以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组成圆形或方形图案。按“蝠”与“福”谐音,其与“寿”字组合,含有“富贵”、“长寿”之寓意。
(2)“历元五福”,旧历以冬至为一岁之始,平朔为一月之始,夜半为一日始。平朔、冬至同在夜半之一日称“历元”。借指新年。通常以“荔枝”、“桂元”或“铜钱”和五只“蝙蝠”构成;借“荔枝”寓“历”,借“桂元”或“铜钱”和五只“蝙蝠”寓意“元”和“五福”。其“五福”者,亦有以“寿桃”寓“寿”,“牡丹”寓“富”,“桂花”寓“贵”,“鹌鹑”或“鹿”寓“安”或“乐”及“石榴”寓“多子”构成。“五福”之具体蕴意,从汉桓谭撰《新论》之说。
(3)“天官赐福”亦称“受天福禄”。旧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民间传说是天官下降,赐福人间。因以之用作民间装饰图案。通常由天官和展翅飞翔之蝙蝠构成图纹。借“蝠”寓“福”。亦有天官手持字轴为纹饰者,上书“天官赐福”四字。广泛应用于民间器物绘饰雕塑及年画题材。
(4)“福从天降”图案以“蝙蝠”、“祥云”图纹构成,喻福运临门。
(5)“福寿如意”,多以“蝙蝠”、“佛手”、“桃子”及“如意”等构成吉祥图案。亦有以“寿”字代“桃”者,用“灵芝”代“如意”者。“蝠”、“佛”均与“福”字谐音;“桃”亦称“寿桃”,象征长寿,合为图案,寓意为“福寿如意”。明清时较为流行。
(6)“福禄相连”,“鹿”被视为古代之瑞兽,有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为白鹿,复五百年化为玄鹿之说。以“鹿”与“禄”谐意,故寓“官禄”、“俸禄”及“禄位”等。“禄”即古代官吏俸给之谓。“鹿”与“蝙蝠”组成图案,组成首尾相连之环形图案,即谓“福禄相连”。其他还有与“寿桃”合为一体者,金元以降则尤为盛行。
(7)“鹤寿延年”,民间视鹤为长寿之禽,故有“鹤寿”之说。《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观台磁州窑第3探方第5层出土,编号为110号的白釉白地黑花椭圆形枕所绘纹饰,即“鹤寿延年”。
(8)“松鹤遐龄”,亦称“松鹤同春”、“松鹤长春”、“鹤寿松龄”,画面以青松、仙鹤构成。松树长青不老,恒苍劲挺秀而延年;仙鹤传为千岁之禽,常翩跹起舞以遐龄。“松”、“鹤”均为长寿永年之物,合为一体,寓意吉祥长寿,则顺理成章。流行行于明清之际。
(9)“刘海戏蟾”,刘海为道教人物,相传其睹异人垒钱之危而悟道成仙。图案通常以刘海作童稚状,蓬发大口,身著博袖之衫,戏钓三足金蟾。因刘海被视为吉星福神,故绘饰以取富贵幸福之吉祥寓意。
(10)“八仙庆寿”,亦称“群仙庆寿”、“八仙祝寿”等。传统图案有以“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李铁拐、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等相聚一起,把酒祝寿构成的。
夫妻关系乃维系封建社会秩序的“五伦”关系之一。《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即是“五伦”关系的道德准则。而民间“吉祥图案”所表现的“吉祥寓意”,更多的则是夫妻恩爱、“并蒂同心”、“同谐到老”的题材:
(1)“并蒂同心”,亦称“芙蓉同心”。以并蒂莲构成吉祥图案。并蒂莲为荷花之一品种,两花出自一蒂。唐诗人杜甫《进艇》诗:“俱飞蛱蝶之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即咏此。图案常以一段白藕生出若干莲叶及莲花,藕上有孔,表示通心,而“通”、“同”之音相谐,寓意夫妻恩爱,形影相随,同心到老。流行于明清时期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