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花卉
① 无棣县那里有卖数字油画的谢谢
无棣新天地步行街有千色彩绘数字油画
② 有谁知道离无棣最近的花卉批发市场在哪
滨州森茂花卉城,在滨州黄河四路
③ 盐碱地能种什么花
金银花对盐碱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做为改良盐碱地的经济作物之一。另外夹竹桃,凤尾兰,鸢尾,鸡冠花,木芙蓉,白玉兰和垂丝海棠等适合盐碱地生长
④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西王花园有多少人口,叫什么名字
299人。叫西王家花园村。位于无棣县信阳镇西北部,东邻闫家村,西临德惠新河,南邻城角村,北邻双堠村。全村共有98户,299人,党员11人,村民代表30人,耕地90亩,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和外出务工。
⑤ 除了花木兰之外还有哪些历史上女英雄说说她们的事迹!
吕雉 汉
在中国上古时代,处于权力顶峰的国王、君主、皇帝军政府,是男人的专利,女性可望而不可及。 经过楚汉相争战火洗礼的吕雉,巾帼不让须眉,在历史上第一个站出来向皇位男性传统格局叫板,勇于在男人垄断的政权世界里角逐争锋,斩韩信,剁彭越,临朝称制,开外戚专权先河,变刘家江山为吕氏天下,呼风唤雨,让男人们低下高贵的头颅,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她俯视众须眉,雌威伏万民,无为治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执掌国家大权、政绩卓著的巾帼枭雄
北魏 冯太后
南北朝时期振兴北魏的“太和改制”,人们往往在习惯上把这一功劳归于孝文帝拓跋宏。其实“太和改制”的真正主持 者是文明太后冯氏,翻开史籍,冯太后锐意改革的蓬勃英姿便会展现你的眼前。 冯太后伴随着一道“神光”降世之后,历尽常人少有的艰辛与磨难,从一个卑贱的宫中婢女,一跃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文成帝死后,她采取果断执掌朝纲二十年。在以男宠为股肱之臣的核心集团辅佐下,大力推行“均田制”和“三长制”,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实行汉化政策,富国强兵,把北魏的封建推向一个新的里程碑,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则天 唐
女皇的圣灵诱惑着武则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勾魂摄魄迷住唐太宗,施展媚功拴牢唐高宗;扼死亲生女儿换凤冠,毒杀亲生儿子霸皇权;利用酷吏消灭政敌,借助鹰犬头颅平息危机。心狠手辣被后世称为“杀人魔王”、“千古未有残忍之人”。她极有耐心地经营了50年,终于打破皇位男性化传统格局,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为中国历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萧燕燕 大辽
萧燕燕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之初,面临的是母寡子弱,族必雄强,边防未靖的艰难局面。她处变不惊,沉着果断,在皇权受到威胁之时,毫不犹豫牺牲,亲手鸩杀了大姐二姐。同时广揽人才,在韩德让等蕃汉臣僚的辅佐下,顺应历史趋势,仿效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把辽朝国力推向了鼎盛时期。 在大力整饬内政之际,萧燕燕又腾出手来东征高丽,迫使其称臣纳贡;西讨阻卜,降服其众;挥师南下,活捉杨业,签订“澶渊之盟”,结束宋辽双方的长期战争,生振辽王朝雄风。萧燕燕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武功卓绝著称的皇后,而且也是推进契丹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女英雄
孝庄文太后 清
孝庄文太后一生饱经沧桑,波澜壮阔。她历经三朝,辅立两帝,运筹后宫而不临朝擅权,顺应时势而不固执旧制。宫廷争宠,可以狠心毒死亲侄子;入主中原,不耻色诱洪承畴;为了儿子保位,舍得身子嫁叔子;协助孙子擒鳌拜,平三藩,击溃葛尔丹叛乱的大手笔,堪称建立大清王朝的“定海神针”。
长孙皇后 唐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⑥ 有关织巧节和盂兰盆节的知识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
☆☆乞巧节
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故亦称双星节、情人节。
这个传说虽在《诗经》中就已肇其端,但当时并无七夕渡河的记载,到汉代《淮南子》中始有“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之说,《风俗通》亦记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从东汉崔�C85C�的《四民月令》和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来看,七夕作为节日当始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
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记述乞愿有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此后才以乞子和乞巧为主,故又称为巧节、乞巧节、女儿节等。唐五代时,北方民间多以七月六日为夕,宋太宗曾颁布诏令恢复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过节的。胶东的招远、莱州、长岛等部分地区,多以七月六日为七夕,有“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之谚。
从前山东各地都以七夕为节,举行多种多样的乞巧活动。单县的七月七日之夜,乞巧活动十分热闹,穿着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摆上香案,陈列各种瓜果和化妆品,一起祭拜七姐姐,边拜边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然后每人从老太太手中接过一根针、七根线,借着香头的微光穿针引线。谁穿上线,谁就算乞得巧了,穿得最快者最巧。
漂针乞巧,用一碗水在太阳底下晒一中午,然后将针或谷物的芽放进碗里,让它飘浮水面,看水底的针影,成各种花纹者为得巧,如针影粗直、细微则是拙的征兆。曲阜地方于七夕做巧果与巧灯。巧果与巧灯都有各种各样造型,巧灯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药、玉簪、兰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兰、梅花等花卉灯,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福禄寿等人物灯。孔府把巧果和巧灯作为节日礼品送给各府本家和亲友。
七夕之夜,从孔府大门,沿中仪路到后堂楼各院门口,花园各路、各景点,都摆设巧果与巧灯,各庭院和花山顶上,摆以巧果为主的点心和茶水。入夜,府中人坐庭院中仰望牛郎织女会面。胶东地区在乞巧之前有请七姐姐的活动,姑娘们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头,不说话,回家后扎一佛龛,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内供织女图。入夜后,姑娘们再手持秫秸围井台转一圈,请七姐姐位归佛龛,然后坐在织女像前,对拍巴掌向织女乞巧。边拍边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
乞巧节的节日活动,带有竞赛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旧时长岛县的拉巧,其实就是斗巧。节前,姑娘们聚在一起,精心装饰巧棚,巧棚中有狮子、斗鸡、凤凰、鲤鱼跳龙门、戏出子、转灯、饽饽、金钟等。节日期间,把巧棚布置一新,晚饭后,姑娘们聚在一起,明灯蜡烛,唱喜歌拉巧。观众络绎不绝,有的带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续四天左右。无棣、长岛等地有做巧芽、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荣成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看巧云。无棣牧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据说七夕是牛的生日)。曲阜、宁阳等地习惯于七夕之日晒衣物。日照妇女在这一天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头头发明亮柔软,没有汗臭味。临沂一般都在这天洗涮油罐子,据说这一天油罐子特别容易洗涮,用水轻轻一冲就洁净了。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认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乞巧节的饮食,一般是面条、水饺、馒头和烙果子等。临沂习惯用储蓄的露水做面条,堂邑县把七夕做的面条叫云面,意为巧云,昌邑用七种野菜包包子,胶东家家户户烙“巧果子”(先用油、鸡蛋、糖把面粉和好,再用荷花、桃、鱼等模子制成各种花样,最后烙熟),用线穿起来,给小孩挂在脖子上,边玩边吃,亲友之间相互馈送。临朐等地,妇女习惯在七夕之日回娘家串亲。
☆☆盂兰盆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⑦ 七夕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
据《东京岁时录》载:“七夕家家锦彩,结为乞巧棚。”其盛况可见一斑。“乞巧”活动,其实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
汉代就已有乞巧习俗;南北朝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到唐代这一习俗尤盛,以丢针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晒与日光下,然后丢枚小针浮于水面,看水底的针影形状以卜验投针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节又演变为“七娘会”,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约一起,用通草、彩纸、米面等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宫室器玩,于七夕晚上陈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游人评赏,然后一起比赛穿针、祭拜织女。
⑧ 盐碱地能种什么花
金银花对盐碱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做为改良盐碱地的经济作物之一。另外夹竹桃,凤尾兰,鸢尾,鸡冠花,木芙蓉,白玉兰和垂丝海棠等适合盐碱地生长
⑨ 求山东滨州市历史文化特点。如名人故居,剪纸及特产或者民俗活动
民间艺术
1978年,全区的民间艺术处于低谷阶段。1980年起,分布在中南部和黄河、徒骇河沿岸村庄的民间剪纸开始恢复,有鞋花、枕头花、门帘花、帐沿花、窗花、墙花、灯花、家畜、家禽、蔬菜、瓜果、花卉、鱼虫等一起出现,还有历史人物、戏曲人物等,逐步丰富起来。1985年,滨县民间剪纸赴济南展出,随后又晋京展出,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播出。 展品中3副作品被选送全国剪纸展。 1988年, 滨州市文化馆出版《滨州民间剪纸》一书,较详尽地介绍了全区民间剪纸的源流、题材、风格、花样种类等。1990年起,惠民县的木版年画、惠民县河南张村的泥娃娃,生产数量和艺术质量都有所发展,并不定时举办各种展览,吸引中外游客参观、购买。博兴县的柳编制品、无棣县的草编制品,从花样品类到生产数量都成倍增加,并畅销国内外。1991年,滨州市的剪纸、惠民县的木版年画、博兴县的柳编工艺品,联合在上海市举办民间艺术展览,1992年赴香港展出。至2000年,无棣县的草编制品从生产数量到创造花样均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畅销日本、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而扩展到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
遗址遗迹
一、西南庄遗址
位于邹平县苑城镇西南庄西, 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3米,为东周
至汉代遗存。出土北辛文化时期的石器有石斧、铲、磨盘;骨器有针、锥;陶器有敛
口钵、红顶钵、鼎、罐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小韩遗址
位于阳信县商店镇小韩村北两公里处,遗址呈漫坡状,略高于地面,面积约15万
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5米左右。采集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蚌壳红陶鼎、泥质红陶钵、
小口双耳壶、泥质灰陶三足高柄杯、彩陶罐,龙山文化时期的夹砂红陶器,商周时期
的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盆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丁公遗址
位于邹平县苑城镇丁公村东的高埠上,面积约24万平方米,为龙山文化时期的典
型城堡遗址。文化堆积厚3.5~5米,分为13层。清理了一批城墙基础、墓葬、灰坑、
窑址、房址遗址。出土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盂、泥质红陶罐;龙山文化陶器以夹
砂和泥质黑陶为主,次为灰陶和黄褐陶,纹饰有弦纹、堆纹、蓝纹、方格纹、刻划纹
和突棱纹等,器形有(yan) 、鼎、、鬲、盆、杯和器盖。岳石文化时期的陶器以夹
砂和泥质灰陶为主,次为褐陶和黑陶,纹饰多为绳纹、突棱纹、附加堆纹和划纹,器
形有罐、鼎、、鬲、尊和器盖。商周时期陶器多为夹砂和泥质灰陶、红褐陶,流行
绳纹。在1235号灰坑内发现一片龙山文化刻13个字符号的陶片,将汉字起源向前推进
800~1200年。 1985年,被定为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邹平工作站。1991年,被列
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路家遗址
位于惠民县胡集镇路家村东, 面积近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5米以上,主要为
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出土有黑陶盆、鼎足、器盖、石锛等;商周时期的有鬲、罐、
陶豆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利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店子镇利城村西南150米处, 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5米,
暴露有红烧土、灰坑等遗存。采集的龙山文化陶器以夹砂黑陶、夹砂红陶为主,纹饰
有弦纹、堆纹,器形有鼎、罐、杯;岳石文化有泥质灰陶尊形器、罐、夹砂黑陶盆、
鼎;商周时期有夹砂红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等;另有汉代遗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六、秦台遗址
位于阳信县雷家乡秦家村西北800米处, 为台形地遗址, 东西约400米、南北约
250米,遗址中部有一高5米的土堆,曾出土铜器,文化层距地表不足1米,厚度1.5米
左右。遗物有商周时期的陶鬲、灰陶罐、粗把豆、陶纺轮、石镰等。为省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七、棒槌刘遗址
位于阳信县水落坡乡棒槌刘村北, 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7米,采
集有商代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方格纹罐、纺轮及骨锥、蚌镰等。为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鲍家遗址
位于邹平县长山镇鲍家村南, 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6米,下层为龙山
文化遗址,上面叠压商周至秦汉遗址。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镞、黑陶杯、鼎等,具有
龙山文化的特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兰家遗址
位于滨州市堡集镇兰家村东,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3米。1957年,
发现一批青铜器,有卣、觚、爵等。1960年,发现大量骨器,器物多具有商代晚期特
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大商遗址
位于惠民县何坊乡大商村南,面积近2.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发现有赤黄
色陶和黑陶、灰陶器物残片、堆纹鬼脸形陶鼎足、绳纹夹砂陶片及鹿角、骨器等。
属龙山文化晚期至商代人类居住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大郭遗址
位于惠民县麻店镇大郭村,面积3万平方米。出土器物有商代石斧、骨锥、磨石、
蚌镰、陶拍等。1973年,发现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鼎、方彝、觚、铣、戈、矛、
刀等青铜器和石锛、石铲、玉环等,墓室有二层台,台上殉葬六人,墓室东、西、北
侧均有一耳室,各殉葬一人一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寨卞遗址
位于博兴县寨郝镇寨卞村北1公里处,面积约9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3米,经钻
探发现16万平方米的城址遗存。采集的龙山文化陶器多为夹砂褐陶、黑陶和红陶,纹
饰有弦纹、竹节纹、堆纹,器形有鼎、盆、杯等;商周遗物有夹砂红陶绳纹鬲、泥质
灰陶豆等。据考,此为蒲姑国故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村高遗址
位于博兴县兴福镇村高村北,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米。采集的龙山文
化陶器以夹砂红陶、黑陶为主,纹饰有弦纹、堆纹,器形有、罐、鼎;商周时期有
夹砂红陶绳纹鬲、泥质灰陶簋等,另有汉代遗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郝家遗址
位于惠民县城关镇郝家村西南100米处,面积12万余平方米,为漫坡状台形遗址,
高出四周平地1米。文化层距地表较浅,堆积厚度3米以上。出土文物有商代陶鬲、陶
豆、罐和周代遗物。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东鲁遗址
位于博兴县曹王镇东鲁村西南,俗称“龙台子”,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
1.5米。 采集有商周时期的夹砂黑陶素面鬲、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另有汉
代、南北朝遗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贤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博兴镇贤城村西200米处,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5~2米。
经钻探发现长宽各1000米的城墙基址,遗址中发现有南北朝时期的寺庙遗址。采集有
商周夹砂褐陶素面鬲、夹砂红陶绳纹鬲,战国兽纹瓦当、泥质灰陶豆、鼎等。为省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西(feng)遗址
位于沾化县冯家镇西(feng)村西500米处,为漫坡台形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
文化层厚度约2米。 遗物有战国时期的灰陶豆、陶釜、素面罐、夹蚌红陶素面陶器。
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杨家古窑址
位于沾化县富国镇东杨村北,面积15.6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1.5~2米。1955年
试掘,清理东周墓一座,出土贝币、青铜剑、矛等。因徒骇河水冲刷暴露出大量东周
盔形器、滤器、鬲、盆等残片,器壁厚重,质地坚硬,烧制火候高,河岸边有几处显
露的残窑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信阳故城址
位于无棣县信阳乡谢家村西南500米处, 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西南角残存城墙
500米, 最高处6米。文化层厚2米以上。出土文物有战国晚期的陶豆、罐、盘、铜剑
及少量齐刀币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龙华寺遗址
位于博兴县陈户镇赵楼村北, 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米,暴露有砖墙
基、灰坑等遗迹。出土北魏、东魏、北齐、隋代铜造像200余件和青釉瓷罐、瓶、碗、
壶、盘、杯、泥质灰陶瓦当、滴水、板瓦、筒瓦、砖以及北齐和隋代铜钱等。为省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一、王薄起义遗址
位于邹平县青阳镇西窝陀村东南雕窝峪内。 公元601年隋炀帝东征高丽,横征暴
敛,铁匠王薄在此聚众起义,后转战数十郡县达8年之久。
二十二、古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临池镇古城村,面积1.71万平方米,属商周文化遗址。遗址西南、东
南各有一段残存的於陵县故城城墙, 此城建于战国, 北宋宣和末年城圮。文化层厚
1.4米, 地表暴露大量陶片,有板瓦、卷云纹和树木纹半瓦当、方折豆盘等,文化层
中有灰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城墙夯土层发现有石斧、石镰等石器。
二十三、邹平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孙镇东南1公里处, 西为利民桥和庆淄公路,中间为利民河,为汉代
邹平县故城。旧基暴露大量碎瓦片和旧城墙基夯土痕迹。
二十四、梁邹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韩店镇旧口村北1.5公里处。 北宋宣和末年县城迁址后废。出土文物
有商周时期鬲腿、豆把等。
二十五、朝阳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码头乡甜水村西2公里处。为古朝阳县城。出土文物有周代鬲腿。
二十六、高苑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苑城镇王世庄。传为战国齐桓公之苑囿,汉置高苑县,后废。清称苑
城店。遗址1米之下有大量古代砖瓦。
二十七、先棣州故城遗址
位于惠民县辛店乡先棣州村东南。公元518年(隋开皇元年) 置棣州。此处先后为
棣州、乐安州及厌次县治所。公元828年(唐太和二年) 大水淹州城,为避水患,迁新
城。出土文物有铜钱、擂石等。
二十八、博昌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寨郝镇寨郝村西南, 探查面积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为春秋
时期齐国博昌邑,后为博昌县治所。采集有陶罐、瓦、盆、壶、铜削、盘等,出土石
造像碑,皆属汉、南北朝文化遗存。
二十九、延侯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湖滨镇安柴村西500米处,面积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1.5米。1981
年发现,采集瓦、罐、盆等陶器标本,属周、汉文化遗存。经考,此地为汉延乡侯国
之都城。
三十、卧佛台遗址
位于滨县旧城内西北隅。1954年,在卧佛台附近发现黑陶、蚌、骨器物和残片,
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卧佛台基被撤平,出
土文物流失甚多,遂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遗址范围扩大,重点区面积约
1500平方米,先后出土新石器时代到东周时期的文物有石斧、石凿、骨锥、鹿角化石
和陶豆、鬲、壶、罐、钵等陶片。1983年8月,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迹
一、魏氏庄园
位于惠民县魏集镇魏集村,建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系清朝“恩授布政司理
问”户部郎中魏毓炳四世孙魏肇庆的住宅。庄园主体由城堡、广场、水塘、花园四部
分组成,呈长方形,南北84米,东西46米,占地5.7亩。城墙为砖墙,高10米,底宽3
米, 顶宽1.5米,内砌立墙,外垒垛口,四面临街,为封闭式宅院。院内东南、西北
转角处建圆形碉堡,墙内侧上部及碉堡内遍布射击孔。围墙内以南北轴线,分三进六
院, 共有房屋256间,现存48间,均为砖木结构;前、中、后院,各为厅厢回廊组成
的四合院。正厅为二层楼,山墙辟门,设翻板吊桥与围墙连通。庄园布局严谨,房屋
画梁雕栋, 脊顶房檐有陶禽陶兽,颇具中国北方传统建筑特色。1994年4月,开始维
修倒座房、 客厅前后院、东西厢房和复原倒座,总造价200多万元 (2000年竣工) 。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王海石桥
位于博兴县曹王镇王海村东西大街中部,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建。为青石结
构三孔拱型桥,桥长6.5米,宽4.4米,高3.7米,每孔宽1.35米,起拱0.4米,从分水
石至孔顶1.2米,孔顶至桥面1.5米,孔眉浅浮雕卷草图案,中孔顶部刻一水兽头,獠
牙眦目。桥面铺青石板,每边栏杆用五块石板、六根石柱和两个石鼓组建。北侧中间
栏板上刻“凤阳桥”,下雕“双凤朝阳”图案,其余镌“八仙过海图”。南侧中间栏
板上刻“青龙街”,下雕“二龙戏珠”图案,其余镌“四季花鸟图”。南北两侧中间
一根石柱分别刻“明嘉靖岁在癸亥建志”和“清道光岁在戊申重修”铭文。为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范公祠
坐落于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之享堂。1065年 (北
宋治平二年) 邑人知县韩泽所建。后经元、明、清多次修葺。范公祠分主殿和后殿,
皆为歇山式,四角飞檐,斗拱相扣。现有重修大殿三间。1990年,邹平县长山镇政府
集资6万元,对范公祠大殿的门窗、楹柱、石阶、匾额、塑像、殿内外装饰进行修复,
基本恢复了大殿的原貌。修建院墙、大门形成原有的格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唐李庵
位于邹平县邹平镇石樊鲁村西北300米会仙山北麓,小型佛教寺院,相传古有唐、
李二仙在此修炼而得名。所建年代失考。碑记最后一次重修为明隆庆年间。现存大殿、
东西偏殿、跨院僧房、藏经楼、客房及山门共32间。山门左右有重修寺碑四通。院内
植丁香、 古柏。省文化厅拨款2万元,于1986年春对唐李庵进行部分维修,主要修复
主大殿屋顶, 更换西殿后墙,修复东、西偏殿屋顶和安装所有瓦兽,同年5月竣工。
1996~1998年,县府先后拨款14万元,自筹资金6万元,对唐李庵主建筑群(大殿、东
西偏殿、影壁、山门、院墙) 进行重建与维修、恢复了原貌。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五、刘庙南清真寺
位于阳信县城南六公里的大寺杨村南隅,俗称刘庙南寺,建于1495年 (明弘治八
年) 。1924年毁。1927年重建。为境内最古老的清真寺。在此读经“挂帐”的执教者
遍及省内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古、宁夏等省市区,占地3600平方米,建
筑面积800平方米。
六、大觉寺塔
位于无棣县城东南关,始建于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 ,高13级,八角形密檐
式砖结构。塔基高约2米,第一级南北各设一拱顶券门,南门上方镌刻“文笔冲霄”,
落款为“罗柱书” , 塔内筑券形踏步回廊,逐级相通。明、清曾三次修葺。1888年
(清光绪十四年)地震,塔倒其半。1957年经省批准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1~
1992年,由县政府集资和社会投资155万元,重建海丰塔。
七、吴式芬故居
明清间厅堂建筑。位于无棣县城南门里,是晚清金石学家吴式芬的宅第。吴氏家
族世代居官,明清时期科甲相继,素有“九世朝运”之称。故居古朴典雅、一宅两院,
南院原称“尚书府”,北院原称“尚书第”,布局呈长方形,坐西面东,占地7000余
平方米。1999年,利用省、县拨款13万元专项维修经费对故居内建筑物进行了抢救性
维修。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