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中国花卉鞋

中国花卉鞋

发布时间: 2022-09-17 13:48:36

❶ 高清照片:清朝小脚鞋长度只有10厘米,宫廷后妃鞋子很精美吗

清朝月白色缎绣竹子元宝底鞋。鞋底高10.9厘米,以木材为料,外裱饰一层白色棉布,棉布外以贴绫方法堆贴花卉纹,色彩鲜艳夺目。鞋面由湖色缎和蓝色缎连缀,绣有竹叶纹和盘长纹,鞋头绣有如意云纹,这些纹样都是平安吉祥的意思。


清朝红色缎绣花卉高底鞋。满族有削木为履的风俗,鞋底都是取料于木材,并裹以白色棉布,最高可达25厘米。照片中这双鞋鞋跟高17厘米,鞋面鲜艳,以五彩丝线绣有各种花卉,装饰精美。这些鞋子看着漂亮,穿着不舒服。


晚清裹小脚、穿弓鞋的汉族妇女。前面4张照片所展示的鞋子,都是满族女性的式样,这张照片体现的是清朝汉族女性鞋子的式样。由于汉族女性普遍裹小脚,她们所穿的鞋子也很特别。


清朝黄缎地彩绣动物花果纹小脚鞋。这双鞋子的长度只有10厘米左右,正与小脚被称为“三寸金莲”的说法相合。小脚鞋的鞋底为木质,弯曲如弓,所以也叫“弓鞋”。这种鞋子是缠足陋习的产物,给女性造成了深重的身心痛苦。


清朝紫色缎绣花小脚鞋。根据这双鞋的大小,我们也可以推断穿鞋的人所承受的痛苦。小脚女性行动很不方便,所以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说法。

❷ 有没有人知道茉莉花(鞋子)这个牌子这个牌子的鞋子怎么样急求

香港的 样子很普通 不过穿起来很舒服

❸ 北京花布鞋上面带花穿能行吗

这个没什么不可以,主要看你自己的审美观和穿着整体搭配还有场合,这种鞋可以穿得很别致很有气质,也可以显得很俗气很刺眼,就看你驾驭的能力了,实在喜欢就穿呗,可以网上找找这类鞋搭配的好方法,也可以从配色上面考虑搭配!

❹ 茉莉花鞋子是品牌吗

是真皮的

茉莉花女鞋是由官方自主授权运营的网上购物商城,销售商品与茉莉花女鞋实体店同步。

茉莉花女鞋由企业官方认证保障,所有商品与实物完全相符,严格执行七天无理由退换服务。

茉莉花女鞋旗舰店店铺综合评分为4.84(满分为5分),好评率是商城保证,为您提供所有商品的报价、促销、评论、导购、图片等信息,一直秉承着以服务赢得市场、以品质满足客户的经营理念,欢迎新老买家对产品服务进行监督和反馈。

(4)中国花卉鞋扩展阅读

茉莉花品牌的,鞋子比较舒适,是偏时尚大众的款式的皮鞋,由慧聪鞋网主办的以“品牌铸天下,智造创中国”为主题的2011-2012年度中国鞋业最具影响力人物、企业十佳评选活动于11月19日在北京慧聪国际中心隆重举行,茉莉花荣获“十佳真皮女鞋品牌”称号

茉莉花EMOLIHUA品牌简介

香港茉莉花鞋业国际集团公司分别在广州、桐乡、成都三大生产基地拥有大型现代化工业园区,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同时引进意大利16条先进制鞋流水线,生产能力可以充分满足全国客的需求。

茉莉花鞋业钟洪兴总经理说:“品牌是企业的目标,创新是品牌的生命,为了提高 LIHUAR品牌的创新开发新概念,在追求“时尚茉莉花”的过程中,茉莉花鞋业公司分别在意大利、香潜、台湾、广州、都等地设立了信息中心和研发基地。”

产品风格简约、时尚、年轻、流行,目标客群是20~50岁之间自信、乐观知性、典雅的时尚一族。钟洪兴透漏,目前茉莉花主要针对国内二、三线城市的扩张。并已占领二、三线城市很大的市场份额。公司销售渠道有直营店、自营店、商场店中店等多种形式。

目前茉莉花品牌总部加盟商共有500多家,对于未来,钟洪兴表示“茉莉花将打造自己的高端品牌,并和国内外著名品牌商合作研发新产品、创建新品牌。“国内市场非常庞大,我们桐乡的制鞋企业将逐新从原有的贴牌商变成品牌运营商。

❺ 中国有老人去世以后的寿鞋上面应该绣上什么图案才对

一般绣的东西,是蝙蝠,桃子,蜘蛛、鹿,代表的是福禄寿喜,老人升天,自然是这些东西,因为老人升天,在民间认为是喜丧。

❻ 对古代官家小姐的鞋子的细节描写

古代中国,妇女和女孩的畸形脚是一种最吸引人的风俗。那时,最小的足被看作为美女的典型。这是一种用布包缠过的“缠足”,它在中国民间曾广为流行,这种“缠足”,曾被称为“三寸金莲”。后来三寸金莲也泛指缠足鞋。
“三寸金莲”是中国独有一种缠足鞋饰。研究中国的“三寸金莲”主要就是研究它的起源、发展、制作、礼仪和习俗。下面将从起源,分类(包括发展和制作)和礼仪习俗三个方面对“三寸金莲”进行论述。
“三寸金莲”的起源
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三寸金莲的”起源有以下五种说法:
孔子时代(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就视小足为美女的标准之一,相传秦朝(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秦始皇选美女时,女子小足也被列为美女标准之一。当然,那时的小足一般当为天然纤足,并无缠过。但由此,小足在中国男子的心目中成为评价女子的条件之一。(二千多年来,甚至在今天,仍有女子足长得娇小为美的思想观念。)此其一。
据《南史.齐东昏候记》中记载,南齐东昏候(公元498年-500年在位)命宫女用金箔剪成莲花贴在地上,然后令潘妃在上边走,一步一姿,千娇百媚,走过的路上就像开出了许多金莲,这就是所谓“步步生莲花”了。后来,妇女便称女子纤足为“金莲”。继而,“金莲”又被引伸为妇女缠足鞋。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当时已把“金莲”与女子之足联系在一起,但由于“步步生莲花”这一现象的反复出现,就可能使宫廷中的妇女在语言中将“纤足”与“金莲”之间的距离缩短。而在花卉中也确有金莲这一花名,它同时也被称为“金水百合花”或“金百合花”。因此,女子纤足也被充满诗意地称作“金水百合花”或“金百合花”。此其二。
隋朝炀帝(公元604-617年在位)中一个荒淫的皇帝,有一次,他想乘船游“运河”,但不用船夫,却要选一百名美女在“运河”两岸为他拉纤。有一位住在“运河”边上的铁匠的女儿吴月娘被选上了。为了表示反抗,吴月娘让父亲为她打了一把三寸长、一寸宽的莲花瓣刀,十分小巧、别致和锋利。她用一要小布条,把短刀紧紧裹在脚底下,同时把脚也尽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脚做了一双鞋。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会印出一朵莲花,十分漂亮,隋炀帝见了非常喜欢,又见吴月娘长得漂亮,便召她近身,想看看她的缠足。吴月娘等皇帝身边的侍臣离开后,便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花”刀向隋炀帝刺去,帝一闪,手臂受伤。帝随即拔剑朝吴月娘砍去,吴月娘自知事已败露,便投河自尽了。隋炀帝回宫后下了一道圣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选。”但从此之后,民间女子为了怀念吴月娘,都纷纷裹起足来。这一说法在中国运河一带的民间广为流传,如同中国吃月饼纪念明代戚继光(公元1582-1587年),吃粽子纪念战国屈原(公元前339-公元前278年)一样,都是一种有可能的民间传统习俗。如果这一传说存在的话,则用布裹足的现象已为人们在当时所了解。
以上传说是根据民间老人口述整理的,并且已被编入《中国风俗语》一书中。此其三。
唐统一全国以后,国力鼎盛,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的思想开朗,追求创新,服饰融合了外域特点,产生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唐服,唐服讲究灵便与实用,减少禁律,属于中国的服饰开放时期。这一时期,妇女形成了着靴的风气。但从开元到天宝年间,唐玄宗(公元712-756年在位)逐渐怠于政事,陶醉于歌舞升平之中,744年(天宝3年)玄宗纳其子寿王妃杨太真为贵妃,宠爱无比,过着荒淫腐化的生活。752年(天宝11年)又起用贵妃兄杨国忠为宰相,彻底改变了太宗朝“任人唯贤”的政策,帝王宫廷,达官贵人的骄侈淫佚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整个国家的风气走向畸型。此后,朝野女子从着靴穿裤又逐渐回复到秦汉的宽袖大袍,而杨贵妃则成为着尖头绣鞋的先导。这不能不认为是一个历史的倒退,这是以着靴为标志妇女解放走向以缠小足为标志的妇女悲剧的一个划时代的倒退。文献记载杨贵妃生前和死时均穿缠足弓形底鞋。伊世珍在《嫏记》一文中写道:“杨贵妃在马嵬坡被唐明皇赐死时,有个女子拾得她一双雀头鞋,薄檀木底,鞋长仅3.5寸,”徐用理在《杨妃妙舞图咏》一诗中也写道:“凌波步小弓三寸。”唐代诗人杜牧(公元803-852年)的诗中也有“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荀裹轻云。唐尺一尺折合苏尺八寸,苏尺又比营造尺大一寸,一尺减四寸只有六寸,折合苏尺四寸八分,又折合今营造尺四寸三分。”因此,唐朝(公元前618-907年)也必定缠足。又《唐书》曰:“今靸鞋为不缠足者所穿,缠足者以丝为鞋。”也当为一证。这一记载同时也表明,唐代的缠足鞋是以丝为面料的。此外,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1号、2号女俑均穿尖头鞋。故白居易诗有“小头鞋履窄衣裳”之句此其四。
在中国,史学界一般公认“三寸金莲”起源于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履为礼服之足饰,据《逸雅》记载:“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在唐以前各代仕女多穿用履前饰,有云头、如意等高头纹饰,自五代李后主令窅娘裹足作舞,仕女兴起裹足之风,改穿起尖头绣鞋。南唐最后一位皇帝李后主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宫女窅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及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台跳舞,飘飘然若仙子凌波。缠足因此而得名为“金莲”。此后,宫内外女子皆仿效起来。并以缠足为美,为贵,为娇,为雅。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中国史纲要》一书中认为,中国妇女缠足便从五代开始了。此其五。
以上五种“三寸金莲”的起源说的最大分岐是起源时间。但它们最大的相同之处是起源环境,都源于宫廷。这也是当时最高统治阶层奢侈的象征。“三寸金莲”的起源时间,民间把缠足视为稀罕的事。但是,随着时代的更迁,“三寸金莲”必定会从皇宫里流传开去。前三种起源说的依据是不充足的,但作为传说,也有存在的可能,但不能看作缠足的起源时间,至多只能认为是缠足起源的“准备”阶段。后二种起源说比较可信,但时间跨度(或称时间误差)竟有100年以上。如果缠足的起源推前到唐朝晚期,这一提法似乎更符合文献记载。而五代十国实际上也就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
其次,以上五种缠足起源说以其相互印证又共同告诉我们,缠足开始时并非三寸,它大致经历过四个阶面:第一阶段是将已定形的成年女子的脚用布裹小一点。第二阶段是起源期的缠足,那时为五寸或四寸。第三阶段是缠足的兴盛时期宋朝(公元960-1279年)至清朝(公元1644-1911年),那时缠足仅为三寸,甚至二寸六分,或二寸四分。第四阶段是清时1911年灭亡后,缠足又从三寸逐渐变为四寸或五寸或更大。
关于“金莲”得名也可归纳为以下因素:
由于步步生(金箔)莲花的传说而得名。
由于宫女在金莲台上跳舞而得名。
由于缠足形似莲花,而中国又常有因物贵而在其前面加上“金”字的习俗,如“金口”“金晴”“金言”等。因此,缠足完全有可能因其纤细娇美而获“金莲”之雅号。
另一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古时后妃都喜在绣鞋上饰珠饰金。即有三寸绣鞋,当然也会有三寸绣金或饰金鞋。再说,莲花中又以金莲为最贵,《辽史》一书中就写道:“……道宗每岁赏金莲……”。如此,以金莲形容女子纤足也许是最恰当的。
由唐朝晚期(一说为五代)起源的妇女缠足,如前所述,到了宋代风气大盛,并在文献史料中屡有出现。山西省太原晋祠建立于宋代,所塑的女像具有宋代妇女典型的服式特点,女像足著小鞋履。宋话本小说《碾玉观音》中有“莲步半折小弓弓”之句,形容脚步很小。“折”为拇指和食指伸开时的间距。“半折”指这一间距的一半。一般来说,“折”为五寸至六寸,那么半折当为二点五寸。“小弓弓”指缠足后的弓形脚底(也指鞋底)。而《枫窗小犊》一文中也有“衣靴弓履”之句。弓履者,缠足者所着弓形底鞋。宋朝的“三寸金莲”以锦缎作鞋面,上绣各种图案,并按材料、制法和装色分别定名为“绣鞋”、“锦鞋”、“缎鞋”、“凤鞋”、“金镂鞋”。宋代以后诗文中的“金莲”一词即指这类鞋。宋代妇女绣鞋的另一特点为鞋色。其与秦汉、隋唐崇尚红、紫、蓝、绿等浓艳色彩不同,讲究一种浅、淡、柔和的间色,如鹅黄、粉红、浅、淡青、素白等。这一鞋色一直影响到元、明、清。但是,在宋初鞋色仍受唐代影响,以大红为主。宋代也有不缠足女子,他们一般穿着圆头、平头和翘头鞋饰。
元朝(公元1271-1368年)由于受蒙古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朝野普遍着靴。尤以元代仕女蒙服为甚,蒙服一般为身穿袍袄,足著软靴。但对民间汉族女子的影响并不大。元代仕女汉服仍承继宋制,一般下穿百褶裙,裙长及足,脚穿尖头绣鞋。元朝王实甫写的《西厢记》中的第三本第三折中就有“金莲蹴损牡丹芽”之句。这句诗是元朝民间汉族女子鞋饰的一个缩影。即汉族女子依然着“三寸金莲”。元朝的实际统治者为蒙古族。当然,蒙族女子着靴对元朝民间“三寸金莲”的发展势头或多或少是会有冲击的。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后,“三寸金莲”似乎又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明代裹足极盛,甚至成为品美之饰。《孟蜀宫妓图》所画明代仕女着常服时即足著尖头小履。此外,据史载明代后妃仕女着礼服,便服时也着尖头绣花小鞋。明代命妇服式中之鞋履当也为尖头小履,且绣饰花纹。仅《西游记》一书就有过若干处这样的描写:“凤嘴弓嘴三寸”“缃裙斜拽露金莲。”这些句子的弓形和金莲即指“三寸金莲”。小说源于民间,“三寸金莲”一词在书中如此频繁地出现,正是社会风貌在作者头脑中的不断反映。此外,明代唐寅所画五代故事中的《四美人图》不仅有了五代饰的影子,而且妇女均着弓形底鞋,这是今天所能见到的不多的弓形鞋图像之一。
顺治皇帝1644年10月迁者北京,清朝正式建立。(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为满族人)满族人入关后,曾明令禁缠足,更禁满人缠足。但汉族女子照缠不误,连满人也偷偷学着缠,而且越缠越小。从中国目前收藏的传世实物“三寸金莲”来看,最小的鞋长仅9厘米,还不到二寸八分。清朝是满族人的天下。《陔馀丛考》载:康熙初,曾诏禁裹脚,康熙七年又罢此禁,太平天国也曾禁止缠足。汉族男子的鞋饰随满族习俗有较大普通化,而汉族女子由于很少出门,即便出门也是坐轿,这就给“三寸金莲”创造了一个悄悄发展的机会。因为,皇帝禁令也无法禁到他们头上。康熙七年后甚至可以说,清朝的“三寸金莲”反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代仕女汉装的特点为:身穿大襟长褂,下穿大口绣花裤,裤口一般饰有花边,足著尖头绣花鞋。清代《海上百艳图》之“更唱迭和图”和《吴友如画宝》之“愿花常好”所画清代仕女均着大口绣花裤和尖足绣鞋。清末民国初,妇女有将裤口用布条缚住者,但为了在褂下仍能露出大口绣花裤,竟别出心裁地另将长约27-30厘米的绣花裤管缝在“金莲”鞋帮上,形似“金莲”靴,真可谓是独具匠心了。
清代绣鞋的纹饰也颇有讲究,绣牡丹意为富贵荣华,以年轻女子为多。绣蝙蝠捧“寿”意为多福多寿,以老年妇女为多。此外,包括绣鞋在内的服饰中还有一种纹饰――季花。据清代德龄所著《御香缥缈录》中之“御衣库”记有“照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分别,规定各式不同的衣服,每一季节又用一种花来代表,在冬季里用的是黄色的腊梅花,在春季里用的牡丹花,在夏季里用的是荷花,在秋季里用的是菊花。”这种代表四季的典型的花称为“季花”。它也曾经是著名的上海“小花园鞋店”的特色产品。清代前后流传下来的“三寸金莲”实物(包括流传到国外的)至少还有千双以上。
与服饰制度一样,清朝的鞋饰制度也十分严格。一般女子不可在包括“三寸金莲”在内的鞋饰上用金绣和珍珠,不可饰龙凤,不可穿用黄色及绿色“三寸金莲”。至多只可穿杏黄色(即一种泛红的黄色)“三寸金莲”。贵族女子许穿金黄色(即深黄色)“三寸金莲”。违者照律治罪。为了漂亮,平民女子也只能在“三寸金莲”上装饰绒球、铜铃、蝴蝶以及刺绣各式花鸟图案。不然,就在式样上讲究精工细作。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缠足之风才逐渐废止。但仅仅也是“逐渐废止”。“逐渐”一词包含以下方面:一指穿“三寸金莲”的地区逐渐缩小,城市废止较快,农村较慢。沿海城市较快,内地城市较慢。二指年幼及年轻女子中穿“三寸金莲”逐渐减少和废止。三指“三寸金莲”的尺寸逐渐变化。以后更多的缠足不是三寸,而是四寸或五寸。且缠足鞋均为平底无跟。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后的“三寸金莲”则是辛亥革命前的遗迹了。此时,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缠足之风仍很兴盛。这与文化的不开化,经济的不发达和外来影响甚微有直接关系。特别是甘肃省境内的东乡族以“放足”、“解放足”著称。这类足比“三寸金莲”大一点,但仍为尖足缠足。其尖足鞋饰也比古时“三寸金莲”有了进化。后帮腰有鞋带跟,鞋底特厚,夏以夹布为之,冬以棉花为之。大底下另加一至二层牛皮。清末民国初,每逢喜庆之日,东乡族妇女喜穿高跟尖足绣花鞋,还非常喜欢在尖足鞋上绣花,绣法是最早流传的“达子花”。以后由于与汉族刺绣方法交融,多采用平花和散花。
中国西南地区的布依族妇女都是纺织和刺绣能手,老年妇女至今仍爱穿十分精美的翘头满帮绣花尖足鞋,约四寸余大。过去,布依族年轻女子常把自己亲手制作的绣花尖足鞋作为一种最珍贵的礼物或最美好的象征。此外,浙江省宁波市、江苏省盐城县和广东省东莞县的“三寸金莲”最小,鞋长不超过8厘米(二寸四分)。
时至一九八六年夏,当我赴中国西北,西南实地考察时,还见四处有脚穿绣花尖足小鞋的老年妇女,且人数还不少。今天,在中国北方和江南一带农村,甚至城市里,也仍然常见缠足的老年妇女。因此,河北省、山东省和上海市的一些特色鞋店里,还在销售缠足小鞋,而且统一采用小木楦制作。数年前,13厘米鞋(约4寸不到)仍有生产。近年,最小的鞋民为15厘米(约四点五寸)。总的来看,目前大城市七十岁以上老人中,仍有1%左右的小足,长江以北则高于1%,农村至少为5%以上,西南、西北的一些农村达10%左右,预计十五至二十年后,中国缠足现象将彻底绝迹。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过去的历史也在不断地被重新认识,到那时,或许我们能挖掘出更多的史料来证实“三寸金莲”起源的唯一确切的年代。

❼ 如何制作绣花鞋

绣花鞋
独领风骚的中国绣花鞋

在鞋类大家庭中,鞋文化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的中国绣花鞋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这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实用品被世人誉称“中国鞋”。在华夏古老的大地上自从由母系社会转成父系社会后,便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历代妇女一代一代传承着古老的绣花鞋技艺,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们一针一线地述说着各个朝代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与时尚价值。绣花鞋的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应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繁缛华丽的纹样。绣花鞋绣纹主题来源于生活,主旋律是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基本参案有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爪蒂花果、山川风物、戏剧人物等。吉祥参案有莲生贵子、榴开百子、双蝶恋花、龙飞凤舞等,寓意着生命的赞歌和美满的人生。踏遍大江南北的绣花鞋最早起源于何时何地?从当前所遗留下的传世品已无从考证。广泛流传在山西晋南的“晋国鞋”的传说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两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当时位于山西的晋国是个小国,在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晋献公当了国君后竭尽拓疆,一举吞并了十个诸侯小国,开始称王称霸。为了让全国百姓永远记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宫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同时还下令全国平民女子出嫁时必须以这种绣了纹样的“十果鞋”作为大婚礼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晋献公的赫赫战绩。当时称此种图案的绣花女鞋为“晋国鞋”。从此晋国的刺绣工艺便以绣花鞋延伸到绣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三百年后即公元前三百一十三年,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荀子出生在绣花鞋的故乡。荀子十分重视当地的刺绣业,他的名著《荀子》一书中的一篇文章记录了推广用铁针刺绣的绣花工艺,并以哲学家的角度赞扬了绣花针,认为铁针不仅能在鞋上绣花还能“下覆百姓、上饰帝王”,为社会经济繁荣与稳定作出贡献。直到近代该地区的丝织与绣花的闻名远近,当地女子从童年起开始鞋上绣花的生涯,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用十几年的时间为出嫁含辛茹苦地绣鞋,将少女纯真的爱针针线线绣到鞋面上,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对幸福的追求。历史的变革使绣花鞋的制作与刺绣水平成为当地评价一个姑娘心灵手巧的先决条件。她们从自己的婚嫁喜日到孩子的满月周岁,从家人的华诞大寿到老人的丧事冥日,凡是人生大事之际都用一双双绣花鞋表现自己的才能智慧和艺术魅力。无独有偶,在少数民族地区寻找绣花鞋的行踪时也有类似“十果鞋”的传说: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大河家一带的保安族,至今还保留穿绣花鞋的民族传统,这个民族地区流传下来的古老诗歌艺术“花儿”中这样唱道“青缎与鞋面斜截上,十样锦花草绣上……尕妹是牡丹我接哩,阿哥是绿叶配哩”。经初步考察,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把绣花鞋作为本民族的穿着特色。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绣花鞋已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绣花鞋为名符其实的“中国鞋”。

曾经

代文人笔下所形容的仕女,走起路来婀娜多姿,尤其莲步挪移间,裙摆下不经意露出的鞋尖,上头可能是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一只顾盼生姿的美丽孔雀,千娇百媚尽在足下绽放,既惹人怜爱,也引人遐想,难怪千百年来,女性从不放弃在绣花鞋上争相竞艳,为了增添足下风姿而努力。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皮制靴子已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而后随着时代及地域的不同,陆续发展出不同材质及样式的鞋类。如鞋尖往上翘的翘头履,鞋底装有双齿、还系有鞋带的木屐,只限于朝觐、祭祀时穿着的舄,高度在脚踝以上的皮制长统靴,以及清朝时期满族妇女所穿的花盆底鞋等等,都是不同时代衍生的鞋类。而也因为材质和样式繁多,所以自古以来鞋的称法很多,如足衣、履、屐、靴、舄等指的都是鞋子。

五四运动以后,缠足陋习渐渐废除,妇女重新拥有脚的自主权,也穿起正常尺寸的绣花鞋。不过由于绣花鞋是用昂贵的绸缎做鞋面,再以丝线刺绣花鸟等图案而成,是属于富家太太和千金的专利品。而在上海,名媛淑女出入社交场合频繁,莫不争妍斗艳,遂造就了绣花鞋专业街的出现,北京、上海等地的专业作坊都有百余家之多,而橱窗内陈列的绣花鞋缤纷多彩,将街道点缀得犹如百花盛开。

上世纪40年代,显贵人士仍是穿着绣花鞋的主要族群,服务方式采取订做,也就是量好顾客脚的尺寸,并由顾客挑选颜色及刺绣花样后,先交付专人画图样,再由刺绣女工依图样绣出花样,接着将花样剪裁下,将其缝制成鞋帮,最后再将皮革削出鞋底形状,垫上一层层布底,然后将鞋帮及鞋底缝合,就是一双手工扎实的绣花鞋。

在此之后,绣花鞋慢慢转换成用楦头做固定尺寸的成鞋贩卖;此外,随着塑料及强力胶的出现,鞋底由皮革改为便宜的塑料底,并可用强力胶将鞋帮及鞋底黏合,节省了制作工时,价格慢慢往下降,只要爱美的女性都可穿上这种轻巧、舒适又秀气的鞋子,绣花鞋成为当时最火红的时尚。

到了上个世纪中叶,运动鞋、休闲鞋和新颖时髦的高跟鞋,已成为士绅淑女追求时尚的流行指标,绣花鞋业面临生存危机。上世纪九十年代吹起的复古风,又将已沉寂20年的绣花鞋,重新推回流行的风潮上,形成只要货一上架就卖光的盛况。而业者也看准绣花鞋须在传统中创新,才能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于是花样不再固定于花鸟,配色也更加大胆,如过去忌讳的黑色、白色和牛仔布料也运用到鞋面,连楦头也出现尖头或方头样式,鞋跟也兼具平底和高跟。

近几年绣花鞋业又跌入谷底,何时流行的风潮会再转向绣花鞋,谁也说不准。但随着刺绣女工难觅,手工刺绣已逐渐被电子绣代替,未来要找到用手工一针针刺绣出的绣花鞋势必愈来愈难。套用一个老板的话说:“除了老太太还懂得刺绣好坏,年轻人根本分不清电子绣和手工绣的差异。”

是啊,再经过一世纪的轮替,年轻人可能早已弄不清楚绣花鞋曾是火红超过千年的鞋类,谁还会在乎电子绣和手工绣的差异呢?

各地绣花鞋

水族妇女绣花鞋

鞋底为布制千层底,部面的头部为红色布料,鞋后跟部为蓝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鞋帮上先用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卷曲成各种几何图案拼镶在鞋帮上,图案为花卉、云朵等纹样。刺绣精美,做工讲究。水族妇女多在庄重的场合或走亲戚时穿,并配上百褶裙和银扣上衣,十分典雅华贵。

水族绣花鞋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都匀、凯里等县市,少数散居在广西、云南等省。水族自称"虽",称为"水家"、"水家苗"等,其现行族名"水"系由自称"虽"转音得来。

水族的鞋饰同云贵地区的苗、瑶、壮、侗等民族有许多共同性特点,喜爱穿用"勾头"的绣花鞋。这里展示的水族绣花鞋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用干竹笋叶剪出鞋底模型,用旧布依样层层加厚,做成"千层底";再将剪好的鞋面罩上绒布绣花,图案各式各样,多为禽鸟花卉,有时在鞋头缀毛线绒球;最后是将帮与底缝合。一般而言,制作一双绣花鞋,熟练的妇女大概需2-3周时间,普通妇女则需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侗族的女凉鞋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由于所处地区气候潮热,服饰多以透气性好的裙子、绑腿、凉鞋等为主。这里展出的就是深受侗族妇女喜爱的绣花凉鞋。该鞋为布料手工缝制,鞋底为麻线纳成的布底,工艺十分讲究。该鞋的造型亦很别致,只要后部有鞋帮,鞋头以细长布条与鞋尾相连,既简单明快,又坚固耐用。在细布条、尾帮等处绣有花卉,间以金属片点缀,凸显了侗族刺绣一丝不苟的风格,表现了侗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样的鞋饰穿着不仅凉爽实用,而且美观大方。

侗族绣花鞋

侗族自称"更"、"君"或"金",汉族称之为"侗家"或"侗人"。主要从事稻作,素有"水稻民族"之称。您所见到的是侗族女子穿用的绣花鞋,该鞋为千层底,用棉线纳成,鞋头为双梁尖头,整个鞋面由蓝布和红布拼接而成,在鞋的前部绣有抽象几何纹,并在中间缀有亮片;鞋后跟用桨过的黑布缝成勾云纹。

壮族“回头”绣花鞋

“回头”绣花鞋为妇女常穿用。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作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色彩,纹样有龙纹、双狮滚球、蝶花、喜鹊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家居“回头”女绣花鞋。鞋尖呈三角锥状,尖部呈“回头”状。鞋面为蓝布,上有用黄、红、绿线绣成花草图案。鞋底为用麻线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坚固耐穿。

"另类"客家绣花鞋子
在江西赣州客家博物馆里,有一批特殊的绣花鞋,就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绣花鞋相对于旧时传统的三寸金莲的标准大一些。这就是客家女性出嫁时穿的绣花鞋,因为她们从不缠足,所以鞋子都很大。

在中国历史上,客家女性是汉族妇女中仅有的没有缠足陋习的一个群体。为什么客家女子没有缠足?

专家认为:客家妇女和男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甚至大多数犁田、砍柴等粗重的体力活都由妇女完成。生活和家庭的责任让客家妇女必须要有一双大脚来承担,这是客家妇女不缠足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客家女性不缠足也和当时客家人的生活状态有关。因为生活在山区,客家人远离朝廷礼教的约束,她们的生活习俗往往因此而定格在南迁而来的那种状态,并以相对封闭的形式延续下 。

“在江西赣州客家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批风格奇异的客家传统绣花女鞋。这些鞋概括起来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鞋头尖锐上翘,形如凤嘴。”

二是鞋帮均用青色或黑色土布制作,帮面上还用五彩线分别绣上了牡丹、菊花、石榴或凤鸟、蝴蝶等吉祥图案。帮口及帮的正缘均镶着一条彩色滚边,使整个鞋看起来既色彩艳丽、层次分明而又不失其庄重。三是鞋的后跟与帮面被分割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即在制作鞋帮时先预留后跟位置,再用麻线联结鞋帮左右两端,交织成网,形成后跟。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鞋,与一般鞋相比较,后跟显得十分松软,既可穿着,又可当拖鞋使用。

古人鞋子上的装饰均具有其特殊含意,一直维持了数百年之久无多大变化。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它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人所穿的鞋,秦汉之前无男女之分,但鞋头一律要弯曲上翘。古人的鞋,鞋头一定要做成方型弯曲上翘的样式,以提醒穿着者行为谨慎,不左顾右盼。由于古,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在妇女中兴起了一种新的绣花女鞋。。这种鞋与过去那种笨拙的刀鼻鞋相比较,更显得纤巧秀丽,能充分展示妇女婷婷玉立的柔美姿态,所以在妇女中广泛传开,并一举成为唐宋二代最流行的鞋式。

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与唐宋时期的“鸾尾凤头”鞋比较,则不难发现,二者乃有相似之处。这种一度曾在中原地区城乡妇女中广为流行的鞋式,在经过数百年之后,仍能在客家地区保存,这不能不叹服客家人在继承汉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是何等的坚贞,何等的执著。

“客家人对汉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非全盘照搬,一成不变,其中亦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及对本族群文化的改造。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尽管其外观与唐宋绣花鞋几乎一模一样,但究其细部,如鞋跟,两者却大不一样了。”

一般的唐宋绣花鞋,鞋帮与鞋跟是连为一体的,即把鞋帮的左右两端接缝合在一起,组成鞋跟。而客家人的绣花鞋却是帮、跟分开制作,并以麻线编织的网作为鞋跟。据笔者研究,客家人之所以要用这种方式制作鞋跟,原因有二,一是客家妇女平时多般在田间劳动,除了过年过节,走亲访友之外,白天一般不穿鞋,只有晚上收工之后,洗完足,大家才有短暂的穿鞋机会。这时,足还是湿的,为了舒服,男人一般都穿木拖鞋。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为达到“笑不露齿,行不出声”的要求,只好以布鞋取而代之。而依照传统的做鞋方法,为使鞋帮挺刮,帮内常要垫一层笋壳,这样一来,鞋帮虽然美观了,但穿起来极不舒服。于是客家人便改用软质材料制作鞋根,用这种方法制作绣花鞋,不仅在赣南客家地区流行,就是在客家地区之外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偶尔也可以看到,广西毛难族人的勾头绣花拖鞋,便是其中的一例。二是客家妇女一旦成了家,便成了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她们一生中所需的头套、鞋袜大都要在结婚之前,亦即做“姑娘”的时候就要全部料理妥当。这种超前制作的鞋自然很难顾及穿着时的足码大小,如果按照旧的传统方法做鞋,一旦脚变胖了或者变瘦了,鞋子不合脚,就非得把鞋拆掉重做不可。而依照现在客家人所用的方法做鞋,即使以后穿起来不合脚,也只要把鞋跟的麻线抽紧或放松便可,不必牵动鞋帮。

“从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制作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何等地灵活,何等地富于创造精神。客家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而改造并超越原有的旧文化,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新文化,这就是客家人对待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客家文化之所以能在汉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

现在赣南的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及寻乌、安远等地,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不仅保留了大量客家围屋,而且还有许多客家风俗文化遗存,一些客家妇女还珍藏着自己结婚时及儿女小时所穿戴的刺绣生活用品,如绣花鞋、绣花荷包、绣花童帽等,这些绣品造型独具特色,图案夸张变形,色彩艳丽。

❽ 有朵花的帆布鞋叫什么

绣花鞋,民族风的。或者是北京布鞋。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风格。

热点内容
香夹兰花 发布:2025-09-23 14:25:16 浏览:959
纹身梅花图案女 发布:2025-09-23 14:23:42 浏览:359
玫瑰花的写话 发布:2025-09-23 14:22:52 浏览:861
山茶花开时姜 发布:2025-09-23 14:08:22 浏览:15
玫瑰个性名片图片大全 发布:2025-09-23 14:06:24 浏览:699
插花给人美感 发布:2025-09-23 14:05:26 浏览:998
南艾蒿花语 发布:2025-09-23 14:04:33 浏览:680
工艺画花卉 发布:2025-09-23 13:53:22 浏览:77
景德镇盆栽店 发布:2025-09-23 13:38:09 浏览:35
荷花原文图片 发布:2025-09-23 13:31:21 浏览: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