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插花
① 晒晒你家里最有年味的物品
1、鱼肉蛋奶类过年那几天,农贸市场大部分摊位都放假回家了,还有少部分摊位也是限时售卖,并且价格要比寻常高不少,因此,过年前有必要囤一些鱼肉蛋奶类食物。一来它们比较耐放,二来过年总要吃得丰盛一些,自然少不了它们。像在我家,一般都会根据家里人的数量,提前采购猪肉、鸡肉、鱼类、牛奶、鸡蛋等食材囤在家里。像肉类食物可以分装放入冰箱中冷冻保存,常温牛奶的保质期也比较长,鸡蛋在冰箱冷藏时通常能放1个月左右,鱼的话也是我家年夜饭餐桌必备菜肴,象征年年有余。【囤购建议】大家记得优选新鲜的食物,比如同样是鸡肉,买冻鸡肉回来存放,和买新鲜鸡肉回来存放,虽说同样是放冰箱冷冻室里,但口感会差很多。像牛奶、鸡蛋等食材也是一个道理,一般提前10天左右采购即可,尽量挑生产日期较新的。2、厨房调料类过年期间,因为家里吃饭的人比较多,加上几乎餐餐都在家里做,菜肴也比较丰盛,大鱼大肉占主导,所以在厨房调料消耗这块,自然也比平时快很多。因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做菜习惯,来囤上一些常用的厨房调味料。像我家过年比较常囤的调料有,食用油、食盐、酱油、味精、白糖、蚝油、料酒、豆瓣酱等,以及八角、香叶、桂皮等香料。如果是烹饪这块不太擅长的朋友,也可以准备一些复合型调料,如火锅底料、酸菜鱼调料、炖肉调料等,这样在下厨时也能很好地露一手。【囤购建议】厨房调料通常保质期都比较长,因此大家可以早点准备,以避免过年做菜时,出现调料用完没得用的情况。在保存这些调料时,尽量放在阴凉避光的地方,不要放在炒菜火源的旁边。
② 战国时期秦国春节习俗
春秋战国时期,对后世民俗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多起源于这一时代,亦或有着这样那样的渊源。
秦代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春节),从十月开始就归入下一年,秦朝皇帝每年十月都会去祭天,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秦朝纪念死人的节日是农历正月初三。
和春节有关的习俗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据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在除夕前页那天悬挂在门前,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提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驱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关于桃木有辟邪作用的记载,最早源自《左传》,里面记载了古人用桃木做得弓进行除灾仪式。《庄子》载:“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桃木的特殊信仰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如《战国策.齐策三》说孟尝君打算入秦时,苏秦对他讲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劝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语桃梗:“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可知战国时代已有削桃木为人的做法。
先秦认为春节是不吉利的日子,这天还会举行傩舞,驱鬼辟邪。扫尘聚宴,祭祀先祖。
③ 陕西渭南结婚风俗
男方叫迎亲、迎娶,俗称“娶媳妇”(澄城县称“色媳妇”,富平县称“撩媳妇”,华阴市称“过缘喜”),女方叫嫁女或出嫁,俗称“发落娃”或“打发娃”。
结婚前由男方择吉日良辰,邀当地有名望人士,将新媳妇上、下轿时辰和沿途忌讳、礼仪程序等书于红笺,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应允后,双方各自备办婚用。婚前数日,亲友给待出嫁女子送首饰、衣物,称为“添箱”;给男家送首饰、衣物,称为“行礼”。
男家将所备办婚用之首饰、彩礼及其他物品托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礼”,有的婚前三天送,称为“下三天帖”。在华阴市,舅家、姨家等近亲还宴请新女婿,称为“洗花道”。在大荔县,新女婿结婚前一天要去外婆家吃“戴花面”(细长面条),外婆家给外甥赠“腔花”一对,以示吉利,也有百年和好的意思。
有的地方婚男婚女要各自上坟祭祖,男方给女方送肉、酒、鞭炮、香表等。结婚日清晨,女方聘请女中尊长为新娘开脸(用瓷碗片除去额头和颈部汗毛)、上头(盘发);男方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后,按所择吉日,请傧相骑马引花轿偕媒人、鼓乐至女家迎亲。轿内坐十二三岁小孩一个,由新郎的小弟弟或兄弟姐妹的小孩充任,称之为“垂轿的”或“压轿的”。
有的还有迎新娘子的(由“全命”姑嫂充任)。大荔、蒲城一带有的还给轿内放鸡、书或宝剑,以图祛邪吉利,并用红纸书“一路福星”贴于轿帘。轿至女家,女方饭食招待后,新娘头顶红盖头,着凤冠霞帔,穿绣花红鞋,拜祖、拜双亲,由姑嫂搀扶上轿,按所择方向盘腿而坐。兄弟数人扶轿,吹鼓手奏乐于前,女家亲友送嫁妆者尾随,谓之“送女”。
迎亲花轿须按来时路线返回。途中,有的地方村民还有索要“买路钱”之习俗。入村,韩城一带讲究遇井、碾子皆用红布遮盖。轿至男家门口,新郎披红插花,着礼帽长袍,大荔等地还胸挂铜镜,由傧相陪同,走向花轿施礼。在鞭炮、鼓乐声中,傧相向花轿撒“铜钱”,新郎揭开轿帘,新娘由女喜傧扶拽下轿,韩城一带由公婆抢抱,孕妇、寡妇及属相相克者回避。
这时,有的县(白水等)由“全命人”手提烧红铧尖,用食醋浇注,冒白烟后,围花轿转三圈,俗称“打醋胎”;有的先以四个蒸馍在花轿四角轮番投掷,再举干草火把绕轿三周。随之,由一能说会道的热闹男子充任“相风的”,向新娘身上撒草料(麸、谷草杆、核桃、枣等),唱“撒草歌”,如“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等,同新郎、男女傧相引导新娘脚踏红毯直入洞房。
进门时,新郎给新娘头上插筷子,意为“快生贵子”;用擀面杖挑去新娘盖头,拉手上炕,绕炕角转一圈,俗称“踏四角”;新娘按所择方向,盘坐于备好的酒曲(或醋曲)上,谓之“坐福”;新郎踢新娘三脚,嬉击三拳,以示“出嫁从夫”。出洞房时,年轻人争给新郎脸上抹黑,谓之“贺喜”。
午时,宾客入席后,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天地桌”前行三叩首礼,称为“拜天地”,再拜祖先牌位,然后夫妻互拜。席间,好热闹者给新郎母亲抹黑脸,叫“搭喜”。宴席间,有的地方还有新郎新娘抓饺子、馄饨,抓住饺子示生男,抓住馄饨示生女。宴毕,送走女方宾客,新娘给本家及亲友长者倒茶,长者赠送礼物,俗称“认亲”。
至夕,新郎新娘吃合喜面,再饮交杯酒,称之“合卺”。新婚之夜,小伙、姑娘都来“闹房”,多以猜谜、磕头、打趣、偷房等方式取闹,俗称“耍媳妇”。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
(3)花馍插花扩展阅读:
古代的订婚习俗:
订婚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第一道程序。旧时,男孩长到十二三岁,父母即托媒撮合,俗称“提亲”。媒人向双方提说后,如无意见,则于龙、凤“庚帖”上分别开列男女生辰八字,送至对方家中。三日内若无不祥之事发生,即请阴阳先生按男女双方年庚、属相进行占卜,算命“合婚”,如无“冲犯”,即回“允帖”以表同意。也有不写庚帖,单凭媒人口头说媒订亲。
接着商定彩礼、衣物诸事。清末,一份礼白银24两。民国,一份礼银元24枚。彩礼一般一两份。此外,还有衣料、被褥、首饰、棉花、丝线等。男方择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俗称“问媳妇”,有的称“戴耳坠”(女子从此戴上耳坠,表示已订婚),也叫“换帖”。
④ 花馍的来历
面花俗称“花馍”,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陕西关中农村流传甚广,它是民间一种食文化的传递和民间艺术的交流。面花既是观赏性极强的食用品,又是反映民间风情的艺术品。是关中农村红白喜事、四时八节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
面花内涵丰富,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张变体: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洁白如玉;大的有一米多高,要用三四十斤面做成;小的则玲珑剔透,只有几厘米大。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在勤劳的农妇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
在地处八百里秦川,被誉为“面花之乡”的华县、合阳县等地,村村户户的普通百姓家都能做一手漂亮美观的“花馍”。华县农村女儿出嫁娘家送的“大谷卷”花馍恰是由虎头、龙身、鱼尾巧妙而完美地组为一体,十分生动壮观,形在像与不像之间变化,活龙虎现。澄城县过春节要蒸双鱼、双鸡的坠灯馍、虎馍、枣山和十二生肖造型的面花。彬县正月十五有“追婿看女”送面花的习俗。西府岐山县民间“二月二”有送“花花”的风俗。合阳县洽川清明节娘给第一年出嫁的女儿要送“娃女”面花。而清明祭祖的各种大型面花,要两个人抬,颇为壮观。端午节是看女的重要日子,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做一对娃娃插花。还有九月九重阳节,都是有娘家给新出嫁的女儿送花馍。 希望可以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⑤ 合阳的风情民俗有哪些
民俗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地处关中东府的合阳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民俗风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古老的跳戏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提线木偶戏(俗称“线戏”)是全国一个独特的剧种;面花色彩鲜艳,民俗内涵丰富,合阳被誉为“面花之乡”; 纸塑窗花是合阳独有的窗花品种;上锣鼓粗犷豪放,颇具阳刚之美;青瓷船与旱船相类,却又别具一格;撂锣与五圆鼓动作刚劲整齐,画面优美;大型血故事令人惊心动魄,富有刺激性。
合阳的民俗风情在关中东府有很强的代表性。合阳距省会西安仅180公里,距渭南市120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合阳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史有所载的五帝之一帝喾安葬在这里;早在四千二百多年前,夏启把他的一个支子封在这里,称为“有莘国”;黄河边的洽(hé)川是周文王妃太姒的故里,我国第一首爱情诗《诗经·关雎》篇就产生在这里;洽川瀵泉天下罕见,尤以处女泉名闻遐迩。洽川风景名胜区已成为我省东线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
合阳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风光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既有观赏性的,如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的跳戏;拥有自己专用声腔的线腔提线木偶戏;粗犷豪放、颇具渭北农民阳刚之美的上锣鼓;灯光闪烁、青瓷相互撞击宛如仙乐的青瓷船;动作刚劲整齐、形式优美的五圆鼓;场面宏阔、惊心动魄的血故事;造型巧妙的芯子杆;威武雄壮的耍狮子、舞龙灯等。又有参与性极强的以春节为代表的各种节日民俗,还有可供收藏的面花、剪纸、纸塑窗花、洽川铃铃枣串成的枣牌子等。 一、合阳跳戏 跳戏又称“调(tiāo)调”或“锣鼓杂剧”,流行于合阳县沿黄河一带。据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主任、对戏曲颇有研究的学者李静慈先生(合阳县行家庄人)讲,关于跳戏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古代民间迎神赛会“傩戏”的演变;二、宋代宫廷“队舞”的演化;三、金元时代锣鼓杂剧的遗响。但因缺乏文字资料和实物佐证,尚难具体确定,有待进一步考证。近年来专家们认为,跳戏是我国北方傩戏中存世极少的种类,虽仍用锣鼓伴奏,但已有分开角色的完整剧本,是“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1984年春节,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到合阳拍摄了资料片;1992年春,澳大利亚专门研究东方戏剧的学者贺大卫先生也专程来合阳了解跳戏。
在合阳,跳戏始终是以社戏的形式出现的。演职人员不分身份贵贱,地位高低,从翰林举人,到工匠农民,只要爱好,皆可同台。每年一入腊月即开始排练,训练新手。从大年初一开始,各社(村里按姓氏或地域分开的组织)便开始在巷道里敲锣鼓,制造气氛。初五正式出跳,元宵节进入高潮,一般正月十六即停。先是在广场上演出只表演动作不开口的“哑跳”,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同场表演,动作整齐,场面壮观。到元宵节时或在广场上演出大本戏,或者“上台跳”,均由把式承担演出任务,献演拿手剧目。
跳戏演出前,先由“春官”出台,是元明杂剧中“副末开场”的遗存。春官词无定例,即兴自编,或表本地风光名胜,或述农民困苦,或夸赞演出阵容,语言诙谐风趣。接下来是“锣鼓打台”,鼓点变化丰富,营造热闹气氛,然后开戏。
跳戏表演与其它剧种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凡各类武角上台均需“上势”,动作威武雄壮,舞蹈性极强。文角和女角叫“踩场”,步态轻盈。武角上势动作是跳戏的艺术精华,分为“平势”和“凹势”两大类,十八种势灵活搭配,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加上锣鼓和唢呐伴奏,极具观赏性。 跳戏中人物登台后以吟代唱,剧本中凡标“说”的地方则相当于其它剧种的“唱”。唱词简炼,一般四至八句。剧目丰富,多为《三国》、《水浒》、《杨家将》、《封神演义》内容的武打戏,有五六百种之多。 二、线腔提线木偶戏 线腔提线木偶戏是合阳独有的民间小剧种,简称“线戏”,民间又叫“线胡戏”、“线猴戏”或“小戏”。在中国三大木偶品类杖头、布袋和提线中,数提线木偶操纵技巧最难。据笔者1991年在扬州参加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小型木偶皮影艺术座谈会”时了解的情况,1955年举行全国首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时统计,当时全国的提线木偶剧团有五十多个,时隔三十余年,仅剩了三家,这就是福建泉州木偶团和广东梅州木偶团,而在长江以北,专业的木偶剧团仅剩合阳提线木偶剧团一家,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合阳提线木偶有自己专用的声腔线腔(亦称“合腔”),从这一点上讲,合阳提线木偶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2002年秋,陕西省文化厅上报国家文化部,命名合阳为“线戏艺术之乡”。
线戏历史十分久远,据传“始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清光绪年间,全县有七十二个线戏班社,就连梁山脚下一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社家塬,也有自己的线戏班子。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线戏艺人的足迹不但踏遍陕西关中和陕北,还到苏扬二州及北京演出。 提线是合阳线戏的主要表演方法。艺人们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动作栩栩如生,而且可以做卸帽子、搬椅子、脱衣服、抡杆子、单双闪帽翅等高难动作。
过去线戏演出时由坐鼓板怀的人(俗称“说戏的”)指挥全场,一本戏里主要角色的戏也全由他一人说唱,一般的都能熟记一二十本戏,最有名的“六八儿”(王武汉)可以说一百多本戏,他的徒弟王孝前(艺名“十三娃”)也能说六十多本戏。他们注情于声,声情并茂,虽去世多年,仍为群众津津乐道。线戏的唱腔在音乐间歇中进行,听起来悦耳动听。
线戏剧目丰富,老艺人传说有五百多本,1961年省上进行普查时收集到二百余本,现存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最受群众欢迎的是“三箱(《百宝箱》、《囊哉装箱》和《西厢记》)二楼(《谪仙楼》、《鸳鸯楼》)双钗(《金碗钗》、《双凤钗》)以及《蝴蝶杯》等。还有一部分艺人即兴创作的小戏(俗称“捎戏”),因其语言通俗上口,生动活泼,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气息浓郁,深受群众欢迎,久演不衰。 三、上锣鼓
上锣鼓是合阳县东雷村所保留的古老民俗,这是一种粗犷豪放、情绪热烈、舞蹈性极强的民间艺术,带有强烈的祭祀色彩和拙朴的地方特色。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像上锣鼓这种形式在全国仅此一家。
东雷村二百来户人家,有马、秦二姓,上锣鼓时则分为南北两社。上锣鼓的具体时间在元宵节。如果村里当年摆社火(该村的芯子杆也很出名),上锣鼓则在每天下午社火将结束时开始,一直延续到半夜时分;如果当年不摆社火,则从半后晌开始酝酿,快半夜时收兵。
上锣鼓开始时,两社锣鼓在村中广场上对扎营盘,要比个高低。该村的大鼓比外村的略小,鼓面直径约60厘米,而铙钹则是专门订做的,直径40厘米左右,重约5至7斤,敲起来声音洪亮。鼓点分四个阶段,先是“排锣”,节奏较缓,起一种召集人的作用;接下来叫“流水”,节奏加快,花样也多,显示鼓手的敲打水平,向对方挑战的意思十分明显;再是“上鼓”,敲打的人情绪高涨,鼓手骑马蹲裆,锣手则从远处跃起,奔至鼓前,一脚踩鼓,一脚踏地,锣锤绕头顶划弧,先击鼓,后敲锣,同时与鼓手一起围鼓转圈;敲铙钹的也把铙钹举到头顶,矫健有力。气氛酝酿成熟,鼓点变成“乱刮风”,锣、鼓、钹齐鸣,没有明显的节奏,有如风吹梢林,松涛怒吼,又似人海涨潮,浊浪排空。只听领头人一声尖利悠长的口哨,一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猛地蹲下身,抓住鼓环,把鼓抡上脊背,飞身便跑,鼓手们紧随其后。此时另一家见状,同样扛鼓便跑,追上了,便想把鼓摞在对方的鼓上。前头跑的哪里肯让,还想把鼓反身摞到他的鼓上呢。你争我夺,难解难分。这个时候,天上一轮明月高照,地上无数灯笼争辉,芦苇扎成的火把高高举起,干柴拢成的火堆熊熊燃烧,火铳震天,硝烟弥漫,口哨声此起彼伏。马铃哗哗,喊声阵阵,你要在我的鼓上擂一棰,我想在你的锣上敲一下,鼓棰飞舞,锣棰乱抡,使人如入“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战阵之中。争夺到一定时候,两家重新摆开阵势,整整齐齐地敲打一阵,收兵回营。如果不摆社火,则是一社的锣鼓队到另—社的巷道里挑战,两家来回反复若干次。人群在巷道里追逐,似两条“火龙”在村里游动,因为村庄地处塬畔,连黄河对岸山西的人也能看到游动的“火龙”,还有不少人专门坐船过河来看热闹。
上锣鼓的人都是赤裸上身,斜挎一串马铃,下身只穿一条短裤,显示出一股渭北农民的阳刚之美。虽是寒冬,却从来没有人感冒过,相反地一个个汗流浃背。 四、血故事
在合阳金水沟中段,有两个隔沟相望的村庄,沟东的叫坡南村,沟西的叫岱堡村。两村都有一种独特的民间社火形式——血故事。之所以叫血故事,一是故事的内容都是有杀战的,如《铡美案》、《石秀杀嫂》等;二是装扮出的故事人物血淋淋地表现出斧劈、刀砍、枪刺的形态,颇令观者惊心动魄。要达到表现血的效果,除了使用猪的板油、肥肉、肚肠之外,还有一套秘不示人的特技。装扮故事的场地外人免进,即使是领导或者到处畅通无阻的记者也不能例外。
血故事场面壮观。在农村用的木轮大车上搭上木板,站上五六个甚或十来个故事人物,在巷道里行进。最有吸引力的是“当场变”,当大车行至人稠广众之中时,四周十余杆火铳一齐响起,车四角的火药篓子冒出黑烟,鞭炮炸响,烟雾弥漫。等烟雾散去,车上已是另一种景象,或是陈世美的头已滚向一边,或是潘巧云的肠子已被拉了出来,而石秀手上的利刃还在滴血。场面颇具强烈的刺激性,特别符合当代年轻人追求新奇、神秘、刺激、冒险的心理。血故事在“文革”中曾被戴上“宣扬恐怖”的帽子而遭禁止,1987年起又恢复活动。 五、撂锣与五圆鼓
撂锣流行于合阳县黄河塬畔的西中雷和南吴仁等村庄,亦是黄河文化中的奇葩。
锣手们步伐整齐,随着鼓的节奏在同一个鼓点上把锣一齐撂向高空,接住后继续敲击,鼓点丝毫不乱。数十面铜锣一起飞向高空,金灿灿一片,余音袅袅,场面十分壮观。
撂锣是在行进中表演,社火队伍停顿下来表演,俗称“落场子”。西中雷村在落场子时打“五圆鼓”,四面大鼓摆成一个圆,每两个大鼓之间再摆两面小鼓,这样每个鼓手前面都有一面大鼓,两侧四面小鼓。四名鼓手动作整齐划一,俯仰开合,变换多姿,或单棰扫边,或双棰连击,或对角线击,或转环挨个敲击。鼓手姿势优美,大小鼓摆成图案,就像一朵盛开的梅花,而且鼓点丰富,鼓声震天撼地,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青瓷船 青瓷船看外形与普通的旱船相类,奇特在“青瓷”上。合阳的王善庄、硷泗、北王等村庄里都有几个制作青瓷船的能人巧手,他们掌握一种熬制“火胶”的技术。主要原料是清油和松香,而几种配料及熬制方法是绝不向外人讲的。用火胶把数百个大小不同的青瓷碟子像垒宝塔一样“焊”(“焊”是民间俗称,实际上是用火胶粘合)成若干摞,下大上小,一摞大约六七个碟子。碟子之间垫上弹簧,最上面的小碟子里再“焊”上一只酒盅,然后在青瓷碟子上加“焊”几个只打了一个小口的鸡蛋壳,蛋壳内插上小蜡烛,制成小灯。最后把这一摞一摞的青瓷碟子按事先的设计在船体上绑扎牢实,再饰以纸花、布幔等。因为要承担青瓷碟子的重量,所以船架必须用结实的槐木做成,加上碟子有一百多斤重,驾船的“渔妇”便由小伙子男扮女装来担任。表演时船体一晃动,青瓷碟子便互相撞击,发出金石之声,宛若仙乐从天际飘来。此时天上明月朗照,地上灯笼争辉,耳畔如闻仙乐,使人若入仙境,觉得这个元宵节才过得有点意思呢。 七、纸塑窗花
纸塑窗花是合阳提线木偶戏衍生出来的独特民间艺术,被誉为“窗格上的木偶戏”。在民间叫“出花”,意思是“突出纸面的窗花”;又因为内容多是戏曲人物,所以又称“人相”。它属于剪纸艺术,但又与一般剪纸完全不同,原料除色纸外,还要金银箔、绸布料以及棉花等,而制作方法更为复杂,熔包扎、剪贴、点染、堆塑等工艺于一炉,形成一种类似浮雕的窗花,贴在窗上迎风舞动,人物似乎是活的。 纸塑窗花是民俗文化旅游中极佳的收藏品,经过精心包装,无论悬于墙壁还是摆在案头,都仿佛面对着一座小小的提线木偶戏舞台,那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正在表演着动人的故事。 八、合阳面花
面花在合阳民间称为”花馍”、“花馒头”,制作精巧,既有可看的观赏性,又有可吃的实用性,是艺术性颇高的民间工艺品。合阳面花久负盛名,因之合阳被誉为“面花之乡”。1998年,合阳县甘井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面花)之乡”。
合阳面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的风格特点。从外形上看,合阳面花可分为三类,一是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浮雕;二是夸张性强的变体型,选取花鸟虫鱼、瓜果菜蔬等自然对象,突出特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是富丽堂皇的插花型,呈立体状,有的甚至做成几层楼,十分壮观。点染是合阳面花的一大特色,既要点染得色彩艳丽,又要不失面的本色。面花与民俗紧密相连,既是红白喜事、行门人户的必备之物,又是四时八节赠亲馈友的珍贵礼品,几乎每一类民俗都有与之相应的面花形成。人们一见到面花,从外形上便可分辨出要派什么用场。比如外孙子过周岁时,外婆便要给他蒸一个“牛轭斗”,祝愿孩子像牛一样坚韧有耐力,能经得起人世间的风风雨雨,长大以后能肩负起生活的重担。而如果生的是女孩子,外婆就蒸一条大鱼,鱼身上插满了花朵。在合阳方言中,“鱼”与“女”同音,祝愿孩子像鱼一样活泼可爱。合阳面花制作精巧,比如嫁女用的“老虎馄饨”,“百兽之王”浑身插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额头、眉毛和双耳上还停着小巧可爱的花蝴蝶,威武雄壮中透出几分温柔。祝寿用的寿桃中间是一个大“寿”字,四周围满了琴棋书画、鹤鹿同春等面花,再插上福禄寿三星,寄托了人们对寿星的良好祝愿。 合阳被三条大沟分成四大块,“十里乡俗九不同”,各处的面花又自有特点,这样一来更显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金水沟以西的面花长于细腻,一个大馒头上能插上七八十甚至上百朵小面花;在黄河边的洽川,面花个体大,一个送清明节的“娃女子”可以蒸到一尺到一尺五高,七八斤重;而在梁山脚下的村庄里,面花突出特征,省去细部,充分显示了当地群众坦诚豪放的性格特点。
⑥ 山西临汾哪做的花馍好蛋糕太通俗了,想要个撑面子的花馍!插花的,又新颖又大气!麻烦给个电话地址!谢
在115再往北走的高河店村路西那家的花馍不错,好像姓张,是夫妻俩自己做的!年前我去他家订年馍时,看到他们正在做插花的花馍,很好看,也挺便宜的!电话:2256391,你自己问问,跟蛋糕一样是要提前订的!
⑦ 黄陵面花的传承意义
黄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地,祭祀文化久远而深厚,加之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从而为民间民俗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和背景。
黄陵面花也称“花供”、“供”、“罐罐”、“油饽饽”、“喜斗子”、“油馍”、“硬盘”、“茧”等名称,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叫法和说法,在黄陵及其周边县区,农历腊月二十三上“供”家家都要蒸“供”、蒸“枣山”供奉在灶前,敬神祈祷、祈求平安,当地有俗语“腊月二十三送灶爷上青天”、“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平安”就是这么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蒸“供”还愿,就是上年喜添子女,因当时的生存条件太差,害怕子女夭折,就借“供”把孩子寄在灶前,祈求子女平安健康,当年又蒸“供”还愿;月尽(农历腊月三十)家家的男人要带着妇女蒸制的“供”来到祖先的坟墓前,供献请灵,供献结束后把“供”掰开一半埋在坟头,其余的带回让自家的孩子食用,用此来教育孩子不忘祖先恩德赏赐,当天晚上还要将事前蒸制的十个供(有莲花、菊花、牡丹等带有吉祥寓意图案)供在祖先神位之前,予祈承蒙祖先庇佑连年有余,富贵吉祥;同时过年时还要为孩子蒸老虎馍、兔馍、馄饨(蛇头鱼尾),为老人蒸油馍,油包包,晚上把老虎馍放在窗台,孩子枕头两边、脚底,用来消灾避邪,兔寓意孩子机敏灵活,可爱可亲;油馍寓意老人健康长寿,全家安康,这种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过年的“供”还用来敬天神、地神、土神、门神。农历正月十五元霄节,各村各户还要蒸制插花供,用竹蓖子,高梁皮等作为主杆,配以绿色纸缠绕,捏制出各色花卉,如牡丹、菊花、莲花、十二生肖、吉祥动物等花型,插在主杆上,再把主杆插在大圆馍上蒸制出笼便成为插花供,到时还要垒灯山,敬月神,敬风伯雨师、八蚱虫螂,以祈求风调雨顺,无害虫吃田。
保佑当年五谷丰登;还要蒸菜花供十二或二十四个,垒在灯山上,这时便有缺子女的人去抢“供”,抢到手的当年必然能生个胖小子,来年由该家女人亲自蒸十个“供”到时还愿,生下小子的人敬献的“供”抢的人自然特别多,以借其吉利,如此反复,年年流传;同时村中各家妇女还要蒸制四个荞面灯送到灯棚,主事的人在里面添油点灯,然后给还一个灯,以寓示这家人光明一片,兴旺发达。
清明时节,来自天南海北上下的人都纷纷赶到黄帝陵前祭祀祖先,这时当地面花能人纷纷显露身手,按照公祭的最高标准捏制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面花作品,其中有“二龙戏珠”、“鱼戏莲花”、“凤凰戏牡丹”、“百花争艳”、“狮子滚绣球”等上乘之作,由年轻姑娘抬着缓缓前行,引来无数惊奇的目光;在公祭活动结束后,农村妇女也纷纷拿出自己蒸制的“罐罐馍”来到黄帝陵前敬献还愿祈祷。清明时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扫墓节,当地人都要蒸罐罐馍,而这时的罐罐馍必须带腰带,就是在圆馍上缠上三条搓成的带状面条,周围再饰以指尖大小的小鸟等动物,圆馍顶子上捏制出牛头、猪头、虎头、盘蛇以及麦垛、各种粮食、花卉等。由本家人带到祖先陵前供献,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阴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当地人称织女为巧姑姑,七月七日前夕各村十六岁左右的少女在家要泡制巧芽芽,捏制十个插花“供”,七夕当天由村里最巧的妇女端一盆水,少女们拿着各自捏制的花供和泡制的巧芽芽,相拥来到村子中央,然后把插花供供在台子上祭祀织女,也同时让全村人观赏评比。然后少女将巧芽芽往水里抛,如果出现剪子形状,便引来一片掌声,预示该少女心灵手巧;如果出现镰刀形状,该女孩便有些心灰意冷,这一习俗说明每个少女都希望自己多才多艺,心灵手巧。八月十五当地还有敬月神的习俗,同时也蒸制花供。孩子出生后过满月,家里人因喜添子女而奔走相告,自家和亲戚都要蒸制老虎、兔子十到二十个,寓意孩子虎虎生威,灵巧活泼,过百岁,过第一个生日,也同样如此,结婚时蒸制的花馍称“硬盘”,主要是男女双方家里蒸制,里面包上核桃、枣、盐、麸子,核桃取生儿子的意思,枣取早生贵子的谐音,盐同咸取新媳妇温柔贤惠之意,麸子取新媳妇进门全家“福”之意,硬盘要在过门之后第二天早上由新媳妇亲手掰开,当地有顺口溜,“掰开硬盘是核桃,子女能跟一笼笼。掰开硬盘是红枣,早添贵子到我家。掰开硬盘是咸盐,媳妇贤惠日子好,掰开硬盘是麸子,新媳妇进门全家福”,掰开的硬盘也一定要新媳妇吃。有的地方,可蒸一个大馍,有轮盘大小,上面有各色动物花卉图案,里面包上核桃、枣、麸子等。同时按照黄陵风俗习惯,结婚时的新房也要放花馍,窗沿上要放两个虎馍,床上或炕头也要放置虎馍和兔馍,并用红头绳扎住。老人过寿时要蒸寿桃。老人去世后吃杠子馍,取抬埋之意,专事专用,并在灵位前献饭,蒸莲花馍6个到8个,到陵地里要掰开,取分离之意。
黄陵面花在当地民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公祭民祭黄帝时必不可少的祭品,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黄陵人民淳朴善良的优良传统和对先人的无比感戴之情,同时他也具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根源,是人们不忘先人功劳,祈予平安的现实表现手段,这种传统习俗贯穿古今、弥久不衰。
⑧ 花馍的历史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