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brahma花艺设计
1. 梵天!是什么
梵天
梵名Brahma^ 。音译婆罗贺摩、没罗含摩、梵摩。意译清净、离欲。印度思想将万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创造神,与湿婆( S/iva)、毗湿奴(梵Vis!n!u )并称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三大神。据摩奴法典所载,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原有五头,其一头传为湿婆所毁,余四头,具四手,分别持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佛教将其列为色界之初禅天。一般分为三种,即梵众天(梵Brahma -pa^ris!adya )、梵辅天(梵Brahma -purohita )与大梵天(梵Maha^ -brahman ),总称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统御梵众之人民、梵辅之辅弼臣。 又通常所称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称梵王,名为尸弃(梵S/ikhin )或世主(梵Praja^pati )。印度古传说中,为劫初时从光音天下生,造作万物,佛教中则以之与帝释天同为佛教之护法神。释尊曾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下降此世时,梵王为佛之右胁侍,持白拂;或谓是梵天与摩罗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长为一由延半,寿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密教将其列为十二天之一,守护上方。密教之梵天像四面四臂,右手持莲花、数珠,左手执军持,作唵字印,乘七鹅车,戴发髻冠。又供养大梵天之修法,称为梵天供。
2. brahmin和brahma和brahman的区别
1.Brahmin是印度种姓制度的最高种姓婆罗门。包括祭祀priest,教师academics。一生素食。从而第二种姓向下才可以吃肉。
起源于雅利安人(古波斯人,现伊朗人)在印度制定,以前都是波斯人为第一种姓,白人。后来随着与当地有色人种通婚,现在不能根据肤色来判断种姓了。
剩下两个词是梵语单词,来自印度教经典scriptures:Vedānta的最后一章Upanishad。
2.Brāhman:
意思是Absolute,supreme,pure,ultimate reality。类似宇宙的终极实相和真理的意思。
3.Brāhma:Brāhman分三部分Brāhma(意思是创造create),Vishnu(毗湿奴,能力是维持persist),Siva(也写作shiva,能力是毁灭destroy,这里也指可以毁灭路上的阻碍等不好的东西)。
在我看来2、3的关系类似天与人,每个人都有终极实相,也有悟性,但被māya(illusion虚妄:包括body mind senses)遮住了,māya只是是我们活着的工具。
修行圆满的人做到天人合一。印度教佛教都信轮回转世,人死那一刻也类似天人合一。但前世不圆满,所以还是需要转世投胎reborn。
信不信全都看个人啦,以上是我在一个世界很有名的瑜伽学院,印度的分校学到的。希望有帮助。
3. 《薄伽梵歌的教导》第十二章:自我即梵
任何造物都有两个根源:生效根源(nimitta kārana),智力存在具有知识和技能来创造造物;物质根源(upādāna Kārana),创造造物所使用的物质。主对阿周那说:“造物确实诞生于我,所诞生于我的也由我维持,并消融入我。”此声明意味着主不仅仅是造物的生效根源,也是其物质根源,因为在造物的存在结束时,造物不能融入其生效根源,而是融入其物质根源,正如陶罐不能融入陶匠,而只能融入粘土。因此,主说:“在造物中,没有任何东西超越我,或除开我而存在,因为我是时空持续和万物存在于其中的根源。”
人类没有真正创造任何东西,我们仅仅重新安排、组合主所创造的东西。当我们发现主已经满足了我们所有需求时,我们自然想要表达我们的感谢,但我们发现我们祷告的对象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当我们不知道神是什么时,我们用此知名的经文(śloka)来作为我们的祷告:
“主啊,我不知道您的真相,或您像什么。无论您是什么,无论您在何方,愿此顶礼抵达您。”
这确实是非常实际的祷告形式,即使你所了解的主的形式或行踪是错误的,这个祷告将抵达其目的地。
一旦你正确地认识到神是造物的物质根源,你就会意识到,你不必去任何地方寻找他,神是空、风、火、水、地,宇宙中的一切所有,存在于时空中的任何东西——包括你的身体、感觉器官和心智——任何被创造的东西,正如主奎师那所说,
“我是整个世界的起源,也是它消融的根源。”
因为主是造物的物质根源,你可能说:“我认识造物,所以我认识主”,但主不能成为你认识的客体,因为一个客体必须与你——主体不同。主与你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一切都与主不同,主所剩下的将不足珍贵。如果你想象你可以将主视作一个客体,你就使自己优越于他。如果神是你想法的客体,与你分离,你可以解除客体;神,却继续存在,还是想点别的吧。根据你的想法,主将被归类于来了又走的某种东西,主与任何其他有限生命没有区别,出现这种情况归咎于你对神的错误理解。
当个人在祷告中召唤神,即表明那人知道神的存在。但是,如果个人不接受主与自己是一样的,那么个人对主的认识是不完整的。在第七章中,这种不完全的知识被称为jñāna,具有有这种部分知识(知道神)的人,被称为āstika。
波浪诞生于海洋,藉由海洋得以维系,并且最终融入海洋。波浪与海洋有关,正如人与神有关。海洋存在于每一个波浪中,但波浪却将海洋视作与己不同。它想:“无限的海洋创造了我,一个有限的波浪。”当然,波浪接受其造物主海洋的存在,与认为他来自于天堂,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越他的愚蠢波浪相比,这是一大飞跃。由于接受海洋是其诞生的生效根源,该波浪即是奉献者(āstika),它知道海洋(asti),就像你知道你有一位曾曾祖父一样。
有三类奉献者:受害者(ārta)、寻求一些收获的人(arthārthī)、渴望认识神的人(jijñāsu)。所有人都拥有主存在的部分知识(Jñāna,),但他们不知道主并不脱离他们自己。
ārta是一个受害者,当其生活摇摇欲坠时,他挥舞双臂恳求主的帮助,他觉得只有主才能把他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他接纳主的力量,并寻求主的帮助。
第二类奉献者是arthārthī,一个渴望得到一些收获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知道他不得不付诸努力,以便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他不光是依赖神,但是他也接受神(daiva)的必要性。祈祷是行动(karma),像任何行动一样会产生结果。奉献者知道神是法则的守护者,和所有造物结果的给予者(Karmaphaladātā), 所以任何召唤神恩典的供奉都是有效的。个人的祷告可能以身体行动的形式(Kāyika),比如供奉鲜花;以言语的方式(vācika),歌颂主的荣耀;或纯粹精神上的祷告(mānasa)。无论供奉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主奎师那说:
“心智纯粹之人带着奉献之心供奉的任何东西——无论是树叶、鲜花、水果,或是水,我都喜欢。”
像ārta和arthārthī一样,第三类奉献者也不太了解神,但他对另外两类人所追求的有限结果并不感兴趣,他只想知道关于自己、主以及世界的真相,他被称作Jijñāsu,一个渴望直接知识的人,他寻求主的帮助,以便获得知识。
所有这三类人享有部分知识(Jñāna),每类人都知道主是存在的,一类人想要主帮助他,另一类人想要主给他一些东西,第三类人想要获得主的知识。在这三类人中,第三类人(Jijñāsu)是最幸运的,因为他知道追逐生命中的一些结果只能解决小问题,其他人正在这样做,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局限的根本问题不能通过任何获取来解决。第三类人(Jijñāsu)知道摆脱局限只有通过认识自己才能获得,他想像认识自己一般来认识神。
我们已经讨论了三类奉献者,但是主奎师那提到了第四类奉献者:
“四类人崇拜我,阿周那:一类痛苦的人,一类渴望认识我的人,一类想要达到特定目的的人,一类人认识到我的所有这些崇高方面,但他认识我是将我视作‘我’,即那个‘自我’”。
主奎师那说,所有这些奉献者都是他喜爱的,因为他们都接受他的存在和力量,但Jñānī是最智慧的人,是最伟大的奉献者,因为只有他掌握了主的知识。
“主是”是部分知识(jñānā)的表达,而“我是主”是完整知识(vijñāna)的表达。了悟主是存在的,他是万物唯一的根源,是部分知识(jñānā);但将主视作我、意识,是完整知识(vijñāna),在主和我之内的意识是一样的,所以在我之内是主。
那个了悟自己是水的波浪可以说:“我是海洋,水是我、所有其它波浪、以及造就了我们的海洋的精髓。”这是完整知识(vijñāna)。主说:“jñānī是奉献圆满的人,因为他藉由知识,已经与我合一,jñānī确实是我自己。”
这个时候,阿周那听到主奎师那使用了一些他不清楚含义的词汇,所以我们发现第八章开始于一个问题,阿周那询问主:梵(Brahman)、自我知识(adhyātama)、行动(Karma)等的意思。
在梵语中,词汇的含义是基于通过明确的语法规则派生的词根,目前使用的词根不仅仅是词源兴趣,例如,在英语中“世界”这个词的词源是模糊的,所以“世界”本身并没有揭示它的意义。在梵文中,“世界”的词汇是Jagat,源于词根jan(出生),及词根gam(离去),这是两个梵文初学者都熟知的词根,因此,Jagat这个词的意思是“出生,然后离去”,这个词本身描述了世界短暂易变的性质。
我们熟悉Brahman一词,我们将其翻译成“绝对实相”,尽管我们可能不知道“绝对”或“实相”是什么意思。Brahan是从词根Brh(增长,长大)派生的名词,moun是“大”的意思。
在语法学习中,我们被教导形容词限定名词,但你会发现名词也限定形容词,如果我说一座山是大的,你可以看到特定大小的山。如果我对建筑物使用相同的形容词,比如“大建筑”,这个“大”的意思只是“建筑大”,而不是“山大”。如果我想看到一个大的微生物,我需要一台显微镜,形容词“大”保持不变,其尺寸随着名词的限定而变化。因此,名词也限定形容词。
如果我从词根bṛh形成一个名词,其意思是“大”( bigness),没有东西限定这个“大”,它是无条件的大,它没有任何形式,也没有任何限制。无限梵(Param Brahma),不受空间或时间的限制,这确实是自我知识(adhyātma),或自我(ātmā),存在,意识,俱足是个人的实相。ātmā这个词被解析为:那个遍及万物者被称作ātmā(āpnoti,vyāpnoti sarvam iti ātmā)。因此,自我是梵、无限,神和个人仅仅表面上是两个实体,在两者之后是无限梵(Param Brahma),他是不变的,不朽的(akṣara)——那即自我。在第八章,主说道:“他知道自己与我无异,他是与我合一的,他是智慧的,已从生死中中解脱。“
神和个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区别,只是他们的服饰(veśas)不同。在舞台上,一个人扮演乞丐,另一个扮演国王,国王命令人们尊重和顺从他,而乞丐及其语言只唤起同情,但在演员休息室里没有乞丐或国王,他们都是同样领工资的演员。同样,神是整个创造,而你我只是有限的生命,由于我们的服饰不同,我们貌似不同。在他作为神(īśavar)的角色中,主的身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在你作为个人(jīva)的角色中,你的力量、知识和其他方面都有局限。这些表面的东西并不代表真正的差异,这些局限性属于身体,而不是属于自我,那个意识的本质。
你是没有局限的意识,你的身体只是表面的局限,心智觉悟于这个事实的人与主相同。很多人批评吠檀多,因为他们不能捕捉到这个视野。吠檀多是实相的知识,而非似是而非的知识。当你看着自己在凹面或凸面的镜子里,你不会惊讶于你所看到的扭曲镜像,你知道这只是表面的镜像。同样的,即使在演戏的时候,你可能在舞台上扮演乞丐的角色,但不会像乞丐那样受苦。主告诉阿周那,个人应该冥想这个教导,直到该视野清晰。
“冥想时一门心思思念我,心无旁骛的人,就能到达那个无限的、光明的主。”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真的结束了,物质不会被摧毁,能量也不会,一种形式可能会被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但并不会完全消失,认为意识将会终结是没有逻辑依据的。
你是一个意识存在(jīva),正在舞弄着这个身心复合体。当身体(物质)死亡和分解时,意识存在不会死亡。经文说:意识存在(jīva)是一个旅行者,抛弃一个身体,采取另一个身体,死亡只意味着意识存在与既定身体的联系已经结束。当意识存在(jīva)采取人类身体时,他或她所执行的善恶行为,产生好的和坏的结果,一些结果在这一生中终止,其它结果不会终止。那些未消化的结果——美德(puṇya)、罪恶(pāpa)—— 将来某个时候将被继承,直到那个时候,它们保存在该意识存在的帐户上,根据该美德罪恶(puṇya pāpa) “帐户”,意识存在(jīva)获得另一个身体,藉此他或她执行行动,积累更多的美德和罪恶,这将导致他或她采取另一个身体。这样,意识存在(jīva)不断变动,这是生死之轮(samasāra cakra)。如果意识存在(jīva)认为他或她是陷于此轮的人(samsārī),这归咎于此单个错误:“我是一个行动者,行动的结果属于我。”
如果你知道你是如如不动的,你怎么会采取行动,且结果怎么会属于你呢?当个人接纳个人的本性是如如不动的,个人“帐户”里的美德及罪恶都被注销了,因为不再有行动者来收割那些结果,那个智者将不再重生,因为没有美德罪恶来继承,因此没有理由采取另一个身体。
有些人欢迎死亡,希望通过死亡来终结他们的问题,但死亡并不会让任何人摆脱问题,个人只会不断生死轮回于这个悲伤的短暂世界中。你哭泣着出生,你继续哭泣,从悲伤到悲伤,直到你死的那一天,轮回不是一个快乐的回合,你身陷其中,直到你了悟你的本性是如如不动,你将不再受到行动及其结果的束缚。
了悟主和你是如如不动的意识,你毫不费力地到达主,因为主就是你自己。
“哦,阿周那,我很容易到达的,因为那个瑜伽士总是记挂我,心无旁骛,只思念我。”
你认为你丢失了钱包,到处寻找,当你意识到它就在你的口袋里时,还有困难得到它吗?了悟你自己是无限的存在不是你要完成的行动,没有努力,不需要行动,你不需要做那么多收缩肌肉的运动,没有必要做任何瑜伽体式,不涉及到技术,你只需要认识自己是无限的。主说:“那个人正确地接纳我,不思他自己,对他来说,我是易于到达的(Sulabha)。
个人想要这个那个,只对实现小目标感兴趣,将不会到达我。通过路径,个人无法到达我,你可以通过路径到达终点,但是你无法切割路径到达你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技巧使你的心智更加纯洁、更恒定、更精微,但真正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心智,它是了悟你自己,因此那没有路径。”
黑暗不能遭遇光明,因为光明到来,黑暗消失;同样的,愚昧与知识也相互对立。主说:“我是最容易到达的,我也是最难到达的,如果你找寻‘我’,你找不到‘我’。但是,对于那些心智有准备之人得到教导的恩赐,我很容易悟到。”
4. 有谁知道在印度梵文传入中国之前, "梵 "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 *印度文brahma译成"
其实,“梵”本来读作“凡”,本义是林木繁茂无边的意思,也就是“森”,后来引申为草木茂盛、像森林一样宁静、宁静清洁等义。比如“梵梵”就是极其丰茂。梵的这个意思也同“芃”相似。元朝以后的字典都搞错了“芃”字,错读作通假字“蓬”音。实际上“芃”本音就是“凡”,本义是草卉丰茂无边,引申为草木茂盛。由于“芃”(凡)与“蓬”同意义而被用作通假字,才又读作“蓬”。因蓬、茂等字常用,芃(凡)本字本音逐渐被遗忘。但是从《唐韵》《说文》及文字学原理。还能考证其本为“梵”之音义。
由于印度地处热带与亚热带,林木繁茂,加上印度需要Brahmā一词最初我们读作“婆罗诃摩”,本义是宁静清洁,为了从华文意上翻译此义,就用意译加音译的方法来翻译这个词,即以印度林木繁茂的特征及产生宁静环境的“梵”来翻译前半部,用“摩”来翻译后半部分,翻译成为“梵摩”。为了区别华文含义与印度含义翻译,又改读为“饭”音。后来凡是涉及印度的,我们都用“梵”(饭)来表达。后来佛教流行,梵字的印度含义用途频繁,其本音本义反而被遗忘了。实际上,梵及芃一样都是繁茂本义。现代字典应当修改这两个华字,以免误导华人以为是印度传入的。
5. 读诵《梵网经》 是不是要海清曼衣
不需要。
能够穿海青这是最好,这是礼服。过去上朝见天子,就是穿这种宽袍大袖的礼服,海青是汉朝时代的礼服。不是必须穿的,衣着朴素得体即可。
梵网经(梵文Brahmajāla-sūtra),佛教大乘戒律经典,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后秦鸠摩罗什译,上下两卷。
上卷叙述释迦牟尼从第四禅擎接大众到莲华台藏世界见卢舍那佛,问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所得果是何等相,以及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
下卷述说释迦牟尼受教已,示现降生、出家、成道、十处说法,于摩醯首罗天王宫,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法门亦复如是。
6. 什么是大梵天
初禅离生喜乐地 大梵天 大梵天王所在;身长一由旬半;天寿一劫半回 身心妙圆,威仪不答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梵辅天 身长一小由旬;天寿一小劫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梵众天 身长半小由旬[二十里];天寿半小劫[八万三千九百九十岁] 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7. (1)梵天的含义
这样的佛徒胡说8道!!!!!!!!!!!!
这样的佛徒胡说8道!!!!!!!!!!!!
这样的佛徒胡说8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