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最早插花专著

最早插花专著

发布时间: 2022-05-17 02:35:52

『壹』 什么是插花作品的意境

中国艺术插花的意境 

花艺术从其特点和艺术形式上通常分为东方插花艺术和西方插花艺术两种。西方插花侧重于以大量的花材插成装饰效果好的图案式,突出人为的理性的整齐的造型。

东方插花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其风格主要以体现花材的自然美、线条美和意境美为主要目的,其中意境的创作是中国插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根源于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儒、道、佛文化所追求的自然境界,融入了中国诗、画的文化内涵。

因此,意境的美是中国插花艺术对世界插花艺术的贡献,也是中国插花设计创作中的难点。意境的深浅又是衡量中国插花艺术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   

一、意境的诠释 

中国艺术插花的重点就是意境的创作,按照现代《辞海》的解释,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因此,可以将艺术插花中的意境理解为:插花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按照主题所插出的插花造型共同构成艺术插花的意境,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插花人人可为,而作品的效果却千差万别。在我们所能欣赏到的插花作品中,有的作品让人看了印象深刻,流连忘返;而有的作品却不能给人留下印象。有的作品自然朴实,简单、素雅,却能让人有美的感受;而有的作品虽然五彩缤纷,却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也即意境的差别所为。

一件优秀的插花作品,必须有创新的造型。正如香港著名插花艺术家钟玉冰所说的插一盆好看的花并不难,因花朵本身已很美,但要将一些没有艳丽色彩或特殊形态的花材,插出特色,令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则须花更多心思。

做到这一点还只能算插花造型的优秀设计,更深层次的的美是在作品的主题引导下让人产生与作者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甚至受到启迪,产生景外之景,弦外之音,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正如《瓶史》中论及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不能解,划然示我意象之表也,就是对艺术插花中意境的最好的诠释了。   

二、意境的形成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知之越多,爱之越深。因此,研究中国艺术插花中意境的形成,除了了解其文化根基外,必须了解其诞生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插花较早的国家之一,六朝时的史书已有关于佛前供花的记载,也是中国最早的插花记录,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插花随着时代的变迁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包括早期的佛教插花、民间插花,之后的宫廷插花及文人插花。

其中,文人插花以其深刻的含义,结合清雅优美的线条造型,确立了它在中国插花艺术中的主导地位,并成为东方插花艺术的代表。

文人插花不单把花材看成是表现形式美的要素,而是以花传情,借花明志,让花成为表达情感意趣的传递者。插花作品也不仅是一件装饰品,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作者自由充沛的心源和外界接触时突然的领悟。 

中国历史上许多的诗人、画家都涉猎过插花领域,如南齐的画家谢赫、唐代诗人李白,宋代诗人杨万里、陆游,明代造园家计成等都留下有关的诗句、绘画及理论著作。

对东方插花形成作出杰出贡献的、有名的插花专著《瓶花三说》《瓶花谱》《瓶史》则分别由明代的戏曲家高濂、画家张谦德和文学家袁宏道完成,书中对花的含义、花的养护、插花的造型、手法都有详细的说明,并由此奠定了中国插花早期较系统的理论基础。

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介入,中国插花一开始即按诗、书、画的创作原则行事,并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   

三、意境的创作 

意境,是艺术家审美的再现,是与生活形象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有限的作品中表达无限而深远的内涵。有景外之景,意外之意。插花创作被称之为艺术创作,就是因为作品内涵之深远,意境之深邃。

中国的艺术插花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并高于自然,善于利用自然花材的美来娱人、感人。不仅重视花材的形态美和色彩美,而且更注重所表达的内容美,即意境美。讲究借物寓意,以形传神,耐人寻味和遐想。 

中国文学中直接与花有关的内容很丰富,古人常赋予花一定的精神含义。如用菊花临秋独放、梅花傲雪凌霜怒放,象征着毫无畏惧的品格;兰花高洁幽香,是淡泊名利的君子之花,象征名士的高风亮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纯洁无邪;松柏挺拔坚强,代表一种坚贞不屈、顽强向上的精神;报春花、迎春花寓意春色满园,春光明媚;君子兰代表君子之交,友谊万古长青等等。

如将梅、竹、菊、兰组合用到插花中借以表达内心不畏严寒、高风亮节、洁身自好的感情,是古代文人非常喜好的。现代人赋予花的一定的语言,通过合理组合或谐音表达意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中国民俗常喜欢吉祥,花意常伴吉利,如用百合寓意百年好和、万事如意;水仙为水中仙子,神圣高洁;桃花预示好运将至,有大展宏图之意;大丽花是大吉大利、大喜之兆的含义;万寿菊象征健康长寿;常春藤寓意白头到老;勿忘我乃花中情种;万年青比拟青春常驻;富贵竹为大富大、贵好运不断等等。 

艺术的境界在于美,所以中国艺术插花创作时,在确定了创作方向后,插出美的造型才能体现出美,表达出完美的意境。

创作者在确定了创作方向后基本上应对将要完成作品的造型的雏形在头脑中有个初步的形象,此时可再经过细致的形象思维,运用绘画原理在大脑中构图,调整出花材最佳的比例、位置。最后定形整个作品的细部,然后可将具体的造型,以白描的方式画到纸上,也可直接插做。 

艺术插花一般只是作者艺术修养的凝聚和反映,所以创作的内容方向,不需要过多考虑环境和用途,重要的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能够表现什么,能够表现得多深,从而决定所能创作作品的意境的深浅。

所以对于有一定插花技艺的创作者而言,创作方向的准确定位是最重要的,它可以最终决定作者是否能创作出意境奇、高、远作品的重要的一步。

根据中国艺术插花意境的内涵,创作方向的确定可以主要从文学所包含的内容里、现实中的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里及构成插花的花材、器具等方面考虑,通过对它们的运用或从中得到的启发激发创作的灵感。

(1)最早插花专著扩展阅读

艺术造诣

插花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现代艺术插花不过分要求花材的种类和数量的搭配,但十分强调每种花材的色调、姿态和神韵之美。用一种花材构图,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不同的构图以及与不同花材花器的组合,达到的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是艺术插花的表现力。

艺术插花最讲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对花材和花器的选择几乎没有限制。插花构图注重立体感和空间感,要留空白,以给人想象的余地。艺术插花通过搭配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组织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艺术品。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是由于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间,进行艺术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经过作者精心创作,具有独特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艺术插花的作者,须善于观察自然,敏锐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间,积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丰富语汇,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基础知识,熟悉绘画音乐,这样才能不断地创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插花

『贰』 中国最早发行的一部花卉园艺学著作

应该是南北朝时的《魏王花木志》了吧,虽然只是残本。

『叁』 明代撰写插花专著瓶史的文学家是

袁宏道。写来的《瓶史源》还被传到日本,供他们研习插花艺术。
《瓶史》中还根据插花类型记录技艺,还撰写了关于如何保存花,花的要点等内容。

悄悄补一句,现在插花艺术被大众狭隘地认为是女性的艺术,实际不然。
袁宏道是男性,古代文人雅士都会用插花艺术来修养身心。
所以打破偏见,不仅仅只有女性才能插花。点缀生活部分男女。

『肆』 中国插花最早又称什么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就把美丽的花卉纹饰烧制在陶器上。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商西周时期,花卉纹饰不仅可以从陶器上看到,在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到了西周至春秋中期有了文字记载。成书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即芍药)。”这是描写男女青年为表达相互爱慕之情;临别时折下芍药花枝相赠的诗句。他们折下的花枝就是今天所说的切花。
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阊大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进入文化领域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秦汉时期,文化艺术有了极大发展,插花艺术也不例外,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表现善男信女对佛的崇拜与虔诚,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公:元6世纪北周时的观音像(现存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手持一瓶花,枝叶与容器比例协调,这也是有关插花艺术的最早标本。《南齐书》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世祖为:感,梦见优昙钵华,……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富丽堂皇,永不凋谢。这是我国人造花出现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牡丹在唐代处于国花的地位,每当牡丹花期,人们争相赏花、买花。宫廷中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九锡”就是九个程序。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图1),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组合,制作精细,花色艳丽,仿真程度很高。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艺术风格也从庄重讲排场变成不拘一格,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不仅是瓷或铜的瓶、盘,而且扩展到竹筒、漆器,还有吊挂和壁挂。总之,追求自然情趣,朴实简洁,清新活泼,随意洒脱。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锦洞天”是李后主的独创。每年春盛时节,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挂上横幅“锦洞天”。犹如大型插花展览会,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当时还出现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盘”,既做容器,又当花插。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当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内涵重于形式,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多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从此形成以花品、花得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形式,对后世影响颇大。
宋代篮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篮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开或盛开,色彩艳丽,错落有致,姿态飘逸,生机勃勃。
元代插花风格逐渐摆脱宋代理学的影响,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来表达作品的主题,也就产生了有人所说的“心象花”。钱选绘的吊篮式插花,在吊篮上放两个瓷罐,罐里分别装满金桂和银桂,上飘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条,暗示金贵、银贵,不如自在如意贵。反映人们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愿望。
明代是插花艺术复兴、繁荣、昌盛和成熟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的系统的体系。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庄严富丽,造型丰满,构图严谨,寓意深邃。如边文进《十全厅堂瓶花》 (图3),十种花材,十全十美,又各有含意。中期插花追求简洁清新新,色彩淡雅,疏枝散点,朴实生动,不喜豪华富贵,常用如意、灵芝、珊瑚等装点插花。晚期插花追求参差不伦,意态天然。讲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构图严谨,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关系。这一时期中国插花理论日臻完善、成熟,有许多插花艺术专著相继问世。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响最大,书中对构图、采花、保养、品第、花器、配置、环境、修养、欣赏、花性等诸多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作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还有张谦德的《瓶花谱》、高濂的《遵生八盏.燕闲清赏》、何仙郎的《花案》等,对花材的选择、处理艺术,保养方法,插花风格,花性认识,构图技巧,色彩和体量的协调,品赏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论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袭明代传统风格。受益盆景术的影响,人们崇尚自然、欣赏自然美,将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微缩在室内几案上。清带还流行写景式插花、组合插花和谐音式插花。如邹一桂的写景式盘花,花材有竹、棕榈,配以太湖石,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颇富自然之趣。谐音式插花如马诒所绘作品《前程万里》,以铜钱、佛尘、万年青、李子为花材取其谐音为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花卉园艺事业的发展,插花这门古老的艺术,得到了迅速复苏和发展,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先后成立了插花组织。1987年4月,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花卉博览会,同时举办了全国插花展览。1990年5月19日,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在北京成立。此后,许多大、中城市相继成立了地方性的插花花艺协会,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插花花艺系统网络。至今,结合全国花卉博览会举办的全国插花展览和评比已有4次,大大推动了我国插花事业的发展。为普及和提高插花艺术水平,各地纷纷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插花培训班,一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还开设了插花课程。

『伍』 古代有没有设置插花的地方

有的。
隋唐时期插花的盛行,不但涌现出大量的诗歌来描绘插花艺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插花理论著作一罗虫L的《花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赐的九种器物,为尊重、庄严的象征。花九锡,也就是赠予花卉九种美好、贵重的事物,更增加了花之华美,深化了花卉文化的内涵。所谓((花九锡》即“1.重顶惟一一风;2.金错刀—剪;3.甘泉—浸;4.玉缸一一贮;5.雕文台座—安置;6.画图;7.翻曲;8.美酷—赏;9.新诗—咏”。花的这九种美好、
一贵重的事物就是:1.用来挡风遮雨的帷慢;2.用来剪枝叶的剪刀;3.用来浸养枝叶的泉水;4.用来插贮花卉的容器;5.用以放置插花的台坐;6.描绘插花的图画;7.歌唱插花的歌曲;8.饮酒赏花;9.为插花作诗以咏颂。
《花九锡》不但是我国插花历史上最早的插花专著,同时还清晰地反映了隋唐时期插花艺术发展之迅速。在这个阶段,插花的技艺有了很高程度的造诣。插花技术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

1.有了折取花木的工具一剪刀,这样可以减少用手折对花木的伤害,更有利地保护了花木;
2.利用甘泉来浸养花材,有利于长时间营养花材,增长花材的保鲜期;
3.对插花所用容器有了一定地选择和讲究,以素雅、高贵的容器为主,了解了花卉与容器有很大的关系;
4.对插花的安置也有了要求,插花作品要与周边环境相适宜。
希望此答案你可以满意

『陆』 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可分为礼仪插花和艺术插花
礼仪插花是指用于社交礼仪,喜庆婚丧等场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传达友情、亲情、爱情,可以表达欢迎、敬重、致庆、慰问、哀悼等,形势常常较为固定和简单。
艺术插花是指不特别的要求具备社交礼仪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来供艺术欣赏和美化装饰环境的一类插花。

风格
可分为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
基础插花造型
东方式插花有中国插花和日本插花之分
东方式插花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插花,与西方插花的追求几何造型不同,东方插花更重视线条与造型的灵动美感。
东方插花的花型由三个主枝构成,因流派的不同称“主、客、使”、“天、地、人”、或是“真、善、美”。虽然称号不同,却都表达了东方人的哲学思想。
在中华花艺中我们把最长的那枝称作“使枝”。以“使枝”的参照,基本花型可分为:直立型、倾斜型、平出型、平铺型和倒挂型。
直立型
使枝直立而插,角度最多不超过30度。花型平和、稳重,正式隆重的场合多用直立型。
倾斜型
使枝倾斜而插,角度在30度—60度之间。花型悠闲、秀美,随意而插的作品适用日常生活。
插花
平出型
使枝由花器口倾斜而插,角度在60度—90度之间。花型洒脱、有强烈动感,有个性,在特别场合插做。
平铺型
使枝不同与其他花型要“先立而后斜出”,而是直接依附花器器沿或水面而插。花型平和、舒适有满足感。
倒挂型
使枝由花器立出而弯曲至花器器沿以下。花型有强烈的征讨、冒险意味,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感。
特质
自然之真:依花草树木之自然生态,掌握季节之变化。
人文之善:经济效用、敦睦人伦、花卉德性(花文化)。
宗教之圣:以花供佛、以花修道、对花之崇拜。
艺术之美:花材艺术、花卉艺术、整合艺术。
类型
园花:种在花园中,考虑植物艺术的生长姿态。
盆栽:种于盆、钵中,根部尚存可与花卉搭配。
秉花:把花当饰品,讲究衣饰和花卉之搭配。
佩花:将花插在头上或襟上,注重花卉和衣饰之关系。
篮花:插置于篮中,注意花和花篮的亲托效果。
瓶花:折花置于水盘或花瓶中,较具时代意义,是世界花艺中主要的一类,有盘花、瓶花。
果供(供花):以果实为主,极富教化和艺术。
中国式插花
中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 展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日本式插花
西元六世纪时,推古天皇派特使(相当与今日的外交官)小野妹子到中国做文化交流亲善访问,他回日本时带了很多中国的字画、雕刻、文学、戏剧还有园艺及供佛的瓶花等。小野妹子是一位出家人,住在京都六角堂小池塘旁的顶法寺,日本第一个插花作品即在此完成。从此日本有了插花学校的兴起。名称叫做“池坊”,乃源于池旁之意。池坊是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学校,当前的负责人是池坊第四十五代——池坊专永先生。
要旨
奉献:有如大自然界将花和树最美的一面无私地献给人类。
插花
耐性:把一枝一花放在最适当的地方,需要宁静的心。
精力:收集花材处理枝、茎、叶均需要充沛的精神。
专注:要抛开繁琐,才能真正创造完美的作品,所谓精神所至,金石为开。
智慧:自我训练到花、人成为一体,达到纯静的程度,日本的花艺依不同的插花理念发展出相当多的插花流派,如松圆流、日新流、小原流、嵯峨流等各自拥有一片天地与西洋花艺完全不同的插花风格,可以说是花艺界里具有影响力之艺术。
西洋式插花
西式插花一般指欧美各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形式。花多而色彩艳丽,多以几何图形构图插制,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西式插花基本花型。
半球型
这是我们见得最多的花型了吧?将花材剪成相同长度插在花泥中,形成一个半球形状。半球型花是一个四面观的花型,柔和浪漫适用于婚礼、节日等很多场合。
三角型
又分为对称三角型和不对称三角型。在古埃及等古文明中,常作为装饰应用。对称三角型较稳定,但都是单面观的花型,常用于墙边桌面或角落家具上。
水平型
水平型花也是四面观的花型,源自古希腊时祭祀坛上用的装饰花,现今常用到会议桌、餐桌、演讲台上。同半球型相似,水平型花也是四面都好看的花型,豪华富丽。
花扇型
扇形花为放射性的半圆花形,豪华美丽,就像是孔雀开屏。起源于宫廷贵妇手中常拿着的羽毛、蕾丝做的扇子。摆放在玄关、壁饰和靠墙摆设的桌上都很合适。
瀑布型
就像一层层的瀑布,瀑布型的花由上而下地插制,具有流动感、柔美浪漫。这也是除了球形以外最常用的新娘手捧花花型了吧?
西式插花还有“圆锥型”、“椭圆型”、“球型”、“垂直型”、“水平型”,还有以字母形状造型的“S型”、"T型"、“L型”等等,都有其各自的魅力。我们慢慢来了解吧!

『柒』 我国插花历史,现状,展望!!!!

我国插花历史,现状及其展望
作者:不详 上传:yeguiren 来源:网易行业 2005-12-10 03:54

一、中国插花的历史介绍: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就把美丽的花卉纹饰烧制在陶器上。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商西周时期,花卉纹饰不仅可以从陶器上看到,在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到了西周至春秋中期有了文字记载。成书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即芍药)。”这是描写男女青年为表达相互爱慕之情;临别时折下芍药花枝相赠的诗句。他们折下的花枝就是今天所说的切花。

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阊大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进入文化领域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秦汉时期,文化艺术有了极大发展,插花艺术也不例外,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表现善男信女对佛的崇拜与虔诚,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公:元6世纪北周时的观音像(现存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手持一瓶花,枝叶与容器比例协调,这也是有关插花艺术的最早标本。《南齐书》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世祖为:感,梦见优昙钵华,……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富丽堂皇,永不凋谢。这是我国人造花出现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牡丹在唐代处于国花的地位,每当牡丹花期,人们争相赏花、买花。宫廷中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九锡”就是九个程序。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组合,制作精细,花色艳丽,仿真程度很高。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艺术风格也从庄重讲排场变成不拘一格,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不仅是瓷或铜的瓶、盘,而且扩展到竹筒、漆器,还有吊挂和壁挂。总之,追求自然情趣,朴实简洁,清新活泼,随意洒脱。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锦洞天”是李后主的独创。每年春盛时节,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挂上横幅“锦洞天”。犹如大型插花展览会,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当时还出现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盘”,既做容器,又当花插。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当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内涵重于形式,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多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从此形成以花品、花得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形式,对后世影响颇大。

宋代篮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篮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开或盛开,色彩艳丽,错落有致,姿态飘逸,生机勃勃。

元代插花风格逐渐摆脱宋代理学的影响,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来表达作品的主题,也就产生了有人所说的“心象花”。钱选绘的吊篮式插花,在吊篮上放两个瓷罐,罐里分别装满金桂和银桂,上飘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条,暗示金贵、银贵,不如自在如意贵。反映人们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愿望。

明代是插花艺术复兴、繁荣、昌盛和成熟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的系统的体系。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庄严富丽,造型丰满,构图严谨,寓意深邃。如边文进《十全厅堂瓶花》,十种花材,十全十美,又各有含意。中期插花追求简洁清新新,色彩淡雅,疏枝散点,朴实生动,不喜豪华富贵,常用如意、灵芝、珊瑚等装点插花。晚期插花追求参差不伦,意态天然。讲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构图严谨,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关系。这一时期中国插花理论日臻完善、成熟,有许多插花艺术专著相继问世。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响最大,书中对构图、采花、保养、品第、花器、配置、环境、修养、欣赏、花性等诸多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作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还有张谦德的《瓶花谱》、高濂的《遵生八盏.燕闲清赏》、何仙郎的《花案》等,对花材的选择、处理艺术,保养方法,插花风格,花性认识,构图技巧,色彩和体量的协调,品赏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论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袭明代传统风格。受益盆景术的影响,人们崇尚自然、欣赏自然美,将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微缩在室内几案上。清带还流行写景式插花、组合插花和谐音式插花。如邹一桂的写景式盘花,花材有竹、棕榈,配以太湖石,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颇富自然之趣。谐音式插花如马诒所绘作品《前程万里》,以铜钱、佛尘、万年青、李子为花材取其谐音为主题。

二、近,现代中国插花发展情况介绍:

清代以后为我国插花艺术的停滞衰退阶段,由于战祸连年,许多宝贵的插花图片和资料散失殆尽,各地不同风格流派的切磋交流受到影响;又因国民经济的持续衰落,必然影响到属于文化范畴的插花艺术,使之走向停滞和低潮。这种局面延续近百年,直到近十几年来才得以复苏。由于历史上出现的断层,使中国插花艺术停滞、衰落100余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又得以复苏,目前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插花活动恢复和普及较早的当数广州、上海和北京。在它们的带动和影响下,不仅已有了全国性的插花组织——中国插花花艺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插花艺术专业委员会,而且有20个省市都成立了相应的插花组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专业队伍,活跃在全国各地。至今已多次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插花活动。每隔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插花大赛,1992年11月在广州举办了全国第三届插花大赛。以后的大赛将由各省、市、自治区轮流申办举行。由于插花活动的普及和发展,不仅活跃了各地的文化娱乐活动,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及国内鲜切花生产的发展。北京、广州、上海、西安等城市,都曾与国外插花界朋友或组织,进行过观摩展览、表演、讲学、研讨等多种学术活动。还有近期02年在上海举办的“花之韵”国际插花展是上海最高级别的插花盛会,从1996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成为插花艺术的“传道者”。通过这些活动,更进一步推进了插花艺术的迅速发展和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深信中国插花艺术,将以其绚丽多姿、灿烂夺目的风采,再现于国际插花艺坛,独领风骚。

结语:

通过对《插花艺术》这门课的学习我对插花和插花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感觉作为一门与植物联系的艺术与我的园林专业有着非常深的联系,对我更一步加深我对园林的认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园林设计中我可以将插花艺术的方法合适地运用到植物造景设计中去,相信可以创造更为人性的舒适的生态景观空间来。

『捌』 中国古代插花名著分别有哪些

(1)《遵生八笺》之五《燕闲清赏笺》,明代戏曲家高濂所著。卷中有《瓶花三说回》,即“瓶花之答宜”、“瓶花之忌”、“瓶花之法”,首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历代插花的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进行分析,是世界上最早的插花艺术论著。

(2)《瓶花谱》,明代画家张谦得于1599年著。此书是后世插花者必读之良书。全书分为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八节,内容全面具体,文笔流畅简练。

(3)《瓶史》,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于1599年著。全书有花目、品弟、器具、择水、宜称、屏浴、花崇、洗沐、使令、好事、清赏、监戒等共12节,详尽地描述了插花的方方面面,并简明扼要而深刻地阐述了插花构图的法则和意境创设的美学原理,以及中国古代文人插花的审美观念,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插花艺术的理论体系。

『玖』 花艺的简介

花卉艺术是人们表现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人生、艺术和社会生活体悟的媒介,是人们借助于自然界的花草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种方式。 关于插花艺术的起源,目前有几种说法,并不统一,是有待继续查证和探讨的问题。
在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插花艺术虽然源远流长,但由于它的创作和欣赏都属即时性的,在摄影和录像等技术发明之前,只是短暂的艺术表现,所以传世作品极少,对其始源的考证,只能借助于地下出土文物或各类史料支言片语的记载。加之过去极少有人进行考证,故今天要得出确切的结论是有困难的。这里只把几种有关起源的论说作一简介,以供参考。目前,关于插花艺术起源的论述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来说,另一方面是从插花艺术的起源地来说。 这方面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源自供花,另一种则源自民间风俗。
(一)、源自佛教供花这是目前较流行的说法。根据有两点,一是来自日本插花界的观点,二是从佛经中论证。
1、日本插花界认为,日本的插花艺术是从佛前供花发展而来,经过供花→宫庭插花→民间插花这一历程发展成今日的插花。随着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许多人士都前往日本学习插花,因此把日本插花的起源推而广之,流传着插花源于佛教供花的起源论说。
2、从史书和佛经中引证。目前许多书籍都引用《南史》中关于盘花的段节,认为是最早的记载《南史》的南朝齐武帝诸子中,有关晋安王子懋:“年七岁时,母阮媛尝病危,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竞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这段莲花供佛的记载,被人认为是插花源于佛教胡文证。
3、另外,佛经中也确有供花的条文。佛经和《魏书》中都有“花供养”的记载。《修行本起经》讲述了一段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成佛时与花有关的故事。《魏书·释老志》中有:“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称为‘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华、致敬意。”东晋僧人法显著《佛国记》也提及,所到之处,都有以花供养者。花供养是佛教六种供养中的第一位可见佛教供花是非常注重的。佛教供花主要有三种形式:皿花、拈花和散花。
(二)、源于民间风俗
这是从广义的范畴来定义插花,认为插原始形式是从不使从用器皿的手持花和佩戴身(头)上的花。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物,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很早就与花为伴。
花使人产生信赖、安慰的感受,能互相沟通,人们把花(叶)作为护身符,戴在身上,是可以驱魔祛邪,得以平安。后逐渐展为一种装饰,表现自己的美丽迷人,互相赠送以示爱慕和思念。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虽然其中渗有一些迷信色彩,但非因某一种宗教而起,只是人们对冥冥宇宙的不解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如在中国,远在佛教传入之前,民间就有用祭祀和赠花的风俗。最早的传说是《山海经》称:东海之度朔山,神萘和郁垒捉鬼的故事。黄帝立大桃人于门户,画二人象与虎、苇索以御鬼,后人皆仿之。这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故事。《诗经》是记载公元前470年以前商周到春秋时期的民间诗集。在《诗经·郑风·〈溱(洧)〉》中有男女手持兰花到溱河洧水去祭祀、嬉戏的记载,临别时还互赠芍药。这种大型的宗教活动形式集春游、男女择偶为一体,都是以花为媒介.类似的情形,《诗经·陈风·》也有记载,如“视尔如,贻我握椒”。
意即我看你像锦葵花般美丽,你就送我一把香花椒。这些都可视为插花(广义)的一种原始形式。稍后,屈原的《楚辞·九歌》有:“瑶席兮玉,盍将把兮琼芳”。盍是合之意,即指在神座前放置成束的鲜花,这不已接近插花的形式吗?《楚辞·山鬼》是以披花带绿形容山神,折花香以寄思:“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思美人》中虽是屈原借题发挥,但也说明当时的人早已有折枝花卉进行玩赏的风气。“(孽)大薄之芳兮,搴长洲之宿莽,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又如晋人陆凯的梅花诗:“折花逢驿使,寄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将友人相赠的花枝,插于盛水器皿中,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正是插花艺术的起源。而这些都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已有的。佛教传入中国较晚,据史料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始闻有浮屠之教(即佛屠),至东汉,天竺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应汉使者的邀请(公元)67年来到洛阳,明帝为他们建筑了白马寺,请他们翻译经典,才开始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而当时,儒家学说仍占统治地位,佛教的影响并不大。三国时期魏开创了清谈学的风气,学又占了统治地位。西晋佛教依附学,还不能独立发展。东晋,佛教的社会地位影响超过了玄学。到了南北朝,佛教才大为流行。后来又消沉了一段,到隋朝时才正式盛行全国。所以,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不能说是源自佛教供花,佛教供花只是插花中一种形式而已。 源自古埃及
在西方插花著作和分中
文插花书刊中有这种提法,其根据是在古埃及法老墓中发现有插花图案的壁画。文物的证据是无可否认的。公元前2500年埃及贝尼哈桑墓壁上有睡莲瓶壁画,并在墓中发现有鲜花随葬,这可谓是世界最早制作的“干燥花”了。据说古埃及人把莲花看做爱西斯神,并已知道把花安置在有水的瓶中,使之不萎。这些都足以说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有鲜花祭祀的仪式。 此外,埃及的金字塔以及相继创立的几何学,对西欧的建筑和艺术风格都极有影响,而西方传统的古典插花正是以各种几何图形为主的大堆头形式,具有像金字塔那样的对称、均衡和重量感,可见艺术风格的一致性。所以说插花源自古埃及是有一定根据的,起码可说是西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源自中国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花祭祖和互赠花枝(束)的风俗,而且玩赏花木的风气甚浓。据考古发现,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有一方几上盛有六枝红花的圆盆,过去人们对插花意识淡薄,曾认为是盆景,但现在看来,甚似插花。这和北周时庚信的一首杏花诗极其相似。诗曰:“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前,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放荡江湖,寄情花草,与山水花草为友,他们不仅赏花,还有探花、采花的逍遥游。东汉张衡的《归田赋》上说:“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于焉消遥、聊以娱情”。东晋的陶渊明有诗:“秋菊有佳色,损露掇其英,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采花、折枝的兴致历久不衰,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等等,正因中国文人有此嗜好,所以中国的插花艺术既具自然写真的风格又具浓郁的文人气息,融诗、书、画、花于一体,不拘一格,谦洒自如。这是东方插花艺术的特点,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日本插花是从中国传入的,因此也渗透着不少这种特色。此外,中国人很早就研究延长切花花材寿命的方法,对花枝插置的布局,与花器和周围环境的配合等等都早有研究,使插花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专学。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还有罗虬的《花九锡》以及明代袁宏道的《瓶史》都可说是最早的插花专著。所以说,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拾』 插花艺术最早的发源地

关于插花艺术的起源,目前有几种说法,并不统一,是个有待继续查证和探讨的问题。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插花艺术虽然源远流长,但由于它的创作和欣赏都属即时性的,在摄影和录像等技术发明之前,只是短暂的艺术表现,所以传世作品极少,对其始源的考证,只能借助于地下出土文物或各类史料只言片语的记载,加之过去极少有人进行考证,故今天要得出确切的结论是有困难的。这里只把几种有关起源的论说做一简介,以供参考。

一、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

(一)源自佛教供花 这是目前较流行的说法。根据有两点,一是来自日本插花界的观点,二是从佛经中论证。

1.日本插花界观点 日本的插花艺术是从佛前供花发展而来,经过供花→宫廷插花→民间插花这一历程发展成今日的插花。随着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许多人士都前往日本学习插花,因此把日本插花的起源推而广之,流传着插花源于佛教供花的起源论说。

2.从史书和佛经引证 目前许多书籍都引用《南史》中关于盘花的段节,认为是最早的记载。《南史》的南朝齐武帝诸子中,有关晋安王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竞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这段莲花供佛的记载,被认为是插花源于佛教的文征。

另外,佛经中也确有供花的条文。佛经和《魏书》中都有“花供养”的记载。花供养是佛教六种供养(鲜花、涂香、水、烧香、饭具、灯明)中的第一位,可见佛教供花的确是非常注重的。

(二)源自民间风俗 是从广义范畴理解插花。认为插花的原始形式是不是用器皿的手持花和佩戴花。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物,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很早就与花为伴,花使人产生信赖、安慰的感受,能互相沟通,人们把花(叶)作为护身符,戴在身上可驱魔祛邪,得以平安。后逐渐发展为一种装饰,表现自己的美丽迷人,互相赠送以示爱慕和思念。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虽然其中渗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并非因某一种宗教而起,只是人们对冥冥宇宙的不解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在中国,远在佛教传人之前,民间就有用花祭祀和赠花的风俗。最早的传说是《山海经》称:东海之度朔山,神萘和郁垒捉鬼的故事。黄帝立大桃人于门户,画二人象与虎,苇索以御鬼,后人皆仿之。这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故事。

《诗经》是记载公元前470年以前商周到春秋时期的民间风情诗集。《诗经.郑风.溱洧(wei)》中有男女手持兰花到秦河清水去祭祀、嬉戏的记载;临别时还互赠芍药。屈原的《楚辞》中关于佩戴花饰,以花相赠或寄托思念、祭祀的诗句更数不胜数。《楚辞·九歌》有:“瑶席兮玉境,盘将把兮琼芳”即指在神座前放置成束的鲜花,《楚辞·山鬼》是以披花带绿形容山神,折花香以寄所思:“披石兰兮带杜衡(一种香草),折芳馨兮遗所思”。

晋人陆凯的梅花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将友人相赠的花枝,插于盛水器皿中,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正是插花艺术的起源。而这些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已有的。

二、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一)源自古埃及 在西方插花著作和分中文插花书刊中都有这种提法,其根据是在古埃及法老墓中发现有插花图案的壁画。文物的证据是无可否认的。公元前2500年埃及贝尼哈桑墓壁上有睡莲瓶壁画,并在墓中发现有鲜花随葬,这可谓是世界最早制作的“干燥花”了。据说古埃及人把莲花看做爱西斯神,并已知道把花安置在有水的瓶中,使之不萎。这些都足以说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有鲜花祭祀的仪式。此外,埃及的金字塔以及相继创立的几何学,对西欧的建筑和艺术风格都极有影响,而西方传统的古典插花正是以各种几何图形为主的大堆头形式,具有像金字塔那样的对称、均衡和重量感,可见艺术风格的一致性。所以说插花源自古埃及是有一定根据的,起码可说是西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二)源自中国 如前所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花祭祖和互赠花枝(束)的风俗,而且玩赏花木的风气甚浓。据考古发现,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有一方几上盛有六枝红花的圆盆,过去人们对插花意识淡薄,曾认为是盆景,但现在看来,甚似插花。这和北周时庚信的一首杏花诗极其相似。诗曰:“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前,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西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放荡江湖,寄情花草,与山水花草为友,他们不仅赏花,还有探花、采花的逍遥游。东汉张衡的《归田赋》上说:“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于焉消遥、聊以娱情”。东晋的陶渊明有诗:“秋菊有佳色,损露掇其英,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采花、折枝的兴致历久不衰,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等等,正因中国文人有此嗜好,所以中国的插花艺术既具自然写真的风格又具浓郁的文人气息,融诗、书、画、花于一体,不拘一格,谦洒自如。这是东方插花艺术的特点,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日本插花是从中国传入的,因此也渗透着不少这种特色。此外,中国人很早就研究延长切花花材寿命的方法,对花枝插置的布局,与花器和周围环境的配合等等都早有研究,使插花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专学。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还有罗虬的《花九锡》以及明代袁宏道的《瓶史》都可说是最早的插花专著。所以说,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热点内容
松子种兰花 发布:2025-10-06 11:00:43 浏览:204
大理花语牧场门票 发布:2025-10-06 10:55:34 浏览:740
花艺店枣阳 发布:2025-10-06 10:52:24 浏览:123
珍珠宝珠丁香 发布:2025-10-06 10:49:54 浏览:631
上海玫瑰园酒店 发布:2025-10-06 10:40:06 浏览:24
樱花物语女版 发布:2025-10-06 10:21:43 浏览:489
济宁花卉批发 发布:2025-10-06 10:21:34 浏览:73
海棠清水站 发布:2025-10-06 10:15:46 浏览:861
海棠丫鬟漫 发布:2025-10-06 10:15:02 浏览:590
丁香茶泡出来什么颜色 发布:2025-10-06 09:59:37 浏览: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