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蹴鞠斜插花

蹴鞠斜插花

发布时间: 2022-05-16 15:04:51

㈠ 蹴鞠的问题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溯源】
[编辑本段]

《史记》和《战国策》最早记录了足球运动的情况。《史记》和《战国策》记载都表明,在当时的齐国故都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游乐方式,而且在民间广为盛行。齐宣王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断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齐国故都临淄城足球活动就已广泛开展。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

秦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西汉建立后,又复兴盛。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西京杂记》上就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吃穿用度极尽豪华,终日看歌舞伎乐。但他却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杀牛之辈,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离不开斗鸡、蹴鞠。于是,刘邦就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到新城,刘太公和刘温也迁住到那里。又开始“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战国时期,足球是城市下层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到了西汉初年,足球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桓宽的《盐铁论》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很喜欢观看蹴鞠运动。《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宠臣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类似于今天的球星)。可见,在西汉时期,足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

由于蹴鞠运动的兴盛,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可惜后来失传了。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充气的球,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个发明。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比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时间。

唐代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戍”。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从足球技术来说,是一种发展:而间接对抗,从体力训练来说,却是足球运动的一个退步。

由于球体轻了,又无激烈的奔跑和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宫词》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唐太宗、玄宗都爱看踢足球,当时球门是“树两修竹,络网于上,以门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

不仅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有。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踢球习俗的普遍。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过这个情景:“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又《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有比赛就有球星。当时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如果你读的古书多,大概已经猜到了:恶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个“勤政楼”去居高临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这场景可真够讽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气重了不少。当然,也不只是他一个人如此,等到几代之后的唐僖宗,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恶少年,亲自蹴鞠斗鸡,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温逼迫着从长安搬迁到洛阳的路上,六军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军或者恶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着他,可见感情深厚。中唐以后的军队当中,本来就有不少是恶少年,平日间就在街上蹴鞠斗鸡赌博的。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发迹,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宋徽宗赵佶是个足球迷,他看了宫女踢足球后写诗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文献通考》介绍:“宋女弟子队153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上海博物馆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样,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宋代制球工艺比唐代又有提高,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这样做成的球当然质量是很高了。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制球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而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要量的增加。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至少在南宋时期,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也可以说,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到了元代,关汉卿等人的散曲中记述了男女对踢足球的情景。但这种男女对踢,已不是双方寻求自身的娱乐,而是以妇女踢球作为一种伎艺供他人欣赏。萨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说:“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可见踢球和歌舞一样,都是宴会上的伎艺。“占场儿陪伴了英豪”的妇女,大都是“谢馆秦楼”、“鸣珂巷里”的“绝色婵娟”,可见踢球成了妓女娱客的手段。踢球娱乐的社会性已大大缩小,它不再是节日的活动内容,也不再是宴会上的节目,而是和放荡行为相联系的娱乐。

《明史》上记载,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可见踢球已和淫乐连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踢球。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军人踢球,但并不能改变足球的娱乐性质。被称为明代社会网络大全的小说《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写西门庆在丽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捎头,一个对障,拗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写,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娱乐性质。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我国古代的蹴鞠活动,自战国起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象彗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后来,投入清代社会的水中,只留下一点泡沫,终于暗落了。

【艺术特色】
[编辑本段]

蹴鞠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蹴鞠比赛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有球门的蹴鞠比赛又可分为双球门的直接竞赛和单球门的间接比赛。双球门的直接竞赛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于军事练兵。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在专门的竞赛场地--鞠城,球门两厢对应,两边队员相对进攻,进球为胜由双球门竞赛演变而来的单球门间接比赛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传承意义】
[编辑本段]

流行了数千年的蹴鞠的兴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新陈代谢的历史规律。跨越时间上的历史距离,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兴盛的现代足球中获得新生。

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布拉特再次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临淄是足球的故乡,不仅是你们的骄傲,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是所有喜欢足球、喜欢世界杯的人的自豪。”

2006年4月,作为德国世界杯的一部分,德国汉堡足球博物馆正式开馆,向观众展示丰富的足球历史文化,包括作为足球起源地的灿烂的中国蹴鞠文化。

【蹴鞠历史轶事】
[编辑本段]

第一个因踢球名垂史册的人

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蹴鞠位置分工的形成

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体制。如专门设置了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达到高潮,甚至出现了按照场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种方式,有比赛巅球次数的“打鞠”,有场地中间挂网、类似网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还有了设立球门的比赛,这种方式每队有一定人数和固定位置,规定队员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动。

史上第一份首发名单

南宋《武林旧事》曾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这恐怕是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了。

第一个因踢球而当官的人
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㈡ 蹴鞠的技巧名称有哪些

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
动作名称: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

㈢ 中国古代是怎样踢球的

一、宋前蹴鞠运动介绍
据前言所述,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在黄帝时代,可能为了锻炼腿部力量,足球运动从军事上的训练活动开始逐渐演变、出现。
"蹴鞠"一词正式出现,最早见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 “蹋”、“蹴”,就是踢的意思。“鞠”,就是球,即古代的足球。由此可以看出,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时,距今二千三百年前,在我国的临淄城(今山东淄博市)就已经较为广泛地开展了足球活动。2004年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先生也正式临淄作为古代足球的发源地。但当时的蹴鞠到底是个怎样的踢法,史书中没有记载。
足球从军事训练活动开始通过实践,逐步改进游戏方法,踢球成为一种很好的娱乐。在战国时期,足球是城市下层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到了西汉初年,足球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桓宽的《盐铁论》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蹋鞠斗鸡”为乐,而平民百姓也是在” 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
《汉书》上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斗鸡、蹴鞠比赛的“鸡鞠之会”。汉武帝的宠巨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在河南南阳和陕西绥德的汉画像石中,都有蹴鞠的图象。可见,在西汉时期,足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
在汉代,人们认识到足球活动可以增强体力,培养勇敢耐劳精神,是军事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刘歆在《七略》一书中说:“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戏以讲练士,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据何晏《景福殿赋》中说:“(蹴鞠)将以行令,岂唯娱情。”这些记载都说明,在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足球由社会的娱乐活动变成为军事训练活动。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有“《蹴鞠》二十五篇”,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另据东汉人李尤的《鞠城铭》中记载,汉代的足球已是分队比赛,每边有六个球门,上场队员是十二个,有专门的竞技场地,而且在比赛时队员奔跑摔推犹如战场冲杀拼搏,对抗性极强,比赛时有正副裁判执法,有明确的球规可循。这样的踢球方法,可以说已具备了现代足球运动的比赛规模了。
另外在汉代的《西京杂记》、《蹴鞠新书》、刘向《别录》中都有关于蹴鞠的记载。
到了唐代时,蹴鞠仍是一项很普遍的运动,杜甫有诗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但此时的蹴鞠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三:
一、有了充气的球:《宋朝事实类苑》中载:“颜师古注霍去病芽域踢鞠云:‘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蹴蹋而戏也。‘颜谓鞠乃如此,至晚唐己不同矣。”徐坚《初学记》:“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纤结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把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还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气球。吹气的球,在世界上我国也是第一个发明。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较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
二、设立了球门:马端林《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二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岂非时鞠之变欤?”球体的改进,带来了踢球方法和踢球技术的改变。汉代因为球是实心的,不能踢高,所以球门是就地建筑,所谓”穿地为鞠室”就是这个意思。唐代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戍”。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高球门的射门,从足球技术来说,是一种发展:而间接对抗,从体力训练来说,却是足球运动的一个退步。
三、踢法多样:双球门踢法:唐人仲无颜《气球赋》中有记载。单球门踢法:从《蹴鞠图谱》中可窥一斑。无球门踢法:一人或几个人单独踢,称为打鞠;二人对踢叫白打;三人以上共踢称为场户,如三人场户、四人场户。
由于球体轻了,又不用激烈的奔跑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唐人康骈写的《剧谈录》中记载了一个女子踢球的故事:京兆府的小官吏王超,有一天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有一三鬟女子,年可十六八,衣装褴楼,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看渐众”。这个三鬟女子能够接住军中少年踢漏的球,而且穿着木展,一脚把球踢了数丈高,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于此可见当时足球活动的普及。
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宫词》,是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寒食节就是清明节,在这一天,我国古代的人们有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都要郊游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寒食的积滞。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有。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球之高。

二、宋代蹴鞠的新特色
宋代蹴鞠在唐代蹴鞠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体现了宋代的特色。主要有如下:
1.鞠球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朝事实类苑》中记:“归氏子弟嘲皮日休云:八片尖斜砌作球,火中 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间接地记述了唐代的鞠球。它已不是以前的由两片球壳合成,而是由六片或八片尖片缝成。
《宋朝事实类苑》又记:“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喜跳跃,然亦有不同。"宋代时,球用10张或12张牛皮缝成。"用十张牛皮缝做一大气球去踢”是当时官员想使公务轻松化时常用的一个比喻。陈元靓曾言:“十二香皮,裁成圆锦。”《蹴鞠谱》说其工艺“密砌缝成侵不露线角,嵌缝深窝,梨花可戏,虎掌堪观,侧金钱短难缝,六叶桃儿偏羡。”宋代鞠球的这种变化,使球更易踢,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人来踢。同时,它也反映了宋代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2.宋代取消了双球门踢法
唐代的双球门,对抗性较强。宋代仅保留单、无球门踢法。对抗性减弱,这是蹴鞠运动的退步,但是它的表演性增强,使得宋代的蹴鞠逐渐向杂耍方向发展。
3.宋代球技增强,向着技巧性、准确性方向发展。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载:“左右军筑球。殿前旋立球门,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左军毬头苏述长脚朴头红锦袄,皆卷脚 头,亦红锦袄十余人。右军毬头盂宣并十余人,皆青锦衣,乐部哨笛杖鼓断。左军先以毬团转众小筑数遭,有一对次数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毬与毬头,打大月兼过毬门,右军承得毬,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毬头依前供毬与毬头,以大月兼打过,或有即便复过者胜。胜者赐以银蛊锦彩。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也,不胜者球头吃鞭,便加抹枪。”
唐代用“挟”接对方的球,宋代用“踢” 来接,这是比较先进的。能准确地将球踢过又高又小的球门,确实不易,可见技巧之高。
宋代蹴鞠家归纳出了肩(肩如手中持重物),背(用背慢下快回头),拐(拐要控膝蹲腰取),搭(用伸腰不起头),控(控时须用双眼顾),捺(用肩尖微指高),拽(时且用身先倒),膝(右膝左手略微高),拍(胸拍使了低头觑),月兼(何必频频问绿杨).这"十踢法"。这样的踢球技术,已接近于现代足球运动技术。
4.宋代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组织,且有严格的社规。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把民间球会称为“齐云杜”或“圆社”。“齐云杜”直到明代施耐庵写《水浒传》还提到。南宋掌故家陈元靓曾言:“若论风流,无过圆社”,“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
球社的产生,一是因为蹴鞠技术难以掌握,需专门学习和长期演练,于是专门研究、传授踢球技术的市民社团便应运而生。二是城市经济文化的发达,踢球人数日增,要求蹴鞠运动行业化,有组织化。
在齐云社中,有严格的社规,如《齐云杜规》对运动员修身养性作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明师,要口决……,同时提倡运动卫生。这就使宋代趴鞠运动日益规范化、组织化、科学化。
5.专门歌咏蹴鞠的作品出现。
在《事林广记》中有“圆社市语”,它共用中吕宫《紫苏丸》、《缕缕金》、《好女儿》、《大夫娘》、《好孩儿》、《赚》、《越恁好》、《鹘打兔》、《尾声》九支曲牌来歌唱蹴鞠运动。蹴鞠被宋代城市中流行的音乐样式传颂着,足见它在市民生活中的影响。
6.宋代整个社会都很普及蹴鞠。
宋代的整个社会阶层,上至皇帝、宫室,下到城市百姓,都乐此不疲,这由宋人笔记、现宋代遗存中可见一斑。
《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戊子,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
《宋史?李邦彦传》“邦彦俊爽,……能蹴鞠……自号李浪子”
《三朝北盟会编》(邦彦)“尝自言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毬……”
《东京梦华录?驾辛宝津楼宴殿》记“琼林苑宴殿南面有横街,牙道柳径,乃都人击毬之所。”
《西湖老人繁胜录》:“宽阔处踢球。”
《梦梁录?社会》“更有蹴鞠、打球、射水弩社,则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
《都城纪胜?社会》“又有蹴鞠打球社……”
《武林旧事?诸色艺人》中“蹴毬”,列出了范老儿等五位高手之名。
现今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存有两面相同的宋代蹴鞠纹铜镜。
河北邢台出土的宋代白瓷枕绘有儿童蹴鞠的景况。
现存有宋代妇女踢球的陶瓷枕。
以上所列仅为宋人生活情景的点滴反映,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蹴鞠在宋代的普及。
7.宋代蹴鞠附着了商业气息。
由于蹴鞠深受人们欢迎,不少商人便借此做文章。一位叫黄尖嘴的商人,开设了一间“蹴球茶坊”。一位卖油的老板将其店唤作“角球店”,这虽是一种促销手段,也反映了市民们对蹴鞠的喜好。
由于赋鞠踢法多样,观赏性强,有些商人适应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它引入商业机制,以吸引游客,如《武林旧事?放春》“将苑使有小圃不满二亩,而花木合匝,亭树奇巧,春时悉以所有书画。顽器冠花器弄之物,罗列满前。且立标杆射垛及秋千梭门门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

三、宋代蹴鞠普及的原因
蹴鞠的广泛流行一定离不开当时社会大背景,也必有其产生的原因。现就宋代蹴鞠的兴盛,试做以下简析:
1.蹴鞠具有健身的功能
蹴鞠可强身体,体育史家称它"运动肢节,善使血脉调和,有轻身体之功,胜华伦五禽之戏。"所以它易为人们所接受。
2.蹴鞠具有助兴的功能
宋代后宫举行宴会时,常有蹴鞠表演,以助兴。比赛时,常常是皇帝、后妃边吃边看,大臣们在一旁陪待。
3.蹴鞠具有阶梯的功能
谈到因球技高超而得赏识。且飞黄腾达的来人时,人们都会想到高俅,《挥尘录》载:“(王晋卿〕至晚遣俅贾往,值王在园内蹴鞠,俅候报之际,睥睨不言。王呼令对蹴,深惬王意,大喜,呼隶辈云:‘可传语都尉,既谢蓖刀之贶,并所送人皆辍圄矣。'由是日见亲信。逾月王登宝位,眷渥甚厚,不次迁拜,其侪类授以祈恩,上曰:'汝曹争如彼好脚迹那!'数斗间建节,寻至使相,思幸无比。”
无独有偶,在《宋朝事实类苑》中载:“国朝士人柳三复最能之,丁晋公亦好焉……,初柳为进士,欲见晋公元由,会晋公蹴后国,柳往伺之,毬果并出,柳即挟取。左右以告,晋公亦素闻柳名。即召之,柳自们怀所素业,首戴毬以人,见晋公再拜者三,出怀中书,又再拜、每拜辄转至背方向膂既起复在 头上,晋公大奇之,留为门下客。”《刘贡父诗话》)
4.蹴鞠具有联络感情的功能
宋代从皇帝到大臣都有许多善踢球的,《宋大祖蹴鞠图》画的就是太祖与其余五人蹴鞠游戏的情景。叱咤风云的皇帝,走下了宝座;恭敬不违的大臣们暂时抛开了君臣大礼,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蹴鞠。
5.制球工艺的改进,踢法的变化,使球更易踢。
用牛彘胞充气,球壳由12张片缝成等,增加了球的弹力,单球门或无球门的踢法,不受场地、人数的限制。所以这种自由的娱乐方式颇受大众欢迎。
6.宋代商品经济的推动
宋代商品经济的勃兴,城市的繁荣,为市民产生新的精神生活需求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蹴鞠适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又为宋代特有的市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内容。
“再坐千宫花蒲头,御香烟上紫云楼。万人同向青霄望,鼓笛声中度彩球。”
以上这些就是文献中关于宋代蹴鞠的记载。虽然宋代以后(尤在明清)受理学的影响,蹴鞠运动逐步走向沉寂。但是宋代时鞠在中国体育史上仍有一席之地,它是中国足球史上大写的一笔。

㈣ 足球——蹴鞠的规则

蹴鞠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蹴鞠比赛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有球门的蹴鞠比赛又可分为双球门的直接竞赛和单球门的间接比赛。双球门的直接竞赛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于军事练兵。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在专门的竞赛场地--鞠城,球门两厢对应,两边队员相对进攻,进球为胜由双球门竞赛演变而来的单球门间接比赛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㈤ 中国最早的蹴鞠团队。

临淄,在春秋战国时期曾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发达的经济和百姓殷实的生活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中的强国,也成为先秦游戏的一个重要诞生地,斗鸡、六博、蹋鞠等一些传统游戏当年在临淄已经十分盛行,其中蹋鞠也称为蹴鞠,其实就是我国最为原始的足球游戏。蹴鞠在战国时期已形成
足球运动是当今世界上最具魅力的第一运动,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而足球运动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蹴鞠是在我们国家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和娱乐方式。
在蹴鞠的演变历史当中,它出现了很多名字,像最早的踏鞠,最流行的蹴鞠,还有蹴球,踢圆等等。但是最统一、最普遍的叫法就是蹴鞠。
我国关于蹴鞠的记载有很多,其中,《战国策 齐策》和《史记 苏秦列传》是记载蹴鞠最早的史料。不过这两本书记录的却是同一个历史故事。
公元前3世纪早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当上了赵国的宰相,为了共同抵抗秦军,他来到齐国的国都临淄,在他对齐宣王口吐莲花的游说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
《战国策》当中的文章形成于战国时期,西汉的刘向是编选战国的文献形成的《战国策》。到了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时候,他几乎是原样复述了《战国策》当中的描写,也就是说司马迁是完全认同《战国策》中描写的。这段描写给我们两个信息,其一当时的齐国经济发达,文化体育项目非常昌盛;其二,就是蹴鞠在这个时候已经形成,并在中下层百姓当中开始盛行。
临淄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
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描写了很多国家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但是,只有在提到临淄时,重点描写了蹴鞠。这说明当时只有临淄的蹴鞠进入了苏秦的视线,也说明临淄是蹴鞠这项活动的形成地、兴盛地,也是后来的传播地。
临淄,作为齐国的国都长达800多年,在这一时期,它的经济实力最为发达,繁华程度位居七国之首,这些都为蹴鞠运动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两千多年前的临淄人是否是自己制造用于蹴鞠的皮球呢?
在临淄诞生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手工业技术文献——《周礼·考工记》。这是齐国的一部官书,在它的《攻皮》一节中就详细记载了临淄皮革鞣制工艺。在当时的临淄,要制作一个皮球没有任何技术障碍,这也为蹴鞠在临淄的诞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条件。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临淄足球博物馆馆长马国庆认为,临淄就是蹴鞠的起源地,也就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2004年5月,他起草了一份《关于确认足球起源于齐国故都临淄的请示》报告。1个月后,这份报告在临淄区召开的足球起源专家论证会上,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认可。2004年7月15日,在北京亚洲杯足球赛的开幕上,当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亲口将这一研究成果向全世界公布时,临淄成了全球注目的地方。
在新闻发布会上,亚洲足联秘书长代表国际足联向中外的记者正式宣布,当今最具魅力的第一运动起源于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临淄。
复原古代蹴鞠的形制
2005年6月,临淄足球博物馆开始兴建,马国庆被任命为博物馆的负责人。他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复原古代蹴鞠的形制。作为现代足球的起源,蹴鞠的发展从战国到清末,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那么这个古老的游戏最初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马国庆和他的团队决定通过出土的文物对蹴鞠进行复原,由于战国时期的记载十分稀少,于是他们决定复原工作从汉代开始。
汉代由于帝王、皇族和大官僚对于游戏的热衷和迷醉,使得这一时期的游戏开始带有浓重的官方色彩。汉代也是蹴鞠运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因迷恋足球而丧生的狂热球迷,名叫项处。他就是临淄人,这也是临淄成为世界足球起源地一个重要的证据。
大约两千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名叫李尤的东汉人为一座鞠城的完工题写了一篇铭文,叫做《鞠城铭》。鞠城,是汉代专门从事蹴鞠的场所,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足球场。这篇铭文为后世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足球竞技规则。“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况乎执机。”短短6句48字,将汉代蹴鞠的比赛场地、比赛人数、运动特点等,向千年后的人们传达了珍贵的信息。
汉代的鞠城一般挖在地下,为的是不让球滚到很远的地方,免得捡球时耗费体力。蹴鞠队员是分队比赛的,他们之间进行的对抗与战争中两军对垒的形式很接近,比赛的激烈程度也很高,其中冲撞甚至比今天的足球更为激烈,为了摆脱对手的攻击,还允许有推摔等动作。汉代的蹴鞠也有球门,它的球门叫鞠室,它是一个半月形的,在蹴鞠城的墙里嵌着的。双方队员直接冲撞,把球踢到对方的鞠室当中为赢。
在汉代,由于蹴鞠是一项重体力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力,还可以培养勇敢耐劳的精神,因此也是军事训练一种很好的手段。
在汉代,除了直接对抗的蹴鞠形式之外,还发展形成了一种有音乐伴奏的乐舞式蹴鞠,并且出现了女子蹴鞠。
本版文字由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提供
探索·发现
蹴鞠在唐宋达到第二个高峰
蹴鞠运动的发展在汉朝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当它延续到唐宋时,又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唐朝与宋朝皇帝大都喜爱这项运动,皇帝带动宫廷,宫廷延伸贵族,贵族影响民间,蹴鞠的发展在唐宋达到了它历史上的顶峰。
宋元时期有两本重要的蹴鞠文献叫《蹴鞠谱》和《蹴鞠图谱》,两本书当中把唐宋时期蹴鞠球门的样式描述的非常清楚。当时的球门是一个球门,有两根柱子,柱子当中是球门网,有三丈二尺高。而这个球门网中设一个风流眼,风流眼的大小是一尺两寸,这个球门装饰得非常华丽。
从临淄蹴鞠表演队所展现的唐宋时期间接蹴鞠的形式可以看出,这种间接蹴鞠,它的激烈程度减少了,强调技巧性,更加趋向于表演的性质,少了汉朝时那种直接对抗的刺激。双方队员,在球不着地的情况下,看谁把球渡过风流眼的次数多,多者为胜。
除了这种间接蹴鞠的形式之外,在唐宋时期,一种自娱自乐的白打蹴鞠也开始兴盛。《水浒传》里的高俅高太尉众人皆知,他就是一位白打蹴鞠的高手,因为球技高超而得到皇帝的赏识,从而官运亨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足球史上最著名的球星了。
这种白打蹴鞠,主要是以踢花样为主,在唐宋以及唐宋以后都非常流行,既可以自娱自乐,也可以分班比赛,因为没有球门和场地的限制,所以流传得最广,是我国古代民间最喜欢的球类运动。
白打蹴鞠强调踢球的花样和动作,蹴鞠者可以用肩、胸、背、头、腰、腹、膝以及小腿、脚面、脚尖、脚跟等部位进行控球,宋朝人还给一些蹴鞠动作取了许多好听的名字,如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叶底摘桃、玉佛顶珠、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等。
宋代是蹴鞠发展的鼎盛时期
宋代是蹴鞠发展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出现了全国性的蹴鞠行业组织——齐云社和全国性的蹴鞠比赛——山岳正赛。
齐云社又叫圆社,类似于今天的中国足协,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专业组织。“齐云社”是对外的正式名称,“圆社”则是自己人之间亲切的称呼,在当时还流传着“不入圆社会,到老不风流”的说法。
齐云社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组织全国性的比赛,山岳正赛就是齐云社组织的,每年举行一次,目的是对蹴鞠艺人的水平进行评价和考核。比赛时,通过二人白打蹴鞠的方式确定艺人的技术等级,裁判则由齐云社派人担任。
山岳正赛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评定等级,相当于现在运动员过关、考级。在山岳正赛当中,他们事前要发通知,比赛有参赛费叫香金。他们还有等级证书,这个等级证书叫名旗,比赛完了之后,赢者得名旗下山,输者无名旗下山。这是我们国家古代蹴鞠发育完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一直到一千多年之后,世界上才出现这样的比赛。
宋代是蹴鞠运动发展的最后一个盛世,齐云社的出现和山岳正赛的举行,都促进了这项运动更加繁荣。不过在这个盛世之后,伴随而来的却是不可遏止的衰落,习惯于马上项目的蒙古统治者对汉民族的蹴鞠实施了打压。
到了明代,蹴鞠成了女子取悦男子的手段。到了晚清,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蹴鞠这种游戏逐渐消亡,最终在历史的面前停止了脚步。
复原古代足球
蹴鞠、马球、捶丸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球类运动,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呈现了不同的形制,由于皮球在地下容易腐烂,我国还未出土过,因此马国庆又给自己出一个新课题,那就是复原古代足球。
元代画家钱选所作的《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赵匡胤、赵匡义和大臣们,在公务繁忙之时,忙里偷闲一起蹴鞠的情景。画中,可以看出,宋太祖所蹴之鞠已经是一个与现代足球大小、形状非常相似的皮球了。
宋代留下的文献和文物图片比较多,我们从前选的宋代组数据图当中就会发现,当时踢的鞠是由12片的熟牛皮做成的,而且是内缝的,已经非常相似于现在的足球了,它的大小跟足球差不多,比足球略小。它是一个充气的鞠,它在里面放一个动物的尿囊,然后外面包上一个球壳,做成一个充气的鞠。现在看到的已经复原好的宋代充气鞠,除了片数比现代足球少一点以外,其他没有明显的区别。宋代手工业和商业都较为发达,因此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作坊,并且拥有固定的品牌。由于宋代制鞠工艺精良,因此后世一直沿用,那么宋代以前,鞠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根据描写唐代妇女踢球的一幅重要文献图片《仕女图蹴鞠》发现,唐代的鞠是由8片组成的,并且是充气的。在盛唐之前蹴鞠是什么样子呢?唐代大博学家颜师古认为盛唐之前的蹴鞠,是用熟牛皮做成的实心鞠,中间填充的是动物的毛发。唐代将制鞠的工艺由实心鞠改成了充气鞠,不仅重量变轻,而且还增加了弹性。
那么汉代及汉代以前的鞠又是什么样的呢?由于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马国庆根据多年研究的经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论。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蹴鞠,由后往前推的话,出现这么一个状况,它都是有偶数片组成的,这是其一。其二,它的片数是越往后越多。12片,然后是8片,然后是6片,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往前推,就可以推断,汉代的蹴鞠是4片的,并且是实心的。
蹴鞠,作为我国古代第一大球类游戏,它的消亡虽然让人遗憾,但是,它的重生却让人满怀期待。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㈥ 一些关于蹴鞠的技巧动作名称。

蹴鞠的技巧动作主要出自蹴鞠玩法的一种叫白打
白打
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㈦ 足球是谁创

中国人 在中国的古代 足球叫蹴鞠. 蹴鞠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蹴鞠比赛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有球门的蹴鞠比赛又可分为双球门的直接竞赛和单球门的间接比赛。双球门的直接竞赛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于军事练兵。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在专门的竞赛场地--鞠城,球门两厢对应,两边队员相对进攻,进球为胜由双球门竞赛演变而来的单球门间接比赛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传承意义】 流行了数千年的蹴鞠的兴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新陈代谢的历史规律。跨越时间上的历史距离,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兴盛的现代足球中获得新生。 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布拉特再次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临淄是足球的故乡,不仅是你们的骄傲,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是所有喜欢足球、喜欢世界杯的人的自豪。” 2006年4月,作为德国世界杯的一部分,德国汉堡足球博物馆正式开馆,向观众展示丰富的足球历史文化,包括作为足球起源地的灿烂的中国蹴鞠文化。 蹴鞠历史轶事 第一个因踢球名垂史册的人 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蹴鞠位置分工的形成 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体制。如专门设置了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达到高潮,甚至出现了按照场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种方式,有比赛巅球次数的“打鞠”,有场地中间挂网、类似网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还有了设立球门的比赛,这种方式每队有一定人数和固定位置,规定队员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动。 史上第一份首发名单 南宋《武林旧事》曾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这恐怕是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了。 第一个因踢球而当官的人 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㈧ 蹴鞠技巧名称有哪些

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㈨ 公元475年战国时期我国就有类似足球的运动称为什么

有```````叫``蹴鞠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溯源】

《史记》和《战国策》最早记录了足球运动的情况。《史记》和《战国策》记载都表明,在当时的齐国故都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游乐方式,而且在民间广为盛行。齐宣王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断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齐国故都临淄城足球活动就已广泛开展。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

秦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西汉建立后,又复兴盛。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西京杂记》上就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吃穿用度极尽豪华,终日看歌舞伎乐。但他却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杀牛之辈,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离不开斗鸡、蹴鞠。于是,刘邦就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到新城,刘太公和刘温也迁住到那里。又开始“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战国时期,足球是城市下层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到了西汉初年,足球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桓宽的《盐铁论》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很喜欢观看蹴鞠运动。《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宠臣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类似于今天的球星)。可见,在西汉时期,足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

由于蹴鞠运动的兴盛,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可惜后来失传了。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充气的球,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个发明。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较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时间。

唐代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戍”。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从足球技术来说,是一种发展:而间接对抗,从体力训练来说,却是足球运动的一个退步。

由于球体轻了,又无激烈的奔跑和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宫词》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唐太宗、玄宗都爱看踢足球,当时球门是“树两修竹,络网于上,以门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

不仅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有。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踢球习俗的普遍。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过这个情景:“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又《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有比赛就有球星。当时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如果你读的古书多,大概已经猜到了:恶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个“勤政楼”去居高临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这场景可真够讽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气重了不少。当然,也不只是他一个人如此,等到几代之后的唐僖宗,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恶少年,亲自蹴鞠斗鸡,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温逼迫着从长安搬迁到洛阳的路上,六军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军或者恶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着他,可见感情深厚。中唐以后的军队当中,本来就有不少是恶少年,平日间就在街上蹴鞠斗鸡赌博的。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发迹,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宋徽宗赵佶是个足球迷,他看了宫女踢足球后写诗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文献通考》介绍:“宋女弟子队153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上海博物馆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样,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宋代制球工艺比唐代又有提高,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这样做成的球当然质量是很高了。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制球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而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要量的增加。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至少在南宋时期,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也可以说,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到了元代,关汉卿等人的散曲中记述了男女对踢足球的情景。但这种男女对踢,已不是双方寻求自身的娱乐,而是以妇女踢球作为一种伎艺供他人欣赏。萨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说:“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可见踢球和歌舞一样,都是宴会上的伎艺。“占场儿陪伴了英豪”的妇女,大都是“谢馆秦楼”、“鸣珂巷里”的“绝色婵娟”,可见踢球成了妓女娱客的手段。踢球娱乐的社会性已大大缩小,它不再是节日的活动内容,也不再是宴会上的节目,而是和放荡行为相联系的娱乐。

《明史》上记载,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可见踢球已和淫乐连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踢球。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军人踢球,但并不能改变足球的娱乐性质。被称为明代社会网络大全的小说《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写西门庆在丽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捎头,一个对障,拗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采奉承。”上述描写,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娱乐性质。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我国古代的蹴鞠活动,自战国起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象彗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后来,投入清代社会的水中,只留下一点泡沫,终于暗落了。

【艺术特色】

蹴鞠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蹴鞠比赛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有球门的蹴鞠比赛又可分为双球门的直接竞赛和单球门的间接比赛。双球门的直接竞赛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于军事练兵。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在专门的竞赛场地--鞠城,球门两厢对应,两边队员相对进攻,进球为胜由双球门竞赛演变而来的单球门间接比赛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㈩ 古代足球是什么规则

唐宋,蹴鞠的形制有了很大的改变,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宫庭的数百人一起参加的大型活动,也有家庭式的几个人的小比赛。
特别是在宋代,蹴鞠运动盛行。北宋时,蹴鞠运动较之前朝有了空前发展,成为城市社会性体育运动。宫廷里,皇上大臣们喜欢蹴鞠,皇宫内组建有专门的男女蹴鞠队。从当时的情形看,蹴鞠先由宫廷兴起,逐渐扩展到市民社区,具有了广泛的群众性。踢球方法以娱乐健身性的单球门踢法逐步替代了竞技性的多球门、双球门踢法,规则与技法已日趋成熟。还有一种非竞赛性、以娱乐为目的无球门踢法。可个人进行,也可多人相互之间进行。踢球时,可以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触球,灵活变化,随心所欲。这种方式以踢出花样多少作为评判和取胜依据,宋人称其为“白打”(现在人们通常称之为“花式足球”),既有单人表演,亦有二三人乃至十余人的共同表演。宋代帝王权贵们尤善此举。
河南大学周宝珠教授的《宋代东京研究》中收入一幅《宋太祖蹴鞠图》(原画已佚,原作者为北宋苏汉臣,元代临摹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描绘的便是宋太祖与其弟赵光义、宰相赵普等六人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戏的场景。可见赵匡胤踢球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这也和他这位马上皇帝的身份相符。
而历史上最著名的球星恐怕当属宋代的高俅同学了,据《水浒传》所述,街头帮闲混混高俅就是因球艺高超而得到了端王(即后来的宋徽宗)赏识,而后成为皇帝的宠臣。端王在玩蹴鞠时,球落到了高逑面前,只见高逑抖擞精神,使了一个漂亮的“鸳鸯拐”(蝎子摆尾,或又名神龙摆尾),把球踢还给端王。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高逑凭这个鸳鸯拐,一下子把全场的人都给镇住了。另王明清的《挥尘后录》记载,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关于高逑史书中亦有部分记载,不过无其详尽。
另两位球星,左军球头苏述,右军球头孟宣,这两人当时在京城汴京(开封)内外名气很大,是受皇上看重的大牌球星。他们的场上表现在《东京梦华录》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南宋《武林旧事》也列出了部分球星――“筑球三十二人”的名字,当时参赛人员较汉时的每队十二人增加了四人,变成了十六人。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估计这应该是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了。
还有一位大牌球星叫丁谓,在朝中任宰相,此人从小喜欢蹴鞠,还以蹴鞠为题材写过一些诗篇。司马光在《司马温公诗话》中就记录了丁谓的蹴鞠诗:“鹰鹘胜双眼,龙蛇绕四肢,蹑来行数步,跷后立多时。”可见他是位善诗的球星,“文武”双全,怪不得能当上宰相,退役后当教练应该也是一位金牌教头吧。同是关于丁谓的记载,宋人刘邠的《中山诗话》则叙述的是另一个故事,一个和丁谓有关并因踢球而扬名的人,秀才柳三复球技出众,他知道宰相丁谓喜欢踢球,为了升官,他天天等候在宰相府球场的围墙外,有一天终于等到球飞出了墙外,柳三复捡起球以还球为名进了相府,在拜见丁谓时,他把球抛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头、肩膀、后背等部位巅球,球一直未落地(如此球技即使放在现在也算相当了不得了),丁谓见此大悦,给了柳三复一个官职。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多处记载游春踏青、给皇上祝寿、官员过生日、民俗节日都有蹴鞠活动在开展,青年人尤其踢得放纵疏狂。宋徽宗寿辰天宁节时,皇城内举行了盛大的单球门蹴鞠表演赛,两队各有队长,每方队员十余人。双方运动员服装颜色有别。球杆高3丈,上有一尺方圆“风流眼”球门,以互相射门命中数分胜负,场面十分壮观。还有鼓乐队和拉拉队为之助威,竞争激烈。其时,都城汴京绝对可以说是古代足球的盛地。节假日的汴京城中,蹴鞠是随处可见,还有几处固定的蹴鞠场所。琼林苑南横街一带成为蹴鞠专用场地,爱好者众多,比赛不断。
那时的球在外型上与现代的足球已很接近。据《宋朝事实类苑》记载,球是由动物胞衣充气,外加六片或八片尖片状皮缝成的气球,想来外形上应该和近代的篮球很接近。

热点内容
澳洲茶花品种 发布:2025-10-06 07:17:53 浏览:911
大米摆花卉 发布:2025-10-06 07:17:04 浏览:341
夏阳海棠 发布:2025-10-06 07:16:26 浏览:408
花艺系统教程 发布:2025-10-06 06:41:02 浏览:154
兰花香精价格 发布:2025-10-06 06:38:12 浏览:877
樱花粉色电脑 发布:2025-10-06 06:36:45 浏览:627
茶花黄了 发布:2025-10-06 06:22:14 浏览:614
海棠与月季 发布:2025-10-06 05:47:42 浏览:933
米兰花销售 发布:2025-10-06 05:45:42 浏览:46
樱花小红莓 发布:2025-10-06 05:40:37 浏览: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