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滑艺体
❶ 你觉得花滑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哪个更重要
更加看重技术性,技术越高分数越高。
❷ 花滑比赛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哪个更重要一点,在世界上哪个更被看重
花样滑冰的艺术性是以技术性为基础的。如果技术上的缺陷不克服,艺术性地提高无异于纸上谈兵。就像一个柔韧性很差的舞者,即使努力下腰,踢腿,姿势也总是不够优美。对于同一个选手,比如羽生结弦,我相信他的艺术表现在不同的比赛中是比较稳定的,区别在于技术的运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追求技术的基础上,也要逐步提高艺术性。特别是不同类型的玩家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必须因人而异。对于四大洲赛的金牌得主,被称为“四周跳小王子”的中国选手金博洋,要想和羽生结弦、费尔南德斯等其他选手一较高下,就需要在节目编排和艺术表现上下功夫。更高、更快、更远是奥运会的宗旨,追求更高难度的技术也是花样滑冰等项目的必经之路。
❸ 身为备受瞩目的花滑选手,王诗玥柳鑫宇艺术表现力有哪些不足
虽然北京冬奥会已经结束,但它的热度还并未结束,其中有一对搭档是备受瞩目。王诗玥和柳鑫宇是花样滑冰运动员,这一对高颜值的组合,令人们非常关注。两个人在冰上舞蹈项目中获得了第12名的成绩,虽然并没有获得奖牌,但已经是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最佳成绩,仍然是非常值得祝贺的。但王诗玥和柳鑫宇两个人在艺术表演上还存在着不足,还有着进步的空间。有以下几点:一、技术水平有待提升,艺术表演能力需要突破。二、王诗玥和柳鑫宇还没有形成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没有表现出特色。三、艺术观赏性不强,要融入情绪,增强艺术表演力。
笔者寄语:
王诗玥和柳鑫宇在此次冬奥会中取得的成绩比之前有进步,已经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佳成绩,但其实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比较大的进步空间。王诗玥和柳鑫宇还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方面的水平,更多的是要增强艺术表演能力,要真正与歌曲融为一体,融入情绪,增强观感性。并且一定要进行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融合中国特色的文化,多进行创新。
另外,希望大家不要过多关注王诗玥和柳鑫宇的私人生活,他们虽然代表国家出战,经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不应过多去关注,过多打扰,否则会对他们会造成一种困扰。希望王诗玥和柳鑫宇能够加强训练,弥补自己的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比赛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我国赢得荣誉。
❹ 花样滑冰算艺术吗
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偶然在电视机里看见中央台在转播一场花样滑冰的赛后表演滑,那时,中国的花样滑冰世锦赛女单冠军第一人陈露还没有退役。我记得那天的电视里,陈露和另外三个国外的女单运动员在冰面上扮演着四位‘邦女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停止对花样滑冰这项运动的关注。到现在,十几年了。
起初,我看电视里转播的花滑比赛的时候,自己不会去做任何思考。只觉得这项运动很美。在知道有花样滑冰这项运动之前,我不是一个喜欢关注体育的人。渐渐地,我从花滑这项运动发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尤其,从申雪赵宏博的出现。2002至2003赛季,世界记住了申雪赵宏博,从盐湖城冬奥运的双人滑季军到世界竞标赛的双人滑冠军。那个时候开始,作为一个花样滑冰的观众,我开始琢磨着,是否应该带着思考去看这样的比赛。此后的每个赛季,我非常认真的观赏每位运动员的两套技术动作(短节目和自由滑),也有兴趣去了解他们的选曲。我仔细地听央视的解说员陈滢的解说内容,她的解说,带给我很多知识。这当中不仅包括对于这项运动的解读,还有艺术方面的介绍。可以说,至今,我自身对于艺术方面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花样滑冰。一项体育运动除了能让你了解它的技术与规则,还能带给你什么?如果是花样滑冰,它还能带给你关于电影,歌剧,音乐剧,作曲家等等的内容,只要你有兴趣在赛后反复去回味运动员的选曲,你会了解到越来越多的艺术方面的知识。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以前,我一直认为花样滑冰是一个用技术话艺术的运动。
也许,作为一项竞技体育,即使是最具观赏性的运动,把技术放在艺术前的说法并不过分,且看似是十分合理的。毕竟,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美的节目终究发生在一个叫‘赛场’的地方,而并非什么‘冰上剧院’。‘用技术说话’好像就是这项运动的首要标准。技术与速度,快,准,稳,也是绝大部分竞技体育的优胜准则。
盐湖城冬奥会前,申雪赵宏博在努力攻破抛四周跳。都灵冬奥会前,张丹张昊也在训练抛四周跳。直到现在,中国的双人滑组合隋文静韩聪也是以‘抛四捻四’为‘杀手锏’。单人滑方面,都灵冬奥会到温哥华冬奥会这四年的奥运周期里,世界一线的男单选手无时无刻都在努力攻克不同种类的四周跳,女单的优秀选手也在努力提高跳跃的质量与难度。比较突出的有安藤美姬做出的
quadruple Salchow.(萨沃夫四周),金妍儿招牌的triple Lutz triple Toeloop
com.(勾手三周接后外点兵三周组合跳),以及浅田真央的单跳 triple
Axel.(阿克塞尔三周/三周半跳)。有能力的选手也不断地加大组合跳(JUMP
COMBINATION)的难度,从三接二的组合改进到三接三。的确,追求分值,追求奖牌,在赛场上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不难发现,这项起源于欧洲的运动,在近二十年来的世界格局有着重大改变。申雪赵宏博是第一对打破欧美运动员在双人滑项目中垄断地位的亚洲选手;日本的单人滑发展的速度也快得惊人,荒川静香在都灵冬奥会上成为了首个获得女单奥运金牌的亚洲人。此前亚洲女单在奥运会上最好的纪录,应该是陈露在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获得的的季军。都灵冬奥会后,安藤美姬,浅田真央,金妍儿一一称霸世锦赛。金妍儿在温哥华冬奥会上也成为了韩国第一位花滑奥运冠军。日本男单军团的实力也不可小觑,从高桥大辅在温哥华冬奥会上拿到的铜牌直到今年羽生结玄获得索契奥运的男单金牌。在最近的连续两届的奥运周期里,这场“亚洲旋风”愈演愈烈。
作为一个88年生人,我对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以前的几代运动员并不十分熟悉。但我知道在02年以前,亚洲人站上在花样滑冰的世界最高领奖台的次数少之又少。俄罗斯与美国是分挂花滑奖牌最强的两个国家。近些年,亚洲选手靠的是什么战胜欧美选手的?
以前看双人滑比赛时,只要是中国选手在场上,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解说:“这是一个可以写进教科书的捻转。”“这是一个可以写入教科书的抛跳,又高又远又稳!”……在每场重大的高水准的花样滑冰比赛前夕,大部分媒体都会聚焦在运动员在训练场上的跳跃成功率。大家会关心,中国选手会在场上用抛四周吗?普鲁申科的四周跳稳定吗?浅田真央的阿克塞尔三周会成功吗?萨夫申科和斯佐尔科维真的会在索契用阿克塞尔的抛跳吗?等等等等。媒体与观众的关注焦点,裁判对于不同技术等级的评判,的确是引起多数运动员决定采取用技术突破来提高名次的主要方针。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点上,亚洲选手的确是做得比西方的选手多。也许这能解释在这两届冬奥会的时间里,亚洲选手在冰场上崛起的重大原因。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多年的花滑迷,我也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花滑的世界格局还会怎么样演变?‘亚洲旋风’能刮多久?花滑这项运动中,技术真的起到主导作用吗?”
温哥华冬奥会男单比赛结束后,屈居亚军的普鲁申科对记者表达了对裁判打分的不满:“我参加的这个项目叫做男子单人滑,不是男子冰舞!”他败给了没有在节目中采用四周跳的美国选手雷萨切克。索契冬奥会后,佟健也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毕竟,花样滑冰是一个打分项目,不是谁跑得快,谁就拿第一。”作为一个资深冰迷,这几年,我对这项运动也有了新的见解:“在花样滑冰运动中,技术与艺术应该相辅相成,甚至,技术应该服务于艺术。”
普鲁申科的埋怨中提到的“冰舞”一词,是花样滑冰中除男单,女单和双人之外的第四个项目。冰舞的比赛中,观众并不会看到像单人滑和双人滑中明显的跳跃,捻转,抛跳等技术动作。托举也不同于双人滑中举过头的标准,而是女伴被男伴支撑在身体某个高度。应该说,冰舞更加考验运动员的脚底功夫,舞蹈步伐与滑行编排是冰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在2010年之前,冰舞的比赛不像单人滑和双人滑分为短节目和自由舞,而是规定舞,创编舞和自由舞。国际滑联在每个赛季会规定选手在这个赛季的规定舞中用的是哪一类的舞蹈节奏步伐。其规定步伐来自于体育舞蹈(国标舞)中的拉丁舞(桑巴,伦巴,恰恰,斗牛,牛仔)和摩登舞(快步,狐步,探戈,华尔兹,宫廷华尔兹/慢三),当然还包括民族民间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选手戴维斯怀特在温哥华冬奥会上跳的印度舞。2010年后,冰舞项目的比赛被分为了短舞蹈和自由舞。但观众依旧可以在短舞蹈中看见国标舞的步伐。
亚洲选手尽管在单人和双人项目里成绩进步飞跃,然而几十年了,却始终没有办法在冰舞项目中有较好的成绩(除了近两年美国的日裔选手涩谷兄妹是冰舞场上较为惹眼的亚洲面孔)。因为,冰舞选手想要出成绩,要比单人滑和双人滑选手付出的时间更长。他们的难度,不是像单人或双人比赛中大家能容易看到的高难度技术动作。而且,冰舞这个项目,它的骨子里有着亚洲人无法模仿的欧美范儿。就像我们看黑眼睛黑眉毛的亚洲人带着黄色假发唱歌剧一样,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种违和感。亚洲选手要在冰舞项目上得到裁判的认可,并也刮起一阵旋风的话,难度相当大。必须路漫漫其修远兮。并且,在我看来,冰舞运动员是真正的“冰上演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情绪的释放决定了一套节目的水准。特别想为大家推荐2006至2007赛季,加拿大的冰舞老将杜博雷尔和劳宗的那套自由舞《时光倒流70年》。忘记了是否是解说员陈滢曾经说过:“三流的运动员滑技术,二流的运动员滑故事,一流的运动员滑意境。”那套《时光倒流70年》是不折不扣的一流作品。
这句“一流二流三流”之说,并不是单指冰舞项目,对于单双人滑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近几年我对花样滑冰会有“技术服务于艺术”这样的见解。普鲁申科当年在质疑裁判打分的时候应该先认识到,花样滑冰的评分包括了技术分和节目内容分。这两部分其实是同等重要的,甚至,作为观众的角度,我认为节目内容分更为重要。“技术是基础”这句话没有错,但花滑的比赛中,技术不是全部。这也合理解释了佟健在索契说的那句话:“不是谁跑得快,谁就拿奖牌。”我一直觉得,庞清和佟健是中国花滑运动队伍中,四个项目的所有选手中最会滑意境的两人,他们对于艺术的表达是中国的花滑选手中最到位的。一套节目成功与否,首先,它必须是完整的;再来,技术与艺术不能分离处理。很多运动员在一套节目中零失误发挥,但就是没有办法抓住人心。问题就出在他们欠缺的艺术表现力和对于舞蹈编排的忽略。我总觉得一些选手在场上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了跳跃一类的技术动作,导致了他们的肢体呈现出的状态是:为了起跳而起跳,为了旋转而旋转。因而在动作衔接上没有舞蹈美感,节目内容分肯定就不会高。举个例子,金妍儿在温哥华冬奥会上的自由滑《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中,有一个大一字进入的连跳2A
2T
2L,她落冰时丝毫没有放松手臂的芭蕾姿势,功课做足到了手指尖。这是我见过的从起跳到落冰划出最美的一个连跳及衔接过程。金妍儿的同龄对手浅田真央从青少年组开始比赛时,就被人称作“跳跃天才”,但我始终没有办法认同她的编舞。总觉得她的节目当中缺少什么,单凭技术是绝对抓不住人的眼球的。当然,今年索契冬奥会上的自由滑《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值得收藏的一套经典,除了她完美的六种三周跳,我尤其喜欢节目尾声那组被她演绎地酣畅淋漓的接续步,整个人的情绪抒发与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但浅田之前的作品,我实在是不觉得有哪套动作让人愿意回味无穷。可能浅田真央比金妍儿稍稍逊色的地方就是在于舞的部分。
说到编舞,除了金妍儿的编舞大卫.威尔逊是我十分欣赏的一位。还想为大家介绍一位:德国的双人滑组合萨夫申科和斯佐尔科维的鬼才教练及编舞尹德斯.戴乌尔。他编排的节目观赏性非常强,在衔接上也很巧妙。为大家推荐萨夫申科和斯佐尔科维在2011赛季中表演的自由滑《皮娜》,戴乌尔在这套节目中,把电影《皮娜》中,德国当代舞蹈家皮娜在自己的舞蹈作品中的动作搬到了冰场上。相当绝妙的一套动作。这同时也引发了我的另一个思考:选曲与编舞的创新。比如有些人滑同样的电影选段,但他们在冰上的演绎与表达,最后呈现给观众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内容。这其实考验的是选手自身对于艺术的解读与悟性,当然还有编排的奇思妙想。
花样滑冰的赛场上有着许多经典曲目。例如:《图兰朵》、《教父》、《一千零一夜》、《卡门》、《罗密欧与茱莉叶》、《托斯卡》、《四季》等等。这些经典曲目,也是冰场上的冠军曲目。但用的人多了,如何去超越?这就要求运动员首先对于音乐的背景,故事内容,甚至是作曲家的背景能够解读得透彻,然后要有自己思考的内容在节目中呈现。所以说,近些年的花样滑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直至今日,运动员们和教练员们不单单要抓技术,更要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不断创新。
花样滑冰已经进入到了新的时代。我刚开始看花滑比赛时,那个时代有个冰上女王叫关颖珊。如今,女王金妍儿的时代也要过去了。花样滑冰的打分标准也早已从陈露那会儿的6.0变成了如今将技术与节目内容更为细化的评判体系。当然,不管怎么变,我依旧坚持:花样滑冰是世界上集力量、速度与技巧为一体的最具观赏性的艺术类竞技体育项目。这当中,人的技术永远在进步,但始终不能忘记花滑中的技术必须配合艺术表现力,才能带给观众彻彻底底美的享受。
❺ 我想知道花样滑冰服和艺术体操服的区别在哪里
滑冰服和体操服的区别仅仅是裙摆的大小!淘宝-雯慧的时尚店 的那个客服小李,上次在冰场看见她了,和她淘宝店铺里上传的照片一样时尚漂亮啊,我们还聊了一会,她对花样滑冰服的了解的还真是专业呢,不止是花样滑冰服,对其他艺术体育服装都很专业,哈,真长见识啊。决定下次再买滑冰服就去她家了,她们的销售部 就在大兴区彩虹新城48-2-502,还能量身定做,推荐一下!!!
❻ 花样滑冰的艺术表现性是否被忽视
花样滑冰的艺术表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在比赛中占了一半以上的分数,在排名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更是因为体育和艺术是相容的、相互促进的,甚至体育还是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大众对于花样滑冰所追求和欣赏的价值。
综上所述,花样滑冰是一项竞技运动,技术自然是最重要的部分,比赛自然是为了拿高分。艺术以技术为基础。没有技术,艺术只是一句空话。如果选手没有像样的滑行技术,节目看着就不顺眼,技术动作零敲碎打,肯定没有艺术,综上所述,艺术离不开技术。一个真正优秀的选手必须技术和艺术兼备,一个优秀的节目必须技术和艺术兼备,我相信每个选手都希望自己的节目能做到既有好成绩又有好长相,但是当他不能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的时候,他就会在某些方面做出一些妥协。
❼ 优秀花滑选手那么多,为何羽生结弦看起来跟别人的画风与众不同特别受欢迎
第一,颜值身材突出。确实在众多男单选手里鹤立鸡群,肌肉还练得特别符合审美,羽生结弦全身全脸每个部位分开看都很和谐突出的美,就是总有瑕疵的地方。
第二,气质风格独特。可以飒爽又霸气,可以轻盈飘逸,柔美中还带着力量感。特别是眼神,是他区别于任何选手的最大优点,灵动有神韵,一个眼神就能抓住观众的视线,他是柔中带刚,气质清新而不俗气。
第三,技术及艺术上的碾压
他有一种少年心性,总是充满干劲,勇往直前,你可以从他的表演中感受到那种燃烧生命的热情,这是别人没有的。在一众慢悠悠划水的选手中,他节目满,速度快,动作幅度大,从不保留。他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都精心打磨过,即使在跳跃中指尖也配合着舞蹈,看他的表演是一种享受。
❽ 花滑运动员羽生结弦和金妍儿谁的艺术表现力更好
我认为羽生结弦的艺术表现力更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第一,金妍儿的成长环境自不必说,她成名之前的韩国完全是花滑荒漠,日本虽然有很不错的花滑传统,但就羽生个人成长的小环境来说,跟着不出名的教练市民冰场一周练15个小时,对一般孩子来说完全就是练着玩的环境,放到他这就能一路越级打怪,他们在很普通的成长环境里展示出了让人无法忽略的天赋,得到了到海外进一步学习成长的机会,最终达到了前人难以预料的高度。
总的来说,金妍儿和羽生作为一个小众项目的运动员,他们的影响力完全超出了这个运动个项目本身,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两位运动员各自努力,也祝愿我国花滑运动越来越好!
❾ 中国的花样滑冰和艺术体操究竟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在哪
众所周知在前几十年里,花样滑冰和艺术体操领域里的主要赢家是来自以俄罗斯为主及一些西欧国家的运动员,近年来中国选手终于小有名气。我国在此领域上与他国有差距是由很多因素组成,比如场地条件,受众程度不高,没有经验丰富的教练团队,运动员自身艺术功底比较欠缺等原因。
在花样滑冰和艺术体操上竞赛上主要是以单人,双人较为个体的进行比赛。体量较少比较个体化,不是集体项目所以还未获得大力的推广,观看群众较少。近年来通过我国运动员刻苦努力在重大比赛中取得傲人成绩,大大增加了此项运动在国内的关注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这项结合力量,速度,艺术美感的运动。家长们也更愿意把孩子送去学习,这为我国储备花样滑冰和艺术体操运动员奠定良好的基础。相信我国运动健儿们能早日减少差距,勇创佳绩。
❿ 花样滑冰比赛技术性和艺术性哪个更重要一点
其实从花样滑冰的历史发展角度讲,艺术性和技术性两个词一直会被进行这样那样的比较,哪个更重要?哪个更加影响比赛结果呢?这些问题在不同发展年代的答案并不相同。在花样滑冰发展的初期,由于比赛评分系统还并非如现在这样健全,并且花样滑冰选手所做动作的难度增长较快,在这一动作难度发展时期,动作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的胜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花样滑冰的动作难度发展极其迅速。仅从跳跃难度上,从一周跳跃,到三周跳跃,仅仅花费了十年的时间,而其他的难度动作方面,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猛。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花样滑冰开始进入一段相对平稳的难度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内,6.0评分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难度对于比赛结果的左右程度,而与技术水平分占有相同分数权重的艺术表现力成绩此时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时期内诞生了许多以表现力见长的传奇性花样滑冰选手,以女子为例,山口克里斯汀,利平斯基,关颖珊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内崛起的优秀表现力运动员,而相对他们,一些高度追求技术难度的选手就显得并非那样星光熠熠,例如最近刚刚入选花样滑冰名人堂的日本著名花样滑冰女选手伊藤绿,她曾在比赛中成功完成了阿克塞尔三周跳接后外点冰三周跳(3A+3T)的极高难度连跳,这一难度至今仍然在女子比赛中无人能及。不过由于艺术表现力上的些许劣势,伊藤并未能在奥运会上站上最高领奖台。四年后的日本长野,领奖台上的三位选手,利平斯基,关颖珊和中国选手陈璐无不是表现力的高手。值得一提的是,一代传奇名将关颖珊虽然遗憾地从未在冬奥会上成功封后,但凭借对于花样滑冰项目的卓越思考能力和领悟力,她五次获得世锦赛女单冠军,并九次夺得高手如林的美国全国锦标赛金牌。在6.0的分数时代,关颖珊在国际大赛中57次拿下满分,由于这一赛制已经作古,关颖珊也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创造历史的同时,这位伟大的华裔花滑女星也成为了无数花样滑冰人心中一生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