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赣榆花卉大集

赣榆花卉大集

发布时间: 2022-04-26 06:27:19

⑴ 离赣榆区最近,8月25日星期四赣榆那个地方是大集市

赣马街

⑵ 连云港赣榆县各乡镇赶集日期

呵呵我知道干马的是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每天都有集市,就是对不上号

今天刚看到了个

⑶ 连云港赣榆县沙河镇有哪些村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沙河镇
汉语拼音 Shahe Zhen
概览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级行政区 赣榆县
行政区类别 镇
村级基层自治组织数 52个行政村
- 村委会数 52
地理、人口、经济
总面积 130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2007年) 12.6万
其他
邮政编码 222100
电话区号 0518
沙河镇为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下辖镇,位于赣榆县西南部,南依新沐河,北枕朱稽河,西邻石梁河水库。

截至2007年,总面积130平方千米,辖52个行政村,12.6万口人,耕地面积7270公顷。

目录 [隐藏]
1 经济
2 行政区划
2.1 刘庄村
2.2 联合村
2.3 解放村
2.4 横街村
2.5 西北村
2.6 郑巷村
2.7 城子村
2.8 新建村
2.9 友谊村
2.10 竹元村
2.11 楼河村
2.12 吴村
2.13 丁巷村
2.14 陈巷村
2.15 何元村
2.16 蒋宅村
2.17 双堆村
2.18 朱圩村
2.19 颜庄村
2.20 新庄村
2.21 下河口村
2.22 大高村
2.23 团结村
2.24 八里场村
2.25 官庄村
2.26 殷庄村
2.27 东盛村
2.28 新兴村
2.29 西胜村
2.30 富强村
2.31 刘圩村
2.32 和平村
2.33 圩合村
2.34 邓宅村
2.35 同兴村
2.36 泰和村
2.37 东单村
2.38 前进村
2.39 新合村
2.40 徐屯村
2.41 朱屯村
2.42 小站村
2.43 大站村
2.44 北朱果村
2.45 小埠村
2.46 大岭村
2.47 孟曹埠村
2.48 刘曹埠村
2.49 李曹埠村
2.50 山岭房村
2.51 赤金村
2.52 张庄村
3 企业
4 参考资料

[编辑] 经济
2007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3亿元,工业产值2.9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6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人6.07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271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65巧元。

[编辑] 行政区划
以下详细区划及数据采用2007年底统计信息[1]。

2007年底,面积130平方千米,辖52个行政村。

[编辑] 刘庄村
有3个村民小组,390户,1575口人,耕地面积50.83公顷。工农业总产值4712万元,人均纯收人6518元。运输业比较发达,有大小运输车辆130多辆,依托310国道发展沿路经济长廊1000多米,发展饮食、修理、制造、加工等个体私营户190家。

[编辑] 联合村
有6个村民小组,780户,2785口人,耕地面积108公顷。工农业总产值7916万元,人均纯收人6512元。农户商品意识较浓,依托镇区发展沿街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户410多户,户均年收人近万元。

[编辑] 解放村
由原解放村、戚园合并而成。有6个村民小组,707户,2585口人,耕地面积124.73公顷。工农业总产值5661万元,人均纯收人6553元。农户商品意识较浓,依托镇区发展沿街经济,有近百农户从事牛、羊屠宰生意,通过招商引资兴办村户企业50多家,吸纳剩余劳力800多人,发展饮食、加工、百货、日杂等个体私营户280多家,户均年收人超万元。

[编辑] 横街村
有4个村民小组,420户,1680口人,耕地面积80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11亿元,人均纯收人6708元。农户商品意识较浓,依托镇区发展沿街经济,发展个体私营户120多户,户均年收人近万元。该村农户有从事建筑劳务的传统,有6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建筑劳务。

[编辑] 西北村
有4个村民小组,220户,890口人,耕地面积46.09公顷。工农业总产值3932万元,人均纯收人6483元。农户商品意识较浓,依托镇区发展沿街经济,建临街商贸综合楼近百幢,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00多户,户均年收人近万元。

[编辑] 郑巷村
由原郑巷村、蒋庄村合并而成。有5个村民小组,508户,2013口人,耕地面积59.23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1951万元,人均纯收人6423元。农户商品意识较浓,依托镇区发展沿街经济,沿街发展饮食、百货、加工、制造等个体私营户160多户,户均年收人近万元。农户有从事建筑劳务的传统,有1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建筑劳务。

[编辑] 城子村
由原城子村、南庄村合并而成。有11个村民小组,650户,2680口人,耕地面积76.04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2475万元,人均纯收人6548元。该村是全市有名的油料加工专业村,有油料加工专业户108户,户均年收人3万多元。有30多户从事养鸡业,户均年收人2万多元。

[编辑] 新建村
由原汤庄村、范庄村合并而成。有4个村民小组,545户,2093口人,耕地面积112.98公顷。工农业总产值4714万元,人均纯收人6410元。该村有种植草幕的历史,发展优质草幕种植26.68公顷,其中订单农业面积占80%,户均增加收人3000多元。

[编辑] 友谊村
由原彭口村、渊头村合并而成。有7个村民小组,388户,1472口人,耕地面积100.85公顷。工农业总产值科98万元,人均纯收人6454元。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户有种植草苟的历史,发展优质草幕26.68公顷,户均增加收人3000多元。

[编辑] 竹元村
有2个村民小组,310户,1100口人,耕地面积57.09公顷。工农业总产值3567万元,人均纯收人65n元。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户有种植、养殖的历史,发展优质草毒种植20公顷,户均增加收人3000多元。

[编辑] 楼河村
由原楼子村、掘河村合并而成。有5个村民小组,568户,2115口人,耕地面积140.60公顷。工农业总产值4134万元,人均纯收人6502元。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户有种植、柳编的历史,发展优质草幕种植26.68公顷,户均增加收人3000多元。

[编辑] 吴村
有3个村民小组,422户,1570口人,耕地面积64.83公顷。工农业总产值4063万元,人均纯收人6485元。该村依托新沐河滩涂发展优质鲜食花生、鲜食玉米种植26.68公顷,亩均增加农户收人1500多元。

[编辑] 丁巷村
有4个村民小组,400户,1600口人,耕地面积78.17公顷。工农业总产值3306万元,人均纯收人6511元。该村运输业比较发达,农户有搞建筑、种植的历史,村户企业比较发达,兴办汽修厂、挂面厂等企业30余家。

[编辑] 陈巷村
有7个村民小组,469户,1896口人,耕地面积100.58公顷。工农业总产值9260万元,人均纯收人6849元。该村依托陈巷集市,引导农户发展集市贸易,村户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有300多农户依托集市贸易,走上致富道路。

[编辑] 何元村
有7个村民小组,486户,2010口人,耕地面积129.13公顷。工农业总产值7289万元,人均纯收人6497元。该村运输业比较发达,有大小运输车辆100余辆,农户有草柳编历史,庭院经济比较红火。

[编辑] 蒋宅村
有5个村民小组,394户,1600口人,耕地面积102.25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712万元,人均纯收人6489元。该村农户有种植、草柳编历史,村风民风淳朴,70岁以上老人有近百人。

[编辑] 双堆村
是由原后堆村、前堆村合并而成。有4个村民小组,540户,1915口人,耕地面积140公顷。工农业总产值3200万元,人均纯收人6400元。该村农户有种植、草柳编历史,发展优质草幕种植33.35公顷,其中订单种植面积占80%,户均增加收人3000多元。

[编辑] 朱圩村
由原西朱圩村、前朱圩村合并而成。有3个村民小组,432户,1544口人,耕地面积96.65公顷。工农业总产值3191万元,人均纯收人5790元。该村发展优质蔬菜26.68公顷,建温室大棚180多个,户均增加收人5000多元。

[编辑] 颜庄村
有5个村民小组,563户,2159口人,耕地面积89.科公顷。工农业总产值5567万元,人均纯收入6877元。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户有蔬菜种植的历史,该村发展蔬菜种植52.14公顷,其中建日光温室620栋,大棚550个,蔬菜种植示范户颜景华、颜庭利等带头发展反季节蔬菜,带动全村农户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每栋日光温室年收人超万元,户均增加收人2500多元,全村有200多农户靠种植蔬菜建起两层以上楼房。

[编辑] 新庄村
是由原老庄村、旧庄村合并而成。有5个村民小组,559户,2219口人,耕地面积125.86公顷。工农业总产值3406万元,人均纯收人6504元。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户有蔬菜种植的历史,发展蔬菜种植46.69公顷,其中建日光温室160栋,大棚110个,户均增加收人3000多元。

[编辑] 下河口村
有3个村民小组,342户,1361口人,耕地面积83.44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464万元,人均纯收人6503元。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户有蔬菜种植的历史,发展蔬菜种植40公顷,其中建日光温室180栋,大棚150个,每栋日光温室年收人近万元,户均增加收人3500多元。

[编辑] 大高村
是由原大口村、高园村合并而成。有5个村民小组,600户,2500口人,耕地面积134.47公顷。工农业总产值3589万元,人均纯收人6494元。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户有蔬菜种植的历史,发展蔬菜种植40公顷,其中建日光温室220栋,大棚300个,蔬菜种植示范户何自成、朱伯忠等带头发展反季节蔬菜,带动全村农户发展蔬菜种植的积极性,每栋日光温室年收人超万元,户均增加收人3500多元,大高村村户企业发展较快,兴办修造、塑料加工、木材加工等村户企业20多家。

[编辑] 团结村
是由原邱庄村、辉埠村合并而成。有5个村民小组,638户,2212口人,耕地面积141.74公顷。工农业总产值4599万元,人均纯收人6508元。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是优质良种培育基地,农户有蔬菜种植的历史,发展蔬菜种植33.35公顷,其中建日光温室百余栋,大棚200个,发展优质草幕种植面积20公顷。

[编辑] 八里场村
有3个村民小组,427户,1643口人,耕地面积133.67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531万元,人均纯收人65n元。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户有蔬菜种植的历史,发展优质鲜食花生、鲜食玉米种植26.68公顷,发展品种土豆种植面积53.36公顷,户均增加收人1200多元。

[编辑] 官庄村
有5个村民小组,385户,1250口人,耕地面积91.71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5巧万元,人均纯收人6495元。该村农户有搞建筑、种植的历史,依托省道牛青公路发展沿路经济带,兴办村户企业20多家。

[编辑] 殷庄村
由原殷庄、塘沟两村合并而成。有11个村民小组,农户834户,3372口人,耕地面积143.41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49亿元,人均纯收人6397元。全村有400多户常年从事运输、餐饮服务、商业,发展优质蔬菜苗圃种植20公顷,亩收人3000多元。

[编辑] 东盛村
由原圩桥、陆庄、南万庄3村合并而成。有7个村民小组,农户413户,1746口人,耕地面积125.26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877万元,人均纯收人6483元,全村有300多人从事草编,400多人外出劳务,人均收人3100多元,发展洋葱种植面积20公顷,亩均收人2200多元。

[编辑] 新兴村
由原同庄、李庄两村合并而成。有5个村民小组,434户,1636口人,耕地面积110.58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785万元,人均纯收人6614元。该村是果品贩运专业村,全村长年从事果品贩运的达300多人,同时是著名的草墓种植专业村、淀粉加工专业村。

[编辑] 西胜村
由原西单、胜利两村合并而成。有6个村民小组,558户,2240口人,耕地面积176.69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231万元,人均纯收人6567元。该村是品种大蒜种植基地和生猪屠宰、贩运专业村,全村人均一亩蒜园,有近百人从事生猪养殖、屠宰贩运。

[编辑] 富强村
由原陈顶、李村两村合并而成。有7个村民小组,525户,2179口人,耕地面积142公顷。工农业总产值3421万元,人均纯收人6668元。该村是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专业村,全村共建温室大棚300多栋。

[编辑] 刘圩村
有5个村民小组,402户人家,1657口人,耕地面积120.39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538万元,人均纯收人6687元。该村是蔬菜种植专业村,建有无公害蔬菜基地40公顷,全村有300多劳力从事建筑和运输业。

[编辑] 和平村
由原李圩、欧口两村合并而成。有6个村民小组,360户,1538口人,耕地面积108.98公顷。工农业总产值3008万元,人均纯收人6450元。该村户办工业发展较好,现有轧钢、木材、油厂等户办工业20多个。稻草编织也是该村一大特色,仅加工草帘、草苫人均增收1500多兀。

[编辑] 圩合村
由原卢圩、三合两村合并而成。有9个村民小组,45l户,1773口人,耕地面积141.67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935万元,人均纯收人6661元。该村素有建筑安装的传统优势,有近800多名建筑安装工人长年在上海、北京、大庆等大中城市从事建筑劳务,建有塑管厂、化工厂等村户企业,产品供不应求,年创产值500多万元。

[编辑] 邓宅村
有6个村民小组,493户,1332口人,耕地面积121.06公顷。工农业总产值4230万元,人均纯收人6524元。该村发展蓝狐等特种养殖达40多户。有10多户村民发展鸡、猪、蓝狐立体喂养,户均年收人3万元。

[编辑] 同兴村
由原南官庄、何家庄两村合并而成。有5个村民小组,420户,1677口人,耕地面积118.26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751万元,人均纯收人6416元。该村是优质白蒜种植基地,发展白蒜种植53.36公顷,同时是徽子加工专业村,全村有120多户人家靠炸撒子走上富裕路。

[编辑] 泰和村
由原桥头、南邵庄两村合并而成。有6个村民小组,386户,巧%口人,耕地面积117.53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中如万元,人均纯收人6516元。该村户办工业较发达,全村有20多户办怡搪厂,安置农村剩余劳力200多人,产品畅销苏、鲁等省。沿路草帘编织十分红火,产品畅销山东市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10多户村民发展肉兔、鸡等养殖,户均收人2万元以上。

[编辑] 东单村
有4个村民小组,259户,1108口人,耕地面积98.52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346万元,人均纯收人6489元。该村是大蒜种植示范村,引种美国香蒜获得成功,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编辑] 前进村
由原舍庄、坡里两村合并而成。有9个村民小组,561户,2300口人,耕地面积244.12公顷。工农业总值3104万元,人均纯收人6422元,该村花生产量高、品质好,备受市场青睐。户办工业较发达,有户办工业20多家。

[编辑] 新合村
由原刘庄、张庄、朱桥三村合并而成。有5个村民小组,460户,1855口人,耕地面积114.52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020万元,人均纯收人6528元。该村是草墓种植专业村,全村种植草墓73.37公顷,粮经比例达3:7以上,有200多户常年从事木材贩运,有130多户专业加工草苫、草帘,增收致富。

[编辑] 徐屯村
由原徐屯、肖岭两村合并而成。有n个村民小组,农户1158户,4231口人,耕地面积246.39公顷,该村村户办企业较为发达,有砖厂、汽车拆旧、木器厂等企业30余家,工农业总产值8590万元,人均收人6706元。

[编辑] 朱屯村
有6个村民小组,农户643户,2420口人,耕地面积185.56公顷,该村有化工企业2家,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238万元,人均收人6800元。

[编辑] 小站村
有6个村民小组,农户370户,1510口人,耕地面积118.13公顷,该村有2家化工企业,工农业总产值5962万元,人均收人6503元。

[编辑] 大站村
由原站中、站北、站南、刘河头4个村合并而成.有12个村民小组,农户900户,3422口人,耕地面积247.92公顷,工农业总产值4504万元,人均收人6592元。该村群众商品意识较强,有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商业经营,有近1000人外出建筑和从事其他劳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人。

[编辑] 北朱果村
有5个村民小组,农户270户,1145口人,耕地面积86.18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642万元,人均收人6280元。该村是有名的淀粉加工专业村。

[编辑] 小埠村
有4个村民小组,200户,1174口人,耕地面积92.5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123万元,人均收人6488元。该村有80%的男劳力外出搞建筑,年收人500多万元。

[编辑] 大岭村
有4个村民小组,农户354户,1399口人,耕地面积129.40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868万元,人均收人6269元,该村发展芋头13.34公顷,优质花生33.35公顷。

[编辑] 孟曹埠村
有6个村民小组,645户,2301口人,耕地面积119.60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905万元,人均收人6351元。该村地处石梁河畔,有淡水养殖水面133.40公顷,全村共发展网箱养鱼2000多只。

[编辑] 刘曹埠村
有3个村民小组,310户,1100口人,耕地面积81.00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670万元,人均收人6328元。

[编辑] 李曹埠村
有9个村民小组,638户,2460口人,耕地面积139.07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940万元,人均收人6394元。

[编辑] 山岭房村
有7个村民小组,495户,1900口人,耕地面积116.32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582万元,人均收人6422元。该村是远近闻名的仔猪繁育专业村,年繁育仔猪近万头。

[编辑] 赤金村
由原东赤金、西赤金、后赤金3个村合并而成。有9个村民小组,1035户,4100口人,耕地面积256.06公顷,工农业总产值6334万元,人均收人邸38元。该村是远近闻名的花卉专业村,共建有花卉苗圃基地66.70公顷。

[编辑] 张庄村
有2个村民小组,农户273户,1036口人,耕地面积43.82公顷,工农业总产值2526万元,人均收人6515元,该村有2支建筑队,长年在外从事建筑安装工程,劳务输出人员比较多

⑷ 赣榆区2017年正月十六大集在什么地方

在新城新春大集上,21世纪奥莱城,区政府西对面,今天已经开始了

⑸ 赣榆县青口镇年人均纯收入

赣 榆 县

【概况】 全县总面积1408.18平方公里。辖18个镇,435个行政村。年底全县总人口107.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4.98万人。

2004年,赣榆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0.2%。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22.02亿元、21.77亿元和21.66亿元,分别增长0.3%、1.4%和下降1%。实现财政总收入3.4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亿元,分别增长12.9%和13.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5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66亿元,较年初分别增加7.23亿元和5.04亿元;贷款余额24.84亿元,比年初增加2.69亿元。

【农业】 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0.44亿元,增长1.8%。粮食总产37.95万吨,油料总产5.81万吨,分别增长55%和18.8%。全年造林1436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8.50%。全年劳务输出17.6万人。实施土地复垦开发项目21个,其中国家、省级重点开发项目5个,争取无偿资金5278万元,新增耕地616.6公顷。

【工业】 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18亿元,增长39.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75亿元,税收0.65亿元,利润0.5亿元,分别增长52.3%、52.7%和54.3%;产销率达99.3%。全部工业入库税收8500万元,增长30.2%。新上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2个,引进资金16.84亿元。全年工业用电量2.6亿千瓦时,增长42.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8.1%。

【外经外贸】 实现进出口总额1597万美元,增长2.4%,其中出口1500万美元,增长9.5%。新批利用外资项目55个,增长45%;协议注册外资额1.1亿美元,增长31%,注册外资实际到账4484万美元,增长78.6%。

【基础设施】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74亿元,增长34.0%。投入城市建设资金3.5亿元,完成建筑总面积78.6万平方米,县城拆迁面积6.7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改造建设3条县镇公路40.4公里、镇村公路81条315.2公里、沿海滩涂公路14公里。投资6150万元,总长38.4公里的石林公路二期工程按期通车。投资2600万元,完成海堤护坡4.2公里。投入1590万元,完成青口河中上游整治疏浚工程。投资950万元的城北客运汽车站顺利运营。

【商贸流通】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5亿元,增长11.7%。城乡商品交易市场67处,成交额48.96亿元,增长25.5%。新增个体工商户3455户。

【社会生活】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106元,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3765元,增长12%;人均居住面积20.67平方米。首批投运出租车50辆,固定电话及无线电话净增2.9万部,新增宽带用户767户。

【海洋经济】 实现水产品总量24万吨,增长13%。大菱鲆、河豚、三文鱼等海珍品工厂化高效养殖达30万平方米,成为全省最大的工厂化高效养殖基地。被列为省无公害水产品、农产品质量建设整体推进县。9个生产贝类、虾蟹类、淡水鱼类基地被省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基地,“海头”牌梭子蟹、“宋庄”牌螠蛏等22个产品被省认定为无公害产品。

【科技】 新批市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9项、专利35项,科技总投入2.1亿元。荣获省“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称号。

【教育】 高考本科上线3708人,连续6年位居全市第一;新扩建中小学校舍2.7万平方米。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100%、97.7%和85%;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实验县”。引进社会办学资金6000余万元,改制和新建民办教育机构30所,化解债务1.2亿元。筹措资金1320万元,用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

【企业改制面达89%】 截至2004年底,全县146家工业及流通企业,实施破产改制130家,改制面达89%;盘活重组闲置资产4.5亿元,核销破产企业债务12.9亿元。累计筹集资金2.1亿元,安置职工1.8万人,职工清偿安置率64%。金融部门累计发放工业贷款3.2亿元。全县改制运行企业安置职工就业5000多人,新增工业税收1100万元。开发紫菜采掘机、芦笋茶等市级以上新产品28个。

【民营经济入库税收1.2亿元】 民营经济入库税收1.2亿元,增长64.4%;新增私营企业463家,增长46.3%;新增注册资本7.7亿元,增长55.7%;发展农村经纪人621人。

【建筑业从业人员达12.3万人】 建筑业完成施工面积43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40亿元,从业人员达12.3万人。完成10.6万平方米的居民小区主体工程建设。房地产、建筑业入库税收4380万元,增长50.3%。

【大力推进银政银企合作】 共签订银企合作协议43份,合作金额2.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通过核销处置等形式,消化不良贷款7068万元。

【畜牧业健康发展】 扎实开展禽流感、狂犬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全年饲养生猪72万头、大牲畜10.6万头、三禽1400万羽、毛皮动物52.6万头。

【生态环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青口、墩尚、沙河、柘汪、海头5个镇通过环境优美镇验收,8家规模企业被评为绿色企业。在金山、门河、厉庄、柘汪4个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塔山水库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关闭小化肥生产企业63家,取缔"土炼焦"生产项目21个、"地条钢"生产窝点39个。

【恢复举办第四届中国·赣榆徐福故里海洋文化节】 10月23~24日,恢复举办第四届中国·赣榆徐福故里海洋文化节,签订合作协议39个。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 “十五”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实施并完成生殖健康系列工程,超额完成省出生缺陷二级干预筛查任务,5个镇级中心站顺利通过省验收。启动“关爱女孩”行动,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降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率94%,人口出生率6.8‰。

【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完善】 开发就业岗位9610个,净增就业人数3610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98万元、养老保险金4500万元;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出1714万元。全县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3010人,增长12.36%,其中城镇2274人,增长22.17%。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县经常性社会捐助中心救助110人,发放救助资金26万元。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捐赠轮椅149辆,安置500名残疾人就业。

【推进为农办实事工作】 继续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县77万农民参合,参合率90%;基金补偿220万人次,补助总额2010万元。改水投入资金500万元,新增受益人口10万人。农村公路建设超出省下达计划136.2公里。投入资金971万元,完成草危房改造3237户,救灾建房44户。认真执行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等税费改革政策,较好地维护农民利益。扎实开展“进百村、入千户、访万民”主题活动。积极配合省市扶贫工作队做好帮扶工作,市县镇三级共注入帮扶资金3589万元,实施帮扶项目6430个。

青 口 镇

青口镇是赣榆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文明镇、首批沿海卫星开放镇、江苏省百家名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9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99公顷,总人口165024人,辖24个社区居委会和19个行政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同三高速公路、204国道穿境而过;国家级渔港———青口中心渔港的建设获得农业部的批准。农业经济不断加大调整力度,培育了蔬菜专业村10个、草编专业村7个,建成了16个种植养殖示范区。工业经济形成了服装、铸造、机械、化工、制药、紫菜加工、水产品加工等15个门类为主的工业发展体系,出口产品近千个规格品种。拥有7.5公里海岸线,滩涂面积3333公顷,浅海11000公顷;综合开发形成“育苗、养殖、捕捞、加工、贸易、海洋生物、海洋医药”为重点的海洋优势产业,形成了全国最大水产育苗基地,享有“育苗之乡”的美称。兴建了八大市场、6条特色街、三大物流中心,成立了省级民营园区。2004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9亿元,增长14%,实现财政收入5353万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5391元,净增664元。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4年度“十强乡镇”。

党委书记 王建华

镇 长 孙承敏

柘 汪 镇

柘汪镇位于县境东北部,总面积72.3平方公里,海岸线11.8公里,滩涂面积2667公顷,耕地面积3000公顷,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3个自然村,总人口52303人。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亿元,增长13%;实现财政收入748万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4712元,净增526元。国家级项目芦山小流域、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省级节水农业项目、省级荒山整理项目通过验收。推广了“鲁花”系列及“强筋小麦”等当家品种,建设了667公顷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万亩果蔬生产基地。东部沿海地区建设青蛤、太平洋牡蛎、梭子蟹、锯缘青蟹、九节蛏5个千亩贝类养殖基地和秦家沙、西林子等5个紫菜加工基地。全镇拥有各类海产品加工企业60多家,年加工生产海产品2万吨。以尼龙颗粒、黑颗料及聚乙烯等颗料加工为全民创业的支柱产业,共发展塑料颗料加工企业300多家,年生产各类塑料颗料15万吨。2004年被评为省级信用乡镇、省级文明乡镇和省级安全镇,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十强乡镇”。

党委书记 张永波

镇 长 李志鹏

石 桥 镇

石桥镇地处黄海之滨,有小沙东海战纪念碑、九里观海亭和永久性海堤达标工程等人文景观。总面积79.5平方公里,耕地3900公顷,滩涂1100公顷,辖23个行政村,总人口64000人。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1亿元,增长12%;实现财政收入972万元,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4312元,净增478元。该镇资源丰富,地下储有1亿立方米陶土、1000万吨石英石等多种矿产资源,东部拥有10多公里黄金海岸线。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建成无公害蔬菜、杂果、梭子蟹养殖、2500公顷花生基地和4个700公顷种植养殖基地。工业形成玛钢铸造、建筑陶瓷、石英开发、海产品加工、玩具生产、电子制造六大支柱产业。

党委书记 马济明

镇 长 单立声

海 头 镇

海头镇位于海州湾中部沿海,水陆交通便捷,总面积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57公顷,辖29个行政村,总人口8万人。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亿元,增长13%;实现财政收入1991万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5277元,净增745元。境内建有700公顷梭子蟹、550公顷贝类、170公顷紫菜、700公顷潮间带贝类、2700公顷浅海域贝类养殖基地,年养殖产量2万吨。拥有640艘大马力渔船从事远洋捕捞,年捕捞量达285万吨;拥有5000多人的经纪人队伍从事水产品贩运;有育苗场73家,建有工厂化养殖场12家,全镇工厂化养殖面积8万平方米;拥有绳网加工厂100余家,并建有全市最大的私营绳网加工园区,可容纳80户绳网加工企业入园生产,2004年入园企业12家,总投资6000万元。全镇桑园面积1100公顷,年产干茧400吨,同时拥有蚕茧站、缫丝厂2家配套企业;利用嫩桑叶研究开发的“龙圣”牌桑茶填补了省内茶叶的空白。机械制造和海产品加工异军突起,连云港神亿紫菜有限公司年产紫菜1亿多张,远销美、德、法、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海淡水养殖、海洋捕捞、海产品加工、绳网加工、栽桑养蚕、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财政十强乡镇”、“农民培训和劳务输出先进乡镇”。

党委书记 卢西村

镇 长 陆振杰

宋 庄 镇

宋庄镇是“对虾养殖之乡”,地处海州湾畔。总面积32.1平方公里,耕地1600公顷,拥有海岸线13公里,潮间带滩涂3000公顷及浅海水域10000公顷,天然深水不冻港1座。辖12个行政村,总人口26260人。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2亿元,增长13%;实现财政收入673万元,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4117元,净增374元。农业以沿海养殖为主,实施万亩对虾、梭鱼、螠蛏混养,建成全国首家海水养殖有机食品基地,完成大菱鲆工厂化养殖6万平方米,并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1家———连云港富裕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市惟一通过“HACCP”产品认证直接进入欧盟、韩国的企业。2004年荣获江苏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市“农民培训和劳务输出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 谢士荣

镇 长 刘希高

罗 阳 镇

罗阳镇位于赣榆县东南部,紧靠连云港市区,204、301国道、同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总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2340公顷、滩涂3200公顷,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35609人。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实现财政收入643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5074元,净增628元。罗阳镇突出工业主体,创新机制,打造全市一流的工业园,引进资金3.1亿,新上项目22个,形成硅制品、农副产品深加工、彩色印刷、医疗制品、塑料加工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4亿元,工业用电量360万度,创工业税收250余万元。注册认证“盛茂”牌稻米、“港圣”牌棉花、“罗阳”牌水产三大生态品牌;新上金水湾食品、通顺粮贸、恒新棉花等龙头企业。2004年荣获全市“民政工作先进镇”、“双拥工作先进镇”、“劳务输出先进镇”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 邢先龄

镇 长 王济富

沙 河 镇

沙河镇位于赣榆县西南部,310、327国道和省道牛青公路呈现“个”字型在镇中交汇,是省新型示范小城镇、重点中心镇。总面积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22公顷。辖52个村,总人口114645人。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6亿元,增长13%;实现财政收入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2元,净增601元。充分发挥传统和区位优势、交通和资源优势,牢固树立工业兴镇理念,初步形成电子、化工、机械、木材、管材、食品、服装、铸造八大支柱工业体系。“白马河”牌板材出口日、韩市场,“浪潮”牌管材遍布全国各地建筑市场,成为知名品牌,新引进投资6000万元的连云港顺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顺利投产。依托省科技种植示范园区和连云港市远郊蔬菜基地,形成“东蒜、西果、南菜、北莓、中粮油”产业种植结构。被市政府命名为“设施蔬菜之乡”、“大蒜之乡”。

党委书记 宋 健

镇 长 李 冰

欢 墩 镇

欢墩镇是历史文化名镇,总面积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00公顷,下辖16个行政村,人口38816人,其中移民人口27000人,是江苏最大的移民镇。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076万元,增长13%;实现财政收入327万元,同比增长10%;农民纯收入3414元,净增338元。该镇是连云港最大芦笋种植基地,芦笋种植面积达1000公顷;是苏北鲁南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拥有浅水网箱4万只,淡水鱼塘333.3公顷。建成朱范和欢墩埠2个工业园区,引进企业50余家,成为新兴的边界工业强镇。被评为“连云港市建筑业先进单位”、“多种经营先进乡镇”、“江苏省教育先进乡镇”。

党委书记 毛太乐

镇 长 钱奎军

墩 尚 镇

墩尚镇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卫星镇”和江苏重点中心镇,交通便捷,204、310、327三条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素有“草莓之乡”、“草帘之乡”的美誉。总面积4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20公顷。下辖18个行政村,总人口37749人。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财政收入638万元,同比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4715元,净增450元。形成以食品、轻纺、化工三大行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镇工业项目集聚区有企业26家,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被评为省级“乡镇工业示范园”。全镇泥鳅养殖面积333公顷,年出口泥鳅6000多吨,创汇千万美元以上。

党委书记 刘洪卫

镇 长 苗运超

塔 山 镇

塔山镇于2001年12月由原土城镇、徐山乡合并组建而成,地处赣榆中部平原地区,交通便利,紧邻204、327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素有“赣榆后花园”、“中国杞柳第一镇”的美誉。总面积82.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59公顷,辖30个行政村,人口63000人。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亿元,同比增长9%;实现财政收入7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3元,净增348元。盛产水稻、玉米、花生、小麦等优质农产品;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形成了以服装、柳编、化工、塑料、板材、机电、玩具等行业为龙头的工业发展格局。连云港塔山湖草柳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000多个系列3000多种柳编工艺品畅销美、俄、日、英、德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党委书记 徐继方

镇 长 夏新宇

厉 庄 镇

厉庄镇地处苏鲁交界,是赣榆县西北重镇,交通便捷,位置优越,242省道、厉大公路贯穿镇区。总面积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00公顷。辖16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总人口34179人。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财政收入5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8元,净增472元。该镇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拥有大小山头13座,水库14座,可供开发景区有二龙山景区、龙泉山景区、新坝景区、二狼山景区等。近年来,大樱桃、板栗、雪枣、蓝莓等珍稀果品的生产成为该镇一大特色;通过招商引资、全民创业新上的一批铸造、机械制造、石材加工、矿泉水生产企业成为全镇支柱产业;以猪、牛、羊、鸡、鹿为主的养殖业发展迅猛,养殖小区规模扩大,数量增多。

党委书记 卜庆平

镇 长 钟昌广

城 西 镇

城西镇紧邻204、310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厉大公路与青班路交会于镇区中心,交通便利。总面积4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86.4公顷,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41189人。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财政收入478万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4271元,净增77元。城西镇地处平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花生等。镇内有工业园区、商贸区。有700公顷花卉种植示范园区,被市政府命名为“花卉之乡”。加工业、包装、服装、铸铁为该镇支柱产业。全镇有工业企业158家,其中私营企业140家、合资企业18家。

党委书记 瞿世强

镇 长 赵厚峰

门 河 镇

门河镇距同三高速公路10公里,紧靠204、310、372国道。总面积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33.3公顷。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35622人。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8亿元,增长10%;实现财政收入428万元,同比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3911元,净增480元。拥有700公顷银杏、266.7公顷草莓和700公顷中药原料规范化种植基地。工业发展迅猛,形成塑料加工业、酿造、铸造、编织、银杏加工、木材加工等工业体系。拥有私营企业40多家及8个私营工业小区。“门河”牌银杏叶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04年度门河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先进单位、“社会治安安全单位”、“农村能源和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单位。

党委书记 倪佃杰

镇 长 董自芳

⑹ 请问赣榆黑林镇逢集时间是哪几天谢谢!

各村逢集时间不同,黑林街是逢五逢十

⑺ 赣榆区青口镇李城村有多少年历史

赣榆区
编辑
赣榆区是连云港市三个主城区之一,位于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苏省东北部,江苏沿海经济带和东陇海产业带的东部交汇处。全区总面积1363平方千米,辖15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27个行政村、42个社区,人口116万。[1]
赣榆区围绕建设“实力赣榆、生态赣榆、和安赣榆”三大目标,近年来,按照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思路,抢抓江苏沿海开发赣榆成功创建江苏省园林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区城和国家级生态区,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2] 2015年度“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榜单,赣榆区位列第82位,这是赣榆撤县划区后首次荣登全国百强区榜单,也是连云港市唯一入选全国百强区的市辖。[3]
赣榆区拥有大面积滨海湿地、海洋滩涂、和全省最长黄金海岸线,境内土地肥沃、河道纵横、通榆运河、生态渔业发达,自古以来就享“鱼米之乡”之称。素有“黄海明珠”、“徐福故里”之美名,赣榆城临海而建、逐海而生,是江苏近海亲海第一区。[1]
中文名称
赣榆区
外文名称
GanyuQu
别 名
干于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江苏连云港
下辖地区
墩尚镇,海头镇,柘汪临港产业区等15镇区
政府驻地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琴岛路2号
电话区号
国际:(+86)518;国内:0518
邮政区码
222100[4]
地理位置
江苏省东北部,海州湾西岸
面 积
1363平方公里
人 口
116万(2015年)
方 言
赣榆方言,赣榆话
气候条件
暖温带海洋性气候
著名景点
抗日山国家4A级风景区,秦山岛/海州湾等
机 场
连云港白塔埠机场
火车站
连云港站、赣榆站、石桥站(建设中)
车牌代码
苏G
主要领导
区委书记:曹卫东 区长:唐光普
赣榆名人
朱梓、徐福、符竹庭、王玖兴等
人均生产总值
2.52万元(2015年)[5]
地区生产总值
480亿元人民币(2015年)[5]
行政代码
320707[4]
地区特产
赣榆煎饼、海鲜、对虾、梭子蟹等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行政区划
3 地理环境
▪ 位置境域
▪ 气候
▪ 土壤
▪ 地质
4 自然资源
▪ 海洋资源
▪ 农业资源
▪ 旅游资源
▪ 矿产资源
▪ 水利资源
5 人口民族
▪ 人口
▪ 民族
6 经济概况
▪ 综述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7 社会事业
▪ 教育
▪ 卫生
▪ 文体
▪ 社保
8 交通运输
▪ 铁路
▪ 公路
▪ 港口
9 旅游信息
10 地方特产
11 著名人物

历史沿革
编辑
夏以前属九夷。

赣榆美景 (4张)

商属人方。
西周属莒、祝其二国。
战国时,先后归越、齐、楚领地。
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
汉属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
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区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云台山)。
280年,西晋复赣榆县,移治艾不城,后复移治郁洲。
公元470年,南朝刘宋置青、冀二州治于赣榆县(郁洲)。
公元530年,梁置怀仁县,隶于北青州。
徐福东渡
公元549年,东魏分置郡区,置义塘郡治黄郭戍,领义塘、归义、怀仁三县;置东海郡,治赣榆(郁洲),领赣榆、安流、广饶、下密四区;置武陵郡治洛要(今沙河镇城子村),领洛要、上鲜二区。
公元583年,隋废武陵、义塘二郡及上鲜、洛要、义塘、归义四区,以怀仁区隶于海州。自此,隋、唐、宋,赣榆均称怀仁县,隶于海州。
世宗大定七年间(1167年)复名赣榆县,此后元、明、清直至民初无变,先后隶属于淮安府海州、海州直隶州、江苏省徐海道。
民国元年(1912年)废直隶州,实行省辖县,赣榆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东海专署,即江苏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侵华日军置赣榆县伪政府隶伪淮海特别区(后改为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30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山东省滨海专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国民党赣榆区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体。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汪伪政权割赣榆、莒南、日照3县边区置芦山县。
中国航海先驱:赣榆徐福
9月,日本投降,伪区政府解体;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青口镇,自此作为县治;芦山县撤消,属县归还原建制。11月26日,中共将赣榆县改名竹庭县,但并不为当时官方承认。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年2月,国民政府赣榆县政府移驻墩尚镇,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官方的赣榆县政府6月14日流亡东海区新浦(今连云港市新浦区),11月7日解体。全境悉为中共控制。
1950年10月,竹庭区复名为赣榆县,隶于临沂专署。
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回江苏省,隶于徐州专署;
1983年3月,江苏省撤销各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划归连云港市。
2014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赣榆县整建制撤县设区,为连云港市赣榆区。

行政区划
编辑

截止2013年,全区辖15个镇:青口镇、海头镇、赣马镇、金山镇、厉庄镇、塔山镇、城头镇、黑林镇、宋庄镇、城西镇、班庄镇、沙河镇、柘汪镇、墩尚镇、石桥镇。2个省级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6]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赣榆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8',北纬 34° 50',位于苏鲁两省交界,是江苏沿海经济带和东陇海产业带开
发的东部交汇点。东滨黄海的海州湾,海岸线长62.5千米;北临山东省日照市;西靠山东省临沂市,南至西南接江苏省东海县与连云港市海州区、连云区。境内山区、平原、沿海各占1/3。[7]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379px; top: 88px; z-index: -6969534; background: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 2016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气候
赣榆区
赣榆区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季分明。赣榆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214天,全年平均日照2532.9小时,年降雨量976.4毫米。
夏季属海洋性气候,盛行来自低纬度太平洋的偏南北风,气候炎热多雨;冬季带有大陆性气候特征,盛行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形成了全年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因东临黄海,受海洋的影响,和同纬度内陆各地相比,具有春季温度较低,气温回升缓慢,冬夏温度变化平缓,年降水量比较丰富等特点,但分布季节差异较大,一般春秋两季往往干旱少雨。

土壤
全区土壤有棕壤、砂礓黑土、潮土、盐土4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33个土种。

地质
海州湾畔
赣榆区海岸线南起临洪口,北至荻水口,长46.6千米,总走向北高南低。其地貌特征以兴庄河口为界,分为南北两种类型,北部为沙质海岸,南部为粉沙淤泥质海岸;荻水口至朱篷口为冲刷后退型海岸,兴庄口至临洪口是沉积外延性海岸;朱篷口至兴庄口之间则是两种类型海岸的交变段。荻水口至兴庄口海岸长约30.7千米,以山前河湖堆积平原为主,有风化基岩和海相沉积,地面高程2米~3.7米。

自然资源
编辑

海洋资源
赣榆区罗阳镇养殖塘
全国渔业百强县之一的赣榆拥有62.5公里的黄金海岸,23万亩滩涂面积,拥有全省最长的沙滩海岸,108万亩近海10米等深线浅海域,7000平方公里的海州湾渔场,盛产黄鱼、梭子蟹、东方对虾、紫菜、贝类等30多种海珍品,目前已建成了海水育苗与养殖、捕捞运输、 渔需品加工以及水产品加工四大生产体系,贸工渔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海水养殖业由传统的潮上带池塘养殖向潮间带、浅海域延伸,建成鱼、虾、蟹、贝多品种混养基地25万亩。创无公害水产品品牌10个。水产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机制日趋完善,海水、淡水两个新品种示范园已先后引进黑鲷、美国大口胭脂鱼,条纹鲈、缢蛏、牡蛎、条斑紫菜、刀额新对虾、大鲮鲆等几十个品种,推广了对虾池塘综合养殖,盐田改造养殖青蛤等多项新技术。对虾养殖,河蟹育苗闻名全国,其中河蟹工厂化育苗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的近5成和3成上。[8]

农业资源
赣榆山区、平原、沿海各占三分之一,山川秀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素以“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的鱼米之乡而为人称道,属人多地少的县。赣榆是全国农业百强县、商品粮基地县和江苏省杂果生产基地,水稻、小麦、花生、蚕桑、果品、茶叶、蔬菜、水产品、盐等已形成规模优势,拥有全国著名的“芦笋之乡”、“板栗之乡”、“大蒜之乡”“蔬菜之乡”、“花卉之乡。[8]

旅游资源
赣榆有诸多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富有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可谓集山海风光于一体。赣榆早在秦代就建制为县,历史文化灿烂丰厚,山海风光秀美奇特。孔子及其高足子贡曾印屐夹谷山,夹谷山上至今仍存“孔子相鲁会诸侯处”石碑;子贡晒书的端木书台,临近全省第二大人工湖——塔山水库;别具特色的吴山自然风景区,奇草异花处处是;秦始皇两度莅境,鞭石成桥登秦山岛,留下的古神道直通黄海深处;千古东渡第一使秦代方士徐福从这里高挂云帆、浮槎东去,如今的徐福祠已成为人们凭吊古人和游玩的地方;沈括登赣榆之山东望大海,观“天地日月之游动出没”——吴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融合,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又不乏灵光秀气。海州湾旅度假区被誉为“江苏北戴河”,有江苏省最长的优质沙滩,已建成了商业服务一条街,水上游乐区,海滨浴场、槐林休闲区、别墅区、养殖企业等,已形成了新、奇、幽、神的滨海旅游特色。 抗日山风景区是国家级烈士陵园,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及遗址名录。还有建于清朝的文峰塔、刘少奇纪念室等。目前,赣榆已打响“观黄海风光、探秦山神路、访徐福故里、游红色胜地“的旅游品牌。[8]
[9]

矿产资源
西北部山岭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可供开采的主要有石材、黄沙以及蛇纹石、白云石、石英石、瓷石、陶土、优质矿泉水等30多种, 其中花岗岩50亿立方米(储量居全省首位);雪花白大理石1亿多立方米,该石色泽洁白,纯度高,抗压度强,已被国家收入石材样本库;优质黄砂2.7亿立方米;青口盐场属中国四大盐场之一的淮北盐场。[9]

水利资源
赣榆区拥有江苏省最大的两大人工水库——石梁河水库和塔山水库,境内河道纵横,水资源丰富。[9]

人口民族
编辑

人口
2010年,根据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赣榆区949438人。[10]

民族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赣榆区共有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纳西、景颇、科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鄂温克、德昂、保安、京、独龙、鄂伦春、赫哲、基诺等4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8%,少数民族人口占0.2%。[11]

经济概况
编辑

综述
“十二五”期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和区委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港口牵引、工业主导、创新驱动、城乡统筹”四大战略,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二五”末,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8.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5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15倍、2.06倍、2.42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2万元、1.37万元,比2010年净增10932元、6447元,年均增长12.0%、13.5%。2012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以县为单位在全市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港口实现开港运营;2015年,位居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第82位;先后创成省文明城市、省园林城市、省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区,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评估,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彰显。[5]

第一产业
累计新增亿元以上项目334个,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437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863亿元,较“十一五”增长95.4%。工业经济扩量提质。2015年,预计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4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5亿元,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300.2%、293.7%。开展“千企技改、百企翻番”行动,实施技改项目82个,完成规模以上技改投资140亿元,占比达54.5%。主导产业支撑强劲。石化、钢铁及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944亿元,占比达65%。新海石化、镔鑫钢铁分别实现产值230亿元、220亿元,位居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78位、212位。园区经济持续发力。加快园区标准化,新建标准厂房85万平方米,形成四大园区、4个中小企业园、7个工业集中区协同发展格局。2015年,四大园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913亿元,工业入库税收7亿元,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283.3%、71%,占比分别达63%、60%。[5]

第二产业
罗阳生态园
创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拥有2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个省级园区的县区。2015年,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4亿元,农产品出口1.13亿美元,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83%、123%。海州湾现代渔业、四季田园现代农业、青口蓝湾现代渔业、夹谷山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水果产业五大现代农业园区各具特色。流转土地45万亩,建成市级千亩连片基地11个,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达43.8万亩,粮食、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57万吨、46万吨。新增专业合作社742家、家庭农场145家,省级龙头企业达11家。沃田农业在“新三板”成功上市。认证“三品一标”418个。完成农民培训11万人,新增新型职业农民4.4万人。基础配套日益完善。累计投资22.2亿元,完成水库除险加固、泵站更新改造、土地治理等184个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推广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3.5万亩,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5]

第三产业
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2015年,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0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建成运营奥邦亿丰商城、赣榆老街、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和专业市场。建成临港综合物流园400亩堆场、银河物流园12万平方米高标准仓储库房,启动中旭物流园建设,现代物流企业达195家。建成蓝湾科技孵化中心和电商物流产业园,入驻电商36家。打造“三好优品”等一批农村电商平台,海头镇海后村创成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赣榆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量位居全国第14位。新增金融机构3家。中兴农贷等2家企业成功挂牌上市。实施苏海集团债券发行等融资项目26个,融资达114.7亿元。秦山岛旅游开发初见成效,海州湾海洋乐园建成运营,大夹谷山景区功能日臻完善。厉庄樱桃节、赣马黄金梨采摘节等乡村旅游节庆名声打响。创成国家3A级景区4个、四星级乡村旅游点3个。旅游总收入达15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23.2%。[5]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
赣榆区是是苏北唯一一个拥有4所四星级高中的县级单位,赣榆中专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验收。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被评为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县。省优质幼儿园达50所,中考综合评估位居全市前列,高考连续15年位居全市首位,赣中被授予“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各类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2011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2013年被确认为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6]

卫生
2011年,赣榆区400家村卫生室通过省标准化验收,一体化管理率达100%。医疗卫生人才“双百”工程被国家医改办列为典型。计划生育率94.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7‰以内,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14]

文体
2011年,赣榆区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举办“赣榆风情”文化广场等活动95场,黑陶、木船制作工艺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快速推进。承办全国拔河锦标赛系列赛等省级以上赛事11场。蝉联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县,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运动先进县。[14]

社保
赣榆区
2011年,赣榆区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投资1168万元,建成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35.47万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98%以上。新农合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参合率98.6%。农村、城镇居民月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210元、245元,共发放保障金5971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3400元、2600元,集中供养率达76%以上。发放80周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668万元。为3257名残疾人发放重残救助金。建设保障性住房1783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98万元。

望采纳

⑻ 沙河镇的基本概况

沙河镇立于连云港市赣榆区西南部,南接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西依江苏最大的人工河——石梁河水库,是江苏省首批对外开放卫星镇,省重点中心镇。全镇下辖52个行政村,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万亩,人口12万。是江苏省农业大镇,盛产优质小麦、水稻、花生,蔬菜、花卉、草莓及优质大蒜生产形成规模;是苏北有名的商贸重镇,自古就是苏北鲁南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被著名的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称为“苏北三大集镇”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八的时候都会逢会,为期三天周围各大乡镇的都会过来游玩消费,人数和热闹程度不比春节差甚至有超越!
沙河镇与东海县隔河相望,国道310、327、省道牛青公路交汇于此。全镇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耕地11.6万人口。沙河镇先后被市命名为设施栽培先进乡镇、多种经营先进乡镇、个体私营经济先进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先进小城镇、群众文化先进乡镇,被国家绿化委命名为平原绿化百家乡镇。
沙河因古大沙河横穿东西而得名。西汉时定名,春秋战国时初属郯,后属楚,终归齐。齐相管仲曾在沙河兴渔盐利,使沙河名闻遐迩;唐宋以来,沙河的经济贸易相当繁荣,是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沙河镇历史悠久,文人荟萃。明末沙河街的朱梓在湖广靖州任天柱令,为苗汉民族团结立下大功;传说中为七仙女、董永做媒的槐树在沙河境内,殷庄因此而得名。
沙河镇是省科技种植示范园区和连云港远郊蔬菜基地。现有经济作物6.5万亩,其中蔬菜2.5万亩,粮经比例达到4:6,初步形成万亩设施蔬菜栽培基地、万亩大蒜生产基地、万亩草莓、万亩土豆和5000亩花卉、杂果生产基地五大基地,年产各类蔬菜15万吨,产值1.5亿元。沙河镇多种经营生产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饮食、草竹编、贩运等门类,建成各类专业村40个、专业户5000户,其中规模养殖千只(头)以上的300多户,珍珠獾、蓝狐、白玉蜗牛、落地王鸽等特种养殖60余户。发展粮油加工大户200余户,流通专业大户300多家;500多名农民经纪人每年将各类农副产品30万吨销往全国各地,培育的“颜河”牌西红柿、三顺萝卜、黄牙菜等特色农产品畅销苏鲁农贸市场。
进入90年代以来,沙河镇的工业经济进入规模发展轨道,全镇有木业建材、塑料管件、糖果食品、机械铸造、服装针织等门类企业近百家。私营经济已成为沙河的重要经济支柱,全镇发展个体工商户4600家、私营企业260家,从业人员达2.8万人。其中投资580万元兴建浪潮塑业有限公司,生产的PPR塑料管材管件已通过国家质量体系验证,年可创产值2200多万元,利税超百万元;殷勇化工厂生产的胱氨酸市场前景看好,年可创产值400万元,利税80万元;与加拿大迪克斯电器公司合作的汽车发动机生产项目,总投资150万美元,年可创产值2300万元,实现利税600多万元,并积极与福建、浙江、韩国、加拿大等地客商洽谈,大力五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新上化工、建材、塑料、机械、食品等20多外项目。
沙河镇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镇区由原来的0.8平方公里扩大到2.7平方公里,投资近亿元实施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投资建设中小学楼房18幢,镇卫生院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建有农贸、粮油等规模市场8个,其中沙河粮油批发市场为苏北地区最大的县级粮油批发市场。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四通”目标;15%农民建起两层以上楼房;2002年全镇人口出生率8.56%,计划生育率达90%。
在今后工作中,沙河镇将积极实施农民增收、财税增源、企业增活、市场增大、集体经济增强、城镇建设增新的富民强镇工程,把沙河建成“农业大镇、工业强镇、三产重镇、商贸富镇”。一是突出工业主体,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力争在两年内吸引外资8000万元,兴建外资、合资合作企业20家,年增加产值2亿元以上;二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两年内增加温室2000栋,大棚1000个,更新技术、品种20项,农民年增加经济收入1500万元;三是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私营个体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年新增个体工商户500户、私营企业40家,年创税收500万元;四是建设文明新镇,树好赣榆南大门形象。

⑼ 赣榆明天哪里有集 最好是镇上的

今天是农历二十四 农历的二十三到二十五 三天都是青口老街那的会。

大集的话参考这个图

热点内容
绿植怎么摘心 发布:2025-09-30 13:42:55 浏览:915
kd8玫瑰 发布:2025-09-30 13:33:37 浏览:814
连锁盆栽店 发布:2025-09-30 13:22:55 浏览:610
湖南的盆栽 发布:2025-09-30 13:09:28 浏览:365
娇兰兰花香氛 发布:2025-09-30 13:00:19 浏览:183
六月丁香朝 发布:2025-09-30 12:36:57 浏览:661
西兰花早晨 发布:2025-09-30 12:33:09 浏览:257
炒兰花做法 发布:2025-09-30 12:32:22 浏览:813
陈荷兰花 发布:2025-09-30 12:27:57 浏览:944
商城县茶花 发布:2025-09-30 12:20:52 浏览: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