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花卉
❶ 历史上有哪些女画家﹖
缪嘉蕙,字素筠,晚清宫廷画家。她是慈禧太后执政后期,围绕在这个最高掌权者身边重要的小人物之一。
曾兰芳,蕙质兰心的曾兰芳,为镇雄县清咸丰举人曾景福之女,自幼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通经史,学书画,特别善于花鸟国画,用笔工整,描绘精细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德清县茅山村(今属干山乡)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 管道升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册封魏国夫人。元延裆六年五月十日病卒,葬东衡里戏台山(今洛舍乡东衡村)。擅画墨竹,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著《墨竹谱》1卷。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秋深帖》、《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赵孟�\,字子昂,号松雪,他在字画方面都颇有造诣,赵孟�\官居江浙儒学提举,是一位文化高官。
柳如是(1618-1664年),本姓杨,名爱儿,字如是,号影怜、河东君,江苏吴江人。早年曾为南京名妓,后归“东林领袖”钱谦益为妾。她博考群籍,能书擅画,与黄媛介为诗、画密友。柳如是虽赋才情,但流存下的画作甚少。
顾眉(1619-1664年),字眉生,一字眉庄,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秦淮名妓,后为崇祯进士龚鼎孳(字孝升)宠妾,改姓徐,号善财君、梅生,时称横波夫人。她才貌双全,精诗擅画,通晓音律。尤以撇笔画墨兰为人称绝,与以画兰著称的马守真难分伯仲。清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其:“工墨兰,独出己意,不袭前人法。”古代女画家无论闺阁还是妓家,她们的画不为人所重,其原因之一是她们在创作上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顾眉画兰能不袭前人之法,实属难得。
李因(1610-1685年),字今生,号是庵、龛山逸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江浙名妓,后嫁光禄寺少卿葛征奇为妾。她擅墨笔山水、花鸟。山水法宋人米芾、米友仁父子,多用水墨点染,“以烟云掩映树石”。花鸟画在师法明中晚期陈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的写意画风基础上,又以自然为师,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她最终在创作上避开了女画家惯有的构图小气、笔致纤弱等弊病,以潇洒随意及疏爽隽逸的艺术风貌备受时人赞许。
文俶(1595—1634年),字端容,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文从简女,文徵明玄孙女,精于花草虫蝶画的创作。花鸟画是女性画家们最热衷表现的题材,出于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她们对花鸟特有的偏爱,及花鸟具有托物言志、比兴的审美意趣,促使深居中的女子,对自己生活中最常见的花鸟加以表现并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模,文俶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明末钱谦益给予文俶的艺术极高的评价:“点染写生,自出新意,画家以为本朝独绝。”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续录》中则赋予文俶更高的赞誉:“吴中闺秀工丹青者,三百年来推文俶为独绝云。”
薛素素(生卒年不详),名薛五,字润娘,号雪素。她是位相貌俊美,而于诗文、书画、箫、弈、马术、刺绣等又无所不能的江南名妓。绘画上的造诣更使她从容地走进文人们的笔墨酬答之中。她“尤工兰竹,下笔迅扫,各具意态。虽名画好手,不能过也。”(胡应麟《甲乙剩言》)
方维仪(1585-1668年),名仲贤,字维仪,桐城(今属安徽)人。人物画创作在女性画家的笔下较为丰富,既有仕女画,又有宗教人物画、还有反映男性社会生活方面的作品。这其中表现救苦救难教义的佛像画最多,妇女们既已坠入尘寰中的苦境,自然向往解脱痛苦。方维仪便因命运坎坷多难,导致她毕生以虔诚之心绘制带有救苦救难教义的观音、罗汉像,以求精神上的寄托。
马守真(1548-1604年),小字玄儿、月娇,号湘兰,金陵(今江苏南京)人。秦淮名妓。她聪颖机敏,能诗擅画,又轻财重义。其往来于文人墨客间,尤与文士王稚登(字伯谷)最为友善。马守真以画兰之精、画兰之专而名扬江南,因此自号“马湘兰”。其作品不注重对兰之外在形态的细致刻划,而重在通过对兰的描绘抒发内心之逸气。其笔下之兰具有脱俗的飘逸之气与野趣,与男性文人画家,尤其是“吴门画派”中文徵明等人的花卉有着更多的相近之处,反映了妓家对男性文人画家的迎合性及师承性。
李翠兰,生平不详,擅以宋李公麟白描法创作人物画,线条外柔内刚,富有表现力度。
仇珠(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明代中期,号杜陵内史,原籍江苏太仓,寓居吴郡。当女性在封建社会的重重伦理道德的束缚下,政治上无地位、经济上不独立、婚姻中不自主时,她们的绘画艺术亦不为社会所关注,只是在专业性较强的书籍中才有关于她们简单而重复的记载。仇珠仅知为“吴门画派”画家仇英之女。她自幼观父作画,渐通笔墨之道,深受仇英工笔重彩人物画风的影响,擅绘仕女画,笔致工细精整,设色于明丽鲜亮中毫无媚俗浮躁之气。
傅道坤(生卒年不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受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影响,喜书擅画,“尤工山水,唐宋名画,临摹逼真,笔意清丽,神色飞动,咸比之管夫人。”(明姜绍书《无声诗史》)
❷ 修水五绝是哪五绝
黄庭坚不在五杰之内。五杰是指下面陈门五杰。
陈宝箴(1831-1900) 派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清道光十一年辛卯 (1831)正月十八日生于今修水桃里竹塅。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入义宁州学读书,成丰元年辛亥(1851)试中举人。初在乡从父办团练,因率团练协助克复义宁州城有功,成丰皇帝谕以知县后补,并尽先选用。1860年入京会试未中,一度留京,与四方俊雅之士交往。1862年往安庆谒见两江总督曾国藩,被尊为上宾,1865年被保荐觐见皇帝,授予候补知府。1875年授辰、靖、永、沅道官职,光绪六年庚辰(1880)改官河北道,十六年庚寅(1890)任湖北按察使,二十年甲午(1894)调直隶布政使,另年秋,升任湖南巡抚,一直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政变。
陈宝箴在湖南巡抚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开设时务学堂,办矿务,出刊《湘学报》,整顿吏治,革除旧习,启用和向上推荐维新人物谭嗣同、梁启超等。1898年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维新时,他在湖南首先响应,成为全国诸省中之佼佼者。百日维新失败后被革职,年终携家属和夫人灵柩离湘回江西,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微疾而终,葬新建西山山青 庐,享年70岁。
陈宝箴生有二子二女,长子三立、次子三畏,长女嫁湖南东安席宝田之子席曜衡,次女早殇。
陈三立(1853-1937) 字伯严,晚年自号散原,陈宝箴长子,清咸丰三年癸丑九月(1853)生于今修水桃里竹塅。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中举,十二年丙戌(1886)中进士,授吏部主事考功司行走,因淡于名利,未实际就职,在京城与许多维新志士游学论事,立志革新朝政。其父陈宝箴为湖南巡抚时,佐行新政,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合称“四公子”,变法失败后革职,从此产生不再问政的消极思想,后遂终身不仕。他是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同光体”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对日寇的利诱拉拢,概不理睬。同年九月间,寓居北平西城姚家胡同的陈三立气愤病发,誓不服药,绝食五日而死,其灵柩厝于北平某寺,1948年落葬于杭州牌坊山。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将赣西北重点中学命名为散原中学(即今修水第一中学),以示对陈三立的纪念。陈三立有《散原精舍诗人集》传世,生有子五:衡恪、隆恪、寅恪、方恪、登恪。
陈衡恪(1876—1923) 字师曾,三立长子,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齐名,又以篆刻、书法、诗文兼长。他最长于山水画,但其他如花卉、虫、鸟、人物等,也都有很高造诣。师曾与齐白石、鲁迅友谊密切,极受齐白石、鲁迅推崇。师曾生平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研究》、《槐堂诗钞》、《染仓宝印存》等。1923年8月,师曾病亡,中外艺术界都深表痛惜。北京文艺界在江西会馆举行隆重追悼会,并展出了他的遗作。1925年安葬在杭州西湖牌坊山。黄庭坚纪念馆藏有他的书画作品《梅》、《兰》、《作画感成诗》。
陈寅恪(1890—1969) 三立三子,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大学教授,曾留学德、瑞、法、美等国。先后在清华大学、广西大学、成都京燕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他通晓英、法、俄、日、德等11国14种文字。其著作举其大者有9种,《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陶渊明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历史研究》、《述晋王导的功业》、《秦妇吟校笺》、《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及《塞柳堂集》、《陈寅恪诗存》、《陈寅恪文集》。被史学界称为“一代宗师”,1969年10月在广州病逝。
陈封怀(1900—1993) 陈衡恪次子。1922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农科,1927年,毕业东南大学生物系。1934—1936年,留学在国爱丁堡植物园。归国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华南植物园主任、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是我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为我国的植物园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于1981年当选为第九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常务委员。所著《中国植物志·报春花卷》,获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修水县城建有“五杰广场”,以纪念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五位地方杰出名人。
❸ 拙政园的资料
不知道拙政园的导游词对你有没有帮助?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其中两处在北方,是我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两处在苏州,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钱牧斋和爱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宁籍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陈之遴;有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女婿;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万。辛亥革命后江苏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园内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抗战胜利后,爱国诗人柳亚子在园内办过"社会教育学院"。相传,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担任苏州织造,织造衙门设在葑门,而家眷住在拙政园内。曹寅升迁江宁织造时,推荐内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砖砌墙门的正门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拙政园的园名是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根据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提供的资料,王献臣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升为御史,但仕途不顺利,曾两次被东厂缉事诬陷,动过刑,下过狱,被贬为广东驿丞,后任永嘉知县,罢官后居家,心里的痛楚无法言表。他对文征明讲:"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国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吾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意思是说,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园"这个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样隐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渊明一样守拙归田园。这个园名,反映了王献臣当时那种既无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复杂心态。
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腰门,我们就来到了拙政园的东部。东部花园的南部有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从图上看,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疏朗开阔,近乎自然,是苏州诸多园林中布局最为成功的范例。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许多人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许多来宾都看过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贾政父子进大观园题景,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幢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这段描写,用在这里非常贴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两园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
❹ 中国古代有哪些美女
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第一位:狐狸精美女妲己
几乎中国古代每个王朝的灭亡,都或多或少的与美女有关,当然最著名的例子要算“妲己亡殷”了,妲己的狐媚另纣王言听计从、魂不守舍,酒池肉林、挖人心肝,最后好端端的一个殷商毁了,难怪后世把小三儿叫做“狐狸精”,看来妲己确实有迷死人
第二位:倾城美女褒姒
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虽然不是为了褒姒所写,但恰恰正是褒姒的写照,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烽烟戏诸候,问世间还有哪个女子的微笑有这么大的威力?
第三位:沉鱼美女西施
西施位居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有“沉鱼”之称,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诗中“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就是西施,西施的美貌远近闻名,但她的身子却有些弱,有心口疼的毛病,每次病发她都皱着眉头,捂着心口,缓步前行,人们管这姿势叫“西施捧心”,这样看来,连生病的时候都这么漂亮,可见西施的美丽。
第四位:落雁美女王昭君
汉朝在立国之初,便与匈奴兵戎相见,烽烟蔽日,鼙鼓震天。自王昭君这个大美女出了塞和亲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看来一个美女能引发一场战争,也能阻止一场战争啊!
第五位:闭月美女貂蝉
貂蝉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的“闭月”,古今中外,有权的男人大凡与绝色的美貌佳人搅和在一起,往往被美人弄得身败名裂。但尽管如此,男人仍对美人趋之若鹜,貂蝉的一切就是最好的说明,吕布为了这个女人把干爹董卓都干掉了,可见貂蝉美女的绝色!
第六位:羞花美女杨玉环
杨玉环这个肥姐姐如果到现在看,可能不算什么美女,但是在唐玄宗眼里,那可是能令“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人儿,连荔枝都因为这位姐姐改名为妃子笑了,可以得出杨玉环的魅力所在。
第七位:瘦身美女赵飞燕
如果说杨玉环是胖美眉的代表,那赵飞燕就是瘦美眉的目标了,赵飞燕由于体态轻盈,据说能“掌上舞”,故称“飞燕”。后来人称的“燕瘦环肥”的“燕”就是赵飞燕,比喻体态瘦削轻盈的美女,在目前以瘦为美的时代,赵飞燕入选中国古代十大美女,是当人不让的。
第八位:跨时代美女萧皇后
历史上风流一时、迷君倾国的红颜女子不计其数,然而能像萧皇后那样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的女人却是寥寥无几,历经隋炀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两代突厥番王的王妃,最后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昭容,如果说萧皇后不是大美女,那还有天理吗?
第九位:苏州名妓陈圆圆
陈圆圆能歌善舞,色艺冠时,为了这位美女,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就是这个美女,不仅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还大大推进了清朝定都北京和大清王朝的建立与崛起。
第十位:二奶美女李师师
李师师显然是一个成功的二奶,宁当交际花也不当妃子,正是现代社会某些女性的人生观,皇帝也好,宰相也好,就连水泊梁山的好汉也好,都被李师师睡过,可以看出这个二奶美女有多吸引人了!
❺ 姓柳的名人名事
【柳姓得姓始祖】
柳下惠。周公旦之子伯禽之裔孙,西周初年,伯禽代父就封,为第一代鲁公,下传至春秋鲁孝公时,生有一子叫展,展之孙无骇以王父字为氏,始姓展。无骇生子展禽,名获,字禽或季,鲁国大夫,曾掌管刑狱,食邑于柳下。据说他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展禽死后,因其有坐怀不乱之美德,故谥曰“惠”,史称“柳下惠”。(《淮南子》说展禽门前种有很多棵柳树,由于他讲究惠德而被人称之为“柳下惠”)。孟子赞之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柳下惠的后人以其封邑为氏,称柳氏。“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中国柳姓的始祖。
【柳姓历史名人】
柳 庄:春秋时卫国人,为卫献公之臣。以贤德著于朝野。他死后。卫献公哭祭时说:“在臣柳庄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认为他对国家非学重要。
柳 亨:字嘉礼,隋大业末,为王屋长,陷李密,已而归京师。姿貌魁异,高祖奇之,以外孙窦妻之。三迁左卫中郎将,寿陵县男。以罪贬邛州刺史,进散骑常侍。代还,数年不得调。持兄丧,方葬,会太宗幸南山,因得召见,哀之。数日,入对北门,拜光禄少卿。亨射猎无检,帝谓曰:“卿于朕旧且亲,然多交游,自今宜少戒。”亨由是痛饬厉,谢宾客,身安静素,力吏事。终检校岐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恭。
柳 彧:字幼文,柳卓七世孙,柳仲礼之子。柳彧自幼好学,被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记室,后出为宁州总管掾,自荐为司武中士,转迁郑州守令。隋文帝时,迁升至尚书虞部侍郎、屯田侍郎、持书侍御史。正直闻于朝,百官敬服。巡省黄河以北52州,奏免不称职长史200余人,州县官吏震惧,官场风气为之清肃。典故有“威劾二百吏;德被五十州”之说。他因此受嘉奖,赐绢布200匹,毡30领,加封仪同三司、散骑常侍。隋室篡权,受诬被削职,后杨谅欲结柳彧谋反,柳彧不与为伍,被囚,杨谅败后,隋炀帝召其还京,死于途中。
柳 泽:蒲州解(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唐代政论家。哲学上,坚持老子“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的观点;政治上,提出若干改革措施,极富进取精神。
柳 奭:河东解人,字子邵,唐高宗宰相,累迁中书舍人,拜兵部侍郎,再迁中书侍郎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拜相,任中书侍郎,翌年改任中书令,兼修国史。永徽五年,晋升皇后的外孙女渐被疏远,柳奭,请辞被免,左迁吏部尚书。皇后废,累贬爱州刺史。后以大逆罪被诛。柳则子。
柳 冕:字敬叔,唐代蒲州河东(今山西省永济西)人,官御史中丞、福建观察使等职,主张文章必须阐发“六经”之道,为韩愈文论之先驱。
柳 永:崇安(今属福建省)人,北宋词人。作品多写离愁别绪和城市风光,词句通俗,音律谐婉,广为流传,著有《乐章集》等。
柳 贯:元浦江(今属浙江省)人,著名文学家,官至翰林待制。通经史,散文长于议论,诗善写景物变化之态。著有《柳待制文集》。
柳 遇: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清代画家,工人物、树石。
柳世隆:南朝齐蒲州解人,仕宋,官任武威将军、尚书右仆射等职,入齐,官至尚书令。好读书,善弹琴,通术数,著《黾经秘要》。
柳下惠:春秋时代的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并且迁居到河东,子孙世代绵延,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当时的河东,是指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大片地方,是为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元景:字孝仁,河东解县(今山东省临猗西南)人,南北朝时期宋朝名将。自幼善于骑马射箭,多次随父亲讨伐北地少数民族,以勇猛而著称。柳元景为人“寡言有器质”。荆州刺史谢晦闻其名,便请柳元景为其效力。但柳元景未至,谢晦便兵败被杀。雍州刺史刘道产也非常喜欢柳元景的才能,但柳元景因父亲刚去世,正在守丧,所以也没去成。恰好荆州刺史江夏王刘义恭召柳元景,刘道产遗憾地说:“久规相屈。今贵王有召,难辄相留,乖意以为惘惘”柳元景服丧期满后,便应召到刘义恭部下,任中军将军,迁殿中将军,司空行参军,又升为司徒太尉城局参军,宋文帝刘义隆见了他也非常赞许。
柳公权: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结体劲媚,法度谨严。世称“颜筋柳骨”。所书碑刻,传世者有《送梨帖跋》、《玄秘塔》、《金刚经》、《神策军碑》。
柳公权: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结体劲媚,法度谨严。世称“颜筋柳骨”。所书碑刻,传世者有《送梨帖跋》、《玄秘塔》、《金刚经》、《神策军碑》。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武元衡节度剑南,与裴度俱为判官,相引重,召为吏部郎中。元和初,进太医箴,迁御史中丞,历六镇。太和中,终兵部尚书。性耿介,有大臣节。为文不尚浮靡,所取士如许康佐、郑郎、卢简辞、崔玙、夏侯孜、李拭、韦长,皆知名显贵。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称柳河东。柳宗元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与韩愈齐名,并称“ 韩柳”,诗文皆工,尤擅长散文,峭拔矫健,寓意深刻。后人因其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故建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墓,以示纪念。传世有《柳河东集》,也称《唐柳先生集》。
柳敬亭:江苏泰州人,明末清初民间说书艺人。其表演生动形象,人物刻画有血有肉,真挚动人,尤以《水浒传》为长。
柳如是:吴江(今属江苏省)人,一说嘉兴人,清初女诗人、画家。明末曾为江南名妓,后嫁与文学家钱廉益为妾。其善画,白描花卉,雅秀绝伦,山水石竹,淡墨淋漓。又博览群书,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诗》等。
柳土育: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清代画家。其所绘山水遒逸苍茫,亦工书,善诗。
柳亚子:原名慰高,又名人权、弃疾,字安如,一字亚庐。江苏省吴江人。同盟会会员,主编《复报》第一至十一期。宣统元年(1909年)冬与陈去病、高天梅创办南社,被举为主任。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总统府秘书。旋托病至上海,任《天锋报》、《民声报》、《太平洋报》主笔。民国2年起致力于新剧运动,出版《春航集》和《子美集》。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58年逝世,终年71岁。著有《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柳亚子诗词选》,辑有《苏曼殊全集》、《孙竹丹烈士遗集》等。
【柳姓典故、趣事】
〖柳下惠坐怀不乱〗
柳下惠即展获。雁时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字子禽,食邑柳下,一称柳下季,“惠”是谥号。
余展无骇为鲁国司空。子禽官拜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河南省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女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也有传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柳冕忌讳〗
柳冕秀才很忌讳。应举时,周围的人和他说话时,准说个“落”字同音的字,他就会生气地大声作责。仆人误犯,往往挨他的打。他自己常把“安乐”说成“安康”。
当他听到发榜的消息,立即派仆人去看。一会儿,仆人回来了。柳冕问:“我中了吗?”
仆入应道:“秀才康了”
——宋·范正敏《遁斋闲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