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水墨画
① 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分别是什么_
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
1、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画卷从右端开始,第一段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体息。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
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随从们目光呆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
画家巧妙地通过这一瞬间动作,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曹植见到洛神的惊喜之情,而且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极为生动。
曹植解玉佩相赠表达对洛神的深切爱慕,洛神指潜渊为期,曹植又怕受骗,心情矛盾。于是便敛容定神,守之以礼,二人情意缠绵。
洛神与诸神仙嬉戏,风神收风,河神抚平水波,水神鸣鼓,女蜗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间、水中若隐若现,舒袖歌舞。
通过女神与众神仙的欢乐、嬉戏的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第二段描绘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时的情景,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画家大力描绘洛神离去时的阵容,场面宏大激扬,热闹非凡。六龙驾驶着云车,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
六龙、文鱼及鲸的描绘细致,动态生动奔放。云车、云气都作在天空中作飞驰状,离别场面热闹异常、如醉如痴。
在岸边,曹植在众随从的扶持下,目送着洛神渐渐远去,眼神中倾诉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洛神不停的回头望着岸上的曹植,眼神中流露出不舍与依恋。随着二者距离越来越远,衬托出曹植与洛神心中无奈分别的苦痛,使画面中无法相守的悲伤气氛更加浓烈。
最后一部分描绘了就驾启程。表现洛神离去后,曹植对她的深切追忆与思念。曹植乘轻舟溯流而上追赶云车,希望再次见到洛神的倩影。但是无奈人神相隔,早己寻觅不到洛神的踪影。
思念与悲伤之情不能自己,以至于彻夜难眠,在洛水边等待到天明,流连忘返的场景。直到随从们驱车上路,曹植仍然不断回头张望,最后怀着不舍和无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归途。
曹植的无限怅惘之情生动地呈现在画卷上,使观者被洛神与曹植间的真挚感情所感染。
2、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3、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
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4、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重彩仕女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汉宫春晓图》以春日晨曦中的汉代宫廷为题,用长卷的形式描绘后宫佳丽百态;画中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既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其中,亦包含有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写像的故事。
除却各仕女群像之外,亦融入各种文人式的休闲活动:包括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等。
5、百骏图
《百骏图》是意大利籍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的绘画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图稿本为纸质,原作分别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纸质稿本)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
此图为一长卷,从右至左,画面开始是两棵参天的老松树,透过松枝的空隙,露出了牧马人搭建的简易白色帐篷,有三个身穿满族服装的牧人在帐篷前,二人倦怠地或坐或卧,还有一人双手拄着套马杆立在那里,看着不远处的马匹,一只牧犬从帐篷内伸出了半个身子。
6、步辇图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
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
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7、唐宫仕女图
《唐宫仕女图》是一幅中国画作,作者是唐代张萱、周昉,该画描述唐代美女众生像。主要表现唐代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
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8、五牛图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为黄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在横卷上画了五条神态、性格、年令各异的牛。从右至左,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
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
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
9、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幅无款。前隔水存南宋人残题“熙载风流清旷,为天官侍郎,……”20字。引首有明初程南云篆书题“夜宴图”三大字。卷后有南宋史弥远“绍勋”葫芦印,清·宋荦钤“商丘宋荦审定真迹”一印。
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后隔水清·王铎题跋,后有“董林居士”、“纬萧草堂画记”等收藏印。又有乾隆皇帝长跋及清内府诸收藏玺印。
10、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② 水墨画油画插花漫画技术相同吗
不相同。
油画注重的是点,线,面,注意的是透视,光线与构图,注重写实。中国的水墨画注重的是线条,浓淡,深浅等等。所以油画多是色彩非常鲜艳的,水墨画往往挥洒自如。油画的注重写实,水墨画注重意境,两者在艺术的追求层面不同。
插画多少带有作者主观意识,它具有自由表现的个性,无论是幻想的,夸张的,幽默的,情绪的还是象征化的情绪,都能自由表现处理。主要表达画面氛围,感染力。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喻,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主要是叙事的多幅或连环漫画,带有分镜,格子表达。
③ 西方插花与东方插花有什么不同
西方插花与东方插花的不同有:
1、用花量不同:东方式插花版用花少,注重自然典雅,西方权式插花用花量大,色彩丰富。
2、形态不同:东方式插花以线条造型为主,要求活泼多变,线条优美;西方式插花以几何图形构图,讲究对称和平衡。常见半球形、椭圆形、金字塔形和扇 面形等。
3、意境不同:东方式插花重写意,讲究情趣和意境;西方式插花注重整体色块艺术效果,富于装饰性。
4、表现表示不同:东方式插花像水墨画,西方式插花更像是油画。
5、风格不同:东方式插花以简洁清新为主,讲求浑然天成的视觉效果。西方式插花表现出热情奔放、雍容华贵、端庄大方的风格
④ 中国著名的十二古画有哪些
唐人宫乐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 48.7 厘米横 69.5 厘米
本图描写后宫嫔妃十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发式,有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绷竹席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在在与晚唐的时尚相侔。所以,现在画名已改定成「唐人宫乐图」。
宋/范宽/溪山行旅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 206.3 厘米横 103.3 厘米
范宽(活动于十世纪),陕西华原(今耀县)人,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个性宽厚,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初学五代山东画家李成,后来觉悟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隐居华山,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难状之景,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此图是传世唯一的名迹。
巍峨的高山顶立,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细如弦丝的瀑布直泄而下,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宋/郭熙/早春图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 158.3 厘米横 108.1 厘米
郭熙(活动于西元十一世纪),河南温县人,神宗时为宫廷画师,早先曾经为京师几个重要的宫殿与寺庙绘制大型的屏风画或壁画,深受皇帝赏识,后来升迁为翰林图画院最高职位的「待诏」,制作了许多大型山水画。他擅长巨障长松,烟云变灭之景,山石用「卷云皴」,树木作「蟹爪」状,创为一派。
此图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是存世最着名之作。画上自题「早春」,顾名思义,画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苏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于中轴在线,近景大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着云雾,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临深渊,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悬崖上有草亭,背后衬以远山。左侧平坡委迤,遂觉有千里之遥。笔墨清润,构图综合高远、深远、平远法,呈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宋/黄居/山鹧棘雀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 97 厘米横 53.6 厘米
黄居(西元933~993年以后),为四川成都人。字伯鸾,五代花鸟名家黄筌之子,继承其父双钩填彩的风格。黄筌父子之画且成为宋初图画院比较画艺优劣的标准。
此幅中景物有动有静,配合得宜。像山鹧跳到石上,伸颈欲饮溪水的神态,就十分生动。另麻雀或飞、或鸣、或俯视下方,是动的一面;而细竹、凤尾蕨和近景两丛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现出无风时意态舒展的姿态,则都予人从容不迫和宁静的感觉。下方的大石上,山鹧的身体从喙尖到尾端,几乎横贯整个画幅。背景则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荆棘、蕨竹,布满了整个画面。画的重心在于画幅的中间位置,形成近于北宋山水画中轴线的构图方式。而具有图案意味的布局,有着装饰的效果,显示作者有意呈现唐代花鸟画古拙而华美的遗意。
宋/崔白/双喜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 193.7 厘米横 103.4 厘米
崔白(活动于十一世纪后半),濠梁人(今安徽凤阳东)。擅长道释、人物、山水、花木、鸟兽,尤精于花鸟。
本幅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山喜鹊属鸦科鸟类,性机灵,喜群聚,有卫护领域的习性。画面上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张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鹰隼那样紧张,故伫足回首张望,似欲回应经此路过不行吗?三者动态与其唿应之关系,恰构成似有「S」型之韵律动感。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添增了活泼生动的神韵。这种自然生态中的景象,不是从笼槛中能观察到的,画家必需具备精湛的绘画描写能力,而且时常到郊野观察,在偶然中见此生动有趣的一幕,遂以精练的技法忆写稍纵即逝的景象,再参考平时曾画过的相关画稿,或继续观察描绘,始能慢慢完成工谨详实的作品。画成于嘉佑辛丑(1061)年.
宋/李唐/万壑松风
轴/绢本/设色画
纵 188.7 厘米横 139.8 厘米
李唐(约1049~1130后,另一说约1070~1150后),河阳三城人,字古,北宋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靖康之难后,中原纷乱,建炎年间(1127~1130)李唐渡江至杭州,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重建画院又重入画院,授成忠郎,为画院待诏,赐金带。
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阳李唐笔」,高龄的李唐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画中冈峦、峭壁似刚被斧头凿过的痕迹,是典型的斧噼皴法,这一片石质的山,显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山腰处朵朵白云,好像是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分的压迫感。山巅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
元/吴镇/双松图
轴/绢本/水墨画
纵 180 厘米横 111.4 厘米
吴镇(1280~1354),浙江嘉兴魏塘镇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又尝自署梅沙弥。吴镇工诗文,善草书。擅画水墨山水和墨竹。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大家」。
吴镇早年常临摹北宋名家的山水画,五十岁以后,画风逐渐成熟。幅左款题:「泰定五年(1328)春二月清明节,为雷所尊师。吴镇。」知此画为吴镇四十九岁的作品,是他传世的画迹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画作。
画中双树擎天而立,树后有一条蜿蜒的溪流渐渐地向后推延,几户房舍座落在岸边,空间深邃。虽然这件画轴的画题是「双松图」,可是从画上两棵树的枝干看来,吴镇画的应该是桧树才对。画中桧树的枝纠结,仍然保存了李成、郭熙画树的风貌。树皮以长披麻皴来表现,笔法又和董源、巨然相似。坡岸多作矾头,也是董巨山水画的重要特色。全作的笔力雄劲,墨气沈厚,有一种平淡天真的韵致。
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 197.5 厘米横 108.7 厘米
苏汉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难后,跟随宋室,迁居钱塘。详细生卒年已经不可考,大致的活动时间为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中期。他早年曾当过民间画工,宣和年间被征入徽宗画院。擅长画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题材最为人所赞赏。
本幅画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
由于画中姊弟俩所玩的枣子,是中国北方的作物,在当时的江南并不生产。加上全画的描写,极端细腻、写实,符合北宋末期的宫廷院画特质。根据这项线索,推测此作完成的时间,应该是在徽宗的宣和画院时期。
宋/刘松年/画罗汉
轴/绢本/设色画
纵 117 厘米横 55.8 厘米
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清波门,故人称之为暗门刘。淳熙间(1174~1189)为画院学生,至绍熙年间(1190~1194)成为画院待诏。师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而神气精妙,过于其师。宁宗时(1195~1224)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时称绝品。
本院藏画中,有三幅刘松年画罗汉,每幅都款署「开禧丁卯(1207)刘松年画」,此轴即为其中之一。幅中罗汉浓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着右袒式袈裟,倚树沈思。身侧随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树上长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观,画面生动。此罗汉脸上满布皱纹,双眉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全作用笔变化多端,衣纹流畅罗汉头后的圆光,及三树枝柯掩映,层次分明。全画敷色妍丽,繁缛精美,皆臻绝纱。
宋/马远/雪滩双鹭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 59 厘米横 337.6 厘米
马远(活动于西元1190~1224年),字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光宗、宁宗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不论构图、笔法或意境均有新意,创立「水墨苍劲」一派风格。与夏圭齐名,人称马夏。
雪崖枯枝,芦竹寒汀,滩旁四只白鹭,均做瑟缩之状,寒天的景致,令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浓淡墨色画出的树石、远山和芦草,对比于留白的积雪处,和几不见墨痕的白鹭们,在黑白之间,充分表现出清冷的意趣,达到了画雪得其清的境界。另从岩壁上伸出的枝干,曲折扩展,势如蛟龙升腾游动,这种笔势往下拖垂,形成长而斜向伸出的画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马远」风貌。
宋/马麟/秉烛夜游
册/绢本/设色画
纵 24.8 厘米横 25.2 厘米
<纨扇画册>第二幅
马麟(约西元13世纪),祖籍山西河中(今永济县),后迁居浙江钱塘。宫廷画家马远之子, 曾任职南宋宁、理宗(1194~1264)两朝画院,位至只候。作画题材广泛,工山水、花鸟,也擅长人物。其作品多进呈君王供赏玩或颁赐用,画上常见有南宋宁宗、杨皇后(1162~1232)及理宗的题诗。
此图取材自苏东坡海棠诗:「东风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绘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庑,茫茫夜色中庭院烛光高照,映照园中海棠盛开。
一士人据太师椅当门而坐,品味幽静月夜良辰美景。马麟对自然观察敏锐,写生功夫颇深,抒情小景工致细腻,表现宫廷园苑亭廊建筑和园林布局,作品有院体画工整细致的特点,极富有情致。
宋人人物册/绢本/设色画
纵 29 厘米横 27.8 厘米
历代画幅集册第一幅
本幅画士人坐于榻上,驻目凝思,执笔似欲书写。身旁陈设琴、棋、书、画四事,以及饮食之物,童子在旁斟酒。榻后有座屏风,其上悬挂着士人之写真画轴。画中主人公集文人之雅玩趣事于身边,表现出闲适雅逸之生活。关于画中之人物,可能是追想王羲之,事实上是反映宋文人的生活。南宋流行之“烧香、点茶、褂画、插花”等情趣,在北宋末已酝酿发展中,本幅可见其端倪。一般「画中画」的屏风,多填饰以山水,本幅则以花鸟为饰,相当难得。不但反映出北宋末汀渚水鸟的风格,也反映出徽宗朝花鸟画特别兴盛的时代性。
本幅画曾经宋徽宗、高宗、清高宗等帝王收藏。清高宗对画中人物甚感兴趣,曾命姚文瀚也画张相似构图之作,画中人物则代之以穿着士服的乾隆皇帝,流露出皇帝也向往雅逸文人生活的心意。
⑤ 插花艺术起源于中国,它在中国古代是什么形式呢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战国时期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诗句,所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就是把江离、白芷、兰花等高洁的花草系结挂在身上。这也许是以花饰身,以花表志的较早表现。
秦汉时期,花卉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据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季花木移放到室内,并在卧榻、茶几、桌案上摆放鲜花。在东汉的墓道壁画中描绘了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插着6朵小红花,陶盆放在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插花事例。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代的插花源于佛教的供花形式。据《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王子懋年少时染病,众僧人用铜盆盛水,把莲花浸入其中,使花儿几天不败,以此供佛,结果王子懋的病很快好了。这个故事充分说明南北朝时已有插花的雏形。
特别是明晚期追求参差不齐的天然之美,讲究俯仰高下、疏密欹正的姿态之美,虽然是实物,但插花作品已具有了山水画的意境美。
清代插花则体现了人们崇尚自然的精神!在尺幅之间展现自然广阔,形式上也变得多样,发明了写景式插花、组合插花和谐音式插花三种形式。
⑥ 中国插花的风格
1. 师法自然,天人合一
我国明代园艺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插花的最高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插花艺术家毕生追求的理想目标。插花作品是人们利用自然界植物的花、枝、叶、果、根等为素材,经过巧妙的构思,遵循构图原理而创作出来的花卉艺术品。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有机结合,是“天人合一”的结晶。因此。中国插花力求表现花材自然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反对人为地刻意造作,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中国插花自然多变、既有形式,又不拘泥于形式,既有规范,又不规范化,给插花作者以极大的自由创作空间,一切以顺乎自然之理、合乎自然之态、饱含自然之情、富有自然之趣为原则。
2.讲究诗情画意,注重意境美的创设
中国插花讲究“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就是师法自然;“内发心源”是讲插花创作中要注入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要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以“景”写“神”,形神兼备。这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插花作品,不只外在的造型,优美动人;其内在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更传达出无限的景外之景,弦外之音。使人们在欣赏了作品外在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并得到视觉的美感享受之后,进而步入美妙的意境之中,在作品内涵的广阔天地里遨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诠释作品,实际是参与了作品的再创作,与插花作者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从而产生“文己尽而意无穷”,“神似胜形似,无声胜有声”的感叹。所以中国插花讲究含蓄,认为“藏之愈深,其境愈大”,会加强与加深意境的感染力。这与西方插花豁然率直的风格是全然不同的。在意境美的创设中,作品的标题和花材的寓意起着重要的作用。
3. 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形式
东方式插花作品的造型常采用不对称式构图形式。虽然有直立式、倾斜式、水平式(或称平展式)、下垂式等四类基本构图形式,但是,没有不变的格式,通过高低错落、动势呼应、俯仰顾盼、刚柔曲直,各得自然之妙趣,正像袁宏道在《瓶史·宜称》中说的“参差不伦,意态天然”,在这四个基本构图形式的基础上,构成变化万千的不对称式自然构图。这类作品清新自然、秀丽多姿,不受任何形式和格式的限制,可以根据环境布置和主题的需要,充分发挥作者的艺术创作才能。这正是中国插花引人入胜、独树一帜的突出特色。
有人说,日本古典插花有严格而固定的构图形式,各流派有各自独有的构图形式,这是日本古典插花的重要特色。日本现代插花对形式则没有什么严格限制。
4. 线条造型,追求花材个体的线条美,多用木本花材
中国国画采用线条造型为主要表现手法,在插花创作中,花枝就像绘画中的线条,以优美自然、姿态多变的花材勾勒出插花作品的轮廓和造型,这是东方插花的一大特色。花材线条的粗细、平斜、曲直、张弛、高下等变化和这些线条的组合,能表现丰富多彩的画面;能反映深厚的情感和诱人的意趣。可以展现人间百态;可以描绘自然万象,人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可表现入神;自然的风雨雷电,春夏秋冬都可展现在眼前,其表现力是无穷的!所以中国插花十分考究花材的选择,它不以量取胜,注重花材的姿态和质量。由于木本花材具有优美多变的姿态,易于人为加工成有画意的线条,水养寿命长,所以在东方插花中多见应用。常用于作品外形轮廓的构成,可欣赏到作品中花材个体的线条美。
5. 强调花材的寓意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是热爱真、善、美的民族,寄情树木花草之风代代盛行,在爱花、赏花、育花、用花的过程中,对之产生深厚的感情。以花为伴,将花当成有生命、有灵性的知心朋友,相知甚深!流传下来很多动人的故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酷爱菊花的陶渊明;如退隐山林,妻梅鹤子的林和靖;苏东坡与牡丹结缘等。中国在隋唐以后,树木花草多被人格化,根据树木花草的习性、形态、开花季节等,被赋予种种美好的寓意,以花喻人,表达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和期盼,用自然之理推及社会之理和人生之理。如荷花,根生长在污泥里,花和叶却高高挺立水面之上,视为“出污泥而不染”,称之为“净友”,是清净圣洁、品格高尚的化身。常用于佛教用花。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被尊为“花中之王”,称为“贵客”,是富有显贵、兴旺发达的象征。曾作为唐代宫廷插花的主要花材。梅花,以“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为特征,“零落成灰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被称为“清客”,有清高淡雅、傲雪凌霜的性格特征。另有一些品高韵胜的花材,根据开花习性或品格特征等,组合一起,赋予一定的寓意。如玉兰、海棠和牡丹组合一起,合称“玉堂富贵”;冬季开花或常绿的松、竹、梅组合一起,名为“岁寒三友”;品格高雅的梅花、兰花、竹、菊花组合一起,合称“四君子”;还有一种“谐音花”,以花材名称组合的谐音,构成吉祥的意义。如铜钱、拂尘、万年青、李子组合一起,谐音名为“前程万里”,是提职宴会的佳品;柏枝、万年青、荷花、百合的组合,谐音名为“前程万里”,是新婚插花的良好花材组合等。这些为中国插花意境美的创设和发挥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6. 季节特色的表现
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花材在开花,经过人们一代代的追寻和遴选,每一个季节都确认了其代表性花材。如兰桃迎春、荷榴庇夏、菊桂护秋、梅竹斗寒。表现什么季节的主题,就要用那个季节的花材来创作,这是东方插花的一大特色。这种特色使作品富有鲜明的现实感和即时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该季节的动人景象。相反,若表现某季节的主题,而使用其它季节的花材,就被认为是用错了。
7. 重视作品与环境的统一
插花作品是为美化环境服务的,东方式插花特别重视插花作品与环境的完美统一。讲究环境、音乐、诗、书、画、配件与插花作品的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是追求多感官美感享受的高雅艺术。我们把环境陈设包括在整个插花创作的过程中,是插花创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在进行插花创作时就要清楚陈设环境的具体情况,将它考虑在插花设计之中,作品完成后,陈设在设计好的环境中,必然会起到最好的艺术效果。达到插花创作的目的,这时,才算全面完成了插花作品创作的任务。
⑦ 法隆寺与中国的寺庙外形有什么不同
法隆寺,又称为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驹郡斑鸠町,是圣德太子于飞鸟时代建造的佛教木结构寺庙,据传始建于607年,但是已无从考证。法隆寺占地面积约187000平方米,寺内保存有自飞鸟时代以来的各种建筑及文物珍宝,被指定为国宝・重要文化财产的文物约190类合计2300余件。法隆寺分为东西两院,西院保存了金堂、五重塔;东院建有梦殿等,西院伽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群。法隆寺建筑物群和法起寺共同在1993年以“法隆寺地区佛教建造物”之名义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法隆寺1950年从法相宗独立,现在是圣德宗的本山。
法隆寺全名为法隆学问寺,别名斑鸠寺,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根据先帝用明天皇的遗命与圣德太子一起修建了法隆寺。建筑设计受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寺内有40多座建筑物,保存着数百件7~8世纪的艺术精品。
法隆寺在伽蓝配置上可以称得上创造出了日本独自的新的美学意识。 比法隆寺更古的伽蓝配置样式有飞鸟寺遗迹、四天王寺等,拿飞鸟寺来说,从中门进入后塔配置在中心位置,周围有三金堂环绕,四天王寺的塔与金堂在寺院的纵轴上呈左右对称的配置。上记二寺与百济,高句丽发现的寺院遗迹配置极为相近,称不上日本的独特创意,但是法隆寺将塔与金堂在寺院横轴上配置成左右非对称形态,不但是在日本开先河,而且现在已经定型为一种日本独创的法隆寺式伽蓝配置,至今对日本寺院配置产生着影响。
法隆寺金堂以及回廊的柱子呈现出希腊巴特农神殿石柱的多立克样式,柱子中间鼓起上下逐渐变细,将柱子做成这种样式能在视觉上让人产生柱子是笔直挺拔的错觉。当然法隆寺的柱子和希腊的石柱还是有分别的,其鼓起的部分不是正中央部而是中间向下的部位。昭和修理得调查中查明形成这种样式其实是柱子建造后经过削割而形成的,据推测是为了从下方观看的时候使柱子显得笔直。由于这样的款式的柱子在日本和希腊之间的国家都没有具体的实例,所以这种样式的柱子的形成应该没有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为日本独创。
⑧ 中国传统插花表现技法
1、写意与写实的技法
中国插花中的写意与写实的技法与中国画的意笔和工笔差不多,只是插花是用实物表达而不是用笔表现而已。插花写意的技法多是采用比较粗大的材料,如大片的蕉叶、芋叶、荷叶、干枯的树叶、枝条或一团草、一簇树根等,以其随便,粗放地表现事物的大概面貌,使人想象到那是山、密林、飞瀑等。这种写意的技法在插花作品中,多起衬托、布景的作用。而写实的手法是采用线条清晰可辨,色彩鲜明的花朵或叶子插花,用以表现事物的具体面貌。假若一件插花同时采用这两种技法,那就可使作品玲珑剔透,枝叶传神,虚实对比,远近分明了。
2、“破”的技法
若线条单一,颜色单调无变化会使人感到乏味。在传统的插花艺术里,常采用“破”的技法,使其产生起伏跌定的效果。如一组表示风势的线条,在其中加插一两支反方向的线条,就觉得奇兵突出,激动人心。一组圆形的线条(圆形的叶子,圆形的花),若用一两支别的形状的线条来破,就能使插花的内容丰富,增添生趣。如一支比较直的枝条,可以把其插得倾斜些,再用另一屈曲枝条破之,这就可以使整个构图活了起来。总之,直的常用曲的破,横的常用竖的破,圆的常用长的破,插花时瓶口的线条不能全露,也常用花或枝叶破之。颜色的处理也基本如是,方不显得平铺直叙。“破正求奇”就是中国传统插花的表现技法之一。
⑨ 中国传统插花里最能代表传统插花水平的是哪类
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插花抄水平的是意境类。
讲究意境插花要讲究意境,如同中国画使人看了“画尽意在”。
它是作者主观意志与客观境物相融合的艺术形式,即通过作者想像、联想和幻想来完成形象思维过程。所以,艺术插花不是自然形象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做花卉模型,而是要将意与境、形与神、景和情交融在一起。
⑩ 五重塔的结构特点
右图:琉璃光寺五重塔立面
整座塔的建造模仿了比室町时代早6个世纪的平安时代 “和样建筑”(注1) 的古朴样式, 不施色彩, 装饰极少,充满了纤细优美的贵族气息。 可以说这是一座当时的仿古建筑, 史料上并没有关于塔的建造年代的记载, 仿古手法的使用无形中给推定塔的建造年代带来一定困难。 但是任何建筑都不会不受时代的影响。 在塔身内部, 底层有一圆形的榉木须弥座, 为中国传来的 ”唐样(禅宗样)风格”。 同时, 二层勾栏望柱柱头为唐样的逆莲柱, 雕刻细腻, 模仿了中国宋元江南地区的柱头样式。 这在日本的塔中为绝无仅有的例子。 可以看出, 尽管设计手法上使用了平安时代日本化的和样建筑风格, 但在某些细节上仍不能不反映出室町时代受中国禅宗强烈影响的特征。 其建造年代的时代感在这些细节中体现出来, 客观上提供了推定建造时间的证据。 大正5年(1917年)塔解体大修时, 在构件内发现了嘉吉2年(1442年)留下的墨迹。 从手法与时代背景上推断, 嘉吉2年正是建造年代。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 塔的建造代表了什么?翻阅史书是一项繁琐又苦中有乐的工作。 开始, 我的半生不熟的日语也给阅读带来麻烦。正是这样, 无形中拖长了苦乐参半的时间。而 在这中间, 夹杂的思考的时间也加长了。各种信息与知识渐渐归拢到一起, 形成了写写那段历史的愿望。
琉璃光寺五重塔是为了保存在“应永之乱”中战死的大内义弘的菩提而修建的。 现址的琉璃光寺原为香积寺。 江户时代移筑至秋市。 当时五重塔亦准备解体移建, 在山口市民的强烈反对下, 才得以在原址保留。 后在香积寺的旧址上, 修建了这座琉璃光寺,成为现在的样子。右图:奈良法隆寺五重塔立面,平面,剖面
嘉吉2年是“应永之乱”后第40个年头, 大内义弘已战死多年, 而至16世纪才渐渐衰退的大内文化作为室町文化的组成部分,此时正是鼎盛时期。
日本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始于平安时代, 室町时代是封建社会的中期。 室町时代初期约60年, 幕府与以天皇为中心的南朝互相对立, 称为“南北朝时代”( 1336-1392年)。 室町时代的后期, 约一个世纪的时间, 社会大动乱, 被形象的称为“战国时代”。 在整个室町幕府时代, 政局相对安定的, 仅有1392年足利义满稳定室町幕府后的约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 政局稳定之时, 必有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化史上, 区别其他时期的文化, 称这一时期的文化为“室町文化”。 这是一个将日本传统的宫廷文化与以禅宗为代表的大陆文化兼收并蓄, 产生了新文化的时期。日本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日本民族文化的诞生时期”。
自9世纪末, 日本停止 ”遣唐使” 的派遣后,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往日趋减少。 至宋王朝统一, 日宋交通贸易日渐兴盛, 僧侣往来日益频繁, 宋文化再度传入日本。 禅宗于南宋时达烂熟时期, 日本蒙受南宋禅宗的影响势在必然。此时为镰仓幕府时代。
佛教传来后, 相对于文学与美术从来都保持着优越的地位。 但到了室町时代, 它的优越性较镰仓时有所下降。 由禅的影响产生的茶道, 插花, 水墨画, 禅宗样庭园艺术等, 此时已从贵族的宫廷中走出, 成为渐渐贴近生活的艺术了。 书院造建筑(注2), 茶道, 插花, 枯山水庭园, 能乐等现代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流传至今的。 除此之外, 与现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各种习俗也多源于这个时期。 例如, 由一日两餐改为一日三餐; 例如, 木棉的栽种推广后, 和服的用料从麻改为木棉纤维; 例如, 原来只在寺庙, 尤其是禅寺中食用的豆腐等中国食品, 在此时进入寻常百姓家。 在建筑上, “禅宗样建筑” 成为时代的特征。它源于中国宋元江浙一带的建筑样式。 宋元禅宗文化对日本建筑影响的反映。 特点是使用精致的木材, 不加色彩装饰, 雕刻细腻线条柔和;屋顶坡度陡, 檐口向上翘起, 外形细腻优美, 给人洒脱感。右图:京都醍醐寺五重塔立面,剖面
1378年,足利义满移居京都室町的新将军府, 开始了以“室町幕府”为名的统治时代。 此时, 在协助足利义满统一南北朝中战功卓著的大内义弘,已是统领周防, 长门等6国(包括现在的山口县, 北九州的福冈等地)的守护官。 无论是政治, 军事, 经济实力上, 还是文化上, 都是当时日本境内相当发达的地区。 日本同当时中国明朝的海上贸易, 就是由博多(今福冈国际机场所在地)和下关(今山口县下关市)为基地的, 这里是当时日本对外贸易的窗口。 而大内氏则全权管理日明贸易, 其权力和经济实力可想而知。 室町中期政局相对稳定时代, 行武出身的各地守护官开始了对文化的关注。 他们一方面仰慕京都中央文化, 另一方面为了增加自身的素质和威信, 也为了提高地区文化水平, 纷纷修建寺院, 从京都招募人才。 在这中间, 大内义弘统领下的周防山口市,因最早引进中央文化, 此时已成为高僧云集, 文人墨客往来不绝的文化都市, 以高水准的大内文化著称, 有“小京都”之誉。
大内氏占尽得天独厚的优势, 野心渐渐膨胀, 终于于1399年(应永6年)举旗叛乱, 史称“应永之乱”。 此时, 足利义满虽已隐退出家, 但仍然垂帘听政。 在平息“应永之乱”的战斗中,大内义弘战死疆场。 为了纪念大内义弘并供奉他的菩提, 其弟大内盛见在香积寺建了一座五重塔。 五重塔就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尽管建造者希望它显得端庄古扑, 尽管它极力模仿以京都奈良为中心的中央文化的形象, 它的身上毫无疑问的刻上了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征。
古建筑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均衡优美的外表, 对现代建筑的启示尤为珍贵。 在这期间偶然看到一个关于现代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电视节目。 这种设计的启示正是来自木塔的结构。
日本是风景优美的国家, 同时这块美丽的国土也是暴虐的土地。 作为多地震国家, 在古代建造高塔又要做到防震抗风极为不易。 为此, 在学习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式样的同时, 日本人又结合本国的地理条件改进了结构方式和维护方式, 使木塔完好保留至今。 充足的木材资源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隼卯结构本身起到的抗震抗风的作用,是日本古代建筑在结构和装修上始终使用木结构的原因之一。 在此基础上, 日本木塔的平面采用了增加一根通心柱的形式(这种形式多见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塔楼)。 支持塔体的结构柱中, 只有通心柱直接插入地下, 其余柱子都是放在“浮于”地面的石头上。 整个塔好比一把插在地上的伞。 地面下的震动传来, 破坏力通过通心柱传到塔顶, 在塔顶通过结点被分解成了无数个分力传开, 震动就这样化整为零 ---- 很久以前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使用微积分的原理了。 浮于地面的柱子则由于共震, 也将力对塔身的破坏降到最低。 受到古代木构建筑结构的启发, 在日本的现代建筑中, 也大量使用了“浮动地基”和通心柱的结构方式来起到抗震的作用。
“日本的文明, 与其说是创造, 不如说是选择了模仿的道路。”这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但同时应当看到的是, 日本建筑是在与中国很不相同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 日本在隋唐和宋元两次大规模输入中国文化后, 都有自我消化吸收的所谓“锁国时期”。 尽管日本建筑文化的主流源于中国建筑体系, 也尽管日本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不断的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 但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 必有其民族的特色。 不同的自然条件与文化环境造就了日本建筑独特的气质与风格。 明治维新后吸收欧洲近代文明, 创造了现代经济奇迹的日本人, 也正是曾经吸收了唐宋文化的日本人。 在接受大陆文明后, 文明起步远晚于中国的日本, 建筑的发展却在相对而言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国用了漫长岁月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 并走在中国的前面, 跨入了现代建筑的行列, 探索出独特的日本现代建筑之路。 这其中不无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东西。
故事未必惊心动魄, 亦或感天动地。 所有的故事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平凡的浪花。大浪淘沙, 个人功过早已无从评判。 书写历史的人们不留姓名, 只给我们留下那些艺术珍宝作为历史演进的证据永留人间。 历史跟随着人类的脚步, 艺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历史与艺术, 艺术与生活总是这样交织在一起, 永远有神秘的魅力, 永远有揭不完的迷。 关于建筑艺术, 国人总有“道”“器”之争。 我总以为, 从形而下的建筑开始, 去解读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 当我们贴近艺术, 贴近历史的同时, 也就渐渐贴近了那不可道之道。
2001年3月于日本
注1. 和样建筑── 其本质是唐代建筑样式的日本化。 公元894年, 日本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此后300年为日本的 ”国风时代”。 在建筑上, 这是个奈良时代所产生的唐风建筑日本化的时代。建筑风格从浑厚雄大的唐风, 趋向纤细优美的贵族化风格。(右图为央视纪录片《法门寺》里的唐朝宝塔复原图,现存的法门寺复原塔为明代塔的造型。)
注2. 书院造建筑── 室町中期发展出的住宅建筑样式。 基本形式是, 住宅有了入口(玄关)和内室(书院)的区分, 由地板的高差划分。各室之间由纸拉门和纸窗等划分。屋顶有天花, 室内的地板铺设榻榻米。 纸拉门上绘有装饰画, 屋子的一面设有“床的间”(用来挂装饰用的水墨画或书法作品)和“棚”(类似博古架,放置珍贵的瓷器等工艺品)。 书院的面前建有庭院, 可坐在室内拉开推拉门欣赏, 也可以从这里进入庭院。 日本现代住宅中的“和室”基本就是保留这种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