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寿平花卉册
⑴ 恽寿平花卉册的技法。
以朱红和藤黄调白来粉,呈现花源瓣转折、翻转、厚薄的质感,花 瓣上的墨点要随花瓣起伏之形点写,切记不可随笔乱点,花蕊呈放射状,以淡黄色弧线形写出,蕊尖以浓墨按照不同的生长方向写出,暗示花蕊的前后空间关系;花叶以深花 青写正面,浅绿色写背面,叶上的脉络要虚实得当,也就是线再细也要压住纸,呈现萱草在微风中迎风展姿的自然独特姿态。
(1)恽寿平花卉册扩展阅读:
恽南田的山水画初学元代黄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隽之致,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为“清六家”。他的山水画,不让“四王”,小幅逸笔草草,寄郁勃于悠闲,枯而有润,淡而有奇,自成格局,有“四王”未到之处。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腊月,恽南田离家到杭州卖画。次年五月,托人购得杭州坟地两处,决定迁葬其父灵柩于湖上,以了其生平之愿。他急于筹款,抱病作画,以致病倒不起。其于三月十七日返回常州,次日卒于白云渡瓯香馆,终年五十八岁。一代才华绝世的宗师,就此默默地终结其坎坷的人生。
⑵ 清初六大家的代表人物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江苏太仓娄东人。祖父是明代万历朝的首辅。代表作有《落木寒泉图》、《云壑烟滩图》等。
王鉴(1598-1677),字园照,号湘碧,与王时敏为同族子侄。代表作有《梦境图》、《下山图》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康熙时进士,累官至户部侍郎。代表作有《梦境图》、《下山图》等。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江苏常熟虞山人。代表作有《溪山红树图》、《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等。康熙中期,应诏以布衣供奉内廷。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号南田,江苏武进人。代表作有《双清图》轴、《花卉册》等。恽寿平不但画法独步,而且诗格超逸,书法得褚遂良真传,世称“南田三绝”。
吴历(1632-1718)号墨井道人,常熟人,师从王时敏。吴历画冷隽,富于纵深感与立体感。晚年信奉基督教,改用西洋法作画。
⑶ 历史上1835年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1835年是清朝道光十五年,农历乙未年(羊年)。
清廷增定防范洋人贸易章程
十四日,清廷增定章程八条:外洋护货兵船,不准驶入内洋;洋人偷运枪炮及私带其妇人等至省城,责成行商一体稽查,洋船汲水买办,由澳门同知给发牌照,不准私雇;洋馆雇用民人,明定限制,严防勾串作奸;洋人在内河应用无篷小船,禁止闲游;洋人具禀事件,一律由洋商转禀;洋商承保洋船,应认派兼用,以杜私弊;洋船在洋私卖税货,责成水师稽查,严禁偷漏。
山西赵城县曹顺起义,杀知县,旋改。考试满洲侍郎以下至五品京堂满文,不能落笔者过半。广东定《防范洋人贸易章程》八条。英船到山东刘公岛,未能登岸面去。是年,人口数达四亿零一百七十六万七千零五十三。
吴大澄逝世
吴大澄(1835——1902),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同治初客沪,入萍花社书画会,七年(一八六八)以进士入词林,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光绪甲申(一八八四)中法之役,督师无功,获谴回籍。主讲龙门书院。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以古籀文,益精工。题跋行楷方正流丽,独树一帜。兼长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笔秀逸,尝仿恽寿平山水花卉册,及临黄易访碑图尤妙。精鉴别,喜收藏,尤能审释古文奇字。著说文古籀补、古字说、古玉图考、恒轩吉金录、愙斋集古录、愙斋诗文集。卒年六十八。
任薰逝世
任薰(1835——1893),清代浙江萧山人。任熊之弟。人物与其兄同师陈洪绶,尤工花鸟、翎毛。
项鸿祚逝世
诗人项鸿祚(1798——1835)。鸿祚又名廷纪,字莲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著有《忆云词》。
⑷ 花鸟画的历代名家
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齐白石的花果、徐悲鸿的马、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朱宣咸的梅花、李苦禅的鹰、李可染的牛、陈之佛的工笔重彩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孙。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以书法名世,为书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画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其生动,时称一绝,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诗颂其画鹤。绘画作品已无存。曹霸,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魏高贵乡公曹髦后裔,官至左武卫将军。画承家学,擅画马,亦工肖像。成名于玄宗开元年间,天宝末年曾修补《凌烟阁功臣像》及画“御马”,技艺精辟,杜甫曾作《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推许之。今画迹已不传。
韩干,京兆(今西安)人,活动于玄宗时代。少年时曾作酒肆佣工,得王维资助,改学绘画,十年而成。擅画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画马师承曹霸,但更重写生,所画之马,壮健神骏,被誉为“古今独步”。现存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牧马图》册页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照夜白图》卷。《牧马图》画一虞官驾白马缓行,右侧为一黑马,用笔纤细遒劲,色墨渲染得宜。此画曾经南唐内府及宣和内府收藏,并有宋徽宗题“韩干真迹”。《照夜白图》画玄宗坐骑照夜白,也是流传有绪的作品。另有旧题《韩干神骏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今定为五代人仿作。
韦偃,长安(今西安)人,寓居于蜀,擅画人物、鞍马及山水。虽承家学传统,但青出于蓝。据记载,他画白川原牧马,马的姿态变化万千,穷极生动。今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一画来了解其风范,该图绘骏马一千二百余匹、圉人等一百四十余名,众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画山水,也对唐代山水松石的变革有过重要作用。
边鸾,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卫长史。擅画禽鸟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鸟画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图》,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
刁光胤(约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长安(今西安)人。唐天复年间避乱入蜀,留居30余年,卒于蜀。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等,一生作画勤奋,多为花鸟,为五代著名画家黄筌老师,亲授其艺。传世作品《写生花卉册》已被定为伪托之作。
黄居寀(933-?),字伯鸾,成都人,黄筌次子。原在西蜀画院供职,后随旧主入宋。黄筌去世后,黄居寀成为领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画法也成为画院的标准,在宋代宫廷中占了90余年的主导地位。其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鹧棘雀图》轴,以细线勾出轮廓,然后敷重彩,层层晕染,感觉极为细腻,有富贵华丽之趣。
赵昌(?-约1016),字昌之,广汉(今四川剑南)人。擅画花果,师事滕昌祐,有“出蓝”之誉。喜画折枝花卉,擅长着色。作品传世极少,故宫博物院藏《写生蛱蝶图》卷传为其作品,专家多以为不真。画院待诏林椿以花鸟翎毛著称于时,画法师赵昌,今有《果熟禽来图》(故宫博物院藏)传世,与记载中赵昌画法相似。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善画獐、猿及花果禽鸟等。据说曾深入山中居住,观察兽类活动,所画动物极其生动传神。英宗时应召入画院在西庑殿作《百猿图》,未竟而卒。今传有《聚猿图》(藏日本),画于崇山峻岭间嬉戏的群猿。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宋神宗时画院画家。除擅画花鸟外,也擅画道释鬼神,创作不少壁画。其花鸟画重写生,并且不打草稿。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双喜图》轴,描绘西风袭过的深秋野外,一对绶带鸟飞来,对野兔叽叫。禽兔刻画细腻,树石草坡则用笔老健。故宫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图》卷,画数只麻雀于枯枝间栖憩的情景。其弟崔悫,字子中,也是画院画家,兄弟齐名,且画风相近,都是改变宋初以来“黄氏体制”的中坚人物。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又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历任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和陵州、洋州、湖州知州等。擅诗文词翰,亦长飞白书,在绘画上以墨竹闻名,称“湖州竹派”,成语“胸有成竹”即出于他的说法。与表弟苏轼诗词往来唱和,确立了四君子题材。其画竹,“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传世作品极少,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为其真迹,画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实,笔法严谨。广东博物馆藏有《墨竹图》一轴,系此轴临本。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伪待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墨竹图》轴,系传派作品。
扬补之(1097-1169),字无咎,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南昌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传一生不仕,擅词翰,工书法,尤长画梅。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四梅花图》卷,四枝梅花分别描绘从未开、欲放、盛开、残败等开放全过程。画法全用水墨,枝干皴擦用飞白法,花瓣用白描勾写。故宫博物院还藏有《雪梅图》卷等。其传人有其外甥汤正仲及徐禹功、赵孟坚等。
赵孟坚(1199-?),字子固,号彝斋,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南渡后寓居嘉兴海盐。其虽为宗室,但家境清寒,进士及第后任过一些小官,后提拔为提辖左藏库,出守严州。擅画水墨白描水仙、梅花、兰、 竹石等,风格清秀淡雅。今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卷、《岁寒三友图》页、《水仙图》卷。其中,《水仙图》卷系白描手法勾画花叶,微染浓淡墨色,分出阴阳向背,实为独创之画法。
李公麟(生平事迹见前),传世作品中的《五马图》是最为可信的真迹之一,虽无款,但有其好友黄庭坚的笺题和跋为证。该画描绘西域进献给北宋的五匹骏马,分别有奚官牵引,人马造型准确生动,线条洗炼概括,神情各异。《临韦偃牧放图》是李公麟奉皇命而临摹的,画中已掺杂了他自己的画法。前图二战前曾存日本私人处,后称已毁于战火。后图藏于故宫博物院,千马百人,巍为壮观。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画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画描写江南水乡儿童们放牧情形,儿童们或吹笛,或弈棋,或放风筝,远处还有农民荷锄而行,充满着田园之乐。
钱选(13世纪至14世纪初),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巽峰、清癯老人、习懒翁、霅溪翁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进士,工诗、书、画,以绘画成就最为突出,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鞍马等均深有造诣,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与赵孟钔
⑸ 清朝有个画家叫扬寿平吗他有代表作吗
不是扬寿平而是恽寿平。
恽寿平(公元1633-1690年),清画家。初名格,字寿平,後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云溪外史,白云外史,东园客,草衣生,巢枫客,横山樵者。江蘇武进人。不应科举,以卖画为生。擅画山水,花卉。山水秀润清雅,因叹服王辉山水,耻为天下第二手,遂改画花卉,师法徐崇嗣,善没骨花卉,明润清丽,秀雅动人,有“恽派”(亦称“常州派”或“毗陵派”)之称,著有《南田画跋》,主张“洗尽尘滓,独创孤迥”。为“清初六家”之一。书法亦精。著有《瓯香馆集》。山水受黄公望影响,花鸟发展了徐崇嗣的没骨法,常州派创始人。
作品列表:
《晴川揽胜图》
《秋山雨晚图》
《设色花卉册》
《仿古山水册》
《山水图册》
《孤月群鸠图》
《花果图册》
《锦石秋花图》
《花卉册》
《菊花册》
《秋塘冷艳图》
⑹ 吴大澄的人物经历
吴大澄(1835年~1902年)初名大淳,避清穆宗讳改名为大澄。 吴大澄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别号白云山樵、愙 斋、郑 龛 、白云病叟。江苏吴县人。同治初客沪,入萍花社书画会。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职。光绪十二年(1886年)擢广东巡抚。光绪十三年八月,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 光绪十八年授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起,他率湘军出关收复海城,因兵败革职。一生喜爱金石,并工诗文书画。主讲龙门书院。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以古籀文,益精工。题跋行楷方正流丽,独树一帜。兼长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笔秀逸,尝仿恽寿平山水花卉册,及临黄易访碑图尤妙。精鉴别,喜收藏,尤能审释古文奇字。卒年六十八。
⑺ 徐郙的人物简介
徐郙(1838-1907),字寿蘅,号颂阁,嘉定人,同治元年(1862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同治六年出任江西学政。九年,任侍读学士,不久为侍讲学士。后授兵部侍郎。。
同治十一年回京后历任礼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
光绪元年(1875),江苏各州县所征漕粮皆得减免,嘉定宝山二县除外。徐郙与同乡廖寿丰等联名据实上奏,光绪帝谕令户部重新审议二县税额,百姓负担因得减。
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等各省公车会试京师者联名具疏,请都察院代奏。都察院初难之,故迟迟不上。光绪命廷寄问之。都御史史裕德、徐郙始惧,不数日悉上。
光绪二十二年,光绪帝诏命南书房徐郙、李文田等刊刻《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所配图像仿照汉石室画像及宋刻顾恺之绘画风格, 镌刻线条流畅细致,并具西方石印技术风格,为武英殿图文并茂之刻本。《承华事略》为元代谏臣王恽所撰,意在劝勉太子效法古人,以成明君。
光绪二十六年拜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世称“徐相国”。
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因病告退,次年卒。
徐郙工诗,精于书法,擅画山水,入词馆,被召直南书房,得慈禧赏识。
清刘声木《苌楚斋三笔》卷四载:“相国久值南斋,孝钦显皇后(慈禧)晚年专喜篆、隶、绘画,常谕徐郙字有福气,命之兼学篆、隶、山水画。因以贰百金倩吴谷祥绘山水扇面壹百幅,以为临本。久之,不胜其烦,习篆字亦嫌其太苦,曾面奏慈圣,以年老眼花,不能习绘事与篆字,只好学八分书,慈圣允之。”
黄世祚编《嘉定县续志》卷十一《徐郙传》载:“孝钦显后御笔作绘,悉命郙题志,故终身恩眷不衰。” 清代帝王大都雅爱书画,科举考试中亦非常重视书写,状元书家由此产生。以书取士之风,自嘉道之后愈演愈烈,殿试几成书法竞技。清代两万余名进士,多擅书法。
清代共有一百一十四位状元,以书法著称者约四十四人。有些状元不仅精于书法,且兼习绘画,书画双馨,俗称“状元书法”、“状元书画”。历朝状元如孙承恩、汪绎、王敬铭、周澍、于敏中、钱维城、顾皋、龙启瑞、翁同龢、张之万、徐郙、陆润庠、王仁堪、夏同和、刘春霖等人作品,至今拥趸甚众。
“状元书法”以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董其昌等人书体为正宗,功力扎实,行楷为主,馆阁体韵。绘画上,笔法缜密,造型准确,敷色清秀,宫廷画风浓郁。
徐郙书法自帖学入手,兼学魏碑,受道光咸丰以来金石学影响。所作行书,洒脱流畅,气韵生动;隶书具汉人规矩,沉稳劲健;楷书结字方正侧入正收,雍容典雅。
金台稚川居士《琉璃厂匾额》称徐颂阁书法“圆润紧凑,超然绝俗,循其笔迹,系宗多宝塔,而运笔浑脱过之”。徐郙书宝瑞丰融”纸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直至民国时期,京沪书坊仍翻印徐郙字帖以牟利。
徐郙也擅山水画。因具有“金石入画”之学养,黄宾虹于《致黄居素札》中评论道:“徐颂阁、张野樵一流,为乾嘉画家所不逮。”
《嘉定县续志》云“孝钦显后御笔作绘,悉命郙题志”。传世慈禧太后画作,多见徐郙行楷诗题,另有题志者如状元陆润庠、探花李文田、进士陆宝忠等人。
慈禧画徐郙题例选:
1. 慈禧 《红梅图》,徐郙题志
2. 慈禧《牡丹图》,徐郙与李文田题志
3. 慈禧《仙山图》,陆宝忠与徐郙题志
4. 慈禧《长春福寿图》扇面,徐郙题志
5. 慈禧《秋菊图》,徐郙与李文田等四人题志
6. 慈禧《芙蓉图》,徐郙题志
7. 慈禧《福寿瑞蔼图》,徐郙题志
8.慈禧《牡丹图》,徐郙题志 光绪庚子、辛丑之间,拳匪倡乱,两宫西狩。英、法、俄、德、美、意、奥、日八国联军入都,分踞京师,划为八段。迨至合肥李文忠公(李鸿章)奉旨入京议和,驻节贤良寺,威焰盛极一时。王公贝勒有来见者,先须下门房。时张玖斋、 王仲襄、京卿善荃以同乡故,恒在门房中,代为接见。
嘉定徐颂阁中堂至贤良寺,文忠呼为老清客。一日为德兵鞭挞,告于文忠,一笑置之。
婺源李理纯侍郎昭炜亦住德国界内,时奉旨署礼部尚书,无端德兵入内,以鞭击之。侍郎诉于文忠,请为复仇。文忠平日呼为顽固大臣,戏谓德兵何故来打。告以正写谢恩折子,正写到“恭谢天恩,恭折仰祈圣鉴事”,德兵入内鞭之。文忠笑曰:“怕写错了?” 答曰:“未错”。又笑曰:“未错即打乎?”并云:“德国鞭子真发旺人,徐颂阁以一鞭而署吏部尚书,李理纯以一鞭而署礼部尚书。” (《凌霄一士随笔》卷六) 徐郙旧藏有高士奇《阑风伏雨图卷》、恽寿平《山水花卉册》、查士标《山水手卷》等名画。
徐郙藏有大量珍贵金石拓片,如宋拓《乙瑛碑》、《庙堂碑》、《绍兴米帖》、明拓《张迁碑》、《史晨碑》等,并与翁同龢、王懿荣等共同鉴赏交流。王懿荣作《为徐颂阁尚书题所藏宋拓虞书〈庙堂碑〉长安本》一诗:“兰亭秘妙覃溪通,千两黄金说涪翁。城武长安合买本,从来唐拓总朦胧。”(《王懿荣集》)
翁同龢与徐郙因书画收藏而关系密切。《翁同龢日记》1887年8月25日记: “颂阁赠余上海米帖,送来齐梅孙托售字画,皆精品,而价极昂:唐林纬乾《深慰帖》黑燕卷,文嘉周天球跋。五百。恽南田扇面十个一册,极精,三百。王著《阁帖》残本二册,三百。董画八叶一册,绢,一百。”
《翁同龢日记》1887年9月6日记:徐郙邀请翁同龢等京城士大夫至家中雅集赏画,中有王时敏《富春图》与恽寿平扇册。
收藏印包括“颂阁所藏”、“嘉定徐郙珍藏之印”、“徐颂阁珍秘”等。
八十回手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曾为徐郙所藏。据近人李寿民《还珠楼丛谈》记载:“余曾见有脂砚斋旧抄八十回本《红楼梦》,为徐颂阁氏旧藏。” 1933年,胡适从徐郙之子徐星曙处得见此抄本,并撰长文《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钞本》。1948年夏,燕京大学从徐家购得,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
⑻ 爱国人士吴大澄
吴大澄(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
生平 同治初客沪,入萍花社书画会。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光绪十二年(1886年)擢广东巡抚。光绪十三年八月,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 光绪十八年授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起,他率湘军出关收复海城,因兵败革职。一生喜爱金石,并工诗文书画。主讲龙门书院。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以古籀文,益精工。题跋行楷方正流丽,独树一帜。兼长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笔秀逸,尝仿恽寿平山水花卉册,及临黄易访碑图尤妙。精鉴别,喜收藏,尤能审释古文奇字。
作品: 著有《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愙斋集古录》、《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愙斋文集》等。
官职: 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职。
成就: 吴大澄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吴大澄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
治河: 光绪十三年八月,郑州十堡(即石桥)黄河决口南泛,为害严重。先是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倪文蔚主持堵口,朝廷复派礼部尚书李鸿藻到工督修,至光绪十四年五月,口门埽占失事,功败垂成。李鹤年等均革职。七月,皇帝命吴大澄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接办堵口大工,于当年八月到任视事。他认为河工堵口收发料物弊端甚多,乃只身微服,混杂在送料民工中,背运秸料,进行私访。发现发料短缺,克扣工钱,大澄有意率众与管料官员争吵,该官员正拟将大澄推下鞭杖时,他的随从立即站出高呼:他是河帅,谁敢动手?这时大澄喝令对管料的官员予以杖责,并带枷在工地示众,以儆效尤。 大澄对堵口工程筹划有方,措施得当。对在工的官吏,分工明确,严限完成。他誓言:如依限不能完成者斩,自己也将以身殉职。在工人员无不凛然,于是日夜赶堵,于当年十二月合龙。该工程较拨发款银节约60余万两。 大澄任河督时,对郑州、中牟、开封一带险工甚为重视。他说:中河厅头堡大王庙顶冲之石堤,……八堡之人字坝、托头坝(中牟境),下南厅七堡之顺二坝,十九堡之盖坝(开封境)均甚紧要,是防御省城之门户。他提倡用水泥砌筑砖石坝,加固工程,这是黄河上使用水泥修工程之始。 郑州十堡大工完成后,因河势南趋,行将塌至堤身。大澄审时度势,在荥泽八堡(今郑州李西河一带)老滩前,筑石坝一座,工竣立一石碑,碑文是:“老滩土坚,遇溜而日塌,塌之不已,堤亦渐圮,今我筑坝,保此老滩,滩不去则堤不单,守堤不如守滩。”阐明了他的固滩保堤的治河思想。光绪十五年他奏请用新法测绘黄河图,自河南省阌乡县(今灵宝境)金斗关到山东利津铁门关海口,测量河道长102
保疆: 光绪六年三月(1880年4月) 吴大澄为三品卿衔,赴吉林随同铭安帮办一切事宜,旋即改为“督办”。吴大澄于6月行抵吉林,即与吉林将军铭安商酌防务事宜,于整军吏、守边强边等方面多有建树。 1公里。次年图成,呈光绪帝浏览,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全图》。吴大澄与吉林将军铭安于吉林建立边防军队。改原有八旗兵,废除世袭制,改为招募制,共建防军马步13营,5000人。次年防军增至9000人,后统称靖边军,经过严格训练,己“悉成劲旅”。于珲春开始修筑东、西炮台。为防御沙俄从水上入侵,还创建图们江、松花江水师营。同时设立招垦局,移民垦荒,推行实边政策。他经过实地勘查,确定以珲春和三岔口所属边地为招垦中心,设立珲春招垦局,下设五道沟和南岗分局。招垦范围广泛,且规定许多优惠政策。为给垦民、商旅和军队提供方便,1880年底,修筑从宁古塔至吉林省城长达600里的大道及北、东线大道,建有百余座木桥,同时还增加许多驿站,加强了边疆的防务力量。 1885年6月8日,吴大澄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经吴大澄、依克唐阿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协议。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含补立“土”字牌,添立“啦”、“萨”、“玛”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记号;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从而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矗立在珲春市区的龙虎石刻及具清代建筑风格的五角碑亭,就是珲春人民为纪念爱国大臣吴大澄谈判胜利而建立的。石刻正面篆书阴刻“龙虎”二字,左下竖刻“吴大澄书”,字体流畅,气势磅礴。吴大澄于谈判期间曾多次书写“龙”、“虎”二字,抒发其“龙骧虎视”的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⑼ 没骨法的没骨山水
张僧繇相传为南朝张僧繇所创,后唐杨升传之,擅没骨山水。
张僧繇,萧梁时期的画家,主要活动于6世纪上半期,生平的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仿杨升山水图轴为主。梁武帝是南朝力倡佛法的统治者,在他的倡导下,修建寺院之风盛极一时。张僧繇最受梁武帝器重,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张家样”,是古代寺庙中影响最大的样式之一。他曾吸取天竺晕染画风在一乘寺画凹凸花,因其强烈的立体感吸引观众,以致时人称一乘寺为凹凸寺。他有较好的写实能力,曾为梁武帝摹写居于各地的诸王像,达到“对之如面”的境地。关于他的画迹还有不少神奇的传说,都说明了他的创作在人们心目中有强烈的印象。尤其应当提出的是,顾恺之、陆探微的风格是“笔迹周密”的“密体”,而张僧繇则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江苏 武进(今常州)人。他幼年随父抗清,失败后隐居卖画。与王翚为好友,二人经 常一同游历、观摩以切磋画艺。他早年主要创作山水画,师法元人,并上溯董源 、巨然,风格空灵清旷,但因画艺不第王翚,不愿居其二,于是中年以后专攻花 鸟,创没骨法,这种画法不采用墨笔勾勒轮廓然后敷色的传统方法,而是以色彩 直接渲染,粉笔带脂,点染并用。同时,讲究以写生为基础,极力摹写,得其活色天香而后已。在创作中,恽寿平追求以宋法运元格,以极似求不似,重在“摄情”,画风清新雅丽、淡冶秀美,于绚烂中求平淡天真,表现了“清如水碧,洁 如霜露”般理想化的美的境界,极好的体现出董其昌所极力推崇的文人画旨趣。 代表作有《灵岩山图》、《锦石秋花图》、《花卉册》等。恽寿平的没骨画法在 清初画坛上“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从学者甚多,如马元驭、范廷镇、恽冰等,蒋廷锡、邹一桂等仕宦花鸟画家亦颇受影响,形成了以恽寿平为代表的“常州派”,并被清人视为花鸟画的“写生正派”,与“四王”的“山水正宗”相 比肩。
⑽ 大哥大姐,我要几个和吉祥有关的资料
吉祥的真实意义 http://www.fzzj.org/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985
红色表示吉祥的由来
在中国人心目中,红色意味着吉祥。过节过年,要张贴大红对联;嫁女娶妇要披红挂彩;生了孩子要送红喜蛋;送贺礼要有红纸包裹;开张奠基,要剪红绸缎。总之,一切表示喜庆、吉祥的,都离不开红色。其实,中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用红色表示吉庆的。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用过黄色代表吉庆,也曾用过黑色和白色代表吉庆。到了汉朝,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从那时起,红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颜色。汉朝以后,我国各地崇尚红色的风俗习惯已基本趋向一致,并一直沿袭了下来。
吉祥图案的来历
吉祥图案是我国古老的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在那时的岩画或石刻创作中,它以图腾的形式出现。而后经历了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画像石、画像砖、隋唐的石雕、宋元的花鸟画、明清的织绣、瓷器等方方面面,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它渊源久远,内涵丰富,善祷善颂,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吉祥两字的组合使用,据认为最早出于《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人成玄英对此有个疏解:“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试以这条疏解来说明众多吉祥纹图的生成,就是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用来表达求吉驱凶观念;可以是自身祈愿的,也可以是相互祝颂的。反过来讲,就是许多吉祥纹图的题材和构图,都有“福善之事”和“嘉庆之征”作为创作的素材。
吉祥纹图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首先在于它具有避邪、驱邪、祈求与祝贺的基本内涵,同时又具有“象征”的本质特征,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比用直接了当的语言更能表达出含蓄、细微以及耐人寻味的意蕴。善于用具像物品表达抽象概念是中国传统吉祥纹图的特征之一,比如一只悬丝垂荡的蜘蛛,蕴含着喜事临门的祝福;五只嬉戏窝旁的小鸡,寄托了对子弟成材的祈盼;一对双栖双飞在梅花与竹枝间的绶带鸟,是对夫妇恩爱、白头偕老的赞颂,等等。
吉祥绘画的图像意义及风格特征
吉祥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反映中国人民对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审美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的艺术形式。
吉祥绘画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的美术样式不同的是,在传世的吉祥绘画中,其内容的寓意与形式的象征往往是统一的,因而成为吉祥绘画的主要特征。然而,作为视觉的艺术,吉祥绘画的内容和形式在构成中是作为并列的要素而存在着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吉祥绘画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吉祥绘画所表现的内容多是观念性的,但出现在画面上的形象则是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夫恒物有种类,瑞物无种”,吉祥绘画的内容要素的选材几乎涉及到自然界的所有门类,人们对其自然的属性和形体特征有着清楚的认识,在用作吉祥绘画的内容要素时,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吉祥绘画中出现的形式要素,在作为艺术形象使用时,多经过人们的理想化的处理,有的将其自然物性加以延伸,有的则与其本来的自然物性大相径庭,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
汉字的象形、会意、注音的特征,为吉祥绘画内容要素的选取提供了便利,有时,借助于同音字和谐音字所代表的自然事物,使之能够表达吉祥的寓意,这在吉祥绘画的内容要素中也是较为常见的。自宋代开始,根据同音的发音创造了许多吉祥的成语和象征,并使之造型化。
吉祥绘画的图像构成来源于中国传统吉祥物,其结合方式也是一样;而中国吉祥物就其生成方式而言,主要有取物之声韵,如蝙蝠之蝠与福谐音;取物之形的吉祥物如灵芝,形似如意,即以灵芝喻如意;取物之性的吉祥物如松竹梅,其性高洁,故誉岁寒三友。至于取物之意韵的吉祥物如富贵花牡丹,取其贵意为象征。这些东西都是平常之物,之所以为吉祥物,则主要是取其象征意义。在中国吉祥物中,由于汉语的音同声的特点,许多吉祥物也是因其名与吉祥寓意音同或音近而生成。
事实上,用单个的内容要素来表达吉祥意义的吉祥绘画并不是很多的。人们通常是采用两种以上的内容要素来构成一定的关系,以表达一种或多种的吉祥意义。在吉祥绘画构成的过程中,作为内容要素的形象之间的关系,在直观上要基本符合自然的法理;而在表达吉祥的寓意时,内容要素与象征意义的关系还要符合逻辑。在这里,内容的要素实际上已转化为形式的要素,对吉祥绘画的构成起着规范的作用。人们往往采用谐音之法以寓吉祥,如事事如意,就采用柿子、如意结合,喜上眉梢,就有用喜鹊登梅的形式,并组成图画。
吉祥绘画的产生与吉祥物的生成不是在同一阶段上的,这与绘画自我的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历史来看,吉祥绘画在宋代时已基本成熟,当然,这是以吉祥绘画本身的寓意传达为基准的,同时也包括它自身内容要素的完善。一般地认为,当吉祥绘画产生与吉祥物生成之后,而又在绘画技艺得到高速发展的阶段上。这一方面赋予吉祥观念,另一方面更存在着艺术观念,这当是了解吉祥绘画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
吉祥题材的绘画,一般以花鸟画为主,人物画次之,取材大多来源于民间吉祥图案样式,不过在表现形式及技法上加大变化。解释吉祥绘画,一般以图像本身为出发点。吉祥题材的人物画有:南极仙翁、和合二仙、八仙人物、刘海戏蟾、麻姑献寿、和靖探梅、米颠拜石、苏武牧羊、关公、钟馗以及历史故事等题材。
吉祥题材的绘画,还是以花鸟画为多,其画题与表现主题,在漫长的传统中,或多或少总要带有吉祥意义,或是以此来进行选择。吉祥题材的花鸟画,丰富多彩,民间的几乎所有的花卉、禽鸟、走兽等吉祥物都在绘画中得以体现,其组合方式也直接来源于吉祥图案,主要题材有“花卉之王”牡丹、芍药,“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春节清晶”万年青、西竹、水仙,“闹春花树”玉兰、木兰、海棠、桃花,“长夏之花”荷花、石榴,秋花:鸡冠花、芙蓉、桂花、菊花;不仅有花,还有果实:橘、桔、枣、柿、莲、石榴、灵芝、葫芦、桃、佛手、瓜等,其当然取吉祥之意。动物有“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瑞兽”:麒麟、辟邪、狮子,其它如猴、羊、猫,飞禽有白头翁、仙鹤、孔雀、燕子、喜鹊、鸳鸯、鹌鹑。
对于吉祥绘画而言,图像是最主要的。因此,研究吉祥绘画本身就附有图像学的意义。“图像学关心艺术品的延伸甚于艺术品的素材,它旨在理解表现在(或隐藏于)造型艺术中的象征意义、教育意义和神话意义”。吉祥绘画是吉祥观念在绘画中的表现,是吉祥观念的物化表现,它是绘画发展到一定时期才出现的,它是一种观念的艺术。吉祥绘画的首要意义在于它所附载的内涵。
吉祥绘画是从吉祥图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吉祥图案在传统绘画中的实际运用,吉祥绘画的寓意与吉祥图案的寓意是相当的。但吉祥绘画有其特殊的一面,毕竟不同于吉祥图案,其表现方式当然有传统绘画的本质特征,只不过就图像而言,附有一种意义的形式载体,而在风格上形成多彩的局面。这跟画家自身的风格特色是分不开的。画家在进行吉祥题材绘画的创作时,一方面注重图像,另一方面必须注重绘画自身的形式(笔墨、色彩、造型、构图)特征,而不象年画或图案更讲究图像,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因而我们在理解吉祥题材的绘画时,就图像本身而言,旨在理解表现在(或隐藏于)造型形式中的象征意义,风格特点虽然不可忽视,但当退居次要地位。然而,作为绘画,吉祥绘画的形式因素、风格特点就必须受到重视,这是吉祥绘画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
与图案相比,图案化趣味浓厚的式样题材一般不在传统绘画中得以表现,譬如,五谷丰登,福在眼前,福从天降等等,有些题材只能适合于图案表现,这也是吉祥绘画与吉祥图案的重要区别,这当然是受绘画因素所限制。吉祥图案的相当一部分只能适合于装饰艺术的表现,有时在年画中加以运用。同时,吉祥题材的组合方式在传统绘画中也受到绘画条件的影响。
吉祥绘画一方面当然以图像意义为重,以符合特定绘画题材的特定意义,但同时必须附有绘画本体的一面,我们在讨论吉祥题材的绘画时,也不能忽视这一点。
吉祥绘画作为绘画的特定题材之一,其本身也是顺应绘画的发展规律而发展的,因此,在绘画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吉祥绘画与绘画的整体风貌保持一致,故它从另一侧面显示了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以及风格演变历程,所呈现的面貌也是丰富多彩的。譬如,在绘画史上,源于唐代的水墨画在发展的同时,道释、人物、花鸟、山水等专业已形成,其表现力亦有所增强。到北宋时,已形成高潮。花鸟画从五代蜀的黄筌的“黄氏笔法(以线为轮廓施以彩色)”和五代南唐的徐熙的“徐氏笔法(不再以线为轮廓而以水墨为主施以彩色)”两种基本画法为始,到北宋初年的徐崇嗣的彩色没骨画(五笔线、轮廓的画),是这些时期花鸟画发展的象征。而此时,吉祥绘画所显示的也是这种特色。宋代工笔重彩绘画大兴,吉祥绘画也显示出这一特点。宋赵佶《芙蓉锦鸡图》画芙蓉二枝,锦鸡一只,枝叶繁茂,芙蓉盛开,双蝶飞舞,一派生机,生动表现了锦鸡的动态和景物的呼应,笔法工细,设色艳丽,近似黄筌画派的风格。赵佶的另外一件作品《瑞鹤图》也是如此,描绘祥云缭绕的晴空中庄严的殿堂,二十只丹顶鹤飞翔在宫殿的上空,有的站立在殿脊的鸱吻上,上下左右之间有机呼应,以景物的疏密错落,烘染出飞翔的动势和仙鹤呜叫的声响。还有,南宋李嵩《花篮图》绘藤编花篮一只,篮中插满各种春花,如牡丹、茶花等。画法极为精工,设色浓丽,展示出的显然是宋代院体花鸟画的特点。
而元代颜辉《李仙像》则体现出元、明之际人物画发展的趋势。此图画铁拐李披发眦须,狞目斜视,袒胸赤足,生动地刻划出仙人怪异的形质。笔法苍劲,衣纹粗笔写意,浓墨烘染,风格雄奇,开吴伟画风之先河。铁拐李为八仙中的人物,描绘他显然具有避邪作用,因而也理所当然理解为吉祥绘画。就这一点来说,王渊《桃竹锦鸡图》则表现出墨画墨禽在元代逐渐走向历史舞台,反映出一种新画风得以确立。水墨画双栖于桃竹石间的锦鸡,锦鸡羽毛粗,间而形态生动;花叶用水墨点划而成,利用墨的浓淡来表现叶子的阴阳向背;墨竹双钩法为之,笔力挺劲;水用线勾,湖石的勾皴方劲粗犷。全画笔墨稳定凝练,气韵苍古,是元代花鸟画由“色”向“墨”过渡的代表作品,为明代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就画面来讲,《桃竹锦鸡图》很显然是一幅吉祥画。其它如山西博物馆藏的《画石锦鸡图》、上海博物馆藏的《竹石集禽图》也是如此。
明清写意画崛起,吉祥绘画也呈写意化发展,人物画、花鸟画都是如此。明代刘俊《刘海戏蟾图》是一幅典型意义上的吉祥绘画,画中刘海身着长袍,飘游在海上,天空祥云飘渺,脚下海水滔滔,更加烘托了刘海不同凡人的仙人气质。语滨《麻姑献寿图》麻姑形象端庄,手持白拂,回眸伴行的捧持祝寿仙桃使者。衣褶飘举如凌风飘行于云海,和善地注视桑海大地,为人间增寿降福。人物造型优雅,风姿娇楚,衣褶线条富于动势及装饰美,使画面洋溢着神奇祥和的韵味。孙克弘《葵石图》画蜀葵两枝,茎株直立与挺拔的湖石相衬,叶片繁茂,盛开的葵花作淡赭石色。蜀葵用双勾花,笔法工整,构图新颖。蜀葵图一般于端午节期间悬挂。陆治《端午佳景图》也绘盛开的石榴与蜀葵来点缀佳节,再以红色的山丹和寓有吉祥意义的灵芝来衬托画面,不但热闹,含义也更丰富。
同时,吉祥绘画在具体的技术处理(图像构成、点题方法)上是多种多样的。孙克弘《耄耋图》靠图像证题,水墨皴擦晕染画出猫儿仰首观望飞翔中的蝴蝶,构图简洁,神态生动可掬。得写生神妙。
清代沈铨《耄德洪基图》绘芙蓉、萱花、花猫诸物,取诸物谐音以呈祝寿之意;其用笔精细工致,设色妍丽,猫的情态栩栩如生,不愧为一幅精工之作。李方膺《百花呈瑞图》绘芍药秋葵、水仙,设色艳丽,构图别致;此图靠题识点题,“百花呈瑞意深长”显吉祥之意。而边寿民《岁朝清供图》画本上半部行书长题除夕调万年欢,衬吉祥寓意,下半部画松枝瓶梅、红珊瑚珠,衬托气氛;整幅画布局得宜,格调清新,雅而不俗。虚谷《紫藤金鱼图》喻“紫绶金章”之意。画倒垂紫藤数枝,枝叶茂盛,藤花绽开;藤下水池中三尾金鱼向深水游去,生动活泼,十分可爱,用破笔画金鱼,草草而成,却生动超逸;枝干穿插落有致,用笔方折苍劲,设色和谐鲜艳。吴昌硕《岁朝清供图》以诗文显题,是一幅十足的吉祥图。此图构图充实,繁而不乱,色墨交融,沉着明丽,用笔枯湿结合,深厚有力。
一般地,吉祥绘画都与绘画的时代特色以及个人风格是相一致的。总而言之,吉祥绘画作为喻有特殊意义的绘画样式,其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即各个时期的吉祥绘画首先必须适应时代风格的演变,如宋代的吉祥绘画就表现为宋代绘画的风格面貌,这是认识吉祥绘画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它作为绘画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不能因为其题材限定而忽视绘画自身的形式因素。吉祥绘画的发展进程与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及风格演变是相适应的。
然而,其中也存在与世俗的吉祥寓意相左的画。这是因为,在文人所表现的事物上,时时都有文人固有的意味和愿望。八大山人之《牡丹竹石图》,尽管题材相当,也绘牡丹、竹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吉祥事物,但在这里就不能理解为吉祥绘画。此图构图奇崛,用笔简括纵恣,风格冷僻,从格调、意境上来讲,把它理解为吉祥绘画就不是十分正确。在这里,作者只是藉此来抒发情感,而牡丹、竹等也显然成为其笔墨挥写的一种形式载体或物化寄托而已。从这种意义上说,明代涂渭的大部分花鸟画也存在这一情况。徐渭所作之花鸟画,尽管图像构成为人们心目中传统意义上的吉祥物,但,其画大多不能理解为吉祥绘画,这要跟作者的生活背景、情感世界相联系的,这是绘画必须所考虑的问题。绘画,在徐渭这里,是其宣泄的一种方式,而题材只不过是情感抒发的形式载体罢了。
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花鸟画的相当一部分,尽管附有吉祥题材的图像形式,但不能仅仅理解为吉祥绘画,这就需要加以区分对待。如传统的“四君子”画,就不能笼统地被认为赋予吉祥意义,一些用于交游酬答的作品固然可以被视为吉祥绘画,如元代柯九思所作《晚香高节图》,是作者为好友高昌正臣而作,无非是用于答谢友人之意,画面绘有竹、菊、荆棘、坡石,组合成一幅赞颂接受者高风亮节的吉祥图画,就连图画取名也带有吉祥之意;而其作《临文同墨竹图》如被视为吉祥图难免有些牵强之意。又如李仲宾、吴镇所作《墨竹谱册》被视为吉祥图也是不恰当的,更主要的是作为画家进行技法探索的载体,在画家看来,竹、兰是用于进行笔墨训练的对象。
正因为这样,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恽寿平《花卉册》凡十页,用宋徐熙、赵孟坚、元曹知白、柯九思、钱选,明唐寅、陶成等笔法绘牡丹、水仙、枯树新篁、百合、桃、海棠、雁来红、菊花等花卉树石,丰姿绰约,气韵生动,设色绚丽,雅秀可爱,虽然题材为传统的吉祥花卉,但在这里则表现为古法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