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四季花卉团扇

四季花卉团扇

发布时间: 2022-04-20 03:26:29

A. 多肉团扇怎么养

足球团扇是非常可爱的一种多肉植物,圆乎乎的小小颗,一颗颗群生在一起,就像一大堆小球,最重要的是,它开出的花比它自己的身体大许多,而且真的是美美的。。。但是如何让足球团扇仙人球开花呢?这就看你平时有没有正确的养护了。

它非常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所以必须要将其放置在阳光充足且通风的地方,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哦。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夏季很高温时要适当给它遮一下阳光,避免直晒。


要想它开花,它所处环境的温度也很重要哦。因为它喜欢温暖的环境,最好是二十度以上。


因为它的耐干旱特性,我们浇水的度控制在保持盆土稍微湿润即可,不要使土壤积水。特别是在冬季,一定要控制浇水,使盆土干而不燥就好。


它非常喜欢肥料,也比较耐肥,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它的肥料充足,特别是在开花期间,需要追加一两次肥。但在冬季就不适宜了,冬季要停止施肥。


它有不耐寒的特点,所以在冬季为了不让它被冻害,我们要将其放到室内来,并使温度保持在五度以上,当然还是需要在光线充足的位置。

B. 团扇的名称

圆扇,也叫宫扇、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而言。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折扇系日本发明,而后传入中国。团扇-简介圆形或近似圆形,柄不长,多为唐团扇代女性随身佩带,中国团扇一般在扇面画上仕女图。日本通常用在艺伎表演时,古代日本有用其作为族徽。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折扇系日本发明,而后传入中国。日中两国人民的共同智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在日中交流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有趣的事。团扇在奈良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用团扇的是宫廷贵族。到平安时代末期,才允许一般庶民百姓使用。当时无论中国或日本,就团扇形状而言,只有圆形和方形,圆形使用量大,所以称其为团扇。日本进入室町时代,出现用铁和皮革制作的军配团扇,战争时武将们作为阵地指挥的工具。这种军配团扇扇面上使用红漆或金银粉,画上星辰、日月,团扇柄端缀有穗头。相扑比赛时行司裁判用的军配留有战场用团扇的形状。江户时代后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团扇扇风取凉日益见多。随着日本夏季祭祀、盂兰盆节的兴盛,团扇大为普及。日本东北三大祭祀之一随猪祭就是扇形灯笼。据说来自中国的三国志,扇面上绘有勇士图像。元禄时代,团扇成了日本女子晚间乘凉时不可缺少的配带物。团扇与居民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商人开始以团扇为商品在市场出售。这就更加促进了团扇的发展,相继出现了银制团扇,用丝绸制的团扇,团扇变得极为讲究。从而团扇从实用又发展到鉴赏和装饰用。团扇的种类也因此增多。如出现大型灭火团扇、涂漆防水团扇,也又送风调节火势的团扇。和人们信仰有关的团扇也应运而生。最先在中国南部和日本冲绳,有一种蒲葵叶子做的团扇,主要供巫婆使用。还有宗教信仰用的法贵扇和天狗团扇。众所周知,江户之华有火灾一项,为避免火灾的发生,过去人们迷信,在门口挂起一把团扇,便可免除火灾。
团扇-团扇诗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团扇-扇子的由来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团扇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归纳为二大类;一平扇(即是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平扇来之于障扇(掌扇)竹+捷(古代用竹片编制成的扇子称竹+捷)。战国秦汉时期,一种半规形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折扇其实源自日本,制造灵感得自蝙蝠翅膀的开合。北宋年间,折扇作贡品传入我国,但尚未广泛使用,至明清就相当兴盛,它易于携带,又有舒合之妙,成为文人雅士掌中物。扇骨有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贵材料制成,扇面则分洒金、混金、捶金、涂香数种,有的还请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细刻,成为一件珍贵艺术品,一扇之价,值以百金。折扇扇面呈半圆弧形上宽下窄向四处呈辐射状,因而在构图章法笔墨形象上都别具风韵,北宋始在折扇上题诗作画。明清以来文化人都喜欢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书画艺术在中国大放异彩,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书面扇面虽幅不盈尺,花鸟虫鱼、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态,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专门艺术品种。
团扇-扇子的发展
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折扇,
团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眼下,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价值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
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老舍先生平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几十年来,他集得扇子有数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家题诗作画的扇子,亦有戏剧界名流的书画扇。郑逸梅先生爱扇成癖,视扇为书画皆绝的珍品。他最珍爱章太炎的篆书扇和吴湖帆所绘绿梅的书画扇。当代女作家叶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书画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她书房的书橱中有把扇面,上有刘海粟题写的清风二字;冯友兰题写的明月二字;裴艳玲书写的乱石崩云四字;华君武所绘的幽默画,曹禺的题诗等等,叶文玲非常珍爱。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我国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C.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了哪些中国书画珍品

以下是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中国书画目录 希望题主采纳给分哦
五代 传董源 溪岸图 220.3 x 109.2 cm
传董其昌 诗扇 17.0 x 52.1 cm
倪元璐 自书道中诗 16.8 x 47.9 cm
元 传夏永 吕洞宾过岳阳楼图 21.9 x 18.7 cm
元 传王振鹏 大明宫图 31.1 x 683.3 cm
元 传王振鹏 金明池龙舟图 34.3 cm x 53.8 m
元 传赵孟頫 花溪浴马图 39.1 x 402.6 cm
元 倪敬 寒梅图 106.5 x 24.8 cm
元 倪瓒 江渚风林图 59.1 x 31.1 cm
元 倪瓒 秋林野兴图 98.1 x 68.9 cm
元 倪瓒 虞山林壑图 94.6 x 35.9 cm
元 元人 人马图 45.1 x 38.1 cm
元 元人 仿吴道子观音坐像 102.9 x 51.8 cm
元 元人 冬鸦秃木图 41.6 x 37.3 cm (1)
元 元人 冬鸦秃木图 41.6 x 37.3 cm
元 元人 摹张雨双诗 29.8 x 160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九歌 32.1 x 467.4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蒙人马驼图 30.5 x 31.3 cm
元 元人 春郊牧羊图 24.1 x 24.8 cm
元 元人 梅竹石图 130.2 x 49.5 cm
元 元人 罗汉像 112.4 x 49.1 cm
元 元人 耕稼图 26.7 x 506.4 cm
元 元人 莲池水禽图 141.6 x 67.9 cm
元 元人 诗扇
元 元人 释迦三尊图 96.5 x 48.9 cm
元 元人 高士观梅图 94.6 x 29.2 cm
元 元人 黑猿图 24.4 x 23.8 cm
元 吴镇 老松屈曲图 166.1 x 82.6 cm
元 吴镇 芦滩钓艇图 31.1 x 53.8 cm
元 吴镇 高节凌云图 166.7 x 97.8 cm
元 唐棣 摩诘诗意图 128.9 x 68.7 cm
元 唐棣 霜浦归渔图 134.3 x 86 cm
元 夏永 黄鹤楼图 20.6 x 26.7 cm
元 姚彦卿 雪山行旅图 98.1 x 54 cm
元 张可观 露台观月图 26.7 x 24.8 cm
元 张羽 松轩春霭图 92.1 x 31.8 cm
元 张逊 松石图 90.8 x 41.9 cm
元 方从义 云山图 26.4 x 144.8 cm
元 李尧夫 达摩渡江图 85.6 x 34.1 cm
元 李衎 竹石图 189.9 x 55.2 cm
元 柯九思 仿文同竹枝图 107.6 x 47.6 cm
元 王冕 断桥香雪图 113 x 50.2 cm
元 王振鹏 维摩不二图 39.2 x 218.3 cm
元 王蒙 丹崖翠叠图 67.9 x 34.3 cm
元 王蒙 空林草亭图 25.1 x 28.3 cm
元 王蒙 素庵图 136.5 x 44.8 cm
元 盛懋 秋林渔隐图 102.6 x 33.3 cm
元 盛懋 秋林渔隐图 26.7 x 33.7cm
元 盛著 秋江垂钓图 25.9 x 27.4cm
元 罗稚川 古木寒鸦图 132.1 x 80.3 cm
元 耶律楚材 送刘满诗 36.8 x 283.8 cm
元 赵原 仿燕范山水图 24.9 x 77.5 cm
元 赵原 晴川送客图 95.3 x 35.2 cm
元 赵孟頫 即事绝句 133.4 x 53 cm
元 赵孟頫 双松平远图 26.8 x 107.5 cm
元 赵孟頫 右军四事 24.4 x 117 cm
元 赵孟頫一门 三世人马图 30.2 x 178.1 cm
元 赵苍云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22.5 cm x 564 cm
元 边鲁 牡丹孔雀图 169.9 x 102.2 cm
元 邓宇 竹石图 135.1 x 42.2 cm
元 钱选 兰亭观鹅图 23.2 x 92.7 cm
元 钱选 梨花图 31.3 x 96.2 cm
元 陆广 丹台春晓图 61.6 x 26 cm
元 颜庚 钟馗嫁妹图 24.4 x 253.4 cm
元 鲜于枢 石鼓歌 44.9 x 459.9 cm
元人 老僧月下读经图 74.6 x 33 cm
元明人 云行雨施图 44.8 x 190.8 cm
元明人 仿赵雍蒙人马戏图 26.7 x 172.7 cm
元明人 仿钱选归去来辞图 106.7 x 26 cm
元明人 宫苑婴戏图 139.4 x 76.2 cm
元末明初 仿王诜秋林鹤逸图 24.8 x 25.4 cm
吴宽 喜雨诗 17.1 x 49.5 cm
唐 唐人 四十三行灵飞经墨迹 20.8 x 8.9 cm
唐寅 一年歌 17.3 x 49.8 cm
宋 仿周昉戏婴图 30.5 x 48.6 cm
宋 传刘松年 春山曛暮图 24.8 x 26 cm
宋 传夏珪 泽畔疾风图 26 x 27 cm
宋 传屈鼎 夏山图 45.4 x 115.3 cm
宋 传李唐 观瀑图 25.1 x 25.7 cm
宋 传李唐 重耳复国图 29.4 x 828 cm
宋 传李嵩 货郎图 26.4 x 26.7 cm
宋 传李迪 寒柯山鹧图 23.8 x 24.1 cm
宋 传杨邦基 聘金图 26.7 x 142.2 cm
宋 传江参 百牛图 31.8 x 221.8 cm
宋 传燕文贵 江邨图 24.1 x 25.4 cm
宋 传燕文贵 秋山萧寺图 32.7 x 321.3 cm
宋 传王齐翰 待诏挑耳图 25.1 x 47.6 cm
宋 传直翁 药山李翱问道图 31.8 x 84.5 cm
宋 传赵令穰 江村秋晓图 23.7 x 104.1 cm
宋 传赵克夐 藻鱼图 22.5 x 25.1 cm
宋 传阎次于 松壑隐栖图 21.4 x 23
宋 传阎次于 风雨维舟图 24.8 x 27.3 cm
宋 传陈居中 胡骑春猎图 24.1 x 27.3 cm
宋 传黄宗道 射鹿图 24.6 x 78.9 cm
宋 周东卿 鱼乐图 30.8 cm x 593.7 cm
宋 夏珪 山市晴岚图 24.8 x 21.3 cm
宋 宋人 三猿得鹭图 24.1 x 22.9 cm
宋 宋人 乞巧图 161.6 x 110.8 cm
宋 宋人 仿周文矩宫中图 26 x 146.7 cm
宋 宋人 仿夏圭溪口垂钓图 23.2 x 23.8 cm
宋 宋人 仿夏珪冒雨寻庄图 25.6 x 26.4 cm
宋 宋人 仿李成寒林策驴图 161.9 x 100.3 cm
宋 宋人 仿范宽山水图 166.1 x 104.5 cm
宋 宋人 仿马远松荫玩月图 25.4 x 25.4 cm
宋 宋人 仿马远洞天论道图 24.8 x 25.2 cm
宋 宋人 佛祖降世图 104.5 x 53.7 cm
宋 宋人 冬雁图 31.4 x 28 cm
宋 宋人 别院春山图 26.2 x 286.5 cm
宋 宋人 吕洞宾过岳阳楼图 23.8 x 25.1 cm
宋 宋人 摹韩干圉人呈马图 30.5 x 51.1 cm
宋 宋人 新安汪氏谱牒 33.3 x 24.8 cm
宋 宋人 明皇幸蜀图 113.7 x 82.9 cm
宋 宋人 春光先到图 23.8 x 24.4 cm
宋 宋人 水牛图 23.2 x 24.1 cm
宋 宋人 泛舟柳塘图 23.3 x 24.9 cm
宋 宋人 猿鹿图 17.8 x 22.2 cm
宋 宋人 琉璃堂人物图 31.4 x 128.4 cm
宋 宋人 睢阳五老图毕世长像 40 x 32.1 cm
宋 宋人 竹梅小禽图 25.7 x 26.7 cm
宋 宋人 维摩诘经图 27.9 x 794.7 cm
宋 宋人 芦鹭图 25.2 x 26.2 cm
宋 宋人 豳风图 29.2 × 1398.9 cm
宋 宋人 雪景待渡图 25.1 x 25.7 cm
宋 宋人 雪桥买鱼图 24.8 x 26.0 cm
宋 宋人 风雨拉纤图 24.1 x 25.7 cm
宋 宋人 骑驴图 64.1 x 33 cm
宋 宋徽宗 翠竹双禽图 33.7 x 55.4 cm
宋 宋高宗、马和之 诗经国风画意 27.8 x 663.6 cm
宋 张即之 行书杜甫乐游原诗残卷 32.4 x 76.8 cm
宋 李公麟 孝经图 21.9 x 475.6 cm.part1
宋 李公麟 孝经图 21.9 x 475.6 cm.part2
宋 李结 西塞渔社图 40.6 x 136.5 cm
宋 梁楷 泽畔行吟图 22.9 x 24.3 cm
宋 米友仁 云山图 27.6 x 57 cm
宋 米芾 吴江舟中诗 31.1 x 557 cm
宋 苏轼 墨竹图 54.3 x 33 cm
宋 赵孟坚 梅竹三诗谱 34 x 353.1 cm
宋 赵孟坚 水仙图 33.2 x 374 cm
宋 郭熙 树色平远图 35.6 x 104.4 cm
宋 金处士 十王图五幅 129.5 x 49.5 cm
宋 马和之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六篇图 32.4 x 1304.9 cm
宋 马远 月下赏梅图 25.1 x 26.7 cm
宋 马远 观瀑图 25.1 x 26 cm
宋 马远 高士观瀑图 29.1 x 27.6 cm
宋 马麟 兰图 26.5 x 22.5 cm
宋 马麟 春山乔松图 25.2 x 26 cm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图 41.6 x 241.3 cm (1)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图 41.6 x 241.3 cm
宋 黄庭坚 廉颇蔺相如列传 33.7 x 1840.2 cm
宋 龚开 壶天乐图 29.8 x 431.8 cm
宋元人 六马图 46.2 x 168.3 cm
宋光宗 五言联团扇 21.3 x 21 cm
宋孝宗 池上诗团扇 22.9 x 24.4 cm
宋孝宗 渔父诗团扇 23.5 x 25.4 cm
宋理宗 暮春诗团扇 24.4 x 23.5 cm
宋理宗 枝上诗团扇 27.9 x 24.1 cm
宋理宗 湖上诗团扇 25.1 x 25.1 cm
宋理宗 潮声联团扇 20.8 x 22.1 cm
宋理宗 秋深联团扇 23.7 x 17.8 cm
宋至明 传宋徽宗 荔枝山雀图三幅
宋高宗 天山诗团扇 23.5 x 24.4 cm
张凤翼 七言律诗 15.9 x 49.5 cm
文彭 临献之地黄汤帖 15.2 x 48.3 cm
文徵明 三诗 16.2 x 51.4 cm
文徵明 夏日雨后书诗扇 16.2 x 49.5 cm
明 丁云鹏 十八罗汉图 21 x 233.7 cm
明 传仇英 星宿神形图 19.2 x 402 cm
明 传仇英 清明上河图 29.2 x 645.2 cm
明 传仇英 白描罗汉图 34.4 x 524.2 cm
明 传仇英 鞑靼狩猎图
明 传吴宽 扇面17.5 x 49.5 cm
明 传周天球 扇面 17.5 x 54.0 cm
明 传唐寅 冬景图 18.4 x 51.1 cm
明 传唐寅 墨竹图 29.1 x 150.2 cm
明 传唐寅 蕉叶睡女图 20.3 x 61.0 cm
明 传张弼 千字文 31.1 x 755.7 cm
明 传彭年 书扇 16.5 x 47.0 cm
明 传文嘉 湖岸亭图 17.5 x 49.5 cm
明 传文彭 扇面 19.1 x 53.3 cm
明 传文徵明 山水 18.1 x 52.1 cm
明 传文徵明 玉兰图 27.9 x 133 cm
明 传王宠 扇面 17.1 x 50.8 cm
明 传王穉登 扇面 16.8 x 49.5 cm
明 传董其昌 仿米家山水图 25.9 x 219.1 cm
明 传蓝瑛 仿黄公望山水 16.8 x 52.1 cm
明 传陆治 山水 18.4 x 48.9 cm
明 传陈洪绶 扇面 16.2 x 50.5 cm
明 传陈洪绶 花瓶图 162.2 x 60 cm
明 传陈淳 花卉图册 32.5 x 57.3 cm
明 倪元璐 云石图 130.8 x 45.4 cm
明 刘俊 汉殿论功图 166.4 x 106 cm
明 卞文瑜 秋窗读易图 26 x 108 cm
明 吴弈 篆书怡松卷首 32.4 x 144.8 cm
明 周天球 人日雪霁集虎丘诗页 18.7 x 30.5 cm
明 周天球 扇面 18.3 x 53.7 cm
明 唐寅 垂虹别意图 29.7 x 107.6 cm
明 唐寅 山水八段图 32.4 x 413.7 cm
明 唐寅 春雷墨竹图 17.3 x 49.8 cm
明 唐寅 答门生李子元诗 27 x 25.1cm
明 唐寅 致若容札 26.7 x 64.1 cm
明 唐寅 苇渚醉渔图 72.2 x 37 cm
明 唐寅 薛涛戏笺 30.8 x 30.8 cm
明 唐寅 观瀑图 52.7 x 24.8 cm
明 夏昶 清风高节图 203.4 x 59.7 cm
明 姚绶 文字饮诗书画 23.3 x 77.2 cm
明 宋克 七言律诗 26.7 x 69.2 cm
明 宋珏 手札 22.4 x 24.4 cm
明 宋珏 手札 29.2 x 45.7 cm
明 居节 雨后诗 15.9 x 47.8 cm
明 张瑞图 后赤壁图 27.9 x 320 cm
明 张瑞图 赤壁赋 28.9 x 19.1 cm
明 张路 习画图 148.9 x 98.7 cm
明 恽向 山水册十开 26 x 15.2 cm
明 戴进 涉水返家图 167.6 x 82.6 cm
明 文从简 扇面 16.5 x 53.3 cm
明 文仲义 书扇 16.8 x 49.2 cm
明 文嘉 为项元汴作山水图 117.5 x 39.8 cm
明 文嘉 致姚制函 21.6 x 38.7 cm
明 文彭 送林俊还闽诗稿 29.2 x 39.7 cm
明 文徵明 上岳丈吴愈函 22.9 x 30.8 cm
明 文徵明 东林避暑图 31.8 x 108 cm(缺一幅)
明 文徵明 小楷陆机文赋 23 x 117.8 cm
明 文徵明 拙政园八景 26.4 x 27.3 cm
明 文徵明 潇湘八咏册页 21.0 x 19.7 cm
明 文徵明 藂桂斋图 31.6 x 56.2 cm
明 文徵明 高士隐居图 95.3 x 45.7 cm
明 明人 仿仇英山水 37.9 x 240 cm
明 明人 仿仇英苏惠织锦璇玑图 25.6 x 311.8 cm
明 明人 仿吴镇墨竹图 31.8 x 665.5 cm
明 明人 仿夏圭长江万里图 59.4 x 487.7 cm
明 明人 传吴镇墨竹图 34.3 × 527.7 cm
明 明人 传李公麟神仙图 34.0 x 215.9 cm
明 明人 四时山水图 35.1 x 569.9 cm
明 明人 胡笳十八拍 28.6 x 1196.3 cm
明 李乔 书扇 16.5 x 51.4 cm
明 杜堇 伏生受经图 147 x 104.5 cm
明 杨文骢 书扇 16.8 x 53.3 cm
明 汪懋麟 书扇 15.9 x 48.9 cm
明 沈仕 双诗 18.4 x 49.5 cm
明 沈周 四季花卉图 27.5 x 504.8 cm
明 沈周 溪山秋色图 20.6 x 640.7 cm
明 沈周 雨夜幽寂图 79.7 x 33.3 cm
明 沈周、文徵明 山水合璧图 36.8 x 1729.3 cm
明 沈度 致梁仲仁书 26 x 33.7 cm
明 焦竑 手札 27 x 16.8 cm
明 王宠 致南村书 25.7 x 34.0 cm
明 王穉登 七言诗 18.1 x 51.4 cm
明 王穉登 残稿 24.4 x 40.2 cm
明 王穉登 短札 24.6 x 13.5 cm
明 王衡 书诗 19.1 x 56.5 cm
明 王鏊 书诗 17.1 x 50.2 cm
明 王鏊 尺牍 24.1 x 29.2 cm
明 王鏊 赠别诗 207 x 63.5 cm
明 范允临 书扇 17.8 x 53.3 cm
明 莫是龙 书花底诗 15.2 x 48.4 cm
明 董其昌 书谢惠连雪赋 26.7 x 183.7 cm
明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册页 32.1 x 23.2 cm
明 董其昌 山水八景册页 24.4 x 16 cm
明 董其昌 王维五言绝句诗 188.9 x 74.3 cm
明 董其昌 致陈继儒二札 23 x 23 cm
明 董其昌 荆溪招隐图 26 x 92.6 cm
明 蓝瑛 仿宋元图册 31.6 x 24.8 cm
明 蓝瑛 春江渔隐图 184.8 x 90.8 cm
明 蓝瑛 红友图 148.9 x 47.3 cm
明 薛明益 手札 14.6 x 45.7 cm
明 谢环 杏园雅集图 37.1 x 243.2 cm
明 赵左 仿大痴山水 24.4 x 631.5 cm
明 邢侗 兰州诗 15.2 x 48.3 cm
明 邹之麟 书诗 16 x 52.4 cm
明 郑重 搜山图 27 x 847.1 cm
明 钱榖 兰亭修契图 24.1 x 435.6 cm
明 阮大铖 书扇 17.8 x 50.2 cm
明 陆应阳 书扇 15.1 x 46.7 cm
明 陆治 桃花锦浪图 16.5 x 46.7 cm
明 陆治 种菊图 106.7 x 27.3 cm
明 陈元素 书诗 17.5 x 53 cm
明 陈名夏 书扇 16.5 x 52.1 cm
明 陈洪绶 准提佛母法像 125.1 x 48.4 cm
明 陈洪绶 扇面合册 24.1 x 52.1 cm
明 陈洪绶 摹古册页 17.8 x 17.8 cm
明 陈洪绶 林亭清话图扇面 20.3 x 55.9 cm
明 陈洪绶 画册 22.2 x 9.2 cm
明 陈洪绶 陈小莲 杂画册十一开 22.2 x 21.7 cm
明 陈淳 溽暑花卉图 320.4 x 99.7 cm
明 陈淳 重阳诗 17.1 x 51.4 cm
明 陈继儒 书李白登庐山观瀑布诗 18.4 x 51.4 cm
明 陈继儒 书诗 16.5 x 49.5 cm
明 陈继儒 刘敬仲记 30 x 15.6 cm
明 陈继儒 诗赠董其昌 21.9 x 29.8 cm
明 项元汴 山水诗画 30.2 x 92.7 cm
明 项圣谟 山水花鸟册页 28.3 x 22.5 cm
明 项圣谟 梅枝图16.5 x 50.8 cm
明 项圣谟 秋景图页 24.8 x 33 cm
明 魏之克 金陵四季图 31.3 x 1183.6 cm
明 黄道周 松石图 173 x 47 cm
明 龚鼎孳 书扇 16.5 x 52.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白莲社图 30.2 x 593.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群仙理佛图 34 x 215.9 cm
明清人 仿赵孟頫山阴修契图 33.3 x 348 cm
明清人 仿赵孟頫相马图 30.5 x 102.9 cm
明清人 仿郭忠恕洛阳辋川图 31.8 x 490.2 cm
明清人 传仇英仿李昭道湖畔宫图 35.9 x 27.0 cm
明清人 传倪瓒九龙山居图并十三跋 27.9 x 146.1 cm
明清人 传李公麟龙王请斋图 147.3 x 28.9 cm
明清人 传沈周 四松图 154.0 x 60.3 cm
明清人 传沈周 帆艇图 24.4 x 37.6 cm
明清人 传沈周 柳亭图 24.3 x 37.5 cm
明清人 传沈周 秋叶图 24.4 x 37.8 cm
明清人 传沈周 过桥图 24.4 x 37.6 cm
明清人 传沈周山水 17.5 x 52.7 cm
明清人 传沈周秋渚浴禽图 29.2 x 453.1 cm
明清人 传钱选洗象图 34.0 x 57.2 cm
明清人 传陈淳山水 32.7 x 750.6 cm
明清人 养正图十则 34.3 x 52.1 cm
明清人 写经三卷
明清人 摹赵孟頫西成归乐图 22.9 x 89.5 cm
明清人 翎毛图 32.9 x 199.7 cm
杨妹子 春日诗团扇 23.2 x 24.4 cm
杨妹子 蔷薇诗团扇 23.5 x 24.5 cm
沈周 为汉文诗 16.5 x 47 cm
清 传八大山人 书画册页 19.7 x 17.6 cm
清 传恽寿平 山水 17.5 x 52.1 cm
清 传恽寿平 桂图 20.6 x 30.5 cm
清 传恽寿平 百花图 41.9 x 649 cm
清 传恽寿平 菊图 30.2 x 20.6 cm
清 传査士标 书扇 15.9 x 51.4 cm
清 传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 16.5 x 49.5 cm
清 传王时敏 山水 16.5 x 52.1 cm
清 传王翚 中秋夜景图 57.2 x 40.6 cm
清 传王翚 仿燕文贵山水 16.5 x 48.9 cm
清 传王翚 采苓图 17.1 x 50.8 cm
清 传王鉴 仿徽宗山水 16.2 x 52.1 cm
清 传王铎 扇面 16.2 x 51.4 cm
清 八大山人 与文玉书 17.1 x 49.5 cm
清 八大山人 双鹰图 187.3 x 90.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册页 18.7 x 23.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十二册页 25 x 34 cm
清 八大山人 致鹿邨先生十札 19.7 x 13.8 cm
清 八大山人 荷塘戏禽图 27.3 x 205.1 cm
清 八大山人 鱼石图 135.3 x 61 cm
清 弘仁 幽谷泉声图 102.9 x 41 cm
清 恽寿平 临帖三种 17 x 50.8 cm
清 恽寿平 仿宋元诸家山水册 27 x 39.7 cm
清 恽寿平 夏夜荷塘图 209.1 x 98.3 cm.jpg
清 恽寿平 花卉 17 x 50.8 cm
清 樊圻 为玉翁作山水册 15.2 x 18.9 cm
清 樊圻 山水册 16.8 x 20.3 cm
清 法若真 画说 31.1 x 367 cm
清 王原祁 为瞻亭作山水 95.3 × 47 cm
清 王原祁 仿吴镇山水图 108.6 x 51.4 cm
清 王原祁 江国垂纶图 26 x 146.1 cm
清 王原祁 辋川图 35.6 x 545.5 cm
清 王时敏 仿黄公望山水 15.7 x 49.5 cm
清 王时敏 仿黄子久山水图 134.6 x 56.5 cm
清 王时敏、王鉴 仿古山水册 25.7 x 16.5 cm
清 王翚 仿巨然燕文贵山水图 31.1 x 402.3 cm
清 王翚 仿李成雪霁图 112.7 x 35.9 cm
清 王翚 太行山色图 25.3 x 209.4 cm
清 王翚 康熙皇帝南巡图第三卷(济南至泰山) 67.9 x 1393.8 cm
清 王翚 溪山雨霁图 114 x 45.4 cm
清 王翚 雨过山图 16.4 x 49.2 cm
清 王翚、王时敏 仿古山水册 22 x 33.8 cm and 25.4 x 33 cm
清 王鉴 仿古山水册页 29.8 x 31.4 cm
清 王铎 尺牍 27.3 x 15.2 cm
清 王铎 山水图 55.9 x 27 cm
清 石涛 五诗 17.5 x 44.5 cm
清 石涛 人物山水图 21.6 x 28.6 cm
清 石涛 十六罗汉图 46.4 x 598.8 cm
清 石涛 四季景观册页 21 x 31.4 cm
清 石涛 寻仙册页 14.9 x 27.3 cm
清 石涛 山水 17.5 x 44.5 cm
清 石涛 归棹册页 21.1 × 13.5 cm
清 石涛 游张公洞之图 45.9 x 286.4 cm
清 石涛 秋林人醉图 161 x 70.5 cm
清 石涛 重阳山水 71.6 x 42.2 cm
清 石涛 野色册页 27.6 x 24.1 cm
清 石涛 题忍菴画像 58 x 136.8 cm
清 石涛 黄山三十六峰意图 205.9 x 78.7 cm
清 翁同龢 一笔虎 129.5 x 67.3 cm
清 郑燮 兰竹图 34.9 x 374.7 cm
清 郑燮 远山烟竹图屏 179.1 x 68.3 cm
清 金农 为马曰琯作画诗 16.8 x 26.4 cm
清 金农 册页 28.6 x 23.8 cm
清 金农 梅花册页 25.4 x 29.8 cm
清 髡残 石梁飞瀑图 125.7 x 61 cm
清 龚贤 云山居图 325.1 x 112.4 cm
清 龚贤 冬景山水图 165.7 x 48.9 cm
清 龚贤 十二月令山水册 30.2 x 62.9 cm
清 龚贤 山水册 22.2 x 44.1 cm
清 龚贤 树景山水册 15.9 x 19.1 cm
清 龚贤 水墨山水册配诗 27.3 x 41 cm
王谷祥 五言律诗两首 16.2 x 47.3 cm
王铎 临虞世南贤兄帖 16.8 x 52.7 cm
祝允明 书陈鹤诗 19.1 x 49.5 cm
董其昌 节书归去来辞 17.5 x 50.5 cm

D. 描写四季的花的诗句

1、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4、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6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7早春(初春小雨)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8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E. 团扇的寓意

团扇还有一个别称叫做合欢扇,最早寓意是指对新婚男女的祝福,后来慢慢的引申为对一个家庭的祝福,祝愿家庭美好,阖家欢乐。在婚嫁习俗中出嫁的女子需要准备两把团扇,新郎接上新娘后,新娘后扔掉手中带红包的团扇,这代表了新娘扔掉自己的娘家的坏习惯,丢掉坏毛病,带着优点嫁入夫家,做一个贤妻良母。
一、团扇在婚礼中的寓意
1、形状

从团扇的形状上来说,大多数采用的是圆形,从而也有吉祥的寓意,寓意着婚后新人团团圆圆,婚姻美满幸福。

2、说法

团扇还有一个别称叫做合欢扇,最早寓意是指对新婚男女的祝福,后来慢慢的引申为对一个家庭的祝福,祝愿家庭美好,阖家欢乐。

3、习俗

在婚嫁中出嫁的女子需要准备两把团扇,新郎接上新娘后,新娘后扔掉手中带红包的团扇,这代表了新娘扔掉自己的娘家的坏习性,丢掉坏毛病,带着优点嫁入夫家,做一个贤妻良母。

二、团扇在婚礼中的作用
1、遮羞

婚礼时候团扇的主要作用其实相当于是红盖头,有遮羞的说法,女子本娇羞,在中国古代更是,没有结婚是不能见面的,所以用红盖头或者团扇遮面。

2、配饰

在现代中式团扇主要的作用是配饰,秀禾服搭配上中式独特的团扇,加上现代工艺的结合,团扇成为婚礼新娘手中不可多得的精美饰品,搭配起来非常的好看高雅。

3、吉祥物

当然还有的说法就是团扇代表了吉祥的寓意,其实中式婚礼中的团扇相当于是西式婚礼中的手捧花,是幸运与幸福的承载物,代表了新人即将开始的幸福人生,相当于是吉祥物。

F. 团扇是什么

圆形或近似圆形,柄不长,多为唐代女性随身佩带,中国团扇一般在扇回面画上仕女图答。日本通常用在艺伎表演时,古代日本有用其作为族徽。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折扇系日本发明,而后传入中国。日中两国人民的共同智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在日中交流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有趣的事。团扇在奈良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用团扇的是宫廷贵族。到平安时代末期,才允许一般庶民百姓使用。当时无论中国或日本,就团扇形状而言,只有圆形和方形,圆形使用量大,所以称其为团扇。]

G. 哪种团扇仙人掌的芒刺粗大不易脱落

关注
一提到仙人掌,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一种厌烦的感觉因为他们全身长满了刺,让人无法靠近,但是有一些仙人掌会长的非常惊人,不仅仅是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还有他一道开花季节开出的美丽的花,那种颜色让我们简直叹为观止,也许你的心中始终以为所有的仙人掌都像你见到的黄大刺一样,今天我们就介绍几种大家平时在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团扇类仙人掌,有的价格现在还是非常的高,但是他们却令很多人不断追求,成为专门养护的高级品种,因为他们值得呵护。

海狸尾团扇:这是我首先说的一个品种,他一度让人着迷,也是比较容易买到的品种,因为掌片长的宽大厚实而扁平,很想海狸的尾巴所以叫海狸尾团扇,生长季节海狸尾的颜色是蓝灰色丛生在透气疏松的颗粒或者岩石上,在温差大的环境中它的叶片会呈现紫红色,喜欢充足的光照,也很耐寒,是一种非常适合在花园或者阳台养护的,开花也是一簇簇的非常漂亮,有黄色,紫色,白色等,可以营造出地中海风格的花园

圣丽塔团扇:圣丽塔仙人掌的叶片更加圆一些,原产地在墨西哥,他的颜色也比海狸尾更加鲜艳,不仅耐寒而且在缺水的情况下也能长久存活,喜欢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一到冬季或者温差大的季节圣丽塔的叶片就会变成紫红色看上去非常迷人,它的花期是春天,开出一簇簇黄色的花朵,花谢以后还会结出紫色的果实,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拥有的品种。

野狐团扇:野狐这个仙人掌品种是一个对多刺品种,看上去感觉无法触碰,掌片上生长着无数小刺,一簇簇白色带有黄色绒毛的刺密密麻麻的长在叶片上,这也许是为什么叫野狐了,只能看着有一种神秘感,他更加强健,现在在国内慢慢在流行,认识的人也不是特别多,原产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是一个非常少见的品种。

花火团扇:这个也是多刺仙人掌,相比于野狐,花火的身上没有大的硬刺,而是一堆堆的细小黄色的绒毛,他生命里也很坚强,喜欢干燥的生长环境,怕水涝,虽然被尖刺覆盖,不过掌片整齐的排列着,也是许多人追求的一种不错的团扇仙人掌。

甜橙戚风:不光名字好听,这也是一种大花仙人掌品种,橙色的花朵非常漂亮,他原产地是墨西哥,耐寒耐旱,是一种非常好养的品种,他的刺也相对比较少,到了冬季他的叶片边缘会变成紫红色,看着非常漂亮,平时呈现绿色稍微有一点蓝色的感觉,肉很厚实。

猿拘团扇:这种仙人掌看上去更加霸气,褐色的长长的像钢针一样的刺遍布全身,即使零度以下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他的掌片和其他品种一样也可以变成紫红色,相比于其他品种他们更加低矮丛生,他的花朵是很特别的,直径很大的橘黄色的花朵,花朵的中心带着红色的夹心,看上去多了一些特别。
这些仙人掌是不是很特别呢?如果有时间就选一种喜欢的自己养殖吧。

H. 团扇的寓意是什么

团扇的寓意如下:

1、从最初团扇的形状都是圆形的来看,象征了团圆美满之意。

2、团扇也被叫做合欢扇,最早寓意对新婚男女的祝福,后来慢慢也引申为对每一个家庭的祝愿,阖家欢乐。

其实来说,团扇的出现还要在中秋这一传统节日之前,直至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后,人们就开始将团扇与中秋相联,原因有两个,其一,二者都与团圆相关,中秋本就是团圆佳节,而团扇就寓意团圆。其二,团扇形似明月,中秋赏月也是一大雅事。

古代书画诗词中不乏有以团扇比月者,从最早的汉班婕妤的诗作《团扇歌》中:“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到明唐伯虎《秋风纨扇图》上的题句:“秋来纨扇合收藏。”,无一不提及秋夕与团扇之联系。

因此团扇主要象征着美满团圆。

(8)四季花卉团扇扩展阅读:

团扇呈圆形或近似圆形,柄不长,多为唐代女性随身佩带,中国团扇一般在扇面画上仕女图。日本通常用在艺伎表演时,古代日本有用其作为族徽。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儒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团扇的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

I. 古代的团扇,它到底有着怎样的起源与发展

扇子是实用之物,可以扇风取凉。中国人向往美,在扇柄扇骨上雕刻花纹,在扇面上作画、书写诗词歌赋,逐渐扇子成为了艺术品,成为了大家喜爱收藏的东西。

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摘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的加工,遮挡太阳,摇动扇面产生风,因此把扇子称为障日,这便是扇子的初源。

轻罗小扇从权力的象征到走入寻常百姓家,承载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成为了智慧的象征。你可曾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把轻罗小扇呢?

J. 团扇的由来

团扇又叫绢宫扇、纨扇、、罗扇,它出现于羽扇之后、摺扇以前。

热点内容
玫瑰果和葡萄籽同时吃 发布:2025-09-28 20:57:27 浏览:984
串珠牡丹花 发布:2025-09-28 20:57:22 浏览:699
边坡植绿施工组织设计 发布:2025-09-28 20:51:39 浏览:500
初夏樱花雨 发布:2025-09-28 20:47:55 浏览:310
年龄花语 发布:2025-09-28 20:47:53 浏览:30
盆栽柠檬的养殖 发布:2025-09-28 20:46:21 浏览:209
插花课程ppt 发布:2025-09-28 20:46:15 浏览:516
纸折百合花步骤图解 发布:2025-09-28 20:42:25 浏览:914
S形插花说明 发布:2025-09-28 20:38:57 浏览:881
区长宁花卉 发布:2025-09-28 20:38:48 浏览: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