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粉彩花卉婴戏瓶

粉彩花卉婴戏瓶

发布时间: 2022-04-17 21:08:26

① 中国历代典型文物 急求

我国瓷器烧造的历史源远流长,瓷器的种类更是琳琅满目。人们根据瓷器釉质的颜色和纹饰把瓷器主要划分为两大类:色釉瓷和彩绘瓷。彩绘瓷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绚丽的纹饰;而色釉瓷的种类更是纷繁多样,其中有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驰誉古今的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等。自唐宋以来的历代制成品,或者成为今日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格外珍视的藏品,或者成为私人收藏家谨密收藏把玩的心爱之物。

在日本皇室,至今还收藏着一只哥窑梅子青冰裂碗,相传是宋代的器物。此碗釉色清雅,釉质细腻坚实,更为难得的是,在釉面挂釉很厚的基础上,釉层中还层层叠叠地分布着大小几乎均等的美丽的“冰裂”纹,如冰似玉,令人见而难忘。据说此碗是历代天皇心爱之物,虽已有所残破,且有很明显的修补痕迹,但还是被日本皇室缜密收藏,代代相传。此碗为何会受到如此重视?原来,制作哥窑冰裂纹瓷器的工艺在宋代以后就已经失传,所以存世的数量非常有限。时光荏苒,2001年终于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通过陶瓷工艺美术师叶小春先生多年的研究和努力,失传近千年的冰裂纹瓷器制造工艺终于得到了恢复,迷人的哥窑珍品的冰裂纹瓷器再现人间,使这个千年古瓷重放异彩。从此,现代制瓷工艺中又添一朵奇葩。
时间再回溯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那时,珍贵文物流散到民间,有很多古董商贩“捡漏”的趣事。据说有一天,一个古董小贩正走在东四牌楼北面钱粮胡同的一家宅门前时,有个佣人喊住他,给他看样东西。小贩一看是个瓷碗,里边有猫食,还带股腥味,于是就说:“你这是猫食碗,我不要。”佣人坚持让他看看,告诉他这是个红釉碗,原先这家宅门的老太爷活着时,这碗是放在一个锦匣里的,后来可能是少爷拿去用来喂猫了。小贩看到这个碗上有几块红釉,而且还挺好看,就花了两吊钱从那个佣人手里买下了这个碗。后来请人一看,原来是一件宋代钧窑碗。这碗的蓝色乳光釉比天蓝色淡点儿,比月白色深点儿,釉色美得恰到好处。碗的里外均有几块玫瑰紫色晕斑,恰似晴空中飘荡的彤云。细看釉面深层,贴近胎骨上有蚯蚓走泥纹,釉厚胎坚,芝麻酱色的碗外胎底。用手一掂,轻重适宜,无疑是一件宋代钧窑的珍品。后来这碗几经易手,于民国十五年前后,由当时上海集粹阁卖给了一个英国人,价钱是1.5万英镑。国宝从此流落到了异国他乡。
以上提到的瓷器都是色釉瓷中的精品,本文将着重介绍色釉瓷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

定窑:“金装定器”
定窑是由唐代曲阳窑发展到宋代而成的,以烧造乳白、牙白釉以及有精细的刻花、划花和印花纹饰的瓷器为主的著名窑场,因属宋代定州而得名。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瓷器驰名于世,为当时南北白瓷中的典范。在宋初的《吴越备史》中更有“金装定器”之说。
定窑瓷器的胎体颜色微黄,比较坚致,烧成温度不是很高,一般为1150±30℃,为未完全烧结(气孔率比较高),这是因为胎土中的氧化铝(Al2O3)含量高而烧成温度却不高的缘故。但是,在北宋时烧成温度最高可达1320±20℃,气孔率也非常低,只有0.66%~0.99%。定窑白瓷的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非常高,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较低,属于典型的高铝质瓷胎。瓷质强度较大而很少龟裂(即开片),胎质坚硬,铿锵有声。同时,宋定窑的透光度也很高,这是因为在氧化气氛烧成条件下,胎体内的碳素容易溢出,从而增加了胎体的透光度。
定窑兼烧白釉、黑釉、酱釉(紫定)、绿釉等品种的瓷器,以白色釉最多,亦最有特色。定窑白釉在北宋早期白中泛青(以木柴作燃料,烧还原焰),较光亮。北宋中晚期白中泛黄,即俗称的米白色(以煤作燃料,改烧氧化焰),滋润莹泽,形成自身特有的风格。定窑白釉的特点是釉蜡泪痕,即釉在高温下流淌,降温时停止流动而凝结在釉面的蜡泪痕状釉点。滋润莹泽的米白色釉上现出蜡泪痕,这就是典型定窑瓷器的特征。
定窑瓷器的器型多是碗、盘、枕、炉、盂等日用生活器皿,其他种类器具比较少见。其纹饰在晚唐五代(曲阳窑)以刻花为主,北宋早期则以划花、刻花为主,到了北宋中晚期及南宋(金)就只以印花为主,进而成为定窑的一大特色。定窑印花的特点是: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密而不乱,讲求对称,且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里。纹饰内容多为花卉牡丹多,莲、菊等次之),其次为动物,如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鱼等等,再次为婴戏图。

汝窑:“汁水莹厚”
汝窑传世文物极少(据统计不足百件),其窑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未被发现,但文献中关于它的记载却一直未断。明代谷应泰的《博物要览》中形容汝窑瓷器是“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建国后,通过文物考古工作者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找到了窑址,其位置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一带,与其紧邻的临汝县也有部分汝窑窑场。这些地方在宋代属于汝州。汝窑烧造时间为北宋中晚期约20多年的时间,多数精品是专为宫廷烧造的,所以有官窑性质,有人又叫它“汝官窑”。
汝窑的胎体呈深灰色,极细腻坚致,世称“香灰胎”。汝窑瓷器施釉很厚。胎体中的氧化硅(SiO2)含量较低,一般为57%~59%,属于高铝低硅釉。这与北方多数的低铝高硅釉青瓷截然不同,而与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釉比较接近。由此也可看出汝窑与越窑青瓷的关系相当密切,可能在当时曾有过制瓷技术上的沟通。
如用10倍以上的放大镜观察汝窑瓷器的釉面,会发现釉中含有稀疏的气泡,如晨星一般寥寥无几,故古人称之为“寥若晨星”。瓷器的釉色天青(又称粉青),深浅不一,釉质莹润,光泽内含,上有细密开片,俗称“蟹爪纹”。汝窑釉色美似天青,釉质温润如玉,在历代都被视为奇珍异宝。
汝窑的器型主要是碗、盘,另有洗、瓶、尊、四足盆等,均为小件器皿。汝窑器中的精品烧造方式均通体施釉,所谓“裹足支烧”,足、底部用顶点极细小的支钉支烧,支钉痕小如芝麻点、针鼻孔。这些特点文献皆有记载,同时又为出土文物所证实,是鉴定汝窑的关键。
除了以上提及这些属于汝窑中的精品(为宫廷生产的“贡器”)以外,作为一大窑场,汝窑还烧造了更多的供民用的大路货,即商品瓷。这些瓷器的胎质也呈灰色,但是不如贡瓷细密,釉色除天青以外,还有白釉珍珠地刻花(磁州窑系品种)、黑釉褐花、豆绿釉、三彩等,器型也还有枕、炉、罐、钵等较大的瓷器,而且这类产品在数量上要比贡瓷大得多。但提起汝窑,一般都是指那些香灰胎、天青釉、裹足支烧的精品瓷器。

官窑:瑕疵成金
官窑素有“旧官”与“新官”的分别,前者指北宋官窑,后者指南宋官窑。在已有的中国陶瓷史著作中,均把宋代官窑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
关于北宋官窑的窑口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众说纷纭。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世界上一些大的博物馆中,收藏有一些北宋青瓷器,基本特征是釉色以粉青为主,大开片,部分“铁足”,这些特征与北宋汝窑瓷器的特征非常相似。最近,更有人证明所谓的北宋官窑其实就是汝窑,这一论点应该属于比较有说服力的,而且与文献记载和实物特征也比较相符。
关于南宋官窑,据文献记载,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市)有修内司和郊坛下先后两处官窑。经过考古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找到并发掘了位于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
不论是南宋初期还是中晚期,官窑瓷器在胎釉方面的最大特征是气泡与片纹(别称开片或龟裂)。气泡本是陶瓷的缺点,但是在官窑瓷器中,气泡的密集程度真好像聚沫攒珠一样,因而产生一种柔和的、含蓄而不刺目的所谓酥油光。出现气泡的原因主要是在窑的温度上升时,釉和坯体中所含的空气和水分首先逸出而形成的。其他如釉和坯体本身或彼此间在高温中发生化学反应而挥发出碱金属与氧气,也是形成气泡的原因之一。这些气泡使得釉面无光或光泽柔和。当釉处于熔融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泡被封闭在釉中而凝固时,反而会产生具有底光的白色光泽。官窑中气泡密集的程度不仅对其釉质的鉴赏有着很大的作用,并且也是鉴定文物真伪的重要依据。龟裂俗称开片,它的生成主要是胎釉彼此间的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引起的,原来也属于烧成上的缺陷。然而,聪明的古代窑工们却能巧妙地利用它给陶瓷器增加迷人的美感。此种龟裂程度,有的只局限于釉层部分,而未到达坯体上面,有的则是从釉层到坯体都发生隙裂。前者名为“开片”,后者名为“过岗”。这是因为用陶车(辘轳)制作瓷器时,坯体被拉向一方,而在烧窑时或烧成后,坯体中产生一种还原的力量,如果胎釉经受不起这种力量便会出现龟裂现象。此外,还有的由于烧窑时瓷器的某一部位被拉得格外厉害,而另一部分拉得十分无力,其拉力会朝着许多方向活动,致使器物内部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方向也很复杂,于是就会产生像官窑那样复杂多变的片纹,而且即使经历若干年仍不断会有新生的片纹出现。
官窑瓷器的制瓷工艺以轮制为主,个别是手制或模制。在器型方面,数量最多的器型有盘、碗、杯、碟、壶、罐、洗、灯盏等日常用具,另有花觚、香炉、熏炉、花盆、器座、筷子架、琮式瓶等陈设品。

哥窑:“紫口铁足”
关于哥窑,只见诸于文献的记载,而其窑址却一直没有找到。文献中记载有一种哥窑瓷器,其特征为“土脉细润,制作精细;釉色青,有深浅不同,色深者如粉红,色淡者如米黄,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蟹爪纹与紫口铁足”。拿故宫博物院等大博物馆所藏传世哥窑器进行比对印证,其特征与文献所记载的基本相符。其中器物的胎体有浅灰、黑灰、土黄等色,较厚重,釉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釉层较薄,普遍开有大小片纹,细者叫白圾碎、鱼子纹,有些片纹有深浅不同的颜色,名为“金丝铁线”。器口和器足色较深,名为“紫口铁足”。器型有碗、盘、炉、瓶等。时代为南宋和元代。对于这些瓷器,人们对其窑口说法不一,有龙泉窑说、杭州官窑说、景德镇窑说、吉州窑说。还有一种说法指出,传世哥窑器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这个观点颇有说服力,但是因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只找到郊坛下官窑,所以这个观点还有待将来的考古工作者进一步的证实。
以上提及的在皇宫中传承有序的传世哥窑器在一般的博物馆中很难见到,但是倒有一种黑色薄胎,厚釉开片,釉的玻璃质较强,普遍有紫口铁足特征,时代从南宋到明代,而以元代为多的称为哥窑的瓷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见到。有人认为,这种非宫中的传世品在过去定为“哥窑”瓷器,实则是龙泉县大窑和溪口窑的产品。

钧窑:“月白清风”
钧窑又作均窑,窑址在河南禹县,其中心在禹县城的均台、八卦洞以及神垢镇等处,宋、金时属均州,故此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窑址在均台而得名)。钧窑在唐代即已生产,但到了宋代规模扩大,产量剧增,形成了特色。
宋代钧窑瓷胎质不甚细密,多为灰色或褐色。钧窑的釉一般施釉都较厚而均匀。它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其在北宋创造了独具一格的“钧釉”。钧釉是一种具有蓝色乳光、青中泛红的釉,色调有天青、天蓝、月白等多种,古人美其名曰“雨过天青”、“月白清风”。钧窑在宋代创烧出了一种高温铜红釉,因色泽不同又有朱砂红、胭脂红、海棠红、鸡血红、茄皮紫、玫瑰紫等名称。宋代钧窑还创烧出了一种窑变釉:器面各色釉相互融合、流淌,千变万化。这是在一种底色釉上有意洒上其他色釉,经高温烧制而成的。蓝色乳光青中泛红的钧釉、红釉(钧红)以及窑变釉是钧窑釉的特征,也是钧窑烧造的一个成就。有时几种釉(主要是钧釉和钧红)同时施用而进行烧造,这种钧瓷就更为难得而倍加名贵。根据化验分析的结果表明,构成钧釉基调的青色,主要是由还原的铁和多少混在釉中的磷酸所生成的乳浊现象组合而成。红色是还原的铜呈胶体状态进入釉中造成的,而紫色则是由红色与青色两者所组成的。
古人对钧窑瓷器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赞颂,的确,钧窑瓷器主要是以釉色取胜,不以纹饰见长。可以说钧窑重釉不重胎,亦不重纹饰。钧窑没有纹饰装饰,但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却十分有名:在釉中有细小弯曲极不规则的看似裂纹的东西。这给钧窑平添了一种自然的美感,是鉴定真伪的一条有力的线索。它的形成是在坯胎挂釉烘干的过程中釉发生裂隙,然后就这样入窑培烧。若在其尚未与其他部分的釉充分混合时而使窑冷却,就会形成如此的效果。
宋代钧窑的器形主要是花盆、盆托、洗、炉、尊、钵等陈设瓷,大小均有,其中的精品主要是为皇室宫廷烧造的。这类精品底部呈芝麻酱色(褐黄色),而且多刻画阴文数码,从一到十不等。据统计,除个别例外都有一定规律,即数目愈大而器物的口径或器身愈小愈低,反之则愈大愈高。其中有的在下面还刻有“奉华”或“省符”二字,乃是宋时宫廷之物。另有一些后来补刻“重华宫”、“钟粹宫”、“景阳宫”、“养心殿”等字样者,则是清代皇宫所用,现在故宫内尚有档可查。由此足见其流传有序,历代珍藏非同一般。
瓷器的发展史是文化与科技结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而瓷器本身呈现出的美丽和其中所包含的工艺和技术的辉煌成就更是令人折服。五大名窑只是我国异彩纷呈的瓷器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代表,它们是火中的艺术,是人类的瑰宝,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国粹。

② 古代生活用具名称

簋:gui,第三声,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鼎:锅,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甑:zèng,1. 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如现代的蒸锅2.现在蒸饭用的木制桶状物,有屉而无底3. 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
觥:gōng,1. 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箸:筷子
倚:椅子。宋朝时期有“交椅”专供有身份的人坐的
瓯:泛指瓷制食具。主要指现代的“碗”后逐渐改指“茶杯”、“酒杯”、器皿。如:酒瓯`茶瓯等
镫:通“登”是现代的“灯”出自《楚辞·招魂》
燋:指没有点燃的火把(西周时期)
烛:指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
燎:指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燎”置于门外的称“大烛”,置于门内的则称“庭燎”

③ 谁介绍下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大师

定窑大师陈文增
陈文增 1954年生,大学文化。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定窑研究院院长,首都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大学兼职教授,河北大学工艺设计硕士点特聘硕士导师。曾获“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特殊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1年瓷、诗、书三联艺术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出版有《定窑研究》、《陈文增定瓷作品精选》、《陈文增诗》等。

卅年冰雪妆玉颜 一代人杰倡风流——记“瓷、诗、书”三绝大师陈文增

“曲阳有位大师,叫陈文增,瓷、诗、书三艺俱绝。”这话,早就听人说起。凡说到陈文增的人,无不溢出钦佩、赞叹之辞。于是,结识陈文增先生成了我的一个渴望,很强,只是无缘。
缘来如水,自然而然。去年夏天,与陈文增先生有过多次交往。通过接触、交往,我知道了陈文增在复兴、发展和创新定瓷上的斐然成就,也见识了他在古诗词和书法上的高深造诣,更领略到了陈文增个人那谦和、真诚、执著的人格格魅力。
人说名人都有一些傲气。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专家组成员”等众多头衔于一身的河北定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增,应该是最值得骄傲的一个人,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其中每一项荣誉都可能穷毕生之力而难以获求,但他却如溪流归海般地做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对他的事迹做过专题报道,且推崇备至,难道不值得他骄傲吗?但是,他偏偏没有,没有一丝傲气。
初见陈文增是在报社。他年过半百,中等身材,满脸络腮胡子,一口浓重乡音,眼神里闪烁着睿智,话语中显示出博学。几次到报社,他都像一个和善的长者,说话慢条斯理,温文尔雅,敦厚沉静,谦逊和蔼。成熟的谷子都是垂着头的。
他还是首师大、河北大学、河北师大等五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几年来,数十万学生聆听过他的定瓷讲座。前些日子,得知他要到保定师专讲课,我和作家阿宁专程去听了他的讲课。校方负责人对陈文增作了介绍之后,他走上台,第一句话竟是:“刚才主持人介绍了我的很多虚名,我觉得受之有愧。”态度诚挚真切,显然是肺腹之言。说到身兼大学的教授,他又说:“虽然兼着几所大学的教授头衔,但却没给人家做过多少事,说来惭愧。”当说到在恢复、发展定瓷上取得的成就时,他说:“其实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是我和搭档,和全体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我有天下最好的搭档,有天下最好的工人。”说到这里,教室里掌声雷动。
其实,他哪里应该惭愧!他创作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他的定瓷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他瓷、诗、书三联艺术小口瓶创世界吉尼斯之最;他的一件定瓷作品在拍卖会曾拍出37万元的价格……
不恃才傲物,不居功自傲,可谓大将风度。
陈文增对人对事总是真诚对待,质朴无华。在大学讲课时,常有学生好奇地问他毕业于哪所大学。他总是说:“我并没上过大学,其实小学念了四年,初中只念了一年。”真诚而坦然,不掩饰,不做作。坦诚降低不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相反,他头上的光环可能会因此而更耀眼。
我们应陈文增之邀来到他的定瓷公司。在参观了他的展室,欣赏了他的定瓷和书法作品之后,他欣然为我们表演现场刻花。在前往工作室的路上,他说:“现场刻花,只有两种情况我才会做,一是领导光临,一是朋友到来。前者是不得不为,后者是兴之所至。今天朋友来了,我很高兴。”说这话时,他微笑着,真诚,亲切。只见他左手持器,右手握刀,勾挑点划,挥洒自如,一幅作品瞬间完成,令我们唏嘘不己,叹为观止。早年间,陈文增的一位朋友带着一件定窑产品请他鉴定,曾被他拒绝了。对此,他解释说,为生意而来找我鉴定的,有时是卖主同买主一起来。我不想说假话,更不想参与到他们的生意当中去,这类鉴定坚决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至真,至纯,此乃君子本色。
在瓷之外,陈文增还酷爱诗词书法。他说:“我爱定瓷,亦爱诗词与书法。三者相携,以瓷为中心,诗书为周旋。”二十多年来,他共创作古诗词800多首,其中多首获得国家级大奖。在诗中,他曾记录下自己创业的艰难,并重申自己的壮志雄心。譬如:“十五年来是与非,一凭狼藉记声威。沿街乞讨休怜我,只为传家玉璧归。”为了国之瑰宝,为了传家玉璧,哪怕家图四壁,哪怕沿街乞讨!可谓执着;“业比青云志未休,黄河不到怎回头。此生不必多宽裕,一箸咸菜一碗粥。”为了实现复兴定瓷的宏伟目标,甘愿粗茶淡饭,不怕一生清贫,也要做下去,可谓执著;“漫云当日气凌霄,烟封器毁又一窑。可叹三千回合后,嶙峋瘦马骨能敲。”为了使祖国失传800年的定瓷重现世界,再展辉煌,哪怕自己衣带渐宽,瘦骨嶙峋,也决不后悔,可谓执著!
是的,正是因为陈文增的执著,成就了定瓷今日之辉煌;正是因为执著,成就了他睿智深邃诗史品格的诗词;正是因为执著,成就了他刚英朗练风格别具的书法;正是因为执著,成就了他“瓷、诗、书三联艺术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辉煌荣誉。

磁州窑大师刘立忠 (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 国家“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

■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6年)。

■ 获“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2004年)。

〓1944年出生于邯郸。1968年毕业于邯郸陶瓷工业学校,磁州窑工艺第四代传人,彭城镇惟一的国家级磁州窑大师。作品风格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深受收藏者与陶瓷爱好者的好评。所制作的仿古陶瓷作品,几可乱真,被国家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收藏。作品于1977年赴苏联、日本、澳门展出;1978年赴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展出;1989年赴日本七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1993年赴丹麦展出、2001年赴美国展出。1976年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展”、1980年入选上海《中国磁州窑当代陶瓷艺术展》、同年在北京故宫举办“磁州窑陶瓷展”、1983年北京首都博物馆“磁州窑陶瓷艺术展”、1984年参加中国香港“现代中国陶瓷名人名作展”、1986年“特大件黑釉刻花缠枝牡丹纹瓶”选送石家庄与日本友好城市议会厅礼品、2003年参加北京“全国名窑、名人、名作展”等。监制的四十余幅大型高温花釉陶板壁画,被北京机场、北京地铁站、北京饭店等场所选用。

耀州窑大师孟树锋(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 国家“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唯一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的传承人”(2007年)。

■ 国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研究专家。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研究专家。

■ 获国家“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等诸多荣誉。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津贴。

〓1955年出生于陕西铜川陶瓷世家,198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铜川市陶瓷研究所所长。恢复完善了失传千年的耀州青瓷和铜川民间瓷,开创了铜川陶瓷的一代新风,奠定了耀瓷技艺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作品严谨深邃而清秀飘逸;有雄浑豪放的西部特色和诚善睿智的个性灵韵,在北京、上海、香港、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作品展,荣获众多国内外各种大奖,许多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团体、个人收藏。著述颇丰,亦善鉴古,更长民艺,有《孟树锋耀州青瓷作品集》和《秦人刻木》等专著刊行

④ 清代陶瓷的简介

清代瓷器的装饰艺术纹饰、内容、手法最为多样,且因各朝背景、崇尚不同而各有特点。康熙朝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长篇铭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马、人、鱼、龙变化及冰梅纹、亭台楼阁纹为其代表纹饰。青花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后期流畅,勾染皴擦并用达到了阴阳向背、层次分明的效果。雍正朝的纹饰多偏重图案化,比较刻板,除仿明云龙、云凤、云鹤、缠枝花卉外,还盛行以过枝技法绘桃果、牡丹、玉兰、云龙等;画人物渔耕樵读以男为多,琴棋书画以女为多,纹饰线条纤细柔和。乾隆朝纹饰内容最为繁杂,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纹饰必有寓意,如百鹿、百福、百子、福寿、瓜蝶连绵、官爵荣升、三星八仙等。画面单调刻板,意境却较通俗,个别的牵强附会。
陈。其瓷器的制作工艺、纹饰内容、表现技巧、器型样式等都未能超越清代康、雍、乾三朝。当然每个朝代还是有一些代表作品,如嘉庆朝的粉彩瓷;道光朝的青花山水;咸同间的一些彩器。随着整个大清朝社会经济的衰退,制瓷业也不断地走下坡路,一语以蔽之“一代不如一代”,虽然光绪朝的制瓷业大有再兴之象,但终只是回光返照,难以新生了。 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高16.1cm,口径3.4cm,足径4.5cm。
瓶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收敛,瘦底,圈足。通体以黄地珐琅彩装饰。颈部和足上各绘焦叶纹一周。腹部三面开光,内绘婴戏图,开光间隔处绘花卉纹。足内绿地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瓶造型精巧,纹饰层次清晰,画工精细,色彩搭配自然和谐,画面阴阳向背的效果突出,有立体感。此器无论胎质、造型和釉色均极佳,堪称乾隆朝的瓷器精品。
珐琅彩双环瓶,清乾隆,高14.1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仿汉代铜壶式样,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饰金彩象首衔环铺首。瓶内壁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金彩锦纹为地,上绘各色变形宝相花,从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纹相隔,愈显富贵华丽。外底署黑色珐琅彩“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多以百花图案为地,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继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装饰技法,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珐琅彩所表现的清秀风格,和同时期的粉彩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同。

⑤ 为何说九十年代末至今珐琅彩瓷传统技艺失传,高仿品难出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清雍正珐琅彩梅竹小杯

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⑥ 中国古代几大窑厂的名字及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五大名窑,包括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著名的窑口还有耀州窑、磁州窑和景德镇窑等等。

中国五大名窑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事实上,在宋朝以前中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是与瓷器不同的种类,所以说,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一、钧窑

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窑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它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二、汝窑

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三、官窑

北宋官瓷是宋徽宗引入汝窑及开封东窑等窑口制作精华创制的青瓷巅峰之作。作为国仪之用,北宋官瓷造型古朴、典雅,釉质淳厚、匀润,釉色温润如玉,纹片如宝石冰裂,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色如铁,其清籁幽韵、趣雅拨俗的艺术风格和追求,是其他瓷种所望尘莫及的。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

四、定窑

定窑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印花以花卉为主,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五、哥窑

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

六、磁州窑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耀州窑

耀州窑瓷以刀代笔的刻花装饰最为精湛,运刀挥洒如行云,刀下线条如流水,讲究一气呵成,刻成后纹饰奔放遒劲,线条活泼流畅,立体感极强,再施以透明的青绿色釉,烧成后更显器物淡雅秀丽,格调高峻。装饰技法以刻、印、划、雕、堆、镂空为主。

八、景德窑

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并创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温色釉等精巧绝伦的名瓷。

(6)粉彩花卉婴戏瓶扩展阅读

“五大名窑”收藏价值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其珍贵与稀有使得世界各大博物馆及顶级私人藏家都以拥有五大名窑瓷器来论英雄。而由于其传世精品主要保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尤以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为主。

专家指出,能够流通于收藏市场上的五大名窑瓷器便是凤毛麟角。每每出现,必会惊起顶级藏家的一番“厮杀”。

汝、官、哥、钧、定”,从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的传世器极为稀少。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冯小琦告诉记者,五大名窑传世珍品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国外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也有所收藏。其中,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

尽管世界上的博物院数以千计,但能藏有宋汝瓷者不足10家,这几家博物馆的馆藏汝窑传世物总计为67件,也有说法认为不足百件。台北故宫是汝窑瓷器最集中的地方,现有21件,其余则存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

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时至今日,汝窑瓷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不过,尽管价格不菲,在拍卖市场上能够流通的汝窑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窑瓷器都是凤毛麟角。

⑦ 如何鉴别洋觅上的清代各时期民窑瓷器

要说洋觅上的民窑青花瓷如何鉴定,缺少鉴定的纪年款,大多鉴定的依据就是看器形和青花发色,今天笔者就就这洋觅上清代各时期民窑瓷器来和大家讨论讨论。

清代早期青花,即康雍乾青花瓷,是继明代永宣青花高峰后的青花瓷生产的又一高峰期,清代中期以后的青花瓷生产,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1

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黄色,瓷化水平较好,胎釉联络细密,大都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芒度不强,个体釉面有缩釉,大部门有酱口,同时良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慢慢扁薄,圈足轻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颠末工匠细心修琢后,还呈现有泥鳅背征象,较滑润,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清顺治青花洞石秋叶诗句盘底

清代中后期青花器物胎质粗松,器物胎质里明显能看见沙粒和眼孔

2

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行使国产浙料绘制,约略有翠绿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不变,少数趋于晦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恍惚征象。

清顺治青花洞石秋叶诗句盘

3

形象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糊口用器为主,陈列器为辅,形象着重于适用性,根基是接连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朴之遗风。

清初青花花卉纹花觚

清代中期的青花瓷特点

4

纹饰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斑纹饰简朴天然,绘画一反曩昔单线平涂的要领,而是?用多线平涂的技法,邃密柔美平均,疏密有致,彼此照映,粗犷豪宕,同时纹饰题材富厚,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川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峻绮丽,健壮有力,有腾云跨风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路,相映成趣,并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清康熙青花博古图直颈瓶(一对)

清代中期后的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常见双钩线图案,不填色

清中期平易近窑青花

1、嘉道时代瓷器胎骨与乾隆对照略粗松一点,白度无大异,而新仿之胎骨不是过白详尽,便是过于粗拙,偶然还可见颗粒状物。从釉面看,嘉道瓷器釉面普遍有“细桔皮釉”及轻细的“海浪釉”征象,从侧面视之尤为较着。

2、青花呈色虽有多种默示,但主流仍旧以不变的贞洁蓝色居多,色调岑寂不飘浮,纹饰清楚,到后期青花呈色有青蓝、淡蓝、灰蓝等各色。

清代中期后青花器物发色的钴料,用的是国产青料,青花发色特点是灰,黑,杂,浮。

3、清中期施釉较厚为多,薄釉较少。

4、嘉庆青花色调较不变,但因为当局的不存眷瓷器烧制呈现势衰征象,器物上的青花惨淡飘浮的征象,并且青花品种镌汰,质量低落,尤其是青花釉里红产物,普遍施釉淡薄,釉色晦暗,青花也有晕散征象。

清道光粉彩丽景雁来红盖罐

5、道光青花瓷呈色与嘉庆基真不异,蓝色不甚鲜明,无凝集雀斑和晕散征象,有飘浮感。

6、嘉、道两朝在装饰绘画上近似,呈现画面条理少,画意机械,尤其人物只是有形却无神。

7、雍正、乾隆时代青花瓷上画的最多的一个图案是“缠莲枝”,有“廉洁”和“后来居上”的代表意义,嘉、道往后,偷工减料,缠莲枝画的很是大略,正本枝条蔓蔓的缠莲枝化成彷佛勾子一样的花,简称“勾子莲”。

清乾隆绿地粉彩花卉纹海棠式盘

清代晚期青花

用料

咸丰时代典范青花瓷色彩淡雅可能淡雅;

同治末期还授与了入口青料洋蓝,烧制出的青花瓷色彩鲜明,青中泛紫,缺乏自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光绪时代的国产青料授与的是浙料,平易近窑则用洋蓝或石子青,所产青花瓷特点是色彩漂流在釉中;

宣统时代授与国产青料,平易近窑则多用洋蓝,产出青花瓷色彩翠绿鲜艳。

清咸丰青花八宝纹花盆局部

清同治青花

清光绪青花

清宣统青花

图纹、工艺

咸丰时代青花瓷所绘人物造型具有“鹰钩鼻”的特点,纹饰机械,缺乏朝气,工艺方面,瓷器胎体比前朝时代的厚重,胎质粗松,胎釉泛白且淡薄,具有“海浪釉”的特征。

清咸丰青花外庭院课子纹内岁寒三友纹盘

同治时代青花瓷图案多到有封建迷信颜色,官窑多授与寄意吉利快意的福禄寿喜做首要装饰,平易近窑图纹内容则乱七八糟,且绘画能力粗陋,在工艺方面,胎质粗松,胎釉泛白,平坦度差。

清同治青花福禄寿双耳瓶(一对)

光绪时代青花瓷拥有富厚多彩的形象、图案纹饰,笔法过细拘谨,在工艺方面临比咸丰、同治具有较着改造,胎质严密结实,对照清朝前期,仍旧较着松软,此中平易近窑产青花胎质越发粗拙、粗笨,白色的胎釉略泛闪青,瓷器瓶颈部位有一对称的铺首衔环耳。

清光绪青花婴戏图碗

宣统时代青花瓷图纹多以龙、凤、八仙、八宝、八卦、云蝠、云鹤、团花、缠枝莲和“寿”字等为首要装饰,工艺方面行使机器制瓷妙技,器形规整,胎质高度瓷化,胎体轻佻,胎釉更显玻璃光芒,敲击发出响亮似金属声音,平易近窑产瓷器未受影响。

⑧ 青花瓷底部有只兔子的图案是什么朝代的

兔子图案的款识主要流行于明代天启年间!罐类青花瓷器较多见、为民窑制品!
天启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1621年 - 1627年)
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光宗在位仅29天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因其父不得祖父明神宗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少文化,好木技,被誉为木匠皇帝。神宗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16岁即位,登基后后金威胁日益严重,内部宦官干政愈演愈烈,明朝民生凋敝、日薄西山。后因意外落水成病,天启七年(1627)年因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庙号熹宗,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葬十三陵之德陵。

⑨ 各个朝代、时期著名的陶瓷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热点内容
串珠玫瑰花步骤 发布:2025-09-28 05:15:32 浏览:177
紫玫瑰橙光 发布:2025-09-28 05:15:17 浏览:692
大鱼海棠公 发布:2025-09-28 04:56:42 浏览:29
梅花令海 发布:2025-09-28 04:51:43 浏览:10
常绿耐寒盆景 发布:2025-09-28 04:33:15 浏览:989
暗夜玫瑰四公主 发布:2025-09-28 04:31:59 浏览:158
蜜葳特玫瑰花水含酒精 发布:2025-09-28 04:31:11 浏览:65
玫瑰丘疹图片 发布:2025-09-28 04:26:11 浏览:253
荷花袅袅 发布:2025-09-28 04:22:38 浏览:435
古典梅花椅 发布:2025-09-28 04:03:55 浏览: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