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南苑花卉
① 潮州各乡镇过元宵节的特色习俗急需!!!
我们那里就烧火龙,很多人烧着普通话不懂说的东西,成一条长龙,好漂亮的
② 宁波花卉市场的具体地址
天胜花鸟市场 5路14路底站
尹江岸花鸟市场,南苑新村附近
东苑花卉市场 821路可达
③ 繁峙县柏家庄乡安乐庄村张新命是不是党员
各地元宵习俗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日,俗称灯节,可是许多地方不仅十五那一天张灯,也有早在十二日那天开始,闹到十六日那天才落灯而兴尽的。上灯和开灯十三日,江苏通州称“上灯”;浙江定海,也是这天开始上灯,直到十八日落灯;福建罗源也从十三起,家家门前设灯,以艳丽互相竞赛;河北、天津更从这一天起,家家门墙之上,必挂一盏方牌玻璃灯,灯上画着三国,水浒小说中的人物;江苏宜兴也在这天前二天,架木棚、悬灯彩,先来试灯。广东海丰在十三日那天,神庙和宗词里,都挂着很多的花灯笼,小孩们在那里打锣敲鼓,非常热闹,这叫“开灯”。普通人家也要备好很多的茶,请亲戚邻居来喝。大家来喝灯茶,即使主人没有请,如果你高兴,也可以随便进去,主人是不会不欢迎的。广东东莞有“灯头生日,回家接子”的俗行,就是正月十三日灯头生日,凡是新娘子,必须回到夫家,说是到娘家“接子”回夫家,去年生了男孩子的人家,今年必须在神明和祖先之前,点一盏纸灯;又在正月初二到十三之内,择一个吉日,在宗词和神堂正中挂一盏很大的八角纸灯,两旁和大门口,都挂莲花灯一对。地主、灶君、井君、床头婆和街头巷尾的土地神前,都安放着一盏凿花纹的小纸灯。专待潮水涨起的时候,就奉祀神明。祭祀完了,由家长拿一柄小刀,在灯上刮下一瓣灯瓣。称为“开灯”。广东翁源要举行“庆灯”,日子是预先择定的,也有在十三或十四。这一天,凡是去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必须先备花灯。这灯是用竹片做骨架,彩色纸张糊制的,缀有宫殿人物。纸灯的中间置油灯一盏,把它用红绳吊到宗词的梁上。同时敲着锣鼓,放着鞭炮,意思是“灯”愈闹而“丁”愈旺。另外,还得买许多灯,一种叫“鼓子灯”的,必须送给神庙;一种叫“莲花灯”的,得送给观音。这一天大家要大吃大喝,油席由生子的人家或宗族来备办。开始举杯的时候,大家该说吉利的颂词:“恭喜,多生贵丁!添丁!添丁!”广东阳江的“开灯”日期,更提前到正月初十寻一天的早晨。凡是去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就要购备纸灯,悬挂在宗祠或庙堂里,有的人家怕他们出生的婴儿难养大,就得同时把纸灯挂在大树上或路口。家里设宴请客,叫做“请灯酒”,客人应邀入席,要送银制的饰物给新生的孩子,也有送白糖、柿饼道贺的。龙灯和狮灯上面说的是从十三日起门前设灯,墙上悬灯,大树上或路口旁挂灯。还有从十三日开始,龙灯和狮灯的活动也同时普遍的展开。湖北武昌的“弄龙”,从十三到十五,一连要三天。龙灯的长度,从十多节到几十节,每节长度有三四尺到五六尺。过去,两村的龙要互相宴请,就是甲村的龙到乙村去赴宴,那甲村的男女老少都要跟着去,往往一天连吃十几桌,这叫“龙换酒”。湖南长沙的“灯会”和“玩龙”,更玩得起劲。灯会的举行,从十一到十五,有五天之久;玩龙要一连十一天,从初五到十五。灯会是几百个人各执各式花灯在乡村或城市游行。玩龙是先由拿“珠”的人引龙到空地,大舞特舞,把龙结成“兆”字形等吉祥字样。四川成都的龙灯、狮灯出灯之期,早在正月初九日。龙灯有摆龙、双龙、火龙等三种,摆龙、双龙大都在白天玩,前面用一只红绸扎的元宝来领。火龙在夜里出迎,前面有流星火球来开道,狮灯也是晚上出迎,白天却也出来,有笑头和尚、孙猴子等一起跳。四川万县也从初六起直到十六止,举行“元宵灯会”,富商们大家比赛各种灯彩。十四试灯也有很多地方的灯节、是从正月十四日开始的,比如:山西的若干地区张灯是自十四“试灯”起至十六日止。绥远归绥,自十四至十六,便要笼旺火、张灯彩。甘肃临洮,山东淄川、惠民和察哈尔怀来,上元前后,张灯三夜。河南,限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称为灯节。河南汲县,这三日,各处搭起牌坊、鳌山,灯棚,或放烟火,或扮演秧歌戏。河北新河,从十四起,结彩张灯,萧鼓喧腾,路上还点火树。河北保定,街道上也张满了灯,玩狮的人更多、大家互相争强斗胜。河北良乡和吴桥的文人,十四要游文庙,走洋桥,放花炮。安徽省的寿春把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叫作“灯夕”,门前燃灯结彩,庭中敲锣打鼓,大闹”灯夕”,说是没有这一闹,便可能遭到火灾的祸害。十五正灯“正灯”,就是灯节的正日。北京昌平称十五日为“正灯”日。河北永平,也说望日上元,通衢张灯,谓之“正灯”。江苏金坛,元宵大张灯彩,燃放花炮,又打“元宵鼓”。福建金门,上元祀神。小孩子剪竹纸制灯,上贴人物花鸟,夜深把灯烧去,看火色是红是黑,来卜一年的晴雨。浙江常山,各乡村都挂出各种灯彩,或出迎龙灯。湖北黄陂,各村都出灯会,灯牌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风十雨”和“万紫千红”等句,随后有高跷、锣鼓、龙灯等。江苏睢宁,上元灯会,各村鸣锣打鼓,剪彩作狮,一人擎首,一人摆尾,到处舞跃。更有糊纱为龙,中燃红烛,十数人持竿迎龙,游行城乡,灯火照耀得像是白天。上海玩的更精彩,单说一条龙灯,就有18节长,36名英俊男青年,彩裤锦衣,打扮华贵,每人棒着灯脚,在锣鼓声中,舞出很多花样。贵阳的长龙,眼睛比碗还大,须长三尺,吐出龙舌。龙前有人擎着“宝”,上下舞动,叫“龙抢宝”,龙灯经过,燃放“泥台花”,这叫“接龙”。浙江绍兴,除了闹灯以外,黄昏燃放花炮。有“连升三级”、“金盆闹月”、“穿天老鼠”等。台湾各地过元宵,也相当热闹,除了“弄龙”、“弄狮”,还有“贯灯脚”的俗行。这天夜里妇女们多去参拜“接生娘娘”,祝生磷儿。有谚文“贯脚灯,生生抛;过脚灯,生生抛。”所以她们多悬灯彩于自家的屋檐下,自己又提了灯在悬着的灯下走过,说如此行动。这年就可生男孩。姑娘门看中如意郎君,元宵夜间要去愉他家的葱或野菜。男人们要在元宵夜里睡得很迟,说越迟则寿命越长。老翁老妇也有“听香”的俗信,他们先在神前烧香礼拜,然后掷珓,依其方向持杯珓以行,窃听路人言语,或站立人家墙外。听得第一句话,带回神前掷珓,以卜一年凶吉。文人们集合在灯下,大家射文虎,这称“灯猜”。台湾北部,元宵之夜,大家都要出迎火神,他们把火神像放在没顶的轿子里,由两个赤身露腿的青年抬着跑,途经之处,家家放纸炮相迎。金龙银斗闹元宵每逢春节或元宵佳节,在广东著名侨乡和台湾籍祖地丰顺县的西南边陲的埔寨区,素有“金龙”、“银斗”闹新春的民间活动。丰顺县埔寨区烧“金龙”、”银斗”的活动始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相传远古的时候,东海龙王的第21个孙子叫浊龙,被祖父派到南粤莲花山脉管辖赤岭(据说就是现在的埔寨区)。这条龙上任后,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把这块地方搞得乌烟瘴气。群众忍无可忍,上告老龙王。龙王命其小女儿清风,佩斩龙宝剑赶卦南粤。一日,趁浊龙烂醉如泥时杀了它,将其斩成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四段。清风把斩下的龙头带回龙宫向父王禀报,留下其余三段,变成现今丰顺县埔寨区的龙身。揭阳、揭西、丰顺三县交界的龙颈(即现在的龙颈水库),揭阳县的龙尾。后来,埔寨区人把这一动人的民间传说,巧妙地通过烧“金龙”、“银斗”的形式流传下来了。先说烧“银斗”。平展的广场上,溶溶夜晚,只听震耳欲聋的铣炮响了,在锣鼓声中,数百名小伙子挥舞火炬,冒着严寒,上身赤膊沿场飞转。由当地长辈,名人或侨领、侨贤点火之后,只见无数的小火箭射向“银斗”首级。“银斗”倏地一变,展现出“孔雀开屏”的新姿,但见在烟火中显现出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银斗”中悠悠飘降夺目四射的“对联”,上面写着“欢度新春(元宵)佳气,祝君万事如意”等词句。“银斗”烧至最高一层,便显示出高挂的花篮,其中各层的火箭这时也万箭齐发,火蛇、银花、金珠铺天盖地而来,真是令人如置身于殊花异卉之中,目不暇接。烧“银斗”节目告一段落时,在漆黑的夜幕下,“金龙”登场了。在绣球引路下,20多位体格魁梧的青年擎龙火,举着高5米,身长30余米的火龙,恰似从绛雾迷蒙中出来。在一片喜炮声中,后面跟着的五六十位青年,手擎“小龙”、“金鲤”、“龙虾”、“鳌鱼”等,组成一支气势磅礴的队伍。突然,金龙从口中吐出五光十色的金珠,顿时龙身四周发射出五彩缤纷、光芒万丈的变幻珍珠,霎然间,金龙又转吐争妍争奇,仪态姿容递变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异形同的菊花楼空。这人间奇丽的盛景,仿佛把观众都带进蓬莱仙境去了。潮汕元宵习俗潮汕一带如当年有产男孩的人家,自农历十一日起,陆续到乡中大宗词堂挂灯。有钱人家的灯屏四至五层,普通人家一至二层。灯屏内容,多是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仙姬送子》、《郭子仪庆寿》、《皤桃会》、〉《凤仪亭》等等。灯屏上各种人物,均用泥塑及各色布料制成,造型殊异,栩栩如生。每座灯屏下面贴着的红纸上写明该户姓名,以让人们观赏比较。从十一日挂灯这一天起,称为“起灯”,实则“起丁”。意即新出生男孩(男丁〕入族的仪式,也是含祝前程光明远大之意,所有起灯的人家,自起灯之日起,每晚都要到大宗祠堂去点灯,直至十八日为止。元宵节,家家户户门前挂上红灯,表示迎祥。乡中组织游灯赛会,参加赛会各式花灯,造型不一,精制美观。如莲花灯、梅花灯、鲤鱼灯,走马灯、山水书画灯以及款式多样的宫灯,汇成一条火龙,辉煌如同白昼。正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描绘当时元宵盛会“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佳句一样。加上化装“扮景”踩高跷,潮州锣鼓闹元宵,热闹异常。正月十五元宵夜、潮汕各地还有所谓“新娘落祠堂”的习俗;凡是乡中当年新婚的新娘,是晚要到宗祠里观灯。新娘事前抹粉打扮,身穿红色大衣,下围长裙,头戴凤冠,珠廉垂面。普通人家则戴“文明帽”(用染色羽毛及色绒扎成半月形),再用二丈多长,中间扎一团大花的红绸,缚戴于“文明帽”,红绸带从两鬓下垂至脚,身穿红色花长衫,窈窈多姿,宛若仙姬。然后由伴娘(一至二人〕护陪到祠堂观灯。宗祠内面,灯烛辉煌,人们熙熙攘攘,争挤观灯看新娘,新娘来到祠堂,先由伴娘点燃三烛香,让新娘顶香跪拜祖宗,祈求明年得子。拜完祖宗,伴娘偕新娘绕堂一周,逐屏观灯。其后,新娘步出祠堂,婷立祠阶看戏(潮剧),让人们观赏。这时人们蜂拥围观,男性青年尤甚,你推我挤,巴不得挤到新娘面前一饱眼福。新娘看戏只是一种形式,为时不长,旋即由伴娘护送新娘回家。这一习俗,谓之“新娘落桐堂”。翌日,挂灯的人家,大摆筵席,广清亲朋赴宴庆喜,俗称“吃丁酒”。十八日挂灯仪式结束,起灯人家把灯从祠里携回家中,以求明年再得子,谓之“谢灯”。砍石灯会元宵之夜,古镇殃石历来有灯会之举,届晚街头巷民鼓乐喧天,橹下窗前,张灯结彩,一支支色彩绚丽的迎灯队伍拥上街头。在锣鼓丝竹声中载歌载舞缓缓行进,观灯的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把个殃石镇围得水泄不通,实在是当地最有影响的民俗活动之一。砍石灯会据传始于唐而盛于宋,距个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特点是静态(张灯结彩)与动态(迎灯、游灯)相结合,与历代都城的灯会既相似而又不同。据《陕川图志》等地方书籍记载自夏历正月十三日采竹结棚于通灯中至十八日方息。灯期始为三天后添两天俗以五夜晴明为五谷丰登之兆。迎灯队伍先以火流星开底继而是弹柱火把,彩旗、硬牌、管弦,然后是山水花卉灯、飞禽走兽灯、虫鱼蜂蝶灯、亭台楼阁灯、珠帘伞灯等到最后以火流星殿。真是“人树银花满街舞、萧鼓暄闻到天明”。砍石灯会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展出灯彩的同晚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有的放焰火,叫作“赛月明”;又作金化坠地,称为“滴滴金”借此娱乐宾客。有的以焰硝铁屑杂制作兰惠、梅、菊,木兰、水仙之状,闪烁如生,形成奇观,相对角称作“赛花”。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朱淑贞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去年元夜花市灯如昼。日上柳梢儿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言衫袖。”写一个女子追求爱情自由不能得的心情。极其凄楚动人。由此可见灯会历史的悠久。砍石灯会的第三个也是主要的特点,展出的灯彩以针刺花纹著称于世。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用针在灯上精心刺出各种图案,或是山水花卉,或是鸟兽虫鱼和人物,或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红楼梦》、《三国志》和《水浒传》等故事,然后在灯中点燃蜡烛,或装上电灯,光线透过针点显出优美逼真的立体画,瑰丽异常。难怪前人要用“火幅神功传妙态,若比丹青觉更妍”的诗句来赞美它了。其中以扎骨架和针工最主要,尤其是腕儿功夫极深,只要有一计不合规则就会前功尽弃。一件较复杂的灯彩工艺品往往要花上一年半载,甚至几年才能完成。殃石灯彩的品种繁多,题材丰富。人物灯有钟馗捉鬼、刘海戏蜡等等。亭台楼阁灯有西湖台、玲玫培等名目;还有以18幅大型画面组成的珠帘伞灯等,如千花万卉争艳,不仅誉满全国。而驰名世界。双狮戏球泉州花灯福建泉州的花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色彩。据《泉州府志》记载,古代泉州花灯已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有的周围灯火缘以练,缀以流苏,鼓鸣于内,钟应以外;有的灯火三层,香闻数里;真可谓音、形,色、香俱备,奇妙无比。在泉州花灯中最为奇特的是香灯。这种灯呈八角宫灯。不但它的垂练、棱线、流苏等全部用香珠八面,镶有香土塑成的八仙,上下置有两个大香盘,点燃之后,幽香阵阵,真是古色古香。据传这种香灯原是闽南寺庙中供奉用的,后来传到民间发展成为泉州别具一格的花灯。纸招莲花灯则是泉州古老的传统灯品,花瓣用色纸招成。泉州习俗元宵节娘家必须送给新婚的女儿、女婿一封莲花灯,其中一红一白,拌在新人床上。如今闽南人虽不信这种卜示,但元宵送莲花灯的习俗依然保存下来,而且花灯做得更为别致精巧。料丝宫灯也是泉州传统的灯艺后来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由著名刻纸老艺人李尧宝发掘出来。料丝灯用透明玻璃丝作吮上,盖以各种古朴的刻纸图案。灯光透过玻璃丝的折礼形成一道道霓虹灯似的光线,把一幅幅刻纸图案衬托出来宛如浮雕,令人赞叹不已。富有地方喜庆色彩的八结灯也是泉州人民喜爱的花灯。闽南民间喜庆风俗用一根红绳打成回形八结,象征吉祥,八结灯仿此造型。在传统八结灯的基础上,现在泉州人民又创作了大红八结灯。它构思十分新颖,在八结之中各嵌有一种精巧的小圆灯称为团结灯。灯谜和吃元宵所谓“灯猜”,就是”灯谜”。山西洪洞,文人们出游看灯粘诗藏谜,叫做“打灯”。江苏嘉定把藏头诗句和赠送什物,挂在壁上,待人猜中取去。这”灯谜”,又称“弹壁”。江苏高邮,结灯社出各种灯谜,大家猜测,称为“打虎”。江苏仪征,有藏头诗句,任人揣测,中者赠以笔墨笺扇等,称为“灯社”。浙江杭州也是将藏头诗句任人揣测,称谓“猜灯”。广东各地,做成谜语悬赏猜中称“灯信”。山东登州作灯于大街,文人们聚集猜中,称“打独脚虎”。一样是灯谜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元宵民间有特定的食物:江苏武进照例吃“糖圆”。浙江湖州渴宁一带,吃粉圆,称为“灯圆”。江西永丰,以米粉做成丸,称“上元圆”。江苏淮安叫“汤圆”。江苏无锡和靖江叫“团圆”。江苏华亭,当晚欢宴,大家吃油锤珍珠圆子。河北定州则吃油锤粉圆。陕西咸宁称”吃元宵圆”。辽宁沈阳、河北曲周等地那天吃的汤圆,都称“元肖”。四川华阳,把碎米做成圆子。也称”糖圆”。正月十五。这一天吃“元宵圆”,可以说是我国各地的传统食俗。据说,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周勃、陈乎勘平“诸吕之乱”,汉文帝登基这天正是正月十五。以后,每年这一天的晚上,他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祝。因“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便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每逢这天晚上。举国上下都要张灯结彩欢度元宵节。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食品,用各种果饵作馅,外面裹以懦米粉滚成丸子,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味。女诗人朱淑贞在《米圆子》诗中赞曰:“轻回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这种糯米丸子在勺中时浮时沉,正如周必大在《平园续稿》中描绘的“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人又改称“元宵圆”。泉州和晋江一帝,“元宵圆”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将馅捏成圆粒,然后沾湿,放置在于糯米粉中不断翻滚,反复数次,直到滚成适当的大小为止,其馅的调配以炒熟捣烂的花生为主,加上糖、芝麻,拌以冬爪糖和少量的鲜桔皮丝,甜而不腻,尤为脍炙人口。民国初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总是提心吊胆的。因为“元”和“袁”,“宵”与“消”同音,“元宵”有“袁世凯被消失”之嫌。他作赋心虚,便在1913年的元宵节下令将“元宵圆”改称“汤圆”。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圆”的名称。丰年之庆农家在元宵,都希望一年能获得好收成。因此,在浙江吴兴菱湖一带就曾流行“烧田蚕”的风俗。当晚,大家拿着精巧灵巧的纸灯,到上元桥去集中,有的放花炮,有的念赞词,祈求今年五谷丰登和养蚕得利。江苏嘉定农家当晚举高高的火炬,遍照田间四隅,称“照田蚕”。江苏武进的田家,用秃帚、老麻黠、竹枝和芦韦做成一丈来长的火炬,在田里燃烧,这称“照田财”。贵州赤水的农家,这天夜里,要举行撵除蝗虫和耗子的俗行,方式是由孩子们点着灯和香枝,插在田间嘴里又歌又唱以后,回到家中,从柴门里面丢出去,关好门。浙江宁波人家拿着竹竿从厨房赶到寝室,又从寝室赶到门外,称“赶蛇曳”,说这样一来,可以使蛇、虫、鼠等不再出现。四川成都要举行上元要用木头搭起高高的架子,上面交叉的挂上许多纸糊的白果灯。据说,这灯会避除一切瘟疫。迎紫姑元宵之天,姑娘们有迎紫姑的俗行。湖北监利,湖南桂阳也都称“迎紫姑”,是欲卜来年的蚕事或别的事情。河北永定称“邀厕姑”。江苏苏州说“接坑姑娘”,不许男人参加。江苏无锡叫“祭扛日娘娘”。福建厦门称“祭娘娘”,这由5岁到16岁的姑娘们,备了花生、柏桔、菜饭和鸡肉到厕所去祭她,各人要做一只很小的布鞋夭祭完了把鞋子焚化,将鞋灰用菜时包好,然后抛到厕儿以供娘娘应用。云南石屏称“七姑娘”,请她的时候要念念有辞。河南桃源请6姑娘是在粪堆的前面。浙江绍兴说请“灰吉姑娘”,这是由小姑娘到灶突的灰间去民用淘箩上覆女人用的包帽代表她,把她请到堂前。淘箩正前方插一只筷子,由两个女孩在旁各用手指临空钩住淘箩,另一个小姑娘跪地问卜。落灯和走百病北京昌平称十六是“残灯”日。这天各地都有“走百病”的俗行。安徽寿春,陕西临渔,山西大同,河北水平、江苏江宁,四川成都,察哈尔蔚州,男女都离家出游,叫“走百病”。云南征凰老少相谐出底还得插香在路旁。吉林民间妇女群步平沙、或相继打滚,说能”脱晦气”。江苏武进,妇女夜里出游,在街上要走过三座桥。江苏通州要到正月十六才算“落灯”。江苏仪征,泰县“落灯”吃面,有谚民“上灯圆子落灯面”。湖北武昌,这天会合全乡的龙灯于伺庙里,将首尾烧掉,龙身保留到明年再用。广东阳江把纸灯焚化。又把所有新年点缀的东西收藏起来。于是这个元宵灯节就完全渡过了。北京上元花灯今昔上元节俗称灯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灯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观花灯。北京的上元花灯,源远流长。自清康熙年间至“六七事变”前的二百七十余年,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脯灯期”;二为嘉庆至光绪的“自由放灯期”;三为“以电代烛时期”。大脯灯期,侣称“故宫灯”。“大踊”,按《史记》云:“天下欢乐大饮酒也”,即皇帝特旨命令天下百姓共同欢聚饮酒。庆贺佳节。大脯灯可分内灯、外灯两种。据《药乡赘笔》记载: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正月,朝廷发瘠主一千两。在后宰门(即今地安门)架高台,命梨园演《目连传奇》剧目,先是江宁苏浙三处织仓各制献蟒袍玉带,珠凤冠、鱼鳞甲,俱以黄金、白银为之。彩灯花爆,昼夜不绝,这就是古代所称的“大脯”。按上述放灯、演剧的地方就是现在景山寿皇殿北墙外、景山后街。当时街左右有雁翅楼(早已拆除调由内务府在这里设立”官看台”,皇帝亲自登台向穷苦百姓抛钱施花灯。鞭炮昼夜不停、可见当时盛况。这是内灯也就是在内城放灯。另据《清稗类钞》所载:“康熙乙丑元久圣袒命于南海子大放灯火。使臣民纵观,仿大醉之意。”南海子即今南苑。当时,先在南苑行官外约里许方圆,周植拭木(斜埋在地上的木桩调络以红虬,然后在其中建起四个大棚内悬火箱,又在平地树起八杆,上悬旗蠢,官民老少男妇,都允许进去观看。待行宫内撤仗张灯底有宫眷五个人:从里面出来,皆红裳甩衣,被以杂彩,人担两灯,各踞方位,高低盘爵,若垦芒彻无珠光灯趴形成奇观。自由放灯期,自乾隆末以来,升平日便由放官灯转入商民自由放灯。清宫上元花灯多在圆明园山上举行,有时在宫内或北淳公园内举行,将康熙朝故宫灯与民同乐,改变为皇家在宫廷内独自观灯,一般商民也由于生活富裕,自己随意放灯。自由放灯可分四种,衙灯、场火、庙灯、铺灯。衙凡是清廷所属各衙门口放灯。这种灯本来在康熙时就有,而且清政府拨有专款。自从嘉庆初年以民由拨专款改为捐款,再由各衙门略为补助。每逢节日,便有衙门拿着捐款簿子向各商号、富户捐款。场火,俗称“捐烟火会”,是各街道有势力而又好出风头的商户,勾结一些地痞流氓,挨家挨户要钱,美其名曰“放盒子钱”,用这笔钱购买大批花炮。在附近广场燃放。自正月十二夜到正月十六,在这五天里通宵烟花自由施放。此时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有的丢孩子,有的失绣鞋,甚至有挤倒踩的,也有地痞流氓趁机调戏妇女的。当时西城太平湖、二廊庙、花园宫、后坑和东北城的空场地,均有此种场火会。庙灯,是当时各寺庙所悬的灯,如西城的都城隍庙、都土地庙。东城的吕公堂、二郎庙;大兴县的城隍庙、北城的火神庙、关帝庙等处均甚著名。光绪庚干事变以前由于物价上涨,生活费用日高,人民负担过重,各庙收入甚微,乃先后停办。铺凡是各商店在节日悬挂花灯和放焰火花盒。这种灯儿在清末民国初年最盛,是北京著名的灯火。如各姜店以冰灯及麦芽龙灯著名;灯扇铺和专卖纱灯的商店,各式官灯、桂灯、人物灯等式样齐全。各大铺虽然也以纱灯著称,但门前所挂红色牛角泡子排灯,为这一行业独有;绸缎庄的纱灯,在绘画方面十分细,有整套的《三国志》、《西游记》、《红楼梦》图画,颇似现在的“小人书”。以电代烛时期是从清宣统时期至“七七事变”以前。这一时期,每年只有“庙灯”和”铺灯”。庙灯还是宛平城隍庙、白云观和东华门三处。这三处的灯还是老样子。铺灯则多改用电灯代替蜡烛,尤其是民国初年的“新世界”和“城南游艺园”以及前门大栅栏、二条带完全用电灯加配主体灯架绘制各种花卉、人物制成。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又增加花盒,曾轰动一时。“七七事变”后由于民不聊生,花灯逐渐衰落。现在,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元宵灯会不但恢复了,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塔尔寺灯节塔尔寺亦称“塔儿寺”,藏语叫“拱本”,意思是十万佛像。它是青藏高原喇嘛教格鲁派著名的六大寺庙之一,座落在青海省惶中县鲁沙尔镇境内,离古城西宁仅二、三十公里。据藏汉历史文献记载。这里是喇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宗喀巴生于公元1357年,本名叫罗桑扎巴。宗喀巴是他弟子和信徒给他起的尊称,意思是惶水之滨人,据西藏佛教(即喇嘛教)史料记载和当地传说,宗喀巴生下来地方后来在上面长起一棵菩提树,他的生母就在树旁建了一座小塔。1424年又有人修建了一个较大的塔。1419年宗喀巴在拉萨圆寂后,他的弟子和信徒为了纪念他,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1年)在这里开始建寺,经过上百年的经营,才发展为今日拥有殿宇、佛塔、僧舍等多余处建筑的古代建筑群,占地面积达六百余顷。整个寺院建筑在林木苍翠的山坡上,依山高低错落,具有高超的藏汉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特点。进入大殿,迎面矗立着高达米的大银塔,上面裹着洁白的哈达,殿内供奉着宗喀巴神座,高约一丈,系纯金铸造,是件稀有珍品。1961年国务院颁布塔尔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塔尔寺素以“酥油花灯”著称。有的称这种酥油灯为“塔尔寺灯”,有的叫称为“乍酥拙花”。塔尔寺灯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此日也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这天晚上,从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内蒙古以及青海各地来的成千上万的农牧民在万盏灯火下饱览享有盛名的酥油花。酥油花又叫“扒”,也是塔尔寺的“三绝”(绘画堆绣、木刻和油塑)之一。酥油使用晶莹洁白。松软细腻的酥油配上各种颜料,塑成各种珍奇的花朵。人物或其他形象用木架支撑,陈列于讲经殿之前。油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持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彩。有奇花异草,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有生动逼真的山川图案,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有取材于佛经故事的历史人物等。这些五彩缤纷的酥油花塑雕,在灯火的映衬下与金碧辉煌的四周殿堂相映成辉。前人诗云:“元宵盛法会,冷月正
④ 潮州各乡镇过元宵节的特色习俗急需!!!
各地元宵习俗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日,俗称灯节,可是许多地方不仅十五那一天张灯,也有早在十二日那天开始,闹到十六日那天才落灯而兴尽的。
上灯和开灯
十三日,江苏通州称“上灯”;浙江定海,也是这天开始上灯,直到十八日落灯;福建罗源也从十三起,家家门前设灯,以艳丽互相竞赛;河北、天津更从这一天起,家家门墙之上,必挂一盏方牌玻璃灯,灯上画着三国,水浒小说中的人物;江苏宜兴也在这天前二天,架木棚、悬灯彩,先来试灯。
广东海丰在十三日那天,神庙和宗词里,都挂着很多的花灯笼,小孩们在那里打锣敲鼓,非常热闹,这叫“开灯”。普通人家也要备好很多的茶,请亲戚邻居来喝。大家来喝灯茶,即使主人没有请,如果你高兴,也可以随便进去,主人是不会不欢迎的。
广东东莞有“灯头生日,回家接子”的俗行,就是正月十三日灯头生日,凡是新娘子,必须回到夫家,说是到娘家“接子”回夫家,去年生了男孩子的人家,今年必须在神明和祖先之前,点一盏纸灯;又在正月初二到十三之内,择一个吉日,在宗词和神堂正中挂一盏很大的八角纸灯,两旁和大门口,都挂莲花灯一对。地主、灶君、井君、床头婆和街头巷尾的土地神前,都安放着一盏凿花纹的小纸灯。专待潮水涨起的时候,就奉祀神明。祭祀完了,由家长拿一柄小刀,在灯上刮下一瓣灯瓣。称为“开灯”。
广东翁源要举行“庆灯”,日子是预先择定的,也有在十三或十四。这一天,凡是去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必须先备花灯。这灯是用竹片做骨架,彩色纸张糊制的,缀有宫殿人物。纸灯的中间置油灯一盏,把它用红绳吊到宗词的梁上。同时敲着锣鼓,放着鞭炮,意思是“灯”愈闹而“丁”愈旺。另外,还得买许多灯,一种叫“鼓子灯”的,必须送给神庙;一种叫“莲花灯”的,得送给观音。这一天大家要大吃大喝,油席由生子的人家或宗族来备办。开始举杯的时候,大家该说吉利的颂词:“恭喜,多生贵丁!添丁!添丁!”
广东阳江的“开灯”日期,更提前到正月初十寻一天的早晨。凡是去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就要购备纸灯,悬挂在宗祠或庙堂里,有的人家怕他们出生的婴儿难养大,就得同时把纸灯挂在大树上或路口。家里设宴请客,叫做“请灯酒”,客人应邀入席,要送银制的饰物给新生的孩子,也有送白糖、柿饼道贺的。
龙灯和狮灯
上面说的是从十三日起门前设灯,墙上悬灯,大树上或路口旁挂灯。还有从十三日开始,龙灯和狮灯的活动也同时普遍的展开。
湖北武昌的“弄龙”,从十三到十五,一连要三天。龙灯的长度,从十多节到几十节,每节长度有三四尺到五六尺。过去,两村的龙要互相宴请,就是甲村的龙到乙村去赴宴,那甲村的男女老少都要跟着去,往往一天连吃十几桌,这叫“龙换酒”。
湖南长沙的“灯会”和“玩龙”,更玩得起劲。灯会的举行,从十一到十五,有五天之久;玩龙要一连十一天,从初五到十五。灯会是几百个人各执各式花灯在乡村或城市游行。玩龙是先由拿“珠”的人引龙到空地,大舞特舞,把龙结成“兆”字形等吉祥字样。
四川成都的龙灯、狮灯出灯之期,早在正月初九日。龙灯有摆龙、双龙、火龙等三种,摆龙、双龙大都在白天玩,前面用一只红绸扎的元宝来领。火龙在夜里出迎,前面有流星火球来开道,狮灯也是晚上出迎,白天却也出来,有笑头和尚、孙猴子等一起跳。
四川万县也从初六起直到十六止,举行“元宵灯会”,富商们大家比赛各种灯彩。
十四试灯
也有很多地方的灯节、是从正月十四日开始的,比如:山西的若干地区张灯是自十四“试灯”起至十六日止。
绥远归绥,自十四至十六,便要笼旺火、张灯彩。
甘肃临洮,山东淄川、惠民和察哈尔怀来,上元前后,张灯三夜。
河南,限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称为灯节。
河南汲县,这三日,各处搭起牌坊、鳌山,灯棚,或放烟火,或扮演秧歌戏。
河北新河,从十四起,结彩张灯,萧鼓喧腾,路上还点火树。
河北保定,街道上也张满了灯,玩狮的人更多、大家互相争强斗胜。
河北良乡和吴桥的文人,十四要游文庙,走洋桥,放花炮。
安徽省的寿春把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叫作“灯夕”,门前燃灯结彩,庭中敲锣打鼓,大闹”灯夕”,说是没有这一闹,便可能遭到火灾的祸害。
十五正灯
“正灯”,就是灯节的正日。北京昌平称十五日为“正灯”日。河北永平,也说望日上元,通衢张灯,谓之“正灯”。
江苏金坛,元宵大张灯彩,燃放花炮,又打“元宵鼓”。
福建金门,上元祀神。小孩子剪竹纸制灯,上贴人物花鸟,夜深把灯烧去,看火色是红是黑,来卜一年的晴雨。
浙江常山,各乡村都挂出各种灯彩,或出迎龙灯。
湖北黄陂,各村都出灯会,灯牌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风十雨”和“万紫千红”等句,随后有高跷、锣鼓、龙灯等。
江苏睢宁,上元灯会,各村鸣锣打鼓,剪彩作狮,一人擎首,一人摆尾,到处舞跃。更有糊纱为龙,中燃红烛,十数人持竿迎龙,游行城乡,灯火照耀得像是白天。
上海玩的更精彩,单说一条龙灯,就有18节长,36名英俊男青年,彩裤锦衣,打扮华贵,每人棒着灯脚,在锣鼓声中,舞出很多花样。
贵阳的长龙,眼睛比碗还大,须长三尺,吐出龙舌。龙前有人擎着“宝”,上下舞动,叫“龙抢宝”,龙灯经过,燃放“泥台花”,这叫“接龙”。
浙江绍兴,除了闹灯以外,黄昏燃放花炮。有“连升三级”、“金盆闹月”、“穿天老鼠”等。
台湾各地过元宵,也相当热闹,除了“弄龙”、“弄狮”,还有“贯灯脚”的俗行。这天夜里妇女们多去参拜“接生娘娘”,祝生磷儿。有谚文“贯脚灯,生生抛;过脚灯,生生抛。”所以她们多悬灯彩于自家的屋檐下,自己又提了灯在悬着的灯下走过,说如此行动。这年就可生男孩。
姑娘门看中如意郎君,元宵夜间要去愉他家的葱或野菜。男人们要在元宵夜里睡得很迟,说越迟则寿命越长。老翁老妇也有“听香”的俗信,他们先在神前烧香礼拜,然后掷珓,依其方向持杯珓以行,窃听路人言语,或站立人家墙外。听得第一句话,带回神前掷珓,以卜一年凶吉。文人们集合在灯下,大家射文虎,这称“灯猜”。
台湾北部,元宵之夜,大家都要出迎火神,他们把火神像放在没顶的轿子里,由两个赤身露腿的青年抬着跑,途经之处,家家放纸炮相迎。
金龙银斗闹元宵
每逢春节或元宵佳节,在广东著名侨乡和台湾籍祖地丰顺县的西南边陲的埔寨区,素有“金龙”、“银斗”闹新春的民间活动。
丰顺县埔寨区烧“金龙”、”银斗”的活动始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相传远古的时候,东海龙王的第21个孙子叫浊龙,被祖父派到南粤莲花山脉管辖赤岭(据说就是现在的埔寨区)。这条龙上任后,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把这块地方搞得乌烟瘴气。群众忍无可忍,上告老龙王。龙王命其小女儿清风,佩斩龙宝剑赶卦南粤。一日,趁浊龙烂醉如泥时杀了它,将其斩成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四段。清风把斩下的龙头带回龙宫向父王禀报,留下其余三段,变成现今丰顺县埔寨区的龙身。揭阳、揭西、丰顺三县交界的龙颈(即现在的龙颈水库),揭阳县的龙尾。后来,埔寨区人把这一动人的民间传说,巧妙地通过烧“金龙”、“银斗”的形式流传下来了。
先说烧“银斗”。平展的广场上,溶溶夜晚,只听震耳欲聋的铣炮响了,在锣鼓声中,数百名小伙子挥舞火炬,冒着严寒,上身赤膊沿场飞转。由当地长辈,名人或侨领、侨贤点火之后,只见无数的小火箭射向“银斗”首级。“银斗”倏地一变,展现出“孔雀开屏”的新姿,但见在烟火中显现出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银斗”中悠悠飘降夺目四射的“对联”,上面写着“欢度新春(元宵)佳气,祝君万事如意”等词句。“银斗”烧至最高一层,便显示出高挂的花篮,其中各层的火箭这时也万箭齐发,火蛇、银花、金珠铺天盖地而来,真是令人如置身于殊花异卉之中,目不暇接。
烧“银斗”节目告一段落时,在漆黑的夜幕下,“金龙”登场了。在绣球引路下,20多位体格魁梧的青年擎龙火,举着高5米,身长30余米的火龙,恰似从绛雾迷蒙中出来。在一片喜炮声中,后面跟着的五六十位青年,手擎“小龙”、“金鲤”、“龙虾”、“鳌鱼”等,组成一支气势磅礴的队伍。突然,金龙从口中吐出五光十色的金珠,顿时龙身四周发射出五彩缤纷、光芒万丈的变幻珍珠,霎然间,金龙又转吐争妍争奇,仪态姿容递变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异形同的菊花楼空。这人间奇丽的盛景,仿佛把观众都带进蓬莱仙境去了。
潮汕元宵习俗
潮汕一带如当年有产男孩的人家,自农历十一日起,陆续到乡中大宗词堂挂灯。有钱人家的灯屏四至五层,普通人家一至二层。灯屏内容,多是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仙姬送子》、《郭子仪庆寿》、《皤桃会》、〉《凤仪亭》等等。灯屏上各种人物,均用泥塑及各色布料制成,造型殊异,栩栩如生。每座灯屏下面贴着的红纸上写明该户姓名,以让人们观赏比较。从十一日挂灯这一天起,称为“起灯”,实则“起丁”。意即新出生男孩(男丁〕入族的仪式,也是含祝前程光明远大之意,所有起灯的人家,自起灯之日起,每晚都要到大宗祠堂去点灯,直至十八日为止。
元宵节,家家户户门前挂上红灯,表示迎祥。乡中组织游灯赛会,参加赛会各式花灯,造型不一,精制美观。如莲花灯、梅花灯、鲤鱼灯,走马灯、山水书画灯以及款式多样的宫灯,汇成一条火龙,辉煌如同白昼。正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描绘当时元宵盛会“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佳句一样。加上化装“扮景”踩高跷,潮州锣鼓闹元宵,热闹异常。
正月十五元宵夜、潮汕各地还有所谓“新娘落祠堂”的习俗;凡是乡中当年新婚的新娘,是晚要到宗祠里观灯。新娘事前抹粉打扮,身穿红色大衣,下围长裙,头戴凤冠,珠廉垂面。普通人家则戴“文明帽”(用染色羽毛及色绒扎成半月形),再用二丈多长,中间扎一团大花的红绸,缚戴于“文明帽”,红绸带从两鬓下垂至脚,身穿红色花长衫,窈窈多姿,宛若仙姬。然后由伴娘(一至二人〕护陪到祠堂观灯。
宗祠内面,灯烛辉煌,人们熙熙攘攘,争挤观灯看新娘,新娘来到祠堂,先由伴娘点燃三烛香,让新娘顶香跪拜祖宗,祈求明年得子。拜完祖宗,伴娘偕新娘绕堂一周,逐屏观灯。其后,新娘步出祠堂,婷立祠阶看戏(潮剧),让人们观赏。这时人们蜂拥围观,男性青年尤甚,你推我挤,巴不得挤到新娘面前一饱眼福。新娘看戏只是一种形式,为时不长,旋即由伴娘护送新娘回家。这一习俗,谓之“新娘落桐堂”。
翌日,挂灯的人家,大摆筵席,广清亲朋赴宴庆喜,俗称“吃丁酒”。
十八日挂灯仪式结束,起灯人家把灯从祠里携回家中,以求明年再得子,谓之“谢灯”。
砍石灯会
元宵之夜,古镇殃石历来有灯会之举,届晚街头巷民鼓乐喧天,橹下窗前,张灯结彩,一支支色彩绚丽的迎灯队伍拥上街头。在锣鼓丝竹声中载歌载舞缓缓行进,观灯的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把个殃石镇围得水泄不通,实在是当地最有影响的民俗活动之一。
砍石灯会据传始于唐而盛于宋,距个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特点是静态(张灯结彩)与动态(迎灯、游灯)相结合,与历代都城的灯会既相似而又不同。据《陕川图志》等地方书籍记载自夏历正月十三日采竹结棚于通灯中至十八日方息。灯期始为三天后添两天俗以五夜晴明为五谷丰登之兆。迎灯队伍先以火流星开底继而是弹柱火把,彩旗、硬牌、管弦,然后是山水花卉灯、飞禽走兽灯、虫鱼蜂蝶灯、亭台楼阁灯、珠帘伞灯等到最后以火流星殿。真是“人树银花满街舞、萧鼓暄闻到天明”。砍石灯会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展出灯彩的同晚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有的放焰火,叫作“赛月明”;又作金化坠地,称为“滴滴金”借此娱乐宾客。有的以焰硝铁屑杂制作兰惠、梅、菊,木兰、水仙之状,闪烁如生,形成奇观,相对角称作“赛花”。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朱淑贞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去年元夜花市灯如昼。日上柳梢儿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言衫袖。”写一个女子追求爱情自由不能得的心情。极其凄楚动人。由此可见灯会历史的悠久。砍石灯会的第三个也是主要的特点,展出的灯彩以针刺花纹著称于世。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用针在灯上精心刺出各种图案,或是山水花卉,或是鸟兽虫鱼和人物,或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红楼梦》、《三国志》和《水浒传》等故事,然后在灯中点燃蜡烛,或装上电灯,光线透过针点显出优美逼真的立体画,瑰丽异常。难怪前人要用“火幅神功传妙态,若比丹青觉更妍”的诗句来赞美它了。
其中以扎骨架和针工最主要,尤其是腕儿功夫极深,只要有一计不合规则就会前功尽弃。一件较复杂的灯彩工艺品往往要花上一年半载,甚至几年才能完成。
殃石灯彩的品种繁多,题材丰富。人物灯有钟馗捉鬼、刘海戏蜡等等。亭台楼阁灯有西湖台、玲玫培等名目;还有以18幅大型画面组成的珠帘伞灯等,如千花万卉争艳,不仅誉满全国。而驰名世界。
双狮戏球
泉州花灯
福建泉州的花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色彩。据《泉州府志》记载,古代泉州花灯已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有的周围灯火缘以练,缀以流苏,鼓鸣于内,钟应以外;有的灯火三层,香闻数里;真可谓音、形,色、香俱备,奇妙无比。
在泉州花灯中最为奇特的是香灯。这种灯呈八角宫灯。不但它的垂练、棱线、流苏等全部用香珠八面,镶有香土塑成的八仙,上下置有两个大香盘,点燃之后,幽香阵阵,真是古色古香。据传这种香灯原是闽南寺庙中供奉用的,后来传到民间发展成为泉州别具一格的花灯。纸招莲花灯则是泉州古老的传统灯品,花瓣用色纸招成。泉州习俗元宵节娘家必须送给新婚的女儿、女婿一封莲花灯,其中一红一白,拌在新人床上。如今闽南人虽不信这种卜示,但元宵送莲花灯的习俗依然保存下来,而且花灯做得更为别致精巧。料丝宫灯也是泉州传统的灯艺后来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由著名刻纸老艺人李尧宝发掘出来。料丝灯用透明玻璃丝作吮上,盖以各种古朴的刻纸图案。灯光透过玻璃丝的折礼形成一道道霓虹灯似的光线,把一幅幅刻纸图案衬托出来宛如浮雕,令人赞叹不已。富有地方喜庆色彩的八结灯也是泉州人民喜爱的花灯。闽南民间喜庆风俗用一根红绳打成回形八结,象征吉祥,八结灯仿此造型。在传统八结灯的基础上,现在泉州人民又创作了大红八结灯。它构思十分新颖,在八结之中各嵌有一种精巧的小圆灯称为团结灯。
灯谜和吃元宵
所谓“灯猜”,就是”灯谜”。
山西洪洞,文人们出游看灯粘诗藏谜,叫做“打灯”。江苏嘉定把藏头诗句和赠送什物,挂在壁上,待人猜中取去。这”灯谜”,又称“弹壁”。江苏高邮,结灯社出各种灯谜,大家猜测,称为“打虎”。江苏仪征,有藏头诗句,任人揣测,中者赠以笔墨笺扇等,称为“灯社”。浙江杭州也是将藏头诗句任人揣测,称谓“猜灯”。广东各地,做成谜语悬赏猜中称“灯信”。山东登州作灯于大街,文人们聚集猜中,称“打独脚虎”。一样是灯谜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元宵民间有特定的食物:江苏武进照例吃“糖圆”。浙江湖州渴宁一带,吃粉圆,称为“灯圆”。江西永丰,以米粉做成丸,称“上元圆”。江苏淮安叫“汤圆”。江苏无锡和靖江叫“团圆”。江苏华亭,当晚欢宴,大家吃油锤珍珠圆子。河北定州则吃油锤粉圆。陕西咸宁称”吃元宵圆”。辽宁沈阳、河北曲周等地那天吃的汤圆,都称“元肖”。四川华阳,把碎米做成圆子。也称”糖圆”。正月十五。这一天吃“元宵圆”,可以说是我国各地的传统食俗。
据说,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周勃、陈乎勘平“诸吕之乱”,汉文帝登基这天正是正月十五。以后,每年这一天的晚上,他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祝。因“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便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每逢这天晚上。举国上下都要张灯结彩欢度元宵节。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食品,用各种果饵作馅,外面裹以懦米粉滚成丸子,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味。女诗人朱淑贞在《米圆子》诗中赞曰:“轻回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这种糯米丸子在勺中时浮时沉,正如周必大在《平园续稿》中描绘的“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人又改称“元宵圆”。泉州和晋江一帝,“元宵圆”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将馅捏成圆粒,然后沾湿,放置在于糯米粉中不断翻滚,反复数次,直到滚成适当的大小为止,其馅的调配以炒熟捣烂的花生为主,加上糖、芝麻,拌以冬爪糖和少量的鲜桔皮丝,甜而不腻,尤为脍炙人口。民国初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总是提心吊胆的。因为“元”和“袁”,“宵”与“消”同音,“元宵”有“袁世凯被消失”之嫌。他作赋心虚,便在1913年的元宵节下令将“元宵圆”改称“汤圆”。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圆”的名称。
丰年之庆
农家在元宵,都希望一年能获得好收成。因此,在浙江吴兴菱湖一带就曾流行“烧田蚕”的风俗。当晚,大家拿着精巧灵巧的纸灯,到上元桥去集中,有的放花炮,有的念赞词,祈求今年五谷丰登和养蚕得利。江苏嘉定农家当晚举高高的火炬,遍照田间四隅,称“照田蚕”。江苏武进的田家,用秃帚、老麻黠、竹枝和芦韦做成一丈来长的火炬,在田里燃烧,这称“照田财”。贵州赤水的农家,这天夜里,要举行撵除蝗虫和耗子的俗行,方式是由孩子们点着灯和香枝,插在田间嘴里又歌又唱以后,回到家中,从柴门里面丢出去,关好门。浙江宁波人家拿着竹竿从厨房赶到寝室,又从寝室赶到门外,称“赶蛇曳”,说这样一来,可以使蛇、虫、鼠等不再出现。
四川成都要举行上元要用木头搭起高高的架子,上面交叉的挂上许多纸糊的白果灯。据说,这灯会避除一切瘟疫。
迎紫姑
元宵之天,姑娘们有迎紫姑的俗行。湖北监利,湖南桂阳也都称“迎紫姑”,是欲卜来年的蚕事或别的事情。河北永定称“邀厕姑”。江苏苏州说“接坑姑娘”,不许男人参加。江苏无锡叫“祭扛日娘娘”。福建厦门称“祭娘娘”,这由5岁到16岁的姑娘们,备了花生、柏桔、菜饭和鸡肉到厕所去祭她,各人要做一只很小的布鞋夭祭完了把鞋子焚化,将鞋灰用菜时包好,然后抛到厕儿以供娘娘应用。云南石屏称“七姑娘”,请她的时候要念念有辞。河南桃源请6姑娘是在粪堆的前面。浙江绍兴说请“灰吉姑娘”,这是由小姑娘到灶突的灰间去民用淘箩上覆女人用的包帽代表她,把她请到堂前。淘箩正前方插一只筷子,由两个女孩在旁各用手指临空钩住淘箩,另一个小姑娘跪地问卜。
落灯和走百病
北京昌平称十六是“残灯”日。这天各地都有“走百病”的俗行。安徽寿春,陕西临渔,山西大同,河北水平、江苏江宁,四川成都,察哈尔蔚州,男女都离家出游,叫“走百病”。云南征凰老少相谐出底还得插香在路旁。吉林民间妇女群步平沙、或相继打滚,说能”脱晦气”。江苏武进,妇女夜里出游,在街上要走过三座桥。江苏通州要到正月十六才算“落灯”。江苏仪征,泰县“落灯”吃面,有谚民“上灯圆子落灯面”。湖北武昌,这天会合全乡的龙灯于伺庙里,将首尾烧掉,龙身保留到明年再用。广东阳江把纸灯焚化。又把所有新年点缀的东西收藏起来。于是这个元宵灯节就完全渡过了。
北京上元花灯今昔
上元节俗称灯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灯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观花灯。北京的上元花灯,源远流长。自清康熙年间至“六七事变”前的二百七十余年,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脯灯期”;二为嘉庆至光绪的“自由放灯期”;三为“以电代烛时期”。
大脯灯期,侣称“故宫灯”。“大踊”,按《史记》云:“天下欢乐大饮酒也”,即皇帝特旨命令天下百姓共同欢聚饮酒。庆贺佳节。大脯灯可分内灯、外灯两种。据《药乡赘笔》记载: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正月,朝廷发瘠主一千两。在后宰门(即今地安门)架高台,命梨园演《目连传奇》剧目,先是江宁苏浙三处织仓各制献蟒袍玉带,珠凤冠、鱼鳞甲,俱以黄金、白银为之。彩灯花爆,昼夜不绝,这就是古代所称的“大脯”。按上述放灯、演剧的地方就是现在景山寿皇殿北墙外、景山后街。当时街左右有雁翅楼(早已拆除调由内务府在这里设立”官看台”,皇帝亲自登台向穷苦百姓抛钱施花灯。鞭炮昼夜不停、可见当时盛况。这是内灯也就是在内城放灯。另据《清稗类钞》所载:“康熙乙丑元久圣袒命于南海子大放灯火。使臣民纵观,仿大醉之意。”南海子即今南苑。当时,先在南苑行官外约里许方圆,周植拭木(斜埋在地上的木桩调络以红虬,然后在其中建起四个大棚内悬火箱,又在平地树起八杆,上悬旗蠢,官民老少男妇,都允许进去观看。待行宫内撤仗张灯底有宫眷五个人:从里面出来,皆红裳甩衣,被以杂彩,人担两灯,各踞方位,高低盘爵,若垦芒彻无珠光灯趴形成奇观。
自由放灯期,自乾隆末以来,升平日便由放官灯转入商民自由放灯。清宫上元花灯多在圆明园山上举行,有时在宫内或北淳公园内举行,将康熙朝故宫灯与民同乐,改变为皇家在宫廷内独自观灯,一般商民也由于生活富裕,自己随意放灯。自由放灯可分四种,衙灯、场火、庙灯、铺灯。衙凡是清廷所属各衙门口放灯。这种灯本来在康熙时就有,而且清政府拨有专款。自从嘉庆初年以民由拨专款改为捐款,再由各衙门略为补助。每逢节日,便有衙门拿着捐款簿子向各商号、富户捐款。
场火,俗称“捐烟火会”,是各街道有势力而又好出风头的商户,勾结一些地痞流氓,挨家挨户要钱,美其名曰“放盒子钱”,用这笔钱购买大批花炮。在附近广场燃放。自正月十二夜到正月十六,在这五天里通宵烟花自由施放。此时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有的丢孩子,有的失绣鞋,甚至有挤倒踩死的,也有地痞流氓趁机调戏妇女的。当时西城太平湖、二廊庙、花园宫、后坑和东北城的空场地,均有此种场火会。庙灯,是当时各寺庙所悬的灯,如西城的都城隍庙、都土地庙。东城的吕公堂、二郎庙;大兴县的城隍庙、北城的火神庙、关帝庙等处均甚著名。光绪庚干事变以前由于物价上涨,生活费用日高,人民负担过重,各庙收入甚微,乃先后停办。
铺凡是各商店在节日悬挂花灯和放焰火花盒。这种灯儿在清末民国初年最盛,是北京著名的灯火。如各姜店以冰灯及麦芽龙灯著名;灯扇铺和专卖纱灯的商店,各式官灯、桂灯、人物灯等式样齐全。各大铺虽然也以纱灯著称,但门前所挂红色牛角泡子排灯,为这一行业独有;绸缎庄的纱灯,在绘画方面十分细,有整套的《三国志》、《西游记》、《红楼梦》图画,颇似现在的“小人书”。以电代烛时期是从清宣统时期至“七七事变”以前。这一时期,每年只有“庙灯”和”铺灯”。庙灯还是宛平城隍庙、白云观和东华门三处。这三处的灯还是老样子。铺灯则多改用电灯代替蜡烛,尤其是民国初年的“新世界”和“城南游艺园”以及前门大栅栏、二条带完全用电灯加配主体灯架绘制各种花卉、人物制成。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又增加花盒,曾轰动一时。“七七事变”后由于民不聊生,花灯逐渐衰落。
现在,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元宵灯会不但恢复了,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
塔尔寺灯节
塔尔寺亦称“塔儿寺”,藏语叫“拱本”,意思是十万佛像。它是青藏高原喇嘛教格鲁派著名的六大寺庙之一,座落在青海省惶中县鲁沙尔镇境内,离古城西宁仅二、三十公里。据藏汉历史文献记载。这里是喇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宗喀巴生于公元1357年,本名叫罗桑扎巴。宗喀巴是他弟子和信徒给他起的尊称,意思是惶水之滨人,据西藏佛教(即喇嘛教)史料记载和当地传说,宗喀巴生下来地方后来在上面长起一棵菩提树,他的生母就在树旁建了一座小塔。1424年又有人修建了一个较大的塔。1419年宗喀巴在拉萨圆寂后,他的弟子和信徒为了纪念他,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1年)在这里开始建寺,经过上百年的经营,才发展为今日拥有殿宇、佛塔、僧舍等多余处建筑的古代建筑群,占地面积达六百余顷。整个寺院建筑在林木苍翠的山坡上,依山高低错落,具有高超的藏汉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特点。进入大殿,迎面矗立着高达12.5米的大银塔,上面裹着洁白的哈达,殿内供奉着宗喀巴神座,高约一丈,系纯金铸造,是件稀有珍品。1961年国务院颁布塔尔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塔尔寺素以“酥油花灯”著称。有的称这种酥油灯为“塔尔寺灯”,有的叫称为“乍酥拙花”。塔尔寺灯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此日也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这天晚上,从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内蒙古以及青海各地来的成千上万的农牧民在万盏灯火下饱览享有盛名的酥油花。酥油花又叫“扒”,也是塔尔寺的“三绝”(绘画堆绣、木刻和油塑)之一。酥油使用晶莹洁白。松软细腻的酥油配上各种颜料,塑成各种珍奇的花朵。人物或其他形象用木架支撑,陈列于讲经殿之前。油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持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彩。有奇花异草,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有生动逼真的山川图案,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有取材于佛经故事的历史人物等。这些五彩缤纷的酥油花塑雕,在灯火的映衬下与金碧辉煌的四周殿堂相映成辉。前人诗云:“元宵盛法会,冷月正
⑤ 洮阳镇的经济发展
随着兰临高速公路的建成开通,洮阳中心大镇的区位优势更为突出。镇党委、镇政府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和城郊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培养发展蔬菜、花卉、文化、旅游、社会服务等产业。2006全镇蔬菜、花卉面积达到1.8亩,临洮大丽花、百合花销往全国各地;文化旅游、社会服务等产业经营户达到3660多家(户),从业人员9600多人。
临洮县洮阳镇把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党员先进性、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和引领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来抓,极大地促进了示范基地建设,一村一品、村村品牌的格局初步形成。 临洮县洮阳镇把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体现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推农业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严格实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对全镇副科级以上的领导都确定自己的联系示范点,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对确定的畜牧、花卉等六大产业和南园高效农业、木厂无公害精细蔬菜等八大示范基地都有一名领导挂帅,按照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达到“促进各项工作”的要求,作出详细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地重新研究,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再次落实。
镇上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积极创建木厂、卧龙千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2个,全镇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改良黄牛500头,改良羊1500只,恢复和建设牛标准冻配点2处,实施冻配技术286例,恢复和建设羊常温授精点2处,进行人工授精76只,建成青贮池200多个,年青贮饲草4.3万立方米。
洮阳重视并加强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设,先后建立并发展起了南园洋芋协会、车刘家种养协会、南街蔬菜协会等专业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完成订单农业2.8万亩,其中与临洮县荣生土特产经销公司签订订单洋芋种植面积8000亩9600吨;与兴达淀粉厂签订订单洋芋种植面积2000亩2000吨;与奋发淀粉厂签订订单洋芋12000亩12000吨;与南苑卧龙蔬菜批发市场签订各种蔬菜种植订单面积4500亩、3500亩。“四项”措施的有效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收入。
⑥ 灯会的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6)临洮南苑花卉扩展阅读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⑦ 甘肃临洮美兰花卉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甘肃临洮美兰花卉有限责任公司是1998-10-05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临洮县公园路70号。
甘肃临洮美兰花卉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21124710277119G,企业法人师向东,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甘肃临洮美兰花卉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球根类花卉、优良蔬菜的培育、生产、销售。苗木栽培、园林绿化。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的进口业务,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
甘肃临洮美兰花卉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甘肃临洮美兰花卉有限责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⑧ 甘肃临洮花卉市场
甘肃临洮芝樱花圃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八里铺镇孙家大庄村临洮栽植牡丹、芍药、菊花、大丽花等花卉的历史十分悠久。尤其是牡丹种植已有千年历史,达到1000多个品种。“洮阳红”已远嫁“牡丹王国”——洛阳。紫斑牡丹是全国独有的品种,享誉国内外。
临洮紫斑牡丹品种繁多,花朵肥硕,花姿端丽,花形瑰艳,味香浓郁,植株高大,适应性强,是马衔山野生牡丹衍化而来的品种。其花瓣全都有明显的大块黑紫红斑或棕褐斑。大部分牡丹品种花心呈黄色或白色,部分花心为紫红色。临洮紫斑牡丹是祖国百花园中一枝光彩照人的奇葩异卉,久负盛名。马家窑彩陶中就有野生紫斑牡丹的图案,说明几千年以前当地人就已喜欢它了。
临洮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适中,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紫斑牡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考证,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以牡丹为交流感情的媒介。在大约2000年间的东汉,生息在洮河之滨的先民就已掌握了牡丹的药用价值,用其治疗“血瘀病”。在隋唐,牡丹广泛引为药用。唐代时,观赏、栽植牡丹在临洮已很兴盛。《狄道志》中有将牡丹列为狄道花卉之首的记载。明、清至民国,临洮成为牡丹的栽植盛地,已有“紫斑牡丹出临洮”的佳话。清末编《甘肃新通志》记载:“牡丹在甘肃各州府都有,惟兰州、临洮为较盛。”清人吴镇写下了许多歌咏临洮牡丹的佳句,如“牡丹真富贵,狄道堪称雄”,“我忆临洮好,春光满十分。牡丹开盈尺,鹦鹉过成群”,“倾城花向马嵬残,无限春风解恨难。惟有香囊消不得,又含铃雨挂雕栏”等。
临洮紫斑牡丹素以花大、型美、色艳、香浓、品种繁多著称。目前已有200多个品种,其中珍贵品种80多种,可分“三类、六型、八大色”。“三类”是指花瓣单瓣、半重瓣、重瓣类。“六型”是指花朵形状,分荷花型、玟瑰型、葵花型、皇冠型、绣球型和楼子型。“八大色”是指红、黄、黑、白、紫、绿、粉、雪青等。
临洮紫斑牡丹的栽培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新兴花卉公司、美兰花卉公司已大面积栽植,从南屏山下到洮水之滨,从秦长城坡下到马衔山麓,到处可以看到紫斑牡丹的芳踪。“万金富贵”、“酒醉杨妃”、“临洮玛瑙盘”、“烟火紫珠盘”,千姿百态的花朵,尽呈风流。临洮紫斑牡丹除栽培“佛头青”、“黑天鹅”、“醉仙桃”等名贵老品种外,还培育了珍稀新品种。如今临洮花农依靠科技,培育出了在隆冬催花开放的反季节牡丹,为紫斑牡丹的栽培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临洮除了扩大紫斑牡丹的种植栽培,还开始大面积种植唐菖蒲、大丽花、郁金香、百合花等名贵球根花卉。县内的花卉生产从种植、包装、销售已逐步形成了一条龙体系。新兴、美兰等花卉公司种植培育的各类鲜切花通过中川机场,空运到国内20多个省、市及港澳地区,产品供不应求。临洮还引进和推广国内外优良花卉品种和新设备、新技术,促进了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临洮大丽花为主的花卉品种在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1项大奖、48项单项奖,为甘肃人民赢得了荣誉。外地客商称赞“临洮大丽花甲天下”。临洮还被确定为全国花卉种球繁育基地县,成为全国著名的花卉之乡,有了“陇上花园”的美称。<BR>如今的洮阳大地,沃野千里,姹紫嫣红,到处弥漫着花香,涌动着滚滚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