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艺术现状
1. 插花艺术起源于我国,为什么现在失落了
你好,
插花艺术起源于我国,
现在已经失传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
插花艺术越来越少,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们思想的变化,
有些跟不上时代,
慢慢插花艺术失传了,
有待继承和发展,
祝我国越来越繁荣昌盛!
2. 插花艺术起源于我国,为何近代失落了。
起源:插花起源于佛教中的供花。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并且不是随便乱插的。
而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形体(造型),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后赏心悦目,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2)插花艺术现状扩展阅读
艺术造诣
插花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现代艺术插花不过分要求花材的种类和数量的搭配,但十分强调每种花材的色调、姿态和神韵之美。用一种花材构图,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不同的构图以及与不同花材花器的组合,达到的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是艺术插花的表现力。
艺术插花最讲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对花材和花器的选择几乎没有限制。插花构图注重立体感和空间感,要留空白,以给人想象的余地。艺术插花通过搭配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组织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艺术品。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是由于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间,进行艺术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经过作者精心创作,具有独特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艺术插花的作者,须善于观察自然,敏锐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间,积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丰富语汇,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基础知识,熟悉绘画音乐,这样才能不断地创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3. 论述插花艺术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插花艺术具有美化生活环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插花艺术具有传递情感,增进友谊的作用;插花艺术具有陶冶情操、提高艺术品位的作用;插花艺术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4. 分析我国现代插花艺术今后的发展趋势与状况
我只是略微地学过一点。
西方插花讲究强烈的美感,给人以奔放热烈的印象。大多喜欢用色彩版鲜明的花朵聚集在一起,给人视觉上的艳丽震撼。因为是大把大把的花聚拢,因而并不讲究造型与意境,只是为了突出花草的茂盛华贵,使气氛热闹。西权方插花很注重几何构图,喜欢用S型和圆形。
东方插花则更注重线条感,使用花枝的数量并不多,形式追求线条、构图的完美与变化,多采用青枝绿叶,着重于天然姿态美,轻描淡写,清雅绝俗,插花用色淡雅,以幽雅见长,一般只用二三种花色,简洁。
我知道的就这些。不知道你是否用得上。
:)
5. 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插花艺术
弘扬和普及中国传统插花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宣传、引导、生产、消费等多个方面,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各级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对花艺界同仁来讲,既义不容辞,又任重道远。怎么办?从对插花花艺事业热爱和负责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拟定解决问题的决策,从管理学角度来讲,选择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我们要针对问题选原因,针对原因选目标,针对目标选途径,针对途径选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宣传教育是基础 :
邓小平曾讲过:“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插花的普及和弘扬同样也涉及教育相对滞后的问题。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应包括高等教育(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积累)、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技术技能的掌握和操作)、继续教育(关注的是良好心态的塑造、价值理念的提升、技能知识的更新)和基础教育(重点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基本的原理、定义、概念、方式、方法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等四个层面。就目前我国插花艺术教现状而言,只要极少数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涉及插花艺术的教学,而继续教育和基础教育几乎是空白。普及、弘扬和推广只能是纸上谈兵。正如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资深插花花艺大师王莲英教授呼吁的那样:“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应纳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同样,宣传工作的也明显滞后,只有在少数的专业刊物上偶尔有介绍,除网络外的大众媒体上很少有宣传或报道。因此,加大各个层面的教育和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晓并喜欢和热爱插花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一项课题。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东方插花艺术的代表。因其具备端庄典雅的造型、富有诗意的画面、形神兼备的意境、师法自然的手法等特点,被世人所推崇和青睐。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六个阶段:公元220年前,即六朝以前就出现了插花的雏形,此阶段为插花的萌芽阶段。六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1年)为初级阶段。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至960年)为普及兴旺发展阶段。宋、元时期(公元960年至1368年)为繁荣昌盛阶段。明至清末(公元1368年至1911年)为鼎盛阶段。清代以后的近百年,为停滞阶段。在过去的1700多年历史中,我国有关插花的著作不少,其中名气较大的有唐朝的《花九锡》,明朝的《瓶史》、《瓶花谱》、《瓶花三说》,清朝的《花镜》、《浮生六记》等,为我们研究、继承、发扬和推广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插花界盼望已久的第一届全国插花艺术展于1990年10月在上海举行,标志着我国插花又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这是我国插花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1990年第一届全国插花艺术展览开始到2008年第八届中国花卉零售业交流会止,近20年来,我国插花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复苏和发展、提高和繁荣的不同时期,现已逐步走上了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6. 结合学习,谈谈你如何理解插花艺术服务于社会
摘要 插花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插花的魅力在于通过搭配组合,将各种不起眼的材料组织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艺术品。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插花艺术可谓多姿多彩,林林总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享受,人们在制作与欣赏的同时,也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本文通过对插花艺术的历史、分类、艺术特点、表现手法、制作与护理的介绍,使人们对插花艺术的综合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7. 现代插花艺术发展趋势是什么
插花艺术起源于中国的佛前供花,后发展插花艺术,插花艺术又分内东方式插花和西方容式插花,东方插花艺术讲究的是自然有意境的,空间架构、色彩搭配的层次感都是主要的,插花艺术的发展也在逐渐盛行,传统文化也在一步一步发扬,(李姿筱)美学馆中的就是现代插花的一种表现。
8. 插花艺术的发展前景论文
我国切花生产栽培和需求现状
摘要:本文对我国鲜切花的生产栽培、市场需求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我国鲜切花生产的市场前景做了科学合理的分析,对我国鲜切花事业进行了较为系统、综合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鲜切花、生产、现状、需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审美观等方面的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基于这种情况,鲜切花产业正逐步发展,将成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之一,将是中国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鲜切花产业技术更为高深,不是高深莫测,鲜切花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已如同雨后春笋、欣欣向荣,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从事鲜切花产业的人才,发展迅速,已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培植地方财源、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花卉业也是一项高效种植业,发展到今天,花卉业已经成为一个大产业。中国花卉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了花卉产业现代化,使我国成为世界花卉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
1.鲜切花生产现状
1.1总体产销状况
我国鲜切花种植面积、销售量和销售额逐年提高。据统计,2002年我国鲜切花种植面积为15200hm2,销售量为433414万元,出口额为1716.1万美元,较1999年分别提高了219%、331%、291%和524%。2003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为43万公顷,其中,切花切叶种植面积2.8万公顷;盆栽植物面积4.6万公顷;种子(球、苗)种植面积1.6万公顷。鲜切花产量达7.4亿枝,盆栽花卉16.8亿盆,观赏苗木77.2亿株。2003年全国花卉销售额为353亿元。出口创汇2.9亿美元,其中装饰用花出口1.6亿美元。这表明,我国的鲜切花生产总体发展趋势较好,产销结合紧密,鲜切花出口额呈上升趋势,出口潜力巨大。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花卉苗木发展迅速——在1984年到2003年的20年间,种植面积增长了27倍,产值增长了57倍,出口创汇增长了47倍。特别是“十五”时期,我国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值稳步增长。据统计,2004年全国种植面积954万亩,产值430.6亿元,出口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4亿美元,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国花卉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分析近几年来花卉业的形势来看,我国花卉生产需求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种植面积继续迅速扩大。2002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较上年增加了8.9万公顷。其中,增长最多的是观赏苗木,增加了4.7万公顷,占新增面积的52.8%。
2、保护地栽培面积增多。2002年保护地面积为2.36万公顷,较上年增加6700多公顷。其中增加最快的是遮荫棚,比2001年增加了4565公顷,增幅为92%。
3、销售量明显增加,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在各类花卉产品中,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切花和切叶。切花销售量从2001年的37亿支猛增到90亿支,增长143%;切叶从2.37亿支增加到4.55亿支, 增长92%。切花和切叶的销售量是衡量现代花卉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4、技术人员比例略有增加。
5、花卉出口缓慢增长。与花卉种植面积和销售额的增幅相比,花卉出口增长缓慢。2002年全国花卉出口额为8283万美元,较上年增加280万美元,仅增长3.5%。
1.2 主要种类产销状况
月季、香石竹、菊花和唐菖蒲是世界四大鲜切花品种,也是多年来我国花卉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品种。就花卉种类而言,月季的种植面积、销售总量及销售额均居首位,其它鲜切花按销售大小依次为香石竹>菊花>唐菖蒲。另据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和北京莱太花卉交易市场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全国百合花种植面积与销售量迅速增加,已接近或超过唐菖蒲而跻身四大切花的行列。
非洲菊是继玫瑰、香石竹、切花菊、唐菖蒲之后的世界每五大鲜切花,因其花色艳丽、风姿秀美,价格较低,耐插性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市场需求逐年增大。近几年我县优质鲜切花鲜花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在京、津市场十分走俏。
1.3 产地生产状况
我国鲜切花生产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 产业布局上,经济发达的东部大中城市周围地区,花卉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出现一些花卉品种相对集中的产区,如广东的顺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观叶植物生产及供应中心;浙江的萧山已成为浙江花木生产的重地,产品包含花灌木、彩叶植物、绿篱植物等10大类近1000个品种,其中花木生产以柏木类和黄杨类为主;上海郊区是我国第二大鲜切花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是香石竹。中西部地区云南是我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1995年鲜切花的总量达2147吨,占同年全国总量的40%,销售额达1.2亿元,主要生产香石竹、非洲菊、月季、兰花等,其余省份的综合生产能力并不突出。
产业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有些省份已形成多样化、区域化趋势的花卉产地,如山东省的曹州主产牡丹、莱州主产月季、平阴主产玫瑰、德州主产菊花、泰安生产盆景;而江西、辽宁的杜鹃、天津的仙客来、四川的兰花、福建漳州的水仙、海南的观叶植物、贵州的高山杜鹃、江西大余的金边瑞香、山东荷泽及河南的牡丹在全国享有盛名;盆景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江苏、河北、安徽、河南、新疆、宁夏、广东、上海等地。
但在结构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供求失衡现象,表现在四个方面:供求的时间分布上部分失衡、空间分布上部分失衡、产品的品种上部分失衡、产品的质量上供求不相适应。
2..需求状况分析
2.1总量分析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花卉的总需求量也相应地增加,呈现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不过花卉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花卉需求量的增长率高于消费者收入的增长率。
出现这么快发展势头的原因:首先是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增加了对花卉的需求量;其次是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结构的变化以及众多公共场所的建设,花卉既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又是居家住户的欣赏物;第三是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的消费理念从过去的温饱型转变到小康型,花开作为一种礼物已成为时尚。
2.2结构分析
需求结构表现在花卉的品种构成、空间需求分布、需求的时间分配三个方面。花卉品种构成大致为:鲜切花占60%左右、盆花占30%左右、其他观赏植物占10%左右。鲜切花品种主要是玫瑰、月季、香石竹、唐菖蒲、菊花、百合、马蹄莲、鹤望兰、红掌等;盆花则以菊花类、瓜叶菊、比利时杜鹃、一串红、仙来客等为主;观赏植物中观果类盆栽植物有葡萄、石榴、金橘、佛手等,观叶类植物品种繁多如绿萝、巴西木、发财树、散尾葵、棕竹、绿宝石、绿巨人等。
空间需求分布主要和城市体系空间分布相一致,东部地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人口分布集中,而且收入水平较高,特别是高收入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时尚消费,这些地区是主要的需求场所,如1996年北京市日平均售鲜花23万支,1999年已达52万支。
时间分配上,不仅传统的节假日如国庆、元旦、春节等需求量很大,而且一些新的节假日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如情人节、教师节、护士节等,此外周末需求量也相对增加。但在季节、月份分配上,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春节所在的月份就相对较高。
2.3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生态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绿化美化环境的要求逐年增加,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花卉消费将进一步增长,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花卉消费需求量每年将以20%的速度递增,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年均鲜花消费不足10支,全国平均不到3支,与荷兰(150支)、法国(80支)、美国(30支)等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鲜花消费将快速增长,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业已体现出来,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鲜花消费市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鲜花生产正在从发达国家逐步向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交通运输便利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转移。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为我国发挥劳动力优势,建设世界鲜花生产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我国鲜花生产不仅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而且还具有巨大的国际市场,在未来几年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市场前景
在充分认识到鲜切花生产高风险的同时,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并积极引导出口,力争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如何正确地认识鲜切花在我国的定位,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实现鲜切花产业应有的经济效益,是开发商和种植户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我国短期内难以成为鲜切花的生产大国
由于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无论是冬季加温和夏季降温的高成本,我国短期内难以成为切花的生产大国。从我国的花卉产业结构来看,相比绿化观赏苗木等花卉主导产业,鲜切花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占的花卉产值份额小;从世界鲜切花的生产格局和中远期发展前景来看,荷兰、哥伦比亚、以色列、意大利等已是鲜切花的主产地和产品集散地,世界已逐步形成大生产、大市场的格局。随着采后低温流通和远距离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荷兰、哥伦比亚、以色列、意大利等国家的气候优势更加明显,我国难以成为世界鲜切花的生产大国。
3.2 我国对鲜切花的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虽不是鲜切花的生产大国,在目前鲜花价格较低的情形下,批发量仍与日俱增,鲜花批发行的年销售额相当可观,而且,作为鲜活产品,只要品种对路、产品质量好,本地生产的产品销售不会成为障碍。同时,与绿化苗木、盆花等尚需集团消费的花卉产品相比,鲜切花目前更具有纯粹的商品性,完全依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
3.3 依托科技进步,注重产品质量,注重品牌效益
目前国内鲜花种植仍存在着品种单一、设施化程度低、效益差等问题,而鲜切花生产又恰恰最能体现现代农业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特点。在鲜花种植上,应充分依托科技进步,在设施化栽培、花期控制栽培、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基质及采后贮藏保鲜等方面利用新技术,展示现代农业和精致农业的优势,发挥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优势生产鲜切花和种球,不断选择新优品种,引导消费,使在国内的竞争中和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后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鲜切花生产已经全面进入质量型,产品的流通半径在迅速扩大,国家和各省都加大了对鲜切花采后流通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相关的科研实力也不断增强。鲜切花产业必须具备企划、资金、技术、管理四大要素,缺一不可,需要灵活掌握,灵活运用,相信在各方面关注和努力下,我国的鲜切花生产销售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原产我国的观赏植物达113科、523属、1万~2万种,具有不可多得的种质资源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加上地形、海拔、降水、光照等的不同和变化,形成多种生态类型和气候类型,适合多种花卉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花卉是鲜活产品,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产业竞争中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我国有近13亿人口,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巨大的花卉消费市场;花文化源远流长更是我国花卉产业一大优势。因此可以说我国花卉业前景乐观。
9. 学插花艺术,前景如何
作为一种艺抄术修养是很袭不错的,但是作为纯粹的行业来讲,前景不是太乐观。
因为插花的好坏有个人的欣赏标准,很难说你的插花就一定人人都喜欢。如果有这方面的兴趣,像折扇问花那样开个花店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但是依然要记住,开好花店要学习好多其它方面的知识,光有插花的手艺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