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的花语
㈠ 问一下有关凤阳的传统习俗
如果想知道的更多更全面的话,建议你去网络的凤阳贴吧去看看,关于凤阳的风土人情里面蛮全的,各方面的都有~~谢谢!……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还望采纳!~~~ 凤阳的传统习俗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过年" 是我国传统节日, 又称 , 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家家 户户精心筹办, 在外地工作或商贾的人, 要按时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这 天焚香, 放鞭 都 鸣 炮, "接年" 又叫 叫 , "迎春" 初一早晨吃扁食 . (水饺) 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 , 平辈互拜, 然后 到亲族邻里互相祝贺.主人用烟, 瓜籽, 茶, 花生, 糖果等招待.乡邻, 亲友见面拱手 互祝 "恭喜发财" , "新年如意" 等吉利话.妇女不动剪刀, 不泼水, 不扫地.初二早晨吃汤圆, 互 请 "年酒" 又称 , "春酒" .从初一始, 一连三天不做新鲜饭菜.青壮年操练锣鼓或参加民族 形式的文娱活动.大年初一不出门, 全家团聚.年初二, 出嫁的闺女给父母送 "旬头" 也称 , "垫缺" 按照父母的年龄 59 岁至 66 岁) . ( 包与岁数相等的水饺, 另外再包些水饺, 在去娘家 路上, 经过塘, 涵等处丢一个水饺, "沟缺" 垫平, 沟, 意为 , 父母免灾祸而长寿.除此还送一 条鲤鱼或一块猪肉, "六十六吃肉" 有 , "七十三, 吃条鲤鱼猛一窜" 此俗至今犹存. , 建国后. 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 机关, 团体, 厂矿等单位放假三日. 节日期间, 城乡还组织团拜, 慰问烈, 军属, 联欢, 书画展览, 猜灯谜和举行球, 棋类竞赛等健康有益的活动.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 亦称上元节, "过小年" 也叫 .晚上家家户户都吃 元宵, 门首皆挂红灯笼.城郊和农村儿童, 青年集在一起, 点燃篝火, 用旧帚头或柴草扎的 把子, 燃着向天投掷, "撂火把" 名曰 .边撂边呼喊: "正月十五撂火把, 地里不长草, 全部长 庄稼. " "正月十五撂火把, 往东撂, 结冬瓜, 往西撂, 结西瓜" 十分壮观.这天, , 成年人敲锣 打鼓, 玩狮子, 跑旱船, 跑驴, 四老爷坐独杆轿, 踩高跷.在人群簇拥下, 从四面八方到寺庙 烧香祭神, 有的地方还走村串乡到集市比赛, "踩街" 又叫闹元宵. 名曰 ,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 为儿童整容之日. "二月二, 俗有 龙抬头, 家家小孩剃毛头" 的 说法.旧时男孩出生后第一次剃头, 在脑门或脑后部位留一撮胎毛, 长长蓄辫.到 12 岁的 二月初二这天, 将发辫剃去, 亲朋备礼庆贺, 此习至今尚存. 清明节 公历 4 月 5 日前后是清明节. 家人到祖坟上培土, 烧纸奠祭, "培坟" 名曰 , "扫 墓" .农家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清明不戴柳, 谚曰 死后变黄狗" 这天妇女折柳枝插在发髻上, 小孩用柳枝编圈戴在头上, 各家门口均 插柳枝, 明以晴天为好, 清 农谚曰: "清明要晴, 谷雨要淋.清明晒干柳, 一铺麦子打一斗. 旧时还把清明做为春游的日子, "踏青" " 称 .建 国后, 机关学校和人民团体组织学生, 团员青年, 前往烈士陵园扫墓, 敬献花圈, 缅怀先烈. 同时组织春游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 "端午节" 又称 , "端阳节" 这天吃粽子, . 喝雄黄酒, 并用雄黄 酒擦小孩耳, 脚心, 鼻, 手心, 肚脐等处, 以解毒祛邪, 清除秽气.有的人家把菖莆, 车前草, 艾等枝条挂在屋檐下风干, 俟暑天烧茶喝去暑解热.端午节时捕捉蟾蜍, 将优质墨块塞入 肚中, 檐下风干后, 研磨的墨汁可治疗痄腮 (腮腺炎) .因传正午蛤蟆最难找, "癞蛤蟆 故有 躲端午, 躲过一时是一时" 的说法.家人为小孩缝制香荷包, 香袋.用五色彩线拴在小孩的 脚, 手上, "耍线子 " 传说可以 叫 , "免灾" .端午各家门上插艾, 妇女, 小孩戴艾.端午节, 家 家户户包粽子, 吃粽子.相传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而死, 后人为纪念他, 用苇叶包米, 投 入江河之中喂鱼虾, 以免其伤害屈原躯体.是日龙舟竞赛, 锣鼓喧闹, 以惊走水中鱼 鳝之 类.凤阳每年此日龙舟竞赛大多在临淮镇北淮河上进行. 来自各乡镇的龙舟, 在淮河里一 字排开, 每条龙舟上有 10 余个青年, 身穿彩衣, 头扎红巾, 手摇木桨, 开展竞技比赛.锣鼓 声, 号子声, 两岸观众的喝彩声, 直到比赛结束方才停止. 建国后, 仍有此活动, 时间是在晚 上, "龙舟荷花灯展" 1978 年后, 名曰 . 县内每年举行一次, 淮河附近各乡镇参加, 展出各不 相同的龙舟荷花灯, 观众多达 10 万人次.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 天气晴朗, 若 家家晒衣物, 书画, 潮湿, 虫蛀, "六月 去 防 谚有 六, 晒红绿" 之说. 七巧 农历七月初七, 是神话中牛郎, 织女相会的日子.相传这天晚上蹲在辣椒地里 可看见牛郎会织女的情景.过去每逢此日, 各戏班子都演唱 《天河配》 .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盂兰节" 俗称 又称 , "鬼节" 家家祭祖烧纸, , 旧时 请和尚念 《瑜珈经》 祭祀无祀的孤鬼, , 请城隍出巡, 以免野鬼作崇.晚上, 城镇在淮河放荷 花灯, "盂兰盆会" 即用纸扎荷花灯, 称 . 点油捻, 投入河中, 顺水漂流, 成为一片灯海.此活 动止于建国前夕.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这天晚上, 家家户户在庭院内设案焚香, 列月饼, 水果等供 品, 敬月祭祖.全家人围坐一起, 边吃边赏月, 享受天伦之乐.因此, "团圆节" 又曰 .旧时 年轻人多乘夜间偷摘瓜, 枣等物戏称 果, "摸秋" 主人不得追究. ,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 "登高避灾" 有 之说.旧时, 文人学士等在此日备酒登高遣 兴, "避灾" 意谓 .秋收完毕, 牛驴可以散放, 谚云: "九月重阳, 散放牛羊" .在旧社会, 一年 农事完毕, 也是解雇长工的日子. 寒衣节 也称鬼节, 农历十月初一, 死葬异乡的人, 亲属为其糊寒衣, 晚上于十字路口 烧掉, "送寒衣" 此习延至今日.这天, 谓之 , 凤阳群众有上坟的习俗.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 民俗用米, 菜, 面, 豆等 8 样混煮粥吃, 谓之吃 "腊八粥" 相传食 . 此饭可以 "免灾" .农家在这天腌渍荤菜, 久放不坏.俗说: "吃了腊八饭, 就把年货办" 80 . 年代后, 人们食腊八粥渐少.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有的家族或地区二十四日, "君祭三, 有 民祭四" 之说) .是 送灶君老爷上西天向玉皇大帝述职的日子.这天晚上, 家家户户都烙糖饼, 烧香, 放炮, 叩头, "灶神" 掉, 把 烧 并祈祷 "上天言好 事, 下界保 平安" 名曰 , "祭灶" 从这天 到除夕, 家 , 家 "扫尘" 干干净净过新年. ,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日 (月小二十九日) 又谓 , "年三十" 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卫生大扫 , 除, 贴春联, 年画, 窗花, 灶神, 外出人要赶回家中团圆. 负债人要还清欠债. 水缸中挑满水. 至晚, 堂前设案, 陈列菜肴物品, 焚香点烛, 鸣放鞭炮, 敬天地, 祭祖先. 晚上要吃鱼, 意思是 "年年有鱼 (余) .饭后, " 长辈赏晚辈 "压岁钱" 晚辈向长辈磕头辞岁. , 全家人坐一起, 有彻 夜不眠的习俗, "守岁" 称为 .农家还在牛屋内贴上红纸写的 "槽头兴旺" 四字, 还盛米饭喂 牛, 边喂边祷告: "打一千, 骂一万, 年三十晚 上吃顿饭. 堂前, " 粮囤上倒贴 "福" 有 福到 字, 之意. 进入 80 年代, 许多旧俗被革除. 除夕之夜, 家家户户观看中央电视台的 "春节联欢晚 会" 节目.
㈡ 1950年凤阳花鼓词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
http://wenku..com/view/6f81466527d3240c8447eff0.html
一曲《凤阳歌》击倒了朱元璋的中都城 ZT
不可一世的中都城就这样被一首歌给击倒了——当朱元璋意识到,即使用最残忍的暴力,也无法阻止人们唱这首《凤阳歌》的时候,他只好一声叹息,无可奈何地撤回兴建中都的人马。
一
提到凤阳,首先想到的,是很有名气的凤阳花鼓。
一首“讨饭歌”,辗转了数百年之后,已变得面目全非,保留的,只是那个脍炙人口的开头:“说凤阳,唱风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浅显易懂的歌词,那是谁都可以看得懂的。如此“反动”的歌词,明显的就是一种攻击啊!矛头,直指凤阳所出的皇帝朱元璋。并且,因此形成的现象很奇怪:那些来自凤阳的乞丐们成群结队,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沿途乞讨,即使是丰收之年,冬天来临,凤阳人也把家门一锁,仍旧出门要饭。这是怎样一种民俗啊——讨饭本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但在凤阳,你看不出凄楚,看到的却是满怀的欢乐,还有幽默和玩世不恭。这样的方式看起来,怎么都有一点不合常理人情。
这个奇怪民俗的背后,应该隐藏一个别样的故事吧?除了故事,还应有一种大众心理,一种集体无意识悄然长成的过程。
二
最初的凤阳花鼓,并不是“讨饭歌”,它是凤阳一带流传的民歌。
有关资料显示:宋朝时,在淮河两岸,就有花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了。明末画家顾见龙在家乡太仓看过凤阳花鼓的表演后,曾经画过一幅《花鼓子》图。这是迄今为止记录凤阳花鼓最早的一幅画,收藏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中。也就是说,在明代,凤阳花鼓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很成熟了。
凤阳人唱着《凤阳歌》乞讨开始于什么时候呢?资料显示,至少在明代中叶,凤阳人已开始打着花鼓走四方了。也就是说,凤阳人唱着《凤阳歌》进行乞讨,至少是明中期以前的事了。关于这一情景,清人赵翼曾在《陔馀丛考》中记述道:“江苏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其唱歌则曰:‘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以为被荒而逐食也,然年不荒亦来乞食如故。”
赵翼这一段文字,至少可说明两点:一是清初之时,凤阳花鼓中就有这一段歌词;二是凤阳人的乞讨并不是因为饥荒,而是凤俗,是一种社会习惯和传统。
根据史料来看,这首《凤阳歌》最早见于戏曲选本《缀白裘》,时间应该是晚明或者清初。可以肯定的是,这首《凤阳歌》产生于明代,在明代中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甚至更早。如果想要一个确切时间的话,那么不妨大胆追溯一次,这首脍炙人口的《凤阳歌》极可能产生于洪武年间。
编纂于晚明时代的地方志《凤阳新书》中,有一份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十六日朱元璋颁发的圣旨:“凤阳实朕乡里陵寝焉……朕起自临濠,以全乡曲凤阳府:有福的来做父母官,那老的们生在我的这块土地上,永不课征,每日问雍雍熙熙吃酒,买炷好香烧,献天地,结成义社,遵奉乡饮酒礼……一年(皇陵)祭祀,止轮一遭。将了猪来祭了,吃了猪去;将了羊来祭了,吃了羊去。钦此。”
这一道圣旨,是典型的朱元璋凤格,半文半白,粗鲁爽朗,无所顾忌。关于这一道圣旨,据说还有一段来历。
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定都应天府,也就是金陵(南京)。金陵距凤阳不远,乡里乡亲们经常去皇城看望他。朱元璋平日里没什么其他爱好,只是对家乡的花鼓情有独钟。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家乡人特意组织选拔了一支花鼓队伍前去祝贺。队伍到达金陵后,登基大典已结束,正是大宴宾客的时间。花鼓队伍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该不该演出。朱元璋看见家乡来人了,非常高兴,就说:“先唱先唱,唱完再吃。”于是,锣鼓敲起来了,花鼓手们载歌载舞,极尽颂扬之事,直唱得朱元璋心花怒放。于是朱元璋就降下圣旨:我来自凤阳,你们都是我的老乡,以后,你们有福气的去做父母官,无福气的就给我看守陵墓,对于家乡人,我不征收你们的税费了,你们就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吧,每天只管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喝酒。每年你们只要祭奉一次皇陵就行了,祭过了,猪啊羊啊的,你们分了吃了……
朱元璋的这一番言辞,颇有点儿有福同享的意思,的确,过了“有难同当”的时候,也该轮到和乡亲们有福同享了。
洪武爷许下如此诺言,凤阳的花鼓手们兴高采烈地回家了。这一下,凤阳的百姓真的奉旨行事了,一个个撒着欢儿地大吃、大喝、大唱,哪里有心思去耕田种地,全都指望去当官,最不济,也有一个看守陵园的活,温饱问题也会解决的。果然,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在凤阳营建中都,洪武爷果然说话算话啊,全凤阳的人都盼着这块地方成为国都,一旦成了国都,朱元璋总得兑现他的诺言吧。
建中都,的确是朱元璋的想法。定都金陵之后,朱元璋心里一直不很踏实,觉得金陵虽然多次为帝王之都,虎踞龙盘,但这里偏隅江南,对控制全国政局,尤其是对征抚北方不利。朱元璋一直想把都城安在稍北一点的地方,比如黄河之滨的开封,以及大都燕京(北京)等。经过反复比较,朱元璋认为开封虽多次做过帝都,但长期战乱,四面受敌,无险可守,于是打消了在此建都的念头。很多大臣提议,不如在皇帝的家乡凤阳建中都,这里濒临濠水,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运输和交通很方便,能很好地利用淮河和长江的优势进行防守。如果把金陵作为南都,凤阳作为中都,然后在北方再选一都,这样,北部、中部、南部都有都城,对稳定局势,将会有很好的作用。
朱元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虽然小时候在凤阳受到太多的凌辱和迫害,朱元璋对家乡的感情还是很深的。毕竟,衣锦还乡是人之常情。历经16年之久,踏着无数白骨坐上龙椅之后,朱元璋肯定希望在他的家乡设置一个超级豪华的凤阳府,给家乡的父老乡亲看看。在朱元璋的规划中,这个辖区包括现在安徽、江苏、河南、湖北4省中的12府23个县,差不多将整个淮河流域都划了进去。
营建中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负责营建的官员,也经过慎重选拔,由左丞相李善长具体负责。李善长一直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文臣第一,功比萧何。李善长洪武四年正月来到凤阳,到洪武九年才离开,一共在这里呆了整整五年。营建中都的官员还有汤和,他是朱元璋起义时的小兄弟,也是朱元璋的心腹爱将。汤和是洪武五年来的,在这里呆了一年之久。除了他们,还有单安仁、孙克义、薛祥等一大批官员。
中都开始建设了。凤阳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大批人马开赴到这个淮河边上的小城,据说,修建中都城时,整个工程大约动用了工匠9万人,军士14万人,民夫50 万人,移民近20万人,加上南方各省、州、府、县和外地卫、所负责烧制城砖的工匠,各地采运木料、石材、供应粮草的役夫,总数达100多万。除了中都城之外,朱元璋还同时在凤阳开建皇陵,主要建筑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皇陵同样也是气势宏伟的浩大工程。
小小的凤阳,一下子拥入了上百万人,这使得凤阳顿感压力,物价被哄抬得老高,有时候根本买不到东西。不仅如此,政府还用很少的钱来征用当地人的土地,凤阳人不愿意卖,他们就强行征收。那些土地,不仅仅是用来建设中部的,还有很多是那些王公贵族大臣们强买的。皇帝要在这里造一个都城,并且极有可能将都城搬迁到凤阳,于是那些王公大臣们自然在这里买地成凤。而当地的百姓却纷纷流离失所了。
在这种情况下,眼见土地减少了,人口增加了,种田的人少了,吃皇粮的多。一年一年过去了,情况没有改善,局势变得越来越严重——慢慢地,凤阳的仓库空了,粮断了,人们开始挨饿了。洪武爷送粮的队伍一直没到,人们等得心焦,也没跟洪武爷联系得上。慢慢地,有人实在饿得不行了,开始盘算着走出凤阳,盘算着去讨饭……终于,有人走出去了,一个人刚开头,身后立即就有一支长长的队伍。于是,在这个皇帝的家乡,延伸出了无数支队伍,向四周发散。
凤阳人开始了乞讨的历史,除了碗和棍之外,他们还把花鼓和鼓槌别在身上。
三
从凤阳走出去乞讨的不完全是本地人,杂混在中间的,还有那些来自江南的移民们。
跟所有取得政权的人一样,朱元璋登上历史舞台之后,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一个由世俗地主、豪门富户、读书人和各级官吏所组成的重要社会力量。这股社会力量既拥有强大的民间资本,又拥有很强的话语权,他们是社会的中坚,也是基层的骨干。面对这样的势力,朱元璋心情复杂无比。从出身上说,朱元璋对这当中很大一部分为富不仁者恨之入骨,也对任何可能形成分庭抗礼、对朱家天下形成威胁或潜在威胁的力量保持高度警觉。按朱元璋的想法和性格来说,他肯定要对这些人下手。
“沈万三事件”就是一个范例。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江南大户,富甲天下。元末时南京城的城墙、官府衙门、街道等,有很多是沈万三捐钱兴建的。朱元璋进入南京城后,沈万三想“破财消灾”,向朱元璋提出自己愿捐出很大一笔钱,作为朱元璋军队的军饷。没想到的是,沈万三这一回马屁拍到了马蹄上,朱元璋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平民百姓,竟依仗自己有点臭钱,就想收买皇家军队,这也太狂妄了。朱元璋立即命令手下人杀了沈万三。由于马皇后出面求情,说人家拿钱慰劳你的军队,你怎么能杀人家?怕冷落了众人心,朱皇帝这才开恩,免其一死,改判沈万三流放云南边陲。
“沈万三事件”暴露了朱元璋对于天下富户的态度。在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至少发起过六次大规模整肃帝国官吏与豪门富户运动。在这样有计划的“大清洗” 中,全国总共有10万到15万帝国官吏和豪门富户被杀死。除了打压和杀害,朱元璋还有计划地将江南乃至全国各地的大户,分批迁移流放。朱元璋的这一招是受刘邦的启发,当年,汉朝定都长安之后,也曾经把天下大户强制迁离本土,填实关中,是所谓“强本弱末”之术。朱元璋迁徙的规模,要比汉朝大得多。明初强制迁徙与性质类似的移民,一直持续到永乐年间,涉及人口至少达百万人。朱元璋首先将大批江南富户移至南京,其次,就是老家凤阳了——1367年,朱元璋在消灭了张士诚部后,立即将一大批苏州富民迁徙至凤阳。几年后,也即洪武七年,朱元璋又下令将14万江南富户强行迁至凤阳。这两次迁徙的人数共达20万之多。这些人被强制迁徙时,只能带走金银细软,土地和房屋要交给原地的官府,或落入他人之手,到了凤阳之后,不许随便离开迁移之地。可以想象的是,当20多万被“劳动改造”的异乡人来到淮河岸边的凤阳时,应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凤萧萧兮淮水寒,背井离乡不复还。这些被没收了土地的地主们只能呆在皇帝的老家,被严加看管,不敢踏上回家之路,更无法横渡长江。他们整日以泪洗面,唉声叹气,不知何时是尽头。
终于,开始有第一个人伪装成乞丐,成功地逃脱了封锁,回到了自己久违的家乡。当然,在江南故里,他也不敢久留,户籍被取消了,房屋也归了别人,他只是撕心裂肺地看了一眼昔日的老屋,趁着夜色,踅摸进亲戚家,探听一些情况,然后,又重新潜回凤阳。回到家乡的滋味毕竟是温暖啊,哪怕只远远地看上一眼。于是,又有人扮成了凤阳乞丐的模样,回乡扫墓探亲。渐渐地,这样的方式形成了习惯,有一股悄悄的人流,从凤阳,像水一样流回江南水乡。他们依旧是敲着花鼓,载歌载舞,他们唱的,是并不熟练的凤阳腔;跳的,也是笨拙无比的舞步。
四
真正的凤阳人,以及迁徙到凤阳的外地人,就这样开始了各自的乞讨。慢慢地,这两路人马会合了,不分彼此了。有一天,也不知是谁起了个头,从某一个人的嗓子里,开始吼出一首新编的凤阳花鼓词:“说凤阳,唱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第一个人唱过之后,第二个人立即跟着唱起来,然后,便是第三个人、第四个人……
大户人家卖田地,
小户人家卖儿郎,
唯有我家没有得卖,
肩背锣鼓走四方。
……
凤阳人才不管你是什么皇帝呢!对于朱元璋,他们再熟悉不过了。在他们眼中,朱元璋只是一个脸上带有麻点、奇丑无比的“小和尚”。他们认的,就是谁当上皇帝谁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如果既没有实惠,又新增奴役的话,那么,即使是家乡的皇帝,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候,他们当然会心怀不满,会想到“大曝家丑”,这也是他们唯一解气的地方。
不仅仅是《凤阳歌》,家乡的人似乎铆足了劲要臭一臭朱皇帝了。他们运用各种手段,比如,以小和尚的秃和亮来讥笑曾经出家为僧的朱元璋;以隐语相猜为戏,将朱元璋的名字夹在谜语中;在元宵马灯上画上一个大脚妇人怀抱西瓜而坐,以此来臭大脚的马皇后……当民间只剩下这一种情绪出口时,人们无不趋之若鹜用之至极。可以想象朱元璋为此所遭受到的奚落——传说有一天,朱元璋在元宵夜看见一灯上画着一位大脚妇人怀抱西瓜而坐,许多围观者“哗然而笑”。朱元璋大怒,认定此画肯定是影射他和老婆马皇后。第二天,便籽悬挂此灯的一家及其九族300余口统统杀掉。低贱出身的朱元璋,对于这等讽刺和讥笑,显得格外敏感。一个脆弱的人,最不允许的是人们拿他的尊严开玩笑。
奇怪的是,这首凤阳花鼓词还是流传开来了。尽管唱着它,要冒很大的凤险,甚至是杀头的凤险,但人们还是无畏地唱着它。“凤阳妇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黄河”,等到歌唱者呈一字长蛇阵,从凤阳络绎不绝地开出来时,这一首歌已经在大江南北流传开来了。凤阳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天下最贫穷的地方。这样的歌,唱得无头又无尾,唱歌的人,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当痛苦和真实不能被表现时,人们往往会转入一种黑色幽默的表达,这样的幽默,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反讽,是人们在痛苦中无奈的自我嘲笑。没有一首歌,能像这首歌一样,让人们唱得如此痛快了。这首歌就这样口口相传,从凤阳唱到大江南北、黄河内外,慢慢变得家喻户晓了。环境宽松时,就肆无忌惮地唱;凤声紧时,就会含糊其辞地唱;兴奋开怀时,就酣畅淋漓地唱……最恐怖时,就独自一人在内心唱,唱那种无声的歌,以一种最贴身、最艰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懑之心。
可以想象的是,一开始,人们是流着眼泪唱的,在歌里,有愤恨,有不平,有悲伤的情绪。慢慢地,时间将一切都过滤掉了,愤懑变得平和,悲伤变得幽默,人们忘却了歌中的仇恨,重新笑逐颜开,击着鼓唱啊跳啊,尽显欢颜。这时候,谁也没再想到跟谁过不去,人们就喜欢这首歌里的幽默,也喜欢这首歌的朗朗上口。人们听着这样的歌,不再觉得悲伤,就觉得好听、亲切。
于是,14世纪以后,在中国的城市乡村里,每到夏天洪水来临,或者秋天收割之后,处处都可以见到“咚咚搭鼓上长街,引动凤流浪子来”的凤阳花鼓女。她们穿着蓝花布的上衣,大红或者大绿裤子,汗巾缠头,腰背花鼓,占得场子后,将手中的细棒玩得如杂耍一样,交互击鼓,甚至用三根棒子击鼓,将其中一根抛向空中……打过一阵后,鼓棒收回手中,再徐徐击鼓开始唱词。伴随着那一首著名的《凤阳歌》,花鼓艺术慢慢地演变成一种绝技,变成当地根深蒂固的民俗。
五
凤阳中都古城的罢建,也应该与《凤阳歌》有关。
从1369年九月癸卯朱元璋下诏以临濠为中都大兴土木开始,一直到1375年四月丁巳,朱元璋下诏罢中都为止,一共有六年时间。在这六年中,朱元璋动用了全国的巨大物资,调集了百万匠役,耗尽了难以计算的钱财。大功告成之际,朱元璋突然下令罢建中都,这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其他角度来说,在当时,都是一件巨大的变故。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朱元璋下如此大决心罢建,历史学家们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年朱元璋回凤阳的所闻所见,促使朱元璋作了这一决定。
朱元璋回到故乡到底看见了什么呢?
自洪武二年九月诏建中都后,朱元璋先后有两次从南京去凤阳。第一次是洪武四年二月,这一次来凤阳,朱元璋呆了九天,主要是视察中都的兴建情况。也就是这一次视察后,朱元璋作出了移民中都,充实中部人口的决定。朱元璋第二次来凤阳是四年后,也就是洪武八年四月,史书翔实地记载了朱元璋在凤阳的行踪——朱元璋首先来到滁州,畅游了琅琊山,并乘着酒兴,写下了《感旧记有序》,文中说:“予因督功中都,道经滁阳,乘春之景,踏青西郊。细目河山,城雉如旧……”看得出来,朱元璋的心情不错,也看不出有罢建中都的丝毫痕迹。这一次朱元璋的凤阳之行,前后用了26天,在凤阳期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细细检查了中都的建设情况,二是在皇陵进行了祭祀。当然,朱元璋祭祀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验功”了。并且,《凤阳新书》中记载,朱元璋在凤阳时,住在“皇城内兴福宫”中。既然可以入住了,由此推断,当时的中都,已建设得差不多,只剩下一些扫尾工作了。
事情进展得一如既往地顺利,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回到金陵的当天,突然传下圣旨,停建凤阳庞大的中都。朱元璋为什么会突然下令停建即将完工的都城呢?《明太祖实录》只是轻描淡写地记载:“诏罢中都役作,上欲如周、汉之制,营建两京,至是以劳资罢之。”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在视察中都兴建时,看到家乡人民因为大兴土木所遭受的痛苦。朱元璋无法面对,只好选择了停建。
或许,正是在凤阳的这一段日子里,朱元璋于某一个早晨或者傍晚,微服漫步在凤阳的街头小巷。在街角的某一处,他听到了隐约传来的歌声。起初,让朱元璋感到亲切的,是这首歌的曲调。朱元璋走上前去,想听得更清楚一点。后来,当他听清楚歌词之后,脸色大变,心若死灰。朱元璋怎么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凤阳的父老乡亲们,为什么如此无情地唾弃他呢?
朱元璋在凤阳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扰乱了朱元璋的心绪,也让他徒生郁闷。这件事,史书上是有记载的。有人报告,中都城有工匠居然用“压镇法”来谋害他。所谓“压镇法”,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凤水上的一些刻意措施,进行施法,比如说在宫殿殿脊上制作一些木制的鬼怪,上面刻有一些符号和咒语,等人住进去之后,就会听见有人“持兵斗殿脊”,就会惶惶然不可终日。朱元璋没有料到的是,在自己的家乡,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案件破获之后,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这批工匠正法,并且扬言要把工匠全部杀完。联想到凤阳大街小巷传唱的《凤阳歌》,朱元璋的心理防线崩溃了一朱元璋原想自己做了皇帝,家乡的人民会富裕,会有酒有肉,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会无限感激他。没想到的是,家乡变得更为贫穷,乡亲们流离失所,并且,当地百姓对他已失去希望……人,总是有一个软肋的,即使最坚强最残暴的人也如此。朱元璋的软肋,是他的家乡情结,也是他的面子和尊严。当朱元璋无颜以对家乡父老,感觉自己就像当年的项羽一样,身陷一片“楚歌”之中,那种绝望和伤心是可想而知的——既然家乡人民如此不喜欢自己,那么,自己还呆在这个地方干吗呢?一切是那样寡然无趣,朱元璋只好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在凤阳建中都的愿望,选择了离开。他要离开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逃遁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也许,身处异地他乡,反而会觉得心安理得。
不可一世的中都城就这样被一首歌给击倒了一一当朱元璋意识到,即使用最残忍的暴力,也无法阻止人们唱这首《凤阳歌》的时候,他只好一声叹息,无可奈何地撤回兴建中都的人马。当一首歌能代表民心走向的时候,它就会如雨水弥漫,然后积蓄成大海,而后,就能摧毁和淹没一切东西,包括杀戮、暴力等等。不可一世的朱元璋,以及他的朱家王朝,只好在这样的歌声中,败下阵来。
明中都凤阳鼓楼
㈢ 凤阳风俗习惯
一、时令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又称“过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家家户户精心筹办,在外地工作或商贾的人,都要按时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这天焚香、鸣放鞭炮,叫“接年”,又叫“迎春”。初一早晨吃扁食(水饺),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平辈互拜,然后到亲族邻里互相祝贺。主人用烟、茶、瓜籽、花生、糖果等招待。乡邻、亲友见面拱手互祝“恭喜发财”、“新年如意”等吉利话。妇女不动剪刀、不泼水、不扫地。初二早晨吃汤圆,互请“年酒”,又称“春酒”。从初一始,一连三天不做新鲜饭菜。青壮年操练锣鼓或参加民族形式的文娱活动。大年初一不出门,全家团聚。年初二,出嫁的闺女给父母送“旬头”,也称“垫缺”。按照父母的年龄(59岁至66岁)包与岁数相等的水饺,另外再包些水饺,在去娘家路上,经过塘、沟、涵等处丢一个水饺,意为“沟缺”,垫平,父母免灾祸而长寿。除此还送一条鲤鱼或一块猪肉,有“六十六吃肉”、“七十三,吃条鲤鱼猛一窜”,此俗至今犹存。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机关、团体、厂矿等单位放假三日。节日期间,城乡还组织团拜、慰问烈、军属、联欢、书画展览、猜灯谜和举行球、棋类竞赛等健康有益的活动。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也叫“过小年”。晚上家家户户都吃元宵,门首皆挂红灯笼。城郊和农村儿童、青年集在一起,点燃篝火,用旧帚头或柴草扎的把子,燃着向天投掷,名曰“撂火把”。边撂边呼喊:“正月十五撂火把,地里不长草,全部长庄稼。”“正月十五撂火把,往东撂,结冬瓜,往西撂,结西瓜”,十分壮观。这天,成年人敲锣打鼓、玩狮子、跑旱船、跑驴、四老爷坐独杆轿、踩高跷。在人群簇拥下,从四面八方到寺庙烧香祭神,有的地方还走村串乡到集市比赛,名曰“踩街”,又叫闹元宵。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为儿童整容之日。俗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的说法。旧时男孩出生后第一次剃头,在脑门或脑后部位留一撮胎毛,长长蓄辫。到12岁的二月初二这天,将发辫剃去,亲朋备礼庆贺,此习至今尚存。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是清明节。家人到祖坟上培土,烧纸奠祭,名曰“培坟”、“扫墓”。农家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谚曰“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这天妇女折柳枝插在发髻上,小孩用柳枝编圈戴在头上,各家门口均插柳枝,清明以晴天为好,农谚曰:“清明要晴,谷雨要淋。清明晒干柳,一铺麦子打一斗。”旧时还把清明做为春游的日子,称“踏青”。建国后,机关学校和人民团体组织学生、团员青年,前往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同时组织春游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这天吃粽子,喝雄黄酒,并用雄黄酒擦小孩耳、鼻、脚心、手心、肚脐等处,以解毒祛邪,清除秽气。有的人家把菖莆、车前草、艾等枝条挂在屋檐下风干,俟暑天烧茶喝去暑解热。端午节时捕捉蟾蜍,将优质墨块塞入肚中,檐下风干后,研磨的墨汁可治疗痄腮(腮腺炎)。因传正午蛤蟆最难找,故有“癞蛤蟆躲端午,躲过一时是一时”的说法。家人为小孩缝制香荷包、香袋。用五色彩线拴在小孩的脚、手上,叫“耍线子”,传说可以“免灾”。端午各家门上插艾,妇女、小孩戴艾。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相传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而死,后人为纪念他,用苇叶包米,投入江河之中喂鱼虾,以免其伤害屈原躯体。是日龙舟竞赛,锣鼓喧闹,以惊走水中鱼鳝之类。凤阳每年此日龙舟竞赛大多在临淮镇北淮河上进行。来自各乡镇的龙舟,在淮河里一字排开,每条龙舟上有10余个青年,身穿彩衣,头扎红巾,手摇木桨,开展竞技比赛。锣鼓声、号子声、两岸观众的喝彩声,直到比赛结束方才停止。建国后,仍有此活动,时间是在晚上,名曰“龙舟荷花灯展”。1978年后,县内每年举行一次,淮河附近各乡镇参加,展出各不相同的龙舟荷花灯,观众多达10万人次。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若天气晴朗,家家晒衣物、书画,去潮湿、防虫蛀,谚有“六月六、晒红绿”之说。
七巧农历七月初七,是神话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相传这天晚上蹲在辣椒地里可看见牛郎会织女的情景。过去每逢此日,各戏班子都演唱《天河配》。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盂兰节”,俗称“鬼节”,家家祭祖烧纸,旧时请和尚念《瑜珈经》,祭祀无祀的孤鬼,请城隍出巡,以免野鬼作崇。晚上,城镇在淮河放荷花灯,称“盂兰盆会”。即用纸扎荷花灯,点油捻,投入河中,顺水漂流,成为一片灯海。此活动止于建国前夕。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在庭院内设案焚香,列月饼、水果等供品,敬月祭祖。全家人围坐一起,边吃边赏月,享受天伦之乐。因此,又曰“团圆节”。旧时年轻人多乘夜间偷摘瓜、果、枣等物戏称“摸秋”,主人不得追究。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避灾”之说。旧时,文人学士等在此日备酒登高遣兴,意谓“避灾”。秋收完毕,牛驴可以散放,谚云:“九月重阳、散放牛羊”。在旧社会,一年农事完毕,也是解雇长工的日子。
寒衣节也称鬼节,农历十月初一,死葬异乡的人,亲属为其糊寒衣,晚上于十字路口烧掉,谓之“送寒衣”,此习延至今日。这天,凤阳群众有上坟的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民俗用米、面、菜、豆等8样混煮粥吃,谓之吃“腊八粥”。相传食此饭可以“免灾”。农家在这天腌渍荤菜,久放不坏。俗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80年代后,人们食腊八粥渐少。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有的家族或地区二十四日,有“君祭三、民祭四”之说)。是送灶君老爷上西天向玉皇大帝述职的日子。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烙糖饼、烧香、放炮、叩头,把“灶神”烧掉,并祈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名曰“祭灶”,从这天到除夕,家家“扫尘”,干干净净过新年。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又谓“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卫生大扫除,贴春联、年画、窗花、灶神,外出人要赶回家中团圆。负债人要还清欠债。水缸中挑满水。至晚,堂前设案,陈列菜肴物品,焚香点烛,鸣放鞭炮,敬天地、祭祖先。晚上要吃鱼,意思是“年年有鱼(余)”。饭后,长辈赏晚
㈣ 凤阳花鼓戏词内容
刘海砍樵
最出名的是在湖南花鼓戏
我给你说一下凤阳花鼓戏和凤阳花鼓的区别
首先说一下凤阳三花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灯
凤阳花鼓戏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
左手拿小花鼓右手拿两根鼓条
边打边唱
边歌边舞
凤阳花鼓灯即花鼓灯
由于花鼓灯主要流传在凤阳府一带故名凤阳花鼓灯
花鼓灯女性角色称作兰花
兰花左手执巾执扇
花鼓灯有歌有舞又有戏
凤阳花鼓戏则是花鼓灯中的戏
凤阳花鼓戏是由花鼓灯发展而来
㈤ 凤仙花还叫什么名字
凤仙复花,别名:指甲花,急制性子,凤仙透骨草,花颜色多样,有粉红,大红,紫色,粉紫等多种颜色,花瓣或者叶子捣碎,用树叶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鲜艳的红色,受女孩子的喜爱。
凤仙花性喜阳光,怕湿,耐热不耐寒。喜向阳的地势和疏松肥沃的土壤,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长。如果气温高、湿度大,出现白粉病,可用50%基硫菌灵可湿性粉800倍液喷洒防治。
凤仙花生存力强,适应性好,一般很少有病虫害。凤仙花主要虫害是红天蛾,其幼虫会啃食凤仙叶片。如发现有此虫害,可人工捕捉灭除。
(5)凤阳花的花语扩展阅读:
原产于中国、印度,中国各地庭园广泛栽培,为常见的观赏花卉,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凤仙花如鹤顶、似彩凤,姿态优美,妩媚悦人。香艳的红色凤仙和娇嫩的碧色凤仙都是早晨开放,是欣赏凤仙花的最佳时机。
凤仙花因其花色、品种极为丰富,是美化花坛、花境的常用材料,可丛植、群植和盆栽,也可作切花水养。
㈥ 凤阳。周边有没有赏花的地方
在凤阳的周边是有赏花的地方,现在正是鲜花盛开的时候
㈦ 凤阳花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凤阳花可视为褒义词。
㈧ 凤仙花是什么花
凤仙花,又名指甲花、染指甲花、指甲草、小桃红、 别碰我等。拉丁学名Impatiens balsamina L,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名金凤花。凤仙花属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高60-100cm,全株分根、茎、叶子、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产于印度和中国各地,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名金凤花。可以食用,又能观赏、有药用价值,因和明矾配合有染指甲的作用,所以又称其为染指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