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与茶道心得
1. 要交花艺与茶道课的作业。。谁能告诉我这些东西都怎么使。。。。要步骤。。
青花瓷的是盖碗,,泡茶用的,, 右边那个是茶漏,过滤用的,下面的玻璃的是公道杯,,那个盆里的是品茗杯 品茶用的,, 那个黄色的小东西是茶宠,玩的,,,竖着的那个是茶道六君子,,有茶捏 茶针 茶匙什么的。。。。用法就是盖碗泡了茶 倒公道杯里,然后再分到品茗杯 品茶,,其他东西只是辅助作用。。
2. 关于茶文化的心得体会,2000字拜托了各位 谢谢
茶艺、茶道、茶文化综论 茶艺 :广义是指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的源理。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学问。茶艺的具体内容:技艺、礼法、道。追求方法与技巧,水壶各有讲究,方法各异,冲闷品赏,都有严格的程序,不可无识技法,任意妄为。 茶道主理,因茶艺而得道;茶艺主技,载茶道而成艺。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茶艺就是“艺茶之术”的说法,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而茶道则是茶艺实践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道德理想。茶艺是茶道的载体。是茶事活动中物质和精神的中介,只有通过茶艺活动,没有生命的茶叶才能与茶道联系起来,升华为充满诗情画意和富有哲理色彩的茶文化。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是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综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茶艺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是茶文化的重心,也是茶文活动的重心,也是茶文研究的重要课题。让茶艺的内涵明确具体起来,不再和茶道混同在一起。它不必去承担“茶道”的哲学重负,更不必扩大到茶学的范围,去负担产茶、制茶的重任,而是专心一意将品茗技艺发展为一门艺术,这既有利于茶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山云雾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饮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扩展艺术领域。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天定年间(741-756)进士封演所著《封氏见记》。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但此处所指“茶道”一词茶内涵并无明确界定,往往是指煮茶之道和饮茶之道,有时也泛指饮茶过程中所领悟之道。主要是指技术层面,在宋朝则主要是指斗茶,而不谈茶道。明朝张源《茶录》中有:“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当茶道传入日本以后经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以及其后人的共同努力,使其形成了具有深远的哲理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一大综合文化体系,但其概念也并非十分确定,在“和、敬、清、寂”具有深远的哲理的精神层面,但在“煎茶道”“未茶道”“茶道表演”中则指泡茶方法的技术层面。 在台湾由范增平先生提出“茶艺”一词时具有两方面原因: A、以区别于日本“茶道”的误会; B、避去“道”的严肃性。但在其实际的含义上与“茶道”却没有明显的区别。 综上所可以得出“茶道”也好,“茶艺”也可,在其初始的命名中本身都是以物质为基础进而上升到精神的领悟和感受,从而形成了文化体系,并成为文明的相征和中外文化沟通的一个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华茶文化的复兴,茶事活动中,技术物质与精神领悟有了新的提高,从而将茶艺、茶道作出了进一步的界定和分析,使茶文化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必要和合理的分析。 “茶艺”重在物质和行为,而“茶道”则是以精神领悟为主体也可以说“茶道”是茶艺的物质行为上产生,反而对其具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而茶艺的物质行为产生了茶道,并在其指导和规范下日益完善和兴盛,进而演变为一种专门的艺术。“茶艺”是茶文化的重心,茶道则是茶文化的精神核心,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活动,它包括了茶艺的技能、品茗的艺术,以及茶人在茶事过程中以茶为媒体去沟通自然内省身性,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其中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是茶艺这一概念的内涵。 文化可以使一个社会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同一文化的氛围中得到相同的教化。从而产生相近的思维方式。相近的价值观念,相似的行为习惯和相同的民风民俗。这样的群体就具有心灵相通的亲切感,情感上的新和力,容易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茶文化即为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和民族的茶道大行及演变也正因为它成了大和文化的主体。中化民族五千年的风雨并没有改变炎黄的亲和力和团结。 文化可以使人明是非,辨善恶,形成全社会认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所以具有调控功能,茶文化以“和”为哲学思想核心,以“精行俭德”为人文思想基础,在茶事活动中重礼仪,讲雅静,倡内省,求怡真,最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最能促进人民的互敬和团结。同时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培养人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有位哲人增说过:“只有美的东西才能征服我们,我们只受美的支配。”美可以说是茶文化的主体展示。 茶是自然的产物,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可以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真实感受自然所赐予人类的精神财富。茶及由草、人、木组合而成。以很好地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必不可分,只有深入自然中才可以真实感受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文化之美。苏东坡之:“从来佳茗似佳人”。郑板桥云:“只和高人入茗杯”。从茶艺、品茶、评茶中入忘我境界而至净化身心。 人是万物之灵,人是社会的核心;所以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的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人才是世界上最美的物类。人创造了茶艺。一个人的风度,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和一定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的,是个人性格、气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综合外在表现,是社会活动中的无声语言。心灵美是茶艺中对人的最高要求,因为它是人其它美的真正依托,是人的思想、情操、意志、道德和行为美的综合体现,是人的深层的美。心灵美的核心是善,孟子认为善心包括“仁、义、礼、智”,它是指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为心灵美的“四心”另外还应有“爱国之心”而其中的恻隐之心的仁,是道家,儒家和茶人应追求的最高境界。儒家《荀子》中记载了孔子与三个门子路、子贡、颜渊的故事,讲述了儒家对“仁”的三层含义。“人爱”“爱人”“爱己”。“爱己”不是自私、狭隘地爱自己,而是对自己人格的自信、自尊、自爱这种胸怀的人必然旷达自若,能以爱己之心爱人以天地胸怀处理事务。这正是茶人所追求的心灵美的是高境界。因为以“爱己”之心出发的“爱人”才是最感人的心灵美。 柏拉图说:“身体美与心灵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茶艺、茶道的综合是文化,而文化的主题是-----美!!
3. 闲情逸致插花的感悟是什么
闲情逸致插花的感悟:
茶艺插花多沿袭了东方插花的风格,并融入了茶道的精神,让我们在茶聚的过程中,品在嘴里,美在眼里,静在心里。顺应自然,是茶室插花的精神内核,因此在选材上,也应以古朴自然为主。
在游玩时,不妨捡拾可供创作的枯木、苔藓与老藤,收集生长着菌类的石头和树皮,用于秋冬插花,增添作品的自然氛围。一般以竹、木、草编、藤编、陶、瓷、紫砂等为主。
竹制、木、草编、藤编采用自然的植物材质,本身便显拙朴,比较适宜自然情趣的造型,基本利用原纹原质的原色。瓷质宜为青色、白色,紫砂最好选深色。
陶器推荐选择素面并不添色的,茶席插花与一般的花艺不同,讲究的是素、雅、简和与茶席的和谐。作品强调其自然美、线条美和意境美的结合,讲究虚实相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左右呼应、上轻下重、上散下聚等审美原则。
中国古今文人追求居境的“清雅”、“脱俗”,和心灵上的“自由”、“性灵”,因而极为崇尚生活的闲情逸致。清代张潮在《幽梦影》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
要点:
1、文人四般闲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是文人生活极致风雅之事。明月临窗,清风入怀,相邀友人于中式古典之境,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便可超然物外,乘物游心。
2、其中的茶艺插花多沿袭了东方插花的风格,并融入了茶道的精神,让我们在茶聚的过程中,品在嘴里,美在眼里,静在心里。
4. 谈谈你对茶与茶艺的感受 200字
天晟茶学系复统培训班一直支撑着学制茶者的信念,学茶也好,学茶艺也罢,不学好,没有学好茶,岂有茶艺、茶可言。国人不知道为何特别钟爱“泡茶流程表演”,而不爱茶。天晟茶学系统培训班则对茶艺提出了要求,必须是了解茶,才能谈及爱茶,唯有了解茶,真正爱茶,才有资格认证为茶艺师,否则,不是茶艺,更不是茶道。
进而达到知茶性而科学泡茶、知己知茶而健康饮茶,做到一冲茶显专业,一谈茶均问不倒。那样你基本上掌握了茶艺师或茶人所应该具备的茶学知识与技能了,你才有资格涉及茶艺和茶道的工作,一个不了解茶的人大张旗鼓地谈茶艺、谈茶艺师、从事茶艺培训工作等,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理应受到谴责。
5. 培养气质去学习插花好,还是茶道好
插花好,学茶艺你老公准折磨你。
6. 茶艺培训后的心得
参加了天晟茶学系统培训班才明白,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仅仅是一本证明而已,是证明你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技能鉴定,达到了该部门设定的级别罢了。是用人单位录用人员时的技术能力参考,不等同于资格证书。
茶艺师资格证去哪儿考好呢?其实,只要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证书都是可以的,当然了,全国唯一一家既是培养具有专业化、系统化和实用型茶学知识与技能的茶艺师,又可以考取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的天晟茶艺培训学校,连续13年只做一个班——茶学系统培训班,第10天直接安排茶艺师资格证书考试和评茶员资格证书考试,而且每位学员可以同时考两本证书。
7. 求花艺与茶道学习心得一篇
插花最主要还是兴趣啦,然后学插花,基本功一定要扎实,不然的话,很难进步的。建议看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出的几本书,还是蛮基础的
8. 中国花艺与茶道的关系是什么
“点茶、焚香、插花、
挂画
”称为“文人
四艺
”。在茶道中有茶席插花。
9. 茶艺学习心得
如下: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第六,茶艺是一门唯美是求的生活艺术,只有分类深入研究,不断发展创新,茶艺才能走下表演舞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一种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方式。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对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对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 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 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 ,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10. 学习茶文化的心得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种茶文化,原是南昭、大理国时期国王宴请将军大臣的礼待,后来配方流入民间,形成民间待客的一种方式。早在南诏时期(公元649年至902年)即作为招待各国使臣的宫廷茶点,是对宾客的最高待遇。在《蛮书管内物产》中就有“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记载。明末,《徐霞客游记》中记有“一清、二甜、三蜜茶”的记载,可见“三道茶”的品饮方法在白族地区很早就有流行。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如今,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白族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
白族传统“三道茶”可谓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绝,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礼仪氛围,使人有“此茶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饮几回”的感觉,品尝“三道茶”更富含着人生先苦后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