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珊瑚红花卉碗

珊瑚红花卉碗

发布时间: 2022-03-28 06:58:55

❶ 有能力的来!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建安七子

孔融

(153-208)

孔融,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

为建安子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弥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陈琳

(? -- 217)

陈琳(? -- 二一七年)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

(177-217)

王粲子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并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干

(171-217)

徐干,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

阮瑀

(?-212)

阮瑀,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应玚

(?-217)

应玚(? -- 二一七年)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

刘桢

(?-217)

刘桢,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散文大家的并称。即唐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因我国明代选家茅坤辑录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因之得名,并由於该选本的广泛流传而名声远播。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炳彪于文学之林。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丽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建立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在文坛上蔚为一股风度潮。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唐朝古文运动的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而李白以诗歌留名于世。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腾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三曹杰”十分敬佩。
曹操 魏武帝 擅长古体诗,胸怀大志,高瞻远瞩
曹丕 魏文帝 建安文人
曹植 陈思王 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他们也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有8人,他们是金农、罗聘、李方膺、李鱓、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扬州八怪多数出身于中下知识阶层,他们中有的是被罢官去职的州县官吏,有的是没有考取功名的文士,还有家境贫寒、以画谋生的画师。他们或生长于扬州,或为外省来此侨居,各有一段坎坷经历,先后集结于扬州,在扬州繁华的书画市场上出卖自己的书画作品。

“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官场的腐败,富商的巧取豪夺,都有所了解。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别,结合自身的遭际,对社会产生了强烈不满。对遭受苦难的人民,他们常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代为发出愤怒之声。但由于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而当时的清王朝又正处于盛世,他们的感慨和不满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他们当中,作官的力争能有所建数,使百姓安居乐业,以维护封建秩序。无意官场的,则洁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标榜。然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附,所以常处在思想矛盾的极端痛苦之中,在愤世嫉俗之外,不得不妥协以求生存。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燮留下了很多的言论,可谓扬州八怪中的思想家。李鱓在作品中表现的矛盾最痛苦也最激烈,成为受攻击的主要对象。

“扬州八怪”在艺术观上最突出的是重视个性表现。他们提倡风格独创,主张“自立门户”,他们公然宣布,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卖钱谋取生活,撕破了过去文人画家把绘画创作视为“雅事”的面纱。在作品的题材上,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把梅、兰、竹、菊、松、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此来表现画家清高、孤傲、绝俗外,另一方面他们还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如:李方膺的《风竹图》用不畏狂风的劲竹象征倔强不屈的人品;黄慎的《群乞图》、罗聘的《卖牛歌图》表现了他们对的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社会的不平。扬州八怪在绘画的风格上,主要继承了前人绘画中的水墨写意画的技巧,并进一步发挥了水墨特长,以高度简括的手法塑造物象,不拘泥于枝枝叶叶的形似。在笔墨上,他们不受约束,纵横驰骋,直抒胸臆。由于他们的作品和当时流行的含蓄典雅的花鸟画风相违背,所以常受到评论家猛烈批评,被称之为“怪”。

尽管“扬州八怪”的艺术当时只流行于扬州及其邻近的地区,但是它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汇在诗文书画之中,绝不粉饰太平。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郑板桥的《悍类》、《抚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在封建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

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吧。

金农(14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

黄慎(1687—1768)字恭懋,号瘿瓢,福建宁化人。他幼时家贫,学怀素书法获 益,以草书入画,自创风格,擅长粗笔写意,人物画造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为题材,也有不少反映社会下层人物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图》、《苏武牧羊图》等。

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他从小喜爱绘画,十六岁时就有了名气。他曾经作过山东滕州知县。他受徐谓、石涛影响较大,画风粗放,不拘法度,泼墨淋漓,设色清雅,以“水墨融成奇趣”。作品有《秋葵图》、《松柏兰石图》。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人。曾任县令、知府约二十年,和金农、郑燮交谊甚笃,善画松、竹、梅、兰,晚年专门画梅自喻。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此幅梅花又一般,并无曲笔要人看。画家不解随时俗,毫气横行列笔端。”他的作品有《游鱼图》、《潇湘风竹图》等。

高翔(1688—1753),字凤翰,号西唐,扬州人。高翔生活清苦,性格孤傲,一生敬佩石涛,善画山水、花鸟,喜画疏枝梅花,作品有《弹指阁图》等。

汪士慎(1685—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休宁人。幼时家贫,居扬州卖画为生,安贫乐道,精研艺术,擅画梅。他与金农、高翔、罗聘被时人称四大画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图》等。

罗聘(1733—1799),字循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他是金农的弟子,在“八怪”中,年辈最小,但见识很高,落笔不凡。他终生不仕,以卖画为生,一生潦倒。作品有《鬼趣图》、《醉钟馗图》等。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济灾民,得罪上司,愤然辞官,居扬州卖画为生。他思想特别活跃,颇有创见,诗出画造诣俱高,擅画竹、兰、石。他还创造了一种集真、草、隶、篆于一体的六分半书体。人称“乱石铺街”体。他是一个有很强人民性的画家,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❷ 镇钰祥珊瑚红碗里刻有寿字的是什么年代的

摘要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❸ 三堂会审的瓷器五彩瓶现在是价值多少钱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具体如下:

❹ 雍正瓷器珊瑚红有什么特点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❺ 同治年制珊瑚红釉茶碗值多少钱

应该是在2000元之间,这个价格虽然有点高,但是产品质量比较好,而且还需要根据要求来定,价格低肯定质量一般,如果想找个好点的,就需要加钱另选,自己考虑好性价比和需求。这种价格比较高的必须要慎重选择,多作参考。

❻ 同治年制款珊瑚红釉留白诗文盖碗有没有高6cm宽9.3cm

6X4X5X3÷15=360÷15=24平方厘米答 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

❼ 清代瓷器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清代是我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

1644年,清世祖顺治帝入关,他是清入主中原后第一位皇帝,在位17年。他在位的这段时期,正是清朝建国初期百废待举的时期。

1651年,清室开始沿袭明代宫廷旧制,下令烧造黄龙碗等器。北京雍和宫藏有1651年江西监祭奉敕敬造款的官窑青花云龙纹香炉。

由此推断,顺治官窑瓷器制作年代大部分应晚于1651年,属顺治晚期的作品,且产量很少。

顺治官窑器品种有青花、五彩、茄皮紫釉、黄釉、蓝釉、酱釉、白釉等。而民窑器烧造有青花、五彩瓷等,其中品种和数量较多的是青花瓷。

顺治一朝时间较短,且处于明末清初政权更迭的转变时期,故这一时期的无款瓷器常被笼统地称为“明末清初”瓷。

顺治时期瓷器造型也充分体现出这一过渡时期的风貌,有些沿袭了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瓷器的遗风,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型品种,如筒花觚、洗口兽耳瓶等。民窑器多造型古朴稚拙,胎体厚重,器足宽厚,多为砂底。釉质青白,多白中闪青,如鸭蛋壳色。

顺治民窑器多不署年款,但有的署干支纪年款。顺治时期民窑瓷器器形有筒瓶、橄榄瓶、蒜头瓶、洗口兽耳瓶、筒花觚、观音尊、将军罐、莲子罐、香炉、筒式香炉、笔筒、碗、盘、碟、杯等。

清朝前期,景德镇瓷器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随着国内外及宫廷对景德镇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这一时期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派内务府官员至景德镇,驻厂督造,并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臧窑”、“郎窑”等。

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胎体比较厚重,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

康熙五彩釉瓷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绘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

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铜器,在风格特点上模仿各大名窑的釉色纹饰等。这种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多种颜色釉的出现,如“臧窑”出产的蛇皮绿、鳝鱼黄、吉翠、浇黄等。

豇豆红釉因烧制困难,故基本无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此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和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

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

雍正时期是清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清宫珍藏的雍正粉彩镂空团寿盖盒,通高13.2厘米,口径21.7厘米,足径12.9厘米,盒呈扁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盖面隆起,盖顶置宝珠形钮,圈足。盒内设9格,外壁以粉彩描绘缠枝花纹。

盖面先镂空缠枝莲纹,莲朵中心镂空团“寿”字,再以粉彩描绘。口沿涂金彩,近足处绘双重莲瓣纹,圈足外墙绘回纹。足内施孔雀绿釉,外底中心青花双圈内留白,以青花料篆书“雍正年制”双行4字款。此盒以镂空加彩绘技法进行装饰,而且镂空技法娴熟,彩绘笔触细腻,堪称雍正粉彩瓷器中殊为少见的作品。

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1728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

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总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57条之多。许多颜色釉也在这一时期成熟起来,如祭红、祭蓝、粉青等。

雍正瓷器的款识,官窑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横排双圆圈或方框竖写楷书款,珐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民窑署字较草率,喜用雍正朝官窑瓷器以造型端庄、做工精细著称。如雍正青花八宝勾云纹高足盅,高8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3.8厘米,盅撇口,弧腹,外撇高足。盅里光素,外绘青花纹饰,分别为云托八宝、缠枝花。足内边沿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6字楷书款。

此瓶造型秀丽,构图疏密得当,工艺精巧。青花画风仿明永乐、宣德风格,以点染的重笔模仿铁结晶斑点,于清秀中显露出古朴刚劲之风。图案中的祥云,在传统文化中均属于吉祥图案,寓意福寿吉祥,为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杰出之作。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但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成为清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怪诞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此时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精致。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几可乱真。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别的物质效果。

乾隆时期,粉彩完全取代了五彩,但产品的质量却不如前代。并且还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

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的,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绘画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

翎管是古代官帽上插花翎的用具,为中空的圆柱体,顶端有圆形小钮,可缝缀于帽顶。乾隆时生产出精美的粉彩勾莲纹翎管,高4.3至6厘米,口径1.3至1.8厘米。此件瓷翎管以白地粉彩为主,绘有勾莲、蝙蝠、如意、寿字等图案。

清宫御用瓷器乾隆粉彩三秋图笔筒,高15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8.7厘米。底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书款。

笔筒为六方形,口沿描金,外壁6个面上分别绘有粉彩石榴、山茶、菊花并题写行书《咏石榴》、隶书《咏山茶》、篆书《咏菊花》诗三首,均为皇帝亲笔御书。石榴、山茶、菊花均是秋季花实,合称“三秋”图。

珐琅彩瓷在乾隆年间极为盛行,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如乾隆珐琅彩福寿双耳瓶,高17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4.4厘米,盘口、细颈、硕腹、颈部有双耳、颈部图案和腹部分开,以图案花面为主,腹部饰葫芦和蝙蝠为主,寓意福寿双全,底部蓝料款“乾隆年制”4字,外加双方框。

嘉庆时期,国家太平,各行承袭旧制,景德镇御窑厂已无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员兼管,嘉庆后期开始,工艺日趋衰落,产品多显粗糙笨拙之象。除传统器型外,奇巧华丽的观赏品也逐渐减少,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创新。

嘉庆青花的纹饰题材丰富,受乾隆青花的影响甚为明显。绘画技巧上,随形变化,笔法纤细流畅,构图由繁缛逐渐变为疏朗,工笔多于写意。

帽筒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器型,鼻烟壶及文具在士大夫阶层广为流行。此时珐琅彩已停烧,粉彩装饰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称“万花锦”。单色釉比以前也减少了一些品种,风格上与乾隆朝瓷器相同。

道光时期,陶瓷业随着国势衰微,其生产规模也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亦不如从前。

道光瓷器的造型特点比较明显。一是外形比较笨拙,缺乏灵性;二是线型不够圆润,板滞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装饰图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无神,构图零乱。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极为精美,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产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景德镇所产的器皿上以3字直款最为稀少,款多为抹红色,也有描金色,器皿多以折枝花为装饰。

同治瓷器以承袭前朝为主,粉彩器以彩色为地,一般以淡黄、淡蓝、淡绿或淡紫为多见。“体和殿”款瓷器是为朝廷所造的陈设品,器型尚规整但略显呆板。这一时期的装饰图案多采用吉祥纹样以及龙凤云鹤等,格调不高。

同治黄地蓝寿字纹盘,是同治时期御窑厂为慈禧太后祝寿所订烧的瓷器之一,此盘高5.1厘米,口径17.3厘米,足径10.4厘米。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里饰黄釉地蓝彩篆书“寿”字纹,以盘心团“寿”字为中心,由里向外排列4周,每周字数不同,但书写疏密一致。外壁饰白釉地粉彩折枝花卉纹3组。足内施白釉书红彩“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

所谓“同光中兴”以后,社会局面有所稳定,陶瓷业也随之复兴,虽不及康乾旧貌,相对而言,在晚清时期也是比较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产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传统器型,同时有仿古亦有创新。如荷叶式盖罐、加铜质提梁的茶壶等器型都为新创。

青花精品极少见,多数以色调浮浅暗晦为特点,使用一种“洋蓝”,虽鲜艳却不美观,发蓝紫色,用线软弱散乱。青花加紫的装饰手法比较多见。

光绪朝慈禧御用制“大雅斋”款的官窑瓷器,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精品,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往往有“永庆升平”、“天地一家春”、“永庆长春”等章,制品以豆青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见,所装饰内容多为牡丹、萱花、绣球之类。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

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姿多彩,也由于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于匠气。

❽ 请教一下家传的几件古董瓷器的价值是多少 1、康熙年间裂纹釉青花瓷胭脂盒 2、乾隆年间描金朱红瓷碗

1、康熙年间裂纹釉青花瓷胭脂盒,是清代晚期的仿品,完整的一般在5000元; 2、乾隆年间描金朱红瓷碗,是清代晚期仿得的珊瑚红釉,完整的一般在3000元。

❾ 清光绪珊瑚红描金百寿纹大碗价格如何,怎么鉴定

您的问题,这样的瓷器品种,清光绪珊瑚红描金百寿纹大碗,真品值钱的;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❿ 宋辽金元时期的陶瓷纹饰变化历史那些原因有哪些

釉上彩:其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素云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种有青釉褐绿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主要品种有粉青、梅子青等。
白釉:主要品种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主要品种有兔毫釉、油滴等。
红釉:又分铜红釉和铁红釉两类。铜红釉的主要品种有鲜红、朗窑红、宝石红、釉里红等;铁红釉的主要品种有矾红、珊瑚红等。
黄釉:主要品种有娇黄、姜黄、蜜蜡黄、蛋黄等。
低温釉:主要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等。
结晶釉:主要品种有鳝鱼黄、茶叶末等。
釉上彩
在已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再在锦窑中烘烤而成。由于烤烧温度不高,经受得起这种温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为丰富。但由于画面在釉上,经使用摩擦和同酸碱接触之后,便易于褪损变色。
釉上彩首创于宋磁州窑,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称“宋红绿彩”。到了明代,釉上单种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清以后,釉上彩更多创新,有五彩、珐琅彩、粉彩等。
五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亦称“硬彩”。
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五种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故名。
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均有烧制,约在明宣德年间出现,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
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以民窑多见。
纹饰画笔生动,色彩缤纷。

明嘉靖鱼藻纹盖罐

清雍正五彩侍女罐

明嘉靖五彩天马纹盖罐
粉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
亦称“软彩”。
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晕染作画,
再经低温烘烤而成,色调淡雅柔和,有粉匀之感,故名。
清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创烧,雍正时盛行,产品精致。

清乾隆30年(1730) 粉彩镂空开光鱼戏水纹瓶

清乾隆 粉红地「锦上添花」粉彩通景「山水庭廓」图双耳撇口瓶

清乾隆 御制洋彩江山万代如意耳琵琶尊
珐琅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系仿铜胎珐琅效果。
珐琅彩料主要成份是以铅、硼、硅系统的组成为基料,
加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绘画在烧好的白瓷上,经低温烘烤而成。
清康熙景德镇窑创烧,雍正、乾隆时期愈加精巧。
珐琅彩瓷是宫廷垄断的高级艺术品,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精美异常。

清康熙 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虞美人题诗盌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
釉下彩
所谓“釉下彩”,是指在釉下进行彩绘,亦即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的釉,以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与瓷器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彩光润柔和,清淡雅致,同时,于彩在釉下,不易磨损,不易变色。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经高温烧成,而能经受高温的色调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种远不及釉上彩那么丰富。
釉下彩为唐代长沙窑所首创。它开始是釉下褐彩,纹饰也 比较简单;然后发展为褐、绿两彩。宋元以后,便出现了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在内的许多新品种。釉下彩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色彩绘瓷器,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瓷,使釉下彩工艺更臻完美。
青花
釉下彩的一种品种。
以氧化钴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故名。
唐代河南巩县窑已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窑臻于成熟,明清两代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

元代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明宣德 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彩绘,施釉后经高温焙烧而成,
白地红彩,红彩在釉下,故名,始于元代景德镇窑,明清时产品更为绚丽。

元 釉里红云龙纹大口梅瓶

明洪武 釉里红云龙纹双龙耳瓶

清乾隆 釉里红“穿枝螭龙”图葫芦瓶
青花釉里红
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故名。
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
明清时色彩更加绚美,所绘龙、凤、缠枝花卉等,十分绮丽。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梅瓶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绶带耳如意尊
釉下彩加釉上彩
斗彩
在瓷胎上以青花钩绘花纹轮廓线,施釉,
经高温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蓝、紫等多种色彩,
再经低温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斗媲美,故名。
画彩技法不仅有填彩,还有染彩、点彩、加彩等多种。
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烧,成化时斗彩鸡缸杯最为著名,胎薄体轻,色彩艳丽,为绝代精品。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 斗彩花蝶纹杯

清乾隆 斗彩加粉彩暗八仙缠枝莲纹天球瓶
颜色釉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温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
青釉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1%~2.5%范围的铁量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便呈现青色,故名。商周原始青瓷是青釉的始创期,汉代趋于成熟,宋代达于高峰,出现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贵品种。
粉青
青釉的品种之一。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施釉较厚,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
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故名。
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制,清代雍正景德镇窑的粉青釉产品十分成功。

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苍龙教子」图罐
梅子青
青釉的品种之一。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
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故名。
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出青釉品种。

宋龙泉窑盘口瓶
白釉
釉料中的含铁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洁白的瓷胎上,入窑经高温烧制,就会产生白釉。
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白釉,是东汉墓葬出土的白瓷。
唐代邢窑白瓷、宋代定窑白瓷、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明代永乐甜白釉、明清德化窑象牙白釉等都是有名的白釉品种。
邢窑白瓷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唐,高4.7cm,口径15.6cm,足径6.7cm。
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足墙,光素无纹饰。釉质莹润。
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定窑白瓷

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
碗敞口,尖唇,腹斜收,圈足。胎体较薄,胎质细白,内外施白釉,釉面莹润。外底刻“易定”二字。
传世定窑瓷碗刻“易定”二字的有两件,碗形状相同,大小相若,胎体厚薄也基本一致,早年出于同一墓中。铭文似出自一人之手,字体瘦劲,笔画有力,时代属于五代后期。
景德镇窑卵白釉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高2.3cm,口径17.8cm,足径11.4cm。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经科学测试,卵白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青白釉低,约为5%,而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景德镇窑甜白釉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高24.8cm,口径4.5cm。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
明清德化窑象牙白釉

德化窑白釉暗花胆式瓶
清,高33.7cm,口径6cm,足径9cm。
瓶呈悬胆式。小口,细长颈,鼓腹,圈足。圈足内无釉。无款识。通体施白釉,釉面莹亮。腹部暗刻花纹,刀法自然流畅。
清代德化窑白瓷与明代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它的白釉不像明代那样在釉中微微闪红而呈“猪油白”色,清代德化白瓷色泽是釉层微微闪青,因此与明代相比,缺少了温润的感觉,这是胎、釉中含氧化铁增加的结果。
黑釉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5%以上的铁量在高温中焙烧,便呈现黑色,故名。东汉时早期越窑已烧制出黑釉,但黑釉不纯。东晋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窑,烧制的黑釉瓷釉面光泽,色黑如漆。唐宋时期由于饮茶的盛行,黑釉茶盏风靡一时,把黑釉瓷的制作推向新水平。
兔毫釉
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毫,故名。
其成因是由于高温下釉料中金属的饱和溶液在缓冷过程中析出的晶体而形在宋代福建建窑烧制的毫盏最为著名。

建窑黑釉兔毫盏
油滴釉
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
在黑釉器上布满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如油滴,故名。
其成因是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富集某处,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饱和状态,
从赤铁矿和磁铁矿中析出晶体而成。

黑釉油滴釉盘
红釉
釉料以铜为主要着色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便呈现红色,故名。宋代钧窑、元明清景德镇窑釉里红、鲜红、郎窑红、豇豆红等,都是铜红釉的名贵品种。
鲜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焙烧而成,由于这种红具有鲜艳的红色,故名。
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的鲜红产品,红艳匀润,极为珍贵。

明宣德鲜红釉盘
郎窑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清康熙时督陶官郎廷极,在景德镇仿照明永乐、宣德红烧制的新品种,以其姓氏命名。
釉色红艳夺目,釉面除大片裂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
器物口部呈淡白色,器物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
但又不流至底足,故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

郎窑红釉观音尊
豇豆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在浅红色釉中有深红色晕点和绿色苔点,釉色似红豇豆,故名。
清康熙时景德镇窑创烧,器物多是小件文房用具,如柳叶瓶、大白尊、水丞、印盒等。

豇豆红釉洗
矾红
铁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铁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
虽没有铜红釉艳丽,但呈色稳定,烧造工艺较简单。
同时它也作为红色彩料广泛应用,如明清景德镇窑多用矾红与多种色彩相配描绘龙凤、人物、花卉等各种纹饰,画工精细,色彩鲜艳。

清雍正矾红彩云龙纹盘
珊瑚红
铁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铁为着色元素,经低温烘烤而成,因釉公可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
清代景德镇窑烧制,康熙、雍正两朝,多以珊瑚红作地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
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其来装饰器耳。

清道光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
胭脂红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
在烧成白瓷上,吹上一层以金为着色剂的釉料,再经800℃低温烘烤而成,釉汁匀净,色如胭脂,故名。始于清康熙景德镇窑,精于雍正、乾隆之间,器物造型小巧秀美,如小碗、小盘和小瓶等。

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青白釉
又称影青。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有白,故名。宋代景德镇窑始烧,胎质洁白细腻,刻、印暗花。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
孔雀绿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因色如孔雀尾翎上的翠绿羽毛,故名。元代已有烧造,成化时有绿釉下画青花鱼藻纹饰,十分名贵。清代亦有烧制,器物以盘、碗、瓶等为主。

孔雀绿釉花觚
洒蓝
又称“雪花蓝”。以钴为着色剂,经高温烧成后,浅蓝色地的釉面上呈现深蓝色斑点,犹如洒下的雪花,故名。明宣德景德镇窑创烧,清康熙时最精,洒蓝描金装饰较多见。

清康熙 洒蓝釉描金山水诗文笔筒
茄皮紫
以叫珠料(含锰量较高的钴土矿)为着色元素的釉料,经低温烧成后呈现如茄皮一般的紫色,故名。清康熙景德镇窑最为流行,器物以瓶居多。

清康熙 茄皮紫釉碗
鳝鱼黄
结晶釉的一种品种。釉料中含铁、镁和硅酸,经高温氧化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黄褐色斑点,犹如黄鳝皮色,故名。清雍正景德镇窑为著名。

清雍正鳝鱼黄釉钵
茶叶末
结晶釉的一种品种。釉料中含铁和锰,经高温还成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呈失透的黄绿色,
在黄绿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如细末的黄褐色细点,故名。宋代耀州窑已有烧制,以清代雍正、乾隆时景德镇窑制品最多最精。

清乾隆 茶叶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榄瓶

热点内容
齐齐哈尔玫瑰多少钱一朵 发布:2025-09-22 11:06:48 浏览:468
朝夕花艺 发布:2025-09-22 11:05:30 浏览:598
妈妈的盆景 发布:2025-09-22 11:04:44 浏览:999
七夕海报设计 发布:2025-09-22 10:48:51 浏览:797
日本盆栽制作 发布:2025-09-22 10:44:43 浏览:755
又见情人节电影 发布:2025-09-22 10:30:38 浏览:216
王成喜人民大会堂梅花 发布:2025-09-22 10:26:27 浏览:380
珠翠花语 发布:2025-09-22 10:22:05 浏览:705
石头盆景底盆 发布:2025-09-22 10:19:26 浏览:375
盆景敷上薄膜 发布:2025-09-22 10:16:24 浏览: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