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册的画法
『壹』 边寿民的个人作品
边寿民擅诗词,然散佚未刊,诗名为画名所掩。《苇间老人题画集》乃百年以后有心人从画本录出者,计诗70首,皆题画作,词35首,其中17题17首为题画,另5题18首非题画作,乃录附于此者。非题画之作,想必甚多,年远自难于收辑。《苇间书屋词稿》虽系边寿民自辑,然仅晚年的某一时期的词稿,远非全貌 ,计词27首,其中15首为题画,12首非题画作。两集之外散见于画面者尚有一批。
《满江红·自题苇间词集》一首显示了边寿民作诗的指导思想:
老去填词,只不过一抒胸臆 。叹年来,家园冷落,客途萧瑟。楚水吴山都历遍,春花秋月都虚掷。借长声短调作愁吟,苇间集。那敢望,前秦少?那敢并,今朱十?况诗工半百,盛唐高适!红烛乌丝书也愧,燕钗蝉鬓图难得。算阶前古砌乱莎中,秋蛩唧。
“只不过一抒胸臆”,“借长声短调作愁吟”,是其诗歌主张的总纲。现存边寿民诗作都是自抒胸臆的产物,回顾天涯羁旅、记述苇间佳境、乐道晚年快事之作,皆不假饰,真切感人,情溢乎辞。赠答、祝贺之作,如《满庭芳·寄答王汤又先生寄惠诗集并祝七十双寿》云,“苇斋寂寞,惊喜寄书鸿”,“惭愧草莱陋质,栖水曲,鸣似秋蛩”,同样亲切质实,含蕴一片真诚。为人题画之作,如《贺新凉·女史恽冰画菊》云,鲰生写菊平生喜。每狂来揎袖挥毫,渝糜满纸。颠倒欹斜篱落下,一味傲霜而已”,亦率真率性,表现苇间本色。至于自家题画之作,更大多抒写性情,显示独特风貌,举两首题《芦雁》诗以见一斑:
秋风白雁下黄芦,要作无人看处图。廿载江湖边塞客,于今衰病息菰蒲。有人征画自携钱,宿食飞鸣要画全。老我孤踪少俦侣,只图只影落秋烟。
《题篱菊》云: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堕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借人篱落看秋风。
《芦雁》云:
带将秋影过湘潭,风景关河应早谙。只道随阳已得地,那知冰雪满江南!
《沙塞子·雁》下云:
一生踪迹与渠同,描写处凄惋无穷。看此幅荒江断雁,一片秋风。
秋士而抱秋怀,随时随地,对景即物,自会触发忧思而作愁吟。所以《郑板桥集·诗抄·绝句二十三首·边维祺》有“笔头何限秋风冷,尽是关山离别情”之句。
边寿民在创作中运用借喻、拟人、联想等手法俱得显著成功。
《题双雁》云:菰米足疗饥,江寒泊最宜。天涯少俦侣,两两莫轻离。
《题鳜鱼》云:春涨江南杨柳湾,鳜鱼泼刺绿波间。不知可是湘江种,也带湘妃泪竹斑?
将自然景物与社会生活巧妙结合起来,形成耐人寻味的意境,是边寿民诗作的特色。
边寿民子溶,未能传其业。甥薛怀,字季思,号竹居,桃源籍,居山阳,承舅氏画法,所作芦雁,几可乱真。边寿民画传世甚多,分藏于海内外博物院、馆及私家。印行者,仅有《边寿民花卉芦雁合册》(《神州画集增刊》本)、《边寿民鱼雁花卉册叶》(文明书局本)等少数单行本。 边寿民所绘花卉、禽鱼、果品、茶具,皆生动隽永,各极其趣,而用力最勤、享誉最高者,则为芦雁。他的芦雁在40岁(雍正元年1723年)以前,已名满南北,得“边芦雁”美称当不晚于康雍之际。雍正六年(1728年)徐葆光为题《泼墨图》已有“头衔自署边芦雁”之句,“头衔自署”云云指约定俗成,他本人也从俗默认或聊且自承而已,非谓迳以“边芦雁”作署名也。写意传神的花鸟画,历来以五代徐熙为宗,沈括《梦溪笔谈》说他“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殊有生动之意”。大致说来,边寿民的画是近于落墨“草草”,
“神气迥出”这样一种风格的。边寿民友人程晋芳在《勉行堂文集·淮阴芦屋记》中追记当年身经目击边寿民在苇间书屋作画的生动情景云:四方求者络绎至,则盘礴坐亭内,煮茶焚香,督童子磨大丸墨,注砚池中,杂研丹黄靛垩,舐笔伸纸,随意所作。雁拍拍循除鸣,掠檐回翔,影与画乱,荻风萧瑟,若驶笔声也。颐公
目与心契,画与神契,以故人争宝之。
近人邓实在为《边寿民花卉芦雁合册》所作跋中论边画云:写生之妙,不难得其似,而最难得其神。得其似者,画工优为之。得其神者,非天才不办也。盖必胸有别趣,然后下笔始能生动;然此别趣又非可以意造作也,必其胸次极高,于画外尤有无限神悟,故能一泼落笔,便有无穷生趣。……颐公芦雁,世人所见一二帧,便觉惊叹欲绝。此册凡八页,皆写芦雁飞鸣宿走、饮啄游泳,或群或独,无不备具,无不精妙。
边寿民师法前人,兼取众长,尤其用力于徐渭、陈淳一派。他论画云:“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亦要师法造化,熟悉描绘的对象。边寿民所居苇间书屋,周围芦苇成片,往来候雁,往往停憩于苇间水际。在长期接触观察当中,他对雁的形体、动作、情态、习性,了如指掌。他的难能可贵大过人处,在于他热爱关怀往来栖止的雁,视之如友朋,知情着意,体贴入微,从而构思顿生妙谛,下笔每聚深情。由此形成边氏芦雁的笔墨疏简、以形写神、写意传神、出神入化的特色。
边寿民赋诗“只不过一抒胸臆”,作画“也只算自抒心绪”,在他,诗、画同样是抒情寄意的手段。就完整的画来说,其实是画、诗、书的综合艺术。过寿民的书法,远绍钟繇,古劲浑朴,使画面增辉,但诗画的配合和谐更具重要意义。诗画映照交融、争辉竞美,形成意境,也是边氏芦雁的重要特色。如一幅芦雁册页,左侧两三支芦苇横斜,右侧双雁蜷伏藏头作憩息状,左上题诗云:
月冷风清洲北,沙明水碧汀西,得睡且须熟睡,莫近客舟乱啼。
寥寥数语,使疏简静寂的画现平添意趣。另一幅芦雁册页,下方芦苇草草,一雁似在觅食,一雁昂首远望,左上题诗云:
倦羽思寒渚,饥肠啄野田。稻粱留不住,老翅破江烟。
边寿民对于雁的熟悉喜爱很不一般,他的关怀呵护迥非寻常。他经常以雁自喻,并反复声称:“一生踪迹与渠同”,“于今衰病息菰蒲”,甚至如痴如迷地表白“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他想像飞雁南归,只道南方温暖,“那知冰雪满江南”,为之伤感不安;他揣度乱苇寒沙,显得凄情,“犹恐雁嫌秋冷落,胭脂滴滴点芙蓉”,煞费一片苦心。笔者曾见两幅芦雁册页,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一幅写芦边水际,双雁紧紧依傍,笔致疏简秀逸,情态亲切动人。左上题诗云:
菰米足疗饥,江寒泊最宜。天涯少俦侣,两两莫轻离。
另一幅写孤雁自高处飞向芦滩,但并不疾飞直下,颈后曲,目前视,意逡巡,着墨无多,用笔甚妙,一种瞻望却顾之态跃然纸上。左侧题诗云:孤飞随意向天涯,却傍江湖觅浅沙。恐有渔舟邻近岸,几回不敢宿芦花。
两首题诗,切切低语,曲曲含情,所咏是人是雁,浑然莫辨,两幅册页,诗画交辉,含蕴着作者的拳拳深情,殷殷至意。边寿民熟悉热爱南来北往的候雁,引为同调,借以自慰自遣,他将自身社会遭际、人生咏叹、辛酸苦辣、悲感忧怀,一齐赋予候雁,写入诗画。世态炎凉,俦侣宜紧密相依,避免孤单无援之苦;人情险恶,不能不时时提防陷阱、网罗。这既是飞雁心态,究其实际,又不能不是饱经飘泊、忧患的边寿民自己的心态!这样,边寿民画中诗中的雁,就不仅人格化,而且社会化了。
『贰』 了解一下《笔墨游戏·林曦老师的中国画美育课》需要准备哪些工具
画材与教材准备
画材:羊兼毫毛笔、墨液、传统国画颜料(花青+赭石)、国画颜回料(12色)、生宣纸、熟宣答纸、半生熟宣纸、木炭条、速写笔、速写本、笔洗、颜料碟、毛毡
临摹教材:《芥子园画谱》 《永乐宫线描稿》《陈洪绶水浒叶子》 《石涛山水册》《金农花果册》《沈周东庄图册》《宋人小品》《陈洪绶杂画册》《恽南田花卉册》
书籍教材:《山水人物技法》《山水入门》《关于构图问题》《毛笔画法》《白石老人自述》《寒玉堂书画论》《中国绘画史》
* 暄桐教室教室店铺有“学习包”,包含了所有基础工具。如果你希望自己购置,可以参考这些工具来买。
『叁』 中国古代花鸟画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1、顾恺之的《凫雀图》
2、史道硕的《鹅图》
3、顾景秀的《蜂雀图》
4、萧绎的《鹿图》
5、韩干的《照夜白图》、《牧马图》
6、边鸾的《梅花山茶雪雀图》
7、刁光胤的《写生花卉册》
8、赵孟坚的《墨兰图》、《岁寒三友图》、《水仙图》
9、扬补之的《四梅花图》、《雪梅图》
(3)花卉册的画法扩展阅读:
一、花鸟画的特点:
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早在工艺、雕刻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战国末期木板画《老虎被缚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所藏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也是较早的独幅花鸟画。
花鸟画发展到两汉六朝则初具规模。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经唐、五代北宋,花鸟画完全发展成熟。
二、赵孟坚的《墨兰图》
1、画作内容
本幅款署“彜斋赵子固仍赋”。钤“子固写生”一印。墨兰是赵孟坚善画的题材。画面上绘墨兰二株,呈放射状的长叶参差错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自题诗曰:“六月湘衡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诗中表露了作者孤高脱俗的思想境界。
2、艺术鉴赏
图中运笔柔中带刚,花朵及兰草叶均一笔点划,土坡用飞白笔轻拂,略加点苔。兰叶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浓,变化含蓄,形成墨色对比。画虽为水墨,但格调高雅,“远胜着色”。
『肆』 花鸟画的历代名家
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齐白石的花果、徐悲鸿的马、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朱宣咸的梅花、李苦禅的鹰、李可染的牛、陈之佛的工笔重彩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孙。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以书法名世,为书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画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其生动,时称一绝,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诗颂其画鹤。绘画作品已无存。曹霸,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魏高贵乡公曹髦后裔,官至左武卫将军。画承家学,擅画马,亦工肖像。成名于玄宗开元年间,天宝末年曾修补《凌烟阁功臣像》及画“御马”,技艺精辟,杜甫曾作《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推许之。今画迹已不传。
韩干,京兆(今西安)人,活动于玄宗时代。少年时曾作酒肆佣工,得王维资助,改学绘画,十年而成。擅画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画马师承曹霸,但更重写生,所画之马,壮健神骏,被誉为“古今独步”。现存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牧马图》册页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照夜白图》卷。《牧马图》画一虞官驾白马缓行,右侧为一黑马,用笔纤细遒劲,色墨渲染得宜。此画曾经南唐内府及宣和内府收藏,并有宋徽宗题“韩干真迹”。《照夜白图》画玄宗坐骑照夜白,也是流传有绪的作品。另有旧题《韩干神骏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今定为五代人仿作。
韦偃,长安(今西安)人,寓居于蜀,擅画人物、鞍马及山水。虽承家学传统,但青出于蓝。据记载,他画白川原牧马,马的姿态变化万千,穷极生动。今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一画来了解其风范,该图绘骏马一千二百余匹、圉人等一百四十余名,众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画山水,也对唐代山水松石的变革有过重要作用。
边鸾,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卫长史。擅画禽鸟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鸟画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图》,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
刁光胤(约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长安(今西安)人。唐天复年间避乱入蜀,留居30余年,卒于蜀。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等,一生作画勤奋,多为花鸟,为五代著名画家黄筌老师,亲授其艺。传世作品《写生花卉册》已被定为伪托之作。
黄居寀(933-?),字伯鸾,成都人,黄筌次子。原在西蜀画院供职,后随旧主入宋。黄筌去世后,黄居寀成为领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画法也成为画院的标准,在宋代宫廷中占了90余年的主导地位。其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鹧棘雀图》轴,以细线勾出轮廓,然后敷重彩,层层晕染,感觉极为细腻,有富贵华丽之趣。
赵昌(?-约1016),字昌之,广汉(今四川剑南)人。擅画花果,师事滕昌祐,有“出蓝”之誉。喜画折枝花卉,擅长着色。作品传世极少,故宫博物院藏《写生蛱蝶图》卷传为其作品,专家多以为不真。画院待诏林椿以花鸟翎毛著称于时,画法师赵昌,今有《果熟禽来图》(故宫博物院藏)传世,与记载中赵昌画法相似。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善画獐、猿及花果禽鸟等。据说曾深入山中居住,观察兽类活动,所画动物极其生动传神。英宗时应召入画院在西庑殿作《百猿图》,未竟而卒。今传有《聚猿图》(藏日本),画于崇山峻岭间嬉戏的群猿。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宋神宗时画院画家。除擅画花鸟外,也擅画道释鬼神,创作不少壁画。其花鸟画重写生,并且不打草稿。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双喜图》轴,描绘西风袭过的深秋野外,一对绶带鸟飞来,对野兔叽叫。禽兔刻画细腻,树石草坡则用笔老健。故宫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图》卷,画数只麻雀于枯枝间栖憩的情景。其弟崔悫,字子中,也是画院画家,兄弟齐名,且画风相近,都是改变宋初以来“黄氏体制”的中坚人物。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又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历任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和陵州、洋州、湖州知州等。擅诗文词翰,亦长飞白书,在绘画上以墨竹闻名,称“湖州竹派”,成语“胸有成竹”即出于他的说法。与表弟苏轼诗词往来唱和,确立了四君子题材。其画竹,“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传世作品极少,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为其真迹,画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实,笔法严谨。广东博物馆藏有《墨竹图》一轴,系此轴临本。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伪待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墨竹图》轴,系传派作品。
扬补之(1097-1169),字无咎,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南昌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传一生不仕,擅词翰,工书法,尤长画梅。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四梅花图》卷,四枝梅花分别描绘从未开、欲放、盛开、残败等开放全过程。画法全用水墨,枝干皴擦用飞白法,花瓣用白描勾写。故宫博物院还藏有《雪梅图》卷等。其传人有其外甥汤正仲及徐禹功、赵孟坚等。
赵孟坚(1199-?),字子固,号彝斋,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南渡后寓居嘉兴海盐。其虽为宗室,但家境清寒,进士及第后任过一些小官,后提拔为提辖左藏库,出守严州。擅画水墨白描水仙、梅花、兰、 竹石等,风格清秀淡雅。今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卷、《岁寒三友图》页、《水仙图》卷。其中,《水仙图》卷系白描手法勾画花叶,微染浓淡墨色,分出阴阳向背,实为独创之画法。
李公麟(生平事迹见前),传世作品中的《五马图》是最为可信的真迹之一,虽无款,但有其好友黄庭坚的笺题和跋为证。该画描绘西域进献给北宋的五匹骏马,分别有奚官牵引,人马造型准确生动,线条洗炼概括,神情各异。《临韦偃牧放图》是李公麟奉皇命而临摹的,画中已掺杂了他自己的画法。前图二战前曾存日本私人处,后称已毁于战火。后图藏于故宫博物院,千马百人,巍为壮观。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画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画描写江南水乡儿童们放牧情形,儿童们或吹笛,或弈棋,或放风筝,远处还有农民荷锄而行,充满着田园之乐。
钱选(13世纪至14世纪初),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巽峰、清癯老人、习懒翁、霅溪翁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进士,工诗、书、画,以绘画成就最为突出,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鞍马等均深有造诣,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与赵孟钔
『伍』 花鸟画的代表人物是
花鸟画家辈出,如来唐代薛稷的鹤源、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现当代名气最大的齐白石也。
『陆』 恽寿平花卉册的技法。
以朱红和藤黄调白来粉,呈现花源瓣转折、翻转、厚薄的质感,花 瓣上的墨点要随花瓣起伏之形点写,切记不可随笔乱点,花蕊呈放射状,以淡黄色弧线形写出,蕊尖以浓墨按照不同的生长方向写出,暗示花蕊的前后空间关系;花叶以深花 青写正面,浅绿色写背面,叶上的脉络要虚实得当,也就是线再细也要压住纸,呈现萱草在微风中迎风展姿的自然独特姿态。
(6)花卉册的画法扩展阅读:
恽南田的山水画初学元代黄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隽之致,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为“清六家”。他的山水画,不让“四王”,小幅逸笔草草,寄郁勃于悠闲,枯而有润,淡而有奇,自成格局,有“四王”未到之处。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腊月,恽南田离家到杭州卖画。次年五月,托人购得杭州坟地两处,决定迁葬其父灵柩于湖上,以了其生平之愿。他急于筹款,抱病作画,以致病倒不起。其于三月十七日返回常州,次日卒于白云渡瓯香馆,终年五十八岁。一代才华绝世的宗师,就此默默地终结其坎坷的人生。
『柒』 举例说明花鸟画家及代表作品
宋
黄居寀(933-?),字伯鸾,成都人,黄筌次子。原在西蜀画院供职,后随旧主入宋。黄筌去世后,黄居寀成为领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画法也成为画院的标准,在宋代宫廷中占了90余年的主导地位。其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鹧棘雀图》轴,以细线勾出轮廓,然后敷重彩,层层晕染,感觉极为细腻,有富贵华丽之趣。
赵昌(?-约1016),字昌之,广汉(今四川剑南)人。擅画花果,师事滕昌佑,有“出蓝”之誉。喜画折枝花卉,擅长着色。作品传世极少,故宫博物院藏《写生蛱蝶图》卷传为其作品,专家多以为不真。画院待诏林椿以花鸟翎毛著称于时,画法师赵昌,今有《果熟禽来图》(故宫博物院藏)传世,与记载中赵昌画法相似。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善画獐、猿及花果禽鸟等。据说曾深入山中居住,观察兽类活动,所画动物极其生动传神。英宗时应召入画院在西庑殿作《百猿图》,未竟而卒。今传有《聚猿图》(藏日本),画于崇山峻岭间嬉戏的群猿。台北故宫博物院所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属江西)人,宋神宗时画院画家。除擅画花鸟外,也擅画道释鬼神,创作不少壁画。其花鸟画重写生,并且不打草稿。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双喜图》轴,描绘西风袭过的深秋野外,一对绶带鸟飞来,对野兔叽叫。禽兔刻画细腻,树石草坡则用笔老健。故宫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图》卷,画数只麻雀于枯枝间栖憩的情景。其弟崔悫,字子中,也是画院画家,兄弟齐名,且画风相近,都是改变宋初以来“黄氏体制”的中坚人物。
文人花鸟画家及其作品
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又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历任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和陵州、洋州、湖州知州等。擅诗文词翰,亦长飞白书,在绘画上以墨竹闻名,称“湖州竹派”,成语“胸有成竹”即出于他的说法。与表弟苏轼诗词往来唱和,确立了四君子题材。其画竹,“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传世作品极少,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为其真迹,画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实,笔法严谨。广东博物馆藏有《墨竹图》一轴,系此轴临本。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伪待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墨竹图》轴,系传派作品。
扬补之(1097-1169),字无咎,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南昌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传一生不仕,擅词翰,工书法,尤长画梅。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四梅花图》卷,四枝梅花分别描绘从未开、欲放、盛开、残败等开放全过程。画法全用水墨,枝干皴擦用飞白法,花瓣用白描勾写。故宫博物院还藏有《雪梅图》卷等。其传人有其外甥汤正仲及徐禹功、赵孟坚等。
赵孟坚(1199-?),字子固,号彝斋,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南渡后寓居嘉兴海盐。其虽为宗室,但家境清寒,进士及第后任过一些小官,后提拔为提辖左藏库,出守严州。擅画水墨白描水仙、梅花、兰、竹石等,风格清秀淡雅。今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卷、《岁寒三友图》页、《水仙图》卷。其中,《水仙图》卷系白描手法勾画花叶,微染浓淡墨色,分出阴阳向背,实为独创之画法。
牛、马画家及其作品
李公麟(生平事迹见前),传世作品中的《五马图》是最为可信的真迹之一,虽无款,但有其好友黄庭坚的笺题和跋为证。该画描绘西域进献给北宋的五匹骏马,分别有奚官牵引,人马造型准确生动,线条洗炼概括,神情各异。《临韦偃牧放图》是李公麟奉皇命而临摹的,画中已掺杂了他自己的画法。前图二战前曾存日本私人处,后称已毁于战火。后图藏于故宫博物院,千马百人,巍为壮观。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画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画描写江南水乡儿童们放牧情形,儿童们或吹笛,或弈棋,或放风筝,远处还有农民荷锄而行,充满着田园之乐。
http://www.cc5000.com/shi/huihua/sdhuaniao.htm
隋唐绘画
花鸟禽兽画
■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孙。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以书法名世,为书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画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其生动,时称一绝,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诗颂其画鹤。绘画作品已无存。
■ 曹霸,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魏高贵乡公曹髦后裔,官至左武卫将军。画承家学,擅画马,亦工肖像。成名于玄宗开元年间,天宝末年曾修补《凌烟阁功臣像》及画“御马”,技艺精辟,杜甫曾作《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推许之。今画迹已不传。
■ 韩干,京兆(今西安)人,活动于玄宗时代。少年时曾作酒肆佣工,得王维资助,改学绘画,十年而成。擅画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画马师承曹霸,但更重写生,所画之马,壮健神骏,被誉为“古今独步”。现存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牧马图》册页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照夜白图》卷。《牧马图》画一虞官驾白马缓行,右侧为一黑马,用笔纤细遒劲,色墨渲染得宜。此画曾经南唐内府及宣和内府收藏,并有宋徽宗题“韩干真迹”。《照夜白图》画玄宗坐骑照夜白,也是流传有绪的作品。另有旧题《韩干神骏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今定为五代人仿作。
■ 韦偃,长安(今西安)人,寓居于蜀,擅画人物、鞍马及山水。虽承家学传统,但青出于蓝。据记载,他画白川原牧马,马的姿态变化万千,穷极生动。今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一画来了解其风范,该图绘骏马一千二百余匹、圉人等一百四十余名,众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画山水,也对唐代山水松石的变革有过重要作用。
■ 边鸾,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卫长史。擅画禽鸟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鸟画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图》,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
■ 刁光胤(约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长安(今西安)人。唐天复年间避乱入蜀,留居30余年,卒于蜀。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等,一生作画勤奋,多为花鸟,为五代著名画家黄筌老师,亲授其艺。传世作品《写生花卉册》已被定为伪托之作。
http://www.cc5000.com/shi/huihua/sthuaniao.htm
元代花鸟画
◆钱选(13世纪至14世纪初),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巽峰、清癯老人、习懒翁、霅溪翁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进士,工诗、书、画,以绘画成就最为突出,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鞍马等均深有造诣,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与赵孟頫同里,并称为“吴兴八俊”。入元后隐居不仕,潜心作画以终其身。他的绘画继承前代传统,山水花鸟师赵昌,青绿山水师赵千里,广泛吸收前贤经验而自出新意。主张作画要体现文人的气质,即所谓“士气”,力图摆脱对于形似的刻意追求,这种主张在元初画坛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重要影响。传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浮玉山居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山居图》卷、《八花图》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花鸟》卷和《白莲花图》卷(山东朱檀墓出土,藏山东省博物馆)等。《八花图》是钱选早期花卉代表作,此图继承了宋代院体画法,笔法精工细密但富于文人画的气质。《白莲花图》卷为水墨淡设色,变早期的工丽为放逸。这种画法对明清水墨花卉画有较大影响。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今杭州)人,生卒不详,主要活动于元代中后期。善画山水、人物,尤精花鸟竹石,山水师郭熙,花鸟师黄筌,但改黄筌之设色工细之法为水墨晕染,自成一格,在元代及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故宫博物院藏《山桃锦鸡图》、《墨牡丹图》、山西省博物馆藏《花鸟》轴、上海博物馆藏《花竹禽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图》轴等。《山桃锦鸡图》画山桃修竹下的两只锦鸡,背景为坡石溪水,春意盎然。结构严谨,笔法沉稳凝练而又清劲秀润,是王渊水墨花鸟代表作。其弟子臧良也能传其法,有《草虫图》传世。
◆李衎(1244-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早年曾为小吏,后累官至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晚年辞官后居维扬。卒后封蓟国公。善画枯木竹石,墨竹初师金代王庭筠之子王曼卿,后学文同,双钩设色竹师唐代李颇,极富盛名。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图》卷(后半卷藏于故宫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双钩竹图》轴、《沐雨图》轴、《新篁图》轴、《墨竹图》卷(以上藏故宫博物院)和《新篁树石图》轴(南京博物院藏)等。《四清图》是李衎65岁时所画,用笔沉着稳健,墨色淋漓清润,将各种竹子的姿态及竹子的新老枯荣都表现得十分真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并著有《息斋竹谱》传世,是他画竹经验的总结。其子李士行继承家学,传世作品有《乔松竹石图》轴等,画法出于乃父,惟功力稍差。
赵孟頫在古木竹石和花鸟画方面,也是具有突出成就的高手。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秀石疏林图》卷和《古木竹石图》轴。《秀石疏林图》纸本墨笔,画巨石周围分布数株古木丛篁,用飞白法画巨石,表现了巨石的坚硬质感;用圆劲的笔法画古木,表现了了树木挺劲的枝干;用峭利的笔法画竹叶,表现了竹的潇洒。充分施展了书法笔墨在绘画中的效用。他在此画后的跋中题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首诗进一步阐明了唐代张彦远关于“书画同法”的理论,极大地影响了明清以来文人画创作的风气。此外,上海博物馆藏的赵孟頫《出墙图》以青色写竹,故宫博物院藏《幽篁戴胜图》则笔法工细,得院体花鸟画法遗意。赵室一门中,许多人都是著名的书画家,其妻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善画竹,是古代最有名的女画家之一,书画均学赵孟頫。故宫博物院藏其《墨竹》卷,笔法尖劲。其子赵雍(1289-?),字仲穆,以父荫入仕,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书画得家法,均有较高成就。与其父一样多才多艺,并精于鉴赏。存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松溪钓艇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竹石图》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官至奎章阁鉴书博士,是元代极有眼力的书画鉴赏家。博学多能,诗文书画都有很高的声誉。善画墨竹,师法文同、李衎,也善墨花。传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阁墨竹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双竹图》轴等。此两幅均仿文同法,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前图枝干挺劲,笔墨浑厚沉着,石用董、巨一派披麻皴法,为其后期代表作。
◆顾安(1289-1364),字定之,自号迂讷老人。祖籍淮东,平江(苏州)人。曾人泉州路判官等职。以善画竹闻名于世,尤其喜画风竹新篁。画法综合文同及赵孟頫、李衎、柯九思诸家所长,自成面貌。传世主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图》轴、《新篁图》、《风雨竹图》、《墨笔竹石》轴等。《幽篁秀石图》轴画秀石一块,玲珑剔透,连勾带染,不见笔墨痕迹,石后丛篁林立,竹叶飘摇,是顾安墨竹代表作。
◆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农家,屡试不第后,遁迹江湖,遍游名山大川。后归隐九里山,朱元璋进军浙东时出山,任谘议参军,不久病死。他能诗善画,尤工于墨梅,继承了南宋扬无咎之法并推崇华光和尚所画梅花,自成一家,以胭脂作没骨梅花是其首创。他的画梅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并著有《梅谱》传世,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画梅经验。传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墨梅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图》轴等。《墨梅图》是《元五家合绘》卷中的一段,纸本墨笔,画枝干挺秀的梅花一枝,穿插得势,淡墨点花瓣,浓墨勾蕊,显得极为清润。并有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得益彰,画家借画墨梅标榜自己清高孤洁的思想。
◆郭畀(1280-1335),字天锡,号思退,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历任饶州路鄱阳书院山长、处州青田县腊原巡检等职。工书画,书法学赵孟頫,山水有米家风范,尤善竹木窠石。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幽篁枯木图》卷等。
元四家中的吴镇和倪瓒也都善画竹石题材。吴镇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竹谱册》传世,共22幅,各有姿态,笔法简洁苍劲,为其竹石代表作。倪瓒的竹石画也极负盛名。传世竹石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竹枝图》卷、《怪石丛篁图》轴等。《竹枝图》画修竹一枝,以秃笔浓墨画成,笔墨瘦劲苍健,表现了新竹的秀嫩潇洒之姿。倪瓒画竹,往往超乎于形似之外,着重抒发“胸中逸气”,自题其画竹云:“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视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捌』 没骨法的没骨山水
张僧繇相传为南朝张僧繇所创,后唐杨升传之,擅没骨山水。
张僧繇,萧梁时期的画家,主要活动于6世纪上半期,生平的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仿杨升山水图轴为主。梁武帝是南朝力倡佛法的统治者,在他的倡导下,修建寺院之风盛极一时。张僧繇最受梁武帝器重,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张家样”,是古代寺庙中影响最大的样式之一。他曾吸取天竺晕染画风在一乘寺画凹凸花,因其强烈的立体感吸引观众,以致时人称一乘寺为凹凸寺。他有较好的写实能力,曾为梁武帝摹写居于各地的诸王像,达到“对之如面”的境地。关于他的画迹还有不少神奇的传说,都说明了他的创作在人们心目中有强烈的印象。尤其应当提出的是,顾恺之、陆探微的风格是“笔迹周密”的“密体”,而张僧繇则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江苏 武进(今常州)人。他幼年随父抗清,失败后隐居卖画。与王翚为好友,二人经 常一同游历、观摩以切磋画艺。他早年主要创作山水画,师法元人,并上溯董源 、巨然,风格空灵清旷,但因画艺不第王翚,不愿居其二,于是中年以后专攻花 鸟,创没骨法,这种画法不采用墨笔勾勒轮廓然后敷色的传统方法,而是以色彩 直接渲染,粉笔带脂,点染并用。同时,讲究以写生为基础,极力摹写,得其活色天香而后已。在创作中,恽寿平追求以宋法运元格,以极似求不似,重在“摄情”,画风清新雅丽、淡冶秀美,于绚烂中求平淡天真,表现了“清如水碧,洁 如霜露”般理想化的美的境界,极好的体现出董其昌所极力推崇的文人画旨趣。 代表作有《灵岩山图》、《锦石秋花图》、《花卉册》等。恽寿平的没骨画法在 清初画坛上“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从学者甚多,如马元驭、范廷镇、恽冰等,蒋廷锡、邹一桂等仕宦花鸟画家亦颇受影响,形成了以恽寿平为代表的“常州派”,并被清人视为花鸟画的“写生正派”,与“四王”的“山水正宗”相 比肩。
『玖』 清初六大家的代表人物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江苏太仓娄东人。祖父是明代万历朝的首辅。代表作有《落木寒泉图》、《云壑烟滩图》等。
王鉴(1598-1677),字园照,号湘碧,与王时敏为同族子侄。代表作有《梦境图》、《下山图》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康熙时进士,累官至户部侍郎。代表作有《梦境图》、《下山图》等。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江苏常熟虞山人。代表作有《溪山红树图》、《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等。康熙中期,应诏以布衣供奉内廷。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号南田,江苏武进人。代表作有《双清图》轴、《花卉册》等。恽寿平不但画法独步,而且诗格超逸,书法得褚遂良真传,世称“南田三绝”。
吴历(1632-1718)号墨井道人,常熟人,师从王时敏。吴历画冷隽,富于纵深感与立体感。晚年信奉基督教,改用西洋法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