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陈淳花卉图

陈淳花卉图

发布时间: 2022-03-14 18:23:20

A. 简述明代陈淳,徐渭花鸟画作品特点

陈淳,
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 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 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他绘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颇得氤氲之气。他的泼墨之功,往往见于画烟云之中。在写意花卉方面,陈淳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谓"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开明代写意花鸟画新格局。笔墨简洁精练,风格疏爽,追求闲适宁静的意趣。他在水墨的表现上,能掌握生纸性能,使墨与水分开,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种种微妙变化。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他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
徐渭
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笔简意赅,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鸟画,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其写意画,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笔下的四时花木,画家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刻画的入木三分,分别舒展九尺与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冲画外,不见首尾,与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蟠龙的藤蔓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中的纵横之气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无不具备振笔疾书的即兴性和不可重复性,呈现出中国绘画中最为强烈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艺术的加工,使其蕴含某种内在的气质、精神,这种气质、精神又使欣赏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徐渭笔下的南瓜、菊花图,一气呵成,驱墨如云,气势逼人,同时又恰如其分的驾驭笔墨,轻重、浓淡、疏密、干湿极富变化。墨法上既呈随意浸渗的墨晕,又见控制得宜的浓淡。虽然被徐渭自称“戏抹”,然而在写意中仍生动的传达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韵。它的梧桐图,只以泼墨笔法绘其一小部分,却有使人联想到挺拔正直的参天梧桐。正如翁方纲所说:“纸才一尺树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庐。恐是磊落千丈气,夜半被酒歌嘘唏。” (《复初斋诗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笔法,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欣赏者营造出一片开阔的审美天地。

B. 陈淳属于哪个时期的画家,代表作有哪些

明代画家陈淳,1482-1544(一作1482-1539),明。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回,亦答号白阳山人,苏州(今江苏苏州)人。天才秀发,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诗、画,咸臻其妙。少年作画,亦学元人为精工,中岁忽斟酌米、高间,写意而已。画山水淋漓疏爽,不落蹊径。尤妙写生,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而疏斜历乱,偏其反而,咄咄逼真。久之,并浅色浅墨之痕渐无矣。尝游文徵明之门,徵明尝微笑谓:“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正书初从文氏,欲取风韵,遂成媚侧;行书出杨凝式、林藻,老笔纵横可赏;小篆潇洒而劲。巡抚都御史陈公开馆礼聘,俾书五经、周礼镂板置学,名益大震。卒年六十二,一作五十八。现存作品《松菊图》、《葵石图》、《菊花图》、《折枝柿》、《瓶莲图》、《花卉》扇面等。陈淳写意,淡墨欹毫,独创面目,在写意花鸟方面显得更有贡献,成为明中叶的大家。

C.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了哪些中国书画珍品

以下是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中国书画目录 希望题主采纳给分哦
五代 传董源 溪岸图 220.3 x 109.2 cm
传董其昌 诗扇 17.0 x 52.1 cm
倪元璐 自书道中诗 16.8 x 47.9 cm
元 传夏永 吕洞宾过岳阳楼图 21.9 x 18.7 cm
元 传王振鹏 大明宫图 31.1 x 683.3 cm
元 传王振鹏 金明池龙舟图 34.3 cm x 53.8 m
元 传赵孟頫 花溪浴马图 39.1 x 402.6 cm
元 倪敬 寒梅图 106.5 x 24.8 cm
元 倪瓒 江渚风林图 59.1 x 31.1 cm
元 倪瓒 秋林野兴图 98.1 x 68.9 cm
元 倪瓒 虞山林壑图 94.6 x 35.9 cm
元 元人 人马图 45.1 x 38.1 cm
元 元人 仿吴道子观音坐像 102.9 x 51.8 cm
元 元人 冬鸦秃木图 41.6 x 37.3 cm (1)
元 元人 冬鸦秃木图 41.6 x 37.3 cm
元 元人 摹张雨双诗 29.8 x 160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九歌 32.1 x 467.4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蒙人马驼图 30.5 x 31.3 cm
元 元人 春郊牧羊图 24.1 x 24.8 cm
元 元人 梅竹石图 130.2 x 49.5 cm
元 元人 罗汉像 112.4 x 49.1 cm
元 元人 耕稼图 26.7 x 506.4 cm
元 元人 莲池水禽图 141.6 x 67.9 cm
元 元人 诗扇
元 元人 释迦三尊图 96.5 x 48.9 cm
元 元人 高士观梅图 94.6 x 29.2 cm
元 元人 黑猿图 24.4 x 23.8 cm
元 吴镇 老松屈曲图 166.1 x 82.6 cm
元 吴镇 芦滩钓艇图 31.1 x 53.8 cm
元 吴镇 高节凌云图 166.7 x 97.8 cm
元 唐棣 摩诘诗意图 128.9 x 68.7 cm
元 唐棣 霜浦归渔图 134.3 x 86 cm
元 夏永 黄鹤楼图 20.6 x 26.7 cm
元 姚彦卿 雪山行旅图 98.1 x 54 cm
元 张可观 露台观月图 26.7 x 24.8 cm
元 张羽 松轩春霭图 92.1 x 31.8 cm
元 张逊 松石图 90.8 x 41.9 cm
元 方从义 云山图 26.4 x 144.8 cm
元 李尧夫 达摩渡江图 85.6 x 34.1 cm
元 李衎 竹石图 189.9 x 55.2 cm
元 柯九思 仿文同竹枝图 107.6 x 47.6 cm
元 王冕 断桥香雪图 113 x 50.2 cm
元 王振鹏 维摩不二图 39.2 x 218.3 cm
元 王蒙 丹崖翠叠图 67.9 x 34.3 cm
元 王蒙 空林草亭图 25.1 x 28.3 cm
元 王蒙 素庵图 136.5 x 44.8 cm
元 盛懋 秋林渔隐图 102.6 x 33.3 cm
元 盛懋 秋林渔隐图 26.7 x 33.7cm
元 盛著 秋江垂钓图 25.9 x 27.4cm
元 罗稚川 古木寒鸦图 132.1 x 80.3 cm
元 耶律楚材 送刘满诗 36.8 x 283.8 cm
元 赵原 仿燕范山水图 24.9 x 77.5 cm
元 赵原 晴川送客图 95.3 x 35.2 cm
元 赵孟頫 即事绝句 133.4 x 53 cm
元 赵孟頫 双松平远图 26.8 x 107.5 cm
元 赵孟頫 右军四事 24.4 x 117 cm
元 赵孟頫一门 三世人马图 30.2 x 178.1 cm
元 赵苍云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22.5 cm x 564 cm
元 边鲁 牡丹孔雀图 169.9 x 102.2 cm
元 邓宇 竹石图 135.1 x 42.2 cm
元 钱选 兰亭观鹅图 23.2 x 92.7 cm
元 钱选 梨花图 31.3 x 96.2 cm
元 陆广 丹台春晓图 61.6 x 26 cm
元 颜庚 钟馗嫁妹图 24.4 x 253.4 cm
元 鲜于枢 石鼓歌 44.9 x 459.9 cm
元人 老僧月下读经图 74.6 x 33 cm
元明人 云行雨施图 44.8 x 190.8 cm
元明人 仿赵雍蒙人马戏图 26.7 x 172.7 cm
元明人 仿钱选归去来辞图 106.7 x 26 cm
元明人 宫苑婴戏图 139.4 x 76.2 cm
元末明初 仿王诜秋林鹤逸图 24.8 x 25.4 cm
吴宽 喜雨诗 17.1 x 49.5 cm
唐 唐人 四十三行灵飞经墨迹 20.8 x 8.9 cm
唐寅 一年歌 17.3 x 49.8 cm
宋 仿周昉戏婴图 30.5 x 48.6 cm
宋 传刘松年 春山曛暮图 24.8 x 26 cm
宋 传夏珪 泽畔疾风图 26 x 27 cm
宋 传屈鼎 夏山图 45.4 x 115.3 cm
宋 传李唐 观瀑图 25.1 x 25.7 cm
宋 传李唐 重耳复国图 29.4 x 828 cm
宋 传李嵩 货郎图 26.4 x 26.7 cm
宋 传李迪 寒柯山鹧图 23.8 x 24.1 cm
宋 传杨邦基 聘金图 26.7 x 142.2 cm
宋 传江参 百牛图 31.8 x 221.8 cm
宋 传燕文贵 江邨图 24.1 x 25.4 cm
宋 传燕文贵 秋山萧寺图 32.7 x 321.3 cm
宋 传王齐翰 待诏挑耳图 25.1 x 47.6 cm
宋 传直翁 药山李翱问道图 31.8 x 84.5 cm
宋 传赵令穰 江村秋晓图 23.7 x 104.1 cm
宋 传赵克夐 藻鱼图 22.5 x 25.1 cm
宋 传阎次于 松壑隐栖图 21.4 x 23
宋 传阎次于 风雨维舟图 24.8 x 27.3 cm
宋 传陈居中 胡骑春猎图 24.1 x 27.3 cm
宋 传黄宗道 射鹿图 24.6 x 78.9 cm
宋 周东卿 鱼乐图 30.8 cm x 593.7 cm
宋 夏珪 山市晴岚图 24.8 x 21.3 cm
宋 宋人 三猿得鹭图 24.1 x 22.9 cm
宋 宋人 乞巧图 161.6 x 110.8 cm
宋 宋人 仿周文矩宫中图 26 x 146.7 cm
宋 宋人 仿夏圭溪口垂钓图 23.2 x 23.8 cm
宋 宋人 仿夏珪冒雨寻庄图 25.6 x 26.4 cm
宋 宋人 仿李成寒林策驴图 161.9 x 100.3 cm
宋 宋人 仿范宽山水图 166.1 x 104.5 cm
宋 宋人 仿马远松荫玩月图 25.4 x 25.4 cm
宋 宋人 仿马远洞天论道图 24.8 x 25.2 cm
宋 宋人 佛祖降世图 104.5 x 53.7 cm
宋 宋人 冬雁图 31.4 x 28 cm
宋 宋人 别院春山图 26.2 x 286.5 cm
宋 宋人 吕洞宾过岳阳楼图 23.8 x 25.1 cm
宋 宋人 摹韩干圉人呈马图 30.5 x 51.1 cm
宋 宋人 新安汪氏谱牒 33.3 x 24.8 cm
宋 宋人 明皇幸蜀图 113.7 x 82.9 cm
宋 宋人 春光先到图 23.8 x 24.4 cm
宋 宋人 水牛图 23.2 x 24.1 cm
宋 宋人 泛舟柳塘图 23.3 x 24.9 cm
宋 宋人 猿鹿图 17.8 x 22.2 cm
宋 宋人 琉璃堂人物图 31.4 x 128.4 cm
宋 宋人 睢阳五老图毕世长像 40 x 32.1 cm
宋 宋人 竹梅小禽图 25.7 x 26.7 cm
宋 宋人 维摩诘经图 27.9 x 794.7 cm
宋 宋人 芦鹭图 25.2 x 26.2 cm
宋 宋人 豳风图 29.2 × 1398.9 cm
宋 宋人 雪景待渡图 25.1 x 25.7 cm
宋 宋人 雪桥买鱼图 24.8 x 26.0 cm
宋 宋人 风雨拉纤图 24.1 x 25.7 cm
宋 宋人 骑驴图 64.1 x 33 cm
宋 宋徽宗 翠竹双禽图 33.7 x 55.4 cm
宋 宋高宗、马和之 诗经国风画意 27.8 x 663.6 cm
宋 张即之 行书杜甫乐游原诗残卷 32.4 x 76.8 cm
宋 李公麟 孝经图 21.9 x 475.6 cm.part1
宋 李公麟 孝经图 21.9 x 475.6 cm.part2
宋 李结 西塞渔社图 40.6 x 136.5 cm
宋 梁楷 泽畔行吟图 22.9 x 24.3 cm
宋 米友仁 云山图 27.6 x 57 cm
宋 米芾 吴江舟中诗 31.1 x 557 cm
宋 苏轼 墨竹图 54.3 x 33 cm
宋 赵孟坚 梅竹三诗谱 34 x 353.1 cm
宋 赵孟坚 水仙图 33.2 x 374 cm
宋 郭熙 树色平远图 35.6 x 104.4 cm
宋 金处士 十王图五幅 129.5 x 49.5 cm
宋 马和之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六篇图 32.4 x 1304.9 cm
宋 马远 月下赏梅图 25.1 x 26.7 cm
宋 马远 观瀑图 25.1 x 26 cm
宋 马远 高士观瀑图 29.1 x 27.6 cm
宋 马麟 兰图 26.5 x 22.5 cm
宋 马麟 春山乔松图 25.2 x 26 cm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图 41.6 x 241.3 cm (1)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图 41.6 x 241.3 cm
宋 黄庭坚 廉颇蔺相如列传 33.7 x 1840.2 cm
宋 龚开 壶天乐图 29.8 x 431.8 cm
宋元人 六马图 46.2 x 168.3 cm
宋光宗 五言联团扇 21.3 x 21 cm
宋孝宗 池上诗团扇 22.9 x 24.4 cm
宋孝宗 渔父诗团扇 23.5 x 25.4 cm
宋理宗 暮春诗团扇 24.4 x 23.5 cm
宋理宗 枝上诗团扇 27.9 x 24.1 cm
宋理宗 湖上诗团扇 25.1 x 25.1 cm
宋理宗 潮声联团扇 20.8 x 22.1 cm
宋理宗 秋深联团扇 23.7 x 17.8 cm
宋至明 传宋徽宗 荔枝山雀图三幅
宋高宗 天山诗团扇 23.5 x 24.4 cm
张凤翼 七言律诗 15.9 x 49.5 cm
文彭 临献之地黄汤帖 15.2 x 48.3 cm
文徵明 三诗 16.2 x 51.4 cm
文徵明 夏日雨后书诗扇 16.2 x 49.5 cm
明 丁云鹏 十八罗汉图 21 x 233.7 cm
明 传仇英 星宿神形图 19.2 x 402 cm
明 传仇英 清明上河图 29.2 x 645.2 cm
明 传仇英 白描罗汉图 34.4 x 524.2 cm
明 传仇英 鞑靼狩猎图
明 传吴宽 扇面17.5 x 49.5 cm
明 传周天球 扇面 17.5 x 54.0 cm
明 传唐寅 冬景图 18.4 x 51.1 cm
明 传唐寅 墨竹图 29.1 x 150.2 cm
明 传唐寅 蕉叶睡女图 20.3 x 61.0 cm
明 传张弼 千字文 31.1 x 755.7 cm
明 传彭年 书扇 16.5 x 47.0 cm
明 传文嘉 湖岸亭图 17.5 x 49.5 cm
明 传文彭 扇面 19.1 x 53.3 cm
明 传文徵明 山水 18.1 x 52.1 cm
明 传文徵明 玉兰图 27.9 x 133 cm
明 传王宠 扇面 17.1 x 50.8 cm
明 传王穉登 扇面 16.8 x 49.5 cm
明 传董其昌 仿米家山水图 25.9 x 219.1 cm
明 传蓝瑛 仿黄公望山水 16.8 x 52.1 cm
明 传陆治 山水 18.4 x 48.9 cm
明 传陈洪绶 扇面 16.2 x 50.5 cm
明 传陈洪绶 花瓶图 162.2 x 60 cm
明 传陈淳 花卉图册 32.5 x 57.3 cm
明 倪元璐 云石图 130.8 x 45.4 cm
明 刘俊 汉殿论功图 166.4 x 106 cm
明 卞文瑜 秋窗读易图 26 x 108 cm
明 吴弈 篆书怡松卷首 32.4 x 144.8 cm
明 周天球 人日雪霁集虎丘诗页 18.7 x 30.5 cm
明 周天球 扇面 18.3 x 53.7 cm
明 唐寅 垂虹别意图 29.7 x 107.6 cm
明 唐寅 山水八段图 32.4 x 413.7 cm
明 唐寅 春雷墨竹图 17.3 x 49.8 cm
明 唐寅 答门生李子元诗 27 x 25.1cm
明 唐寅 致若容札 26.7 x 64.1 cm
明 唐寅 苇渚醉渔图 72.2 x 37 cm
明 唐寅 薛涛戏笺 30.8 x 30.8 cm
明 唐寅 观瀑图 52.7 x 24.8 cm
明 夏昶 清风高节图 203.4 x 59.7 cm
明 姚绶 文字饮诗书画 23.3 x 77.2 cm
明 宋克 七言律诗 26.7 x 69.2 cm
明 宋珏 手札 22.4 x 24.4 cm
明 宋珏 手札 29.2 x 45.7 cm
明 居节 雨后诗 15.9 x 47.8 cm
明 张瑞图 后赤壁图 27.9 x 320 cm
明 张瑞图 赤壁赋 28.9 x 19.1 cm
明 张路 习画图 148.9 x 98.7 cm
明 恽向 山水册十开 26 x 15.2 cm
明 戴进 涉水返家图 167.6 x 82.6 cm
明 文从简 扇面 16.5 x 53.3 cm
明 文仲义 书扇 16.8 x 49.2 cm
明 文嘉 为项元汴作山水图 117.5 x 39.8 cm
明 文嘉 致姚制函 21.6 x 38.7 cm
明 文彭 送林俊还闽诗稿 29.2 x 39.7 cm
明 文徵明 上岳丈吴愈函 22.9 x 30.8 cm
明 文徵明 东林避暑图 31.8 x 108 cm(缺一幅)
明 文徵明 小楷陆机文赋 23 x 117.8 cm
明 文徵明 拙政园八景 26.4 x 27.3 cm
明 文徵明 潇湘八咏册页 21.0 x 19.7 cm
明 文徵明 藂桂斋图 31.6 x 56.2 cm
明 文徵明 高士隐居图 95.3 x 45.7 cm
明 明人 仿仇英山水 37.9 x 240 cm
明 明人 仿仇英苏惠织锦璇玑图 25.6 x 311.8 cm
明 明人 仿吴镇墨竹图 31.8 x 665.5 cm
明 明人 仿夏圭长江万里图 59.4 x 487.7 cm
明 明人 传吴镇墨竹图 34.3 × 527.7 cm
明 明人 传李公麟神仙图 34.0 x 215.9 cm
明 明人 四时山水图 35.1 x 569.9 cm
明 明人 胡笳十八拍 28.6 x 1196.3 cm
明 李乔 书扇 16.5 x 51.4 cm
明 杜堇 伏生受经图 147 x 104.5 cm
明 杨文骢 书扇 16.8 x 53.3 cm
明 汪懋麟 书扇 15.9 x 48.9 cm
明 沈仕 双诗 18.4 x 49.5 cm
明 沈周 四季花卉图 27.5 x 504.8 cm
明 沈周 溪山秋色图 20.6 x 640.7 cm
明 沈周 雨夜幽寂图 79.7 x 33.3 cm
明 沈周、文徵明 山水合璧图 36.8 x 1729.3 cm
明 沈度 致梁仲仁书 26 x 33.7 cm
明 焦竑 手札 27 x 16.8 cm
明 王宠 致南村书 25.7 x 34.0 cm
明 王穉登 七言诗 18.1 x 51.4 cm
明 王穉登 残稿 24.4 x 40.2 cm
明 王穉登 短札 24.6 x 13.5 cm
明 王衡 书诗 19.1 x 56.5 cm
明 王鏊 书诗 17.1 x 50.2 cm
明 王鏊 尺牍 24.1 x 29.2 cm
明 王鏊 赠别诗 207 x 63.5 cm
明 范允临 书扇 17.8 x 53.3 cm
明 莫是龙 书花底诗 15.2 x 48.4 cm
明 董其昌 书谢惠连雪赋 26.7 x 183.7 cm
明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册页 32.1 x 23.2 cm
明 董其昌 山水八景册页 24.4 x 16 cm
明 董其昌 王维五言绝句诗 188.9 x 74.3 cm
明 董其昌 致陈继儒二札 23 x 23 cm
明 董其昌 荆溪招隐图 26 x 92.6 cm
明 蓝瑛 仿宋元图册 31.6 x 24.8 cm
明 蓝瑛 春江渔隐图 184.8 x 90.8 cm
明 蓝瑛 红友图 148.9 x 47.3 cm
明 薛明益 手札 14.6 x 45.7 cm
明 谢环 杏园雅集图 37.1 x 243.2 cm
明 赵左 仿大痴山水 24.4 x 631.5 cm
明 邢侗 兰州诗 15.2 x 48.3 cm
明 邹之麟 书诗 16 x 52.4 cm
明 郑重 搜山图 27 x 847.1 cm
明 钱榖 兰亭修契图 24.1 x 435.6 cm
明 阮大铖 书扇 17.8 x 50.2 cm
明 陆应阳 书扇 15.1 x 46.7 cm
明 陆治 桃花锦浪图 16.5 x 46.7 cm
明 陆治 种菊图 106.7 x 27.3 cm
明 陈元素 书诗 17.5 x 53 cm
明 陈名夏 书扇 16.5 x 52.1 cm
明 陈洪绶 准提佛母法像 125.1 x 48.4 cm
明 陈洪绶 扇面合册 24.1 x 52.1 cm
明 陈洪绶 摹古册页 17.8 x 17.8 cm
明 陈洪绶 林亭清话图扇面 20.3 x 55.9 cm
明 陈洪绶 画册 22.2 x 9.2 cm
明 陈洪绶 陈小莲 杂画册十一开 22.2 x 21.7 cm
明 陈淳 溽暑花卉图 320.4 x 99.7 cm
明 陈淳 重阳诗 17.1 x 51.4 cm
明 陈继儒 书李白登庐山观瀑布诗 18.4 x 51.4 cm
明 陈继儒 书诗 16.5 x 49.5 cm
明 陈继儒 刘敬仲记 30 x 15.6 cm
明 陈继儒 诗赠董其昌 21.9 x 29.8 cm
明 项元汴 山水诗画 30.2 x 92.7 cm
明 项圣谟 山水花鸟册页 28.3 x 22.5 cm
明 项圣谟 梅枝图16.5 x 50.8 cm
明 项圣谟 秋景图页 24.8 x 33 cm
明 魏之克 金陵四季图 31.3 x 1183.6 cm
明 黄道周 松石图 173 x 47 cm
明 龚鼎孳 书扇 16.5 x 52.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白莲社图 30.2 x 593.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群仙理佛图 34 x 215.9 cm
明清人 仿赵孟頫山阴修契图 33.3 x 348 cm
明清人 仿赵孟頫相马图 30.5 x 102.9 cm
明清人 仿郭忠恕洛阳辋川图 31.8 x 490.2 cm
明清人 传仇英仿李昭道湖畔宫图 35.9 x 27.0 cm
明清人 传倪瓒九龙山居图并十三跋 27.9 x 146.1 cm
明清人 传李公麟龙王请斋图 147.3 x 28.9 cm
明清人 传沈周 四松图 154.0 x 60.3 cm
明清人 传沈周 帆艇图 24.4 x 37.6 cm
明清人 传沈周 柳亭图 24.3 x 37.5 cm
明清人 传沈周 秋叶图 24.4 x 37.8 cm
明清人 传沈周 过桥图 24.4 x 37.6 cm
明清人 传沈周山水 17.5 x 52.7 cm
明清人 传沈周秋渚浴禽图 29.2 x 453.1 cm
明清人 传钱选洗象图 34.0 x 57.2 cm
明清人 传陈淳山水 32.7 x 750.6 cm
明清人 养正图十则 34.3 x 52.1 cm
明清人 写经三卷
明清人 摹赵孟頫西成归乐图 22.9 x 89.5 cm
明清人 翎毛图 32.9 x 199.7 cm
杨妹子 春日诗团扇 23.2 x 24.4 cm
杨妹子 蔷薇诗团扇 23.5 x 24.5 cm
沈周 为汉文诗 16.5 x 47 cm
清 传八大山人 书画册页 19.7 x 17.6 cm
清 传恽寿平 山水 17.5 x 52.1 cm
清 传恽寿平 桂图 20.6 x 30.5 cm
清 传恽寿平 百花图 41.9 x 649 cm
清 传恽寿平 菊图 30.2 x 20.6 cm
清 传査士标 书扇 15.9 x 51.4 cm
清 传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 16.5 x 49.5 cm
清 传王时敏 山水 16.5 x 52.1 cm
清 传王翚 中秋夜景图 57.2 x 40.6 cm
清 传王翚 仿燕文贵山水 16.5 x 48.9 cm
清 传王翚 采苓图 17.1 x 50.8 cm
清 传王鉴 仿徽宗山水 16.2 x 52.1 cm
清 传王铎 扇面 16.2 x 51.4 cm
清 八大山人 与文玉书 17.1 x 49.5 cm
清 八大山人 双鹰图 187.3 x 90.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册页 18.7 x 23.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十二册页 25 x 34 cm
清 八大山人 致鹿邨先生十札 19.7 x 13.8 cm
清 八大山人 荷塘戏禽图 27.3 x 205.1 cm
清 八大山人 鱼石图 135.3 x 61 cm
清 弘仁 幽谷泉声图 102.9 x 41 cm
清 恽寿平 临帖三种 17 x 50.8 cm
清 恽寿平 仿宋元诸家山水册 27 x 39.7 cm
清 恽寿平 夏夜荷塘图 209.1 x 98.3 cm.jpg
清 恽寿平 花卉 17 x 50.8 cm
清 樊圻 为玉翁作山水册 15.2 x 18.9 cm
清 樊圻 山水册 16.8 x 20.3 cm
清 法若真 画说 31.1 x 367 cm
清 王原祁 为瞻亭作山水 95.3 × 47 cm
清 王原祁 仿吴镇山水图 108.6 x 51.4 cm
清 王原祁 江国垂纶图 26 x 146.1 cm
清 王原祁 辋川图 35.6 x 545.5 cm
清 王时敏 仿黄公望山水 15.7 x 49.5 cm
清 王时敏 仿黄子久山水图 134.6 x 56.5 cm
清 王时敏、王鉴 仿古山水册 25.7 x 16.5 cm
清 王翚 仿巨然燕文贵山水图 31.1 x 402.3 cm
清 王翚 仿李成雪霁图 112.7 x 35.9 cm
清 王翚 太行山色图 25.3 x 209.4 cm
清 王翚 康熙皇帝南巡图第三卷(济南至泰山) 67.9 x 1393.8 cm
清 王翚 溪山雨霁图 114 x 45.4 cm
清 王翚 雨过山图 16.4 x 49.2 cm
清 王翚、王时敏 仿古山水册 22 x 33.8 cm and 25.4 x 33 cm
清 王鉴 仿古山水册页 29.8 x 31.4 cm
清 王铎 尺牍 27.3 x 15.2 cm
清 王铎 山水图 55.9 x 27 cm
清 石涛 五诗 17.5 x 44.5 cm
清 石涛 人物山水图 21.6 x 28.6 cm
清 石涛 十六罗汉图 46.4 x 598.8 cm
清 石涛 四季景观册页 21 x 31.4 cm
清 石涛 寻仙册页 14.9 x 27.3 cm
清 石涛 山水 17.5 x 44.5 cm
清 石涛 归棹册页 21.1 × 13.5 cm
清 石涛 游张公洞之图 45.9 x 286.4 cm
清 石涛 秋林人醉图 161 x 70.5 cm
清 石涛 重阳山水 71.6 x 42.2 cm
清 石涛 野色册页 27.6 x 24.1 cm
清 石涛 题忍菴画像 58 x 136.8 cm
清 石涛 黄山三十六峰意图 205.9 x 78.7 cm
清 翁同龢 一笔虎 129.5 x 67.3 cm
清 郑燮 兰竹图 34.9 x 374.7 cm
清 郑燮 远山烟竹图屏 179.1 x 68.3 cm
清 金农 为马曰琯作画诗 16.8 x 26.4 cm
清 金农 册页 28.6 x 23.8 cm
清 金农 梅花册页 25.4 x 29.8 cm
清 髡残 石梁飞瀑图 125.7 x 61 cm
清 龚贤 云山居图 325.1 x 112.4 cm
清 龚贤 冬景山水图 165.7 x 48.9 cm
清 龚贤 十二月令山水册 30.2 x 62.9 cm
清 龚贤 山水册 22.2 x 44.1 cm
清 龚贤 树景山水册 15.9 x 19.1 cm
清 龚贤 水墨山水册配诗 27.3 x 41 cm
王谷祥 五言律诗两首 16.2 x 47.3 cm
王铎 临虞世南贤兄帖 16.8 x 52.7 cm
祝允明 书陈鹤诗 19.1 x 49.5 cm
董其昌 节书归去来辞 17.5 x 50.5 cm

D. 写意花鸟画的历史画派

五代黄筌、徐熙并起,渐成两大系统,以后继续衍生。明代花鸟画演变成四大系统,一为边景昭、吕纪的黄氏体,二为林良、徐渭的大写意体,三为陈淳的简笔水墨淡彩小写意体,四为周之冕的勾花点叶兼工写体。《国朝画征録》卷下则把花鸟画归纳为三派,称“花鸟有三派:一为勾染,一为没骨,一为写意。勾染,黄筌法也;没骨,徐熙法也。后世多学黄筌,若元赵子昂、王若水,明吕纪,最称好手;周之冕略兼徐氏法,所谓勾花点叶是也。……其写意一派,宋时已有之,然不知始自何人。至明林良,独擅其胜,其后石田、白阳辈,略得其意,若其全体之妙,非大有力者学之必败”(李来源、林木编《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40页)。
五代黄筌、徐熙两大系统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的画派衍生。明代花鸟画的四大系统,亦是考察中国花鸟画派衍生之变的重要窗口。边景昭,字文进,博学能诗,擅画花鸟,继承两宋院体工笔重彩的传统,作品妍丽堂皇,精细工致,韩昂《图绘宝鉴续编》称其作品“不但勾勒有笔,其用墨无不合宜”。传世之作有《竹鹤图轴》、《竹鹤双清图轴》(与王绂合作)、《杏竹春禽图轴》、《三友百禽图轴》等。上海博物馆藏《杏竹春禽图轴》以杏花竹报春讯,以春禽寄春意,满目春光,生机勃勃。吕纪画花鸟画十分出色,他近学边景昭,远师南宋画院体格,敷色绚烂,为明代院体花鸟画家代表之一。上海博物馆藏其《浴凫图轴》作品,很好地处理了浴凫与流水的关系,构图大胆,笔墨流畅,设色雅淡,气息清和,体现了明代花鸟画家的娴熟技法和时空营造能力。林良的花鸟画注重写意,墨气豪放,对于文人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建树,具有启迪意义。他擅画水墨花鸟,上海博物馆藏其《双鹰图轴》,气势磅礴,鹰目炯炯,枝叶穿插,墨色淋漓,反映了明代院体画之十足神采。徐渭的大写意体用笔简练,不求像物,重在写其意趣性情,故称“写意”。他的画较之以前的减笔写意画更为简约概括,放逸豁达,故谓“大写意”。徐渭十分推崇陈淳、谢时臣、陈鹤。他关注陈淳的写意花鸟之道,曾跋《陈白阳卷》曰:“陈道复花卉豪一世。”在《徐文长文集?书谢叟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赞赏谢时臣的山水劲笔多墨,称“吴中画多惜墨,谢老用墨颇多,其乡讶之”。而对陈鹤的水墨花卉则叹之“滃然而云,莹然而雨,炫炫然而露也,殆所谓陶之变耶”。(明徐渭《徐文长文集·书陈山人九皋氏三卉后》)徐渭的作品题材囊括花卉、草木、瓜果、鱼虫、走兽、山水和人物,尤以花卉著名。上海博物馆藏其《花果图卷》用笔放纵,水墨酣畅,诗画并茂,画坛称颂。上海博物馆所藏《牡丹蕉石图轴》、《拟鸢卷》,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墨竹卷》、《写生图卷》,南京博物院所藏《杂花图卷》,故宫博物院所藏《墨花十二段图卷》、《四时花卉卷》、《墨花九段卷》,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杂花卷》,云南省博物馆所藏《水墨花卉卷》等,都是难得的传世之作,从中足见徐渭大写意的精彩笔墨。陈淳,字道复,他的简笔水墨淡彩小写意在画坛占有重要地位。他于晚年创作的花卉长卷颇有特色,有时以四季为序,有时时空交叉,颇见水墨组合的视觉冲击力。上海博物馆所藏《墨花十二种图卷》,画了梅花、兰花玫瑰百合、月季、紫薇、秋葵、桂花、芙蓉、菊花、水仙和山茶,姿态各异,繁花烂漫,写意抒情,水墨淋漓。上海博物馆所藏《花果图卷》、《山茶水仙图》、《花卉图册》等也属陈淳水墨华章,令人驻足。其实,说陈淳的花鸟画贵于简笔水墨淡彩的小写意,这只是注重从沈周的水墨写生至陈淳的水墨写意的飞跃而言,实际上陈淳在晚年的花鸟佳作中已呈现泼墨大写意的体貌。徐渭的大写意笔墨就得益于陈淳。世称“青藤白阳”,其实青藤亦源于白阳。论及周之冕的勾花叶兼工写作品,也是探索明代画派衍生之变的必然落笔之处。周之冕的“勾花点叶”源于孙隆、沈周和陈淳之法,他是集大成而用之,推陈而出新。王世贞曾对明代中期三位写意画家陈淳、陆治和周之冕作了评价,所谓“道复(陈淳)妙而不真,叔平(陆治)真而不妙,周之冕撮二子之长”。南京博物院藏《桂子图》和故宫博物院藏《花卉图卷》都是周之冕的代表作。上海博物馆藏周之冕《花鸟图册》的花鸟传神,“勾花点叶”,写意中兼工笔,墨韵中见色彩,从中可以洞察明代画派衍生的脉胳。
在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史上,尽管画派林立,技法有异,可是在注重写生这一点上,却形成共识,绵延后续。宋徽宗赵佶重花鸟写生,流传诸多佚事。他要求画月季花和牡丹花时仔细观察,能画出不同时间的变化。一次,众画家写生孔雀,只重生动富丽,画孔雀升墩为先举右脚。赵佶告知需细心体察,发现孔雀升高时必定先举左脚,被传为画坛佳话。赵佶重视写生,使创作极受裨益,他的作品被邓椿誉为“妙体众形,兼备六法”。上海博物馆藏赵佶《柳鸦芦雁图卷》,尽得高雅之气,柳叶低垂,吟鸦自在,芦雁嬉水,一派休闲清景。其中神韵之妙,不能说和平时重写生、察细微无关。元代水墨写生画的高手当推陈琳、王渊和张中。陈琳借助写生,突破了传统工笔重彩画技法,以水墨淡彩法描绘物象,形成了富有艺术个性的勾、刷、点、染之法,造型严谨,笔简意高,其《溪凫图轴》为花鸟画史论所褒扬。王渊从写生中得清淡之气,其佳作《花竹集禽图》和《花竹锦鸡图》对后世影响很大。张中在当时被人称为“写生第一”,采用水墨晕染,深得文人写意之神韵,上海博物馆藏其《芙蓉鸳鸯图》,出笔清新典雅,鸳鸯与水极富动势,堪称从写生中赢得生机。陈淳绘画也看重写生,其《漫兴花卉图册》自跋中曰:“古人写生自马远、徐熙而下,皆用精致设色,红白青绿必求肖似物物之形,无纤毫遗者,盖真得其法矣。”他还谈到少年时就“有心于此,既而想造化生物万有不同,而同类者又秉赋不齐而形体亦异”。周之冕则善于观察禽鸟生活动态,落笔皆有生意。其绘画成就自然得写生之妙。清代任颐的画风清丽,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重视写生,善于捕捉生活感受。平时他留意观察花鸟、家畜,往往聚精会神,十分专一。有一次他爬出天窗,翻到屋顶上细察猫儿打架,全神贯注勾画速写,客人来了,不知其去处,最后竟在屋顶上见到他。上海博物馆藏任颐《花鸟册》极富生气,实是其对物象感受的笔墨定格。当然,古人之所谓写生,有异于今天西画中的写生。“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祝允明语),生和意密不可分,写生和写意难以分离。不言而喻,写生就是写物之生气、生意。写生之法推动中国花鸟画生机勃发、绵延发展。

E. 简述明代陈淳,徐渭花鸟画作品特点

陈淳,
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
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
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他绘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颇得氤氲之气。他的泼墨之功,往往见于画烟云之中。在写意花卉方面,陈淳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谓"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开明代写意花鸟画新格局。笔墨简洁精练,风格疏爽,追求闲适宁静的意趣。他在水墨的表现上,能掌握生纸性能,使墨与水分开,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种种微妙变化。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他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
徐渭
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笔简意赅,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鸟画,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其写意画,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笔下的四时花木,画家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刻画的入木三分,分别舒展九尺与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冲画外,不见首尾,与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蟠龙的藤蔓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中的纵横之气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无不具备振笔疾书的即兴性和不可重复性,呈现出中国绘画中最为强烈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艺术的加工,使其蕴含某种内在的气质、精神,这种气质、精神又使欣赏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徐渭笔下的南瓜、菊花图,一气呵成,驱墨如云,气势逼人,同时又恰如其分的驾驭笔墨,轻重、浓淡、疏密、干湿极富变化。墨法上既呈随意浸渗的墨晕,又见控制得宜的浓淡。虽然被徐渭自称“戏抹”,然而在写意中仍生动的传达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韵。它的梧桐图,只以泼墨笔法绘其一小部分,却有使人联想到挺拔正直的参天梧桐。正如翁方纲所说:“纸才一尺树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庐。恐是磊落千丈气,夜半被酒歌嘘唏。”
(《复初斋诗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笔法,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欣赏者营造出一片开阔的审美天地。

F. 陈淳的代表作品

陈淳中年以后间作山水,技法学米友仁、高克恭,多以江南风景为题材,手法简练,极具回文人生活答情趣,文徵明曾微笑着说:“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存世作品有《红梨诗画图》、《山茶水仙图》、《葵石图》、《罨画图》等。其子陈括继承父风、擅花卉。

G. 中国古代花鸟画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在花鸟画发展不同

民间绘画的花鸟画传统是写生的,是符合于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的创作方法,是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从而熟悉生活,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用精简提炼的笔墨,描写瞬间的动态——包括风晴雨露的花卉在内,它似乎不应该被认为是“静物画”。花鸟画家们所以能够把花鸟瞬息万变的动态捕捉住,是与画家对生活的热爱、熟习和观察研究分不开的。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熟练的写生,对于瞬间事物,闭目如在眼前,下笔如在腕底,很自然地创造出又真实、又概括、又生动、又传神的作品,这作品完全可以做到玉树临风,莺簧百啭,成为动的花鸟画独特的风格。

鸟兽草木之名,在商周时代已经在民间歌谣——《诗经》中大量地出现了。同时,劳动人民在商代的青铜器花纹上已塑造了凤的形象。此后简单的花朵、生动的禽鸟等,我们从铜器、陶器、玉器、漆器、砖、瓦以及壁画上都可以见到活生生简练概括的形象。东晋顾恺之传世的《女史箴图》,在“日盈月满”那一段里,他画了两只朱红色的长尾鸟,一只惊飞回望,一只伸颈欲飞,非常生动,在流传至今的卷轴画上,这算是最早的了,当然长沙楚墓出土的《龙凤人物帛画》更在前。

自东晋经南北朝到隋唐,中国绘画汲取外来文化,营养自己,更加多样化。那时在文献上已有一些花鸟画家出现。同时,民间画家的遗迹,在壁画上,墓葬砖瓦碑碣上、建筑物上、日常生活器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丰富、生动活泼的花鸟画和花鸟图案画,直到它完全发育成单一的绘画——花鸟卷轴画。

唐代的花鸟画家,据《宣和画谱》的记载,只有八人。书上谈到薛稷画鹤,说他是写生,不但是形神姿态如生,而且一望即知鹤的雌雄和鹤种的南北,所以李白、杜甫都写诗来称赞他。现在流传到域外的赵佶的《六鹤图》,很可能是沿袭了薛稷的画风传下来的。又说,萧悦画竹,被当时诗人白居易看见了,作诗题他画竹:“举头忽见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花鸟画的写生传统,是抓住对象一刹那的动态把它表现出来,这和把画花画鸟认为是静物画恰恰相反。上面虽仅是些文献上的记载,但我们看一下故宫博物院陈列的《簪花仕女图》里所画的花和鹤,民间的花鸟画更加发达,在壁画上、器物上、雕刻上都显示出繁荣富丽、生动活泼的作风,比前代更加丰富多彩。

五代到北宋末,花鸟画继承唐代的写生传统更加发扬光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说花鸟画到了北宋末期,已经达到了光辉灿烂盛极一时的时期。这时的花鸟画,主张写生,主张师造化,主张从生活中塑造有高韵的形象,尽可能地避开工巧。在设色的柔婉鲜华以外,主要是健全写生形象的气骨,反对在写生当中为了“曲尽其态”造成工致细巧,失掉笔墨的高韵;在设色的时候,反对流于轻薄,致使气势骨力不够,变成软弱无力。

南宋时期,花鸟画虽仍继承着北宋末期的花鸟画传统而有新的发展,但发展的深度不够大,继承的成分比较多。例如李迪,他是学习徐熙和崔白的,由他又传到他的儿子李德茂和那时的画院,李安忠是学黄筌、黄居寀的,他又传到他的儿子李瑛。林椿和宋纯同是学赵昌的,林椿还传了他儿子林杲。这时还有马远和马麟父子的花鸟画,如故宫绘画馆所陈列出来的马远的《梅石溪凫图》、马麟的《层叠冰绡图》。马远用他创造性的画山水的方法写梅写溪,描写群凫在溪水中的动态,马麟用刚健的笔法描写白梅的冷香,他们都富于创造性,特别是在构图方面,一个为群凫创造优美的环境,一个只在一角画出梅花,大部分空白,更使人觉得冷艳芬芳。此外,还有兼工带写的一派,这是起源于北宋的,如苏轼、赵佶的画竹,只用浓淡墨一笔画成,不用勾勒,这和所传徐崇嗣只用颜色敷染成为没骨花是同有创造性的发展的。还有梁楷和僧人法常,梁楷的作品如绘画馆的《秋柳双鸦图》;法常号牧溪,他的作品,日本保存很多幅,最著名的如《松藤八哥图》、《竹鹤图》等。与此同时,有杨无咎的墨梅,赵孟坚的墨兰和白描水仙,他们也都是从兼工带写发展下来的,最后发展成为文人画。

两宋花鸟画,是继承并发扬了唐代绘画的优良传统,强调了花鸟画的能动性——气韵生动。同时,还要求做到形神兼具,妙造自然。花鸟画是情节性有诗意的动的绘画。文人水墨画如画竹、画兰、画禽鸟等,也讲究风晴雨露,也讲究飞鸣食宿,他们更是强调了这一点,这也就是在“六法”中首先要求要做到“气韵生动”的这一优良传统。不过,在北宋,传统的发扬和风格的创造比较多,在南宋,传统的继承比较多,传统的发扬、风格的创造比较少。由于北宋时期的画家,仅一部分入了画院,南宋虽是偏安的局面,但大部分画家都在画院,这也许是在绘画上继承和因袭成分加多的原因之一吧。在院外的文人画,在南宋末期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直到元代,这并不是偶然。

元朝的花鸟画,在花鸟画家来说,已感到寥寥无几。赵孟頫的《枯木竹石图》、《幽篁戴胜图》是他充分发挥了笔墨作用的。像陈琳的《溪凫图》、王渊的《幽篁鹁鸽图》、张守中的《桃花山鸟图》等,他们都是水墨和白描向结合,兼工带写的组品。在这时期应特别提出的是画竹和画梅,李衎、柯九思和王冕的作品,如故宫绘画馆所陈列的《四清图》、《双勾竹石图》、《墨竹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在绘影、绘声和绘芳香方面,假如肯平心静气地领略一下的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对它的看法是:由用绢到用纸,由用色到用水墨,在写生的基础上进步到兼工带写,半工半写,做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的高度技巧,专就花鸟画来说,是有它辉煌成就的。

明朝的花鸟画,它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兼工带写这方面发展的。明初虽又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在武英殿置待诏,在任智殿置画工,并且把工笔花鸟画家边文进召至北京,给他武英殿待诏的官职。边文进和明中叶的花鸟画家吕纪都是继承南宋花鸟画而发展下来的。边学李迪、李安忠的成分比较多,吕学马远父子和鲁宗贵的成分比较多,吕学马远父子和鲁宗贵的成分比较多,我们一见到他们的作品,即可看出他们继承传统的成分。但是他们都还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到明末的陈洪绶,他的花竹翎毛,是创造性地继承着宋人的勾勒,他比边、吕二家更有新的成就。

这一代的花鸟画已发展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写意画里形成了小写意和大写意。并且那时的士大夫阶级竟主张对花木不必管花、叶和花蕊的真实,说什么“若夫翠辨红寻,葩分蕊析,此俗工之技,非可语高流之逸足也”(见《丹青志》陈淳条)。这就是说,“庸俗”的“画工”,才对花木去辨别叶子,追寻颜色,识别花朵,分析花蕊,“高流”的画家们可以不管这一套而信笔一挥。这就造成脱离实际、脱离写生的花鸟画。但是,大笔的写意花鸟画家有林良和他的儿子林郊以及王乾、徐渭、八大、石涛(编者按:现在画史一般将八大、石涛归入清代画家)。这是痛快淋漓的水墨花鸟画,对于花鸟画传统来说,它是从写生向前发展的,首先是做到了生动活泼。小笔的写意花鸟画家有沈周、陈淳、陆治、周之冕、孙克弘这些人。他们是以清倩柔婉见长的,为了与“俗工”有别,他们有的“不求形似”,只是片面地强调笔墨的高韵,对于花鸟画写生传统所要求的“形神兼到”,似乎抛弃形而只在求神。明初画院里,发明了画翎毛的“点厾法”,用破笔枯墨,连点带刷,非常生动活泼,这是进步的方法,这方法至今普遍地流传着。另外,还发明了勾花点叶的画法,至今仍被画家使用着。明末,有胡曰从的《十竹斋画谱》行世,这对初学绘画是有帮助的。

清代的花鸟画,在这一时期里,我们首先看人物画、山水画的发展,然后再看花鸟画。这样比较一下,花鸟画比其他的人物山水画还是有它向前发展的一个方面,尽管相对地脱离了花鸟画写生的传统。例如,明末清初的恽南田、王忘庵,他们批判了明代画用笔的粗狂,发挥了“没骨”写生的功能。用“没骨法”或是“勾花点叶法”来进行写生,他们是比明代的画家又向前发展的。特别是恽南田的作品,更可以说明这一点。清代初期,由明代士大夫所倡导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画,到这时也印行了画谱——《芥子园画传》二集,第三集是花鸟草虫画传。到了中期,工笔花鸟画沈南苹往日本教授花鸟画。士大夫阶级的花卉画家蒋廷锡、邹一桂等也画出一些颇为鲜艳的“奉旨恭画”的作品。这时画花鸟的还有华喦,他千锤百炼出来的形象,使用清新明快的手法,以少胜多地塑造出一花一鸟、几片叶、一枝藤的形象,使人见了,直觉得他是“惜墨如金”。继承者或者说模仿他的只有一个李育,他不但是画,连题字也学得神似,因此,传到目前的华喦画中,使人怀疑很有可能有一些是李育搞出来的。再后就是赵之谦,他的花卉首先值得珍视的是他把游历所看见南海两广的花果,用他圆润灵活的笔调,鲜明的色彩,把这些花果如生地给反映出来。同时,对于新鲜事物——中原不常见的花果,也表达出作者对它们的思想情感。

末期还有“三任一吴”,“三任”是任渭长、阜长和伯年,“一吴”是吴昌硕。“三任”的花鸟画,是从陈老莲的花鸟画发展下来的。渭长的笔调比较稳当,阜长、伯年他们的笔调更加泼辣,但是行笔如风、一挥而就的气势,是他们独特的风格,尽管他们有些过分地夸张了笔墨。吴昌硕是从苍老拙厚的笔调上求得画面上的协调,对于形象,却是大胆地加以夸张和剪裁。所谓大笔破墨花卉,成为一时最杰出的作品~

H. 明朝画家陈淳有着怎样的绘画风格

当时的吴门画来坛盛行细腻秀丽的画自风。陈淳却以粗放的风格特立独行。在画史上,陈淳最负盛名的是水墨大写意的花鸟画,被认为是文人写意花鸟画的正式开创者,与稍后的徐渭并称“白阳青藤”(白阳是陈淳的号,青藤是徐渭的号)。陈淳善于用草书飞白的笔势,水晕墨章的墨彩,来挥写花卉的情态,品格清秀、文雅。代表作品如《花卉图》(册)。

吴门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有生命力的一个画派,从明初开始,到万历以后趋于没落,但是直到清朝中期,仍然余韵悠然。只是自从明四家之后,由于再没有像沈、文、唐、仇那样的杰出人物,因此在创造性上无甚可观,只能沦为地方性的小画派,成就是谈不上了。

I. 简述明代花鸟画发展线索

http://www..com/s?wd=%C3%F7%B4%FA%BB%A8%C4%F1%BB%AD&cl=3

http://www.china-shuxie.org/articleview/2006-7-11/article_view_257.htm

http://club.yule.sohu.com/r-tcpainting-138329-0-1-0.html

J. 谁有著名播音员陈淳.铁诚的简介啊

1483年生,1544年逝世(另一种说法是1482——153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
陈淳少年作画以元人为法,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他的写生画,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自有疏斜历乱之致。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 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他能诗文,擅书法,尤精绘画。陈淳与徐渭并称白阳、青藤。陈氏少年作画工细,中年后笔法放纵,自立门户。陈淳从师文徵明,在其门下声誉最高。擅长写意花卉,其作品虽表现一花半叶,却淋漓疏爽,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赞赏;他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画家。陈淳中年以后间作山水,技法学米友仁、高克恭,多以江南风景为题材,手法简练,极具文人生活情趣,文徵明曾微笑着说:“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存世作品有《红梨诗画图》、《山茶水仙图》、《葵石图》、《罨画图》等。其子陈括继承父风、擅花卉。
他绘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颇得氤氲之气。他的泼墨之功,往往见于画烟云之中。在写意花卉方面,陈淳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谓“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王世贞在《州续稿》中说:“胜国(元朝)以来,写花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周)后,无如陈道确,陆叔平(治)”。近代画家如蒲华、吴昌硕,齐白石等,在诗文题书画中,都对陈淳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明万历年间即有人曾评价过陈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诣和声誉都超过了文征明,成为继沈周之后的吴门大家。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他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现存的陈淳作品大部分均在博物馆收藏,民间甚少得见。
作品价格 陈淳作品传世较多,国内几大博物馆多有收藏,流传海外的也不少,美国纽约是拍卖陈淳作品的地方,目前已见有6幅作品交付拍卖,价格较高,而且高低相 差不太 大,说明市场稳定,收藏家也看重陈淳作品。
2.陈淳
(1159~1223)是中国南宋理学家。字安卿,亦称北溪先生。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人。朱熹晚年的得意门生,理学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阐发者。著作有《北溪全集》。其心理学思想主要见于《北溪字义》对心理概念的界说和疏释上。他从“理”生气、气化生万物出发,提出由理气结合而产生的“心”,天然地具有两种水平:“知觉从理上发来,便是道心”;“从形气上发来,便是人心。”(《北溪字义·心》)人性也是由理气形成的“天地之性”和“气禀之性”的结合体。“天地之性”和“道心”天然是善的“气禀之性”和“人心”有善与不善之分,为此,以“存天理,灭人欲”作为修心养性之道。提出:“意是心上发起一念,思量运用要恁地底”。“智是心中一个知觉处,知得是是非非恁地确定是智。”(《北溪字义·仁义礼智信》)把知与行看成是“交进而互相发”的关系,“知之明则行愈达,而行之力则所知益精矣。”(《严陵讲义·用功节目》)继承“情者,性之动”的传统说法,但认为从性中发出的情“便是善,更无不善”,而“感物欲而动,不从本性发来,便有个不善。”(《北溪字义·情》)把“志”界说为“心之所之”,又有“趋向,期必之意”(《北溪字义·志》)。认为才具有“才质,犹言才料质干”和“才能,是会做事底”(《北溪字义·才》)两种含义。依据禀气的清浊和赋质的纯杂交错搭配,把气质分为刚烈、软弱、躁暴、狡谲、性圆、愚拗等多种。在学习心理思想方面,提出要立志、虚心、下学与上达;批判了学习为求取功名而不求甚解的时弊。
3.陈淳
男,1950年4月21日出生,汉族,籍贯:北京市;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3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毕业于吉林市第五中学;
1968-1970年,永吉县大绥河公社小绥河大队14小队集体户知青;
1970年-1975年,吉林铁合金厂五车间工人,宣传干事、党办秘书;
1976年-1979年,吉林市工交办路线教育办公室,揭批“四人帮”运动办公室;
1979年-1983年,中共吉林市委研究室干事;
1983年-1985年,中共吉林市委党校学习;
1985年-1987年,中共吉林市委研究室干事,副处长;
1987年-1989年,中共吉林市委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1989年-1993年,中共吉林市委办公厅副主任;
1993年-1995年,中共吉林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副秘书长;
1995年-1998年,中共吉林市委副秘书长;
1998年-1999年,吉林市体改委副主任;
1999年-现在,中共吉林市委副秘书长。
陈淳同志获得的主要荣誉:
2003年11月,在吉林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4年4月,在吉林市“学做创”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勤廉公仆”
2005年3月18日,被评为2003-2004年度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工作者
2006年6月,在吉林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第八次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2006年6月,在吉林省庆祝建党85周年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2006年6月,被评为2005年吉林省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工作先进个人
4.陈淳,男,1948年5月生,汉族,浙江奉化人。
1978-198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生,导师贾兰坡院士,获硕士学位。
1982-1986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讲师。
1986-1992 加拿大麦基尔(McGill)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2-1996 加拿大多伦多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
1997-至今 复旦大学文博系副教授、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史前考古学研究,涉及领域包括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农业起源研究、国家与文明起源研究。兼任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98年主持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河北阳原县小长梁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新一轮的发掘,该次发掘完全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的方法,将卫星定位技术,电脑技术和实验方法首次引入考古的田野工作。发掘和研究报告分别于发表于1999年与2002年的《人类学学报》。
2000年,承担复旦大学三年行动计划文科科研项目,从事《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探索》的研究课题。2000年获复旦大学研究生院100本研究生教材建设的特别资助,承担教材《考古学理论》一书的写作。2001年获国家教委文科科研基金资助,从事《中国国家探源的理论探索》的研究课题。
教学情况 :
共开设和教授6门课,本科的课程为《考古学通论》、《考古学思想史》和《专业英语》。研究生课程为《考古学理论》、《考古学专题》与《专业英语》。
近年发表的著作、重要文章和奖项
《当代考古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
陈淳(译),《手》。约翰·内皮尔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稻作起源的考古学探索。《复旦学报》,2005年第4期。
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复旦学报》,2004年第4期。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复旦学报》,2003年第4期。
酋邦与中国早期国家探源。《中国学术》,2003年总第14辑。
小长梁石工业研究。《人类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3期。
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的思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一书获2004年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其他主要学术成果:
1. 《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思考》《史学月刊》2002年1期
2. 《小长梁石工业研究》《人类学学报》2002年1期
3. 《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的思考》《复旦学报》2002年1期
4. 《“操作链”与旧石器研究范例的变革》刊《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年
5. 《岭南史前研究的思考》《岭南考古论文集》2001年
6. 《中国猿人》贾兰坡院士主编,陈淳著。
7. 《河北阳原小长梁遗址1998年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99年3期
8. 《微痕研究的探索与实践》《考古》2001年7期
9. 《聚落、居址与围墙、城址》《文物》1997年8期
10.《酋邦的考古学观察》《文物》1998年7期
11.《资源、神权与文明的兴衰》《东南文化》2000年5期
12.《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昨天与今天》《第四纪研究》1999年2期
13.《早期国家之黎明》《东南文化》1999年6期
14.《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的新视野》《科 学》1999年2期
15.《两极法与piece esquillees》《人类学学报》1999年1期
16.《考古学方法论的思考与借鉴》《东南文化》1997年4期
17.《中石器时代的研究与思考》《农业考古》2000年1期
18.《谈旧石器的精致加工》《人类学学报》1997年4期
19.《再谈旧石器类型学》《人类学学报》1997年1期
20.《旧石器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载《史前考古学的新进展——庆贺贾兰坡院士九十华诞国际学术
讨论会文集》,1999年科学出版社
21.《城市起源之研究》《文物季刊》1998年2期
22.《谈谈考古学的科学性》《文物世界》2000年4期
23.《稻作、旱地农业与中华远古文明发展轨迹》《农业考古》1997年3期

热点内容
云南花卉背景 发布:2025-09-18 16:54:42 浏览:618
好听的绿植花卉店名 发布:2025-09-18 16:45:09 浏览:640
绿植点缀 发布:2025-09-18 16:41:36 浏览:133
徐帆说烦白百合的视频 发布:2025-09-18 16:39:08 浏览:818
丁香木学名 发布:2025-09-18 16:21:58 浏览:240
海棠来压 发布:2025-09-18 16:18:53 浏览:903
浪花一朵朵书评 发布:2025-09-18 15:55:19 浏览:490
兰花桶装水 发布:2025-09-18 15:24:55 浏览:811
绿植区班牌 发布:2025-09-18 15:24:50 浏览:165
千竹花花语 发布:2025-09-18 15:23:16 浏览: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