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名家扇面花卉

名家扇面花卉

发布时间: 2022-02-27 13:56:27

『壹』 陆越子的艺术介绍


陆越子
字厚百,号知何堂主。1954年出生于江苏泰州,197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颜真卿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花鸟研究会理事,中国花鸟画网总顾问。
● 中国画作品曾入选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展,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中国画三百家展,中国工笔画展,中国画百家金陵画展,全国历届花鸟画邀请展等。陆越子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花鸟画教学与创作,工笔、写意俱精。尤在1995年右臂骨折后,改用左手作书作画,使其艺术风格大变,艺术境界得到了升华。
● 获得一等奖、特等奖、最高学术奖、杰出贡献奖等20余次,1999年获得徐悲鸿奖学金创作科研奖。全国第十二届花鸟画邀请展评选陆越子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并荣获中国花鸟画成就奖。
● 作品与论文曾在《江苏画刊》、《文艺研究》、《艺术百家》、《新美术》、《新华文摘》等全国重要核心刊物上刊载。
● 国家正式出版的专著有:《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中国画笔墨法》、《中国花鸟画构图法》、《百花画谱》、《陆越子作品集》、《越子画集》、《越子国画》、《越子白描》、《越子扇面集》等三十余种。江苏省出版总社出版并发行了陆越子主讲的中国花卉画法电视教学光盘一套12张,并在全国十多家电视台循环播出。
出版专著/学术论文
《中国画教材》 1988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 1992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获南师大优秀教材二等奖
《中国花鸟画构图法》 1993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越子国画集》 1994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怎样画芙蓉》 1995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怎样画牵牛花》 1995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怎样画紫藤》 1995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怎样画荷花》 1995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怎样画葡萄》 1995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中国艺术技法大全——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 1996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台湾南天书局联合出版
《中国花鸟画笔墨法》 1997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获南师大优秀教材二等奖
《名家美术课堂?陆越子教你画花卉》 1997年 南京大学出版社
《名家美术课堂?陆越子教你画禽鸟》 1997年 南京大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画掇英》(副主编) 1997年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百花画谱》 1998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美术技法大全——国画花鸟技法》 1999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当代中国墨粹?中国画专集》(主编) 1999年 河北美术出版社
《花卉画法》 2000年 中国书店出版
《画兰要诀》 2000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画梅要诀》 2000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画蔬果要诀》 2000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中国画百家》(主编) 2000年 河南美术出版社
《陆越子作品集》 2001年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画花卉画法》电视教学光盘一套12张 江苏省出版总社 获“天空教室”杯江苏省高校第三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
《做一个向导,把同学引入通途》 ——《南师大学报》 1995年 第18卷
《对笔墨语言承传之道的认识》 ——《新美术》 2001年 第3期
《论中国花鸟画写意性的发展规律》 ——《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3期
《我画人物》 ——《艺术百家》 2007年 第3期
《中国花鸟画史戏剧性的周而复始与 中国现代派艺术杂谈》
——《江苏省花鸟画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1988年
《花鸟画描绘对象的时代偏好》 ——《中国书画报》 1989年 第139期
《入云深处还虚心》 ——《中国书画报》 1989年 第129期
《中国花鸟画构图法》 ——《美术向导》 1991年 第26、27期
《花鸟画意境与美学思想的变迁》 ——《花鸟画创作谈》 1992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
《中国画的笔法研究》 ——《美术向导》 1992年 第36、37、38期
《中国画的墨法研究》 ——《美术向导》 1993年 第42、43期连载
《发展中的中国画》 ——《当代中华墨粹》前言 1999年 河北美术出版社
《“笔在意先”与“意在笔先”》 ——《艺术百家》 2001年 第3期
《美术教育中的笔墨语言》 ——《江苏高教》 2001年 第5期
《遗貌取神与笔在意先》 ——《文艺研究》 2001年 第4期

『贰』 国画有几种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是举世睹目的珍贵文化遗产。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两幅帛画,就以其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
发展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此时期的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的艺术特点,其技法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
隋,是一个承前进启后的时期,绘画艺术综合了前代的风格,为唐代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展子虔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的最终形成,其影响深远。
唐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五代时期,花鸟画从人物山水中脱离邮来,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均得到了极大发展,题材广泛,名家辈出,成就卓越,对后代影响至大。
宋代承继前朝,全面发展了各画种,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
元代绘画,直接师法唐五代,,是文人画大发展的时期,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明初承元文人画的余波,并加以发挥,旋继南宋院画而兴起院体画,盛极一时。中晚期文人画又大兴。
明末清初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遗民画家发展了文人画,使之又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颇大。入清以后,受董其昌画论的影响,画坛风气摹古大于创新,称为正统派。至中叶扬州八怪的出现,打破这种状态,成为各抒己见,打破常规,旗帜鲜明的艺术革新派。各类画科均在此阶段有所发展,同时,中西艺术也得到交流,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繁荣阶段。
及至清末,海上画派及后来的岭南画派的兴起和出现是传统的中国画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又现了新风貌。吴昌硕和后来齐白石的出现,使大写意出现了新局面。到近代,由于徐悲鸿,林凤眠等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画家出现,进一步融合了中西艺术,使用权中国画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中画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世界上独数一帜的风格,并对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西方的绘画也从中汲取良多。这一特色的形成,与中国的社会发展,民族欣赏习惯,以及传统学术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叁』 扇子的发展

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蔚成独具中国扇风格的奇观,是民族传统文物中的艺术瑰宝。
许多学者认为扇子起源于虞舜时代。晋崔豹《古今注》云,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最早的扇子图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的奴隶手执长柄扇。
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马王堆出土的长柄扇长1.76米,是一种仪仗用扇,由奴隶或仆从执掌,用以障尘蔽日,也象征主人的权威。这种扇古称“翣(sha)”,又称障扇或掌扇。《方言·杂释》云:“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今江东亦通名扇为箑。”《世本》曰:“武王作翣。”从这些记载中了解到,扇古写为“箑”,又作“翣”。《小尔雅·广服》:“大扇谓之翣。”王煦疏:“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可见用翣的多少是由主人的身份地位决定的。这种仪仗用的长柄扇在唐代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中,及山西太原市开化寺的宋代壁画中也可见到。
供扇风取凉用的羽扇出现得比较早。据晋王嘉《拾遗记》云,周昭王时涂休国献青凤、丹鹊,盛夏时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之羽制成“游飘”、“条翮”、“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轻风四散,泠然自凉”。晋陆机《羽扇赋》云:“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尘尾而笑。“后经宋玉侃侃而辩,羽毛扇才得到诸侯们的承认,在士大夫中普及开来。魏晋南北朝时,“尘尾扇”、“羽扇”和“比翼扇”相继出现。
麈是领队的大鹿,士大夫手执尘尾或尘尾扇作清谈,含有“领袖群伦”之意。北魏石刻“飞天”中飞天女一手执翟,象征飞天时的翅膀,其形状与羽扇十分相像。
墓中画像石上刻有扇的图形,也有少量发现,如山东安邱县汉墓是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墓中有画像石16块,在北壁上的石刻上就有如厨刀状的扇图案。壁画在汉代也已流行。在壁画上绘有扇的最早实例应该是50年代初在辽阳发现的三座壁画古墓。在多处壁画上绘有团扇状。还如l979年发掘于河北磁县大冢营村北东魏茹茹邻和公主墓内的壁画,其墓为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在北壁的壁画上共绘女子7人,居中一人比较丰满,头戴峨冠,右手举手版作吩咐之状。旁边六人比较修长清秀,头梳双丫髻,手执羽葆、华盖、团扇、杯盏等物。团扇呈长柄长圆形。
唐代昭陵新城长公主墓中壁画内绘的扇,是目前发现唐代壁画中最早的。在墓内壁画上绘有长柄鸭蛋形扇。最早的扇为竹制。汉·班固的《竹扇赋》,不仅能补充、证实,更能相映成趣。“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沓条丛生于水泽,疾风时时纷萧飒。削为扇翣成器良,托御君王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堪避暑静夜。”其诗从竹的生长,乃至扇的材料,制作形状和作用都加以描述。竹作为扇的主要材料源远流长。晋·许询也有诗,咏竹扇。“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蔑疑秋蝉翼,圆取望舒影。”此诗所描绘的竹扇的工艺非常精巧,扇面上编织的竹篾薄如蝉翼。其面为圆形,而流传的“羲之书扇”这脍炙人口故事中的扇是六角形的。《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在蕺山时,一老媪持六角竹扇以卖,羲之书五字于扇上。媪初有愠色,羲之曰:‘但亏右军书,求百钱’。人竞买之。”其实在晋代,扇的形状已有多种。质地除竹扇外,还有蒲葵扇,也是常见物。“晋,谢安乡人有作蒲葵扇五万,安执一把用之,士庶增价数倍。”羽扇的故事在晋·王嘉的《拾遗记·卷二》上记载:“(昭王)二十四年。涂修国献青凤,丹鹊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时,凤、鹊皆脱易毛羽。聚鹊翅以为扇,缉凤羽以饰车盖也。扇一名‘游飘’,二名‘条翮’,三名‘亏光’,四名‘仄影’。”
时东瓯献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娱。使二人更摇此扇,侍于王侧,轻风四散,冷然自凉。“然而关于扇的著名诗,却要数汉·班婕,汉成帝宠妾纨扇诗,《怨歌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一把纨扇寄托着爱情的悲欢离合,名为团扇又名为合欢扇,更流风余韵。晋·桃叶的《答团扇歌》与其真是交相辉映,异曲同工,同病相怜。“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耽暑,相忆莫相忘。”扇中的爱情故事流芳百世。而赞叹扇的诗、词、赋、铭、文真是多得美不胜收。
唐代张祜《赋得福州白竹扇子》云:“藤缕雪光缠柄滑,篾编银薄露华轻。”这种白竹扇子用雪白光亮的细藤丝缠绕在扇柄上,扇柄非常光滑、竹篾丝编织而成的扇面细巧发亮,犹如铺上一层薄薄的银粉,扇面上隐隐露出盛开的鲜花图案。这说明竹扇的制作到了唐代已巧夺天工,这种福州白竹扇子已是一种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了。
随着丝绢纺织技术的进步,绢宫扇(又叫团扇、绢扇、纨扇)开始流行。汉班婕妤、南朝梁武帝萧衍、唐诗人刘禹锡和杜牧。宋诗人王安石等都写过咏团扇的著名诗篇。
唐代扇的实物,仅在新疆阿斯塔那的唐墓中,曾出土木柄绢质的团扇,长柄,扇面上绘有花鸟图案。后代张萱,是盛唐时期的人物画家,他所画的《捣练图调》(宋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绘有一女子手持短柄腰圆形团扇。中唐时期的人物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画中可以看到一位妇女手执绘有牡丹图案的长柄团扇。更有周昉的《挥扇仕女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图绢本,设色,描绘宫廷中妃嫔、宫女的日常生活,全图共13人,有作挥扇侍立,扇呈长柄团扇,扇面上有一对鸾凤。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唐代孙位《高逸图卷》,又名《七贤图》。图中有一位高贤手执短柄扇。而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坐于辇上,宫女九人前后左右分列,有抬辇,扶辇,更有持扇,打伞,各具姿态。其扇应是障扇,有障尘蔽日之功用。又如张萱《皇后行幸图》中,皇后身侧及前引的随从高举的长柄大物,也应是障扇。
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存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第四段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管乐,袒胸露腹,挥扇听乐,旁有一侍女也手持长柄团扇,上绘有树、山等画。如果我们稍加归纳,不难看到《七贤图》和《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男主人手执的是短柄扇,而且扇面外已带有木框。另《捣练图》中的执扇女在扇炭炉,所用的也是短柄,其余服侍主人的侍女所用的扇子全部长柄,壁画中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从时间早晚分析,扇面似乎逐渐由圆形向方形过渡。形成多形式扇面品种。
我们的祖先先后用羽毛、竹篾、绢纱制作扇面,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后来又用纸来糊制扇面。1975年,在江苏省金坛县茅麓公社发掘了一座南宋太学生周瑀的墓,出土了一把雕漆活柄纸团扇。这把扇的制作极为精巧,它以细木杆为轴,用细如鬃毛的竹篾丝做扇面的骨脉,再糊上纸做成扇而。扇柄以脱脂法用黑红两色施以髹饰,多至10多层,厚达2至3厘米,然后镂空剔透成对称的三组双云头如意纹,整个雕漆柄和上端的木杆不相连接,扇风时扇面中间的木杆可以在雕漆套柄中旋转而不会脱落。
中国从宋代起大量制作折扇(又叫“折叠扇”、“聚头扇”),折扇扇面少数用绢(左上图),多数用纸裱糊。宋代赵彦卫认为中国的摺扇是从朝鲜传入的,他在《云麓漫钞》中说:“宋人用摺叠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象牙为骨,饰以金银,盖出于高丽(朝鲜)。”其实中国在南齐(479-502年)时已有摺扇了,《南齐书·刘祥传》:“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通鉴》注云:“腰扇即摺叠扇。”中国历史上出现折扇的最早的实物见证,是1977年江苏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戗金漆奁,这件名为“人物花卉纹朱漆戗金莲辨式奁”的漆器珍藏在常州博物馆,其奁盖面戗画一幅“园林仕女消夏图”,一仕女怀抱纨扇,一仕女轻摇折扇。从此幅图可看出,早在南宋折扇已广为流行。
明代之前,折叠扇少见,无流行之势。所以当时有些人认为,折叠扇始于明永乐年间。折叠扇是因为受到永乐皇帝喜爱,所以在明初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刘元卿《贤奕编》记载:“永乐中朝鲜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永乐皇帝朱椽对折叠扇垂青,众大臣得到赐赠,倍加推崇传播,世俗之见日趋改变。同书又记,“南方女子皆用团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妇女亦有用撒扇者,此亦可见风俗日趋于薄也”。而折叠扇首先在宫廷中使用,作为御用到地方上普及总是要有一个过程,一段时间。从流传的及出土的明代折扇,主要都是明代中、晚期。而且主要产地是蜀、吴二地。
明清两代中国的制扇业十分繁盛,扇和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孔尚任的《桃花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虽是艺术虚构,但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扇的影响之大。同时,扇又和书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清代的“扬州八怪”和常州著名画家浑南田,都有扇面书画佳作传世。
除羽扇、竹扇、纨扇、折扇外,中国民间还有许多扇种,清王廷鼎《杖扇新录》中记载的就有芭蕉扇、鸭脚扇、麦草扇、槟榔扇、茧扇等。其中茧扇的制作十分别致。书中还说到,浙东人于蚕吐丝时,用光漆圆盘置十数蚕其中,以物盖之,蚕往来组饪,适如盘样,丝尽而止,出其茧,粘作团扇,光洁匀密,非纫非织,谓之茧扇。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出产的名扇不胜枚举。浙江湖州、湖南岳阳、江西吉安的羽毛扇,北京、杭州、苏州、绍兴、安徽泾县的折扇,广东和福建的蒲葵扇,四川垫江的棕榈扇和自贡的龚扇,浙江、山东的麦秆扇,成都、苏州的绢扇,肇庆的牛骨扇,广西阳朔的画扇等等,都名闻遐迩。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杭州、苏州生产出芬芳宜人的檀香扇,远销全国和世界各地。此外,苏杭两地还生产合撒自如的折扇、秀美雅致的绢宫扇、精镂细刻的象牙扇,因而成为全国制扇业最发达的两个城市。是当时杭州扇业公所墙界的照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一些风格特异、材料新颖的塑料扇、袖珍扇、帽扇,自开扇、多功能光导工艺扇等相继问世。现代生活使用扇子纳凉驱暑的作用相对减小,但扇子作为精美的工艺品,将永远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眼下,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价值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

『肆』 中国有哪些扇子

四大名扇
(一)檀香扇〖江苏〗

檀香扇是用檀香木制成,其木质坚硬。白者白檀,皮腐色紫者紫檀,白檀为胜。有天然香味,轻轻摇,馨香四溢。此扇有“扇存香存”的特点,保存十年八载后,扇起来依然幽香阵阵,沁人心脾。夏令既去,藏入衣箱,还有防虫、防蛀的妙用。花式品种有拉花、烫花、雕花、绘画、印花、镶嵌和接骨等。一般经锯片、组装、锼拉、裱画、绘画和上流苏等十多道工序组成。
檀香扇以其独特技艺,独具风格,富有工艺性,而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火画扇〖广东〗
“火画扇”始创于清代同治末年,后来工艺逐步发展,制作时选薄玻璃扇两柄,合成一柄双面扇,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火笔作画而成,清秀典丽,永不腿色,是欣赏收藏的精品。
(三)竹丝扇〖四川〗
竹丝扇俗称“龚扇”, 有灿若云锦、薄如蝉翼的美评。扇面多是桃形,形似纨扇,是用细如绢丝的竹丝精心编织而成的。它颜色嫩黄,薄而透光,绵软而细腻,恍若织锦,图案或山水人物,或花鸟虫鱼,无不维妙维肖,加上象牙或者牛骨做的扇柄,丝质扇坠,简直玲珑剔透,精美绝伦,被誉为巧夺天工的国宝。
(四)绫绢扇〖浙江〗
绫绢在折扇出现之前就广泛用来制作纨扇扇面,如今也用来作折扇的扇面,凡是用绫绢作扇面的扇子都可以称为绫绢扇。绫绢扇扇面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色泽光亮,给人以温文尔雅之感。

『伍』 收藏古扇面如何鉴定真假

鉴赏扇子有分有合,成扇可以分别鉴赏扇画书画、扇股以其雕工等,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鉴赏。扇面装裱成镜片、册页或立轴后,其鉴赏即与一般字画相仿佛。

扇面书画的鉴赏有一些自己的特点。由于扇面的尺寸和形状限定,又由于扇面的质地和折痕,书画家的用笔、落款和印章都会与立轴有所不同。有些书画家在扇面上所用印章也与一般作品上的不同,如他们扇作流传较少的话,扇面所用印章常常就无法查找以核对。

扇面书画一般以精到工整为上。因扇子小又执于手中,宜于近观。寥寥数笔兰竹或四五个大字的作品,除非高手,一般较难讨好。多数藏家难免有世俗之见,所以,花卉草虫或花鸟常胜于简单的花卉,较复杂山水加人物胜于元倪迂或宋米家风格的疏略山水,工笔仕女及界画风格的亭台楼阁是受欢迎的题材,设色多胜于水墨,金笺胜于纸本等等。旧时画家作扇,如构图较简,常会被人请求添加草虫或人物等,也有画家被请于别人扇作上加些东西。在别人作品上添改后不落款者也很多。齐白石有的晚年扇作上大写意花叶是齐本人亲笔,但工笔草虫由门生或儿子代笔。萧俊贤的设色山水价位较高,于是有的藏家请高手将萧的水墨山水扇作添加青绿或浅绛。
扇子的鉴定以时代气息为重。如前所述,宋元或更早的团扇扇面,即使是无款或无名作者或小名家所画也是无价之宝。明代或更早的折扇扇面,无论名头大小或有名或无名,也都是非常珍贵的。明清的折扇成扇,若品相完好,书画精到,也可不计名头大小而入藏。大名家的书画个人特征强烈,作品传世较多可以比较,小名家或无名之辈就很难从个人风格着手进行鉴定。

扇面书画的作假,以成扇较难,年代久远者较难,而扇面裱片较易,晚近或当代的较易。明清成扇中的赝品,多属前人伪作(俗谓“老冲头”)而非眼下新出炉的货色。一把成扇,鉴定着眼点既多,割款添款几乎不可能,裱片就相对容易,各种伪作也多,单就添款割款而言,可行性也大。无款扇作可以添款,扇片压平做手脚也方便。有款位置偏高可以割去一圈再添,印款位于最边上的可以去掉一两档,有时还有接上另一端空白的一档以保持原来的长度。所以鉴定时要从以上数端去检查。

扇面本身也是鉴赏的对象。品相好的泥金洒金,绢本笺本,瓷青虎皮,贡发高丽,名家见之心喜,所作书画多精品。如果是普通市矾扇面,或晚清民国北京扇庄的粉连纸扇面(其中头号粉连尚可,丁字粉连最劣),润例上写明劣纸不绘的名家自然公掉头不顾,上面即使有佳字好画,藏家也会觉得可惜,勉强入藏心中也觉得遗憾。书画家喜在空白的旧扇面上创作,但是,明代的画家不能在清代扇面上作画,清代画家不能在民国扇面上作画。扇面也能作鉴定之用,但首先要学会判断扇面的产地年代等等。北京的高丽纸扇面、矾宣扇面、粉宫扇面和粗绢扇面,苏杭沪的七层五层棉料等等,各有特点。杭州的王星记扇庄创办于光绪元年(1875),上海城隍庙的王星记始于1893年,上海朵云轩始于1900年,各有带字号签字的扇面流传于世。北京的戴廉增扇庄创办最早,迄今已有300余年,而荣宝斋监制的扇面则是1894年后才问世的。

扇骨的时代特征甚为明显。和尚头扇股、直式方头乌木扇股、十三档十四档十五档的扇股(特别是一尺至一尺二的大扇)年代都较早,很有可能为明清之物。十八档八寸扇是1949年以后才大大地流行起来的。竹股的颜色也很能见年份。即使是白竹玉竹扇骨,年代久远了也会呈红褐色且有包浆,现代做旧的油竹扇股仔细看就觉得新,且上蜡后拿在手里有隔一层之感,不如旧扇贴肉合手。

扇股上有雕工,从主题到技法都有雅俗高下之分。阳刻耗时费功,平地阳刻比沙地留青更费功时,但易入能品,勤谨的工匠亦能为之。阴刻看似简易,实见功力,一刀下去即成定局,不能修修改改。阴刻刀法多变,线条讲究刀味,与书画篆刻的亲缘关系较近。

一把成扇在手,书画扇面扇股相辅相成。清代扇面应配清代扇股。扇股雕工与扇面画要有呼应。闺阁画家所作花卉仕女或“十三行”清秀婉媚的小楷,扇股就不宜雕老翁古泉汉瓦秦砖纹饰。集拓印作的扇面上有乌黑发光的边款拓片,配乌木紫檀鸡翅之类的深色扇骨有呼应之美。泥金浑金扇面加青绿山水也是用乌木之类的黑扇骨才压得住。象牙骨配瓷青纸扇面有对比之美。三十档四十档的细骨秋扇上书画风格也以纤丽清秀为佳,题材则以花鸟草虫仕女等为妙。当然,审美是见仁见智的,并无绝对标准。

『陆』 折扇的价值

“盛风苏扇”小编认为:折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部分
1.从书画的角度来鉴定其价值
考察一个画家的折扇作品,还是要回到书法、绘画本身。收藏折扇,应具备一定的书画鉴定功底。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书画的时代风格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辅助依据是印章、纸绢、题跋、收藏印、著录、装潢等。
2.从名家效应的角度来鉴别
折扇的收藏是成扇收藏中的主流。当代折扇中,只有名家折扇才有收藏价值。在已逝的当代书画家中.陆俨少、黄宾虹、张大干、谢稚柳等大名家的成扇可以说是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价位很高。
3.从题材的角度来分析
扇面书画一般以精到工整为上。因扇子小又执于手中,宜于近观,一般来说.花乌常胜于简单的花卉,较复杂山水加人物胜于疏略山水,设色多胜于水墨,金笺胜于纸本等等。
4.从扇骨的材质来辨
一般来说,竹类中以棕竹、湘妃竹、梅鹿竹为佳,如下面的“盛风苏扇”的湘妃折扇,就是一款精品,木类中以鸡翅木、紫檀木、乌木为佳,其他还有以象牙、菠萝漆、玳瑁、白玉和翡翠等材料制作的扇骨。不管是什么材料制的,有年份的扇骨价值都比价高。
5.从扇面的材料来辨别其收藏价值
扇面的材料包括宣纸、冷金纸、撒金纸、绫、绢等。在扇面书画创作中,许多名家喜用金笺纸来创作,金笺是一种书画用纸,佳者以真黄金屑铺撒纸面而成,铺满的称“泥金”,撒成散点的称“冷金”,其中“泥金”纸最为名贵。

『柒』 1926朱洪源的山水画价钱

投资书画如何确定价格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在中国名家书画的市场交易中,都是按尺寸来谈论价格的,即通常是以“平方尺”为计价单位的。 例如,清代画竹大家郑板桥弃官后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时,他就自定过这样的卖画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此外在20世纪30年代,年届70高龄的着名花鸟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在他的画室中,也曾张贴过如下的一张卖画润格:“花卉条幅:2尺10元,3尺15元,4尺20元以上一尺宽;5尺30元,6尺45元,8尺72元以上整纸对开;中堂幅加倍,横幅不画。册页:8寸内每页6元,1尺内8元;扇面:宽2尺者10元,1尺5寸内8元

『捌』 我有一个名人提字加盖印章的扇子价值多少钱

不知道
你这个名人到底是谁啊?不同的名人价位都是不一样的。扇面的价值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判定。
一、从书画的角度来鉴定其价值。考察一个画家的书画扇作品,还是要回到书法、绘画本身,其他因素都是附加的。收藏书画扇,应具备一定的书画鉴定功底。书画扇面鉴定的主要依据是扇面上书画的时代风格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辅助依据是印章、纸绢、题跋、收藏印、著录、装潢等,大致与书画的鉴别相同。
二、从名家效应的角度来鉴别。书画扇的收藏是成扇收藏中的主流。当代书画扇中,名家书画扇自然是最具收藏价值的,如龚文桢先生。龚文桢自幼研习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尤为注重写生,追求严谨大方、清丽典雅,他的作品在人才辈出的当代也是颇具独特风格。

在已逝的当代书画家中,大名家的成扇可以说是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价位很高。同时一些中等名家,或像部分画风精细严整的小名家,其作品价格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特别是工笔仕女、精细楼阁和大青绿山水等题材的作品。
三,从题材的角度来分析。扇面书画一般以精到工整为上。因扇子小又执于手中,宜于近观,一般来说,花鸟常胜于简单的花卉,较复杂山水加人物胜于疏略山水,设色多胜于水墨,金笺胜于纸本,等等。四、从扇骨的材质来辨别。一般来说,竹类中以棕竹、湘妃竹、梅鹿竹为佳;木类中以鸡翅木、紫檀木、乌木为佳;其他还有以象牙、菠萝漆、玳瑁、白玉和翡翠等材料制作的扇骨。

热点内容
情人节送礼攻略 发布:2025-09-13 12:21:03 浏览:316
插花时辰 发布:2025-09-13 12:20:18 浏览:192
五月丁香来 发布:2025-09-13 12:20:06 浏览:583
荷花百合花 发布:2025-09-13 12:18:07 浏览:411
七夕金星 发布:2025-09-13 12:18:06 浏览:482
大班茶花教案 发布:2025-09-13 12:09:20 浏览:878
玉兰花游泳 发布:2025-09-13 12:07:20 浏览:852
梅花有蓝色的吗 发布:2025-09-13 12:05:30 浏览:268
樱花树彩绘 发布:2025-09-13 12:03:57 浏览:757
吸甲醛大型盆栽 发布:2025-09-13 12:02:18 浏览: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