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插花
A. 九州镇的民俗风情
在春节期间,各地的农民业余艺术家们,舞动着五彩缤纷的花扇和彩绸,伴随着节奏鲜明的锣鼓声和旋律优美、高亢清脆的唢呐声,在农村、城镇的街口翩翩起舞,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河北省的民间舞蹈基本上是以秧歌为主,其他还有各种灯类、鼓类以及借用道具表演的狮子舞、竹马、旱船、花船、小车、大头舞等共140多种。冀东有地秧歌、抚字扇鼓、五虎棍;冀北有插花舞;冀中有沧州落子、竹马落子、花鼓落子、地平跷、风秧歌、花狸虎、七巧灯、胜芳挎鼓、战鼓、荷花灯、花篮灯;冀南和冀西有井陉拉花、踏鼓、排鼓、大秧歌、别杠、抬花杠、花船、花车等等。狮子、龙灯、高跷、旱船、大头舞、背阁、擎阁、抬阁等舞蹈形式,遍及河北各地。而九州镇的明见舞蹈主要是是冀中风格。
河北省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如徐水的《花狮》,唐山的地秧歌,沧州的落子舞,石家庄井陉的《拉花》等。徐水的《花狮》,唐山的《跑驴》,在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曾分别获过国际舞蹈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在舞蹈的艺术风格上,由于河北各地的地理环境、生产劳动、气候条件、方言语调、文化生活、民俗风情的差异,也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春节习俗之最
最早的春节:相传中国原始社会时就有“腊祭”之说不得,夏朝建立后,此俗流传下来。
最早的除夕: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称为“除夕”。“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根据《吕氏春秋》中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病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而最早提到“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 最早的春联:据《宋史》记载:宋灭蜀的前一年,(公元964年)除夕,后蜀主孟槌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被人们公认的第一副春联。
最早的年画:年画的前身叫门画,最早的年画形式是门神,画的是神话传说中神茶、郁垒,也有的在门上画虎或古代勇士像,到了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
最早的贺年片: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了赠送贺年片的习俗。据南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里记载,其家藏有北宋元祐年间敬贺正旦的墨迹。就是正月初一,“敬贺正旦就是现在贺年片上印的“恭贺新年的意思。
最早的爆竹:春节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当时没有火药纸张,所谓爆竹,是用火烧竹子发出的啪啪声。
最早的压岁钱:据古籍《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压岁钱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嫔妃们在春节三五结伴做掷钱游戏,宫廷钱库就散些钱给她们。此风在当时宫廷内是很盛行的。
订婚习俗
第一次见男方父母,给女方钱,2000-10000,若同意,就返还男方200或更多。直到结婚前,每次见都要多少给点钱。尤其是过年的时候给的稍微多点1000左右。男方的直系亲属见女方第一面的时候都要给钱,叔叔,伯伯,姑姑什么的,别的亲戚就不算了,谈结婚的时候,给女方8000以上,是女方自己买结婚用的衣服的,还有炉灶、锅碗、洗衣机、冰箱等简单的。床必须要男方买,当然现在一般都是男方陪着女方选,但是是男方出钱,家具、电视什么的就是男方的事了。一般时辰是在上午的11点18分。 民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传统民歌、各个历史时期革命民歌、建国以来新民歌三大类。在传统民歌中,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描写自然景物、记述民间习俗、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欢庆节日、表达男女爱情及家庭琐事等等,但有相当多的传统民歌,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民和地主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农民受剥削、受压迫,过着牛马一样的悲惨生活,他们把满腔的痛苦和愤懑,倾吐在民歌之中。如《穷人泪》、《长工十二月》、《回关南》、《逃荒》、《万年愁》等,就是农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传统民歌中还有如《四辈和玉妹》、《五哥放羊》、《茉莉花》、《绣荷包》等一类以抒情见长的民歌,热情地赞美了劳动人民朴实、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和他们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类民歌表达感情细腻,曲调优美,亲切感人。
革命民歌是解放前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在河北流传的歌曲。如反映义和团斗争的民歌:《红灯照》、《趁早加入义和团》、《打洋鬼子》、《只要齐心就好办》等,忠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人民的斗争风貌。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河北人民创作了很多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优秀民歌,以抗日为题材的《送郎参军》、《去当兵》、《打保运船》、《反扫荡》、《盘查通行证》、《埋地雷》、《献花》等民歌,有力地配合了打击日寇的斗争。在解放战争时期,河北到处唱着《李玉兰劝夫参军》。此外,如《质问蒋介石》、《保卫胜利果实》、《大军南下》等民歌,对宣传解放战争,也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埋葬了蒋家王朝,新中国成立后,河北人民从心眼里唱出了《共产党恩如山》、《朵朵葵花向太阳》、《老百姓拥护毛泽东》的颂歌,抒发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毛泽东同志的爱戴。
建国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崭新时代,河北人民精神振奋,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无比高涨,涌现出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民歌,如《学习雷锋》、《光荣榜》、《唱唱咱公社好光景》、《贫下中农革命扛大旗》、《农业战线添人才》、《周总理来到隆尧县》、《总任务传万家》、《歌唱新宪法》等民歌,以奋发向上、乐观豪迈、明朗健康的格调,生动地反映出河北人民对党、对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热爱,展现了河北人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战斗风貌。
河北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主要体裁有小调、劳动号子、山歌三大类。其他还有少量的儿歌、宗教及婚丧仪式的歌曲和少数叫卖、生活音调等。 虽然名称叫做偷碗,其实就是拿。在一些农村地区,每当有高寿的老者去世,在举办丧事的过程中,客人吃完饭都会把碗带走,当地人相信这些碗会给人们带来福气、带来长寿。
B. 民间舞蹈的河北舞蹈
河北省的民间舞蹈,蕴藏丰富,绚丽多姿,素有北方汉族民间歌舞之乡的美誉。据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北分会1983年的调查统计,全省民间歌舞达一百四十六种,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全省各地每年都定期举办民间歌舞训练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断发掘整理民间舞蹈。在每年的新年、春节传统的迎春花会等群众性业余文艺活动中,民间歌舞异常活跃。
河北民间舞蹈人们比较熟悉的有:徐水狮子舞,唐山的地秧歌,昌黎的跑驴,石家庄的井陉拉花,沧州的落子舞,盐山的武术扇、高阳的竹马洛子,邯郸的永年小曲、曲周花车,邢台的秧歌鼓,衡水的凤秧歌、七巧灯,廊坊的胜芳胯鼓、胜芳花灯,保定的地平跷、花鼓洛子,张家口的插花洛子、二人台,承德的春鼓、棒棒舞等等。现将几种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作一简略介绍。
冀东地秧歌和跑驴
冀东地秧歌广泛流传在河北省唐山地区。据《中国古代舞蹈话》(王克芬著)记载:“秧歌是由古代的‘村田乐’演变而来”,它们的源泉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地秧歌,徒步于地上表演,不受演出场合和道具的限制,比较机动灵活,易学易演,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舞,传统的活动形式,基本上分过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过街秧歌,走街串巷,沿途表演。它的主要特点是:节奏与动作统一,表演各异,舞姿简洁,边走边扭。场子秧歌,遇到广场或十字街头,拉开场面,大扭一番,有时还扭一会儿,唱一段,用锣、鼓、钗间奏,然后表演带故事情节的“小出子”(即小型舞蹈节目)。主要特点是:具有典型人物性格,舞姿舒展、健美,画面灵活多变。
地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大多是前边有两个武生打扮的人物(有的扮成武松、鲁智深),手舞花棒,开路打场,后跟提花篮、佛尘的童子及田公、渔妇、樵夫、书生等角色。在行当上分“妞”(少女或小媳妇)、丑(诙谐、幽默的滑稽角色)、擓(中年或老年妇女)、公子(文质彬彬的书生)。表演上的共同特点是脚下步伐上下颠颤,结合肩部与腰部扭动和双手摇摆为主,就好象凤摆杨柳一般。手中的道具根据人物性格,分别手持彩扇、花绢、团扇、拨郎鼓、棒槌、烟袋等,手部的基本动作以八字翻花为主,上下左右,前后抖动扇花,变化万干,如双双对对的彩蝶在花丛中飞舞,既抒情、优美、典雅,又火爆、泼辣、热情、欢快,富有诙谐、幽默、质朴健康的生活情趣。伴奏以悠扬的大唢呐为主,配以中、小钗作打击乐。大多习惯于吹奏《满堂红》、《句句双》、《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于表现乐观、欢快、喜悦的节日气氛。
地秧歌中的妞、丑((文丑、武丑)、公子等各种人物的舞姿动作非常细腻,富于表现力,能在地秧歌的“小场子”、“小出于”中,塑造各种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善于表现有故事情节的双人舞、三人舞和小舞剧。著名的地秧歌表演艺术家、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北分会理事周国宝和周国珍、张迁合作,根据“王小赶脚”、“傻柱子接媳妇”加工创作的民间舞“跑驴”,主要舞蹈语汇,就是选用地秧歌的素材。这个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在参加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曾荣获优秀节目奖。随后,由中国青艺术团带到布加勒斯特,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荣获国际舞蹈比赛二等奖。
此外,唐山市、秦皇岛市和昌黎县的专业和业余舞蹈爱好者作,以地秧歌为素材创作了许多新的舞蹈节目,如《娶女婿》、《盲人摸象》、《中秋之夜》、《扑蝶》、《抢亲》等等。这些舞蹈已在全省普及,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赵县扇鼓、战鼓、挎鼓
赵县扇鼓的鼓,是用狗皮蒙的一种盘状圆扇形手鼓,带有长把,把上有九个铁环,细长的鼓锤富有弹性,鼓声清脆悦耳。
扇鼓的历史久远,它起源于商代的巫舞。巫舞在古代是娱神舞蹈,所使用的主要道具是扇鼓(又名“太平鼓”或“太平神”)。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前进,巫舞逐渐由娱神的舞蹈演变成为人的舞蹈。相传公元前424到公元前387年,邺县黎民百姓为念西门豹治邺为民除害的功德,每逢年节都要敲打太平鼓(即鼓),载歌载舞,以示纪念。
巫舞中的扇鼓传到清代,已基本上形成为民间娱乐活动。清何耳作《燕台竹板词》中云:“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就是反映当时扇鼓表演活动的场景。
赵县扇鼓多为集体舞形式,每逢喜庆丰收之时,农民们手持扇鼓,在场院里扭起舞步,敲打着轻快活泼的鼓点,唱着民歌小调,表达欢悦的情绪,很有生活情趣。建国以来,一些专业和业余舞蹈工作者继承传统,运用扇鼓表现形式,创作出不少新的舞蹈节目,受到群众欢迎。国庆三十周年文艺献礼演出时,河北省民间歌舞业余演出队带着经过加工整理的赵县扇鼓《庆丰收》进京,荣获了演出二等奖、创作三等奖。赵县战鼓,是表现古代战阵生活的一种很有气魄的民间舞。以大架鼓为中心,鼓面直径为一点八米,由四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擂打,十六名健壮的男子手持大钹,列队随着大架鼓的节奏,前后左右,上下飞舞,不断变化着敲击乐器的姿态,很有气势,这与纤细、优美、抒情的扇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赵县的挎鼓(又名背灯挎鼓),是一种很别致的民间舞蹈。表演者背上背着一盏特制的龙灯或西瓜灯,将鼓挎在腰间,双捶击打圆鼓。时而欢腾跳跃,时而旋转着敲打着轻快有序的鼓点。每值灯节之夜,数以百计的“背灯挎鼓”涌上街头,排成一字长蛇阵,在鼓乐声中,灯火之下,于欢乐的人群中往来穿梭表演。表演者与观赏者融为一体,共同享受着一种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喜悦,增强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沧州落子
沧州落子是冀中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据沧县县志记载: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个小场子,起源于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1796一1821年)。传统的落子,女的脚踩寸跷(又名踩寸子),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的手打霸王鞭。落子的舞蹈特点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线美,讲究韵味儿。扇舞的风格潇洒,板舞的动作幅度大,节奏变化多,非常明快。落子的传统节目,内容大多是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爱情故事和人们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风筝》、《叹情郎》、《绣手绢》、《尼姑思凡》等。其中《荣莉花》、《放风筝》经过加工、整理,更加优美动人,成为舞坛上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已故的著名民间舞蹈家周树棠在继承和发展沧州落子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周树棠从小在“落子坊”学艺,经过四十多年的磨练,自成了落子舞的一个艺术流派。他的舞蹈动律特点是,突出地刻画了女性“三道弯”的舞姿造型:头是歪的,腰是拧的,腿是曲的,线条儿美,韵味儿浓,使人感到典雅、秀美、端庄。在舞蹈步伐上,吸收了中国古典舞和兄弟民族舞的优长。周树棠认为,民间舞不发展,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为了发展落子舞中的板舞和扇子花,他从各民族民间舞中,曾记下许多舞蹈语汇和舞姿动律,经过一番剖析和钻研,把许多舞蹈语言溶化到落子舞当中,进而加工整理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动作组合。这些瑰丽多采、千姿百态的动作,增强了落子舞的表现力,发展了落子舞的传统艺术。
C. 合阳面花的面花的外形
合阳面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的风格特点。同时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呈异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金水沟以西地区制作的面花偏于细腻,一个大馒头上常常会插上六、七十以至上百朵面花;而在金水沟以东制作的面花个体大,染色明亮鲜艳,一个送清明节用的“娃女子”能做到一尺五高,七八斤重。造型粗犷简洁则是徐水沟以北、梁山脚下面花的特点,突出特征,省去细部。合阳面花从外形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浮雕,如过“元宵节”的“娃娃馍”;二是夸张性强的变体型,选取花鸟虫鱼、瓜果蔬菜作为表现对象,突出特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送端午节用的“花花”(亦称“艾叶馍”)即属此类,第三类是富丽堂皇的插花型,呈立体状,甚至做到了几层高,十分壮观。这一类品种最多,结婚大喜之日娘嫁送女的“老虎馄饨”、祝寿的“寿糕”属此类。合阳面花设色浓艳,大红大绿,具有显著的汉族文化特色,面蒸熟后点染是一大关,既要色彩艳丽,又要不失面的本色,方为上乘之作。
合阳面花以婚俗面花最为精美而丰富。闺女出嫁娘家要送人物、鸟兽、鱼虫和花卉等形式的插花馄饨花馍。当新娘回娘家“住十”回婆家到十五天后,娘家要送各种样式的核核馍。在核核馍中,石榴、鱼和栆象征女性生殖器,鸡、胡桃和虎象征男性生殖器。岁时节日多送狮虎等样式的插花馍。这里提供的婚俗面花只是摄者在洽川镇东王乡夏阳村和莘野村太姒故里所见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