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花语
『壹』 谁有600字左右的美文越多越好!
我等待轮回辗转,褪去青苔的日子;我等待晨钟暮鼓,意欲随风的时刻……
一切,自然,从容,简单;
一切,可以重新开始。
午夜,又是午夜,依然沉。
窗外的风,瘦长,从千年前走来,憔悴得如一阕婉约的清唱。
我喜欢这样的夜,摒弃了喧嚣,在繁华的背后。
有谁同我?这样的夜里,幽人独往,飘渺孤鸿,在寂寞的背后。
灯下,香茗袅袅,是隔世的端庄,弥漫了隐忍,疼痛和痛彻后的浮生若梦。
生活如茶,淡淡清香散于人前,浓浓苦涩藏在心间。
很多时候,希望结识一个人,遥远陌生,心无羁绊。
冬雷夏雨毫无顾忌,尽情倾泻,或哀伤,或困惑,或惆怅。
熟悉的环境,太多的话,无人倾诉,无人可诉。
可彼岸斑驳,无论怎样的摆渡都是痛!
一直是以一种虔诚的姿态行走的,走过春去秋来的明明灭灭,走过缘起缘落的浮浮沉沉,走过似梦亦真的过眼繁华,可是,却走不出迢迢漫漫的红尘俗世。
窗外,一袭婆娑的树影挂着满枝的诺言在窗棱上轻叩着。
可如许的幽香,又能到几时?
待到风起云动,所有的山盟海誓又有多少不会零落成泥?
而我,却仍是季节的守望者,以一个永恒的期待的心,凝固了那个千年的誓言,或是,痴梦。
一份执着,让魂魄有依;一声喟叹,让脉搏孱弱;一抹忧伤模糊了视线,一帘幽梦,望断了天涯……
夜,依然沉,只有梦境滋长的声音。久远的记忆在西风里弹唱着,偶尔唐声,偶尔宋韵。
我知道,有些事,有些人,是不可凝眸的,不能回首的,不该眷恋的。
尽管,心还是痛的,往事还是新的,幻象还是遥遥舞动着的,可是路,已走得太远,无法回头。
夜色苍茫,萧管悠悠,我等待着,在隔着尘世的薕葭水畔。
我想象着自己,裙袂飘飘,迎风的模样……
伫立在月色阑珊的夜晚,遥望秋月挂起一帘幽梦,细数高挂在流云之外的故事。不由轻叹:年年花开,花又落。望彼岸花开,又是一季的繁华。在一朵花开的时间里,守望在红尘深处,遥望着空间的距离,无数的心事在寂静的夜色中随风飘荡。岁月在月色清影里流逝,目光穿越了时空的距离,却寻不到梦的彼岸。
任漫天飞舞的思念,穿过月色,洒落成一地的缠绵。任几瓣落花做成香茗,把千古尘事细蒸慢煮,品味孤独的味道。繁华落尽,看花落无痕,听叶飘轻扬,清风摇曳着浅愁,诉说着心事。纵然是望断天涯,纵然是寻遍海角,依然望不到彼岸花开,此岸永远无法到达彼岸。
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场景:一簇簇相拥而生,鲜红如血的彼岸花,延展成一条诀别之路。回首来时的路,一路凋零的花雨,一路斑驳的痕迹。凋零的是我遗落了花开的美丽;斑驳的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或许,最美丽的花,只在彼岸才会开放。原来,错过如同等待一样,只能用回忆来温暖。彼岸隐隐可见,伸手一握却顿化虚无。花和叶的痴情在于她们用开放和凋谢来等候,一季又一年,一生又一世,这是何等的凄美与守望?又是何等的深情与执着?
纯美的感情总是让人渴望,至美的情感总让人神伤。比如爱情,很少能看到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是以喜剧收场的。也许,所有的情感都要归结于缘深缘浅。它会经由你的眼神,走入你的内心。就像彼岸花,叶和花之间因为有了相依的承诺,纵使千年不能相见,但在温馨的相伴里,依然可以找到一种爱的寄托。
也许,我的世界你曾经来过;也许,我们之间注定只是相伴一程;也许,我们只是是短暂的擦肩而过。可这些有什么重要呢?重要的是在相伴的过程,是否收获了快乐,收获了美丽。如果注定以一种离别的方式而告终,那么就微笑的选择别离吧。即便有遗憾,也是生命中注定的感伤。
隔着彼岸,我依然会微笑的送上一份温馨的祝福,感谢你曾经美丽过我的天空,祝愿你在未来的岁月一路走好。一个能走进生命中的人早已经篆刻在内心深处而无法忘怀。而我,只能在彼岸遥遥的相望,默默的祝福,静静的封存曾经的美丽。在遥远的彼岸,隔着我渡不过的河。人间的物语、花语在任何时候都是相通的,我希望它们永远盛开在我心灵的原野。
佛说:彼岸花,永远在彼岸悠然绽放。此岸心,唯有在此岸兀自彷徨.看的到,却那样遥不可及;钟意的,却那样无可奈何。
当曾经的一切停留在遥远的彼岸,开成一种生命的过往。我会静静地行走在时间的河流上,轻轻掬起岁月的痕迹,将心事演绎成一季的浪漫。
如水的月倾泻,勾起动荡不安的心事。
生活又回到从前,而我又一次悄然的走失,走失于华丽登场之后的悲伤谢幕。
安静的写着字,放着忧伤的音乐,震颤着心底。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读着忧伤的字,锁起眉头,隐隐的错落在曾经看做是梦想的边缘,狠狠的堕落在孽海深处。
帘卷西风,咄咄逼人的忧伤,一点点的展露在心尖。琵琶声声弹,句句是伤歌。
太过投入,只能迷失,间隔的走在烽火台下,多少江湖事,英雄走过,留下碎了的相思横扫心头泪决堤。
往事不曾如愿,一点点的被风碾碎,是谁让我如此伤感,是那不解的心事,还是世间那个不安的你。
为爱痴狂,因爱成伤。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是天边一抹纯粹的霞,预示着黑暗的不可避免。不曾沉默,是我赖的不肯走,还是看不清再回首处一把凄艳的剑。
烛光停留,点燃了时光,衰败了年华。
我不屈不挠的走,即使面对如此伤怀,也要一点点的走进人生的轨道。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是谁拖我走入皑皑红尘,却不曾给我生存的法则,在步履维艰之后我学会了小心的保护,可是原何真情流露总被无情诽谤,孤影繁星月下舞,红尘多少事,幽幽。
今夜,露水寒,雪纷飞,只是一个转身,竟看了一个轮回的情仇爱怨。你在我流动的指尖舞了一曲离骚,听着你那唯美的言语,动容了我预收敛起的心事。怎奈,这一触即发的姻缘,只为给我留下满心欢喜满心伤。
我走过,因为有你,因为忘记了我自己。
点起一只烟,看着烟雾翻腾,席卷我那伤了的心事,只是想知道你究竟是谁。
当爱走到尽头,知己再难逢,我知人言我轻,我知生之不逢时日,只是依旧学着笑颜如花,左右逢源。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没有人可以惺惺相惜,傍晚纷飞的雪打湿着潮冷的心,黯然神伤。
不想冬就这样来了,夹着雪带着风,凛冽的,冰凉。
那朵葵花该开启,可是彼岸唯有日落。
暮尽尘烟,斗转星移。谁的将相王侯,谁的痴愿潦倒。
人群攘往,警笛喧嚣,一人横尸街头,众人围观,远远的行走,不知是否魂魄已散。
本已放下浮躁心境,却仍心生恍然,岁月无痕,生命无序。留下的,离开的,记住的,遗忘的。不过是纷扰的尘世看不见的细小微粒。
为了信念,愤然前行,为了忘却,暗度陈仓。
双生花,彼岸泪,弱水河,三生石。只那一把利剑,斩断情丝。是哗众取宠,还是独善其身。
那等待超度的亡灵,一点点的熄灭着希望的火焰,绝望的只想自行了断,岂不知下一刻即会转世投胎。
我只想安静的走,没有伤害,没有离别。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贰』 读书卡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要人物:鲁迅、寿镜吾
相关情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是主人公鲁迅的童年,屋子后面有百草园,这是他童年最快乐的时候,通过美女蛇等故事讲述,后来主人公在私学的教育中长大,他把其称为为三味书屋,是他怀念的童年时光。
人物评价:
鲁迅:小时候的鲁迅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热爱向往大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不管是在百草园还是在三味书屋的后花园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寿镜吾:鲁迅的老师寿镜吾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深受鲁迅的爱戴。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在文中,似乎很严厉,但他的戒尺不常用,可见他是一个严而不厉的人,再看他读书时候自我陶醉的样子,是慈祥的老师形象。
(2)斑蝥花语扩展阅读:
文中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该散文入选2006版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叁』 谁有600字读后感
有趣的童年
——《朝花夕拾》读后感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老人与海:
桑提亚哥(Santiago)是个可怜的老头——看上去似乎是的。海明威(Hemingway)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海明威并没有给予老人成功,却赋予老人在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
老渔夫在海上一无所获地漂流了84天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marlin),这是一条比他的渔船还长2英尺的鱼,是在拖着渔船整整两天两夜之后才被刺死的。老人的命运似乎并不成功,他又遭遇了鲨鱼,经过殊死的搏斗,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
骨骼是精神的支柱,海明威看似没有让老人桑提亚哥成功,却以光秃秃的骨骼奏出了老人生命的硬度。
“我和你奉陪到死”——这个硬汉面对挑战如是说。暗喻他自身的英雄主义所在,还有他趋向坚韧的力量。故事的头尾,都出现了名叫明诺林(Manolin)的男孩——他希望继承老人的事业。何止捕鱼的事业要被传承,这副铮铮铁骨又何尝不为我们所崇敬、所供奉、所学习呢。在老人的故事里为什么有这个孩子的出现?年轻,象征着力量和希望,即便是老人,他的内心同样是年轻的。文中多次描写到狮子,阿非利加海滩上,狮子在笑闹嬉戏,它们浮现在老人的梦中,一直在老人的心中,同样揭示了老人永远不会老的意志。
海明威的这部小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这个骨头里留有几百块弹片的硬汉作家,恰当地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怎么去面对生、老、病、死,告诉我们心该有多宽,如海一般。老人是孤独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
不妨将鲨鱼看作打击,吃掉你的成功和幸福。但正如那孩子说的:“它没有打败你,它没有。” ("He didn't beat you. Not the fish.")
一个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永不言败,这就是《老人与海》告诉我们的。
简爱: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个暑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一次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中最辉煌的名著,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描写了十月革命以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之下,为了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同国内外敌人和各种困难展开斗争的事迹。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生于普通工人的家庭,从童年时起饱受艰苦生活的磨难,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就播下了阶级仇恨的种子。十月革命后,他带头参加红军,转战疆场,浴血奋战,曾多次负伤,最后不得不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来,他的伤情恶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了。他在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
每写一个字,他都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读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读到保尔在双脚残疾和双目失明,可他还坚持写作.读着读着,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时我也受益非浅.保尔那坚强勇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跟保尔比起来,我是多么渺小啊。谈坚强和勇敢,我真不好意思讲,每次摔倒后哭鼻子的是谁?是我;每次遇到困难的事后退的是谁?也是我。想起那一件件往事,真是无比羞愧。
读了文章之后,我要像保尔?柯察金一样,要有坚强的意志,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了,也不要放弃,你要站起来,继续往前走,成功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只有我们有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是悲剧,但在人类对美好的人性、人情和美的追求上确实胜利的。它集中了人性最本质的东西——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心灵也是脆弱的,就如林黛玉那样。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如此美人,最终却落的个忧郁而死,只因她一心追求爱情的永恒与唯一。
宝黛的爱情源自太虚幻境中的木石前盟,再加上红尘中的两小无猜,双方遂有了私订终身的意愿。从一开始的一见倾心到后来的心心相印,以及最后的心灰意冷。他们爱情的产生与发展正是两颗纯洁高尚的“心”相互碰撞沟通和彼此认同的过程。但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里,这只能存在两颗真诚的心间,双方的爱情没有任何的承诺和物质保障。
宝钗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是一个委婉内敛的人她从小受到正统教育的熏陶,深受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毒害,为人行事遵守三从四德,纲纪伦常,但实际上她对诸如《牡丹亭》、《西厢记》等禁书了然于胸。宝玉和宝钗的爱情一开始并没有得到贾府上下的默许,实际起初贾母也许更倾向于黛玉或是宝琴。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宝钗和宝玉的爱情才得到了贾家上下的心照不宣。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他们的爱情是大家认定的金玉良缘,是建立在世俗的物质基础和家族利益上的爱情,也是造成他们悲剧性结尾的原因之一。
为了真爱的人可以抛弃一切世俗名利,甚至可以背上不仁不义不中不孝的罪名。这就是作者曹雪芹对精神爱情的高度赞扬。后来宝玉中举,宝钗怀孕,可他却遁入空门,说明作者在精神追求和世俗情感方面的矛盾,也集中体现作者坚定崇高的爱情观。宝黛的爱情是个大悲剧,宝玉和宝钗的爱情也是个大悲剧,曹雪芹对两者结局是矛盾的,但无疑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曹雪芹曾惨痛地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爱情既是生活中的幸福之源,又是逃避人生的避难所。在《红楼梦》里,爱情是宿命的,爱情本身就是悲剧,是人的悲剧,是人的世界的悲剧。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只不过是两种悲剧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那就是它们都是理想追求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冲突,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生活在由情感的锁链所组成的世界,而在情感的锁链中,必不可少的是爱情这个环扣。在红楼梦,在大观园里,爱情是永恒的,永恒使我们选择了它,永恒的爱情成了可塑性的话题。它引起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
人活在世上,虽然有许多烦恼和痛苦,但是我们却从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和美,曹雪芹是这样,我们也应该是这样,历史正因为这样而继续向前发展。
读《呐喊》有感
《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肆』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鲁迅的,你想问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