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艺术灯
Ⅰ 花灯的起源
花灯的起源如下来:
闹花灯的习自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Ⅱ 花灯有多少种类
花灯种类繁多,有龙灯、宫灯、纱灯、花蓝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
(2)花卉艺术灯扩展阅读
花灯的制作
一、选材
1、将竹子放在蒸气室内(或加热半小时),然后取出,置阴凉处晾干,但不得过分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暴晒。
2、刨皮裁度:刨去粗糙的表皮,裁取竹条所需的长度,以灯笼大小而定。
二、扎骨架
以交叉方式编织完成灯架,灯架中间,扎数圈竹圈于灯壁上。
三、制作灯身
在文房四宝店买几张白色、红色的普通宣纸或者洒金宣纸,裁成符合灯笼骨架的长宽,就可以自行设计图案了。书法、绘画、剪纸,都可以在小小的灯笼上一展风采。糊好后,还可以用窄条的仿绫纸上下镶边,看起来更为雅致,很像古式的宫灯。
如果不太擅长书画,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供参考。用一张薄纸在字帖上描下想要的字样,再将这张薄纸和深红色宣纸重叠在一起,用单刃刀片将字迹挖掉。拿掉薄纸,红宣纸上就出现了镂空的字迹。用白色宣纸做灯身,红宣纸糊在里面,烛光或灯光从镂空处映射出来,效果相当漂亮。
四、制作光源
如果放在室内,只需要在灯笼里点一根普通蜡烛;如果想提着出去,最好用灯泡和电池做一个简单电路。
五、裱糊
先将稀释的糨糊,均匀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裱糊棉纱布,即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再用刷子沾糨糊刷平,最后再粘贴二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如没有单光纸,细棉纸亦可。)注意,刷平糨糊的刷子必须干净,裱糊的纸也必须糊得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
六、晾干
将灯笼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七、彩绘
1、彩绘或剪贴:以个人所需图案彩绘或剪贴,如人物、八仙、花鸟、仕女等。
2、书写文字:彩绘后,依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等文字、图案完全干后,灯笼就大功告成。
花灯的起源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中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Ⅲ 吉祥如意花灯的含义
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合家欢乐。
花灯,又名灯笼。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中华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
花灯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灯节。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胜芳花灯多以亭台禽鱼虫花卉的题材制做。以染色纸缀以各色华丽细条制成,鲜艳夺目。
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Ⅳ 用哪种灯具照射花效果好
花店使用的光源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单色光源,主要以店内为主;二是多色光源,主要用于装饰,是外部装饰的主要光源。
1.花店外部灯光
首先是霓虹灯,它是花店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补充显示花店招牌为主,兼有宣传美化作用,既可装饰花店外观,又可招揽顾客。霓虹灯是以远眺为主的光源设计,色彩的选择一般应以单色和刺激性较强的红、绿、白等为主,突出简洁、明快、醒目的要求。
其次,花店外部灯光的主要部分是橱窗灯,它属于外观灯饰。橱窗灯是近距离观赏光源,一般不应使用强光,灯光色彩间的对比度也不易过大,光线的运动、变换、闪烁不能过快或过于激烈,会造成眼花缭乱,不舒适的感觉。橱窗灯有五种形式:
①基本照明:是为了确保橱窗内基本亮度的照明。安装不用支架,直接把不同造型的灯具装置固定在恰当位置上,不能移动,一般在建造橱窗时就要安装好。基本照明必须保证整个橱窗亮度均匀,从灯光位置上分为顶光、边光和底光。
②聚光照明:是用强烈的光线来衬托花卉品种的一种照明方式。要使橱窗陈列的花卉全部光亮时,应该采用平坦型配光,而要使橱窗的重点更加明亮,则应该采用聚光照明方式。聚光照明一般多采用聚光灯、冷光灯、射灯、反光灯等,将一束束灯光射向需要的位置,以突出陈列重点。聚光照明要选择能够自由变更照射方向的灯具,注意用冷光灯,不用热光灯,灯具与商品之间要注意留出足够空间,让空气流通。
③强化照明:是通过光的效果,来衬托花卉的照明方式。使用装饰用照明器具时,在设计上应和橱窗陈列的商品和谐一致。
④特殊照明:是配合橱窗陈列商品特殊需要,采用更有效的表现方式,使特殊照明部分的陈列品更加引人注目。光线从下方商品的脚光照明,能表现其轻轻浮起的感觉。使用柔和的光线包容起来的撑墙支架照明方式,光源一般宜安装在看不见的位置。
⑤气氛照明:通过气氛灯光设计可消除暗影,在特殊陈列花卉中制造出不同的效果。在橱窗灯光中樘可以用加滤色片的灯具,制造出各种色彩的光源,构成戏剧性的效果。
2.花店的内部灯光
花店中使用的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灯光照明光源、装饰陪衬光源三类。
①自然光源:花店中的基本照明利用自然光,既可降低费用,又能使花卉在自然光下保持原色,避免灯光对花卉颜色的影响,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以自然光为主。
②照明光源:是花店内的基本照明光源,起着保持整个花店基本亮度的作用。一般安装在屋顶天花板上,多以单色白光日光灯为主。照明光源应注意整体亮度要足够。
③装饰陪衬光源:主要起美化店内环境,宣传花卉品种,营造购物气氛的作用。分为两类:一是起装饰整个内部环境作用的光源。另一类是用于装饰和陪衬花卉的光源,一般安装在货柜内或离花卉较近的地方,花店可视花卉品种的不同而采用稍暗的射灯或其它的单色光源。在专门摆放艺术插花的区域安装射灯,也会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对专用于装饰和映衬花卉的光源,应注意光色与花卉的协调。如果花卉本身色调明快清晰,则灯光朦胧才能产生较好的意境;如果花卉本身色调较暗,应使用较强的灯光突出其形象。彩色光线照射在色彩鲜艳的花卉上,如果光色与物色相同,则花卉会特别鲜艳;但如果光色是花卉的补色,则会减弱花卉的鲜艳程度,使物体变得灰暗。要掌握远光强、近光弱的原则。
Ⅳ 中国灯彩的地方特色
“云灯的起源与田村的东河戏有着紧密的联系。逢年过节时,有演员手上拿着写有”恭喜发财“、”四季平安“等字样的牌子,化装成八仙到各家拜年,所以在民间很受村民的喜爱。”
按照田村的民间习俗,戏班没有灯彩是不允许进入祠堂演出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凝秀班”的老艺人便利用东河戏传统剧目《白蛇传》中“水漫金山”一折的水族舞表演形式,结合田村灯彩的特点,将水族舞的“水旗”改为“云牌”,并经过老艺人的精心加工编排,改编创作了富有民间地方色彩的“云灯”舞,后在田村一带的东河班社中广为传学,逐渐成为东河班社的“班灯”。
听众朋友,“云灯”有其独特的风格。首先是“云牌”的组合造型。“云牌”是“云灯”的主要道具,天空中各种云彩,地上花鸟虫鱼的形象以及各种文字图案,都由“云牌”的造型来完成。舞蹈造型有“跳云”、“点斗”、“团云”、“洗云”、“结云”及“摆字”等,歌词的内容也用“云牌”来表达,即“云牌”摆字,大多为吉庆、祝愿之语,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九州升平”、“人财兴旺”等。其次是“云灯”舞的演出特点。最开始的时候是六至八人表演,后来逐渐发展成十二至二十四人以上的大型舞队。原来只舞不唱,后发展到配以东河昆腔词曲,到清朝末年,还在“云灯”舞队之前加上两盏方形灯笼。
“云灯”通常是随东河戏班到各处演出,“云灯”进村前,先由两盏方形灯笼引路,灯笼后随两人抬着的、司鼓者站于内的“鼓架”。其余乐队随后,乐队后为灯舞,最后是一副“鸾架”。“云灯”进村前先敲锣打鼓,主人鸣放鞭炮以示迎接。
除此之外,“云灯”在音乐、演员服饰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点。赖馆长介绍说:“以古老的戏曲音乐(昆腔)与民间地方音乐(吹、打曲牌)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并配以”轻而缓、细而密“的舞蹈动作。另外,”云灯“的道具、服装都绘制成”云钩“图案,所有服装、头饰的装扮都为传统的古装戏曲形式,如采茶戏小生一类的服饰,”
“云灯”是随着东河戏的发展而发展成形的。据1926年赣州梨园工会登记,该县总计有60多个“云灯”班社,先后流传赣县田村、白鹭、南塘、吉埠、白石、江口及兴国龙口,于都县峡江等地,这一时期是“云灯”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赣县也只有二三百人在打云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进一步发掘传统文化艺术,当地有关部门开始着手云灯艺术的保护和创新。赖馆长说:“目前保存和发掘工作做得不够,所以县里很重视,要求文化部门,如赣县博物馆等联合起来组成调查组,通过图片、录像等尽可能地保留下来。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田村”云灯“也有了新的发展和表现形式,一些民间老艺人在保留原有”云灯“艺术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歌舞艺术特点,由原来的每段舞蹈之后摆出一个字,改为一次性完成摆字的表演。在服装上也大胆地改进,式样和颜色都较为明快、鲜艳,以衬托热烈、欢快的气氛。在道具”云牌“的制作上适当加宽加大,由单片式改为灯箱式,这样既提高了”云牌“亮度,又增强了所摆出的字的立体效果。尤其是近年来,由该镇荣获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的刘盛涵老人精心制作的田村”云灯“,更加增添了喜庆、祥和、万民同乐的韵味,表达了客家人祈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吉安灯彩《东圆龙》
《东园龙》是一种仅在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东园村传世的龙灯。是灯彩之乡吉安县最引以自豪的优秀民间灯彩之一。
《东园龙》源于中国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的普通九节布龙。尚武且富创新精神的东园村人,将武术、杂技等融入龙灯表演中,自创了“架天桥”、“架地桥”、“仰倒牌”、“迭腕站”、“登高台”等极具观赏性、难度极高的精美花节,形成了不同凡响,独具特色,与一般九节布龙截然不同的,深受群众喜爱的《东园龙》。
东园村始建于北宋末年,座落于永阳镇西端仅数百米处。东临赣江支流禾河,属典型的滩洲地貌。
《东园龙》是一种隶属于宗族祠堂的风俗龙灯。元宵出灯,要举行神秘而庄严的出灯仪式。平时龙灯外出表演等,也要于祠堂焚香设祭,鼓乐鞭炮送、迎至永阳圩街。其民俗文化内涵相当深厚。
《东园龙》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科学价值。除民俗文化内涵丰厚外,艺术水平也相当高超。1992年参加文天祥纪念馆开馆典礼及灯彩晚会演出,名声大振,受到包括港、澳、台文氏后裔在内的海内外来宾的高度评价。2000年荣获首届江西农民艺术节地区二等奖和省二等奖。2004年吉安市“金土地杯”民间文艺汇演,力挫群雄,将一等奖(第一名)收入囊中。近几年来,频频参与有关企、事业、厂、商家的宣传、展示、促销类活动,广受欢迎,为当地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传在西汉年间杭州就将新年的第一个“十五”名为上元节,此日杭州百姓一律点灯,这就是元宵称为“灯节”或“灯会”的缘由。白此就有“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之说。灯彩为达官贵人、平民百姓喜闻乐见,成为民间喜庆节日的隆重装饰品。唐宋以后元宵的灯节更盛,苏东坡在杭州时曾作有《元宵观灯》一诗,诗中有“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描述。据史书记载,南宋元宵之夜,京都临安(杭州)的天街南北、凤凰山下,家家灯火,各色灯彩斗艳争辉,连绵数十里不绝。清康熙、乾隆皇帝游江南时,西湖的三天竺和苏堤、白堤都曾挂满奇灯,大放异彩。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沿湖的盏盏华灯,映照在波光粼粼的西湖上,不仅为西博会增辉添彩,也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美好记忆
为传承杭州这一古老的灯彩制作工艺,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1960年8月建所时设立了灯彩室,聘请了著名的民间灯彩老艺人任一亭来所传艺,培养灯彩的技艺人才。灯彩工艺制作三大工序为:扎架、糊面、装饰。扎架是灯彩造型的基础,力求优美正确、牢固结实,并考虑到装饰附加物与糊面方便;糊面决定灯彩的外形是否美观,灯彩不同的部位必须按不同要求糊面,该糊挺的一定要挺。注意色彩搭配,糊面面料一般采用金丝绒、电力纺、乔其纱、软缎、绉绸等材料。装饰是帮助灯彩艺术达到更美、更高超的境界。技艺上可用镶边、镶嵌、刻彩、画画、喷花、拗形、针刺几种方法装饰。装饰一般采用古为今用、突出重点、夸张的方法。
在老艺人任一亭的带领下,根据传统的技巧、题材、形式,杭州恢复制作了四季壁灯双层走马灯和采荷船、金鱼走马灯。
1976~1977年灯彩室研究发掘传统题材,创作了牡丹亭、孔雀牡丹摆灯。其中牡丹亭灯采用夸张手法突出牡丹;亭、石、树陪衬得体,富有古色古香的亭园风光;灯艺全部采用国画工笔重彩,装饰上全部采用镶嵌金边的技艺,做工极为精致。为便于出口运输的需求,研究所设计了一批变形动物、大型折叠、拆卸灯。
1978年杭州举办了首届西湖灯会,灯会上数百盏精巧绚丽的华灯,千姿百态,各显风采。灯会期间杭城热闹非凡,中外游客和杭城百姓莫不以观灯为乐事。展出的最富代表性的杭州西湖十景灯是采用散点透视的原理,成功地将花、树、亭、台、阁、景、水融为一体,相映成趣。画面上远处群山起伏,近处波光闪烁,烟柳画桥,曲径通幽,美不胜收。制作中全部用铅丝卷金,钳拗而成,做工精细,花费工日500个。
此后,西湖灯会的精品还到福州、昆明、贵阳、柳州、温州等地巡回展出,中外观众达100多万人。1982年西湖灯会又应邀到香港“宋城”展出,被誉为是“革新”的代表作。香港人士赞誉“这是10多年来难得看到的灯会”。《人民画报》还对西湖十景大型壁灯作了专栏图文介绍,称之“创新作品的突出代表,富有诗情画意”。
1996年杭州举行盛况空前的杭州西湖大型灯会。灯会上工艺美术所展出3组大型灯彩“钱塘门”、“乾隆皇帝下江南”、“济公运木”,为灯会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杭城灯彩”在继承传统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国泰民安,太平盛世。如今每年的元宵灯会已在杭城遍地开花。各城区都有自己的灯会;很多社区有自己的小灯会;不少人家门前、窗台悬挂着自制的灯彩。不少企业把灯彩作为文化公益大投入,用激光、纳米、遥控等高科技技术扎制的灯彩,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扎灯、观灯已成为杭城百姓最喜爱的工艺美术活动之一。 石城灯彩这朵绚丽的山花,生长在石城这块客家风情浓郁的土地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石城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均属客家人。从秦汉开始,客家先民们陆陆续续携家带口,不远千里来到这偏远的穷乡僻壤。开垦荒地筑室定居。石城,古属楚越,巫风极盛,先民们为祈求家口平安、丰登大熟、时常举灯以消灾避难、经年累月,致使石城民间渐渐形成了“事事当中有规矩,样样规矩不离灯”的说法。
石城老表,世世代代对灯彩均有偏爱,究其原因,却与其方言土语以及色彩爱好有关。石城地方称男性为“丁”、石城方言“丁”和“灯”均是同音。故隐喻“灯”为“
人丁兴旺”,“丁财两盛”的吉兆。另外一个原因是,灯彩色彩红彤亮堂,鲜艳华丽,是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的象征。石城地域内的客家先民们,为了满足在各种不同场合,不同内容和不同目的的不同心理需求,赋予石城传统灯彩丰富内涵,大致可分为:娱乐性灯彩、祝颂性灯彩、祈祷性灯彩和祭祀性灯彩四大类。各种不同形式的灯彩,适用与不同的目的和场合。
石城民间灯彩在石城在块土地上,经久不衰世代衍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石城的灯彩活动,已经渗透进了石城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方面面。可以这样说,石城人民的生活,已经无法与灯彩活动相分离。石城这块地方,确实是月月有节,节节有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石城人民用最红火热闹的灯彩艺术形式,来隆重庆贺这盛大的节目。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到祖宗祠堂里迎灯接福守岁团年。大年初一,放铁铳敲锣打鼓送灯向祖宗拜年,村村堡堡家家户户接灯进福祈求吉祥如意,招财进宝、丁财两盛。所以,石城境内自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夜,龙灯、茶蓝灯、狮灯,蚌壳灯等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灯队遍布城镇乡村,挨家逐户舞灯祝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最多的年份灯队达三百多支。这是石城灯彩活动的黄金季节。
二月花节,是石城民间结婚嫁女的最佳传统节日,许多人家张灯结彩嫁女还亲。
三月清明节,各村各房悬灯扎彩开祠祭祖。
四月禾苗节,青苗茁壮祈求丰年,儿童们成帮结伙,山炕垅段田间地头,每每可见川流不息的“秆龙灯”(既稻草龙)。
五月端午节,打醮祭祀放“河灯”,超度溺水亡灵。
六月尝新节,新谷登场喜庆丰收,新来酿酒猜拳行令,家家高挂“五谷灯”,迎接五谷神。
七月中元节,驱鬼避邪施放烟火,打发孤魂野鬼祈求平安,“蛇灯”“板桥灯”串村绕屋越垅过段,宛如流星逐月火龙腾空,气势磅礴煞是壮观。
八月中秋节,家家厅堂高挂“走马灯”、“嫦蛾奔月灯”。尝着月饼庆团圆。
九月重阳节,秋高气爽果飘香,合家老幼登高眺远,迎门高悬“花果灯”、“寿桃灯”。共祝老人增福增寿享晚年。
十月小阳春,风日回暖兰菊竟秀,各种花卉灯争奇斗俏,以遣冬闲。岁末年封蜡梅吐蕾,灯人竞技各显身手,各式彩灯千姿百态,准备迎接灯彩活动的又一个黄金季节。
石城灯彩艺人有段口头禅:解放以前自发舞灯彩,五十年代上舞台,六十年代上银幕,七十年代上荧屏,八十年代上北京,九十年代上卫星。五十年代,《倒采茶》、《蚌壳舞》、《卖花线》、《采桑》、《跃进花灯》分别在赣州地区和江西省的文艺汇演中获奖。六十年代,《公社四季花果香》、《斫竹嘛》等节目在赣州地区获奖。《三杯酒》在全省文艺汇演获奖后,又拍入舞台艺术片《群花争艳》中。七十年代,《喜庆公社丰收年》、《迎春花灯》、《莲乡新一代》等节目被搬上电视荧屏。八十年代,《熔炼》、〈迎灯接福〉在地、省音乐舞蹈比赛获奖后,又在我省“庐山文化博览会”上作了成功演出。《熔炼》经江西省歌舞团加工后,参加了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大型石城民间灯彩《花灯子》,一九八六年在全区汇演中囊括了五个一等奖,又在“庐山文化博览会”上作了精彩演出,并应中央文化部邀请晋京献演,受到张庚等著名戏剧家的高度赞扬。九十年代,《打甑盖》、〈石城花灯〉等节目又在赣州地区获奖,同时,石城灯彩由中央、省、地电视台拍成多种专题艺术片,在中央以及各级电视台向海内外播放。 灯彩在中国至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其主要源于灯节,汉代及其以前是上元灯节的滥觞期,经历代发展,至明清时的皇都北京达到高潮,成为极具特色的宫廷灯彩。北京灯彩最初由皇家御用监宫廷造办处征召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制作,内务府设有专司宫灯、花灯库及工匠。北京灯彩是全国灯彩技艺的凝结,清末时灯彩艺人韩子兴(1887—1975)曾在清宫里专事维修制作灯彩,辛亥革命后,他自办作坊,按照宫廷灯彩样式生产,尤以球灯深受欢迎,人称“球灯韩”。1957年他被市政府聘为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灯彩艺人李冬雪与他交结甚深,在灯彩制作上获得真传。李冬雪是天安门上挂的大红灯笼的主要设计制作者,其灯彩代表作“颐和园大戏台”曾在鼓楼展出。李冬雪的亲传弟子李邦华如今也年近六旬,是北京宫廷灯彩制作的姣姣者,一些人称他“灯彩李”,是北京制作和传承灯彩技艺为数不多的艺师,如今他和几位北京工艺美术大师一起研究恢复宫廷灯彩艺术,但又苦于难寻继承人。
北京灯彩融汇全国各地灯彩之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宫廷艺术灯彩,是历史悠久的中华灯彩的典型代表,形成了一套世代相传严格的工艺技巧,其主要特色:一是材质精良;二是形式多样;三是精工细作;四是题材富有高雅寓意,具有扎制规整,彩绘精致,美化环境,安全适用,灯明火亮,高雅堂皇的富丽效果。
北京灯彩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其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民俗风情节日娱乐的载体,尤其是其传统制作技巧,如走马灯就被西方科学家誉为气动机的先驱,而元宵节华夏儿女团聚的象征,也可激发民族精神。灯彩在灯节时还以灯为媒,带动诸如饮食(元宵)、歌舞演出、灯谜等众多商业经济。北京灯彩的传承与发展,必对北京和谐社会、推进人文奥运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北京灯彩技艺的现状不容乐观。灯彩工艺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品,掌握难度大,且受节气影响。灯彩一般只在元宵节前后用量多,其他节令用量很少。如今有了电器化灯具,许多传统灯彩只是环境的装饰品。由于传统手工艺技术学好了不容易,手艺人劳心劳力而经济收入偏低,年轻人不乐意学,所以,从业人和传承人日益稀少,已经出现了传承危机。
Ⅵ 灯具设计风格有哪些 灯具设计三大风格介绍
灯具的设计风格有哪些
1、地中海风格
据相关了解,地中海风格一般主要是采用了柔和的色调和大气派的相融搭配的,非常受到用户的喜欢。彩色瓷砖、铸铁把手、厚木门窗、阿拉伯风格水池,可以很好的营造出亲和力的海洋气息。
Ⅶ 北京的元宵节花灯各形各色,件件都是艺术什么
北京的元宵节花灯各形各色,件件都是艺术。
花灯,又名灯笼。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中华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花灯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
花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灯节。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五彩缤纷。胜芳花灯多以亭台禽鱼虫花卉的题材制做。以染色纸缀以各色华丽细条制成,鲜艳夺目。
Ⅷ 花灯有哪些
1、龙灯
亦称“舞龙”,是中国民间灯饰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的很多地方。龙灯前有龙首,身体中间节数不等,但一般为单数,每节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撑举。
每节内燃蜡烛的就称为“龙灯”,不燃蜡烛的称为“布龙”。舞时,由一人持彩珠戏龙,龙头随珠转动,其他许多人各举一节相随,上下掀动,左右翻舞,并以锣鼓相配合,甚为壮观。
Ⅸ 花灯(请教)
花灯
元宵节是传统的灯节。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胜芳花灯多以亭台禽鱼虫花卉的题材制做。雄县以染色纸缀以各色华丽细条制成,鲜艳夺目。
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於农历正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於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於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磙磙,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遂逐渐发 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唐朝治世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 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玄宗时亦延续西汉弛禁制度,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后三夜取消宵禁,扩大实施「放夜」, 方便人民赏灯,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帜。
两宋时期国势虽然积弱,此项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使宋朝成为花灯发展的另一重要历史阶段。明清两朝赏灯热潮未减,坊间更出现灯市,贩售各种花灯,式样繁多,争相竞秀
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台湾花灯,俗称「鼓仔灯」,因早期制作时多形似锣鼓而得名,流行的种类有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等。由於闽南语「灯」与「丁」同音, 故一般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旺盛的佳兆。台湾习俗中,妇女在元宵节穿梭於灯下 ,祈求来年得子(男)、添丁;在台湾北部桃竹苗客家庄里,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涵意深远流长。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参考资料:网络
花灯的制作历史悠久,随著时代的变迁,在材质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变化。纸、竹、绸缎、木是很常见的传统素材,塑胶、玻璃纸、压克力……等则是现代的材料。其实只要能透光,花灯的制作材料并没有限定,连水果、废弃纸盒、铝罐都可以做材料,所以花灯的变化有无限的想像空间。
一盏盏的灯除了像是黑夜里的小萤火虫,不同的造型也诉说著提灯人在新年的愿望。可爱的小叮当和温馨的维尼熊……等是现代文化的新造型,而传统的十二生肖则配合年节作替换,不断出现许多现代较喜爱的新造型,足可荣登花灯造型的排行冠军,得到人们的喜爱。
作龙是动物里面最难、最复杂的,因为人家说:「画虎、画皮,难画鼓。」因为作人物的话只要左右不对称,看起来就会怪怪的。有些花灯的学员很想要做这个题材,尤其是作观世音神像的时候,花灯师父通常会劝他不要做,不然就是作卡通一点、简化一点,那如果做的很逼真又不正确的话,会变的很难看。
古时后做花灯用的是竹子,如果用铁丝来做的话会发现,这个结构的方式像再盖房子一样,而且你想要做什麼都可以用铁丝把它做出来,就像突然找到一条路,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有一种这种感觉,另外一种就是:一调铁丝可以任意的给你形状,而且思考方向不只是一个方向,可能这个方向,要它鼓一点,在这个方向的时候,它却凹一点,一条铁丝它可以有很多的变化,等於说用方向来讲话,它不只是四面八方,是三百六十度无线空间的地方它都可以去旋转、去弯折,这个来训练我们的思考能力应该是蛮不错的。
自制简易花灯(有图)
http://www.ccbi.com.cn/Article/Class58/Class124/Class137/200502/1435.htm
http://image.photos.nphoto.net/200607/25/.jpg
http://www.cn.alibaba.com/athena/samplelist/fjhdw.html
Ⅹ 简单好看的花灯怎么制作
花灯,又名灯笼。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汉族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花灯,又名"彩灯”“灯笼”,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是汉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灯节。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五彩缤纷。胜芳花灯多以亭台禽鱼虫花卉的题材制做。以染色纸缀以各色华丽细条制成,鲜艳夺目。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中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