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盘头
① 沉香木雕的关于沉香
沉香是我国沿用历史相当久远的珍贵中药。沉香树为主根向下生长之深根系弱阳性树种,是最好的水土保护者。沉香成长过程中,不需喷洒农药,不会危害土质及人体的健康。沉香还有驱虫但不会杀虫的特性,有益于生态维护。发展沉香栽培生产,既是解决资源紧缺,减少进口,扩大出口创汇的有效途径,又是广大群众和农业企业脱贫致富的可靠保证。
沉香是含有树脂的木材历经多年沉积形成的,沉香木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名贵的木料,亦是工艺品最上乘的原材料。沉香是沉香木树干被真菌侵入寄生,发生变化,经多年沉积形成的香脂,是具有驱秽避邪、调中平肝作用的珍贵药材,如今已很稀少!
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语写作“沈香”(沈,同沉)。古来常说的“沉檀龙麝”之“沉”,就是指沉香。沉香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
与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油脂(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而这类香树的木材本身并无特殊的香味,而且木质较为松软。据现今的研究,瑞香科沉香属的几种树木,如马来沉香树、莞香树、印度沉香树等都可以形成沉香。一般来说,沉香的密度越大,说明凝聚的树脂越多,其质量也越好,所以古人常以能否沉水将沉香分为不同的级别:入水则沉者,名为“沉水”香;次之,半浮半沉者,名为“栈香”(栈,竹木所编之物),也称“笺(音“煎”)香”、“弄水香”等;再次,稍稍入水而漂于水面的,名为“黄熟香”。
由于沉香系自然凝聚而成,大小、形状差异很大,古人多就其特点取了很多有趣的名字,如:牙香(体积较小,状如马的牙齿),叶子香(薄片状),鸡骨香(内有空隙,似鸡骨),光香(外表如枯竭的山石,多作陈设之用),水盘头(体积甚大而质地较软),“速暂香”(在沉香自然成之前就采取者)等等。一些形状巧妙别致的沉香还可以作为陈设品。
沉香中的水沉,宽度大多不超过十厘米,长度不超过几十厘米;质优者一般质地较密,甚至坚硬如山石;表面很不平整;颜色多泛出绿色,深绿色,黄色,褐色或黑色,油脂部为深色,木质部为较浅的黄白色,混成各种纹理;含油量高的水沉香往往颜色较深,而且质地润泽,很容易点燃,燃烧时甚至能看到沸腾的沉油。
人类关注沉香已有3000多年,而在中国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始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被列为“上品”。在隋唐史料中有丰富的沉香记载,到晚唐及五代则又有了更高度的提升发展。在宋代,好沉香是“一两沉一两金”,被喻为“香中之王”,香文化发展到了顶峰,“香”已经完全融入社会生活中。此后,用香风气长行,直至明清。到明代,就已变为了“一寸沉一寸金”。
沉香并不是一种木头,而是特殊类型的香树结出树脂混合木质、微生物等成分的固态凝结物。沉香只能形成于生长在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的瑞香科沉香属的乔木型香品种树木之中。一棵健康的沉香树是不会凭空产生沉香的,它必须在遭受电闪雷劈、强风吹折甚至兽虫啃咬、人为砍伐等形式受创后,沉香树木分泌树脂来愈合创口,而这期间,创口部恰巧被一种叫做黄绿墨耳真菌的微生物所感染,这种真菌为了在树体中顽强生存,就会做逆境代谢,是一种奇妙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树本身的抗体类物质和侵入树体内的黄绿墨耳真菌等物质混合在一起,渐渐就产生了一种叫做“苄基丙酮”的化合物,随着生化过程的深入,继而又形成了倍半萜和色酮类化合物,而这两大类化合物质才是“沉香”。
沉香按其油脂含量分为:沉水、筏、黄熟。沉水也叫水沉,是沉香中实质或较中间的部份?膏脂凝结较紧密、结实的部份?投水即沉?是名沉水?半浮半沉的叫筏?不沉的称为黄熟香。依产地种类而不同。沉香按其结成情况不同一般可分为六类:“土沉”、“水沉”、“倒架”、“蚁沉”、“活沉”、“白木”等。一般来说,颜色越深,质地越密实,质量也就越好。沉香按其形成过程不同分四种:熟结、生结、脱落、虫漏。一块沉香,其脂是在完全自然中因腐朽凝结聚集而成,称为熟结。因沉香树被刀斧砍伐受伤,流出膏脂凝结而成的称为生结。因木头自己腐朽后而凝结成的沉香称为脱落,因虫蛀食,其膏脂凝结而成的称为虫漏。
沉香树中国大陆已不多见,惠安有少量,现越南、泰国、印度、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还有。由于沉香十分稀少,形成不易,目前越南的奇楠沉为最上等沉香,但数量极少。
沉香以油脂致密,香气浓厚为佳。棋楠香为沉香的特殊且上等品种它们的成因与沉香基本相同。但两者的性状特征又有很多差异,所以习惯上将棋楠香列为一个单类,且列为沉香上品。棋楠香大多不如沉香密实,多半是半沉半浮,但上品的棋楠香和沉香一样入水即沉。沉香大多数质地坚硬而棋楠则较为柔软有粘韧性,削下的香屑甚至能捏成香球,在显微镜下可发现沉香的油脂聚在一起,而棋楠的油腺则历历分明,其油脂含量高于一般的沉香。棋楠香质地黏软,尝之舌麻却不会产生不舒服感,香气甜凉馥郁。 沉香是自然界中极少具有的抗菌及增强免疫功能的药材,其气味芳香。入肺、肾、脾、胃、经,为行气药中最上 等的药材,能调节人体内气的运行,疏通内脏机能,对肺、肾、肝、胃、肠、心脏等都是非常有效之药材。在治疗与功能方面如:肺脏(肺结核、气喘)、肾脏(补 肾、利尿、壮阳)、肝脏(肝炎、肝硬化、肝肿大)、胃脏(胃溃疡、胃炎、胃痛)、肠(便秘)。对癌症及其它慢性病亦有疗效,对强化心脏及神经具有特殊疗 效,日本知名良药“救心”成分中就含有高级沉香——奇楠。
沉香是我国中药史上的瑰宝,历代医家均有记载。《本草纲目》谓之“气味辛,微温无毒。有降气、纳肾温中、清肝之功效”,“治上热下寒,气逆喘 息,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日华子本草》则记载其药用为“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治冷风麻 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同时,《名医别录》、《雷公炮制药性解》、《神农本草经集注》等典籍也均有关于沉香药用的论述,足见其于中药 材界的显著地位。
除了“降气温中,暖肾纳气”的自身药用价值外,沉香还能与其他药材搭配应用,制成治疗心脑血管、消化、呼吸、风湿等疾病的众多中成药。据《本经 逢原》载录:“同紫苏,白豆蔻,治胃冷呕吐。”,“同茯苓、人参,补气宁心,交通心肾,治心神不足”。分别配以木香、肉苁蓉、熟地、肉桂等药材,皆可达成 不同效用,且疗效极佳。而今,沉香依然被广泛用于制药,被列为全国中医医院急症必备中成药的西瓜霜退热灵胶囊的主要成分就有沉香,在“沉香化气丸”、“十 香返生丸”等制药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正是因为沉香在自然界中十分稀有,又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便被捧为稀世名贵药材之一,甚是珍贵。 质地坚硬、油脂饱满的沉香还是上等的雕刻材料。沉香雕刻品古朴浑厚,深沉润泽,别具风韵,极具收藏价值。沉香对雕工的技艺要求很高,其难度远大于其它木 材,沉香凝聚了油质和木质两种特征,质地不均匀,外表和内里的油脂走向不易拿捏,所以不易下刀,因而好的沉香木雕极为稀奇珍贵。
沉香是在温度、湿度、外界细菌和香树分泌物等共同作用下的稀世天然藏品,任何一个量稍有不同,所结出的沉香品质层次不一,味道不尽相同。且至少 需要十年乃至成百上千年方可形成,故其原有价值相当昂贵。而如今经过名家雕艺大师之手,人工“美”化后的艺术品则价值更为不凡,它在原来的基础上被赋予了 一定的人文价值,使得它的生命活力之上更添一份独特个性,自然广受追捧,更有甚者称之为“疯狂的木头”。
如世间任一物种,沉香也完成了它的转型,大胆踏入艺术殿堂,摇身变为投资热品,它的收藏之热势如破竹。近几年来,沉香在保利、嘉德等拍卖会上屡创 新高。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的一幅沉香雕仙山楼阁嵌西洋镜座屏成交价高达2070万元人民币,一举打破国内沉香艺术品拍卖记录。从十 年前顶级沉香仅百十元,到今天万元一克,甚至极品沉香有价无市的盛况,沉香成功从早前熏香用具广为人知,紫檀青花、白玉玛瑙的香炉鼎具,不菲天价却争相竞拍,而用具 之根源,香料本身却乏人问津的怪圈中跳出,以不可抑制的高势,独占艺术藏品之鳌头。
究其根源,不外乎以其资源之稀缺,彰显权势、地位之象征。沉香的用途广泛,且有辟邪、除秽、醒脑、养生等实用功效,随资源日益减少而更显珍贵。 就艺术品本身而言,兼具沉香实用功效与汉族传统民间雕刻艺术,加上背后的文化内涵,人文气韵,锦上添花,实属“贵”品。正因为沉香之难得,其保养更需注意。沉 香极怕化学试剂的侵蚀,亦不可曝晒,强烈的阳光会使其变质,应藏于40摄氏度以下。再者按佛学来讲,沉香制品具一定灵性,能够驱邪除恶,所以日常应当保持 个人卫生,对艺术品坚持尊重。
如今的沉香,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门,于都市人群,尤其是整日与快速工作节奏相伴,极度缺乏舒缓心情及压力渠道的白领及企业家们,无论是居家养生 还是投资收藏都是一项极佳的选择。此次即将于新世界珍宝馆拉开帷幕的“2013世界沉香汇展”,荟萃了世界顶级沉香,又兼有便于携带的沉香饰品、收藏爱好 者最为中意的名家木雕艺术品及各类香具,应有尽有,满足所有的消费需求,乃沉香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体验之旅! 宝篆沉香,是北京宝篆同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旗下,中国第一个专注顶级沉香薰香、沉香珠宝的品牌。创立于2006年,至2013年在北京共投资3家分店,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连锁机构。作为中国唯一一家跳过中间商,由产区直供的沉香品牌;宝篆注重沉香天然价值的挖掘,以“100%天然沉香”的标准严格甄选产品;通过资源整合,已与全国多家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
主营项目:沉香批发、沉香经销商/代理商招募、香道培训、沉香系列产品连锁店、沉香香薰产品连锁店、沉香串珠定制、沉香礼盒定制。
主营商品:沉香珠宝类(沉香串珠、沉香饰品)、香料类(沉香香材、檀香香材、沉香烟片)、香薰类(沉香线香、檀香线香、沉香盘香、檀香盘香、沉香香粉、沉香香片)、香具类(线香香插、卧香座、盘香炉)、香道用具类(香灰、香碳、香篆、香刀、香席)、佛家七宝类(砗磲、玉髓、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 说起沉香收藏,大家会自然而然想到摆件、珠串、手把件等收藏品,其实不然,沉香也可以转身线香,成为香料。沉香粉末、由沉香制 成的线香也在逐渐走进收藏爱好者,成为沉香新的收藏方向。沉香制成的线香分为多个级别,级别低的线香是以沉香壳和沉香木作为原料,级别高的线香是以沉香作为原料。现今越来越多人在收藏沉香的过程中收藏沉香的香 料,通过与多种香料调和后的沉香不但不会使其的收藏价值受损,反而为沉香的收藏增色不少。如果是高端的沉香线香,都是克来出售的,因此也被称之为 收藏里的奢侈品。在市场常见的沉香线香都加入了其他的木材粉末,因此不同的沉香线香在点燃后会散发出不同的味道。
沉香历来就是“众香之 首”,是自然界中少有的具有抗菌以及增强免疫功效的药材,燃烧时所发 出的清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同时还提高睡眠质量,缓解失眠、头痛和压力过大的情况。所以,沉香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收藏品,而是集香薰、药 用于一身,在收藏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收藏者的生活质量。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香文化,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 唐,鼎盛于宋。而沉香早在汉代就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了,随着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兴盛发展,沉香的使用更是频繁。沉香被广泛用作香料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燃烧时所发出的气味乃高 雅而清净,易使人心平气和,进入安详状态,起到自然调节人体内气运行,疏通内脏机能的效果,是养生保健的天然佳品。
“养生”这一话题, 由古至今始终为人们所热议,宫廷之中更是盛行,“熏香”是最常用的养生方式之一。从中国历朝历代的上层皇亲,乃至如今的阿拉 伯、日本皇室贵族都有以沉香为香料熏香的习惯。而作为行气最上等精品的沉香,对于睡眠的治疗和调理之效尤为显著。“燎沉香,消溽暑”,对于现代生活节奏 快,成天忙碌焦虑的都市人来说,沉香是不可多得的佳品,养身、养心,更养生。
沉香可制成香粉、线香,也可提炼出其精华制成沉香油,这一天 然香料的独特香味有安眠抗郁、愉悦催情等功效,可达养心之效。对于居家生活,沉香之 香气在驱蚊除菌、祛除湿气、改善空气等方面也有奇效。而其制成茶品更是难得,香气浓烈,风味独特,入喉回甘,茶劲久而不散,沁人心田,韵味无穷。茶内的微 量元素可谓人体特殊的能量补充剂,止咳抑喘,祛疫降脂。东南亚国家实验表明,长期冲饮沉香茶,顽固皮肤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它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中枢 神经系统亦有极佳的药理作用,实为养身良方。 香道,是将香料所产生的香气、烟形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作品,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的一种修行法门。
香道在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里,占有重要的一页。用香之文化可追溯至2500 年前,中国的香道文化的演进可概分为几个阶段:
西汉以前焚香的材料,主要是以香茅树脂等草本植物为主,其目的是为驱蚊,除獐,防瘟疫而用。到西汉中叶,
南海乃至到远西之龙脑,苏和等树脂类香料传入中原,因其芬芳馥郁,广为流行,深受皇室贵族士大夫等所喜爱。由于此类香材需用炭火闷烧,所以香器的制作,更加繁复与精致。此点,可从汉代“博山炉”的大量出土而得到印证。
魏晋南北朝,佛教进一步普及和兴盛,由于香品时对诸佛菩萨的重要供养。因此,用香文化也普及于社会各阶层,为民生必需品。
为至唐宋由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造就了中国文采鼎盛时期,沉香等名贵香品的使用,更成为当时的风雅时尚。品香与琴棋书画得结合,尤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品味着熏香沐浴的氤氲和焚香抚琴吟诗的雅致。
自从元代线香发明以后,品香的制作,更加多元化。至明清以沉檀香为材料制作的香品更是宫廷朝堂,贵胄之家不可或缺的用品。再者历史中因香而创造的各类香炉各为后人所喜爱与珍藏。
古代君子有四雅——斗香、品茗、插花、挂画,其中以对香品的熟练掌握为才艺之首。古人流传至今的香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它是芳香的,又是审美的,讲究典雅、蕴藉、意境,其香品、香具、用香、咏香也多姿多彩、情趣盎然;它还养护身心,开启性灵,在用香、品相上达至心性的领悟,从而使人们从心灵深处喜欢上它。
唐代李密喜欢独自一人携香具香品入山岭之中,选一平坦之地,席地而坐,焚香后让香气与山中的树木清香融为一体,使身心浸淫在青山绿水和特殊的香气之中,“舒啸情怀,感悟天地之理” ;宋代的蔡京品香则要有气势,要使烟气蓬勃而出;徐铉则一生焚香伴月......
沉香在香道中价值极高,香道之中的香,主要有四种:沉香、檀香、龙涎香和麝香。古人常说“沉檀龙麝” ,四香之中以沉香为首。沉香燃烧时发出的香味是一种沉静而高雅的清香,很容易使人心平气和,进入安详的状态。香炉、手炉、香斗、香筒、卧炉、熏球、香盘、香盒、香夹、香箸、香铲、香匙、香囊等,造型丰富的香具,成为香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代香道发展首推台湾和日本,用香、品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台湾香道和日本香道。随着香料贸易及制香业的发展,香文化渐渐拓展到各个国家和地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野生天然沉香以结香原因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其一,“熟结” :树木死后,树根树干倒伏地面或沉入泥土,风吹雨淋,经年累月,慢慢分解、收缩而最终留下的以油脂成分为主的凝聚物。如(本草纲目)记,“其积年老木,长年其外皮俱朽,木心与枝节不坏,坚黑沉水者,即沉香也”。
其二,“生结” :树木在活着的时候形成的香结。刀斧斫砍、蛇虫动物啮噬等外力引起较深的伤口后,香树会渗出树脂以作自我防护,从而在伤口附近结香。
其三,“脱落” :枝干朽落之后又结出的香。
其四,“虫漏” :由于树虫、细菌等对树木的蛀蚀而形成的香。
由于年数短的香树树脂腺不足,一般只有数十年以上的香树才可能形成沉香,而且从结香到成熟又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有的香树寿命长达几百岁乃至上千岁,其倒伏后留存的沉香往往也有几百岁以上的“寿命” , 所以古人称赞沉香“ 集千百年天地灵气” , 所以上品天然沉香为无价之宝。
天然沉香的产量受限,现今多用人工栽培香树。常在成熟香树的树干上切开或钻出一些“伤口”,或是铺设一些真菌,一年或几年之后就会在伤口附近结出沉香,而且年头越长,香的质量越好。但即使是人工栽培,一般也要10 年以上的香树才能结香。 沉香木生长于高温与潮湿的环境,可概分为惠安沉、星洲沉及奇楠沉。
1、惠安沉:早期以越南中部顺化芽庄,顺化附近山区为主,先以岘港为集散地(含越,寮边界)。
2、星洲沉:早期以马来西亚(古晋等地)为主,分散在书门答腊、加里万丹岛、安汶岛、帝汶岛等地,现今以伊利安岛为主。
3、奇楠沉:乃沉香之最,极其珍贵。质地稍软(因皆油脂)咀嚼之,苦麻中略带甘洌;闻之,清之如蜜,香气持久;握之,热气即散,又称冰沉。
沉香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品类:奇楠。(“奇楠”是从梵语翻译的词,唐代的佛经中常写为“多伽罗”,后来又有“伽蓝” ,“伽南” ,“棋楠”等名称。)奇楠的成因与普通沉香基本相同,但两者的性状特征又有很多差异,所以习惯上让它单成一类,且列为沉香中的上品。有人就说,要积了三辈 子的阴德,才能闻得奇楠香,要八辈子修来的福气,才可品或饮用奇楠香。
奇楠不如沉香密实,上等沉香入水则沉,而很多上等奇楠却是半沉半浮;沉香大都质地坚硬,而奇楠则较为柔软,有黏韧性,指甲轻掐即会凹陷,刻刀削之,如削 泥般轻软,其木屑会卷曲不断,削下的碎片甚至能团成香珠;舌尖触之,并非是辣,而是麻,麻的感觉会持续半个小时左右,其间食不知味,满口生津,奇楠香久久 不退;木屑嚼之粘性如麦芽糖,反复咀嚼几次,木屑就会在口中消化无存;在显微镜下可发现,沉香中的油脂腺聚在一起,而奇楠的油脂腺则是历历分明;奇楠香的 油脂含量一般高于沉香,香气也更为甘甜、浓郁,恒温加热闻其香,如兰花般的香气,馥郁持久;多数沉香不点燃时几乎没有香味,而奇楠不同,不燃时也能散发出 清凉香甜的气息,而且奇楠的产量比沉香更少。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得奇楠尤其珍贵,越南的奇楠更是难得。
沉香,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它集天地之灵气,汇日月之精华,蒙岁月之积淀,以至极品沉香的价值可以达到黄金的三倍。可谓是“沉”得惊世,“香”得骇俗,千百年来为世人所钟爱。沉香本身也是极其珍贵的药材,还可以用于制作香水。最昂贵的香水中,必定沉淀着数不清的沉香树的生命,像法国生产的名贵香水,大多数离不开沉香,它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起着稳定香味的作用。
沉香,它是经过动物咬和外力的创伤、以及人为砍伤和蛇虫蚂蚁等侵蚀,这些创伤会让它产生伤口,但伤口肯定不会那么快就愈合的,伤口会被微生物等感染,再加上外部湿热的环境,使伤口腐蚀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体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储存的淀粉产生一系列变化,慢慢的就成了沉香也有油脂等级分法沉香油脂,之后创伤口形成膏状结块,伤口慢慢愈合新的木覆盖上去就会成为树脂的木,慢慢的,在自然条件下和长时间的沉淀形成沉香。
沉香的产地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省、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群岛等东南亚地区。以沉产地韵味划分为“惠安系”与“星洲系”。“惠安系”主产区分布在:中国海南、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西半岛。而以地图西北至马来西亚东南至东帝汶的沉香产出皆为“星洲系”。
大致来说,“惠安系”香韵带凉,甜,通透,水果或花香,感觉上味道是成丝状,通常虫漏居多,沉香树,碎片状,很脆,以熏料为主,雕材极罕见。
“星洲系”韵味醇厚或醇和,带甜不带凉,生结平和,熟结张扬。感觉上味道是成片,相对“惠安系”的沉香,“星洲系”沉香密度大,生结与熟结均可做雕材。 产地分级,真腊者为上,占城次之,渤泥最下。真腊之香又分三品,绿洋极佳,三滦次之,勃罗问差弱。绿洋、三滦、勃罗间皆真腊属圃。真腊,今之高棉。占城,今越南南部广南省地。渤泥,今婆罗洲。这些地方,今天仍有沉香输入台湾。高棉之菩萨奇南仍为收藏者所喜爱,森莫诺萨、贡斋密仍令人怀念。
又,渤泥、三佛齐(今巨港》所产,称为番香,沉香木手链,一名番沉。气矿而烈,价似真腊.绿洋减二分之二,沉香树,视占城减半矣。显然叶廷珪给高棉沉香最高的评貭,并且还在占城之上。
按产区分类:沉香按产区分类可分为惠安沉香与星洲沉香。越南的惠安古时为沉香集散地,以越南产沉香为主,如今将越南、中国海南省、柬埔寨、老挝等地所产沉香统称为惠安沉香;新加坡古时为沉香集散地,新加坡早先为马来联邦的一个洲,俗称为星洲,这里的沉香以马来西亚、印尼所产为主,如今将泰国南部、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地所产沉香统称为星洲沉香。
② 怎么盘头发
首先不用木梳,只用手指将头发搂起(手指当木梳了)最好吊的高一点,(因为你头发多会往下垂的)。用橡皮筋扎好(不要扎的太紧,要随意一点)。橡皮筋扎最后一扣的时候不要将头发全倒过去,留一个小揪揪(这样盘的时候最牢固了)。揪揪不要太长,会耷拉下来的!之后将小揪揪随意的轻轻的向外拽一点(小心别拽出来)这样做是为了使那个小揪揪不会死板,再将剩下的发尾绕着小揪揪缠上,用螺旋的塑料的那种橡皮筋随意的绑上。再将整个头发随意的往外拽,照镜子整理一下觉得不好的地方,还可以用那种简单带花的小夹子插到盘好的头发中,不要插太多,一两个就行了,正阳那些小夹子会有一种隐约可见的感觉的!头发太厚弄不好还可以这样:先束起一半的头发,像以上做法做,只是不用大橡皮筋绑了,要细小的(但一定要结实的)之后将剩下的头发丁跟松松的编几下之后围着已盘好的头发围一圈在绑一下,在用手随意的拽,插花,ok了!祝你成功!!!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③ 急:陕西 延安的定婚习俗是怎样的都有哪些程序呢
好你了,你说什么了,还娃娃亲,童养媳,我****,你张艺某的电影看多了是不,饿就是延安人虽然饿没定过亲,但我参加过别人定亲,其实很简单,根本没那么麻烦,就是在酒店里摆上一桌饭,把男方女方的父母叫上,在就点亲戚朋友也能,男方家给女方家5000-10000(根据家庭条又不是下聘礼1000-2000也行)在就拉拉话,商量下多或结婚等等..很简单的,千万别听1楼那人说的,他粘贴的都是解放前的延安.最后祝贺你一哈,延安的男人都很好。
④ 怎样盘头发
我经常盘这种头发,其实头发多更好盘呢。
首先不用木梳,只用手指将头发搂起(手指当木梳了)最好吊的高一点,(因为你头发多会往下垂的)。用橡皮筋扎好(不要扎的太紧,要随意一点)。
橡皮筋扎最后一扣的时候不要将头发全倒过去,留一个小揪揪(这样盘的时候最牢固了)。揪揪不要太长,会耷拉下来的!
之后将小揪揪随意的轻轻的向外拽一点(小心别拽出来)这样做是为了使那个小揪揪不会死板,再将剩下的发尾绕着小揪揪缠上,用螺旋的塑料的那种橡皮筋随意的绑上。
再将整个头发随意的往外拽,照镜子整理一下觉得不好的地方,还可以用那种简单带花的小夹子插到盘好的头发中,不要插太多,一两个就行了,正阳那些小夹子会有一种隐约可见的感觉的!
头发太厚弄不好还可以这样:
先束起一半的头发,像以上做法做,只是不用大橡皮筋绑了,要细小的(但一定要结实的)之后将剩下的头发丁跟松松的编几下之后围着已盘好的头发围一圈在绑一下,在用手随意的拽,插花,ok了!
祝你成功!!!
⑤ 清朝秀女妃嫔的发饰名称和发型名称。 越多越好,列举什么秀女用什么,皇后用什么。我写小说用。谢谢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著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麽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沈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季节性,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换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年农历四月24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就在这一尺,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支很美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慈禧讨她喜欢的人可以任意赏赐,毫无拘束。但对光绪帝却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谅解。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极为反感。他与隆裕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丝鼍没有。因此,光绪一见到隆裕就厌恶得连气都喘不均匀。隆裕的到来,光绪看也不想看,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恼火,故意装作没听见。光绪见她不走,气得两手发抖,使足了劲想把她推出去,没想到用力过猛,碰到隆裕发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这支玉簪是乾隆时的遗物,传到慈禧手裏,她又给了隆裕。降裕见状,立刻哭著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气恨光绪,从此派人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送凉汤,对待光绪像对待罪人一样。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绪关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为他们母子亲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光绪的英年早逝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裏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头花是簪发展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由於满族妇女发式是由软翅头发展到两把头,进而成为架子头,最后产生大拉翅,头上的发式也越来越宽大.於是一种覆盖面较大的头饰——头花,便应运而生。头花大多由珍珠、宝石为原料,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依托,即在簪的基础上做了某些相应的改动。如在针梃的顶端焊一个十字形横托,并於十字横、竖交叉点做头花的主体。起装饰作用的花草枝叶、鸟兽虫蝶、吉字祥符等环抱四周,簇拥著主体。这样互相搭配既使构图的主次关系明显,又使以珍宝为原料的头花本身合理的分担了承受能力。满族妇女在梳头时,把大朵头花戴在两把头正中,称为头正,也有选用两朵相同颜色和造型的分插两把头的两端,俗称压发花,又称压鬓花。
满族妇女除了旗头、簪子外,还普遍喜欢在发髻上插饰花朵,将硕大的花朵戴在头上历来是满族的传统风俗。扑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载了满族妇女“野花满鬓,老少无分”.“五旬以上”犹“满髻插花,金钏宝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颠发尽秃,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在辽北地区,有些满族妇女甚至在发髻上插一个内装清水的小瓶,瓶内再插上数枝鲜花,生气盎然,反映了她们对美的强烈追求。清前期,国家正值上升时期,人们的生活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满族妇女为了满足美的欲望,常将应时的鲜花戴在头上还有一种“金银花缕”。即用纸胎为表,有的似铜丝为质,装成各种各样的花朵,高不过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将近一尺,并选用极精致的珠翠做装点。顺治初年,满族军营中的随军家属,常用这种金银花饰饰於发髻之上。随著清王朝政治的确立,国家政权日益巩固,满族妇女所插戴头花也随之擡高了身价。虽然鲜花遍地,但妇女们更喜欢珍宝质地的头花。这些女性们头上戴仡与其说是为了美饰,莫不如说是为了炫耀。
清晚期,国库困窘,国力日衰,人们生活自然受到影响,为了撙节开支,头花也由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点翠首饰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乾隆时代已达顶峰。它以色彩艳丽、富丽堂皇而著称但制作起来非常繁杂。据了解,先用金、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随图案花形的边缘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间凹下去的部分涂上适量胶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鸟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涂了胶的底座上。翠鸟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然而翠鸟娇小,羽毛柔细,制一朵头花需要许多翠鸟。因翠鸟毛光泽好颜色鲜亮,再配上金光闪闪的凸边,做成头花后戴在头上与其他首饰相比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现在北京故宫内珍藏的金属类首饰,以乾隆时期的居多。如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珊瑚猫蝶头花、金累丝双友戏珠头花、金嵌花嵌珍珠宝石头花、点翠嵌宝石花果头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头花、点翠嵌珊瑚松石葫芦头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艺制成的。它即沿用历史传统技巧,又突出乾隆时期的特点,使虫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权都用细细的铜丝烧成弹性很大的簧,轻轻一动,左右摇摆,形象活泼逼真,充满动感。还有一种金属焊接作底托与针梃,珠宝花用铜丝扎成一束的头花,也以灵活多变受到后妃们喜爱。它是以不同粗细的铜丝做成花枝、叶枝,再将宝石做成的花瓣、叶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叶、枝权等不同的单枝,然后再按照图形将各部位摆好,将单枝扎成一束,最后集中在一根较粗的铜丝上与针梃扎牢。这样的头花戴在头上效果甚佳,为女性增加了楚楚动人的娇态。此外,金属镶嵌头花,金累丝头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细而被前人喜爱,使后人赞叹。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於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钗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盘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钗有双梃或三梃的,较之簪对於发髻的固定更为牢固-_-些。古老的钗与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钗头针梃自然连接…处。如汉代流行的玉燕钗就是其中的一例。相传汉武帝建造招灵阁时,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钗。武帝把玉钗赐给一位赵姓宠姬。几十年后,汉昭帝继承帝位,后宫女子时兴戴钗,苦於没有理想的式样,到处寻找。一次,宫女们看到这支玉钗无雕无饰,样子普通,就想把它毁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开钗盒时,只见一支飞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飞,尾巴呈叉形的美丽形象,使宫中女子深受启发,於是纷纷以飞燕为式制造头钗。燕子的尾巴插在发髻上十分适宜,因此取名为玉燕钗。随著头钗的广泛使用,各种质地、各种造型的头钗不断出现。最常见的是凤头钗,它的制作就由钗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而成。现在北京的故宫尚存有清代后妃戴过的钗,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钗头上装饰极美,一类是光素钗头无装饰。
人们习惯将无装饰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圆头钗、尖头钗、扁头钗,其质地多为金、银、镀金光素的,还有铜、铁等普通妇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在满族妇女诸多的头饰中,要有一个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个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这种插子。还有一种叫做“银夹子”的钗,若合在一处的两个扁簪子。银夹子既重视其固定发型的实用价值,因其面有图案,又具有显示美观的审美价值,可算是较为理想的钗了。还有属於“荆钗布裙”一类的妇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讲究或讲究不上,只用粗铁丝自制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铁丝,磨尖一头,砸扁一头用作髻簪的。
在欣赏往日旗装的风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族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徵显著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於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关於扁方这种满族妇女所特有的头饰,在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何玉凤毁装全孝道安龙媒持服报恩情”中,通过对安夫人头饰的描绘可以看到。文中说:“只见那太太……头上梳著短短的两把头儿,扎著大壮的猩红头把儿,别著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儿玉簪棒儿,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的后边,左边翠花上关著一路三根大宝石抱针钉儿,还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棵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儿的小挑,右边一排三枝刮绫刷蜡的矗枝儿兰花儿”……。不管她这一头戴了多少个簪子,却反映出当时清朝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人家妇女头饰的写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将头发集拢於头顶束起,分两把编成两个辫子,辫梢不系头绳,任头发松乱一头顶上插一个三寸或四寸长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横插一个白银或白铜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蒙裹而成,俗称“钿子”,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便可,上面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王室贵族妇女用的扁方从质地到样式制作都堪称精美绝伦,在扁方仅一尺长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虫鸟、瓜果文字、亭台楼阁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贵妇们戴著扁方故意把两端的花纹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缀挂的丝线缨穗,据说是与脚上穿的花盆底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仪态。每逢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等满族妇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这种宽长的扁方,限制了脖颈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显得分外稳重、文雅。
勒子,俗称“包头”,北方人称其为“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戴在额眉之间。原为江南和中原地区老年妇女冬季围头的御寒品,明清之际广为流传,贵妇用以装饰,贫女用以避寒。东北地区已婚的满族妇女使用的勒子使头发稍稍后仰,较江南妇女的平髻略有变化。其形质多用纱、罗、绸、缎等制成黑色长带,绕头一周。明嘉靖年间勒子尚宽,其后逐渐变窄,但制作异常精细。上绣各种吉祥花色图案,也有中间镶嵌珍珠、宝石做点缀的。清代妇女戴勒子,沿袭明代旧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图轴中,就有两位美人头戴勒子,从画面上看,有纱绸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节戴不同式样与质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风凛冽,勒子大多用貂皮制作,称为貂复额。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时,无论宫廷贵妇还是民间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热,由於贫富之别,勒子的质地,以及勒子上缀的饰物都有所差别。这种遮眉勒在北方比较实用,因此流行起来经久不衰。除勒子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还要窄些。
流苏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首饰,其造型近似簪头,但在簪头的顶端垂下几排珠穗,随人行动,摇曳不停,与古代八大类首饰中的步摇极为相像。步摇首饰始见汉代,最初只流行於汉代宫廷与贵族女人头上。何为步摇?“步摇者,贯以黄金珠玉,由钗垂下,步则摇之之意。”步摇属於汉代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徵。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中,曾展出过几件辽宁省出土的金树形步摇冠饰件,金树是冠状伞形,一根两枝树权分别展开了大小四十余件树枝小枝权,每一小枝权顶端各有一两个可以活动的小金环,环下各系一片金树叶,稍一触动枝摇叶摆,华美无比。它的出土使我们感到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嫔生活之奢侈。史载,唐宋之后步摇形制变化多端,除金质外还出现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贵材料制作的步摇。明代四大名画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诗中写道:“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璫交龙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摇用“郁金”,这也许是用金属与珠宝镶嵌的一种步摇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时兴起来的焊接新工艺。将金累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宝石等作点缀,其实用耐久程度大大超过了雕琢、焖压等传统工艺技术。
清代步摇大多采用了明代焊接制作新工艺方法。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的《清代服饰展览》图录中,有一件“点翠嵌珠凤凰步摇”,就是使用了金属焊接作底托,风身用翠鸟羽毛装饰,其眼与嘴巴用红色宝石、雪白的米珠镶嵌,两面嵌红珊瑚珠。凤身呈侧翔式,尖巧的小嘴上衔著两串十多厘米长的小珍珠,坠角是一颗颗翠做成的小葫芦。整个步摇造型轻巧别致.选材精良,实为罕见。
在另一图录中又有一件“吉庆有余”流苏,形制近似类同。与针梃连接的流苏顶端是一金累丝的金戟(古代作战武器),戟上挑著一个下垂的金累丝的磐,磐的两端义各下垂一珠串,一串为珍珠青金石蝙蝠点翠华盖,下坠著红宝石坠角。另一串为珍珠蜜腊鱼及点翠华盖,红宝石坠角。整个流苏由戟、磐、蝙蝠、鱼等组成,谐音“吉庆有余”。这件流苏寓意吉祥,形式别致,不但起著装饰发式作用,还集嗡意、象徵、谐音於一体,堪为流苏首饰的上乘之作。
流苏一词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装饰车马帐幕时用的彩线丝穗。而步摇与流苏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辙,至於步摇的名称为什麽没有被沿袭下来,反而为流苏一词所取代,尚有待日后的进一步考证。
满族妇女所喜爱的流苏,多种多样。顶端有凤头的、雀头的、花朵的、蝴蝶的、鸳鸯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现在北京故宫珍宝馆展出的清代后妃首饰中,有一件“穿米珠双喜字流苏”,它是皇帝大婚时皇后戴的。流苏顶端是一羽毛点翠的蝙蝠,蝙蝠嘴裏衔著两个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环,连接著一个羽毛点翠的流云如意头。如意头下平行缀著三串珍珠长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层,每层之间都用红珊瑚雕琢的双喜字间隔。串珠底层用红宝石作坠角。整个流苏自顶端到坠角长二十八厘米,是流苏中较长的一种。这种长流苏一般歪插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刚好与肩膀平。此外,清宫珍藏的流苏,顶端以凤衔滴珠的最为常见。如“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等。凤凰是百鸟之王,据说它能给人带来幸福、美好、光明。凤凰衔珠的形象,寓意凤鸟筑巢,准备育雏。封建时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孙,所以后妃的头饰中以凤凰为题的很多。
清初时的普通旗女和汉族妇女模仿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谓“燕尾”。清吴士赞《宫词》对这种发式作了描写“髻盘云成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这些宫词对满族妇女的独特发式作出形象的描绘。
“团头”,又叫旗鬓,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即简单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
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俗称“水鬓”。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丰颊面颐,相衬如桃花带雨,格外美观。
康乾以后,由於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j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如意头”等。清代中期,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j高.“双角”也不断扩火,满族妇女发式由h两把头这种髻式发展到架子头,同时也是由自己头发梳理而成的发式逐渐发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发相掺杂而成的发式,发髻上多插有饰物。其中有种名叫“扁方”的板状饰物,初时形状较小,到清代后期,特别是咸丰年间,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得更加高大和夸张,已演变为一种“高如牌搂”式的固定装饰,从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两把头。
《阅世篇》曾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嗣后这种发式愈演愈高,至后期而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头就像顶著一块小黑板者即指此式。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於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
“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裏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颈后的燕尾,也比原来的大,几乎挨到衣领上。因大拉翅以粗铁丝做架,承重性较强,上面设有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固定装置,满足了同时佩戴众多首饰的需要。
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於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饰,无论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合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
⑥ 怎样盘头发
我经常盘这种头发,其实头发多更好盘呢。
首先不用木梳,只用手指将头发搂起(手指当木梳了)最好吊的高一点,(因为你头发多会往下垂的)。用橡皮筋扎好(不要扎的太紧,要随意一点)。
橡皮筋扎最后一扣的时候不要将头发全倒过去,留一个小揪揪(这样盘的时候最牢固了)。揪揪不要太长,会耷拉下来的!
之后将小揪揪随意的轻轻的向外拽一点(小心别拽出来)这样做是为了使那个小揪揪不会死板,再将剩下的发尾绕着小揪揪缠上,用螺旋的塑料的那种橡皮筋随意的绑上。
再将整个头发随意的往外拽,照镜子整理一下觉得不好的地方,还可以用那种简单带花的小夹子插到盘好的头发中,不要插太多,一两个就行了,正阳那些小夹子会有一种隐约可见的感觉的!
头发太厚弄不好还可以这样:
先束起一半的头发,像以上做法做,只是不用大橡皮筋绑了,要细小的(但一定要结实的)之后将剩下的头发丁跟松松的编几下之后围着已盘好的头发围一圈在绑一下,在用手随意的拽,插花,ok了!
祝你成功!!!
⑦ 自己怎么盘头发
首先不用木梳,只用手指将头发搂起(手指当木梳了)最好吊的高一点,(因为你头发多会往下垂的)。用橡皮筋扎好(不要扎的太紧,要随意一点)。橡皮筋扎最后一扣的时候不要将头发全倒过去,留一个小揪揪(这样盘的时候最牢固了)。揪揪不要太长,会耷拉下来的!之后将小揪揪随意的轻轻的向外拽一点(小心别拽出来)这样做是为了使那个小揪揪不会死板,再将剩下的发尾绕着小揪揪缠上,用螺旋的塑料的那种橡皮筋随意的绑上。再将整个头发随意的往外拽,照镜子整理一下觉得不好的地方,还可以用那种简单带花的小夹子插到盘好的头发中,不要插太多,一两个就行了,正阳那些小夹子会有一种隐约可见的感觉的!头发太厚弄不好还可以这样:先束起一半的头发,像以上做法做,只是不用大橡皮筋绑了,要细小的(但一定要结实的)之后将剩下的头发丁跟松松的编几下之后围着已盘好的头发围一圈在绑一下,在用手随意的拽,插花,ok了!祝你成功!!!
⑧ 怎样盘头
我经常盘这种头发,其实头发多更好盘呢。
首先不用木梳,只用手指将头发搂起(手指当木梳了)最好吊的高一点,(因为你头发多会往下垂的)。用橡皮筋扎好(不要扎的太紧,要随意一点)。
橡皮筋扎最后一扣的时候不要将头发全倒过去,留一个小揪揪(这样盘的时候最牢固了)。揪揪不要太长,会耷拉下来的!
之后将小揪揪随意的轻轻的向外拽一点(小心别拽出来)这样做是为了使那个小揪揪不会死板,再将剩下的发尾绕着小揪揪缠上,用螺旋的塑料的那种橡皮筋随意的绑上。
再将整个头发随意的往外拽,照镜子整理一下觉得不好的地方,还可以用那种简单带花的小夹子插到盘好的头发中,不要插太多,一两个就行了,正阳那些小夹子会有一种隐约可见的感觉的!
头发太厚弄不好还可以这样:
先束起一半的头发,像以上做法做,只是不用大橡皮筋绑了,要细小的(但一定要结实的)之后将剩下的头发丁跟松松的编几下之后围着已盘好的头发围一圈在绑一下,在用手随意的拽,插花,ok了!
祝你成功!!!
⑨ 问一下这个菜的盘头装饰的植物叫啥
蝴蝶石斛(Dendrobium phalaenopsis)因花朵很像蝴蝶兰而得名,是秋石斛的两大类群之一(另一类群是版羚羊角扭瓣类,其花权朵上部的两片侧花瓣向上竖起并扭曲成麻花状,外形犹如羚羊角),具有品种丰富、花色繁多、色彩绚丽、花形美观、花期长等优点。除盆栽观赏外,蝴蝶石斛还是重要的切花材料,广泛用于各种艺术、礼仪生活插花。
中文学名
蝴蝶石斛
拉丁学名
Dendrobium phalaenopsis
别 称
秋石斛
二名法
Vappodes phalaenopsis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微子目
科
兰科
亚 科
兰亚科
属
石斛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