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臾花艺
Ⅰ 急需一篇插花艺术起源史的论文
找了一篇文章给你,可以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传统的哲学,凝聚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的插花艺术的发展。插花不是一门简单的“手艺”,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艺术活动,它是一种文化,是人们世界观的艺术表达形式。中国的传统插花深受宗教、哲学、绘画艺术、民族审美与民俗等的影响,尤其深受哲学的影响。在不同的朝代,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流派,这些哲学流派都有不同的哲学内涵,插花艺术也呈现出不同的插贮理念,形成不同艺术风格的插花。这些风格各异的插花又从侧面反应了哲学对插花的影响。
1 汉魏六朝宗教花`初起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佛教的传入在某种程度上给当时的人们以精神的寄托之外,同时也产生了中国传统插花的雏形——佛教插花。佛门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菩萨前的称为“献花”,“借花`献佛”一词就源于此,散布坛场四周的称“散华”。佛教的十供养像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其中又以香和花最为普遍。在坛场的供桌上,花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佛经里有许多与花相关的典故和用语,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开见佛、舌灿莲花、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百鸟衔花、梦幻空华、镜花水月、莲华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另外,在东汉最初的佛教造`像艺术中,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出现了用莲花供佛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供佛。东汉的康孟祥译的《修`行本起经》中写道`,“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的同时,佛教插花也传入了中国。佛教徒多在佛像前供花,或是在佛像出巡、佛经的讲授会堂上供花,主要有3种形式的供花:散花、皿花、瓶花。散花,就是用银线穿各色珠子以及莲花瓣、花形剪纸等,于佛像出巡或佛经讲堂时散下,以助其盛。东晋高僧法显在其《佛国记》中记载佛像出巡时:“门楼上夫人采女遥散众华,纷纷而下”。后秦的鸠摩罗什译的《金刚经》亦有“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以诸华(花)香而散其处”。`故而在佛画中多见飞天散花的形象,多源于此。皿花,是一种盆碗状的器皿内放置花朵、花瓣,供于佛像前。瓶花,是以宝瓶插上莲花,供养佛像`,多喜用玻璃制宝瓶,象征光明、清净。在北魏时代的龙门石窟浮雕中,有一幅宾阳中洞的石浮雕画——《帝后礼佛图》,极为著名。此图表现北魏皇室成员拜佛之情`景。其中一名贵族妇女,手执花束,以一枝盛开的莲`花为主,两边各衬一枝比主花低的莲雷、莲蓬,比例恰当,十分美观,表现了当时插花供佛的情形。
南北朝时,以贮水容器插贮切花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王子懋为其母求平安,献花供佛,众僧将所献的莲花插于铜罂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前诵经,武帝为感,梦见优悬钵花于经案。宣旨使御``府为铜花,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无萎谢之忧,插于床边,象征对佛教之信奉。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插花艺术也已有雏形。在早期的道教仪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习俗,并用大`量的实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着长生、成仙等愿望,这些成为道教插花的基础。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说,在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画`像石。西`王`母身边常有仙人随`侍,手执嘉禾、灵芝,西王母本人手执嘉禾,如山东仓山县城前村画像。在当时,道教把西王母敬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灵芝相伴。又如《`拾遗记》,记有青莲、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在佛教和道教的双重影响下,汉魏六朝时期的插花的类型主要以宗教插花为主,其特点是追求清静恬淡,庄严肃穆。花材也多以与宗教有关的莲、灵`芝、果实类等为主。
2 隋唐的院体花`在宫中流行
隋唐时期,国力昌盛,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园艺技术的进步,为赏花、插花的广泛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隋唐时,思想界实行三教并尊,宗教哲学进入全盛时期。当时,`佛教中的禅宗盛行,禅宗六祖慧能,主张以顿悟之法领悟佛家真理。他喜爱梅花,所过之处常插梅花作为标志。隐含着佛理之喻,对后世禅家起到肇始之功。唐代卢愣迦绘的《六尊者图》中有缸插牡丹,为禅家花较早的图画记载。`在举世闻名的敦煌佛教壁画中,绘着人们去拜佛时多执花枝或皿花供佛。在许多窟中绘有的手执托盘的飞天,凌空飞起,正是佛家皿花的写照。在《西游记》中描绘的观世音菩萨就有手托宝瓶中插柳枝的造型。另外,在佛家的讲经法会上,也设有瓶花为装饰。一幅绘有唐代高僧玄奘讲经的《玄奘讲学图》上,绘有两`瓶莲花,花叶相称,成对装饰于讲经堂前,瓶中花`型对成,组织严谨,以正中一高枝为主,两边各配对成的花枝。道教以崇尚长生、成仙,多吟诵使人长寿的松、枸杞等植物,以表心意。`至于《八十七神仙卷》中诸位神仙手持的盘花、瓶花更是丰富的插花艺术资料。哲学上的兼容,促使了思想的一致,同时,隋唐时期,国家大一同,社会、政局较为稳定,呈现繁荣的景象。这种繁荣也影响着`艺术领域,雍容华贵`的气质、大气自由的精神贯穿于唐代的插花中。再加上盛唐时期,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唐代插花艺术提供了发展的涨力。在这种`背景`下,唐代的插花艺术更加注重形式美。盛唐主导“势壮为美”,“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在花材的选取上,讲究雍容华贵的气质,主要以花形硕大的牡丹、芍药为主,此外,还经常选用一些富含吉祥的花材,如用梅、竹、松、柏、山茶、水仙、瑞香、月季、天竺、剑兰等十种花材,寓意“十全十美”。在插花的花型上也是以富贵壮丽的风格为主,故此时期`的主要类型为宫体花,亦称院体花。宫体花,主要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宫廷中,花材以牡丹、芍药为主,体现富丽之感。此花形体硕壮,色彩艳丽,花枝繁盛,结构严谨,装饰味浓,充满宫廷煊赫堂皇的气势,`庄严大方。此种花型要求衬托平衡,避免过疏过密,花枝长度约为花器高度加半径之和。
3 宋元理念花、心象`花并蒂争辉
宋元时期,中国插花进`入了普及时期。宋时,国`力已不如唐时强盛,但毕竟结束了五代的割据局面, 经济文化更加进步。花卉如牡丹、菊等品种进一步丰富,而其观赏更具多样性。插花艺术因而得以继续发展。元代继承宋代插花之余绪,也显得绚丽多彩。宋代提倡理性,三教合一发展到了宋代被统称为理学。理学是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命名的,其中以朱程理学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认为应存天理,灭人欲,极为重视道`德思想;更进一步提倡阴阳互变,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要求人们静观万物,从中体会到时光变迁,宇宙奥秘。理学又是北宋以后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宋代的社会动荡不定,许`多文人士流为避现实多退隐于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间,以表心意。正如周敦颐的学生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对花开`花落等景`象更为敏感。因而,宋代花卉艺术更深入地倾注入作者的思想,表达着作者的高尚品德。宋代插花比之唐代插花更显得意味深长。理性内涵加清丽`外形,具有清纯美丽的形态。宋代的社会比不上唐代的博`大气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内敛;不再激情汹涌,而是冷静地思考。宋朝的时代精神就是清雅、隽秀之气质。这种气质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细描绘,以花抒写理`性的主流。所以,在插花构图中,讲究线条美,常以梅花、腊梅等枝条来插制。这与唐代喜用牡丹的富丽不同。司马光《独乐园记》记述了他`迁居洛阳后,难与时人相同而独居独乐园读书游赏的`情趣。文中还记载了许多花卉,在其中独自逍遥“迁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代的儒士总是`把哲思与花木、与大自然相联系。所以,文人义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选取上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达`人生抱负、理想等。表`现在插花花型上,就是理性内涵加上清丽的外形,自有纯美的意境,因而,宋代的插花花型以理念花为主。理念花以瓶花为多,以理为`表,以意为理,或解说教义,或阐述`教理,或影射人格,或嘲讽时政。花材多用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结构以清为精神之所在,以疏为意念之依归,注重枝叶的`线条美。
元朝的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中后期,极为注重吸收以儒学为主`的思想文化,继承了宋代的理学思想。与此同时,在艺术领域也继承了宋代的绪统,尤其是花卉文化继承宋代之风流,同时又具有时代特色。元朝实行的种族歧视`制度,使汉族文人受到元统治者的歧视,落魄不得意,多追求闲适自在,不屑为官。所以,元代的艺术中有这种闲散、淡雅的味道。另外,还受到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多为借花消愁或表达个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兰等名花表现文人清雅、闲韵、伤逝等情感,从而出现了“心象花”。心象花,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积郁所做,作品偏于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现出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表达个人内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种多样,花器也古里精怪,瓶花吊花不一,纯属作者心`里的表达,他人不易领会其中之含义。这种花型与`院体花恰恰相反,常人多不采用。
4 明清新理念花`、文人花、写景花和`象形花竞相峥嵘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萌芽的壮大,花卉商业生产盛行,插花也向市民普及。在思想领域,明代的王守仁继承发扬了宋陆九渊开创的心学思想,完成了心学体系。明中期以后,心学几乎取代朱`程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颇大。心学认为,“心外无`物,无外无理”,“身之主率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认为“心”与“物”二合一,不可分离。虽然这是一种主观唯心学说,但也表`现出当时的文士更注重于自我性灵的发展。将自我与宇宙万物结合起来,寄托着心性于山水花卉等事物之间,驾御着宇宙事物自由地`观照、思考自然与人生。诗人、花艺家袁宏道`便以此为依据,提倡在文章中抒发真形,不加矫饰。他的《瓶史》写及插花,构图、造型上也崇尚天然美、纯真美,远离名利等污浊之物。这`些思潮,都继承了老庄的哲学,又有时代之特征。明清时期的陈腐礼教,森严的等级关系,腐败的朝政,都促使这种思潮出现,产生了抵御黑暗的力量。而严重的思想扼制,没有言论自由的大环境,又是不堪忍受的`,这更促使人们转向自然,更加爱花,以花为伴侣,抒发真情,隐逸于其间。如明代的高启《寻胡隐者》诗:“渡水复渡水,看花复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有`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著名的《病梅馆》一文借用当时的人不爱自然之梅,偏爱病态的梅花,映射封建阶级严酷的思想遏制。所以,在花材的选取方面,注重木本花材的折取`,例如,松、柏、杉、柳、枫等情趣木本,还有一些`寓意深刻的花材,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等,主要目的是借花草抒情,影射人格,以寄心意。插花名家高濂、张谦德`、袁宏道、陈氵昊子等无不如此。在这种背景下,明清时期出现了4种插花的花型,主要是新理念花、文人花、写景花以及象形花,贯穿于明清时期的插花艺术发展中,而这4种花型又不是相续发展,而是交错于其中的。新理念花盛行于明初,此类花型为院体花和理念花结合之产物。结构以中立型为骨干,花材有10余种,以瓶花为主,花器比例为二比一,有高大壮丽之特色。文人花,主要指文人人格花。文人插花不重排场,不为祈福,主要讲求情趣。所用的花器较为朴实,花材则以色彩素雅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等为主,借花明志抒情。`并注重陈设环境的衬托,使作品清雅脱俗。写景花,模仿盆景表现手法,描写赞美自然景观,诸如深山幽谷、小溪池畔、庭院一角等,达到具备风情雨露,精妙入神的境界,以盘花为多。在色彩选择上,`多采用绿色、棕色系统之色彩,如`深绿、浅绿、棕色、黄色、白色等。写景花仿照盆景之手法,但取材与盆景不同,花器用水盘、平盘、平板等,花材则可采用松、柏、杉`、柳、枫,或梅、竹、桃、梨、樱等树枝,以`及枯干、树根、苔木、苔藤、苔石等,再配以山野花草点缀,必能表达出山野景况,通过插花艺术这一巧妙的手法,“取得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效果”,可以解说教意,影射人格,`借境抒怀,或狂热潇洒,或孤僻冷漠。象形花,源于花材与古董的自然结合,以干材或疏果的外形和色泽为造型基础,进行设计布`置,根据时令、场所、个人爱好、时代特征`进行创作,往往籍著作者的想象,利用点、线、面、块的组合,予以技巧的运用。象形花名目繁多,应用极广,有的以花头编扎而成,有`的以常绿花、叶绑扎制作,有的利用瓜果、食物雕塑成形。形状有鸟、兽、鱼、虫、人物、亭台等。花材多用菊花、月季、桂花、黄杨、雀梅、山茶、石榴、葛藤等。
5 西南花艺培训学校小结
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是伴随`着中国传统的哲学而发展的,传统哲学在得以自身发展的同时,给予插花艺术以新的指导思想,从而使插花艺术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汉魏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带来了莲花净土思想,随之而来的还有佛教插花艺`术,中国开始了插花的漫长里程,此时期宗教花开始盛行;隋唐时期,统治者提倡三教合一,为插花的发展准备了思想准备,寺庙、宫廷竞相以插花`为乐,同时又由于隋唐国力昌盛、统一,在艺术上`注重壮势之美,因而大型的院体花流行于此,佛教和道教的插花也融入了这种时代精神在其中,花材的选取上也注重牡丹等花形较大的,花型也呈现`院体花的特征;宋元时期`,理学的发展为插花艺术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阴阳互变、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反映到插花艺术中就是虚实结合、俯仰呼应、高低有序、疏`密有致、顺应自然等插花原则的出现,加之`政局动荡,文人士流多避世,借花抒情,因而出现了理念花和心象花;明清时期,插花艺术得以更加的发展,许多插花理论的专业书籍出`现,心学的发展为`插花艺术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平台,新的宇宙观又促进了插花原则的发展,同时在时局的影响下,插花的花型多为新理念花、文人花、写景花和象形`花。
Ⅱ 给孩子起名叫花什么
最传统的起名大法:
文论语,武周易;女诗经,男楚辞。
众所周知,金庸便是此中好手——
文《论语》:恶紫之夺朱也(阿朱、阿紫);
武《周易》:否极泰来(文泰来);
女《诗经》:有美一人,婉如清扬(木婉清);
男《楚辞》: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公)。
去年诺奖得主——屠呦呦,见《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家岂止是有文化,连小孩研究青蒿素都先知了。不过起名呢,除了自身奋斗,还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假如你的孩子也叫呦呦,恐怕会被同学们起个绰号:切克闹。
马亲王笔名的出处是《楚辞·离骚》: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的先父也算个祥瑞亲王,最终还是未能御免。据说马伯庸原名马力,疑似召唤作家路遥;然而猝不及防,今年流行《陆垚知马俐》……
李天一其名,取自《周易》。《易经注》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古代藏书楼——天一阁,正是由此得名(藏书最怕火灾,故以生水)。如没猜错,李天一应该是五行缺水。无奈天一生水,还是浇不灭他的欲火。
毛润之与蒋介石这对宿敌,连名字都同源于易经——
鼓之以雷霆【震卦】 润之以风雨【巽卦】
《说卦传》注释:帝出乎震,齐乎巽。意指日出东方,泽被万物,暗合泽东。
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豫卦】以中正也。
精通 “科学算命” 的朋友们来说说看,这巽卦跟豫卦,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
权贵之后,往往不再将名字起得鹤立鸡群。毕竟闷声才能大发财。毛润之的女儿分别叫李敏、李讷,看上去已经泯然众人矣。然而《论语·里仁》中有一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还是暴露了太祖的书袋。
2)所起之名,传达出了什么信号?
人人皆有诉求,而小孩姓名是天然的广告位。
为什么一众人叫瓜瓜、豆豆、宝宝、禾禾?是他们的长辈没文化吗?
潜台词:无公害,无残留,我儿不搞政治,政治也勿搞我儿。
相应地,小希、小同,小鹏、小琳,则摆明了子承父业:能力以外的资本等于零。
梁思成希望女儿接过梁启超(饮冰子)之衣钵,故名梁再冰;
林宾日希望儿子以巡抚大人(徐嗣曾)为榜样,故名林则徐;
文章为了马伊琍,叫女儿文爱马;
朱军为了谭梅,叫儿子朱思潭……
我相信不少跪烂键盘的朋友,此刻心中已有了答案。
3)名字一定要与众不同吗?
大千世界,人各有志。
同样苦练口才,你是为了言简意赅;而有人却是为了滔滔万言,滴水不露。
同样收买微博,你是为了扬名立万;而有人却是为了集体噤声,查无此人。
同样起个名字,你是为了独一无二;而有人却是为了大隐于市,过目即忘……
需要辨识度和曝光度的人,可以叫贾乃亮,叫古巨基,令人虎躯一震;反之,不想在网络上被查户口,则可以叫孙悦,叫李娜,让人搞不清楚你是唱歌的还是打球的。此大禹治水之道:堵不如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比删除个人信息更有效的办法,是用更多的冗余信息去淹没它。
路人之名,俯拾皆是。上世纪可以叫建军、爱国,本世纪可以叫子涵、宇轩…… 扔人堆里都找不出来。但要想夺目,就容易暴露文盲了,切忌发力过猛。你的本意是令人眼前一亮,而不是眼前一黑。有人憧憬《幻城》中的名字:渊祭、皇柝、艳炟、熵裂、罹天烬…… 如今则《爵迹》之风:麒零、漆拉、幽冥、霓虹、吉尔伽美什……
我只想说,郭敬明的儿子绝不会叫:烁罡·郭 ——这听起来也是挺沉的。
4)自己的短板,是否要公之于众?
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
天一五行欠水,陆垚五行欠土,金鑫五行欠钱,郭晶晶……
起名就像一次免费的人生矫正。但凡免费,人必趋之。至于矫没矫成功,倒不重要。
这就好比宗教是最便宜的自慰器:世界上再没有比天堂更容易的发明了。
如果有,那就是天堂里的72个处女。
言归正传,缺啥补啥。试看乡下常见的名字:
叫旺财的,家里已经揭不开锅;
叫英俊的,长得令人防不胜防;
叫招弟的,多半还抱着妹妹:再招、续招、绝招……
我们时尚圈也一样:张发财是个穷比,刘壮实瘦得跟猴儿似的,而 王不二 ……
猛张飞擅画美人,用工笔;阉人司马迁,则爱写“大阴人”,用笔雄浑。像什么李铁根、王大锤、张全蛋、赵铁柱,都是以后天之名号,补先天之不足。这在学术上称为:生殖性自卑。
5)与众不同的起法:因姓制名
假如你的姓氏别具内涵,天生丽质,便不乏文章可作。
学者成思危,作家周而复,美人颜如玉,歌手易知难,都是极好的范例。
弘一法师小时候叫李成蹊,俨然系出名门,取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诗人叶知秋,则源自:一叶落知天下秋。
记者丁补之,一听就要搞出什么大新闻……
作家万里云,其义自见;而艺术家万古蟾,个中有深意,问你识得唔识得啊?
无产阶级革命家江上青,见于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晚清鸿儒——江峰青,也是这个出处,惜平仄略舛,意境稍白。江上青比起江青,一字之差,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宋朝诗人江休复,下字更加大胆。通常人名避讳,不宜用休,盖因古人常说:吾命休矣!但休字之后,紧接着一个复字,大有起死回生之效。江休复之名,有力驳斥了“江郎才尽”的说法:江郎之才,万世不竭。
以上皆复名。而单名之应姓,难度较大。下面举两个音乐人为例:
林夕之名,或为合字:林夕,梦也。
据说缘自一本简体版《红楼梦》,取其林中夕照之意。
聂耳之名,或为拆字:繁体之聂,原有三耳。
由于作曲的关系,耳朵俨然成了聂耳的专属 logo,品牌经营得极好。甚至在日本溺亡之后,连墓碑都作耳状。墓志铭云: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6)低调内涵的起法:简约留白
在我国历史上,一度以单名为贵,双名为贱。
单名又以简约大方为宜。打个比方,王石十分端庄,而王磊就有用劲过度之嫌。
至于曌,赟,这样的复杂字眼尽量回避。毕竟日月之当空,文武而多金,不是谁都镇得住。
东方文化,讲究留白。寻常字眼,余韵尤长。
譬如马云,区区七笔,还自带一丝 “神马都是浮云” 的禅意……尽管对仗过来可能是:羊水。
南朝诗人江总,象征着不择小流,尽入大江。
名中有诗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传说中的王二,可以是知青,可以是流氓,可以是壮汉,可以是伪娘,可以是程序员,可以是色情狂,可以是大学教授,可以是隔壁老王。试问路人甲和宋兵乙不出,谁与争锋?
而传说中的王不二,简约到可以做成二维码——
Ⅲ 3.佛教究竟对中国插花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须臾佛到,抄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袭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东汉·康孟祥译《修行本起经》)这里提到了瓶中插花供佛的意象。“其像端正姝好,如佛无有异,人见莫不称叹,莫不持花、香、缯来供养者。”(《道行经·昙无竭品》“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南史·晋安王子·懋传》)受教义影响,佛教献花一开始多为莲花,经过多年与本土风俗的融合,才逐渐出现了牡丹等花卉献佛的方式。
传入中国的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宗教、伦理观逐步融合、传播,而这些佛经中所包含的意象也得以出现在人们的思想中。自此,民间插花通过参与佛事活动逐渐染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寺庙插花由此发展。